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探析論文

教師職業道德探析論文第一篇

一、教師的職業道德有別於其他職業道德

教師職業道德探析論文

由於教師職業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道德和其它職業的區別。教師是傳道授業,塑造人的,教師與學生朝夕相處,它既有同志之間的關係,也有長輩和幼輩之間的情誼,表現了一種不是親情勝親情的帶有繼承性的倫理關係。在教師和學生之間確立一條信息渠道形成師生關係之間道德品質的血緣特點。另外,學校教育的原則所確立的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主導地位,也決定了教師是學生在學校一切活動的領導者和組織者。

所以教師不僅要有良好的品德,並且還要給學生以道德示範。一個道德高尚的教師,他的思想、性格、作風、為人處事等道德行為,都會在學生身上折射出來。這就可以看出教師和學生的繼承關係。但是,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這就是説教師對於學生的長處也應學習,取學生之長補自己之短,與學生一起快樂地成長,也使老師和學生的關係成為一種高尚的關係。

二、教師的道德作用

我們的教育方針決定了學生不僅要成為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的擁有者,也應是無產階級道德規範的履行者。因而,教師既要當好業務知識的傳播者,也要成為學生道德修養的培養者。學生的品德教育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多種因素聚集在一起的綜合體,在這個綜合體中,教師的作用尤為重要。首先,學生的品德形成依賴於教師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影響。我們的學生都是青少年,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品質在逐步形成期。他們渴望能獨立又有依賴性,往往是理智不足感情有餘。他們的道德認識、情感、信念、行為、習慣都待於培養訓練加強,而這種培養訓練主要取決於教師的教育和自身的影響。

教師在學生面前有着天然的權威,他是學生模仿的中心人物,不僅教師的衣着、舉止、言行是學生的模仿對象,而且教師的情感,教師的意志,教師的道德修養都會滲透到學生的心靈深處。正如教育家烏申斯基所説:“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青年人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其次,教師對學生的愛有着培養學生思想品德“催化劑”的作用。教師的愛學生是一條重要的協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關係較重要的師德規範。教師如果有了熱愛學生的道德情感、道德行為,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在教育過程中,學生作為被教育者,隨時對教師顯示出反作用,尤其在高中階段,學生的叛逆心理尤其突出。如果教師的一種意見和要求被學生認為是好意,是從愛護自己出發,那麼學生在情感上,就會產生肯定的傾向而愉快接受,就是所謂的“情通而理達”,“尊其師,信其道”。否則,則事與願違。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説,教師對學生之愛是培養學生優良品質的“催化劑”。再次、教師健康的人格對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有着“潤滑劑”的作用。學生的學習動機,一般分為外內兩部分。外部動機是指學習的動力來自於學習活動以外,如老師家長的表揚或批評,獎勵或懲罰;內部動機是指隱含於學習活動本身的動力。

學生是一個主動的認識者和追求者,都有實現自己內在潛能的需要,都想取得好成績,都想有勝任力。而他們的這種動機是不穩定的,它只有變成穩定的理想信念對學習的激勵才能持久而有效。而學生的這種內部動力需要教師的幫助和影響來發展。而教師高尚的品德、健康的人格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心目中總有幾位教師具有他們欽佩、渴望的理想品質,學生信任他們,崇拜他們,遵循他們的思想方法和採取他們的人生態度,這些老師説什麼他們都願意聽,渴望成為老師心中的好學生,願意學好這些老師的課程。

這種以欽佩的老師為榜樣的動機,是強大的學習動力,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講,教師健康的人格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潤滑劑”。

三、教師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如何實施教育

學生成長有一個過程,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所以説作為一個教師光有責任感和情感還不夠,還必須依據道德原則和規範,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學生施加道德影響。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及周邊的環境構成的。教育者在這個過程中占主導地位,那麼教師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必須把握時機和方法,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學生道德品質的形成往往離不開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和道德習慣等過程。

