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術創作的繼承美術學範文

美術源於自然、生活,美術創作離不開歷史,離不開社會,社會生活才是創作的源頭活水,生活在發展,創造就必定層出不窮。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論美術創作的繼承

論美術創作的繼承美術學範文

中國的美術創作在觀念、方法上曾經歷頗為曲折的階段,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文化呈現完全蘇式的潮流,中國美術也不例外,美術創作、美術教學完全照搬蘇聯的模式和方法。由於它過於重視科學的再現,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形式。這便無形中成了一套枷鎖,關閉了創新的大門,禁錮了個性的發揮。加上我們忽視大師的“提醒”,忽視培養個性,所以曾出現“千篇一律”的問題,如教學效果類同、美術作品雷同化等。中國美術創作和美術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從多元化走入了統一化,導致美術創作缺乏個性,缺乏創新,失去原本靈魂。

十年“文革”動亂,使中國美術陷入了混亂,“紅、光、亮”一統天下,完全失去了創新和活力。八五新潮美術運動極大開拓了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視野,使他們不自覺地以此作為借鑑而謀求突破與發展,也為九十年代中國美術發展奠定了基礎。九十年代中國美術經過了反省和思考,更加註重回歸藝術本體、關注現實生活與切身感受,注重語言研磨。(彭、楊,2017)

直至二十一世紀,中國的美術創作者逐漸構建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創作道路,他們意識到,在當今新的歷史條件下,科技迅猛發展,美術觀念、美術創作方式、美術創作隊伍的構成和美術事業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這種寬鬆的社會環境,影響了中國美術事業整體走勢的宏觀認識,美術創作者們的視野大大擴展,更理性地對待民族美術和外來美術,探索熱情和創造力充分激發,美學觀念的表達和審美個性高度自由,風格愈加多樣化。(呂品田,2017)

為什麼要創新

創新在國內外美術創作研究中是一個永恆的主題。早在古代,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亦即主張要先讓學生積極思考,然後加以啟發。思考的過程,便是發揮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的過程。在美術教育領域,羅恩菲德認為,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於何處。這説明,美術教學應着力培養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而不是以教師為權威,以大師為權威。而在藝術創作領域,林風眠先生曾提出“調和中西的藝術,創造時代藝術”的主張。高更認為,不應過分臨摹自然,而應去夢想自然。康定斯基認為,每個有創造性的藝術家具有自己認為是最佳的表現手段,因此就有可能同時存在眾多具有同樣良好效果的不同形式。人的生活是豐富的,美術創作也是豐富的,各種繪畫形式、風格自然也就並存。

不少美術教育研究者多次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發展到了極端,一定會衰落,只有不斷地吸收新的營養,才能不斷髮展。(聞立鵬,2017)中國美術創作應立足中國傳統文化,在保護和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合理借鑑和汲取外來文化和創作的精髓,才能使中國美術創作不斷創新,更具張力,更能洋溢着新時代的氣息,才能進一步引領世界藝術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