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精選5篇)

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1

加強應急管理工作,是預防和減少突發事件的有效手段,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全面履行政府職能的重要體現。突發事件多出自基層,受在基層,做好基層應急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突發事件處置能力,對於我縣經濟率先突破發展、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羣眾根本利益具有重要意義。抓好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關鍵要在落實上下功夫。當務之急,應做好以下幾點:

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調研報告(精選5篇)

一要建立健全基層應急管理組織體系。

要按照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原則,完善應急管理領導機構、辦事機構和工作機構,落實工作人員和必要的經費,確保機構到位,人員到位,職責到位。社區、村委會等基層羣眾組織也應將應急管理作為自治管理的重要內容,成立應急領導機構,落實應急管理工作責任,紮實有效地開展應急管理工作。

二要完善基層應急預案體系建設。

要按照預案體系建設“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要求,根據本轄區、本行業特點,認真做好預案編制和修訂工作。預案是應急管理工作的主線,管不管用是預案的生命線。一個完整的應急預案應當充分體現應對突發事件各環節的工作,在編制時,要做到職責明確、簡明扼要,明確誰來做、做什麼、怎麼做。要結合預案積極組織實戰性強、羣眾廣泛參與的應急演練,針對演練過程中暴露的問題,及時修正和完善,真正達到落實預案、磨合機制、鍛鍊隊伍的目的。

三要抓好基層應急隊伍建設。

基層應急隊伍處於突發事件的第一線,是先期處置突發事件的主要力量。一支基本素質好、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基層綜合應急隊伍,可以在隱患排查和信息報告中發揮預警作用,在先期處置中發揮骨幹作用,在協助處置和恢復重建中發揮輔助作用。組建基層應急隊伍要充分整合現有基層警務人員、醫務人員、民兵、預備役、企事業應急隊伍、志願者隊伍等重要力量,要建立物資儲備制度,落實後勤保障,改善技術裝備,開展培訓演練,提高合成應急、協同應急的處置能力。形成以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森林消防、地質災害、醫療救護等專兼結合的應急隊伍體系,全面提高應急處置和救援能力,努力將各類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

四要強化突發公共事件的防範和預警。

要健全隱患排查監控機制,對各類危險源、危險區域和因素以及社會矛盾糾紛進行全面排查,對發現的隱患要及時制定整改措施並限期改正,同時要建立隱患排查信息數據庫,實行分類分級管理和動態監控。要建立健全信息收集報告制度,重點區域、行業、部位要設立安全信息員,及時掌握突發事件的預警信息,做到早發現、早防範、早處置。要強化社會聯動機制,發揮羣眾團體、社會組織、自治組織及公民在突發事件預防和應對等方面的作用,努力形成基層應急管理的整體合力。

五要做好基層應急保障設施建設。

鄉村要加強抗禦本地區常發突發事件的基礎設備、設施及避難場所建設,提高自身防災抗災能力。社區,特別是人口密集場所和工業區等高風險地區,要加強消防避難場所、醫療衞生等公共安全基礎設施建設,做好日常管理和巡查。學校要結合隱患排查整改,重點做好教室、宿舍、集體活動場所等建築、設施的安全加固工作,有針對性地儲備應急物資裝備,加強學生食堂、宿舍等衞生設備設施建設,不斷完善校園安全監控系統。企業要加強安全生產裝備及設施建設,應當定期檢測、維護其預警設備和應急救援設備、設施。

六要做好基層應急管理和培訓工作。

各級領導幹部要帶頭學習《國家突發事件應對法》,熟練掌握對突發公共事件的處理程序和處置措施,做到依法應對。其次,要把應急管理工作中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作為公務員培訓和幹部繼續教育的一項內容,列入培訓計劃,積極開展培訓工作。同時,要廣泛開展應急管理“四進五有”(進農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有機構、有預案、有隊伍、有後勤保障、有科普宣教)活動,利用各種媒體,採取羣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方式,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應急知識宣傳,增強羣眾憂患意識,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七要做好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工作。