因而教師要曉之有理,動之以情,煉之以志,導之以行。首先,學生在提高道德認識的時候,教師應該曉之以理。作為學生的道德認識是由淺到深的,所以要教育他們從簡單的好與壞的認識逐漸明辨是與非、善與惡、美與醜,這是道德認識深化。其次,學生產生了正確的道德認識還不夠,還必須有積極的健康的道德情感,而在道德情感培養中必須動之以情。所謂道德情感就是學生對周圍事物所做的善惡判斷而引起的內心體驗。只有具備這明辨是非的感情,道德認識才會深化。教師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必須從對學生真摯的愛出發,“未成曲調先有情”,只有用感情融化感情,學生的積極健康的道德情感才會產生。再次,青年學生由於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形成,因而道德意志不夠堅定,在大是大非面前有時會彷徨迷惘。那麼對學生道德意志的培養就顯得深為重要。所謂道德意志,就是根據善惡榮辱觀念,履行其中道德義務或道德責任而克服內心障礙和外部困難的效力與能力

通俗一點講,就是一個人有堅定的某種道德行為的精神。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中,必須對學生進行偉大理想、偉大抱負教育形成的堅強的心理品質。這種培養可以通過集體活動、加任務、目的性考驗來進行,而教師本身道德意志,道德理想也會對學生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作為人民教師應該具有高尚的職業道德,用自己的道德實踐來完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譽。

教師職業道德探析論文第二篇

一、當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現狀

(一)職業理想現實化。當代高校教師的職業理想存在越來越現實的傾向。高校教師的職業理想就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合格人才。這一目標本身就是很實在的,只要認真按照要求去做,基本上都是可以完成的。理想太實在,容易達到,就會使人變得現實,還會重新確定個人理想。當前,有些高校教師將自己的“理想”定位於評上教授,或擁有更響亮的頭銜;也有的教師希望評上高級職稱後再當學校領導。高校教師人生的理想取向趨於實在,價值的評定標準偏重現實。這種將職業理想現實化的取向,也受到現代社會注重個人價值,在競爭中強調效益與公平的影響。

(二)職業行為趨利化。目前很多高校教師存在職業行為功利化傾向,注重實際利益的得失。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公平、效益、競爭的一些理念日益深入人心,高校以及高校教師的行為也都受到市場經濟規律的影響。一是大學的辦學思路或多或少都存在功利化傾向。一方面,大學教育依據功利的原則進行評價和衡量教育的行為明顯存在。另一方面,大學面臨着市場化、功利化、大眾化的多重壓力,要在競爭中求生存與發展,在辦學行為上存在急功近利的傾向。二是高校教師的職業行為受到辦學思路的很大影響。也因受到市場經濟觀念的影響,高校教師的價值取向日漸功利化。部分高校教師往往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缺乏必要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職業形象庸俗化。大學的大眾化和功利化導致高校教師的職業形象越來越庸俗化。在高等教育發展大眾化、國際化的背景下,大學以及大學教育早已進入普通家庭的視野,特別是大學教育暴露出來種種問題的時候,大學就已經失去了他的崇高和神祕。在辦學思路功利化的影響下,大學教育存在注重知識傳授和專業教育,輕視人的道德培養。部分高校教師心態浮躁,不認真履行“身正為範”的育人職責,個人行為越來越庸俗。在現代,部分高校教師缺乏認真負責精神,僅僅把從事教育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受趨利原則的影響,有的高校教師人生價值取向定位於物質報酬,個人幸福追求實在,行為選擇偏重實惠。部分高校教師缺乏完善的師德修養,在言談舉止、待人接物上有失高校教師職業的道德規範。這些是高校教師職業形象庸俗化的具體表現。

二、中國傳統師德與當代師德的比較

(一)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傳統的中國是一個以地主莊園制經濟為基礎,以鄉土文化為核心的傳統社會。在此背景下,傳統的教師作為腦力勞動者,屬於“治人”的階層,他們將自己定位於幾乎可以不從事體力勞動,衣食住用行皆由人照顧。傳統社會教師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可以比作“聖人”。例如,孔子和孟子就被尊為“聖人”,他們的學説稱為“聖人之學”,而在近世,康有為就曾被人稱為“聖人為”。傳統鄉土文化的基本點是穩定性,鄉土社會人口流動較少,小農經濟不發達,缺少交流也就缺少比較與競爭。在這種環境下,教師可以安心進行教學與思考,很少去想普通體力勞動者和商人的煩惱。當代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特徵都與傳統社會迥然相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特徵,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的背景下,高校教師同其他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一道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也就意味着,生活中各種瑣事都要親歷親為,他們無論取得多麼巨大的成就,再高的榮譽,也無法達到“聖人”的高度,也不可能自詡或被他人稱作“聖人”。

