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題報告十篇

結題報告 篇1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研究》結題報告

結題報告十篇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潛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聖陶老先生也曾説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假如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説:“改的優先權應屬於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潛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超多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轉成了被動理解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於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潛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後,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透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用心性,培養學生的閲讀賞析潛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潛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潛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資料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潛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國小“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透過查閲、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潛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並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透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潛力進行調查研究,並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帶給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範、合理。

經驗總結法:透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後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醖釀製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狀況,蒐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並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用心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後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於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髮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幹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徵細緻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説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後説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後有三點評價,1.港區國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後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潛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校園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後與進修校園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校園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羣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並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貼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個性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潛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貼合葉聖陶老先生説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假如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潛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於課堂,恰好貼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閲讀鑑賞潛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鑑賞,又是對課文鑑賞的複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閲讀課上作批註,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證明鑑賞潛力越來越高。

2.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潛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範符號的潛力以及語言表達潛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用心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潛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潛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於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理解,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潛力,相信他們有鑑賞潛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證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推薦。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裏就簡單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用心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能夠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透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鑑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潛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決定潛力,語言表達潛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睏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睏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構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羣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並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後的評價“a.一向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潛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潛力和批評鑑賞潛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後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潛力培養的途徑。b.一向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閲讀和寫作的關係。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資料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到達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鍊了孩子的審美潛力。c.一向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願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

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理解批評的潛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恆追求。”

6.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透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潛力。

結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的現實背景及意義:

美術課程作為國小階段的必修課程,對學生的人格成長、情感陶冶、以及智能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價值。《美術課程標準》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明確指出:“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美術課程標準》同時指出:教師應儘可能嘗試計算機和網絡美術教學,引導學生利用計算機設計、製作出生動的美術作品;鼓勵學生利用國際互聯網資源,檢索豐富的美術信息,開闊視野,展示他們的美術作品,進行交流。

國小美術欣賞課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實現美育的重要課程。它通過教育者有效的教育手段,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同時塑造學生具有人格美、道德美、修養美的基本能力。

然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卻出現了以下問題:第一,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不高,現實生活中欣賞作品的機會不多,與實際生活沒有多大聯繫,且欣賞多為大師作品,與學生的生活有所偏離;第二,學生對美術欣賞能力的欠缺,學生主要從個人的角度出發產生對作品的淺顯認識;第三,學生對美術欣賞缺乏表達和評述的平台,大都以教師講解為主,導致美術欣賞課缺乏有效的交流。

以上諸多片面的認識無形中扼殺了學生對美術名作欣賞課的興趣,嚴重挫傷了美術教師的積極性,失去了美術欣賞課的本質意義。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第一,時代的隔膜。當今的學生已經習慣沉醉於多彩易懂的動漫中,部分學生對現代藝術也能給予關注,而對於年代十分久遠的古代名畫,則失去了瞭解的興趣。第二,學生美術知識的貧乏。欣賞美術名作,除了對作品本身的內容和形式直覺感知之外,應該具備一些必要的美術知識,這在客觀上造成了學生興趣的缺乏和理解的困難。第三,學生交流平台的缺失。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了解美術名作後,對美術名作的欣賞僅限於課堂上師生之間語言的交流。這種讓學生難於與他人分享自己欣賞感受的交流難以激發學生美術名作的熱愛。

基於以上分析,本課題的研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關於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隨着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藉助現代化的網絡技術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情況較為普遍。在美術的教育教學中,開展提高學生欣賞能力的課題研究也有很多。課題組通過“中國知網”的查詢,瞭解到了一些研究的信息。浙江師範大學碩士王香芹的《國小美術欣賞教學課堂對話的案例研究》的主要通過對一個國小美術欣賞課的教學案例,圍繞其課堂對話進行剖析,就對話中出現的問題窺視當今國小美術欣賞教學課堂對話的現狀,提出本研究的問題與假設,在案例對話教學的剖析中,對影響課堂對話水平的因素逐項分析,解釋案例教學中對話環節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中對話問題的若干方法與策略。中國美術學院陳瀟寒在《視知覺心理學在國小美術課堂多媒體教學設計中的運用》中認為:多媒體課件是運用於當下課堂教學的一種普遍教學手段。教師主要根據教學內容和授課對象對其進行整體設計。在課堂教學中,大部分授課內容是通過教師對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和講解來完成的。因此,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所獲取的知識量的多少,對授課內容理解、接受的程度,與教師講課水平的'高低有密切關係。因此,如何設計多媒體課件對於教師教學以及學生課堂學習成效有着至關重要的聯繫。現階段普遍的多媒體課件設計多關注於信息的集成性、時間的緊湊性。教師運用這一教學手段,在有限的時間內儘可能將最多的課程內容以文字符號的形式傳達給學生,卻未關注到隱藏於課件視覺語言之中的教學價值。多媒體課件現狀與未來的發展,不應停留在僅僅利用其便捷性以及信息量的豐富性這一優勢,而是應該能夠更進一步採用更為科學和有效的方式提高教學質量,從而促進教學對象的學習效率。這一教學手段對國小美術課堂教學有着更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三、課題的界定和假設:

1.美術欣賞:美術欣賞是指欣賞主體以各種視覺藝術作品和視覺藝術形式為客體而進行的視覺心理活動,欣賞主體往往通過對欣賞客體的感知、判斷而獲得身心的愉悦感。

2.網絡環境:環境是指人類的生存環境,即圍繞人類的客觀事物,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本課題中的網絡環境指學校計算機教室網、校園網、因特網和其它豐富的教育資源庫,指在我校已建成的網絡基礎上,通過寬帶網共享INTERNET資源的教學網絡環境。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和內容:

1.研究目標:

本課題的研究旨在通過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美術欣賞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有效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2.研究內容:

(1)網絡環境下名家名作的賞析策略的研究;

(2)網絡環境學生自我作品賞析能力有效性提高的研究。

五、課題研究方法:

1.行動研究法:在實踐中不斷反思研究,分析尋找得失原因,並根據學生差異,形成個性審美教學模式。

2.調查研究法:在準備階段,蒐集資料,瞭解學生情況;分析資料,研究學生的個性差異,找出課題研究的切入緯度。

3.比較研究法:對學生的知識掌握、能力形成等在實驗前後做比較研究,檢驗分層教學實踐的效果。

4.經驗總結法:在研究過程中不斷總結,反思經驗教訓,並作下一階段的研究部署。

六、課題研究成果:

