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解讀

一、 教師職業道德的修訂

教師職業道德規範解讀

我國於1985、1991、1997年先後三次頒佈和修改了《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對教師職業道德的發展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仍然需要不斷完善。《中國小教師職業道德規範(2019年修訂)》全文如下:

一、愛國守法。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全面貫徹國家教育方針,自覺遵守教育法律法規,依法履行教師職責權利。不得有違背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言行。——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對待教育事業道德。

二、愛崗敬業。忠誠於人民教育事業,志存高遠,勤懇敬業,甘為人梯,樂於奉獻。對工作高度負責,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認真輔導學生。不得敷衍塞責。——教師職業的本質要求,對待教育事業和對待學生的道德。

三、關愛學生。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不諷刺、挖苦、歧視學生,不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師德的靈魂,對待學生的道德。

四、教書育人。遵循教育規律,實施素質教育。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培養學生良好品行,激發學生創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教師的天職,對待學生的道德。

五、為人師表。堅守高尚情操,知榮明恥,嚴於律己,以身作則。衣着得體,語言規範,舉止文明。關心集體,團結協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長。作風正派,廉潔奉公。自覺抵制有償家教,不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對待家長、同仁以及其他社會成員的道德。

六、終身學習。崇尚科學精神,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拓寬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潛心鑽研業務,勇於探索創新,不斷提高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教師專業發展不竭的動力,對待自己和事業的道德。

二、特點:

1、最引人注目的是“保護學生安全”一條。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促進生命的成熟、美麗和幸福。生命是第一位的。江蘇省溧陽市實驗國小校長張康橋寫過一本書《為什麼做教師——教師生涯中必須反思的幾個關鍵性問題》,書中指出教師要為學生、家長、學校、國家、生命做教師,關注學生的成長,滿足學生的需求,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學會與家長溝通,形成教育合力。讓自己成為學校需要或不可或缺的人,實現多贏。依法執教,用心靈贏得心靈,讓每一個生命都充滿意義。

2、規範新增的內容還包括抵制有償家教、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終身學習等。這是針對當前一些地方和學校單純搞應試教育的現實而提出的要求,有利於真正實現素質教育,達到培養學生健全人格和創新精神的全面育人的目標。教育不完全是訓練場裏的人性,不能是圈養,而是要讓人活得有尊嚴,有價值。現在,在各種利益或誘惑面前,一些教師變成了“名利師”,內心不那麼幹淨、沉靜。師德問題是個大問題。據202019年初《中國青年報》一個調查報告説,74.6%的公眾認為師德下降,師德狀況看來已不容樂觀。近年來。5月份範美忠地震時不管學生先跑,被人們戲稱為“範跑跑”,成為2019年最受公眾關注的師德事件,導致教育部將“保護學生安全”寫入中國小教師新的師德規範。

3、教師的角色功能發生了變化。美國教育學博士麥金泰爾和奧黑爾就教師角色舉了十種角色:組織者、交流者、激發者、管理者、革新者、諮詢者、倫理者、職業角色、政治角色、法律角色。教師不能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還需是“終身學習”的“學者”。規範的修訂對教師職業本身也提出了與時俱進的要求。

無論怎樣修訂,師德規範的主旨不會變,簡單概括就是“責任”與“愛”、“正義”。教師不僅要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要對教育、教學工作熱愛,也要對每一個學生充滿愛心。

4、新規範首次加入了“教書育人”這一條。

三、為何重新修訂《規範》

當前,我國教育事業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我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的根本性轉變。在教育事業飛速發展的基礎上,人民羣眾不僅要求“有學上、有書讀”,而且進一步要求“上好學、讀好書”。提高教育質量,關鍵在教師。誰是第一?學生?教師?沒有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就沒有高質量的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高教育質量和水平,對教師隊伍師德和業務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師德是教師最重要的素質,師德水平也是人民羣眾對教育工作滿意不滿意的一個重要標尺,更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內在需要。

四、《規範》修訂的基本原則

一、堅持“以人為本”。

二、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

三、堅持廣泛性與先進性相結合。

四、倡導性要求與禁行性規定相結合。

五、他律與自律相結合。

五、如何全面準確地理解《規範》

《規範》的基本內容是在繼承優秀師德傳統的基礎上,根據教師職業特定的責任與義務做出的,充分反映了新形勢下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對中國小教師應具有的道德品質和職業行為的最基本要求。《規範》對教師的職業道德起指導作用,是調節教師與學生、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校、教師與國家、教師與社會相互關係的基本行為準則。