(二)教育理想的變化。傳統的教育理想重在“道義”層面。教育理想與政治理想有很大重合,其根本就是要實現“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大學》的開篇即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古代大學的育人宗旨,也説明古代的教師職責是要弘揚高尚的品德,教化人民,而使整個社會止於至善之鏡地。宋代理學家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思想。由此可見,傳統的教育理想很難做到,許多傑出的教育家、思想家也只是接近理想的實現。綱要”中有明確的體現,可以概括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以看出,當代高校教師比傳統的教師工作內容更加細化,目標更加明確。傳統大學“教人為學之意,莫非使之講明義理,以修其身,然後推己及人”,而不是“務記覽為詞章,以釣聲名取利祿”。而現在的大學注重知識的傳授和專業人才的培養。

(三)教育內容的不同。傳統教育內容重在“如何做”上,最常見的是如何為人、處事、修身、為學。傳統典籍多通過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對話或敍述等方式告訴人們深刻的道理和做的方法。例如:談論到“仁”,孔子説“克己復禮為仁”,又説“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孟子説“君子以仁存心……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寥寥數語既告訴了我們什麼是“仁”,也告訴我們怎麼樣才能做到“仁”。從我國保存較完整的古代書院學規中也可以看出傳統教育重在培養人“如何做”。如“白鹿洞書院學規”即分為“五教之目、為學之序、修身之要、處事之要、接物之要”五部分,“嶽麓書院學規”共18條,前9條是講如何為人,後9條是講如何為學。傳統教育內容本身,要求教師要不斷加強自身修養以為學生做表率。我國當代教育更注重“能做什麼”,也即人才“有什麼用”上,強調知識的研習,最為人所熟悉的就是以各種考試作為選拔和衡量人才的標準。因此,當代高校教師必須努力鑽研專業知識,以“學高為師”為學生作出表率,對於如何修身重視不夠。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傳統視野下,社會歷史文化、教育理想和教育內容都與當代社會有巨大的不同,因此在研究當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借鑑傳統優良師德時,應充分考慮這種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帶來的高校教師價值觀和思想行為方面的影響。

教師職業道德探析論文第三篇

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現狀及原因

(一)政治信仰迷茫,政治素養低。高校是學術思想最活躍的地方,許多教師受到西方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有的甚至不加分辨地美化西方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狹隘地批判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崇洋媚外。加之只重視專業技術學習,忽視政治理論學習,政治素養不高,當社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時缺乏冷靜分析,最終導致理想信念不堅定,缺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甚至在授課中對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

(二)敬業精神不強,責任心差。有些教師缺乏敬業精神,自我要求低,滿足於應付差事,備課不充分,知識更新慢,不考慮或很少考慮怎樣改進教學效果,使學生願意學、主動學,導致教學質量不高,學生沒有興趣聽課,而教師自然沒有興趣教課,出現惡性循環。還有的在教師職業外從事兼職,分散了精力,沒有心思改進教學,對學生不負責任、對工作不負責任。

(三)集體觀念淡漠,個人本位。一是個人本位思想嚴重。對於學校的發展建設不關注,對部門的工作通知不關注,對一週一次的教學例會亦心不在焉,滿足於籤個到、現個身、走走過場,結果錯過了許多機會還渾然不覺,認為學校的事與己無關,只要教好課就可以了。殊不知,這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處世態度反映出在學校這個集體中教師們主人翁精神的缺乏、參與意識的缺乏及創造精神的缺乏,説到底是集體精神的缺乏,總是認為個人利益大於集體利益,在學校決策中亦不能擺正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係,凡是有利於個人利益的事都爭着搶着去做,不管是否有利於集體,哪怕有利於集體利益暫時有損於個人利益的事都不予支持甚至結夥反對,這樣不利於改革創新,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的改革發展。二是紀律觀念淡薄。有的教師不尊重教學紀律,不遵守教學時間提前下課;有的教師不遵守會議紀律,開例會不能按時到場,遲到早退;有的教師不遵守辦事流程,在規定的報送時間不報送材料,已經截止了找領導託關係硬是加上。三是團隊精神缺乏。有些教師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在職稱評審、課題申報中詆譭同事,採取不正當手段等,造成教師之間關係緊張,嚴重影響了集體和諧,難以形成教學合力。