1.《網絡環境下提高國小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實踐研究》研究報告;

2.有關教學課堂設計若干篇;

3.實驗教師心得體會若干篇;

4.學生學習心得或電子作品集。

七、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今後設想

(一)研究存在的問題

1、欣賞能力的培養涉及美術教學的方方面面,研究很難顧及到每個方面;同時,也制約了課題研究的深度。

2、師資力量不足,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課題研究的進展,對課題實施的連貫性造成不小的影響。

3、教師的科研能力亟待提高。教科研隊伍發展的不平衡性也制約着研究的真正全面鋪開。

(二)未來展望

我們清醒地認識到,該課題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它的研究遠沒有結束。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全體教師要進一步增強創新意識,加強學習,敢於創新,大膽實踐,不斷總結,為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做出更大的努力。

結題報告 篇3

一、選題的背景及意義:

如今,體育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帶來了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在新的學習方式中,正確的引導學生科學有效的學習,是我們每位老師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新課改下對老師提出的新要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如何正確的引導和培養學生掌握這三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是我們選題的一個主要的目的。也是新時期對老師提出的新挑戰,也是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一把利劍。同時,也是對學生由被動接受知識到自主、合作、探究求知的一種全新的考研。在這種學習方式中,老師的角色應如何扮演如何定位,學生的能力應如何去培養如何去引導,是我們主要研究的目的,也是我們選擇此課題作為研究的意義之所在。

二、研究的目標、方法、步驟及過程

(一)研究的目標:

打造體育課堂教學的三轉變,即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學生有自己的主意,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方法,改變教師教什麼學生就學什麼的習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教師的教學由“注入式”向“開放式”轉變,教師走到學生中間去,和學生打成一片,相互研究、共同探討、適時引導、積極評價、共享成功的喜悦。課堂內容由“知識型”向“能力型”轉變,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讓學生養成主動進行“預習、討論、歸納、練習、小結、評價”的學習體育知識技能的好習慣。

(二)研究的方法:

(1)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探索新型的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

(2)改變教師以課本為本,拓寬豐富教學內容,追求學科體系的開放性和思維的多向性。

(3)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情境式”、“任務型”、“問題式”的教學方式。從學情出發,以學生年齡特點,已有經驗和能力出發,設計教學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4)從學生的思想入手,轉變學生以往的學習習慣及方式。

(5)學生自我反思學習方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

(6)成立學習小組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小組為4到6人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別、興趣及個性考評分組)

(7)引導學生在課堂上大膽發言,並能積極反饋學習結果。

(8)建立小組學習評價機制,以小組活動為契機帶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及方法。

(9)階段工作做到及時總結及時研討。

(三)研究的步驟與過程:

第一階段:開題階段(20xx年9月)

活動內容:準備相關的文獻資料,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及教科研專業知識。調查研究從學校發展方向和現狀出發,構思研究方案,完成開題報告。

第二階段:探討研究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5月)

活動內容:以小組活動,為帶動契機,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方面嘗試進行研究,積極開展教研活動,認真進行反思總結及交流。力爭將研究成果付諸教育教學實踐,並擬寫研究過程及論文。

第三階段:結題階段(20xx年6月)

活動內容:完成結題報告及相關論文。

三、研究成果

1、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能根據所提供的信息,自主的選擇方法,利用已有的知識基礎和學習經驗,主動學習知識,解決問題。

2、學生掌握了一定量的學習方法,養成了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習慣。

3、教師的教學設計便於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學中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管理者。

結題報告 篇4

一、課題的實際背景和意義

1、是同學個性發展的需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每個人在後天都能得到充沛的發展。而現行教育評價體系存在的諸多弊端,已嚴重束縛了同學的個性發展,主要表示在:

①評價主體單一,我們過去對同學進行評價就是教師説了算,不允許同學説話,教師處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同學假如就某些問題向教師説明會被認為是不老實,是錯上加錯。

②評價功能單一,過去我們對評價功能的理解僅限於甄別與選拔,較少從同學學習數學的實際情況動身。

③評價途徑單一,過去的評價是一張試卷定終身,把書面紙筆考試作為評價同學的惟一途徑。

④評價內容單一,過去的評價主要是書面考試,而書面考試的內容又是單一的知識與技能,缺乏對同學情感的關注,缺乏對同學數學知識形成過程的關注。

⑤評價方式單一,過去注重紙筆考試,過於注重定量評定.而忽視定性評定,久而久之,同學成了考試的機器,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被淹沒在浩瀚的題悔中,課程評價改革刻不容緩。

2、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新的《數學課程規範》對數學學習評價和時地提出了新的理念。

該理念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同學的學習歷程,激勵同學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化、評價方法多樣化的評價體系。對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同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示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協助同學認識自我,建立信心。”這種評價強調發展性評價,強調關注同學的學習過程,關注同學發展的獨特性和差別性,基於以上認識,我們在“以人為本,以促進同學的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下,對國小數學學習評價的實施進行了研究。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預期目標

(一)改革原來的對“雙基”的評價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評價,保守的教學和考試中都很重視。但是保守考試的命題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考試內容程式化,(不外乎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計算題和應用題)脱離同學生活實際;考試形式單一,多為“筆試”,缺少口試、操作性、課題性等測試方式;考試時只重視結果,對考慮過程比較忽視;在考試時同學只能被動地接受檢查,機械地再現所學知識……;根據新《課程規範》的要求,對同學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同學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關注他們情感態度的形成和發展;既要關注同學數學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而對技能的評價也不只是考察同學技能的熟練程度,還要考察同學對相關概念的理解與掌握,以和不同的解題戰略的運用。通過對“雙基”評價的改革,做到變“重結果,輕過程”為“結果、過程的統一”;變“單一過高要求”為“多重適度要求”;變“重知識,輕能力”為“知識、能力、情感的統一”。

