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信、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

德信、無為而治-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
在2005國際孔子文化節期間,舉辦了“2005全球聯合祭孔”活動,這種高聲喧譁的祭孔活動,其實違反了儒家關於“正心誠意”的教誨。紀念孔子誕辰2550週年,目的是要温故而知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智慧的養分,並且在現代社會的各種實踐中,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增添新的內容。著名儒學大家蔣慶認為儒學就是道德之學,他把儒學上升到了一個國家文化的高度,説儒學就是中國文化。本文要談的是道家思想的核心智慧,開頭卻講儒學,是想與道家思想作一個比較,我不是一個反儒的人,但我崇尚道家思想,崇敬楚國的老子,不僅因為他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最主要是我對其《道德經》(《老子》)的執迷不悟,還有同為楚國的屈原,對我的影響很深,左右着相信為楚有才的我處事待人的準則。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是老子第一個以理論思維形式創立了以道為核心的較完整的哲學體系,直到今天,其核心智慧,仍然為國家、為企業、為個人所福澤致極。如果説儒學就是中國文化,那道家思想就是中國精神所在。以下為我的觀點提出進行探討。

無為而治, 構建和諧社會

道家學派有三個講求。第一,講求“為無為,則無不治”。對“無為無不為”的認識,剛開始只能簡單地理解,還談不上意會,後來是聽了曾仕強的《無為才能夠無不為》課,由此對道家哲學才開始學習和認識並感悟,知道了“基層用有,上層用無,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以及無中可以生出很多有”的內容,理解了帝王用行動去感召官員,官員用行動去感召百姓,通過自身的行動來達到安邦治國的目的。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為即自然”,是老子哲學的基本觀點。同時老子還反對兵家的“以力治國”,反對暴力戰爭,主張“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縱觀世界歷次大大小小的以強兵發動的侵略戰爭,包括一、二次世界大戰、美越戰爭、朝美戰爭、伊科戰爭等等,無不是以侵略者失敗而結束。所以説,治企業、治社會,只有推行無為而治,才能達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的理想社會。第二,講求“公平原則”。從孫中山的“博愛” 、“平均地權”、“耕者有其田”和“節制資本”的民生主義原則,以及“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的內政外交基本政策,到毛澤東的“大鍋飯”---同工同酬,人人平等,計劃生活社會,再到鄧小平的“改革開放” -----土地承包、陳雲的“綜合平衡思想”,以及江澤民的“西部大開發”---重視不發達地區的建設,最後到現在胡錦濤的“構建和諧社會”,“十一五”規劃中對三農問題的重視、胡錦濤主席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定義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無不折射出只有做到了人人平等,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百姓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和諧進步,達到老子所説的“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所以政府的職能就是營造一個公平、公正的制度環境。9月10日美國前總統在第五屆西湖論劍網絡峯會上談到歐美、印度、中國的能源轉型時也表達了這樣一個平衡觀點:不是説讓中國人窮些,讓印度人發展慢一點,而是我們發展更加平衡,讓我們能夠“自然和諧共處”。第三,講求“民本思想”。提出“古之善為道者,難以明民,將以愚民”,可以看出道家學派中提出萬事的管理以人為本,治國的對象是治民,民治理好了,國家也就治理好了。與現在國家提倡的“以人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是一致的。現在企業中“以人為本”的口號隨處可見,不管大企業,還是小企業,甚至於學校、醫院、車站都敢打出這些標語,也不看看是否做到了沒有,或者説是否有朝着這個目標去努力,道家學派認為天大、地大、人也大,提出愛民治國,而不要“擾民”。“人為至上”,相信人、尊重人、依靠人,是許多企業成功的經驗,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懂得如何去愛護員工,善於激勵和開發員工的積極性。

在老子誕辰2576週年的時候,以弘揚老子文化為主旨的“老子文化國際研究會”於11月10-12日在老子的故里鹿邑縣召開,其主題是“自然.和諧.發展”。在今天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時,我們再來看看老子是怎麼説的:“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於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本段説明大國與小國之間的互利轉化關係,大國強國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弱小國家,而不是去滅亡這些小國,這是天經地義的。因此,國際社會要想得到長期穩固的發展,不論大國小國都需遵從自然法則,特別是大國更應主動承擔起更多的義務。否則的話,損害的不僅是小國弱國的利益,大國最終也必然會喪失其大國的地位。

