結題報告範文十篇

結題報告範文 篇1

主體部分:

結題報告範文十篇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指導思想(原則)和研究方法 這部分的寫作內容與課題研究方案的相關內容基本相同,寫作時注意參考相關內容。

(二)課題的研究過程

這部分是課題研究工作報告的主體部分。主要寫明課題研究方案在執行過程中,各個研究階段的具體情況。

1.準備階段。主要寫本階段做了哪些基礎性準備工作,包括課題的選題與論證、研究方案的制訂、責任分工、開題會等情況。

2.進入研究階段。主要根據課題研究方案的規定,在各個實施階段都做了哪些工作,包括各個階段研究的主要內容、基本做法、採取的措施、開展的觀摩教學、進行的研討活動等。這部分在寫作時,要注意參照“課題研究階段性計劃”和“課題研究階段性總結”。

3.總結結題階段。主要寫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專著、獲得的獎勵等),研究檔案建立的情況,進行結題的組織準備等。

這三個階段在課題研究方案中都作了規定,在寫課題研究工作報告時要同研究實施過程的具體情況和做法結合起來,真實地反映課題研究工作過程的客觀情況。

(三)課題的組織與管理

主要寫整個課題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的組建、管理制度及落實情況、領導的重視和專家的指導情況及經費的投入情況等。

(四)結尾

概括地介紹課題研究取得的基本經驗和尚待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署名和日期

把報告單位(或個人)名稱(或姓名)寫在標題的正下方;在文章的末尾右下方註明報告的日期。

結題報告範文 篇2

一、課題的提出

幾年來,國家教育部門為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推行素質教育,不斷地進行教材方面和課程體制方面的改革。早在1*9年市教科所組織推行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的時候,我校就積極響應市教科所號召,認真學習和探索的研究性學習。20*年學校派部分教師到上海青浦縣實驗中學學習,然後由這些老師向大家彙報學習的情況,印發有關的學習材料,提高了思想認識。邀請了市教研室和市教科所的專家到我校講座、做示範課等,使大家對綜合實踐活動課在思想上有了比較全面的認識。20*至20*年我校緊跟改革的步伐,積極實踐和探索研究性學習,在研究性學習的探討上,積極開展課題研究。

二、課題組的組成

我校申報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後,建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使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有了保證。我校採取的是在校長的領導下,由教務處牽頭的課題組負責制。在老師們自願報名的基礎上組成了以校長為課題組長的課題組,七年級年級組的全體教師就是課題組的成員,教務處王春霞主任和李暉老師為課題負責人。

三、主要研究和實踐過程

1、動員與學習

學校的主要領導首先從思想方面對全校教職工開展素質教育和開展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性的認識的教育。一方面多次派教師參加由開封市教科所組織的有關研究性學習的學習 班和專家講座,提高認識,以點帶面;另一方面對全校的教師,進行了有關素質教育、研究性學習方面的教育並提出要求,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了安排。學校的教科室做了大量的資料蒐集整理工作和對實驗教師的培訓指導工作。

20*年我校先後派課題組的*老師、*老師、*老師分別赴*、*、*等地參加中央教科所組織的研究性學習、綜合實踐課研討會。他們聽取了來自全國專家的彙報、經驗介紹,考察了一些中國小的實驗基地,研討會從各個方面都使我們受到啟發,對我校的研究工作是一個非常好的促進。

在教研室的協調組織下,我們也充分利用了本地的學習資源,不斷地學習外校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方面的經驗,尤其是十四中的河大附中把研究性學習融於課堂的觀摩課、13中和實驗中學開展綜合實踐的展覽彙報和創新學習觀摩課,使我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

2、實踐與探索

(1)利用課堂開展研究性學習

課題立項以後,我們開設綜合實踐活動有關的課程,安排李宗領老師專職上研究性學習課。課堂教學的開展主要分這樣幾個階段進行。

1、動員學習階段;瞭解什麼是研究學習,及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瞭解怎樣做課題的知識,和如何選題等,宣講一些案例。

2、選題(包括初選,交流後再複選)。

3、研究如何做課題,寫出計劃;班內交流,進行開題。

4、各課題組收集資料、開展研究階段;不斷地進行反饋和調整。

5、各班進行結題報告會,交流研究成果。

6、總結評價階段,整理出我校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論文集。

研究性學習納入教學計劃是學生能夠全員參與的保證,開展這門課的教學是一個開創性和創新性的工作,內容上要側重綜合性和多樣性,強調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重過程,重體驗,不急於求成;注重克服困難精神的培養,懂得沒有困難就沒有研究,沒有研究就沒有科學。

研究性學習課的課堂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利用課堂的時間和空間能夠開展的活動除了開題、結題交流活動外,還可以開展利用網絡的探究活動;辯論單元活動、演講單元活動既有學習準備過程又有活動開展過程;以及各種不同內容和形式的講座活動等;例如我們圍繞“如何保護城牆”、“如何更好地開發開封的旅遊資源”,開展了多次的講座、討論和知識競賽等活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學生十分歡迎。所以,我們認為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為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堂學習活動,提供了一個平台。

(2)利用假期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20*年和20*年的寒假我們都組織了七年級年級的全體同學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於放假前組織動員學習和培訓,各班進行開題活動,學生與指導教師交流;待下學期開學後進行課題成果展示、評比。整個活動自始至終,計劃完整,工作有條不紊。如20*年4月的課題展示會,學校評出一等獎的課題成果有三個,二等獎5個,三等獎4個,對同學們開展小課題研究是一個很大的鼓舞和促進。通過這個活動,同學們主動地獲取知識,積極動手,參與社會調查實踐,同學們的實踐能力、認識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四、課題研究的結果及體會

1、成果

“黃汴河的環境保護”的課題組研究,是我校組織學生與市環境保護協會合作共同開展的一項研究性學習活動,我校聘請了專家來我校進行環境保護、水源保護講座,多次組織學生赴實地考察;通過考察和訪談讓學生了解黃汴河歷史的變遷,探索黃汴河水污染的根源及治理措施,課題組形成的的結題報告獲得了市科協評比二等獎的好成績。由我校李宗領老師帶領部分學生組成課題組研究民間泡菜的製作研究論文參加了全市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交流大會;由劉書亭和王春霞老師指導的關躍、範華等同學制做的電子對講門鈴獲得了市小發明一等獎,呂穎穎老師指導學生製作的“燈泡更換器”獲得了市小發明二等獎。在學校舉辦的學生課題研究成果彙報展示會上,同學們製作的菜餚,色香味俱全受到了師生和家長的高度評價。

我們還組織學生走訪走訪“SOS兒童村”送温暖獻愛心並進行社會調查活動。進行“SOS生態”科技考察活動,親身體會參加環保科技活動的艱難和樂趣,增強了作為現代人的環境意識、合作意識和奉獻精神。組織學生參加各種科技製作和比賽活動,成績突出,我校獲得了河南省科技示範校的稱號。

我校學生研究性學習成果,在青少年航模比賽中我校獲得兩個全國一等獎,五個省一等獎,三個省三等獎。在課題研究開展的過程中,我們整理出版料了學校的研究性學習學生論文集——-《放飛夢想》。

課題研究有力的促進了教師教學觀念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我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師資隊伍建設等方面都去得了突出成績。近幾年,每年第一志願選報我校的國小畢業生人數均居全市局屬學校第一位。每年都有逾百名畢業生升入重點高中,並有多人在歷年中招考試中進入全市前十名。畢業生基礎紮實,知識面寬,思維活躍,升入高中後發展潛力大,蘇強、柳超,孟進等同學曾取得全省大學聯考理科狀元或前三名的好成績。章穎、李楠等十幾位同學在高中即光榮入黨。在20*年的中招考試中,有200人被省、市重點高中錄取,兩個實驗班的126名學生中有118名學生升入省、市重點高中,王震、張喆兩位同學同時以總分462分並列全市第一名。在河南省實施的“百、千、萬工程”中,二十七中有教育專家1人,學科帶頭人3人,骨幹教帥6人,人數之多,層次之高,居全市乃至全省同類學校前列。李克鋮老師被評為教改新星,李學勤老師獲得園丁獎,黃海燕、馮東輝、姜峯基等老師曾在比賽中榮獲大獎,姜峯基老師被聘為我市初級中學的一位省級“課件製作評審專家”,田香梅、王春霞等五位同志被評為市尖子教師。婁和彥、董彥、王瑞忠等數十人先後受到國家、省、市級表彰,其中先進10多人,省級先進20多人,市勞模3人,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2人。近幾年來,先後有周雅娟、俞維靜、石瑩、魏曉敏、李祖陽、董雪玲、李潔、何雲、郭椅、徐劍、姜峯基、丁鋒、張喜鳳等十八位同志在開封市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音樂、體育、計算機等11個學科優質課比賽中獲獎,並代表我市在河南省比賽中獲得一等獎。丁淑華等十位老師錄製的示範課已面向全省發行。我校老師在全國、省、市有關比賽中的成績居全市同類學校前列。全校教職工愛崗敬業,拼搏奉獻,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最近兩年二十七中學先後獲得了中央教科所素質教育優秀實驗學校,“全國知心家庭學校”;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省“師陶學陶”先進集體、省“推普”工作先進集體;市“綜合評估優秀學校”“優秀基層黨組織”、“依法治級’先進單位等數十項榮譽稱號。

2、體會

當前教學改革的重點是通過教學目標、內容和途徑方法調整,幫助學生改變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學習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進行主動探求,並重視實際問題解決的主動積極的學習方式,因為歷任何一項創造發明,都是在研究性的學習方式下,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結果。