(二)改革評價主體和方式教師在評價同學的學習時,並不只僅侷限於教師對同學的評價,還可以讓同學開展自評和互評,也可以讓家長等有關人員參與評價過程。評價的手段和形式也應多樣化,既可以採用口試、筆試相結合,開卷、閉卷相結合,課堂觀察、課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也可以以小課題、活動報告、數學日記、生長記錄袋等多種手段進行全面考查。通過對同學全方位的評價,評價結果將會更客觀、更豐富、更真實,使教師、同學、家長能更好地瞭解同學數學的學習歷程,同時也有助於激勵同學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

三、課題研究所遵循的原則

1、導向性原則。國小數學學習的評價應體現新《課程規範》的精神,體現出“基礎性、普和性和發展性”的正確導向,使同學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

2、主體性原則。同學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同學自身的“再發明”活動,才幹納入其認知結構中,才可能成為有效的知識。因此,在評價時要尊重同學,以同學的基礎和年齡特徵動身,投其所好,使他們主動地得到發展。

3、可行性原則。教學評價的目標要多元性,評價方法要多樣性。但它們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評價要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在保證科學性、針對性、發展性的前提下,儘可能做到簡便易行。

4、差別性原則。學習心理學的研究標明,同學在發展上是存在差別的,要求沒有差別就意味着不要求發展。我們要尊重這個差別,應該讓評價為同學自由發展發明足夠的空間,實現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

5、激勵性原則。評價首先要對同學的作業或學習做出正面評定,肯定他們的學習成果或進步,使同學的自尊和需要得到滿足,從而喚起他們自我實現的需要。古人云“數子之短,不如贊子一長”。

6、趣味性原則。有效的數學學習來自於同學對數學活動的參與,而參與的程度卻與同學學習時發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關。同學對該知識或作業感興趣,他就學得認真,做得用心;因此,在設計作業時,要符合同學特點,要有趣、要貼近同學的生活實際。

四、課題研究的措施和方法

(一)轉變教師舊觀念,樹立課程新理念要對評價體系進行改革,教師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理念:“一切為了同學,為了一切同學,為了同學的一切”。從發展的眼光去看到教育的未來,消除多年來以考試為核心的心理,認真學習新《課程規範》和相關理論,放開手腳,投身到改革的浪潮中去。

(二)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用新的理念武裝了自身的頭腦後,就應該把它與實際相結合。不要一邊學習新理念,一邊還是依照老的教學方法去教,走一步、看一步,前怕狼、後怕虎。對保守的評價方式應堅持“揚棄”的科學、理性的態度。“揚”能使我們腳踏更為堅實的大地;“棄”使我們擁有更加廣闊的天空。

(三)注重平時經驗的積累在課題的實施過程中,分階段進行組內交流、彙報,發揮小組的作用,克服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困難;對勝利的評價方法進行總結、推廣。對同學也進行分階段的調查,瞭解新實施的評價方法的可行性。

結題報告 篇5

一、問題提出的背景

道德判斷的發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德育往往是旗幟鮮明地提倡或反對某種觀念或行為。學生生活環境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學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預想和控制,支配學生行為的是其道德的判斷能力。因此,德育教育要把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為首要任務。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走入另外一個誤區,就是沒有將學生當成德育教育的主體,用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蹟等對學生進行標榜式德育教育,讓學生以這些人物事例為標本,按照這種模式來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檢驗自己的思想品質,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產生距離感,也難於使學生準確理解,難於接受。對中國小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蹟太遙遠,太虛,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邊發生,自己無法學習、無法體驗,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如何更好地對各年段的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教育,是我校多年來一直探索的課題,針對此種德育教育的狀況,我校提出,要利用各種學科教學,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課題實驗。

二、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在課題的研究中,我校要通過如下學科的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研究,國小語文學科、國小數學學科、國小體育學科、中學歷史學科、中學思想品德學科、中學語文學科等。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參加研究的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要針對所教學科和每個學生的個性來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夠充分發揮他們各自個性的同時又使他們能得到教育。讓學生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務,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從而使學生能夠達到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道德判斷的發展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發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德育往往是旗幟鮮明地提倡或反對某種觀念或行為。學生生活環境包括學校社會和家庭。學生的思想和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範,學校的教育不可能完全預想和控制,支配學生行為的是其道德的判斷能力。因此,德育教育要把發展學生的道德判斷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為首要任務。

但是,在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往往會走入另外一個誤區,就是沒有將學生當成德育教育的主體,用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蹟等對學生進行標榜式德育教育,讓學生以這些人物事例為標本,按照這種模式來規範自己的道德行為,檢驗自己的思想品質,這種方式不僅使學生產生距離感,也難於使學生準確理解,難於接受。對中國小生而言,那些革命先烈、先進人物、先進事蹟太遙遠,太虛,太大,不可能在自己身邊發生,自己無法學習、無法體驗,自然就起不到教育效果。

我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的學校,如何更好地對各年段的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德育教育,是我校多年來一直探索的課題,針對此種德育教育的狀況,我校提出,要利用各種學科教學,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課題研究。

四、課題研究的目標

課題實驗主要是找出在各學科教學中,如何有效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有效途徑;進一步探究教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為重點,突出如何在學校教育中進行無處不在的德育教育,使學生立德修身。通過五年的在教學中的有效德育滲透,使我校的中國小生在行為上更加自律、在言行上更加得體、在思想上更加上進、在心理上更加健康。

五、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在課題的研究中,我校要通過如下學科的教學進行德育滲透教育的研究,國小語文學科、國小數學學科、國小體育學科、中學歷史學科、中學思想品德學科、中學語文學科等。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參加研究的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時要針對所教學科和每個學生的個性來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能夠充分發揮他們各自個性的同時又使他們能得到教育。讓學生為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行而向自己提出要求和任務,進行自覺的思想轉化和行為控制,從而使學生能夠達到對自己進行自我教育。

六、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

(1)制訂《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的課題方案。

(2)確定課題主要負責人及參加研究工作的教師。

(3)對全體實驗教師進行課題培訓。

2、實施階段

自20xx年5月起,至20xx年10月結束。在這三年的時間內,由所有參加研究的教師在本學科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以達到提高德育效果的目的。

3、總結階段

所有參與本次實驗的教師要撰寫與自己研究子課題相關的學術報告,關發表相關學術論文,重點在教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教育,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自學的成為一個有修養的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撰寫《學科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研究》的結題報告。

