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題開題報告

一、研究背景:

中學語文課題開題報告

本課題研究主要探討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如何通過多積累好詞好句來豐富學生作文語言的實踐問題。

1、 作文教學的困境

中學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和重點,也是學生感到頭痛的一個問題。如何教作文,如何寫作文,一直困擾眾多的老師和學生。雖然《語文課程標準》中對作文有了明確的要求,對中國小各學段的作文教學也做了具體的規定,但如何具體落實這種要求,用什麼有效的辦法來解決作文“難教”“難學”的問題,是擺在每一個語文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語文教師都有這樣的經歷,每次佈置作文,學生很少有喜形於色的;而談到作文教學,教師則常憂心忡忡。前輩教師歎息説,沒想到現在的學生竟然不喜歡寫作;作家則説,沒想到現在的國中生寫出的文章如此難看……

目前,中學生作文教學主要存在的問題為:學生思想上普遍存在怕上作文課、怕寫作文的心理定勢。具體表現是:一番搜腸刮肚的煎熬之後,或胡編亂造、或尋章摘段、或無病呻吟、或抄襲敷衍,學生普遍感到作文話可説,文章乾巴巴的,毫無文采可言,整體作文水平令人擔憂。原因是他們的閲讀積累少,寫作基礎較差,質量也不高。學生的語言積累較差,沒有“底子”。學生有了習作內容,但怎樣表達出來,學生的困難還是很大。“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閲讀和積累不僅是學生學習和積累祖國語言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提高學生習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由於很多原因,許多學生寫出的文章無法正確表達出自己的意思,更缺少優美的語句和恰當的表達方法。為此要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就必須增加學生的閲讀和見識,在閲讀中、生活中積累佳詞靚句以供寫作之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現在很多學生談“作”色變,一大原因便是“袋”中無米。因此,如何解決“米”的問題,成為擺在我們每一個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課題。

2、反思時下的作文教學,我覺得學生作文語言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針對目前在相當重視寫作教學的情況,我們認為應該重視提高學生的作文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我們這所學校,有着非常特殊的情況。學生都是來自各個鄉鎮,平時,通過考一考,做一做,感覺成績還行。但一參加縣級以上的作文比賽就顯出差距,獲獎一二等獎的學生很少。為了培養孩子們的語文綜合素養,為了提供孩子們更多的機會,我們覺得《多積累好詞好句,豐富學生的作文語言》的實踐研究是相當必要的。學生是祖國的接班人,如果沒有很好的書面表達能力,將來如何適應社會的需要呢?如何擔當起建設祖國的重任呢?因此,我們要竭盡全力地為豐富學生的作文語言表達能力而服務。

3、學生作文質量不高。作文用哪一個詞,哪一種句式來進行表達,是學生目前存在的最大的問題,而多積累好詞好句,並且多加訓練,我們以為這是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好辦法。積累詞語、豐富詞彙,對中學生來説有很大意義。它不僅有助於學生閲讀理解文章,而且對提高寫作水平也有很大幫助。

4、如果學生注意了積累好詞好句,多分析,多比較,就能使學生注意用詞的準確,注意遣詞造句,然後把積累的詞句運用於作文中,而這樣既會使學生的表達更生動,更具體,也會使學生受到老師和同學的表揚,增加其對學習的信心,形成一個“積累——分析——比較——運用——再積累”的良性循環。同時,教會學生積累後,並使他們嚐到積累詞句所帶來的好處,相信就能培養他們看到好詞、好句就會摘錄下來的好習慣,同時也能寫好作文,繼而能掌握、學好語文這一門學科,而學好中學語文,對於學習其他課程,開發潛在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就語文的課程性質與地位作了規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要求“在閲讀中積累詞語”,“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但積澱素材,是一項沉甸甸的任務,非一朝一夕之功,引導學生選擇一種高效、高質的積累的方法,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為此,我們確定這一研究課題,以期通過一年的實踐,讓學生能積累大量的好詞好句,繼而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二、課題研究的基本思想:

我們想誰都知道“鐵棒磨成針”、“水滴石穿”的道理。我們想學習其實也一樣,要把學習當成一種習慣。只有平時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考試才會有好成績。要從量變上升到質變,只有一點一滴的積累才能達到最終的成功。