我們認為研究性學習的觀念應該貫穿於學習過程的始終,融合在學生學習的各個方面,因此,它可以是課內的,也可以是課外的;可以是教師組織的,也可以是學生自發的;可以與課程教材內容有關,也可以無關;可以是獨立完成的,也可以是合作完成的;可以是無人指導的,也可以是教師或者其他人指導的;可以是“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也可以是對未知的探索;結果可以是正確的,也可以是錯誤的,甚至可以沒有結果。

研究性學習內容上即可以是學科方面的,也可以是綜合方面的。不論是哪個方面都可以使學生較快的理解內容。我們進行了三年的研究性學習的課堂教學實踐,對學生的啟發、學習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的探索和實踐,證明了開展研究性學習課對推行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時研究性學習是一個開放性的活動,課堂的活動不論是時間還是空間都是有限的,充分的利用假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可以使整個過程更加完整。

結題報告範文 篇3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意義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1、在知識驟增的時代,掌握知識的多少已經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識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因此,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學改革實驗的重要目標。

2、自從20世紀70年代合作學習運用於課堂的研究開展以來,合作學習就一直是學校教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課題。雖然我國學校的合作學習研究到20世紀90年代開始起步,特別是近年來,在研究者的努力倡導和實踐者的積極推動下,合作學習成為教學非常重要的學習策略,對不同年齡,不同學段的學生產生的積極影響已經不可估計。

3、21世紀最需要的是具有合作意識的人才。現在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卻因為從小受到溺愛和嬌慣,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強,不願意也不會與他人合作。這種心理必將嚴重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重視學生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的培養,是時代交付基礎教育的責任。

4、當前語文教學的問題依然突出,似乎仍然沒有擺脱所謂“教學教學,教師教,學生學”這樣一種學生被動受動的局面,教師注重的是如何把知識、結論準確地告訴學生,這種現狀與現代教育理論嚴重脱節。基於此,我們決定實施“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落實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校本課題實驗。

二、意義

在自主合作探究課堂教學模式中,與傳統模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使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過程中,提高認知能力,提高對問題的探究思想,同時也是科學地發現和分析問題、科學地下定義的必要前提,是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的必要條件。

三、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如何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個性,讓學生得到發展;如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如何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材料、表達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2、通過課題研究,全體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如何能迅速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專業技能,與新課程同行,隨課程改革一起成長,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先進教育思想的高素質教育隊伍,全面提升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這是我們研究探討的方向。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在本課題研究中,自主學習是相對於被動學習(機械學習,他主學習)而言的。而合作學習是指教學條件下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與“競爭學習”。探究學習則是相對於接受學習而言的。我們所指的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原有的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1、自主學習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自我否定、自我選擇、自我調控、自我評價反思,發展自身的主體性的過程。自主學習是建立在自我意識發展基礎上的“能學”,建立在學生具有內在學習動機基礎上的“想學”,建立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策略基礎上的“會學”,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礎上的“堅持學”。

2、合作學習是一種雙邊和多邊活動,既有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有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又包括學生個體與學生個體、學生個體與學生羣體、學生羣體與學生羣體等彼此間的互動,有明確的責任分工,合作學習能增強課堂互動的有效性,使教學過程遠遠不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與審美的過程。

3、探究性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蒐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與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它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

(三)與本課題有關的國內外研究現狀(包括本課題研究的主要理論依據及觀點)

課題的核心理念

隨着新課程標準如火如荼的實施,其核心理念“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課程改革正成為轉變學習的一場革命,學習已成為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創設自由、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與生活實際貼近的各種情境中,自主與合作地探究,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課題的界定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學理論和學習理論指導下,在一定的環境中教與學活動各要素之間的穩定關係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一套方法論體系,是基於一定教學理論而建立起來的較穩定的教學活動的框架和程序。它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同時又直接面向和指導教學實踐,具有可操作性,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之間的橋樑。

所謂“自主、探究、合作”教學模式是一種以發展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激趣導入——自主品讀——質疑探究——合作互動——遷移實踐”為教學流程,解決學生怕學、不想學、不會學的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國中語文教學質量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所謂“自主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簡而言之,即自由主動地學習。它是一種建立在對所學東西有一定的興趣,學習目的較為明確,學習態度較為端正基礎上的創造性的學習。

所謂“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蒐集與處理信息、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獲得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所謂“合作學習”是針對教學條件學習的組織形式而言的,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

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學研究,國內國際上有着轟轟烈烈的開展和討論,

西方教育學家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倡導自主學習,並將其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70年代,自主學習進入語言學習領域。“歐洲議會的現代語言工程”在1971年成立了自主學習中心,其宗旨就是培養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就是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他們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能夠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並且認為自主學習能力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

(1)確立學習目標;

(2)確定學習內容和進度;

(3)選擇方法和技巧;

(4)監控學習過程;

(5)評估學習結果。美國研究自主學習的權威心理學家齊莫曼(Zimmerman)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就與一些心理學家致力於自主學習研究。他在總結了以前學者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只要是學生在元認知、動機和行為三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那麼其學習就是自主的。

合作學習是20世紀70年代初興起於美國,並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實質性進展的一種富有創意和實效的教學理論與策略。由於它在改善課堂內的社會心理氣氛,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促進學生形成良好非認知品質等方面實效顯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併成為當代主流教學理論與策略之一,被人們譽為“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

探究學習最早提出在學校科學教育中要用探究方法的是杜威。在1909年前,大多數教育者認為科學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通過直接教學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科學知識、概念和原理。1909年杜威在美國科學進步聯合會的發言中第一次對這種方法提出批評。他説,科學教學過於強調信息的積累,而對科學作為一種思考的方式和態度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杜威認為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或方法。從1950年到1960年,探究作為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了。

國內情況: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終身學習、全人發展”;楊福家教授的“優質基礎教育”;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運教授的“時代呼喚人文精神的迴歸”;葉瀾教授的“新基礎教育”等。目前國內中國小“自主、探究、合作”課程開發,但教學模式的研究還存在一定的缺陷,一般表現為:

①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輕考慮學生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習慣;

②重精講多練,輕考慮學生的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

③重提高學生的整體成績,輕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

④重城鎮學生的學習研究,輕考慮農村廣大國中生的學習實際和心理特點;這些現象更是造成我們農村國中語文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句話,其學習方式落實到課堂教學之中無成熟的理論體系與系統的實踐經驗。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而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習者的學習是主動的,是通過對外部信息的選擇和加工主動建構信息的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其他人替代完成。因此,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呈現者,他應該重視學生自己對各種現象的理解,傾聽他們的看法,共同參與學生的探索,引起學生間的交流、質凝,從而使學生不斷豐富或調整自己的理解,以建構清晰、完整的認識結構。根據建構主義的理論,要有效地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學生必須由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必須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

2、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體現了學生的主動發展思想和主體發展地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教育理念。教師的任務不是教學生學習知識,而是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資源,創設有利於學生髮現創新的信息平台,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促進學生個體的可持續發展。

3、理念。

“關注學生髮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課程標準強調構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融合的新課程目標體系,倡導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等新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強調教學中的“民主、交流、互動、對話”。強調“經歷與體驗”,重視“過程與方法”,提倡課堂開放,努力把課堂變成實現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主陣地

4、在課題研究當中,我們要參閲中外先進的教育科學理論和科研成果,以此指導我們的科研實踐。教育學理論,教育心理學理論,教育實驗理論,現代課堂教學理論和某些哲學理論等,都是本課題研究的重要理論依據

(四)研究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研究重點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探索一條有利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形成的有效的教學模式。

2、通過有效的教學,引導學生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積極個性,讓學生得到發展;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品質,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收集資料、整理分析材料、表達和交流研究成果的能力,形成一種在日常生活中喜愛質疑、樂於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傾向。

3、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通過實驗,全體教師積極更新教育觀念,迅速轉變教學方式,提高專業技能,與新課程同行,隨課程改革一起成長,形成一支具有較高業務能力和先進教育思想的高素質教育隊伍,全面提升學校素質教育的實施水平。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一)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內涵概述:

1、自主性學習:是指學生為主體支配自己權力的意識、能力,集中表現為自尊、自立、自強等自我意識以及自我激勵、自我調控、自我評價的能力等,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學習。心理學家布希爾指出,創造力的形成離不開個性這一因素。無數事例證明,有個性的人,才有思想,屬於自己的獨特思想,才有奇才,才能創造。

2、合作學習:(美國威廉·格拉塞)又稱小組學習,它是指一系列促進學生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教學方法,以便通過同學之間的交互作用對學生的認識、發展、學習情感和同伴關係產生積極的影響。其為相對於個體學習的一種小方式。合作學習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它能激發學生髮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還能促進學生在學習上互相幫助、共同提高,能增進同學間的感情交流,改進人際關係,由於學習任務共同承擔,問題也就容易解決。

3、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從語文學習內容中選擇和確定探索、研究專題,主要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的學習。有利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學會學習和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它着眼於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自主學習落到實處。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1、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2、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3、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方法指導的實踐與研究;

4、新的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的學習行為及學習能力的評價的實踐與研究。

三、課題研究的重點和難點

(一)課題研究的重點:

1、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中學習目標選定的有效方法

2、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優化與調控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二)課題研究的難點:

1、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優化與調控策略;

2、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方式中,在控制狀態、半控制狀態、學生自組織狀態下的教學評價標準及方法。

(五)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研究的思路:

一、確定研究方向;

二、分解研究問題;

三、理清研究思路;

四、推敲課題名稱;

研究的方法:

(1)、資料文獻法:收集國內外相關理論資料,提供關於教學方式方法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追蹤調查學生的心理行為、能力表現、成績等狀況,為研究教師教學方式方法提供可靠依據。