《規範》的許多內容是《教師法》等法律法規相關條文的具體化。但《規範》不是強制性的法律,而是教師行業性的紀律,是倡導性的要求,但同時具有廣泛性、針對性和現實性。如新《規範》中寫入“保護學生安全”,這是由中國小教師職業特點所決定的。中國小教師面對的是自我保護能力弱的兒童和少年。對於未成年人羣體,教師應當負有保護的必要責任。保護、管理、維護。

《規範》中的“禁行規定”是針對當前教師職業行為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和突出問題,也是社會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而提出的,如“不以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自覺抵制有償家教”等,但“禁行規定”也並非包括了教師職業行為中存在的所有問題。一個階段提出一些階段性的、可操作的、具體化的要求,能夠使學校和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明確要求,有規可依,有章可循,規範教師職業行為,不斷提高促進師德水平。

附美國教育專業倫理典章

1975年為全美教育協會(NEA)代表大會所採納

典章導言

因為相信每個人享有其價值和尊嚴,所以教師的第一天職即為求索真理,達至卓越,孕育民主。要達成這些目標,核心是確保學與教的自由,讓每個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為人師者的責任就是以最高的標準恪守這些倫理原則。

教師無不認為其責任藴涵在教學過程之中。教師之所以要追求並維持高標準的道德行為,動機便是出於對同事、家長和社區的尊重和信賴。《教育專業倫理典章》既是全體教師的抱負,也為其行為提供了評判依據。

全美教育協會提出的具體條款及因為違反條款而應受到懲罰的補充規定具有全部法律效力。未經協會許可,不得擅自變更。

典章I 對學生的義務

教師應努力幫助每一位學生,挖掘其潛力,實現其理想,成長為有價值的公民。因此,教師工作就是要激發他們的質疑精神,提高其理解和獲取知識的能力,精心設計出有價值的目標。對於學生,教師的義務是:

1.不應毫無理由地限制學生的獨立學習和探索;

2.不能毫無理由地阻止學生獲得不同的觀點;

3.不能蓄意歪曲或壓制學科知識,影響學生的進步;

4.保護學生的學習、健康和安全,免受不利因素的影響;

5.不應故意羞辱或貶低學生;

6.不應歧視學生,包括種族、膚色、宗教、性別、婚姻、政治或宗教信仰、家庭、社會和文化背景等;

a)不得阻止任何學生上課;

b)不得剝奪任何學生的權益;

c)為學生提供任何便利條件。

7.不應利用專業關係之便,謀取私利;

8.不應泄漏學生的任何信息,除非這種公開,有充分的專業理由,或者為法律所許可。

典章II 對教育專業的義務

公眾普遍認為教育職業是值得信任的,具有高度責任感,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最高的專業服務理想。

公眾認為,教育職業的服務質量直接影響着國家的發展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教師應該盡力提升專業標準,積極營造氛圍,鼓勵教師進行職業判斷的訓練,創造條件吸引值得信任的人加入到教師隊伍當中,力爭將不合格的人阻擋在教育專業門外。

為了履行教育專業義務,教師:

1.不應該在申請教師職位時故意作出虛假陳述或者故意隱藏其能力和資格相關的事實。

2.不應該謊報其職業資格

3.不應該幫助明知在性格、教育背景或者其他相關品質方面不適合做教師的人進入教師隊伍。

4.不應該故意對教師職位的候選人資格發表錯誤評判。

5.不應該幫助不合格教師從事未經授權的教學活動。

6.不應該利用工作之便公開同事信息,除非是出於專業需要或者為法律所允許。

7.不應該故意對同事發表錯誤的或者惡意的言論。

8.不應該利用工作之便公開學生信息,除非是迫於專業需要或者為法律所允許。

美國的師德規範大體包括三方面的認識:一是師德理想,二是師德原則,三是師德規則。這是從高到低三個不同層次的道德要求。

(1)師德理想。美國的師德理想是:“相信每一個人的價值和尊嚴,追求真理,力爭卓越,培養民主信念。”這是對教師提出的最高要求,它指明瞭教師應當努力的方向。

(2)師德原則,師德原則以師德理想為基礎,受師德理想的制約,是指導教師行為準則。美國的師德原則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在對待學生方面,要力爭幫助每個學生實現自己的潛能,使他們成為有價值而且有用的社會成員;第二,在對待自己所從事的教育事業上,要竭盡全力提高專業的水準,爭取條件來吸引那些值得信賴的人從事教育工作,並且防止不合格的人從事教育專業。