要嚴格執行突發事件信息報送的要求,明確辦事機構和人員,理順縱向、橫向的對口關係,充實力量,加強應急值班和信息報送工作。要堅持全天候值班制度和嚴格的崗位責任制度,健全信息蒐集、處理和報送制度,全力做好信息收集準確,信息傳遞及時,隱患排查到位,確保人民羣眾生命財產安全,社會大局穩定。

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2

為了解我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情況,提升安全風險應對和治理水平,根據市人大常委會20xx年工作安排,5月中旬至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由厲秀珍副主任帶隊,對我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情況開展了調研。實地調研了甌海區、樂清市、永嘉縣和蒼南縣,實地視察了部分街道、村、企業和社會救援組織的應急管理建設情況,暗訪了瑞安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部分企業和建築工地的安全生產情況,分別召開相關縣(市、區)政府及市級相關部門座談會聽取了關於應急管理體系建設情況的彙報,並要求未實地調研到的縣(市、區)人大常委會上報自查報告。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基本情況

市政府高度重視我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去年以來,按照構建“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體系要求,堅持邊組建、邊應急,主動作為、積極創新,有力有序有效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全市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向好,20xx年全市火災起數和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37.2%和7人,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38.2%和27.6%,交通安全生產事故和死亡人數同比下降20%。

(一)應急管理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市應急管理局於20xx年1月3日正式掛牌成立,先後整合了7個部門的職責,2月底前完成人員轉隸。緊接着,各縣(市、區)應急管理局也先後掛牌和完成“三定”。為做好鄉鎮(街道)機構改革中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設置,市應急管理局、市編辦聯合下發《關於調整優化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機構設置的通知》,要求完善應急管理機構設置。健全預警制度,完善“分類管理、分級預警、平台共享、規範發佈”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體系,加強風險識別評估。強化部門之間、區域之間、軍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建立信息共享、資源共用的應急聯動機制。相關部門建立了協調機制,加強部門間聯合會商,及時商議具體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市防指工作導則印發實施,制定下達信息報送標準模板、救災物資聯動保供機制、高速應急通行機制等一系列制度。

(二)安全生產管控體系逐步建立。組織開展安全生產“5+5”專項整治行動,印發任務清單,出台專項行動方案和考核辦法。消防工作納入平安督查暗訪和安全生產巡查。強化道路交通、火災防控、危化品、加工製造、建築施工、漁業船舶、城鎮燃氣、特種設備、水上交通、城鄉民房等重點行業領域隱患治理。出台“廠中房”整治標準和《居住出租房管理辦法》。印發市級重大事故隱患掛牌督辦整改單位(區域)名單的通知及20xx年省級道路交通事故多發點段治理計劃表的函,省市已掛牌督辦重大事故隱患70處。全市成立7個安全生產巡查組,計劃開展4輪安全生產巡查,第一輪安全生產巡查發現的214條問題隱患已全部整改完畢。

(三)防災減災搶險救災能力穩步提升。認真落實《防汛防颱搶險救災能力提升50條措施》,截至5月31日,全年度需要完成的53項,已完成38項,其中7月15日主汛期前需要完成的47項工作任務,已完成38項,完成率80.8%。全市已完成六大類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完成地質災害、病險水庫、屋頂山塘、低標準海塘和小流域山洪易發區等危險區風險圖制定,初步確定人員轉移閾值。完成1052台衞星電話配備,儲備和協議代儲衝鋒舟、挖掘機等大型搶險設備1675台(套)。市縣兩級現有應急救災物資合計60萬件,物資儲備庫19個,總建築面積22730平方米。完成預案修編和3662個村(社區)防汛防颱形勢圖繪製。在全市11個易成為防颱孤島的區域全部建立一線防颱指揮部。建成規範化避災安置場所612家,培育社會化救援隊伍30支,温州市代表隊蟬聯全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技能競賽團體第一名。構建起多層次多行業多領域的水陸空一體化應急救援體系。

