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與慢性胃炎的相關分析範文

在對此類患者的診斷治療中, 發現失眠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 有很大的因果關係。要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 失眠與慢性胃炎需同時治療, 即心理和藥物聯合多方位同時治療。

失眠與慢性胃炎的相關分析範文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2月本院收治的86例失眠患者, 男36例, 女50例, 年齡35~75歲, 作為觀察組。對照組90例為體檢正常者, 男44例, 女46例, 年齡33~7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 2 失眠診斷標準 符合中國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①患者主訴有失眠, 包括入睡困難、易醒、頻繁覺醒、多夢、早醒或醒後再次入睡超過30 min, 總睡眠時間不足6 h。有上述情況1項以上, 同時伴有多夢、醒後有頭昏、乏力等不適症狀。②社會功能受損, 白天有睡眠不足的表現, 如頭昏、乏力、精力不足、疲勞、昏昏欲睡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 嚴重者出現認知能力下降從而影響工作和學習。③上述情況至少3次/周, 持續至少1個月。④排除各種神經、精神和軀體疾病導致的繼發性失眠。⑤多導睡眠圖作為失眠的客觀指標;睡眠潛伏期超過30 min;實際睡眠時間每夜少於6 h;夜間覺醒時間超過30 min。

1. 3 失眠納入標準 ①符合失眠診斷標準。②既往無明確胃及十二指腸病史。

1. 4 檢查方法 出現上腹疼痛、腹脹、噯氣、反酸等消化道的症狀時, 做胃鏡檢查。

1. 5 統計學方法 採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採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 採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86例失眠患者中48例出現慢性胃炎, 發病率55.8%, 對照組90例, 30例出現慢性胃炎, 發病率33.3%,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風險度檢驗rr=1.674。

2. 2 胃鏡診斷結果分析:兩組共78例患者胃鏡檢查結果呈陽性, 多為淺表性胃炎和十二指腸炎, 佔66.7%(52例), 食管反流性胃炎6例, 糜爛性胃炎8例, 胃竇炎5例, 慢性萎縮性胃炎 2例, 其中單發胃炎49例(62.8%), 符合病變28例(35.9%)。

3 討論

慢性失眠危害巨大, 長期失眠可以導致抑鬱與焦慮, 致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紊亂, 胃腸功能失調, 繼而引起大腦皮層功能調節失衡, 迷走神經興奮。與胃酸分泌有關的胃壁細胞主要為壁細胞和g細胞, 興奮的迷走神經刺激上述兩類細胞大量分泌胃酸, 興奮的迷走神經亦可刺激腎上腺皮質, 後者分泌大量激素, 促使胃壁主細胞和壁細胞分泌胃酸與胃蛋白酶, 胃黏膜受損而發生淺表性胃炎、糜爛性胃炎, 甚至胃潰瘍。腦腸肽不僅在外周廣泛地調節着胃腸道的各種功能, 而且在中樞也參與對胃腸道生理活動的調節[1]。最新國外研究顯示, 睡眠不足, 可導致免疫力下降, 檢測血液中與免疫有關的各項指標如免疫球蛋白等均發生相應性失調變化[2]。慢性失眠患者機體抵抗力降低, 容易受各種致病因子如病原微生物的侵襲, 有證據表明, 正常睡眠縮減3 h以上, 其機體免疫功能可下降50%。臨牀觀察也表明, 免疫調節物質如各種免疫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等相關因素的改善, 又可反過來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影響睡眠[3, 4]。慢性失眠患者多伴發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 且失眠程度越重, 幽門螺桿菌感染及慢性胃炎的病變越重。14c呼吸試驗 hp陽性感染患者, 胃活檢組織尿毒酶試驗也證實上述同樣結果。幽門螺桿菌及胃鏡檢查結果表明, 失眠患者易患各種類型的胃炎, 甚至消化性潰瘍, 其病原菌為幽門螺桿菌。可見失眠對胃的損害與上述神經、免疫功能嚴重失調相關[5]。就臨牀治療效果而言, 應強調標本兼治, 在服用佳樂定、安定等藥物糾正失眠的同時, 積極服用阿莫西林、甲硝唑等藥物, 根除幽門螺旋菌感染。失眠患者一旦出現上腹疼痛、腹脹、噯氣、反酸等消化道的症狀, 建議儘快作14c呼吸試驗或胃活檢組織尿毒酶試驗行幽門螺桿菌檢查, 嚴重者及時做胃鏡, 以明確病變的性質。本組失眠患者, 慢性胃炎的發病率明顯高於無失眠者, 失眠與慢性胃炎密切相關, 是慢性胃炎的獨立危險因素。對長期失眠的患者, 發生慢性胃炎時, 僅治療胃炎, 療效欠佳, 極易復發, 所以對待這類患者要詳細詢問病因, 瞭解患者睡眠情況, 重視心身同治, 才能取得滿意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