關於積累的定義:在XX年版國中、高中大綱中,均有“重視積累、感悟、薰陶”等表述,這是它的最早出處,也是對它的最粗略的表述;此後義務教育課程標準頒佈,對積累概念作了較多的運用性解説;到XX年,新修訂的高中大綱對積累概念的理解和運用又有了新的發展,包括語言積累,古詩文積累、生活積累。

寫作指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用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而且是主動性的表達。比如説,讀了一篇故事,應該概括故事的內容;看到發生的事,應當能清楚、清晰、生動具體的表達描述出見聞。

1、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文章寫得好不好,雖然決定於構思、動筆、修改那一連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連串功夫之前,還有許多功夫,所起的決定作用更大。那許多功夫都是在平時做的,並不是為寫東西做準備的。一到寫東西的時候卻成了極為重要的基礎。”作文表達確是如此,如果沒有很多詞彙的積累,那是很難想把自己的意思表達清楚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積累多了,説話寫作也就能出口成章了。

2、 “多積累好詞好句”這一方法,就能很好地豐富提高學生的作文表達能力。

3、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第二部分課程目標中明確規定:要具有獨立閲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閲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閲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閲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積累是《語文課程標準》中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語文課程標準》多次提及“語言積累”這個問題。例如在第一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到“在閲讀中積累詞語。”在第二階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到“積累課文中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閲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第三學段的“階段目標”中提到“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可見,重視語言的積累,這是當前中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大家都知道內容決定形式,一定的內容需要一定的形式來表現。文章內容真實、充實是根本,而真實、充實的文章需要適當的形式(包括合適的詞語)來表達。

4、強化讀書積累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成為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經驗所驗證。1999年,一名普通中學的高中生參加大學聯考,在山東省數萬名考生中脱穎而出,成為當年度山東省文科“女狀元”。她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就四字“勤學不輟”,廣讀博覽,文學、歷史、哲學、科技,無不在她的閲讀視野之內,她也因此而儲備了出色的閲讀寫作、分析綜合、應用創新的能力,因而一舉獲得成功。多看書,多積累,還會怕什麼呢?

三、課題研究的設計。

1、研究對象:七、八、九年級學生。

2、研究方法:調查法(問卷調查、座談調查)、統計法、專題講座、專題討論、行動研究法。

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讓學生多讀書,多摘錄,多積累,然後教師及時引導、總結,並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如背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比賽,摘抄本比賽,從積累到運用,最終達到提高豐富學生作文語言的目的。

3、研究目標:

總體目標:以面向未來,培養跨世紀人才為總目標,通過對學生積累好詞好句的指導和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知識水準和豐富學生作文語言,提高作文水平,為今後學生學好語文,學好各門學科打下堅實基礎。

具體目標:① 使學生明確積累好詞好句的目的和意義。② 指導學生掌握積累詞句的方法。

a、美詞積累法。詞語積累較好的有詞語接龍法。即把一個詞的詞尾與另一個詞的詞頭接起來以便於記憶。 詞語集合法。即把含有相同特點的詞語集合在一起進行記憶、積累。

b、美句收集法。按寫作對象分類積累,如描寫人物動作、情態、心理的妙句,描寫人間真情、自然景色的美言,講述人生哲理內涵、理想與信念 的佳句等等。

c、講述故事法。即用講故事的方法積累詞語。有些成語是一個小故事或一則寓言,有些成語來源於一個典故,如果能講述這個故事,這個成語就記得牢了。

d、生活積累法。引導學生從中生活積累語言,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看電視、看報紙、閲讀家裏收到的書刊時,專門摘錄名言名句、優美的詞語和巧妙的修辭方法、歇後語、俗語、民歌等等。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説話作文就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花。

③ 激發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培養學生積累詞句的習慣,使學生具備良好的素質。

④ 多向學生介紹一些有益的課外讀物,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增加語文基礎知識容量,為課堂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打下基礎。

⑤ 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在寫作時能多借鑑好詞好句,語言要生動、雋永。

4、研究內容

①、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倡導學生多讀書,多摘錄,多積累好詞好句。

②、教師對學生積累好詞好句的活動及時引導、總結,並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訓練,如背誦比賽,演講比賽,作文比賽,摘抄本比賽。

③、引導學生從積累好詞好句到把所積累的豐富美、靚句充分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使自己的作文語言靚起來,最終達到提高豐富學生作文語言的目的。

5、研究步驟:

⑴、研究準備:(XX年9月——XX年10月)