(四)科技措施推廣應用逐步到位。防汛智慧大腦和“應急一張圖”一期信息化項目建成並投入使用,“應急一張圖”被省應急管理廳確定為全省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試點項目。消防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抓手,結合民生實事項目、“智慧用電”建設和電氣火災治理,先後在出租房和老舊小區安裝“漏保”56.3萬套,為獨居老人免費安裝獨立式煙感7.6萬個,重點單位、火災高危單位全部接入遠程監控。消防“秒響應”平台建設列為市級數字化轉型示範項目。漁業充分運用AIS和北斗功能,重點加強對惡劣天氣生產、單船作業生產、漁船海上離線、超航區生產、敏感水域生產等事故易發多發漁船的動態干預和動態監管。住建開發完成全市智慧安監防汛防颱信息動態更新系統,建立了危房地址、人員信息、轉移責任人和避災安置場所“四大要素”的危房人員清冊,並一週一更新一彙總。“安監雲”平台得到推廣運用。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市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各項工作推進有序,但還存在跨部門協調體系不健全、應急管理基層基礎薄弱、基層安全監管能力不足、實際救援能力有待提升等問題。

(一)統一指揮、上下聯動、跨部門的協調體系不健全。一是安全共享體系有待進一步建立,應急響應啟動機制不夠順暢,總指揮部和分指揮部之間存在職責重疊。二是要進一步處理好救與防的關係。雖然各部門職責明確,但各階段要分工不分家。三是在消防工作上,公安派出所消防監督職能剝離後,基層消防監管和出租房管理力量力度要繼續加強,進一步明確職責。四是市縣應急管理部門與消防救援支隊之間的關係需進一步規範和明確。

(二)應急管理基層基礎薄弱。一是我市各類安全隱患多。颱風暴雨等自然災害,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隱患壓力大。全市35.6萬家居住出租房、16.7萬家合用場所、50餘萬棟“通天房”、5129幢高層建築、179萬輛電動自行車等火災隱患量大面廣。小微企業眾多,規模小,經濟實力弱,直接影響安全投入。我市現有各類海洋漁船6136艘,漁船作業受海洋災害性天氣影響,事故險情常有。二是企業主體責任有待進一步落實。部分企業重生產、輕安全,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寫在紙上,貼在牆上,落實執行不到位。今年因為疫情,部分企業急於復工復產而忽視安全,導致日常管理缺失。三是個別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專業性不強,人員調動頻繁,工作缺乏積極性和針對性。從業人員安全生產意識淡薄,違規操作的情況時有發生。四是我市外來人口多,人員流動性大,且文化水平總體較低,對安全生產、消防知識接受能力不強,安全意識和逃生自救能力難以提升。

(三)基層安全監管能力不足。一是各鎮街在機構改革之後雖然設立了公共安全和應急管理辦公室或應急管理中心,但人員力量大部分還是保持原有的狀態或增加不多,在承擔更多職責的情況下力量相對弱化。二是鄉鎮(街道)存在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存在大量轉崗混崗現象,不利於獎罰措施落地。三是鄉鎮(街道)應急管理工作人員空編較多,專業性和穩定性不足。懼怕安全生產追責壓力,不少幹部不願考取執法證,存在着畏難情緒,人員流動十分頻繁。全市200個鄉鎮(街道)應急管理服務中心(安監所)人員編制總數1379人,實際到位879人,到位率63.7%,持有執法證的僅佔30.8%,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佔比30.9%。

(四)實際救援能力有待提高。一是《防汛防颱搶險救災能力提升50條措施》中機制體制類項目尚未開展演練,物資儲備、搶險救援類成果未逐一核查,未集成到智慧應急一張圖。危險區風險圖和人員轉移指標還未經過演練和論證。二是針對道路塌方、山體滑坡、山洪災害等突發情況,應急演練以單一部門自行組織多,涉及多部門綜合演習組織不多、聯動不夠,軍地應急救援協調機構不完善。三是救援力量有待加強。全市共有政府專職消防隊員、志願消防隊員2610人,其中工作滿2年以上的僅816人,人員流動性大。個別專職隊仍缺少獨立的營房、車庫,器材配備不達標,人員待遇保障落實不到位。