(四)功利思想重,追名逐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受到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有些教師缺乏奉獻精神,過分追求自身利益,忽視教學科研等本職工作,而將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經濟利益和個人名譽上,追逐個人利益,不能安心教書育人。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固然有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各種負面思想影響的因素,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乏力是其根本原因。無法真正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導向作用,無法堅定社會主義的信仰,無法用“中國夢”的理想凝心聚力,必然將迷失於各種社會思潮、各種價值觀中,無法辨明方向、辨別真偽,加之道德機制建設急需不斷完善,師德文化、人文關懷更需發揮春風化雨般的作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不容樂觀。

二、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

(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發揮價值觀的向心力。黨的xx屆六中全會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精髓,決定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黨的xx大提出“,倡導富強、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

就兩者的關係而言,一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確立了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回答了現階段在思想意識領域大是大非的重要問題,告訴我們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駁清了普遍存在的價值觀、人生觀不清甚至顛倒的錯誤觀念,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方向,也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確立了共同的價值目標和理想追求。即xx大提出的二十四字表述,應當作為高校思想政治領域建設的總體目標融入師資隊伍建設之中。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在對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高校作為各種意識形態、各種思想文化交相融匯甚至激烈碰撞的場所,其思想政治建設狀況直接關係到社會穩定、國家安定,只有樹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才能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堅固堡壘,牢牢守住社會主義的陣地。既然如此,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中如何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

一是堅持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社會主義是我國的根本制度,也是我國高校的辦學方向。袁貴仁在《求是》中指出,從歷史上看,黨領導人民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不斷開創教育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因此,要“牢牢把握黨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因此,要在高校教師中加強黨的領導,加強黨建工作,反腐倡廉,通過開展活動組織教師黨員參與黨的思想建設、作風建設,發揮教師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學習,加強廣大教職工的政治素養,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並能夠在教學實踐中引導學生、影響學生,加強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堅定性。

二是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德”是對教師自身的要求,指教師要加強政治素養、道德修養。“樹人”是對教師教學的要求,指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兩個方面要求教師在堅持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的基礎上加強修養,在專業學習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培養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並教書育人,不僅在教學中加強道德教育,而且要以實際行動感化學生、帶動學生,促進學生道德品質健康成長,使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具備紮實的知識技能,而且要有高質量的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境界。

三是堅持向真向善的師德文化。從古至今,向真向善的師德文化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體現和表現形式。因此,在高校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必須發揮師德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而當今社會,科技飛速發展,以網絡為代表的新媒體擴大了文化的傳播範圍,延伸至人類的日常生活中。因此,建設師德文化必定要創新手段,充分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師德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其一,發揮資源整合的作用。網絡可以便捷地匯聚各種師德資源,並且可以將其整合。高校應當充分利用網絡,整合師德文化的優質資源,將師德模範的生平事蹟、思想狀況等整合進網絡,成為豐富的資源庫,為師德教育提供方便。

其二,創新教育形式。不僅可以宣傳師德文化,也可以加強網上互動,利用當下流行的微博、微信和論壇等形式吸引年輕教師的注意力,實現網絡教育和網上互動的結合,幫助教師在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中堅定信念,辨清真偽,明確職責,提高師德修養,規範日常行為,保持高尚品德,自覺維護師德形象,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健全長效機制,發揮制度的約束。