(3)、個案分析法:把每個教師的教學方式方法逐一分析,找出前後差距,總結經驗。

(4)、行動研究法:課題組的教師做好全校教師教學方式方法隨堂聽課跟蹤,定時交流,並將效果較明顯的個案寫成研究報告。

(5)經驗總結法:實驗探索、交流總結、形成理論、推廣經驗。

結題報告範文 篇4

我校是一所農村中心國小,是一所先進學校,1996年3月,我校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為指導的《國小生生活作文研究方案》被列為蘇州市教育科研“九五”立項課題,經過幾年的實踐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總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我們提出如下報告。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1)生活教育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論借鑑和廣闊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國最偉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論的三大內容。作文活動本身是生活內容的一部分,在將來知識經濟時代,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內容即生活之內容,作文教學可以成為生活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間有多大,作文的領域有多廣,生活作文研究是我們在作文教學領域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寫作理論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佐證。寫作理論告訴我們,作文是生活的再現、反映、創造,學生的生活內容是學生作文的基礎,沒有豐富的生活,就沒有內容豐富的作文。教師只有研究、瞭解、豐富、引導學生的生活,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學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領、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繽紛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良好途徑。根據活動心理學原理,兒童的寫作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寫作的內部動力。寫作必須激發學生的動機。而語言的本質特徵在於它是社會的交際工具,生活教育理論指出,學生這個名詞,就是學習生活,學習人生之道。學會生活,學會交際,是人發展的必須與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學生的寫作動機,使他們樂寫、想寫,從動機走向目的。

二、研究的理論假設。

生活作文的概念假設。所謂“生活作文”,指的是教師通過研究和實踐,創設條件豐富學生生活,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學習寫作,提高學生認識生活、表達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

生活作文研究的重點,是尋找溝通生活與寫作的良好途徑,即不是一般的生活指導,也不是泛泛而談寫作形式的研究,而是在生活中學寫作文,指導學生寫出反映生活的作文,並在作文中學會做人。

三、研究的目標。

生活作文研究的雙向協調目標假設。生活作文研究樹立了做人與作文的協調統一的目標,所謂“雙向”,即指向於做人的目標與指向於作文的目標,做人目標與寫作目標統一,對各年級段的學生提出了生活目標和寫作目標,以期達到生活與寫作的同步前進,協調發展,最終為達到生活教育理論求真人的目標服務。

要在研究中,總結出生活作文教學的基本規律,提高教師作文教學能力,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認識生活的能力,使學校成為作文教學特色學校。

四、研究的主要策略與原則。

1、致力於生活教育理論的運用與發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博大精深,我們的首選策略是通過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自覺性,真學陶,得真經,開展生活教育理論指導下的生活作文研究實踐,通過生活作文的研究實踐豐富生活教育理論的內容。正確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的實踐才是深入的實踐,沒有生活教育理論來指導的生活作文實踐是難以得真效的,膚淺的。

2、着眼於人的整體和諧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應當是人的發展,我們要從人的發展的高度來開展生活作文研究。作文能力本身是生活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是人類生命形態的內容之一。我們着眼於人的整體發展,處好育德與育文的關係,特別加強了學校的德育工作,以德育促智育,以育人來育文,以作文來育人,來促進人的整體和諧發展。

3、追求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從教師與學生兩個層面達到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全體教師協同研究,為完成生活作文研究工作而努力,又要根據自身條件,保持研究個性,尋找能發揮自己所長的又能體現學校作文教學共性的模式。課題組教師開展了《國小生課外閲讀生活的研究》、《加強作前指導“點”“面”結合之研究》、《融情感教育於作文批改之中的研究與實踐》、《鼓勵性、針對性、主體性原則在作文批改中的運用》、《運用綜合講評方式,提高寫作修改水平》、《運用遷移原理,提高修改能力》、《自評自改欣賞性作文講評方法的研究》、《國小生生活作文的個性化指導》、《班隊活動與生活作文結合的研究》、《生活作文情境的創設研究》等子課題研究。從學生的層面上説,既要加強學生的作文基礎,又要實現在寫作中的個性發展,做到“保底不封頂”。

4、語文素養的整體和諧發展。作文教學改革不能離開了語文教學整體改革來進行,作文能力是學生語文能力的綜合表現,我們在進行生活作文研究中,與語文教學整體改革相結合,特別是與閲讀教學相結合。

5、開展作文教學規律的探索。重視規律的探索,從實踐中得到經驗,從經驗中研究規律,規律即科學,尋找大面積提高作文教學質量的規律與方法。在開展作文教學規律探索中,注意繼承傳統、借鑑他人與創新,吸取傳統作文教學的精髓,認真總結生活作文教學經驗,在探索中學會反思,學會從生活教育理論高度反思教學現象,創造出符合本校實際的教學經驗。特別加強了對生活作文基本規律的研究,對作文教學相關問題和基本問題的探討,對作文教學基本過程的研究。

五、主要措施和體會。

我們進行生活作文研究,首先理清的一個思路就是生活與作文的關係,即:作文即做人,教文以教道,生活與作文是統一的,生活作文是富於生活教育之中的。

生活作文的基本做法是:讓學生在認識生活中提高寫作能力,通過提高寫作能力提高對生活的認識能力。

生活作文主張:生活有情文有情——引導學生熱愛生活;善從文中品生活——指導學生認識生活;能以妙筆繪春秋——指導學生表達感受。

把生活作文置於整個教育觀念的改造的系統中來觀照。

教育觀念是教育工作的理性支撐,我們在生活作文研究中加強教育觀念的更新,在更新整個教育觀念基礎上進行生活作文研究。

在觀念改造工作中,我們開展了分層的逐步深入的工作,課題立項後,我們即成立了課題組,並不斷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組成成員。我們又成立了校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每月進行一次學習,編印一期《師陶活頁文選》,每學期編印一期會刊《求真》,參加第二、三屆全國中青年學陶骨幹培訓。每學期有計劃地對全體語文教師、全體教師進行教育理論的學習、講座。編印摘編因特網網絡教育信息的《他山石》週報,成立教科中心組,定期學習,拓展教師的眼界,用科研的力量團結教師,領導觀念。

結題報告範文 篇5

“共度生命歷程,體驗生命快樂”辦學理念,於20xx年向大寧縣教育科學研究所申報的小課題。該課題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預期目標任務,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實效,現將研究情況總結如下。

一、課題的提出

概念教學是以學生學習、探討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的本質屬性為宗旨的課堂教學。國小數學概念是國小數學的重要基礎知識,是數學學習的核心,學生正確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才能對現實世界的數量關係和空間形式作出正確概括和判斷;才能正確掌握數學的性質、運算法則、公式等基礎知識,正確合理進行各種運算,有效地培養學生初步的思維能力、空間觀念以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它是發展智力,培養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提高數學教學質量的“治本”關鍵。

通過聚焦課堂,在課堂觀察和調查問卷的基礎上,我們發現,在實際教學中,仍有不少老師受傳統教學的影響,把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則、定律的文字敍述上,把相關的概念等同於僵化的條文,好像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合作把條文中的文字給“擠”出來就完成了課堂任務,接下來主要就是死記硬背加強化應用。這種“新瓶裝舊酒”的教學現狀,明顯與我校“共度生命歷程,體驗生命快樂”辦學理念及生命教育總課題相違背,因此我們於20xx年向大寧縣教育科學研究所申報了“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的研究”的縣級小課題,並進行了為期一年的課題研究。

課題提出後,我們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認真學習和分析,瞭解到當前國小數學概念教學已經引起了不少學校及一些數學專家、一線數學教師的高度重視,網絡、書本中已有不少知名專家學者對數學概念的表現形式、數學概念的應用、數學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對學生如何通過自主體驗、參與建構,最終形成概念的內化等相關研究不多。為此,結合我校校情和學生實際,我們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探究,將數學概念進行內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礎上進行靈活運用。”

二、研究目標

通過對“數學概念”的教學實踐的研究,進一步更新教育觀念,領會新課程理念,努力將踐行學校辦學理念與自己的日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對“數學概念”的教學有一個全面的、較為深刻的認識,提高數學專業水平和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水平,促進教師實現教學行為的轉變,尋求一條適合於學校教師概念教學的有效模式,着眼於培養學生在“概念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自主性和合作意識,創造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富有個性的數學學習空間,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研究內容

“概念教學”的教學現狀及其原因,新課程標準下“概念教學”的要求,國小概念教學相關內容系列案例研究,符合學校實際情況的“概念教學”的評價方案及評價依據,探索國小數學概念課堂教學的基本規律及有效開展概念教學的組織模式。

四、研究方法

1、調查法。在研究前、後期採用問卷、談話等方法進行調查,瞭解當前“概念教學”課教學的現狀及原因;

2、文獻研究法。蒐集和查閲有關文獻資料,進一步認識“概念教學”課教學的有效方式,以及有效開展“概念教學”課教學的原則;

3、實踐法。開展“概念教學”的課堂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基礎上驗證或修正“概念教學”的設計方案,提出新的設計思路,以提高研究的實用價值。

4、經驗總結法。對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搜集的材料全面完整地進行歸納分析,提出有效開展“概念教學”課的方法。

五、研究規劃

課題研究總體計劃時間:一年(20xx年3月——20xx年3月)

1、前期準備階段:(20xx年3月~20xx年4月)

主要工作:組建課題組,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制定課題研究計劃及具體研究方案,申報武穴市級“小課題”,初步確定實驗框架,完成實驗的佈置工作,啟動課題實驗。

主要成果:《“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方案》

2、課題實施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第一階段,開始實施課題。具體有:對“概念教學”課教學的現狀調查與分析(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概念教學”課教學的價值研究。

第二階段,課堂實踐研究。對典型性“概念教學”課例做嘗試性實驗,與備課組教師研討,提出有效實施“概念教學”課教學的設計思路;“概念教學”課的考試評價研究。

第三階段,整理資料,完成課題總結報告。具體有:完成《國小“概念教學活動”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總結報告;整理案例。