(五)社會救援隊伍需要規範提升。現在社會救援組織發展水平參差不齊,部分社會救援組織缺乏必要的救援資質,不少資金場地缺乏,救援人員權益未得到有效保障。

三、意見和建議

要加快推進應急管理工作向專業化、制度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實現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一)進一步健全應急跨部門協調體系。一是適應大部制改革要求,發揮應急管理局牽頭作用,細化責任分工,完善相關責任制度,使應急工作流程常態化。二是進一步理順轉隸後部門職責分工,及時調整優化防汛防颱抗旱等相關應急預案,從細從緊,理順職能。三是進一步規範和明確應急管理部門與消防救援支隊之間的關係。按照新修訂的《消防法》規定“公安派出所可以負責日常消防監督檢查、開展消防宣傳教育”,派出所要繼續做好消防監督檢查、開展消防宣傳等工作。

(二)進一步落實企業安全生產責任。一是強化企業主體責任落實。層層壓實每一個行業領域、每一個園區、每一個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責任。加大對企業的指導、檢查,進一步規範安全生產工作制度,落實專職管理人員,強化持證上崗,切實將企業的主體責任落實到人、落實到生產的每個環節。二是推進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鼓勵開展安全生產標準化創建,督導企業建立健全企業基礎台賬,加強標準化建設的評估、考核工作,健全企業基礎信息庫實現動態管理,增強企業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三是加強企業的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工作。注重培訓方法,提高培訓實效,常抓不懈、持之以恆。

(三)進一步加強銷號管理和執法。落實好《防汛防颱搶險救災能力提升50條措施》,督促指導各責任單位緊盯任務清單,落實任務銷號管理。對進度滯後的項目,及時發出預警,明確措施,確保按期完成,對已經完成的任務,認真核實情況,做好及時上報,早銷號。集中開展消防大排查大整治,大巡防大巡查,切實摸清隱患底數,逐一制定整改清單,實施隱患掛圖銷號。加強分級分類管理,積極開展道路運輸行業的違法行為查處專項行動,不間斷開展行業督查。市場監管部門和交警部門要嚴格執法、持續開展整治,堅決取締非法改裝電動車銷售經銷商,嚴厲打擊違規載客。

(四)進一步提高應急管理工作水平。一是強化對應急管理工作的考核。加大對應急管理工作考核的權重,引導進一步落實屬地管理責任。二要推進應急管理隊伍專業化,增強穩定性。加強應急管理業務培訓,提升專業精神、專業素養、專業能力。在空編補員時,要選擇與應急崗位要求匹配的專業人才,專編專用,規定從事應急管理崗位未滿一定年限的幹部不得轉崗。三要加強基層社區、村(居)幹部應急業務培訓。四要加強隊伍錘鍊,不斷充實救援力量。強化消防救援隊伍綜合性救援和社會救援隊伍專業性救援訓練。組織多部門協同作戰應急演練,促進軍民融合,通過共同救援模擬訓練,提升實戰處置突發事件協調聯動能力。五要加強培育扶持社會救援力量參與搶險救災。推行政府購買應急救援社會服務,加大對社會救援隊伍的資金投入,規範提升社會救援隊伍。

(五)進一步提升智能監管能力。一是強化安全應急信息及時共享,實現各單位部門應急平台的互聯互通。二是大力推進智慧安監,積極推廣運用高危作業場所視頻監控、有害物質監測預警等技術手段,實現風險隱患防控的標準化、可視化、制度化。三是重點督促“兩客一危”企業加強車輛動態監控,着力提升已安裝衞星定位裝置車輛的入網率、上線率和數據合格率,及時糾正超速行駛、疲勞駕駛、超載等違法行為以及打電話、吸煙等不安全駕駛行為。四是依託“安居碼”搭建出租房綜合管理平台,實現出租房線上動態監管。將“兩類場所”智能終端設備全部接入消防管控“秒響應”平台,微型消防站納入消防管控“秒響應”平台調度。

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3

一、基本情況

市畜牧20xx年、20xx年共制定了《市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和《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農業部門操作手冊》2個應急預案,