調查摸底,加強理論學習,制定實施方案。

⑵、研究實施:(XX年10——XX.7月)

a、指導學生掌握積累詞句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

b、在掌握了方法,養成習慣的基礎上多展開交流、訓練,如學生作文的交流“佳作共賞”等,大家集體對作文進行相互評價,結合自己的積累説説怎樣給作文添色,使作文語言更加優美雋永,使作文內容更加豐富,言簡意賅,做到學以致用。

c 、在學生已積累了部分好詞好句後,教師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倡寫作時多用好詞好句,不僅句子要完整生動,而且語言要雋永,意義藴含豐富,言簡意賅,返璞歸真,給人以美的享受。

⑶、研究總結:(XX.8——XX1.9月)

總結資料,寫出結題報告,展示課題成果。

四、課題的實施策略。

⑴提供大量的閲讀材料,激發學生積累的慾望。

個人知識的積累和人生視野的拓展,一個人心靈和思想的成長,都離不開閲讀,因為人只有通過閲讀薈萃了人類智慧的各種讀物,才能吸取生命成長所需要的營養。就和人的身體發育需要吸收多方面的物質營養一樣,滋養心靈的精神營養同樣要豐富而全面。因此,作為教師,應該努力培養學生廣泛的閲讀興趣,應當努力擴大學生的閲讀面,要提倡吃五穀雜糧式的“雜讀”,因為“雜讀”吸取的營養全面。例如,讀文學作品,能豐富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想象;讀科技類作品,可以使學生的思維嚴謹,可以激發學生探索發現的熱情;讀歷史讀物,可以使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的規律,以古鑑今……正如魯迅先生所説:“必須如蜜蜂一樣,採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閲讀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渠道,是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時候是在閲讀中薰陶、浸染中習得的。無論是國內和國外都很重視兒童的閲讀。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1998年10月簽署了閲讀卓越法案。美國的少年兒童每天至少都有一個小時在閲讀工作室度過。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長就宣佈了一個“促進學生閲讀計劃”。我國台灣省在XX年8月到XX年8月在全島從學校教育、社區運作、家庭教育三方面實施兒童閲讀計劃。“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量的閲讀,能開闊學生的視野。要學生多積累好詞好句,首先要給他們提供充足的課外書。

①向學校圖書室借書。我們學校擁有3000餘冊的圖書,每個星期向學生開放一次,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書。

②資源共享,建立班級圖書箱。學校每週一本的圖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閲讀量,為了讓孩子們養成愛書、看書的習慣,爭取在班裏建立了班級圖書箱,要求學生把自己家裏的圖書帶到學校來,互相交換地看,真正做到了資源共享,而且也解決了部分學生沒有書的難題。增加了閲讀量,為積累好詞好句打下了基礎。向學生推薦名著,例如《名人傳》、《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因為名著是人類文化中的精華,讓學生閲讀名著,和大師對話是一個最好的學習語言、進行精神提升的途徑。

③引導學生從中生活積累語言。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看電視、看報紙、閲讀家裏收到的書刊時,自己要做個有心人,專門摘錄名言名句、優美的詞語和巧妙的修辭方法、歇後語、俗語、民歌等等。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作文就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花。

④倡導自主型、合作型、探究型課外閲讀方法指導。

《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倡導自主型課外閲讀,讓學生自主選擇閲讀內容,選擇自已最喜愛的文字,通過領悟、吟詠、融通、欣賞、揣摩等方式理解閲讀材料。合作型課外閲讀,學生自主選擇課外閲讀夥伴,組成課外閲讀組合,選定同一種材料,共同交流,通過比較、議論、圈畫勾點、賽讀、賽背等形式,增進理解,拓寬視野。探究型課外閲讀,指導學生創設一種有助於探索、研究的開放的情境和途徑,圍繞某一主題蒐集材料,加工處理材料,最終達到對閲讀材料的理解。

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課外閲讀技巧指導。

從生理學的角度看,學生閲讀是依賴眼球的跳動,根據眼球測動儀測定,在閲讀時,眼球一次短跳動是0.012秒左右,在每次跳動之間有一個注視間歇,大約0.2——0.25秒。整個閲讀過程的90%——95%眼球實際上並沒有動,只有在眼球跳動之間的注視間歇才能攝取信息。為了加快閲讀速度,可進行五個方面的訓練:①儘量減少在一行上的注視次數;②必須縮短注視時間的長度,高度集中注意力;③減少回視次數避免重複注視;④使注視點和注意點同步,要求學生養成不分心的習慣;⑤根據閲讀材料,靈活掌握注視間歇和回眸。課外閲讀指導課不能上成課內閲讀課,應該着眼於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培養閲讀習慣,指導閲讀方法,積累好詞好句。能注意創設讀書的氛圍,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注重讓學生充分感知文本,獲得體驗。