1.准入機制。一是制定嚴格准入制度。高校在引進人才時,要嚴格考察、多方瞭解應聘者的思想政治狀況,如果確實存在違法犯罪或者有其他違反法律法規、不遵守社會公德情況,達不到教師職業道德對教師的要求,就不能引進教師隊伍。二是嚴格教師資格准入。教師經過崗前培訓,經考試合格在辦理教師資格證時,用人單位要對申請者的思想政治進行全面考察,深入羣眾瞭解有無犯罪情況、有無違反校紀校規情況,瞭解職業道德情況、社會公德情況等,並將其作為能否獲得高校教師資格證的重要衡量標準,而不是可以得過且過。對於思想政治不合格者在當年度不予辦理教師資格證,待以後視其思想表現重新認定。

2.培訓機制。新入職教師要能夠履行崗位職責,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具有紮實的教育理論基礎以及深厚的教師職業修養。高校教師崗前培訓作為新入職教師的必修課,將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以及法律法規納入課程,目的是為了培養合格教師。但從實際教學效果看,新進教師很少認識到培訓的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學習積極性不夠,出勤靠督促,不督促不出勤及不督促少出勤的現象比比皆是,課堂上不學習,考試前靠突擊等,未能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就教師職業修養課程而言,要創新培訓機制,使崗前培訓成為提高職業修養的大舞台。一是加強授課內容的時代性和現實針對性。要用近幾年湧現出的具有高尚師德的教師典型事蹟感染人,發揮先進典型的帶動作用;並且引入一些負面案例起到警醒的作用。二是創新教法。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創設情境讓新進教師扮演角色,比如,如果有些學生經常缺課,該如何教育;有些家庭困難學生生活困窘,該如何處理等。用這些在實際教學中可能遇到的問題考驗新教師,考察運用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變被動聽講為積極思考,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3.評價機制。對於各個教師要建立師德檔案。對於每位教師的思想行為,要建立檔案記錄。對於能夠潛心教書育人,遵守職業道德甚至取得優秀成績、在羣眾中產生一定影響的優秀教師要設立師風師德獎,並且在全校範圍加強宣傳,樹立典型,鼓勵青年教師以此為榜樣。並且要規範評價機制,嚴格懲戒制度,使得教師不敢觸碰法律的紅線,不敢逾越道德的鴻溝,起到震懾的作用。在教育教學質量評價、年終考核和職稱評審時要將該師德評價結果作為一個重要的標準,對於師德嚴重失範者實行“一票否決”。通過評價制度的建立,不僅可以使教師提高對職業道德規範的重視程度,還可以進一步提高他們的自律意識、自我教育和自我警醒,並且可以關注榜樣,學習其優秀品質達到自我提高。

(三)注重人文關懷,發揮情感的感染力。做師德工作説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更多的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因此,管理者要注重改進工作方法,要學點心理學,加強對教師羣體及個體的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幫助教師儘快適應角色轉變,儘快融入羣體,增強職業認同感,以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學中。一是關注青年教師發展,提高生活待遇,使其安心投入教育工作。青年教師進入工作崗位不久,面臨者生存發展的巨大壓力,單純的教學科研不能帶來經濟利益,因此,要使青年教師安心工作,就必須投入一定的財力、物力保障,要適度提高青年教師的待遇,使其衣食無憂。二是關注教師個體訴求,加強心理疏導,盡力幫助解決問題。教師個體在工作和生活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生活問題、家庭問題以及自身發展問題等等,有些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心理疏導,必然導致行為失範。因此,從學校層面上説,從同事、教研室、二級學院到職能部門都應該關心每一位教師,搞清楚他們的訴求是什麼,對於合理的訴求,要及時溝通,彙報領導,儘快研究解決;對於不合理的訴求,要加以引導,做好疏通、調節工作,以情感人,以真誠化解問題,盡力幫助解決問題,維護教學工作安全、順利進行,建立和諧、互助的師德環境。

教師職業道德探析論文第四篇

1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

開展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工作,就需要構建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文章根據我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基本思路及《規範》〔2019〕與《意見》〔2019〕的要求,同時吸收相關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