(3)師德規則

在《美國教育專業倫理規範》中,師德規則所佔比重大,它反映的是作為一個稱職的教師最基本的要求。與師德理想、師德原則相比,美國的師德規則更加明確、更加具體,在教育實踐中也更具有可操作性,它直接影響着教師的教學行為,限定教師在課內外各方面的表現。這些規則是從教師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專業的兩個方面即:在對待學生方面和在對待自己所從事的專業方面進行細化的。

六、規範解讀

(一)內涵

道德是由一定社會經濟關係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來評價和維繫的,用以調整人們相互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利益關係的行為規範和品質的總和。教師職業道德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勞動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道德觀念、行為規範和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是調節教師與他人、教師與集體及社會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是一定社會或階級對教師職業行為的基本要求。

教師職業道德產生的根據是教師職業活動的內在要求。教師職業如果沒有道德要求,就無法完成它的職業使命和實現它的職業職能,其內涵可以從這樣三個方面來理解:

第一,從教師職業的特點看,教師職業是一個與人打交道的職業,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學校領導之間,都是人與人的關係,而只要有人和人的關係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

第二,同其他職業行為規範一樣,教師的行為規範也可分為技術規範和道德規範兩種。技術規範側重於職業操作的方式、程序等等,反映的是職業活動中人與物的關係;而道德規範反映的是職業活動中人與人的關係。由於教師勞動的對象是人,這就使得教師的兩類職業行為規範即技術規範和道德規範相互重疊。比如,儀態端莊、誨人不倦等等,就既是教師的技術規範,又是教師的職業道德規範。

第三,從教師的行為方式看,教師行為活動的職業意義與道德意義是交織在一起的,或者説,教師的“做事”與“做人”、教書與育人是聯繫在一起的。教師的道德品質和境界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勞動工具。

(二)基本特徵

師德與職業道德既相聯繫又相區別:相聯繫就是師德與職業道德具有一般共通性,相區別就是師德具有特殊性,它超越一般職業道德、從而具有全局性、超前性、導向性、示範性。

( 1 )從教師的社會責任來看,師德具有全局性

從中央到地方各部門高度重視教育,以及全黨、全社會對教師素質的要求,使師德遠遠地超出了本部門職業道德的範圍,而上升到全社會各行各業職業道德之前,從而具有全局性。

高質量的教師隊伍的師德素質必須遵循的要求是: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增強實施素質教育的自覺性;要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教書育人,為人師表,敬業愛生;要有寬廣厚實的業務知識和終身學習的自覺性,掌握必要的現代教育技術;要遵循教育規律,積極參與教育科研,在工作中探索創新;要與學生平等相處,尊重學生人格,因材施教,保護學生合法權益。

( 2 )從社會地位來看,師德具有超前性

第一,師德有前瞻性。要使我國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必須首先為之提供高科技人才,為此教師必須先行提高自身素質。

第二,師德有基礎性。夯實共和國強盛之基,要靠教育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大軍,而教師就是培訓大軍的 “ 教官 ” ,他們的品德、立場、觀點直接影響人才的質量。

第三,師德有超前性。黨和國家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就決定了教師的師德修養必須超越一般而做到 “ 打鐵先要身板硬 ” 。師德建設超前的原則是: “ 教育者必先受教育 ” , “ 要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 。

( 3 )從教師職業及個人素質看,師德具有導向性

第一,師德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教師的職業道德具有導向作用,言傳身教、表裏一致是學校方向正確的政治保證。

第二,堅持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和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是社會主義教育方針和培養社會主義新人的質量標準。要在執行落實過程中不走板、不變味,教師必須做到師德純正崇高。

第三,要造就 “ 四有 ” 新人,教師要率先樹立遠大理想,抵制腐朽思想,給學生以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體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境界,帶頭艱苦奮鬥,發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和革命傳統,樹立優良道德風尚;增強法制觀念,反對無政府主義與極端個人主義;以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為基礎,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係。

第四,不斷提高個人思想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

( 4 )從教師的人格評價來看,師德具有超越一般職業道德的示範性

首先,教師的 “ 紅燭精神 ” 本身就是師德超出一般道德規範的示範表率作用的集體體現;

其次, “ 為人師表 ” 則是教師以自身優良品德為學生和社會做榜樣,使學生的思想、行為、品德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