畜牧局應急情況調查報告

。根據應急預案內容,要求各縣區始終把應急預案編制及管理工作擺到突出位置,並把應急預案管理工作納入安全生產指標控制與責任考核體系,確保工作落到實處,切實做好應急預案編制及管理工作。為有效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加強組織協調領導,全市已基本形成了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的應急管理運轉機制。逐步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應急工作預案體系。

二、工作開展情況

一是開展宣教教育工作。以建立安全生產長效機制為重點,利用安全月宣傳日,在各重點區域開展了安全生產宣傳諮詢日活動,就大家關心的"安全生產等熱點、難點問題現場做出解答。二是深入組織應急管理業務培訓。通過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定期、不定期開展應急知識和《突法事件應對法》的宣傳和教育,

資料共享平台

《畜牧局應急情況調查報告》。充分利用“陽光工程”這個平台,先後在各縣區“陽光工程”培訓點組織開展各類安全生產培訓,提高廣大農民的安全生產意識,保障廣大農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三、當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1、應急工作協調機制需進一步完善,應急經費和物資儲備不足。

2、基層應急工作人員有待進一步充實,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科學、系統、有效的培訓,基層應急處置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

3、社會公眾危機意識不強,應急防控和應對突發事件的常識不足,缺乏自我防護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下一步工作意見和建議

1、加強機構隊伍建設,完善協調聯動機制。進一步建立健全各級應急管理領導機構,充實隊伍,提高素質,充分發揮各專業應急指揮機構的作用,切實加強各部門工作的銜接。

2、健全投入保障機制,提高物資裝備水平。建立健全應急資金保障長效機制,加大防災抗災救災人員、資金、裝備投入力度,加快應急體系建設,不斷提升綜合應急能力。

3、全面落實防範措施。完善信息報告制度,及時發現掌握事件情況。深入開展隱患排查,加快推進防災減災體系建設。

4、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做好宣教工作。

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4

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市應急管理工作按照“一案三制”要求,明確責任,狠抓基礎,強化落實,應急預案基本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初步建立,應急機制不斷完善,應急保障能力得到加強,為全市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為進一步掌握我市應急管理資源狀況和應急保障能力,有效應對可能發生的高層建築失火、危險化學品事故、山洪地質災害、森林火災和雨雪冰凍災害等突發事件,我辦對全市有關應急管理單位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應急管理工作基本情況

(一)應急預案基本完善。目前,全市已制定完善市總體應急預案1個,市專項應急預案34個和50多個部門預案,基本覆蓋了常見的各類突發事件。8個區縣(市)政府(管委會)均編制了總體應急預案,同時還編制了大量專項和部門應急預案。大部分鄉鎮(街道)制定了應急預案,學校、社區、鄉村、企業等各類基層單位的預案基本完善,全市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形成。市水務局結合歷年防汛抗災經驗和水情的新變化,修訂和完善了重點垸防守、山洪災害防禦等預案;市國土資源局每年在認真排查勘摸地災隱患點的基礎上,會同有關部門有針對性地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市住建系統根據自身工作特點,對應急預案進行了細化,制定了十多個工作預案;電力部門針對可能發生的雨雪冰凍天氣,對各種高低壓線路均制定了不同的融冰方案;市公安部門完善公共安全事件預案基礎上,還建立了“110”社會應急聯動方案。各相關單位還通過採取各種形式的預案演練,增強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進一步提高應急處置能力。

(二)應急管理體制初步建立。全市各級各部門高度重視應急管理工作,把應急管理工作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抓好抓實。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長任主任,市政府各位副市長任副主任的突發事件應急委員會。全市大部分區縣(市),市直和中央、省屬駐益單位成立了應急管理辦事機構或明確了承擔應急管理工作的相關職能科室,有專門的應急管理工作人員。市防汛抗旱、抗震救災、森林防火、安全生產、公共衞生、通信、公安等專業機構應急指揮與協調職能進一步強化,全市應急管理體制初步建立。