2“投票型”隸屬度中投票規則的改進

模糊綜合評價法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合理確定評價與決策對象各指標的隸屬度,其中把由多個評價主體以投票方式經統計彙總後得到的綜合隸屬度(或稱平均隸屬度)文章稱為“投票型”隸屬度。“投票型”隸屬度是通過投票綜合反映所有評價人對某評價對象各指標的綜合判斷結果,雖然不同評價人因學識、價值觀、經驗、信息不對稱等方面存在差異的原因,其投票結果(個人隸屬度)不可避免帶有評價人的主觀性,但只要個人投票結果能準確的反映每個評價人的真實意見與想法,則經多人投票匯總後得到的平均隸屬度便具有一定的客觀合理性。

目前在“投票型”隸屬度中的投票規則要求每位評價人對各評價指標在給定的幾個類別中必選且只能選其一,即意味着評價者個人對選定類別的個人隸屬度必須為1,對沒有選定的其他類別的個人隸屬度均必須為0。事實上這樣的規定從隸屬度的建立基礎上就不符合模糊綜合評價中關於“模糊”的概念,正是因為指標外延存在“模糊”性,有些評價人在綜合評價中對給定的幾個類別經常猶豫不決,難下判斷。目前的投票規則顯然簡單易操作但過於粗糙,面對上述困境,必然導致硬性截割,得到的個人隸屬度結果不準確,不能反映每個評價人的真實意見與想法,個人隸屬度的不精確必然導致經統計彙總後的綜合隸屬度結果存在偏差。

為使評價者的個人隸屬度更為精確,其投票規則改進的思路是,首先每位評價人對某評價對象的各評價指標關於給定類別做大致判斷,判斷結果要麼為一個很確定的類別,要麼介於兩個相鄰類別之間;如判斷結果屬於某給定類別,採用目前的投票規則,若判斷結果屬於給定的兩個相鄰類別之間,只要求關於這兩個類別的個人隸屬度均為介於0與1之間的任意小數(一般情況下,保留一位小數位易於做出判斷,又符合人們的習慣)且滿足合計值為1,關於其他類別的隸屬度則均為0。

3改進模糊綜合評價法

在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中的應用某高校人事處與師資處聯合發文,要求各院系及各組織管理部門做好2019年教師職業道德評價及推薦優秀校級師德先進個人的工作,其中某學院採用由5位教研室以上院系領導評價、各專業教研室老師互評(教研室老師含各其教研室主任對除自己外的其他本教研室教師評價)、學生評價(學生對每個教師的評價,由輔導員根據課表隨機選擇該教師本年度內授過課的15位同學評價)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主體,並利用表1所示指標體系對學院每個教師的職業道德狀況進行評價,各院系以上領導的評價則由人事處與師資處組織評價。

4結論

在建立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指標體系基礎上,應用模糊層次分析法確定各級指標權重,並結合兩級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教師職業道德水平進行評價,使得定性指標得到了定量化的處理,計算簡單,評價思路清晰。本文建立的指標體系主要適用於高校的一線教師,對在組織管理崗位或後勤保障崗位的教師,則須考慮不同工作崗位教師的具體要求,對建立的指標體系適當增加或減少,其各指標權重也應考慮不同高校與不同教師崗位要求進行相應調整,使確定的指標體系與指標權重更加符合實際要求。

教師職業道德探析論文第五篇

1.構建科學合理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機制的幾點個人建議

為了能夠進一步引導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職業能力建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會計專業教師,進而充分發揮其自身的才能,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的職業能力評價機制尤為重要。也正因如此,以下筆者基於公平、公正的條件下,對如何構建科學、合理的會計專業教師職業能力評價機制提出幾點個人建議:

第一,進一步明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職業能力評價的項目內容。影響會計專業教師職業能力的因素有很多,因此,只有明確會計專業教師職業能力評價的項目內容,才能更加公平、公正的做好職業能力評價,給予會計專業教師更好的發展空間。而通過大量數據與調查分析,筆者認為職業能力評價項目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會計專業教師的日常工作表現情況、學歷、資歷、資格考試情況、學術成果情況、計算機條件、外語條件、繼續教育條件、教學經歷等方面。