七、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次課題研究所採用的方法有調查法、實驗法、教育經驗總結法、個案研究法等方法。

八、課題研究組織機構

1、本課題由劉啟軍校長負總責,設立總課題組,以劉淑華為組長,成員包括劉曉明、包培龍、孫繼霞等三名教師。總課題組全面負責整個課題研究的策劃、設計、組織、管理,並以研究工作會議、講座、論壇等方式部署研究任務,協調研究力量,組織研究活動,評價研究成果,指導和推動研究工作的開展。

2、總課題組下設子課題組。總課題組負責資料的蒐集、整理活動的宣傳、策劃,以及材料收集、彙編等日常事務。開題以後,在全校範圍進行宣傳,通過座談、研討,結合每個人的特點、興趣,尋找自己的興奮點,確定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子課題,以子課題為單位實施課題研究,定期交流、研討、評價、調整。

九、課題保障措施

1、本校有一支素質精良的教師組成的課題組,思想重視,領導支持,加強組織,有足夠的經費保證。

2、制定計劃,分步實施。

3、具備科學的實踐態度和精神,刻苦鑽研、改革實踐,勇於創新,不斷總結經驗,接受專家指導逐步修改與完善改革方案。

4、加強實驗過程的整理,強化實驗過程的監控。堅持定期召開實驗總結會,理論研究會。

5、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

十、研究成果

1、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從本校實際出發,先後投入資金30萬元,對校園環境建設進行全面規劃。新建了圖書室,甬路、井房,為微機室充實了50台電腦。為教師提供了優越的教學環境,為學生興趣的培養,特長的發揮開闢了廣闊的天地。同時,保證了學生在品德、學習、作風、體質、能力諸方面得到和諧發展,學生的習慣得到了培養,學生的意志得到了磨練。優良的校園文化,良好的育人環境,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和品德素質不斷得到提高和完善,使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又邁上了新的台階。

2、改變了以前重智輕德現象。真正交德育教育做到了實處,也避免了學科德育標籤化。將德育滲透於各科教學,很多的時候,在各科教學中,德育有了“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德育的內容豐富多彩。德育的途徑也避免了以前的單一的弊端。呈現出了多樣化,生活化,生動性等特點。

3、充分利用德育的各種途徑和方法使同學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陶冶了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培養了學生規範的日常行為,提高了學生自理、自學、自治、自律、自強的能力。學生在家勤動手,能講禮貌,守社會公德。促進了良好校風、班風的形成。

4、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

由於學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習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因此各科成績和課堂教學效率均有明顯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開展,也促進了學校其他的工作的開展,我校的運動隊在柳河縣首界全民運動會中,取得了農村組第四名的好成績。我校的20xx年迎中秋書畫展新聞得以在吉林省教育信息中發表。

5、推動了學校德育科研工作的展開

通過落實德育建設,構建良好的德育體系和紮實的德育科研實踐,我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並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學生的德育在學科中的有機滲透,進一步明確了德育保障機制。開展德育活動、營造了良好的育人環境。進一步加強了德育科學研究,使學校德育工作逐步走上了制度化、科學化、規範化的道路,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6、教師發表的研究論文有劉曉明的《體育學科德育滲透淺議》;孫繼霞的《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教育》;包培龍的《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探討》。

十一、反思及困惑

在過去三年中,雖然我們在理論學習和教育教學策略作了部分探索,但不盡人意,還需要改進和深入研討。如何建立符合學生髮展性的評價機制,各學科德育滲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體系,我們還在研討之中,也專家能提出寶貴的指導意見。

結題報告 篇6

一、研究背景

如今工業發展很快,酒釀這一傳統中國食品的製作過程漸漸轉至工業化,而手工製作酒釀的方法已經沒有多少人瞭解,所以我們提出該研究課題,期望能更多的掌握酒釀的製作方法和關於酒釀的知識。

二、研究目的

我為本課題所定的目的為:

1、瞭解酒釀的常識,包括酒釀的來源、酒釀的別稱、酒釀的發展等。

2、掌握酒釀的傳統制法,能自己親手做出酒釀。

3、學會分組研究,自己總結歸納,及時發現不足並進行改善,最後做出總結。

三、研究資料及方法

本課題小組分成三小組進行研究:

1、【資料調查】:藉助各類資料瞭解酒釀的來歷和它的演變過程、明白社麼是傳統好處上的酒釀,收集關於如何製作酒釀的過程,製作出一份做酒釀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製作過程,為問卷和實踐小組服務。

2、【問卷調查】:設計一份問卷,其中應包括調查者是否吃過酒釀,是否喜歡吃酒釀和對酒釀味道的評價,對釀的來歷的瞭解,並且是否瞭解酒釀的製作過程。然後完成這份調查,並且進行統計,得出結論。

3、【實踐操作】:動手實踐,在掌握如何製作酒釀後,嘗試着自己收集材料,按照步驟製作酒釀,完成製作後能明白自己的成品是否存在缺陷,並進行反覆嘗試和改善。

四、研究過程

研究分四個階段進行,預計9周完成。

第一階段:針對【資料調查】開始收集資料,能夠透過詢問身邊的老師同學或家長,也可透過網絡、電視節目、報紙及雜誌來獲取信息,最後以PPT的形式或以打印稿的形式完成。

預計2周完成

第二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開始着手與問卷的製作和關於酒釀的製作。

預計2周完成

第三階段:針對【問卷調查】開始發放問卷,並且收集問卷;【實踐操作】開始對完成的酒釀進行評價與改善。

預計3周完成

第四階段:針對【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得出的結論進行總結與歸納,做出最後的小結,最後以打印稿的形式完成。

預計2周完成

五、研究成果

首先我們課題【資料調查】小組開始着手尋找資料,並找到了酒釀歷史悠久,它源於漢,盛於清,是蒸熟的糯米拌上酒酵,發酵成的一種甜米酒,而且在各地都有不同的別稱醪糟、甜酒、甜米酒、糯米酒、江米酒、酒糟等,還懂得了酒釀甘辛温,含糖、有機酸、維生素B1、B2等,可益氣、生津、活血、散結、消腫等酒釀帶來的好處。