⑵掌握積累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辨析能力。

①當學生閲讀了一定量的書籍後,就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

a、美詞積累法。詞語積累較好的有詞語接龍法。詞語集合法。即把含有相同特點的詞語集合在一起進行記憶、積累。比如“臨危不懼、鎮定自若、面不改色、光明磊落、堂堂正正、一身正氣、大智大勇、仰不愧天……”這些詞語都描寫英雄人物品質,可以將它們集合在一起積累;再如“聲東擊西、南轅北轍、大驚小怪、出生入死、前呼後擁、左思右想”等詞可以集合積累;“慌慌張張、冒冒失失、鬼鬼祟祟、浩浩蕩蕩、隱隱約約、家家户户”等疊詞也可以放在一起積累……

b、美句收集法。按寫作對象分類積累,如描寫人物動作、情態、心理的妙句,描寫人間真情、自然景色的美言,講述人生哲理內涵、理想與信念 的佳句等等。例如關於人生哲理的妙句收集:1、人生似一束鮮花,仔細觀賞,才能看到它的美麗;人生似一杯清茶,細細品味,才能賞出真味道。我們應該從失敗中、從成功中、從生活品味出人生的哲理。 2、生活,就是面對現實微笑,就是越過障礙注視未來;生活,就是用心靈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葉綠的枝頭;生活,就是面對困惑或黑暗時,靈魂深處燃起豆大卻明亮且微笑的燈展。

c、講述故事法。即用講故事的方法積累詞語。有些成語是一個小故事或一則寓言,有些成語來源於一個典故,如果能講述這個故事,這個成語就記得牢了。

b、整體積累法

對中學生來説,積累一篇文章的完整資料是非常有益的。整體的積累主要包括摘錄文章的題目、開頭與結尾、典型事例、優美詞句等。這樣,他對整篇文章就有了很好的把握,為他以後着手寫文章打下較好的基礎。

c、比較積累法:

著名學者孫紹振教授説:“有比較才有鑑別。”個性、特點,在比較中才能突出地表現出來。為此,可圍繞某一專題,對課本及課外詩文進行研究性閲讀。如,圍繞課文中有關“眼睛描寫”,去閲讀有關現代詩文,摘錄有關描寫文字,分析其描寫內容、方法、作用,並將多處的有關“眼睛描寫”進行比較,歸納綜合,找出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②多積累多交流。要求學生準備好專門的積累本,讓學生把看到的好詞、好句記載在上面。請學生準備三個本子:一是抄書本,用來摘抄優美的新句、文章段落,特別注意這些句段中的美詞靚句,並讓學生採用“替換”、“移用”等方法,把文中的語言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進而用這些詞語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每半年抄書的字數應該達到3000字左右。二是留心本。在日常生活中,看電視、看報紙、閲讀家裏收到的書刊時,自己要做個有心人,專門摘錄名言名句、優美的詞語和巧妙的修辭方法、歇後語、俗語、民歌等等。平時要捕捉大眾口語中鮮活的語言,並把這些語言記在隨身帶的小本子或卡片上,這樣日積月累、集腋成裘,作文就能出口成章、妙筆生花。三是剪貼本,用來積累自己收錄的美文,每週積累文質優美、意味雋永、內涵豐富的文章三篇以上。利用每天中午休息的時間,指導他們看半小時書。利用晨會課或早讀課的時間,用五分鐘時間,開展4人小組的交流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這幾天看了什麼書,書中摘錄的好詞佳句。每個同學交流幾個好句或一篇好文章。這樣積累快,效率高。

⑶課內積累和課外積累相結合,完善學生積累過程。

要讓學生想積累,首先,要讓他有興趣。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都是名家名作,語言堪稱典範。在學寫人的文章,可引導學生邊讀邊分類摘錄描寫人物外貌、動作、語言、神態等方面的詞語;在學習寫景的文章時,老師用形象的語言描繪情境,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意境之美;學習記事的文章要指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學習思想品質,感悟事理之美,體會人物的心境,感知人物的形象美。