主要成果:《國小數學概念教學課堂教學量化評價表》《羣體協作研討概念活動展示》《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研討論文彙編》

3、總結結題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主要工作:整理研究成果、總結實驗經驗、撰寫《國小數學概念教學結題報告》,做好結題準備,學校向市教科所申請結題鑑定。

六、研究成果

本課題研究價值在於探討、解決國小數學概念教學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這是一種源於實踐、基於實踐、高於實踐、指導實踐的發展過程。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指向不僅是為了考證學生對數學概念的掌握情況,更是為了進一步優化有關數學概念的課堂教學,在案例研究的基礎上進行提煉,總結出適合於我校師生實際的概念教學的組織模式、設計原則以及評價方案,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一年來,我們的課題研究始終圍繞我們的原定研究目標展開進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延伸了我校生命教育的內涵。

“共度生命歷程,體驗重合快樂”這一辦學理念一直指導着我們進行本課題研究的全過程。我校生命教育具體體現為四句話:呼喚知識的生命態,彰顯學生的主體位,講究方法的靈活性,拓展課堂的時空度。最初申報“國小數學概念的研究”小課題時,我們也只是打算在小範圍內進行課堂教學方面的研究,但在專家、名師、教科所領導們的指點下,我們有意識地把本課題歸併為學校生命教育總課題的子課題時,我們的研究一下子吸引了更多的老師參與,變得鮮活起來,凸顯出更多的研究價值與意義來。

自從課題研究開始,圍繞概念教學怎樣讓知識活躍起來,讓學生活動來,讓方法靈活起來,課題小組的實驗老師們認真研討探索,達成了“概念教學的過程更應是一種師生共同體驗的生成過程”這一研究共識。“體驗”“建構”“內化”等一些富有生命氣息的詞彙更多地以一種實踐的積極姿態出現於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之中。通過小課題研究,教師的角色任務、師生課堂教學行為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使得我校生命教育的內涵得以進一步充實。

(二)探討出一條適合我校實際的概念教學的組織模式。

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在人們頭腦中的反映,對於國小生來説,概念教學的過程是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過程。通過一年的摸索實踐,我們初步將國小概念教學模式操作程序分為五個階段: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內化——概念的鞏固——概念的發展。具體説來我們歸納為下面五句話:

1、創設情境,引入概念,明確目標。

引入是否得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數學概念比較抽象,容易讓學生覺得枯燥,而國小生認識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進行的,因此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探求新知的強列興趣,很有研究的必要。在概念教學的引入環節,我們總結出下列幾種主要引入方法:(1)從學生比較熟悉的實際事物中引入。提供足夠的直觀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看、聽、摸、做等,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引出概念。(2)從舊概念引入。有些概念之間聯繫十分緊密,在學生已有的概念基礎上,引入新的概念,便於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複習舊知識,同時又強化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繫,使學生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概念體系。(3)通過計算觀察引入。這種引入通常適用於揭示概念的屬性、基本法則中。

2、操作感知,運用遷移,掌握概念。

感知形象是兒童學習數學的重要一環,也是為他們打開數學大門的閃光的“金鑰匙”。在概念引入的基礎上,教師應以足夠的感性材料,組織學生參與概念的形成過程,在快樂的感悟體驗中,主動地探究概念的內在本質。通過教學實踐,我們的實驗老師已能主動地從學生角度去思索,想到學生需要什麼,腦子裏會想些什麼,學好本知識概念的難點在哪裏,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填充好新舊知識間的.空缺,從而主動參與新概念的構建過程。

3、比較綜合,邏輯抽象,促進內化。

學習數學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實行再創造。學習不應看成學生對於教師所授予的知識的被動接受,而是以一個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新發現與新理解過程,教師的任務就應當是引導和幫助學生進行再創造工作而不是把現成的知識灌輸給學生。

實踐中,我們主要採取了:創設認知情境、設置矛盾衝突、抓關鍵詞、運用變式、比較異同等合理運用比較、引導抽象概括等方法引導學生達到概念內化效果。課題實踐讓我們明白,科學的運用方法,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概念內化,真正產生學生自己的數學理解。

4、多層訓練,解決問題,鞏固概念。

學習概念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運用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只有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學習才是有意義的。概念教學安排的練習類型是多層次、多角度的,既要注意概念的關鍵性,又要注意概念的綜合性。研究中,我們把關注的目光經常性地投向學生的作業練習中,為起到鞏固、深化概念的作用,我們要求概念的練習課要有目的性、針對性、層次性、趣味性。形成基本練習→變式練習→綜合練習的結構。重視相近相似、易錯易混的對比練習,相關概念結合練,易混概念對比練,新概念要及時練,重點概念反覆練。在概念教學中基本注重了六種練習方法:操作演示、反饋舉例、推理判斷、嘗試錯誤、變換敍述、整理歸納。既注意概念的鞏固,又重視了思維能力的培養。

5、檢測反饋,構建網絡,發展概念。

國小數學概念間是互為聯繫的,絕不應孤立存在的。研究概念教學必須遵循數學教學的基本規律,將“知識間的內在聯繫”觀念貫穿於全過程,突出知識與生活經驗間的緊密聯繫、同一概念不同表示方式之間的聯繫、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繫,將新知嫁接在原來的知識樹上,從而使之成為學生個人內部知識網絡的一部分,使學生掌握數學概念呈現出一種發展的動態。

我們歸納的以上五個步驟不是僵化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概念教學中更需要靈活處理,比如正確處理“淡化”與“強化”間的關係,如在教學《百分數》等數的概念時,我們淡化了操作,但強化了舉例;教學《長方形的面積》等圖形概念時,我們淡化了情境,卻強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教學《克、千克》《時分秒》《年月日》這些概念,我們更強化概念與生活間的聯繫。在具體地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調整以上五個環節的順序進行靈活變化。

(三)完善了數學概念課堂教學的評價內容與方法。

概念教學效果如何,離不開正確完善的課堂教學評價。評價中,我們在關注教師引導作用、學生主體能動的同時,強調了學生、教師、概念間的內在聯繫,積極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力爭用準確合理的評價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內在情感動力,從“教師與概念”“教師與學生”“學生與概念”等方面進行有效評價,並初步制定形成了《國小數學概念教學課堂評價表》,以此引導教師進行他們的課堂教學。

結題報告範文 篇6

一、課題實驗的背景及意義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新的中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頒佈,指明瞭基礎教育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對現代的語文教學賦予了新的定義,提出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要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悟性、靈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的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

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素質教育核心。個性化閲讀和寫作教學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挖掘語文教育中人文內涵,而寫作是運用文字進行表達交流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是一種精神產品的獨創,寫作能力也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培養學生閲讀和寫作能務對於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道德修養有很大幫助。

二、課題實驗的進展

1、方案的制定

語文作為一門傳統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我們必須認識到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我們以個性化教學理論和<新課標>思想等現代教育教學理論為指導,以課堂教學實際為研究主渠道,從教學的兩個基本要素即教師和學生入手,關注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建設,力求師生和諧互動互進,突破傳統的教學方式,讓教師教出個性,學生學出個性,實現“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贏發展,以發展求質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點

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學研究指出:“思維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養青少年的思維能力是教學工作的中心任務。”傳統教學是教師灌輸,學生被動接受,精於分析,教學形式單一,很顯然,學生的思維受到嚴重的束縛,更談不上培養出豐富多彩的人格。採取何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培養和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實現個性化的教學,達到教學相長,師生共進,提高教學質量,亟待研究解決。基於此,我們確定以下幾方面作為研究的重點:

(1)寫作教學現狀和對策。

(2)個性化閲讀寫作教學和語文教師的創新意識培養。

(3)個性化寫作中科學的思維訓練體系。

(4)寫作教學和語文課堂的交融、整合。

(5)個性化寫作過程中資源的開發。

通過重點研究,達到以下目標:

(1)課堂教學:師生民主,氛圍寬鬆,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個性;

(2)隊伍建設:積累語文學科教學改革經驗和教學案例,提高參與教學改革的教師的業務素養和學科科研能力水平,為學校培養學科骨幹和學科帶頭人,提高我校語文教學質量;

(3)學生能力:提高學生閲讀寫作水平,同時也促進學生思維品質、健全人格的形式和發展。

3、主要研究方法:

①調查研究法:我們在課題的研究中,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瞭解和把握學生、老師在教學中的現狀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②文獻分析法:課題組及時蒐集、整理、借鑑國內外教學的相關理論、實踐經驗和教學案例。

③行動研究法:通過一系列社會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不斷觀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積累素材。

④經驗總結法:將在實踐中搜集到的材料進行歸類整理,並從中總結出具有推廣價值的經驗和方法。

4、課題實驗的組織與實施

課題起止時間從20__年至20__年,具體分三階段開展:

(1)從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為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制訂方案,明確思路,做好計劃,組織實驗教師學習“個性化教學”課題相關理論,要求教師教學時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自身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

(2)20__年10月至20__年9月為攻堅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探索語文個性化教學與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關係。

(3)20__年10月至20__年10月為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對各階段的測試數據、資料統計進行分析整理,撰寫實驗報告,介紹實驗做法。

現將各階段的具體做法總結如下:

(一)起步階段:轉變觀念,更新理念

1、領導重視,骨幹參與,更新理念,深化認識

課題開題後,語文組成員人人蔘與,深入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新的<語文課程標準>,認真研究“新課程語文個性化教學實驗研究總方案及實施方案”;課題組教師一起交流談心得,認識傳統教學帶來的弊端。通過學習討論,深化了對課題的認識,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時,打開了教學的一扇新窗户。

