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的體現

我國幾千年傳統的教師職業道德中有不少優秀的成份,它主要表現在:熱愛教育,終生授徒,有教無類,文行忠信,以身作則,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等等。

教師職業道德的體現

古代教師職業道德

教師職業道德是隨着教育的發展而發展的。春秋以前,教師職業道德雖然已經出現,但很不繫統,往往夾雜於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時期,孔子辦私學,廣收門徒,創立了許多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理論,並以《論語》一書集中反映了出來。其中較為著名、對後世影響較大的有:“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體現了一種有關“學”“誨”的師德。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體現了一種“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的師德。 此外還有熱愛學生、有教無類、不恥下問、知過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等有關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論,形成了我國教育史上的第一個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體系。孔子而後的百家爭鳴時期,荀子、墨子、孟子等對教師職業道德體系進一步發展如荀子在強調教師要以身作則的同時,又提出教師須具備的四個條件:“尊嚴而憚”、“耆艾而信”、“誦説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論”,實際就是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識等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漢代的董仲舒把“三綱五常”作為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説“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師的道德品質、知識才幹、言談舉止等。唐代韓愈將師德列於對教師要求的首位,雲“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宋元明清又對教師的職業道德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如朱熹提出把“博學”、“審問”、“慎思”、“明辯”、“篤行”作為教師的道德規範。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則認為“德以好學為極”、“欲明人者必須先自明”。

現代教師職業道德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教師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擔負着培養共產主義事業接班人的艱鉅而光榮的任務。社會主義的教師職業道德批判地繼承了古代師德的優秀遺產,以共產主義的基本原則和行為規範為指導,從根本上區別於以往的教師職業道德,是最先進、最高尚的教師職業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