⑷學以致用,提供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

理解是有效積累的前提,運用才是有效積累的目的。實現以讀文會意的積累語言到實際運用的飛躍,需要一個遷移的過程,包括語彙的活用,語言技巧的借鑑和語序的模仿等。教育心理學家賈德認為:“兩個學習活動之間存在共同成份,是產生遷移的必要前提。”我們的任務便是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外閲讀實踐活動中來完成遷移。學習語文必須有足夠的“積累”,這是不容忽視的規律;但是,“積累”是為了“用”。也就是説,學語文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掌握一種工具、一種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當作擺設,而要用以參與種種實踐活動。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説,首先是拿它用於學習實踐,用於學習各種新的知識技能;還要把它用於生活和種種社會活動。學生學了一些字詞,學了一些句子,讀背了一些詩文,如果僅僅是為了記住它,把它儲存起來,那是我們一貫反對的“死讀書”,必然導致死記硬背,使學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殺。“積累”和“運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語文能力。同樣的道理,積累了詞語也只有多用,才能真正地掌握,所以在今後教育教學活動中我們教研組爭取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創造各種機會,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例如班級定期舉辦“美文衝浪”活動,評出“美文誦讀高手”;舉辦“名言警句發佈會”,評出“名言警句首席發言人”;舉辦“課內外古詩詞”課文背誦比賽,評出“背誦能手”等;舉辦“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活動,評出“讀書小標兵”等,還進行小小摘抄本選美大賽呢。平時作文評比時,組織了學生集體互相評比作文,“你説我評”(《我積累詞句的方法》),結合自己的積累説説怎樣給作文添色,使作文語言更加優美雋永,使作文內容更加豐富,做到言簡意賅。通過這些活動來促使學生愛看書,激發學習與積累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這樣在各種活動中,好的學生起到了榜樣作用,通過交流,互補互學,使先進帶後進,優等生幫學困生,形成了你追我趕的喜人局面。使學生消除了作文難的心理障礙,從流利、通順逐步過渡到大量運用自己積累的好詞好句,最後達到使作文寫得得生動、豐富。

⑸建立發展性、激勵性評價機制,關注學生的發展。

①淡化結果評價,注重過程評價。語文積累不是結果的描述,而是狀態的描述,是一種持續的學習行為,也是具有個體色彩的價值尺度。課題實施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積累意識、積累興趣、積累方法、積累習慣的評價,發揮學生家長自評、監督評價的作用,關注學生實踐語文能力的發展。要防止把積累變成硬性灌輸,評價中一刀切,對學生壓指標,重短效的行為,這樣不僅起不到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

②實行全員評價,對每個學生每學期語言積累量、讀書態度及參加活動的成果進行不定期評價,並以此作為學生個人語言積累發展的個案資料。

③定期評選“讀書模範”“積累大王”。

五、研究成果形式

1、課題研究著作、教材、論文、報告等。

2、階段性報告、課題研究報告

3、結題報告;。

4、實驗課例及活動光盤

六、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負責人的研究水平、組織能力和時間保證:

課題負責人艾芸,本科學歷,中學語文一級教師,擔任九年級兩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從事語文教學研究工作9年,具有較為深厚的理論功底和一定的研究與組織能力。曾和學校教研組各個教師合作參與校級小課題研究工作,多篇論文和案例在自治州州獲獎並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

課題主要領導人馬忠文老師,是學校副校長,從教二十多年,積累了比較豐富的教育科研經驗,對中學教學現狀有很清楚的瞭解,以當前教育改革有明確的認識,有能力、有義務、有時間完成此項課題的研究工作。

2、參加者的理論水平和時間保證

課題組成員由 語文教師組成,其中高級教師 人,一級教師 人,骨幹教師 人 ,實驗教師大部分為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其中本科學歷 人,大專學歷 人;具有一定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所有成員都曾在自治區級以上發表過論文或曾在各級論文評比中獲獎。在本課題今後的研究中,學校將通過減輕他們的工作量,增加他們的學習、研究時間來切實保證他們的研究工作順利進行。

3、組織協作研究情況

我們還將聘請了縣、區科研室的領導指導我們進行實驗研究,指導我們制訂並實施相關措施,做好資料積累、處理及電腦歸檔等工作。

七、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領導重視,學校副校長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並直接參與研究。

2、實驗隊伍強大,課題組成員由具備一定理論水平的且有班級工作實踐的、熱心現代教育研究的教師骨幹組成。

3、取得上級科研部門的關心與幫助,確保實驗順利實施。

4、學校保證完成課題所需的時間和各項條件,並承擔課題的業務管理和財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