在瞭解了酒釀的知識後,【問卷調查】與【實踐操作】小組開始分別製作問卷和製作酒釀。在問卷中我們提出了關於酒釀歷史、是否喜歡吃酒釀、是否瞭解酒釀的益處和如何製作酒釀等問題。在完成調查後,發現同學們廣泛聽説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喜歡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製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後,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與此同時,【實踐操作】小組已經開始着手製作酒釀,在老師的指導下,同學們都掌握了製作酒釀的步驟。經過了幾周的努力,同學們都各自有了收穫,並且酒釀也有了成品。圖附:

之後,在指導老師進一步的指導下,製作的酒釀有待改善,有的糯米比較硬、有的味道較淡,在進一步的改善下完成了更好的作品。

最後,在總結了各小組的資料後,完成了一封關於酒釀的PPT附:

六、關於本課題研究存在問題的反思

在本次課題研究中,【實踐操作】小組在製作過程中問題較多,例如水温、酒酵的用量、放置時間等,但在老師的教導下,問題一一解決了,並獲得了很好的成效。【問卷調查】小組在完成調查後,發現同學們廣泛聽説過酒釀,且大部分同學都喜歡吃酒釀,但在酒釀的歷史與製作方法方面卻很生疏,在完成問卷後,同學們普遍對酒釀有了更深刻的瞭解。透過這次課題研究提高了我們的綜合素質,也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真正學會了一項本領,我們堅信我們選取是正確的,我們的研究是有價值、有好處的。

以上是我們對於課題研究的階段總結,存在着許多不足之處,這也正是我們在今後需要改善的地方,總體來説本次研究型課程取得了成功。

結題報告 篇7

一、課題的提出

1.課題研究的背景

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有人概括為“教師難教、學生難學、考試難考、成績滑坡”,有人則概括為“重教輕學、重知輕感、重左輕右、重內輕外”,甚至還有更多其他的概括,但不管怎樣的概括,都説明了語文教學中學存在着理念僵化、模式陳舊、效率低下等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我們只有正確認識語文學科的性質模糊性、週期長時性和內容綜合性等重要特徵,只有正確面對語文學科在當下環境中具備的資源豐富、思想多元、載體紛呈等現代特徵,才能教好語文同時也讓學生學好語文。

隨着信息社會的到來,網絡媒體已經成為當今社會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基本環境,它必然帶來現代語文教育的科技化,這是教育的發展規律。無論是從網絡語文資源的豐富性和網絡語文學習的個性化來看,還是從教學雙方非課堂時間對網絡不自覺的沉迷而帶來的潛在效果看,語文教學已經到了必須正視現代與傳統的境地。但中學語文教學由於種種原因而形成的事實卻是一方面似乎拒絕科技時代的到來,迷信着語文是“覺悟的藝術”的傳統;另一方面是有些人將科技對於語文的作用神化了,以為科技是無所不能的,忽視了人類是思想的動物的基本道理。面對以網絡為代表的高科技而衍生出的兩個極端認識,我們的語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質問和失落。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開始在作為現代科技重要成果的網絡與作為傳承人文精神重要載體的語文之間尋求一種契合,試圖從媒體教育功能的維度去探索運用網絡環境改良中學語文教學之道。

在四年前的課題建構階段,當時的中學語文教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還剛剛起步,尤其是意識到必須着手進行整合研究的就更少。當時的基本狀況是,對網絡環境、建構主義、研究性學習和語文教學的認識還是基本孤立的,最好的研究者們較多地注意到了三者之間兩兩整合的必要性,取得了一些成績。當時研究的重心有三:一是網絡教學的基本特徵、普遍模式和教學設計等,二是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學習特徵、教學設計和教學模式等,三是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的理論建構與實踐探索。理論建樹上的代表人物分別有祝智庭、何克抗和霍益萍等人。在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探索進入到一個階段之後,開始有人將建構主義理論作為這些實踐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加以闡發,於是三者開始走向融合。問題也是明顯的,那就是學科課程與其它因素整合的具體實踐比較缺乏,理論融合的作用也不甚明瞭,建構主義指導下的網絡語文教學的主要特徵、基本模式和教學設計應當是怎樣的,是否具備其獨特性,對於改進當前語文教學有哪些作用等等。本課題實驗從此出發,尋求整合與創新,試圖獲得有益於當代語文教學的某些策略。

2.課題研究的意義

本課題的研究立足於網絡環境與語文教學的內在聯繫,將網絡引入語文教學,研究信息科學與語文教學的科學耦合,提高語文教學的現代化程度,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的建設者;將研究性學習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語文的興趣,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將建構主義引入語文教學,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創新意識和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二、課題基本概念的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基於互聯網絡,在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研究性學習,充分體現建構主義理論的自主建構原則。課題實施之前和過程中,我先後界定了本課題的一些基本概念,這樣有利於課題順利而科學地開展。

1.網絡環境

在本課題研究中,網絡環境一方面指構成教學環境有機因素的各種網絡技術,包括網絡自身和以網絡為載體的留言簿、聊天室、BBS、E-mail以及後期興起的BLOG等;另一方面指運用網絡技術營造出來的教學環境或教學賴以開展的背景。網絡環境除了上述技術性和情境性上的意義之外,還具有作為時代文化的背景性意義。形象地説,盛行網絡的技術產生生了盛行的網絡文化,網絡環境是網絡時代的空氣。本課題實驗主要依靠因特網和校園網實施教學活動。

2.語文教學

在本課題研究中,“教學”這個概念在教與學兩個主體方面均被賦予新的內涵。其中,“教”不排除教師必須進行的講授行為,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教師的指導和參與;“學”也不排除學生必須接受的基本灌輸,但應當更多地理解為學生的自學與研究。這種語文教學更多地以師生、生生之間的平等交流和共同探索的狀態呈現出來,而且始終受制於網絡環境。

3.網絡課堂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課堂”是師生雙方的主要活動陣地,一般指教室;在本課題研究中,“課堂”的外延擴大了,內涵也有變化,它是運用網絡環境開展教學的時間與空間的總和。一般情況下,這個“課堂”是在網絡教室或電子閲覽室,甚至可以説就在網絡上,在某一個專題網站或者BBS上,即所謂“網絡課堂”。實際的課堂建在網絡上,網絡中有虛擬的課堂,這是網絡課堂的兩重含義。