(三)應急機制不斷完善。一是強化監測預警機制。各級各部門加強對突發事件發生、發展規律的研究,加大裝備建設投入,完善監測預警網絡,提高綜合監測和預警水平。公安、衞生、氣象、地質災害、防汛抗旱等監測預警系統已初步建立併發揮作用。公安部門在全市城區範圍建立了治安環境視頻防控體系;市水務局建設了山洪防禦預警系統,對全市在冊的517座中小型水庫實現了水庫信息採集、監視和調度自動化;市住建局對資江一橋、三橋建立了橋樑視頻預警監控系統;市海事局對重點水域進行了實時監控。二是健全了應急值守和信息報送機制。各單位嚴格落實應急值守工作制度,堅持24小時值班和領導帶班制度。嚴格按突發事件信息報送規定,規範報送程序,強化報送紀律。近年來未發生較大以上突發事件信息遲報、瞞報、漏報等問題;三是形成了部門聯動機制。各級政府和部門把日常值班和應急管理有機結合起來,切實加強與有關部門、單位和部隊、武警的聯繫,建立了一個承上啟下、聯繫左右、溝通內外的應急聯動機制。如大橋管理所加強了與海事、交警部門的聯動,確保大橋安全;中石化益陽分公司加強與安監、交通等部門的聯動;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加強了同22個成員單位的聯動,增強了聯動處置實效。四是完善了安全隱患排查機制。按照分類指導、分級管理、重點突出、全面推進的原則,各單位每年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對可能引發突發事件的各類隱患點、隱患區域進行調查、監控,制定整改措施。市國土資源局從20__年開始,每年組織專業隊伍對全市地災隱患點進行1-2次巡查,目前共查明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471處,需重點防範的重要地質災害點69處;中石化益陽分公司投入大量資金,大力開展庫、站隱患治理項目及“碧水藍天”環保隱患治理項目;益陽中燃公司對境內600多公里的管線,按區域進行劃分,明確責任人,每天安排專人進行巡查。

(四)應急保障得到加強。一是加強了應急隊伍建設。目前,我市基本形成了以公安、武警、軍隊和民兵預備役人員為骨幹和突擊力量,醫療急救、森林防火、防汛抗旱、道路交通等專業救援隊伍為基本力量,以企事業單位專兼職隊伍、應急志願者為輔助力量的應急隊伍體系。公安、衞生、交通、水務、建設、安監、林業、電力、石油、燃氣等部門單位均建有專業或半專業的應急救援隊伍,每年至少開展一次應急預案演練,增強技能,積累經驗,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國土、衞生、安監等部門還聘請了有關專家,建立了專家庫,為應急處置決策提供技術保障;二是加強了應急物資儲備。各單位根據預案和實際要求,積極籌措資金,認真落實應急物資儲備。針對可能發生的雨雪冰凍災害天氣,建設、交通、電力等部門儲備了工業鹽、麻袋、電纜、鋤頭等應急物資。水利部門按照防汛抗旱物資儲備原則,增補了防汛搶險物資器材。

(五)應急宣教培訓紮實開展。各級各部門利用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依託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等活動,採取媒體宣傳、街頭宣傳、板報、培訓和演練等多種形式,有效開展了應急知識宣傳活動。20xx年,國土部門在電視台連續舉辦了10期“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專題節目;桃江縣對全縣284個行政村村支部書記和17個居委會主任進行了防汛抗災培訓。中石化益陽分公司、國網益陽供電公司多次開展應急演練,有效提高公司應急管理水平,提高員工的應急處置能力。通過宣傳,進一步提高了幹部職工的防災減災技能和廣大人民羣眾的應急意識。

二、當前全市應急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應急管理工作是政府的核心職能之一,市應急辦從20__年成立運行至今八年時間了,從肩負的職責使命來看,還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需引起重視並加以改進。

(一)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理順。全市應急管理“一案三制”的工作格局雖已基本形成,但全市八個區縣(市)和專業部門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一是體制不健全。目前,仍有資陽、南縣、高新區沒有日常的專門機構和專門人員負責應急管理工作;住建、交通、教育等部門沒有相應的管理機構。二是機制不完善。全市應急聯動響應機制不靈活,從上到下指揮不協調,部門間聯動運行不充分,在處理突發事件過程中,響應不到位的現象還比較普遍,還存在職責不清、責任不明的問題。