2、結合本校實際,制訂課題方案,明確實驗研究思路。

課題開題之初,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從上好第一堂實驗課開始,課課落實,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自身經驗,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結合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明確要重視語文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校語文教研組圍繞“新課程下個性化閲讀和寫作教學研究”這一課題,進行了廣泛的探索。作為課題的領銜人,我帶領全組人員作了以下幾方面的嘗試。

一、開展“經典重温”閲讀工程

閲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認為是傳播人類文化、吸取思想精華、培養審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課內閲讀的基礎上,強調學生“課外自讀文學名著(10部以上)、科普書刊和其他讀物,總量不少於300萬字”。與新課改相適應的新大學聯考也明確地將十部名著列入江蘇省大學聯考考查範圍。因此,為學生開列書目,指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進行閲讀積累已成為語文老師的當務之急。我校語文教研組經過認真研究後,決定三個年級一盤棋,高中三年學生必須有整體閲讀的計劃。

除閲讀教育部推薦的經典著作外,我們還要求學生做到以下幾點:

1、天天三個“一”:要求學生每天誦讀一首古詩;課前交流一句座右銘;回家向父母背誦一句格言。

2、週週三個“一”:每週寫一篇讀書心得;舉行一次讀書會,在交流中互相促進和積累;每週一次專題講座,由語文組教師分工協作,就寫作中的基本理論進行指導。

為配合讀書計劃,各年級在平時及寒暑假的作業佈置上特別注重閲讀、寫作的安排,例如:20__年高一年級佈置的寒假作業是

(1)閲讀:完成新課程推薦篇目閲讀任務——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閲讀時需做讀書筆記,開學後將舉行讀書報告會,進行交流。

(2)寫作:完成四篇小作,其中兩篇為<三國演義>的讀後感或文學鑑賞。

(3)積累:完成20首詩歌及其欣賞內容的背誦任務,一天一篇,開學前的作業檢測將從中挑選五首進行考查。

為落實教學大綱的要求,適應新課程改革的潮流,高二語文備課組於20__年推出文學名著導讀系列校本課程。老師們帶給了同學們一份紅樓大餐,解説了《圍城》的經久魅力,詮釋了《哈姆萊特》。讓高二學生走進了文學的殿堂,享受了一次文化的盛宴。20__年12月,在校園文化藝術節上,我校舉辦了“弘毅讀書報告會”,學生們就自己的讀書經歷與思想感悟作了交流。一項項活動的開展讓閲讀真正成為了“悦讀”。經典的重温,讓學生陶冶了情操,放飛了思想,積累了素材,拓寬了視野,成了學生寫作的源頭活水。20__年由語文組陸紀登老師參與編寫的名著<快捷通>出版,成為文科學生閲讀名著的輔助資料。

二、營造語文課堂文化氛圍,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1、創設個性化課堂教學情境

學校在教室牆壁上張貼古今中外名言警句,並開設圖書角,讓學生家中的書籍流通起來。2、挖掘教材中寫作素材

高中新教材精選了大量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既是很好的課文,又是很好的素材。整合課本材料,指導學生運用到作文中去是提高學生作文切實有效的措施。為此,我校高三語文備課組做了,大量工作,編寫了獨特的校本作文材料。高三備課組長在20__年我校對外公開教學中展示了這一成果,得到了兄弟學校的一致好評。

三、課堂內外的整合行動

1、20xx年高一備課組開設了“快樂作文”校本課程,20__年開設了“經典閲讀”校本課程,在校園網、校報上開設專欄,並定期印發刊物,將學生習作結集出版。

2、邀請專家來校講學。王力羣教授的講座提高了學生對古典文學的興趣,作家畢飛宇、祁智、範錫林的講座放飛了學生想象的翅膀,激發了學生的創作熱情。校電視台定期播放名著的講解,如“百家講壇”的精彩節目的播放讓學生在欣賞中得到提高升華,這些都受到了學生的熱烈歡迎。

3、重組驥江文學社,不定期舉行作文講座、作文競賽等,利用豐富多彩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語文組20__年先後組織學生參加了三次省作文大賽。在江蘇省第六屆“中學生與社會”現場作文大賽中,我校顧碧陽同學榮獲高中組特等獎,朱葭同學榮獲二等獎;在省教育學會主辦的“大學聯考作文杯”江蘇省首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我校徐天嬌獲特等獎,展楠、田曉貝、秦晴榮獲一等獎;蔡慧、郭煜、周逸人榮獲二等獎,我校被授予了優秀組織獎;在教育廳主辦“鎮中杯”第七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決賽中,朱葭、田曉貝、鞠雲三位同學榮獲省一等獎。語文組輔導學生參加省中學生現場作文大賽,我校高三(19)班戴唯、三(21)班常曉丹獲首屆“大學聯考杯”創新讀寫大賽一等獎,取得了南京大學自主招生的資格。在江蘇省第七屆“中學生與社會”中學生現場作文決賽中,高一(3)班趙宸藝同學榮獲高中組一等獎。20__年11月23日我校組織部分學生參加了由江蘇省教育學會主辦的“大學聯考作文杯”江蘇省第二屆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我校選手錢夢姣獲特等獎,趙宸藝、唐燕、黃詩婕、孫燕霏、周晗5名同學獲一等獎,二等獎4名,三等獎8名的好成績。我校被授予“優秀組織獎”。20__年組織學生參加“我與經典有約”徵文比賽,高三(7)孫熙偉、魏豔波同學獲省一等獎,另有二十位同學獲省二三等獎。

4、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使課內知識得以拓展延伸。20__年5月,結合高二所學<唐詩宋詞選讀>,全年級舉行了詩詞名句默寫比賽,又舉行了“走進經典”唐詩宋詞朗誦比賽,學生自己寫串台詞,自己主持,自選朗誦篇目和配樂,經過激烈的競爭,高二(7)班陳靖雯同學脱穎而出,先後參加了靖江市、泰州市“雅言經典朗誦比賽”,獲得了泰州市二等獎。

5、20xx年,在語文組的團結協作下,第二屆“大學聯考”杯(華東地區)創新讀寫大賽複賽在我校成功舉行。我校高三兩位同學獲讀寫大賽一等獎,取得了名牌大學自主招生的資格;我校兩位同學在“蘇教國際杯”第九屆江蘇省高中生現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一位同學在“新語文學習杯”第八屆“中學生與社會”現場作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七名同學在江蘇省“大學聯考作文杯”現場作文大賽中獲一等獎。趙宸藝同學代表泰州參加了首屆全國中國小生“中華誦”夏令營活動,我校被評為省語言文字工作先進學校。

四、走進生活,重在實踐

“語文即生活,生活即語文。”我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考察活動。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考察家鄉名勝古蹟和地名由來、傳統習俗、飲食文化等,拓展學生視野,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存在眾多的寫作素材。20__年高一學生利用寒假對靖江店鋪名折射出的文化現象作了深入調查研究並撰寫了調查報告。20__年汶川大地震後,語文組配合校團委在高一、高二年級中發起了“寫給災區孩子的一封信”徵文活動,倡導學生將視野投向社會,關注生活,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鍛鍊學生的多種能力。

(一)攻堅、發展階段:理論創新,有所突破

1、理論學習是基礎,創新是根本。課題組所有成員認真交流探討,並結合學校的課題科研實際做了認真反思。正是沿着這條教改科研的思路,每學期語文組成員積極撰寫論文,三年來,有數十篇在國家級論文比賽中獲一二等獎。

2、我們以課堂教學為研究主渠道,抓住重點,探討個性化教學的新模式,探討個性化教學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關係。

教學模式是溝通教育理論和實踐的最好橋樑,我們通過一定的教學模式將個性化教學理論貫徹到個性化教學中去,這樣才能達到經驗普及的目的。研究過程中,課題組老師及時總結,並將成功的經驗運用到教學實踐。通過自主閲讀,合作探究,師生互動的教學,展示了語文課堂的魅力,也體現了學生的個性。20__年我組羊琳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獲二等獎;20__年我組榮雪飛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脱穎而出,榮獲一等獎;20__年羊君老師在省語文優課評比中獲二等獎;丁傑老師獲泰州市語文優課評比一等獎。黃越前、榮雪飛、羊君、曹成玉、羊琳等老師勝任高中循環教學。

(二)課題總結階段:運用整合,總結結題

艱辛的探索產生了可喜的實驗效應。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實驗教師乃至其他教師的教學觀念變了,意識到教學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能逐步意識到以新理論指導實踐的重要性,教學方法靈活了,教學手段豐富多了,青年教師也由一個高起點邁入,在實驗中成長起來,能夠熟練的駕御課堂,實施個性化教學。課題實驗所帶來的教學教研成果是明顯的,成績是可喜的,教師業務素質水平提高了,教學科研能力增強了,課堂教學面貌煥然一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大學聯考成績穩中有升。然而,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這只是提高我校教育教學水平的一個良好開端,在接下來的教學科研過程中,我們將把“語文個性化閲讀與個性化寫作教學”課題實驗研究精神繼續延伸,深入挖掘,拓展課題中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訓練思維,個性發展的內涵。

三、課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

該課題進行了三年,形成了系統的理論體系,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尤其是創造性思維能力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但還有許多實際問題亟待解決。例如,怎樣促進學生由獲取知識到形成能力的轉化,怎樣在語文個性化教學中促進學生個性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個性化教學的評價問題等等,都是我們今後繼續要研究的問題。

教改的路是艱辛的,但也唯有這種艱辛才能帶給我們快樂和欣喜。我們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這隻能作為我們今後繼續課題實驗的基礎,我們將以此為動力,與時俱進,開拓進取。

結題報告範文 篇7

一、研究背景

如今工業發展很快,酒釀這一傳統中國食品的製作過程漸漸轉至工業化,而手工製作酒釀的方法已經沒有多少人瞭解,所以我們提出該研究課題,期望能更多的掌握酒釀的製作方法和關於酒釀的知識。