4.語文研究性學習

研究性學習指的是以課題研究為載體的跨學科或跨領域的綜合性的學習方式,而語文研究性學習既有課題研究為載體的學習方式,也有作品學習過程的研究式學習,也就是説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尋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語感的培養和積澱的“品味”式探究。作為課堂學習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有三個特性:主體性、研發式、全員性。即,學生主動探究,積極求知;以研究發現為主要學習方式,通過研究發現規律技巧,課文和社會都是研究的對象;面向全體學生,全員參與,但學習的內容會有個性化的差異。本課題重在探究從教材出發的語文研究性學習,而且是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以網絡為主要教學環境的語文活動。

結題報告 篇8

開題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

所謂課題背景,主要指的是為什麼要對這個課題進行研究,所以有的課題乾脆把這一部分稱為“問題的提出”,意思就是説為什麼要提出這個問題,或者説提出這個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課題研究的內容,顧名思義,就是我們的課題要研究的是什麼。比如我校黃姝老師的指導的課題“佛山新八景”,課題研究的內容就是:“以佛山新八景為重點,考察佛山歷史文化沉澱的昨天、今天、明天,結合佛山經濟發展的趨勢,擬定開發具有新佛山、新八景、新氣象的文化旅遊的可行性報告及開發方案。”

三、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課題研究的目的,應該敍述自己在這次研究中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結果。

四、課題研究的方法

在“課題研究的方法”這一部分,應該提出本課題組關於解決本課題問題的門路或者説程序等。一般來説,研究性學習的課題研究方法有:實地調查考察法(通過組織學生到所研究的處所實地調查,從而得出結論的方法)、問卷調查法(根據本課題的情況和自己要了解的內容設置一些問題,以問卷的形式向相關人員調查的方法)、人物採法(直接向有關人員採,以掌握第一手材料的方法)、文獻法(通過查閲各類資料、圖表等,分析、比較得出結論)等等。在課題研究中,應該根據自己課題的實際情況提出相關的課題研究方法,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實用就行。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課題研究的步驟,當然就是説本課題準備通過哪幾步程序來達到研究的目的。所以在這一部分裏應該着重思考的問題就是自己的課題概準備分幾步來完成。一般來説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不外乎是以下幾個方面:準備階段、查閲資料階段、實地考察階段、問卷調查階段、採階段、資料的分析整理階段、對本課題的總結與思階段等。

六、課題參與人員及組織分工。

這屬於對本課題研究的管理範疇,但也不可忽視。因為管理不到位,學生不能明確自己的職責,有時就會偷懶或者互相推諉,有時就會做重複勞動。因此課題參與人員的組織分工是不可少的。最好是把所有的參與研究的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通過的方式推選出小組長,由小組長負責本小組的任務分派和落實。然後根據本課題的情況,把相關的研究任務分割成幾部分,一個小組負責一個部分。最後由小組長組織人員彙總和整理。

七、課題的經費估算

一個課題要開展,必然需要一些經費來啟動,所以最後還應該概地估算一下本課題所需要的資金是多少,比如蒐集資料需要多少錢,實地調查的外出經費,問卷調查的印刷和分發的費用,課題組所要佔用的場地費,有些課題還需要購買一些相關的材料,結題報告等資料的印刷費等等。所謂“未動,糧草先行”,沒有足夠的資金作後盾,課題研究勢必舉步維艱,捉襟見肘,甚至於半途而廢。因此,課題的經費也必須在開題之初就估算好,未雨綢繆,才能真正把本課題的研究做到最好。

結題報告 篇9

摘要:數學反思能力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分析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含義、特徵、發展特點以及與其他數學能力的關係是準確把握數學反思能力的實質,是提高學生數學反思能力的重要保證,對提高教學效益、推動數學課程改革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數學反思;數學反思能力;特徵;關係

一、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含義

數學反思能力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從理論的高度思考與研究數學反思能力的本質及其相關問題,對數學教學與學習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與價值。由於數學反思能力與反思有着天然的聯繫,所以,我們先討論反思的含義。反思的思想由來已久:我國古代就有“捫心自問”“吾日三省吾身”等經典説法;西方哲學史上從第一位哲學家泰勒斯,到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再到笛卡兒、康德,都隨時在自己的思想園地裏檢討種種思想問題,在進行反思。在現實的教育研究與學術討論中,反思也是一個高頻詞,但是人們對反思的含義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通常有以下幾種見解。

(一)反思是一種心理活動

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談到“反省”是對獲得觀念的心靈的返觀自照。在這種返觀自照中,心靈獲得不同於感覺得來的觀念的觀念。洛克所説之“反省”(即我們所説的反思)是人們自覺地把心理活動作為活動對象的一種認識活動,是對思維的思維。反思的結果是得到不同於感覺得來的觀念的觀念,他強調的是觀念的來源。這裏把反思看成了一種“內省”的心理活動。

(二)反思是一種認識論方法

斯賓諾莎把自己的認識論方法稱做“反思的知識”,而“反思的知識”,即“觀念的觀念”是認識所得的結果,它本身又是理智認識的對象。對於認識結果的觀念的再認識和對於這種再認識之觀念的再認識──這種理智向着認識深度的不斷推進,即“反思”。他以既得觀念為對象,通過不斷反思抽象使既得觀念不斷昇華形成新的認識。因而思維的結果是他“反思”的對象,獲得新的觀念是其反思的目的。

(三)反思是一種思維活動,有“思考”之意

杜威的反思是“對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識形式,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它趨於達到的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它包括“這樣的一種有意識和自願的努力”,即在證據、理性和堅實基礎上建立的信念。杜威所説的“考慮”即是一種反思思維活動。

(四)反思是一個過程

博伊德與費勒斯認為反思是“一個變化的理性觀念的自我(與自我聯繫的自我和與世界聯繫的自我)澄清經驗的意義的過程”。[1]博伊德和費勒斯的反思突出了“自我價值”,明確了反思的對象是“自我”,反思的目的是“澄清經驗的意義”構建“自我”連續體,突出了反思的完整過程。

(五)反思是一種能力

伯萊克認為“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性地考察自己行動及情景的能力,它與思維的批判性是一致的”。