(二)基礎性工作有待進一步加強。應急管理是一項基礎性工作,是一項只有社會效益和長遠效益的工作。目前全市主要有四個方面基礎性工作應予關注。一是沒有預算的問題。全市各級各部門沒有將應急管理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資金沒有來源,開支沒有口子,已嚴重製約了工作的開展;二是市縣兩級沒有建立應急管理專家庫,如何做到專業的事情專家做,專業的事故專家處,已是我市需迫切解決的問題;三是應急管理沒有納入各級各類學校培訓課程。目前全市應急管理知識培訓沒有全面展開,培訓教育工作處於起步階段,應急知識進學校、進課堂不夠深入,還沒有完全進入各級黨校培訓主體班課程;四是基層應急管理工作薄弱。基層應急管理人員、資金、物資、裝備不足,應急救援的基礎條件薄弱,特別是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較差,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獲取慢,先期處置能力弱,應急救援能力有待提高。

(三)突出問題有待抓緊解決。一是消防裝備設施落後。消防部隊是主要的應急救援現場處置力量,目前全市市縣兩級消防裝備能力不強,全市雲梯消防車僅3輛,其中只有1輛最大舉高53米,只能開展15層以下高樓的應急救援工作,一旦高層建築失火,撲救難度大,後果不堪設想;二是危險化學品生產、運輸、使用監督管理不到位。我市生產、運輸、使用危化品企業較多,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第一、農用三輪車運輸危化品監管不到位。目前,全市農用三輪車運輸氧氣、乙炔、液化氣等工業氣體的現象比較普遍,且無人監管,存在較大安全隱患。第二、加油站內社會車輛亂停亂靠,妨礙公共安全。中石化益陽分公司目前在全市設有92個加油站點,社會車輛在加油站內亂停亂靠現象比較嚴重,僅憑中石化益陽分公司難以有效扼制,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第三、會龍山油庫、雙強化工、宏源稀土等涉危企業均處在資江城區段,一旦發生泄漏或爆炸,污染水源等突發事件,嚴重影響城區幾十萬人飲用水安全;每天穿行的數十台運輸液氨、氣油、柴油的車輛也是較大的安全隱患。三是地質災害發展趨勢和地質環境問題依然嚴竣。全市地質災害點多面廣,防治任務重、難度大,特別是新農村建設開山修路、村民不合理切坡建房引發的地質災害等呈上升勢頭,建設工程地質災害防治“三同時”制度沒有得到較好的.落實。

三、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建議

(一)進一步理順市縣兩級應急管理體制。理順體制,確保有機構理事,有人員辦事;利用市縣兩級機構改革的契機,把政府辦系統應急管理人員落實好。

(二)進一步加大對應急管理經費的投入。《突發事件應對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財政措施,保障突發事件應對工作所需經費。《湖南省實施辦法》第七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突發事件應對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目前,我市市縣兩級財政未將應急管理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對應急管理經費投入不足,不利於應急管理工作的開展。各級應加大應急管理工作經費的投入力度。

(三)進一步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突發事件主要發生在基層,防範和處置也主要在基層。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是全面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是深入推進應急管理的關健所在。目前,我市基層的應急救援和保障能力差距大,人員、資金、裝備、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因資金困難投入不夠;各類突發事件信息獲取能力較差,綜合預警能力不強;應急機制不健全,應急知識宣傳教育不深入,遇到突發事件,先期處置能力較弱。應急管理工作重心應下沉、關口應前移,基層應急管理組織應健全,經費保障應有力,採取有力措施,逐步強化基層應急管理工作。

(四)進一步提高全社會風險防範意識和災害應對能力。一是加強全社會防災減災宣傳教育。將公共安全知識納入教育體系。認真落實《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針對幼兒教育、中國小教育不同階段,開設不同課程。組織編寫應急知識手冊,向社區、農村等基層組織單位羣眾發放;利用各種新聞媒體,介紹普及應急知識,宣傳應急預案,提高社會公眾防災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二是加強對各級幹部應急管理知識能力的教育培訓。制定培訓規劃,明確培訓內容、標準和方式,綜合運用多種方法和手段,有計劃地對領導幹部進行應急管理輪訓,開展應急管理人員綜合業務培訓,努力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和從業人員的應急管理能力;三是加強對企業應急管理培訓工作。嚴格落實高危行業及其工作人員的崗前、崗中教育培訓制度,抓好各類涉危企業應急管理工作。