二、研究目的

我為本課題所定的目的為:

1、瞭解酒釀的常識,包括酒釀的來源、酒釀的別稱、酒釀的發展等。

2、掌握酒釀的傳統制法,能自己親手做出酒釀。

3、學會分組研究,自己總結歸納,及時發現不足並進行改善,最後做出總結。

三、研究資料及方法

本課題小組分成三小組進行研究:

1、【資料調查】:藉助各類資料瞭解酒釀的來歷和它的演變過程、明白社麼是傳統好處上的酒釀,收集關於如何製作酒釀的過程,製作出一份做酒釀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製作過程,為問卷和實踐小組服務。

2、【問卷調查】:設計一份問卷,其中應包括調查者是否吃過酒釀,是否喜歡吃酒釀和對酒釀味道的評價,對釀的來歷的瞭解,並且是否瞭解酒釀的製作過程。然後完成這份調查,並且進行統計,得出結論。

3、【實踐操作】:動手實踐,在掌握如何製作酒釀後,嘗試着自己收集材料,按照步驟製作酒釀,完成製作後能明白自己的成品是否存在缺陷,並進行反覆嘗試和改善。

四、研究過程

研究分四個階段進行,預計9周完成。

第一階段:針對【資料調查】開始收集資料,能夠透過詢問身邊的老師同學或家長,也可透過網絡、電視節目、報紙及雜誌來獲取信息,最後以PPT的形式或以打印稿的形式完成。

預計2周完成

第二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開始着手與問卷的製作和關於酒釀的製作。

預計2周完成

第三階段:針對【問卷調查】開始發放問卷,並且收集問卷;【實踐操作】開始對完成的酒釀進行評價與改善。

預計3周完成

第四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與歸納,做出最後的小結,最後以打印稿的形式完成。

預計2周完成

五、研究成果

首先我們課題【資料調查】小組開始着手尋找資料,並找到了酒釀歷史悠久,它源於漢,盛於清,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發酵成的一種甜米酒,而且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別稱醪糟、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酒糟等,還懂得了酒釀甘辛温,含糖、有機酸、維生素B1、B2等,可益氣、生津、活血、散結、消腫等酒釀帶來的好處。

在瞭解了酒釀的知識後,【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小組開始分別製作問卷和製作酒釀。在問卷中我們提出了關於酒釀歷史、是否喜歡吃酒釀、是否瞭解酒釀的益處和如何製作酒釀等問題。在完成調查後,發現同學們廣泛聽説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喜歡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製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後,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與此同時,【實踐操作】小組已經開始着手製作酒釀,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都掌握了製作酒釀的步驟。經過了幾周的努力,同學們都各自有了收穫,並且酒釀也有了成品。圖附:

之後,在指導老師進一步的指導下,製作的酒釀有待改善,有的糯米比較硬、有的味道較淡,在進一步的改善下完成了更好的作品。

最後,在總結了各小組的資料後,完成了一封關於酒釀的PPT附:

六、關於本課題研究存在問題的反思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實踐操作】小組在製作過程中問題較多,例如水温、酒酵的用量、放置時間等,但在老師的教導下,問題一一解決了,並獲得了很好的成效。【問卷調查】小組在完成調查後,發現同學們廣泛聽説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喜歡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製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後,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透過這次課題研究提高了我們的綜合素質,也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學會了一項本領,我們堅信我們選取是正確的,我們的研究是有價值、有好處的。

以上是我們對於課題研究的階段總結,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我們在今後需要改善的地方,總體來説本次研究型課程取得了成功。

結題報告範文 篇8

【內容摘要】車禍猛於虎,這決不是危言聳聽。有人説,動盪年代最可怕的是戰爭,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車禍。確實,交通事故已成為我國少年兒童的第一殺手。剛剛在甘肅省慶陽市某幼兒園發生的特大交通事故,造成了21人死亡、43人受傷的慘劇,再一次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幼兒園和家長安全意識淡薄,各項管理措施的不到位,正是他們的疏忽才造成了那些可愛的小生命離我們而去。一次次慘痛的教訓使我們再一次認識到對幼兒及其家長進行交通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

近幾年來,我國中小城市各種機動車輛陡增,交通事故頻發。據公安部統計,20xx年4月至7月間我國已有2455名兒童死於交通事故,7905名兒童因交通事故受傷,交通事故已成為我國少年兒童重要安全隱患。每每在電視或報紙上看到哪邊又出了車禍,都讓我們感到心情沉重。畢竟那都是些活潑可愛的小生命啊!那怎樣的交通安全教育才會更有效果,才能挽救更多的小生命,這是一個值得全社會思考的問題。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幼兒教育是人生教育的開始,是人生教育的關鍵時期,因此教育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着幼兒一生的發展。而幼兒從小就形成交通安全意識,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責任心以及自我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以及他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為了使幼兒能成為明天祖國建設的棟樑,從小培養他們的安全意識,這是相當迫切和必要的。

三、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目前,國外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甚多,例如:澳大利亞、新加坡、法國、日本早在50年前就在國小、幼兒園的教材中添加了安全教育的內容,而且在整個文化中比例佔10%,所以這些國家的人們安全意識非常高,一位在澳大利亞居住的朋友講述那裏的交通環境時讚不絕口,沒有一個人闖紅燈、橫越欄杆。在小巷內遇到行人也不鳴笛催趕,只是尾隨着走出小巷,這樣的文明程度是和從小的教育密不可分的。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的孩子也會向他們一樣,我們的社會也會進入高度文明的時代。而目前我國擁有全世界1.9%的汽車,引發的交通死亡事故卻佔了全球的15%!成為交通事故多發國家。我國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的人數超過10萬人,傷殘50萬人。其中因交通事故造成中學生死亡1767人,受傷10098人;造成國小生死亡2656人,受傷10819人。其中中國小生佔死亡人數的3成左右,

80%是因缺少交通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所致。

近幾年我國對交通安全的教育也逐步的高度重視起來,特別是出台了新的交通安全法規,更加人性化的強調了對弱勢羣體的保護,就全國而言我們的交通環境越來越好,今後我國的交通發展趨勢將是道路越來越寬、車況越來越好,因而人的交通安全意識也亟待提高。所以交通安全教育從娃娃抓起也就顯得刻不容緩。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幼兒園教育綱要》中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這就要求幼兒園教育目標必須以幼兒為本,從幼兒生命健康成長的需求出發實施教育,為幼兒奠定終身發展的基礎。時代在發展,文明在召喚,使我們幼教工作者感到肩上責任的重大。為了家庭的幸福和國家的安定,對廣大公民尤其是少年兒童進行交通安全教育已成為當代教育不容忽視的重要課題,而“交通安全教育從娃娃抓起”更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活動。對幼兒進行交通安全教育,讓他們從小建立健康的人生觀、道德觀、遵守交通規則,愛護交通設施,維護交通法規,最主要的是通過對幼兒交通安全教育還可以起到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輻射整個社會的目的,從而達到全民動員共創和諧社會的目的。

具體到每個年齡段的研究對象其發展目標如下:

通過課題的實施要能夠使三至四歲的幼兒開始具有最初步的對社會規則、行為規範的認識,能做最直接、簡單的道德判斷。

要使四至五歲的幼兒社會認知能力明顯提高,懂得更多的社會規則和行為規範。五至六歲的幼兒則讓他們形成初步的品德行為,並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實踐、練習着各種被社會和他人許可的社會行為,並開始建立“自律”意識。

五、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我們調查的數字表明,在交通事故中,由於路的原因造成的車禍佔5%,而由於人的原因造成車禍的佔95%,其中屬駕駛員的原因的佔60%,屬行人原因的佔30%。這些數字警告我們要減少交通事故就必須先解決人的交通安全意識,一念之差將造成終身遺憾。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我們解決的問題就是人自身的思想觀念的問題,行為習慣的問題,從小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解決交通事故的突破點,也是關乎社會發展進步的大事。

因此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在這幾個方面:

1、調查瞭解幼兒父母交通安全意識和交通法規知識的掌握情況;

2、我園在實施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策略和方法;

3、幼兒園、家庭、市交警支隊和社會聯合對幼兒進行交通安全教育的途徑;

4、幼兒交通安全教育對家庭、社區、社會的帶動和影響。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行動研究法,輔以調查法、個案分析法等,並通過各種新穎有趣的活動使幼兒形成交通安全的意識,養成遵守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同時也能學習和掌握一些交通安全常識,知道一些簡單的道路交通標識的含義等等。

七、課題研究的主要過程:

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共分了三個階段來進行實施。

第一階段:

準備階段(20xx年2月—20011年5月)

在這一階段中,我們組織課題組的所有成員學習了國家制定的新《交通法》,瞭解新《交通法》的有關內容,瞭解近年來交通事故頻發對家庭和社會帶來的危害。同時剖析了我園在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一些隱患和家長及幼兒自身交通安全方面的實際情況。綜合以上各方面的情況,我們更加明確了開展這一課題研究的重要意義。

其次,根據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我們制定了具體的實施計劃和活動內容,並且在全園的小、中、大班中各明確了一個班作為課題研究班級。

第二階段:組織實施階段(20xx年6月—20xx年9月)

這是課題研究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中,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

首先,我們對課題組成員進行了明確的分工,並且制定了各項具體操作的內容、措施,確定了階段性的任務、重點。

其次,完成了對幼兒家長交通安全意識和交通法規知識的掌握情況的調查,並進行特點分析,從而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再次,我們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採用了不同的教育模式,開展了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各種主題教育活動。