第二,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職業能力評價方式。為了進一步確保職業能力評價的公平、公正、科學、有效,我們應該進一步完善與改進職業能力評價方式,借鑑當前會計職稱的評價體系,採取考、評相結合的模式,進而杜絕一些“不學無術者”因有關係鑽評審的空子。在具體考、評上可採取以下方式:筆試可採取按專業大類統一標準、統一命題的方式,以能力測試為主,採取閉卷或開卷形式。各級別筆試通過後方進行評價。申報中級,必須先通過閉卷的專業課考試。申報高級,也必須先通過專業課考試,考慮到申請這個層次的教師年齡較大,可以採取開卷形式。考試通過的有效期為3年左右,通過筆試後,進行面試(或答辯),再加上現行評價條件評定。對於申報教授級,由於已經通過了前2次筆試的篩選,可以沿用目前的評價手段。

第三,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評價體系構建一個統一的量化標準。設置一個統一的量化標準,並根據不同情況給予不同的分值,是確保職業能力評價體系科學有效實施的重要基礎。如:在工作表現上,可以3年為週期,對會計專業教師近3年的職稱考核情況設定不同的分值;在學歷資歷上,可根據本科、碩士、博士以及任職年限,所擔任的不同職務設定不同的分值;在資格考試上,可根據其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考核,對筆試中的不同分數段設定不同的分值;在學術成果上,如發表的期刊論文,應該按照發表期刊的影響因子給予不同的分值;在外語、計算機能力條件上,應該根據不同級別的外語、計算機成績設定不同的分值;在繼續教育情況上,應根據會計專業教師所參加的企業實踐活動所獲得的職業能力等級、層次進行不同分數的設定。持外,在整個評價過程中,可對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自己的的獲獎以及指導學生所得獲獎給予不同程度的加分。

第四,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工作業績構建一個可量化操作的評價指標標準。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工作業績作為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審的重要依據,其也是教師職業能力的重要體現。

因此,為教學業績構建一個科學的、合理的、操作性強的,可量化的評價指標標準則尤為重要。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應該緊密圍繞會計教師的教學工作量、教學效果以及教學改革等方面,建立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多形式評價等級標準,對教師的工作業績實行分類、分層考核,以確保每一名教師都能夠得到客觀、公平、公正的評價。尤其是在學生評教上,更應該做好對學生評教得分的分析與把關工作,因為學生評教存在很大程度的學生主觀意識,所以此分數並不能作為教師職能評價指標的唯一標準。

2.構建科學合理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師職業道德評價機制的幾點個人建議

職業道德是整個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也是決定教師其他素質發展情況的重要基礎。因此,做好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建設則尤為重要。也正因如此,近些年來,各大院校紛紛加強對教師職業道德素質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職業道德評價機制則迫在眉睫,會計專業教師自然也不例外。

第一,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職業道德評價體系制定可量化的評價內容。要想進一步完善職業道德評價機制,就必須明確其評價內容並使其易於量化。如:在政治上,必須遵循與貫徹黨的各項方針,不得違背四項基本言行;其次,在施教上,每一名教師都必須精心備課,並不斷改進自身的教學方法,做到講好每一堂課;再次,在育人上,要做到言傳身教,關愛每一名學生,不偏愛、不歧視,着重於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建立;最後,在自我學習上,每一名教師都要作到恪守學術道德,並對自身的專業知識進行刻苦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科研能力。而在確定這些評價內容以後,則要對相應的評價內容進行量化,成為考核的具體指標。

第二,確定在整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職業道德評價體系中的參與評價主體。評價主體是整個評價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整個評價機制得以正常運行的基礎。也正因如此,進一步明確職業道德評價體系中的參與主體則尤為重要。

目前,我們可將學生、領導、同事作為職業道德評價體系中的參與主體,其中測評的權重應該設置為:學生60%,領導30%,同事10%。並利用無紙網絡測試的方法,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另外,要充分發揮教師自我評價的作用。他人的評價只是外因,教師職業道德評價的作用,最終要經教師自身起作用。因此,道德評價作用的發揮,關鍵是調動教師自我評價的自覺性,發揮教師自我道德評價的作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筆者對高職會計專業教師職業能力與職業道德評價體系的構建提出幾點個人建議,也希望通過本文筆者的闡述,能夠為高職院校今後構建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更加公平、公正的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進行評價做出有益的參考與鋪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