(六)反思是元認知

熊川武教授用“元認知”這個術語來代替反思這個概念。他指出,從元認知理論的角度來看,反思就是主體對自己的認知活動過程,以及活動過程中涉及的有關的事物(材料、信息、思維、結果等)的特徵的反向思考,通過調節,控制自身的認知過程,以達到認知的目的。

儘管在不同時期和不同場合人們理解和應用反思的含義不同,但對反思所思考問題的角度以及反思的對象和反思的目的的認識是共同的。反思的對象是思維本身,而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指導未來的思維活動。因此,我們認為從元認知的角度來研究數學反思和數學反思能力,能比較全面地透視數學反思及數學反思能力的本質。數學反思就是認知者對自身數學思維活動過程和結果的自我覺察、自我評價、自我探究、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而數學反思能力就是在數學反思活動過程中反映出來的一種穩定的個性心理特徵,是元認知在數學思維中發揮作用的基本形式。因此數學反思能力就是認知者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對自己數學認知過程的自我意識、自我評價、自我探究、自我監控、自我調節的能力。它是以反思的體驗、反思的知識和反思的技能為基礎,並在對數學認知過程的評價、控制和調節中顯示出來的高層次思維活動,它對數學認知活動起指導、支配、決定、監控的作用。因此,數學反思能力中的核心就是進行數學反思。

二、數學反思的核心要素

通過分析數學反思的過程我們可以知道,數學反思的知識、技能與數學反思的內容是數學反思的核心要素。這些要素是在數學反思體驗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一)數學反思的知識

1.數學反思的陳述性知識:掌握有關數學反思過程中通常有哪些策略和技能可以應用,而且瞭解這些技能和策略的“長處”和“短處”以及在什麼情況下應用比較合適的知識。2.數學反思的程序性知識:有關如何使用各種策略、技能進行數學反思的知識,即掌握各種策略和技能的操作方法。3.數學反思的情景性知識:它告訴人們應該在什麼情景之中運用什麼知識和技能,即時間、地點、環境(包括社會文化、人際關係等)以及為什麼要採用這些知識和技能的知識。

(二)數學反思的技能

1.經驗技能:認知主體藉助於經驗對認知過程、結果及相關事物的直覺的反思能力。

2.理論技能:認知主體以特定的理論為根據進行相對理性的反思能力。

3.分析技能:是理解解釋描述認知過程、結果必需的,是指能夠選擇最優的策略,對數學思維活動進行科學分析的能力。

4.評價技能:主體根據不同的認知目的對認知過程及結果以及所採用的策略等進行價值判斷的能力,即能夠對分析的結果進行效能判斷並正確歸因的能力。

5.策略技能:能夠恰當地應用各種策略進行反思的能力,即對反思中找出的問題設計改進的途徑和方法的能力。

6.實踐技能:能夠將反思得到的結果付諸實踐以達到調節和控制目的的能力。

其實,數學反思的知識與技能還需要動機、興趣、毅力等因素的維持與推進。認知主體能在數學反思過程中長期堅持不懈地保持充沛的精力,並能堅韌頑強、不屈不撓地去克服困難、排除干擾、形成並完善自己的數學知識體系,是與這些因素息息相關的。

(三)數學反思的內容

1.從數學反思活動發生的時間來看

數學反思的主要作用是對數學思維活動的監察、評價、調控,因此它可以發生在數學思維活動的前、中、後:在數學思維活動之前,反思思維計劃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數學思維活動中反思思維的嚴密性、準確性、開放性等;在數學思維活動後,反思整個思維計劃的執行結果,對得與失進行總結。其實,數學思維過程中隨時都有誘發反思的因素,而數學思維過程中的反思是一種內隱的過程,無法從外表覺察,故只有採用口語報告法或事後回憶法方能體會到。因此數學思維活動前和中的反思一般很難引起注意,而對數學思維活動結束後的反思都比較重視,研究的也比較多,這是由於數學思維活動結束後,活動的結果已經很明顯,問題也很容易暴露,而且事後回憶往往比較好操作。

2.從數學思維活動的過程來看

數學思維活動有三個要素:對象、過程、結果。因此數學反思也可以相應地分為對數學思維活動對象、過程和結果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對象的反思包括:對數學問題的問題特徵進行反思,對數學問題所涉及的數學知識、思想方法的反思,對數學命題、數學語言以及與數學思維活動有聯繫的問題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過程的反思包括:對思考的過程、理解的過程、推理的過程、運算的過程、想象的過程(即解決問題過程)的反思。對數學思維活動結果的反思包括對解題思路的反思、對語言表述的反思以及對數學結論進行的反思。

3.從數學反思問題的性質來看

(1)經驗性反思:旨在總結解決問題的經驗,着重反思問題涉及了哪些知識,哪些能力。

(2)概括性反思:旨在對同一類數學問題的解法進行篩選、概括,形成一種解題思路,進而上升為一種數學思想。

(3)創造性反思:對數學問題的重新認識,以及推廣、引申和發展。

(4)錯誤性反思:注重對解答問題的失誤的糾正、辨析,從而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源。如果對整個數學反思的過程作一剖析,反思的內容可概括為以下三部分:

第一,對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所使用的各種數學技能或技術的有效性進行反思;第二,對數學問題解決過程中所使用的學習策略的合理性進行反思;

第三,對數學思維活動的目標以及思維活動的動力──非智力因素進行反思。

前面所談的反思的大部分內容都可歸入經驗性反思中去,而(2)(3)是更深層次的反思,是給數學思維活動提供持久的動力和更高的有效性的反思。

三、數學反思能力的基本特徵

(一)強烈的問題意識

數學反思能力使認知者在數學思維過程中有了心理上的一道“警戒線”,使得主體對“問題”的出現有一種敏感性,能主動地去監視思維過程,收集有關信息,一旦可疑即進入反思的狀態,這是他們主動關心思維的目的與結果以及解題技能技巧的有效性而形成的直覺的自我覺察意識。

(二)高度的責任心

數學反思能力表現為反思者對自己學習和前途高度負責的精神,因而能夠意識到問題的存在,能夠以更高的標準檢查思維活動過程中的得與失,能夠縱橫比較地分析與思考思維過程中的一些現象,正確地評估思維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主動地調節認知過程,支配數學思維的發展方向。