根據小班幼兒的特點,我們進行了一些比較簡單的遊戲,如小二班的吳慧芹老師讓幼兒進行十字路口紅綠燈模擬表演,讓幼兒認識了“紅燈停、綠燈行”、“要走人行橫道”的規則,讓幼兒在遊戲中建立了初步的交通規則意識。針對中班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我們同樣採用遊戲的形式來對他們實施交通安全教育。在遊戲的過程中引導幼兒學會簡單的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判斷這些行為的對與錯。這樣,幼兒不僅有了規則意識,同時幼兒的人格取向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中四班周燕老師組織的親子交通安全模擬表演,非常有特色,讓家長和孩子們在遊戲中形成了交通安全意識。而大班幼兒由於已形成了初步的品德行為,並開始建立了一種“自律”意識。因此,在開展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我引導他們開展討論,並和和他們一起制定與交通安全有關的一些規則。這樣,幼兒既能建立規則意識,又瞭解了相應的交通法規,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力、創造力、語言表達及辨別是非等多方面的能力也都得到了發展。

在園長室的關心和支持下,我們還在全園開展了各種各樣形式新穎的交通安全教育主題活動:

活動一、聽交通警察介紹交通安全知識。我園請來了大豐市交警大隊的幹警到園進行交通安全教育講座。交警叔叔結合圖片向幼兒介紹交通法則和認識交通標誌;結合實際事故發生的案例分析,告訴幼兒哪些行為是安全的,哪些危險的;還讓幼兒和交警叔叔一起指揮交通,通過學習指揮交通的手勢,培養孩子尊敬交警、熱愛交警的情感;一起學習交通安全兒歌:《交通安全拍手歌》。

活動二、在園結構區中設置交通安全教育的活動設施,包括模擬紅綠燈、斑馬線以及其他交通標誌等;又如在班上張貼形象有趣、易理解的交通標誌等圖片;在語言區設立“娃娃從小懂交通”園地等。這些和交通相關的環境的創設,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活動三、提供實踐場地進行模擬演練,在遊戲中加強安全知識教育。通過角色遊戲將“知”轉化為“行”。如開展“十字路口”、“汽車站”等遊戲,讓幼兒來把學習的交通規則運用到遊戲中;又如讓幼兒或教師作為交通警察來模擬實踐,把所學的交通規則和自我保護的意識在遊戲中得到運用。

活動四、構建“三位一體”的交通安全教育體系。幼兒園出面協調,與家庭、社區的有機結合,形成以幼兒園為主、家庭為基礎、社區為依託的“三位一體”的安全教育模式,把幼兒交通安全落到實處。

活動五、教學延伸活動。教師帶孩子上街進行實踐活動,觀察交警指揮交通和為交警叔叔獻花、認識馬路上的標線和紅綠燈、當義務交通員看看有誰的行為違法了等等。讓孩子進一步認識到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同時,也可以聘請孩子當義務交通宣傳員,把交通安全知識告訴爸爸媽媽,監督爸爸媽媽的交通行為是否合法…….

在開展以上活動的同時,我園還注重加強幼兒園周邊交通的治理。在交警部門的配合下重點解決我園上下學時段的交通擁堵的狀況,進一步優化幼兒園周邊的道路交通環境。經過整治,校園周邊交通環境大為改善,每個小朋友在家長的帶領下都能做到“高高興興上學、平平安安回家”。此外,在幼兒園的環境建設方面,我們還能突出交通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圍。

第三階段:研究總結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2月)

從十月份起我們就開始着手課題研究的完善總結階段。我們要求課題組的成員在自我總結的前提下向課題組負責人彙報課題研究的工作情況。在此基礎上,課題負責人進行課題結題自測、總結,完成課題研究的結題報告和相關課題材料的收集完善工作。最後在報請上級檢測、評估、鑑定。

八、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

經過課題組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課題的預期成果已全部達到:

1、完成了幼兒交通安全教育的相關基地建設,其中展室、十字路口紅綠燈模擬崗亭等已初步建成,普及了我是小小交警的韻律操,創編了幼兒交通安全兒歌。

2、幼兒園環境建設體現交通安全教育的文化氛圍。不管是課題的實驗班級還是非實驗班級的室內環境都能體現這樣的一個氛圍,其次園內的樓道、走廊及園內外牆飾等也無不體現出其育人的功能。

3、完善了課題實驗方案、結題報告以及相關的家長調查報告等,各種活動照片以及其他相關材料無不反映出我們的工作紮實和具體措施的到位。

4、撰寫了有關幼兒交通安全教育的論文2--3篇。

九、存在問題及今後的設想

課題研究中的存在問題:

1、依靠幼兒園的宣傳力量還很薄弱。

2、少數家長思想改變還有過程,只要管好自己和家人就行了。

今後的設想:

在今後的關於交通安全的活動中,我們會加強宣傳力度,讓幼兒帶動家長,讓家長帶動全社會,讓大家自覺形成維護交通規則的良好習慣,為爭創交通文明城市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結題報告範文 篇9

我校組織開展的“在國小數學中情境創設的有效性研究》課題是宜昌市教育科學規劃辦公室批准(課題立項批覆:宜教科規計[]2號)市級課題,該課題組於x年3月正式接到批准立項書。兩年多來,課題組依照總課題方案,在做到領導到位,人員落實,經費保證的前提下,認真組織開展研究活動,重點對在國小數學中如何運用教材情境和和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進行了研究,在國小數學情境運用和創設的有效性方面探索了一點可借鑑和推廣的經驗。課題組按期完成了實驗任務,現將實驗情況作如下彙報:

一、課題研究背景

1、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讓同學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是國小數學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理念。“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戰略,它有利於解決數學內容的高度籠統性和小同學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數學課程規範》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繫同學的生活實際,從同學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動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為同學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和學好數學的願望。

2、是同學自身學習與發展的需要。創設教學情境,不只可以使同學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同學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籠統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因此,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發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同學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同學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3、是改變當前數學教學現狀與教師專業生長的需要。在當前國小數學教學中,情境教學已引起普遍重視。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同學的心靈,充沛調動同學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但遺憾的是,當前數學課堂情境創設的“行為現狀”與“理念境界”的差異頗大。如教師教學情境的設置過於華麗,“情境”成了扮美課堂的亮點,課堂缺少數學思維含量;情境的設置過於牽強,有的數學教師為尋找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而絞盡腦汁,從而出現了一些情境設計牽強和會甚至影響同學對數學知識的學習;情境圖的運用缺少方法,新教材中出現了大量的情境圖,圖中所出示的數學信息往往是比較零亂的,缺少連貫性,怎樣讓同學組織這些較為零亂的數學信息,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情境圖,老師手足無措。可見,如何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促進同學主動學習,是一個亟需探究的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措施:

1、領導重視,舉措得力。該課題組領導高度重視,宜昌市教研中心的羅善彪老師親自指導該課題研究活動,並多次聽取課題研究情況彙報;西陵區數學教研員梅紅英老師負責牽頭,親自主持該課題研究;學校校長、教學副校長也親自參與該課題研究活動。學校保證了該課題的研究經費,研究時間和實驗教師的到位,還積極承辦區域性該課題研究活動,在校內還建立了一些激勵機制,如:建立科研基金,重獎實驗取得成果的實驗教師;採用了一系列傾斜實驗教師的得力措施,如減輕一些實驗教師的工作量,在外出學習、參與各級教研部門組織的教科研活動和在職務晉升、評先、加級等方面優先考慮等等。

2、加強學習,提升水平。課題成員靜心學習,品味書中的滋味,研究教育的內涵。注重擴大視野,博採眾長,延展知識,積“小流”以成“江海”,不時的厚積拓展課題成員的教育文化視野,增加了底藴。我們採取了靈活讀書形式,自學、集中輔導學、區教研員指導學相結合。學習中,課題成員結合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撰寫對新課程的理解和感悟,同時圍繞研究主題網上學習。學校還定期聘請學者、專家來校講座,介紹教改動態,以開闊教師視野,拓展知識面,為課題研究獲得了良好的理論支撐。建立了互動式反思沙龍對話。每一個課題成員帶着感悟、困惑和疑問,作為研究者來參與沙龍。在這裏能夠自由地進行交流與思維碰撞,在交流碰撞中發現更深刻更精彩的見解,從而建立更高層次的共識,推動課題研究。課堂實踐注重:

①課前集體備課——挖掘教材的內涵。備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難點;備同學——考慮如何從同學的學動身,教給學習方法;備教師自身,考慮對相關知識的擁有量。

②課中和諧教學——展示天地課堂。課堂實踐中,課題成員充沛認識到:只有課堂實踐注重“把整個世界當作課程”,即關注兒童,關注兒童的經驗、興趣喜好,把課程內容和生活結合起來,就能體驗課堂的豐富多彩,體現葉瀾提出來的“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

③教學反思教學——直面課堂中的缺乏。每一次教學實踐後,我們總是組織課題成員進行反思評價,先組員交流反思評價,再請有經驗的專家和領導做總結評價。有“同課異構”案例反思、課題重點問題研究反思。反思評價時,課題成員在肯定優點的同時,指出缺乏。許多中肯的意見在反思評價中不時傳出,促進了課題實踐的良性循環。

3、課題活動,豐富多彩。在三年多的課題試驗研究過程中,我們課題組5次作為市、區課題研究的現場會向全市、全區教育局領導和老師們觀摩。組織開展實驗教師有關課題優秀論文、教學設計競賽活動;組織開展了實驗教師情境運用和創設情境案例蒐集活動。組織同學開展了數學日記競賽、數學小報展示等學科活動。

三、研究效果分析:

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是:通過對教材中教學情境的研究,在如何有效的應用主題圖和練習中的情境圖方面提供有實際操作價值的勝利經驗和具體做法。通過三年多的紮實研究,課題組在國小數學情境運用和創設方面探索了一些方法,取得了一些收穫:

(一)正確有效地使用教材的主題情景圖

新教材出現的內容,形式新穎,與原來的教材相比,它的最大特點之一是設計了大量生動活潑的主題圖。這些主題圖色彩鮮豔,富有情趣,符合同學的年齡特點,能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吸引同學主動觀察,更為我們教師的優秀教案提供了豐富的資源。那麼,怎樣才幹合理的利用主題圖情境呢?有以下幾點戰略:

1.深入領會內涵,理解主題圖情境的意義,掌握教學目標

主題圖內容豐富,含義深刻,凝結了眾多編者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鑽研主題圖,切實掌握主題圖的含義是使用好主題圖的前提。“主題圖”教學要突出數學的特點,充沛挖掘“主題圖”中有利於三維目標實現的教學資源。只有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才幹創設生動的主題情境,組織有效的主題活動,課堂才是有效的、精彩的。

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範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圖形的拼組”。乍一看,主題圖展示的是手工書上做風車的步驟,但結合單元教學,從數學的角度仔細推敲,不難發現,主題圖所展示的各個環節就是一個圖形變換的過程,即“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的變換過程。理解了這個深意,我們的教學就這樣組織:課前讓同學在家裏做風車,並提出要求,即注意觀察自身在做風車過程中圖形有什麼變化;課堂上,同學邊描述,教師邊演示。描述時要引導同學從圖形變換的角度講解,例如用一張長方形的紙,把一個角的兩條邊對摺成兩個三角形,並把多餘的長方形局部剪去,展開就變成了一個正方形。由於圓形的變化比較隱蔽,所以我們可以讓同學拿出自身課前所做的風車玩耍,引導同學觀察風車轉動的運動軌跡,進而總結各種圖形是可以互相變換的,這樣的教學才是符合主題深意的,在活動中學會觀察,學會考慮,掌握知識,才是真正達成了教學目標。我們只有深刻地理解並正確掌握了“主題圖”的意圖,才幹有效組織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2、充沛挖掘主題圖情境中藴含的數學問題,培養同學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

教材以主題圖的方式設計了與同學生活緊密相連、富有兒童情趣的主題情境,以激發同學學習的濃厚興趣與動機。這些情境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充沛體現了數學學習的價值,為同學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然而,剛入學的小同學,他們的想法還很天真,他們關注的往往是他們感興趣的事物,而忽略場景中的數學信息。因此,教師在運用主題圖時一定注意掌握好圖中的數學價值。

如第二冊第18頁練習三的第11題是“老鷹捉小雞遊戲圖”,讓同學根據圖提供的條件和問題“12只小雞,我已捉住了5只,還有幾隻?”填算式進行計算。教學時我們是這樣進行的:先出示這幅圖,問“圖上的小朋友在玩什麼遊戲?”“你們玩過老鷹捉小雞的遊戲嗎?喜歡玩這樣的遊戲嗎?説説你們是怎麼玩的?”一聽到要説説自身喜歡玩的遊戲,小朋友們興趣可高了,他們爭先恐後地告訴我:“一個人當老鷹,一個人當雞媽媽,其餘的都當小雞。”“雞媽媽要維護好自身的小朋友小雞,不讓老鷹捉到。”“老鷹要想盡一切方法抓到小雞”……接着我告訴小朋友:“你們喜歡玩的這個遊戲中有好多的數學問題呢!瞧!書上的扮演老鷹的小朋友正在想一個數學問題呢,她在想什麼數學問題呢?”小朋友們積極地告訴我:“她在想‘12只小雞,我已捉住了5只,還有幾隻?’”“我們會解決她的問題,12-5=7。”然後我進一步啟發同學考慮:“假如你是扮演老鷹的小朋友,你能想到哪些數學問題?比一比誰想到的問題最多、最好!”

生1:“12只小雞,我假如捉住7只,還有幾隻?”

生2:“12只小雞,我假如捉住9只,還有幾隻?”

生3:“12只小雞,我假如捉住12只,還有幾隻?”

生4:“有12只小雞,1只雞媽媽、1只老鷹,一共有多少小朋友參與這個遊戲?”

生5:“一共有14個小朋友在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1個當雞媽媽,1個當老鷹,有幾個小朋友當小雞?

……

一幅圖中,同學提出了好幾個數學問題,列出了算式。假如沒有教材的開放性設計,假如教師不去充沛挖掘情境題中藴含的數學問題,假如沒有教師將新理念落實到每一節課,哪裏會有小朋友們如此之多的思維火花迸發?每一個小朋友都是一粒種子,給他陽光、雨露,就會發芽。

3.選擇恰當的時機出現,發明性的使用主題圖情境。

教材在主題圖的設計中,儘量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信息,為教學的多樣性,為教師發明性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可能。我們在教學中要仔細鑽研教材,對主題圖的出現時機需要再三斟酌,選擇最有利於教學的時機出現主題圖,使它發揮應有的效用。如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範數學實驗教材一年級下冊“百以內數的認識”。以“百羊圖”為例,王雅蓉老師做了如下教學:

師:(課件展示少於10的小花)這裏有幾朵花?你是怎樣數的?

生:這裏有8朵花,我是這樣數的1、2、3、……8。

師:你是1朵1朵數的。還可以怎麼數呢?

生:還可以兩朵兩朵地數。

師:課件展示幾十朵花,問現在你能很快數出一共有幾朵花嗎?怎麼數?

生:可以5朵5朵數。

生:還可以10朵10朵地數。

師:小朋友説得很好,在數量較少時我們可以一個一個,兩個兩個地數。數量較多時可以五個五個、十個十個地數,我們下面就十個十個地來數數這裏一共有幾朵花。

課件演示10個合成一堆,全班一起數出一共有76朵小花。

師:76裏面有幾個十,幾個一?

生:……

師:你們才100裏面會有幾個十呢?

生:100裏面會有10個十。

師:請大家翻開書,找到這羣羊,10只10只圈一圈,數出這裏共有幾隻羊?

生:(活動後彙報)一共有100只羊。

師:100裏面有幾個十?一起數一數。

(驗證100裏面有10個十。)

這樣的教學使主題圖不只僅是導課的“敲門磚”,而成為了既能讓同學聯繫圈十數數,又能讓同學在實際操作中直觀趕至100裏面有10個十,使主題圖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又如彭昱老師上“合理佈置時間”,由於小同學比較常見熟悉的沏茶這一生活現象作為教材入手,調整了教材內容,精心設計了先為客人沏茶再為客人吃烙餅的生活情境。當畫面上出現媽媽讓小明幫着給李阿姨沏茶這一數學信息時,沒有急於想去解決如何讓李阿姨儘快喝上茶,而是讓同學想想平時是怎麼做的?特意激活同學已有經驗,同學處於主動考慮積極動腦的最佳狀態,有效地促使同學積極參與學習活動。

4.改變出現的方式,發揮主題圖情境的潛能,促進有效教學

(1)從靜態轉向動態。如一年級上冊P.72“連加連減”的主題圖展示的是一個小男孩在餵雞,原來有5只小雞在吃,來了2只,又來了1只,現在有幾隻?靜止的畫面利用多媒體變成動態的過程,同學就更能深入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習的興趣也會更濃。

(2)將主題圖分層展示。挖掘出主題圖中的隱含數學問題是數學學習的關鍵,基於同學的思維特點,假如將同學一下子置於非常複雜的情境中,會讓他們東拉一句西扯一句,無所適從。如聶道琴老師執教二年級下冊P2“解決問題”主題圖孕含了“看戲、蹺蹺板、丟沙包、買麪包”四個情景問題。教師按各個場景分批出示,引導同學收集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由於老師的合理佈置,主題圖依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為同學的探索過程提供思維表象,激勵同學探究的熱情,促使同學生活經驗不時數學化。

結題報告範文 篇10

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如今,體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帶來了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在新的學習方式中,正確的引導學生科學有效的學習,是我們每位老師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新課改下對老師提出的新要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如何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學生掌握這三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我們選題的一個主要的目的。也是新時期對老師提出的新挑戰,也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把利劍。同時,也是對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到自主、合作、探究求知的一種全新的考研。在這種學習方式中,老師的角色應如何扮演如何定位,學生的能力應如何去培養如何去引導,是我們主要研究的目的,也是我們選擇此課題作為研究的意義之所在。

二、研究的目標、方法、步驟及過程

(一)研究的目標:

打造體育課堂教學的三轉變,即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學生有自己的主意,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改變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的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的教學由“注入式”向“開放式”轉變,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打成一片,相互研究、共同探討、適時引導、積極評價、共享成功的喜悦。課堂內容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養成主動進行“預習、討論、歸納、練習、小結、評價”的學習體育知識技能的好習慣。

(二)研究的方法:

(1)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

(2)改變教師以課本為本,拓寬豐富教學內容,追求學科體系的開放性和思維的多向性。

(3)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情境式”、“任務型”、“問題式”的教學方式。從學情出發,以學生年齡特點,已有經驗和能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從學生的思想入手,轉變學生以往的學習習慣及方式。

(5)學生自我反思學習方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6)成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小組為4到6人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別、興趣及個性考評分組)

(7)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言,並能積極反饋學習結果。

(8)建立小組學習評價機制,以小組活動為契機帶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及方法。

(9)階段工作做到及時總結及時研討。

(三)研究的步驟與過程:

第一階段:開題階段(20xx年9月)

活動內容:準備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及教科研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從學校發展方向和現狀出發,構思研究方案,完成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探討研究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

活動內容:以小組活動,為帶動契機,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方面嘗試進行研究,積極開展教研活動,認真進行反思總結及交流。力爭將研究成果付諸教育教學實踐,並擬寫研究過程及論文。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6月)

活動內容:完成結題報告及相關論文。

三、研究成果

1、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根據所提供的信息,自主的選擇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主動學習知識,解決問題。

2、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習慣。

3、教師的教學設計便於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