(四)基本功能

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其幫助教師正確認識自己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對他人、集體、社會應盡的義務和責任,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一定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判斷能力。

首先,教師職業道德的認識能力表現在它明確區分教育活動中的“真善美”和“假醜惡”,從而使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辨別哪些教育觀念是正確的、符合人性的,哪些教育觀念是違反人性的;哪些教育行為是有利的、應該做的,哪些是教育行為是不利的、不應該做的;什麼樣的職業生活是幸福的,什麼樣的職業生活是低級庸俗的等等。

其次,教師職業道德在向教師闡明基本道德準則的基礎上,還以系統的職業道德行為規範為教師提供全面、科學認識教育活動的工具。

再次,教師職業道德還可以幫助教師憑藉道德預測,預見教育活動中可能發生的各種矛盾和衝突,以及某種教育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併為此做好道德選擇的準備。

此外,教師職業道德還可以幫助教師運用一定的師德觀念、師德規範和準則去分析、評價自身與他人的教育行為。

七、條目解讀

(一)愛國守法。世界上最偉大的情操。國家的前途與個人的命運。瞭解國家,熱愛國家,擁抱時代。遵紀守法,率先垂範。依法執教,公民教育,公平公正。

(二)愛崗敬業。熱愛自己的教師工作,熱愛黨的教育事業。敬業一般可分為兩個層次,即功利的層次和道德的層次。養家餬口和投身教育。愛崗和敬業是相互聯繫的。只有熱愛了才能對教育有敬畏精神,才能有教育信仰,才能使自己的工作富有意義和價值。 淡泊名利,樂於奉獻。 以仁樹人。

(三)關愛學生。

學習的本質。學科情感。人際互動。博愛、真愛、寬容、信任、賞識、理解。“親其師,信其道”。《愛的教育》時説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師生關係性質決定了我們的人才觀、學生觀以及教育策略的選擇,教育風格、教育效果,等等。 民主、平等的心態對待每一個學生,要尊重每一個學生。教師決不能偏愛,更不能歧視。教師必須關心愛護全體學生,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保護學生安全,關心學生健康,維護學生權益。以生為本。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思想,嚴格要求學生,不偏愛、溺愛、放縱學生,嚴而有度、嚴而有方;善於引導、激勵學生,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從學生生理,心理重視關心。學生遇到困難困惑時,教師主動幫助,主動疏導。

《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實在令人深省: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敵意之中,他就學會了爭鬥。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憐憫之中,他就學會了自責。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害羞。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學會了嫉妒。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恥辱之中,他就學會了負罪感。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溺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驕橫無理。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學會了耐心。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學會了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學會了慷慨。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誠實和正直之中,他就學會了什麼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真誠之中,他就會頭腦平靜地生活。

台灣教育家高震東先生曾經在自己著作的扉頁上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愛自己的孩子是人,愛別人的孩子是神。” 的確,教師應當是“愛別人的孩子”的“神”。

(四)、教書育人

教書育人:堅持正確方向。遵循教育規律。。

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積極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主動地發展。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正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做有思想、有情感、有智慧的教育者。平等對待,因材施教,信任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

(五)、為人師表。 人師表:師範。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身教重於言教”,教師的魅力、威信靠什麼?學識?關愛?語言?道德力量?教育的科學和藝術?南京市特級教師斯霞説得好,“要使學生的品德高尚,教師自己首先應該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要使學生遵守紀律,熱愛集體,團結友愛,互相幫助,教師首先要身體力行。” 細節決定成敗。

(六)、終身學習

學習理論、讀書、反思、教育敍事、案例。創新、個性化,挑戰自我。德才學識。專業知識與操作知識。

程序性知識與陳述性知識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陳述性知識是“是什麼”的知識,以命題及其命題網絡來表徵;程序性知識是“怎樣做”的知識,以產生式來表徵,。第二,陳述性知識是一種靜態的知識,它的激活是輸入信息的再現;而程序性知識是一種動態的知識,它的激活是信息的變形和操作。第三,陳述性知識激活的速度比較慢,是一個有意的過程,需要學習者對有關事實進行再認或再現;而程序性知識激活的速度很快,是一種自動化了的信息變形的活動。從知識分類的觀點看,策略性知識也屬於程序性知識的範疇,其實質也是一套如何學習、記憶、思維的規則和程序,它控制着人的學習、記憶和思維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