(三)執著的精神

數學知識的高度抽象性和數學問題的複雜性使得在數學思維的過程中更易產生困難,並且更深層次的反思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自我否定的過程,是一種誘發痛苦的行為,有時會動搖其信念、改變其態度、削弱其意志以及影響其價值觀,因而較高水平的數學反思者有忍受挫折、克服困難、長時間反思的執著的精神和堅強的毅力,能夠為進行反思的思維活動提供不竭的動力。

(四)更大的開放性和靈活性

思維的開放性和靈活性主要表現在:1.更易接納新信息,對思維過程產生的信息敏感並能及時吸收,在制訂改進措施時能夠聽取別人的建議;2.對現成的結論如課本知識及別人的建議持有一種“健康”的懷疑,不機械地接受、盲從或拒絕,而會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分析比較,有選擇性地吸收;3.能夠恰當地評價自己,對自己的缺點能夠正確地進行估計並能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五)深刻的探究性

多方面多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和研究,對收集的各種改進方案進行評價、估計,按反思的結果去行動,有選擇地進行最優處理,而不滿足於一般性地解決。

(六)良好的數學思維品質和認知結構

數學反思能力水平較高者,由於對思維過程有很強的覺察、調節、控制能力,因而表現出良好的具有批判性、深刻性、廣闊性的數學思維品質和堅強的意志力,從而對學習產生更高的期望、更高的堅持性和更多的投入,最終成為一個自律性的終身學習者。[3]

四、數學反思能力發展的一般特點

數學反思能力的發展與數學思維水平有關。國中生和高中生的數學思維水平是有區別的,儘管國中生開始能夠有意識地調節、支配、檢查和分析自己的思維過程,在學習上和生活上有更大的獨立性和自覺性,但批判性還是不夠的,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在運算過程中雖能自覺地檢查和發現錯誤並進行糾正,但是不善於尋找錯誤的原因,也不能及時地調整解題步驟和方法;運算的正確率較高,但不能正確地選取一些結論和有用條件;在推理過程中雖能佔用數學材料,但推理的目的性不強。在正常情況下,高中生思維的批判性比較強:他們在考慮問題時,不肯盲從,喜歡探求事物表面現象的根本原因;他們在提出爭論的觀點時,往往要求自己給出具有一定説服力的邏輯論證。但是對高中生而言,反思的意識仍然不強,反思的技能不高,反思的方法欠缺,使得他們對一些問題的理解帶有片面性和主觀性,容易產生死摳教條的毛病。由於反思能力屬於認知活動的一種監控能力,它的發展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所以發展得較晚。林崇德教授研究表明,從國中二年級開始,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由經驗型水平向理論型水平轉化,直到高中二年級,這種轉化才初步形成。[4]這個轉化過程是離不開反思思維的,因為抽象邏輯思維本身就是一種反思的思維。學生只有在對抽象概括的數學材料學習過程中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思維過程,調整思維方法,糾正思考錯誤,才能順利實現這一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反思的能力也就逐漸地成熟起來了。學生的反思能力的發展主要經歷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1.日常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無意識地監控、調節,反思的目的性極弱的階段。

2.被動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中出現的困惑問題被迫進行反思的階段。

3.主動反思階段:是指認知主體對認知活動主動地有意識地監控、調節的階段。

結題報告 篇10

為支持本科生進一步開展創新創業訓練和實踐,根據教育部有關文件精神以及我校實際情況,學校決定組織開展20xx年“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申報工作,現將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項目資助類型及數量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包括創新訓練項目、創業訓練項目和創業實踐項目三類。

創新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個人或團隊,在導師指導下,自主完成創新性研究項目設計、研究條件準備和項目實施、研究報告撰寫、成果(學術)交流等工作。

創業訓練項目是本科生團隊,在導師指導下,團隊中每個學生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扮演一個或多個具體的角色,通過編制商業計劃書、開展可行性研究、模擬企業運行、參加企業實踐、撰寫創業報告等工作。

創業實踐項目是學生團隊,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共同指導下,採用前期創新訓練項目(或創新性實驗)的成果,提出一項具有市場前景的'創新性產品或者服務,以此為基礎開展創業實踐活動。

20xx年,我校擬立項創新訓練項目100項左右,創業訓練項目、創業實踐項目17項左右。

二、申報經費

“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資助額度一般為1-2萬元/項;創業訓練項目資助額度一般為1-2萬元/項;創業實踐項目資助額度一般為5-10萬元/項。具體經費根據項目實際情況而定。

三、申報對象

原則上申請創新訓練項目應為已立項20xx年“華中農業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SRF)的項目;申請創業訓練項目、創業實踐項目的學生應有創業興趣的全日制普通本科在校學生。

四、項目申報與評審

項目申報:申報個人或團隊提出申請,每名學生只能申報主持1個項目,每個團隊原則上不超過5人,鼓勵跨學科、跨年級合作研究。

項目評審:由學院組織預審後報教務處。學校組織相關專家組成評審小組,對申報項目進行材料審查、現場答辯,擇優遴選。經公示無異議後,確定資助項目,報教育部備案。

五、具體安排

1.申報。有意申報項目的學生(團隊),請於4月11日前登錄科技創新管理系統進行申報(網址:屬於原大學物理實驗選課平台,用户名和初始密碼為學生學號,大學生科技創新網也可登陸),並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申請表》或《“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業訓練、創業實踐項目申請表》一式四份報所在學院教務辦公室。各學院於4月16日前將本單位《“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新訓練項目彙總表》、《“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創業訓練、創業實踐項目彙總表》及申報材料報教務處。表格從大學生科技創新網下載。

2.評審。4月18日-22日學校組織專家進行網上初評,初評通過的項目參加現場答辯,答辯時間4月26日上午。

3.立項。5月中旬學校發文公佈立項。

六、其他

1.“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足興趣,強調自主。參加申報項目的個人或團隊,須在導師指導下,自主設計可行性方案,並及時撰寫並提交相應材料,提前做好答辯PPT準備工作。

2.希望各學院按照相關要求,精心組織項目申報,嚴格開展項目預審,切實遴選高質量項目。原則上,每位指導老師指導項目不超過2項。

3.對創新訓練項目申報立項事宜如有疑問,可與教務處實踐教學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