基業長青,建立百年企業

企業的靈魂是人。在企業經營的過程中,決定企業前途命運的,不在於資本方的錢袋,而在於企業家的素質,在於企業家的智慧和能力。企業之所以為企業,其價值追求固然是盈利,但決定企業百年的因素卻是盈利後的取向。記得有一位企業家大致説過這樣一句話“企業盈利1百萬是企業家個人的財產,企業盈利1千萬是企業員工的財產,企業盈利1個億是國家社會的財產”,這話富有一定的哲理。道家學派提出“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就是説天地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已而是為了世間萬物,所以它能久存。因此企業的價值觀決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在追求什麼,從而來決定企業的行為,必然可以決定企業的未來。最後我們來回顧一下世界上許多知名的企業,當企業做大做強後,無一不是關注社會弱勢羣體,捐贈希望工程,以此來回報社會。我們都知道令人尊敬的李嘉誠先生,昨天他在中央電視台面對面節目中談“富與貴”的哲學時,我聽他講到資助7萬名殘疾人的“新萬里計劃”時,他説“就是要一路熱情不減的去做公益的事業,給人以信心和希望”,這就是他“捐贈文化”的核心。大凡偉大的企業家後面都有另一個頭銜,那就是更偉大的慈善家。企業存於社會,社會為企業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條件,企業成長,社會才能繁榮昌盛,社會不存,則企業也不會生存,更不用説去盈利了。

在企業的管理中,企業家如果一味地追求利潤,勿視企業於社會的責任,其價值觀不是以“生存百年”,“從優秀到卓越”為追求目標,那一定是不會長久的。正如善惡、美醜、優劣、忠奸這些對立面在道家學派裏被認為是相伴而生的,追求短期利益,企業必定不會長久,只為一時,必定只存一時。近期聯想控股向一家著名的外資銀行申請貸款,這家銀行卻要求一份公司在社會公益方面情況的彙報。就象要成為沃爾瑪的供應商,還必須具備一定的社會責任競爭力,否則企業可能就會被排斥在商業遊戲之外。所以説企業在成立之初定立的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源泉,轉而為員工之價值觀和動力,企業就能看出變幻的環境,從困難中看到光明,在危機中抓住機遇,企業就能基業長青。

以竹為本,樹立德信價值

道家思想是中國的精神所在。老子提出聖人的品格為慈、儉,品德要象山谷一樣開闊,要象水一樣利於萬物,卻從不挑剔自已所去的地方,正所謂“上德若谷”,“上善若水”。老子卷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就是《老子》哲學思想的軸心。老子認為“道”衍生宇宙萬物,是一個形而上的實體,這種思想深邃而富魅力。老子卷第十章中“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大自然養良萬物,但不佔為已有,幫助它們卻不依賴它們,成就它們卻不支配它們,這就是高尚的品德。如果企業的管理者懂得自然之道,順應人的天性,有大自然的這種“玄德”,如果員工敬業,就先尊敬他們,如果員工忠誠於企業,就讓他們有條件的建立和睦家庭,如果員工加倍努力,只需要提拔優秀員工,並提高不優秀員工的能力。現在很多優秀的企業家以“笨”為榮,“笨”是由竹和本組成的,是大自然的本意,他們在平常人看來都不是聰明人,甚至有些憨態,正是這種“以竹為本”的為人處事的態度,達到了最高境界,在現代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老子的這種主張應當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企業管理中,企業家的人格魅力,以及企業管理者的品格修養,對於企業的運作和維護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老子同時還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這正是現代企業管理中領導者實現影響力所需的品質,所以我始終認為,只有從管理者人格中發出的力量才是最有力的,才是真正的權威,領導人只有通過自已良好的素養,高尚的情操,以及身體力行來建立威信,才能指導員工朝着正確的遠景奮鬥。晚清傳奇商人胡雪巖,就熟知中國取勢求利的文化精髓,運用其以誠取信的商業原則,助人濟世的公義精神,從一位錢莊小夥計崛起為富可敵國的江南巨賈。在今天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我建議企業家們向胡雪巖學習,學習他博採眾長知已知彼的經營之道,誠信戒欺開拓市場的經營之術,仁義為先立足社會的經營之本,知人善用的用人之道。

在一個誠信社會裏,德信價值是社會價值取向和人生價值觀的統一,讓我們還是牢記老子的話:“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來源:中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