應急管理隊伍建設調研報告 篇5

一、全區應急管理工作現狀

近年來,區政府高度重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工作,建立完善了各項體制機制,強化落實了各種制度措施,現應急管理機構基本建立、應急預案體系基本完備、應急隊伍建設初具規模、應急物資裝備逐步改善。

二、全區應急管理體系存在的薄弱環節

一是應急管理體制不盡完善。雖然區級層面成立了區政府應急辦,但各鎮街和區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沒有相應的機構和人員專職從事應急管理工作,農林、衞生、安監等部門承擔着全區重要的應急任務,普遍反映部門內部沒有設立相應的應急管理科室,發生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人手嚴重不夠。

二是應急救援裝備尚待改善。我區現有高層建築531幢,其中50米以上的337幢;地下建築158個,擁有重慶面積最大、人流量最大的楊家坪地下商場;易燃易爆生產儲存銷售單位75個,有西南地區最大的戰備儲油站;有化工倉庫及生產企業9家,加油加氣站57家,應急任務十分艱鉅。但目前用於專業救援的特勤器材更是嚴重缺乏,遠不能滿足處置大型災害事故的需要,處置急、難、險、重救援任務的能力受到極大限制。

三是應急管理資金投入不夠。根據《國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各級財政部門要按照現行事權、財權劃分原則,分級負擔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預防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中需由政府負擔的經費,並納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健全應急資金撥付制度。目前,由於應急保障投入不足,將直接面臨應急裝備、物資短缺,應急隊伍建設難以到位,應急培訓和演練無法開展等一系列現實問題。

三、加強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建議

根據《期間重慶市xx區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體系建設規劃》,結合20xx年全市應急管理工作要點和全區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提出如下工作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應急管理體制建設

1.由於農林、安監、衞生、公安分別承擔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衞生和社會安全四類突發事件綜合應急協調處置的職能,建議在上述四個區級部門中掛牌成立專項應急指揮分中心(科級),各增加人員編制2名,專職從事本系統突發事件應急協調處置工作。

2.在各鎮街完成應急管理辦公室掛牌工作,並內設1名專職工作者,直接負責鎮街突發事件上情下達、下情上報工作。

3.在各村(社區)、企事業單位分別設立1名兼職應急管理信息員,全面形成區、部門、鎮街、村(社區)和企事業單位多級應急管理模式。

(二)進一步強化應急管理資金保障

對此,建議區政府設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專項工作資金,以20xx年100萬元為基數,逐年按一定比例遞增,納入年度財政預算。

1.應急管理工作經費需求約80萬元,其中包括日常應急值守、一般性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應急專家組工作經費、應急管理培訓、應急宣傳教育、應急設備運行、應急預案修編、應急考察調研、應急工作會議經費等。

2.安排20萬元專項用於應急預案演練工作。由區政府應急辦牽頭,在區級層面舉行1-2次大規模綜合應急演練;四個指揮分中心在區政府應急辦指導下,分別牽頭在本系統內開展2次以上分類演練;區政府有關部門分別按照各自職能職責開展1-2次針對性演練。

3.各鎮財政按照現行的事權、財權劃分原則,分別負擔本級預防與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經費。

(三)進一步實現應急救援裝備提升

建議區財政每年預算安排500萬元設立應急裝備保障提升專項資金,重點用於:

1.石油化工、有毒有害、地震災害等特殊災害事故特勤器材購置和公安消防應急救援人員個人防護裝備改善。

2.四個應急指揮分中心專項應急救援和災害事故監測預警裝備投入。

3.各鎮街滅火、防汛、抗旱等應急器材和保障基層應急救援人員安全的基本應急裝備的購置,如防護靴、安全帽、強光手電、對講設備和應急處置裝備包等。

4.消防特勤裝備改善,逐步提高重特大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