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技術是否是短暫流行的培訓熱潮?

教練技術是否是短暫流行的培訓熱潮?
其實,我一開始想談的是:“教練技術”是否是短暫流行的管理熱潮?又一想,目前“教練技術”並未在企業管理上得到普及,很多人還不瞭解“教練技術”,也沒有一家企業告示天下:我們的管理運用教練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功,就像20世紀80年代摩托羅拉運用“六西格瑪”使其產品質量提高了10倍,並榮膺極負盛名的Malcolm Baldrige國家質量獎,隨後又分享給其他企業一樣。很多企業推行“六西格瑪”也確實得了益處,特別是傑克·韋爾奇把它引進通用電氣公司並因此而產生了驚人的變化,使得“六西格瑪”的理念和方法猶如旋風般迅速傳遍全球。很顯然,“教練技術”並未形成管理熱潮。但不可否認,“教練技術”已成為目前培訓界的“新寵”,大有迅猛發展之勢。
那麼,到底什麼是“教練技術”?“教練技術”會不會在管理上引起企業界的高度重視呢?關於“教練技術”的來源,媒體宣傳最多的是:“教練技術”源於美國,最初出現在體育界,與企業聯繫在一起是20世紀90年代的事。有一篇報道還專門講了一個關於“教練技術”起源的故事:有一個美國網球教練聲稱,他可以讓一個完全不會打網球的人在20分鐘內學會基本熟練地打球。此事引起了美國ABC的興趣,他們決定派記者現場採訪。網球教練找來一個很胖的、從未打過網球的女人。他讓個女人不必去管用什麼姿勢擊球,只需把焦點放在網球上。當網球從地面彈起時,先叫一聲“打”,然後揮拍擊球就行了。果然,在短短20 分鐘內,胖女人學會了自如地擊打網球。網球教練解釋説:我並沒有教她打網球的技巧,我只是幫助她克服了自己不會打球的固有意識,她的心態經歷了“不會”到“會”的轉變。就是這麼簡單。這個過程在電視上播放之後,引起了AT&T高層管理者的興趣。他們把那個網球教練請到公司來給經理們講課。網球教練最初以為會到網球場上去,不料被帶到了會議室。在授課過程中,經理們不停地在筆記本上記錄着。下課後,網球教練發現經理們的筆記本上找不到和網球有關的字眼,反倒滿篇都是企業管理的內容。原來,AT&T的管理者們已經將運動場上的教練方式轉移到企業管理上來。於是,一種嶄新的管理技術教練誕生了。
這個故事滿有幾分傳奇色彩,不過倒也給管理者帶來新的思考:第一、“攻心為上”,教練技術可能會為管理帶來新的突破;第二、體育界的團隊總是很有激情和創造力,意志力、目標感和團隊意識都很強,這也給企業團隊建設帶來新的啟發。
有人給“教練”做出如下定義:教練有如一面鏡子,以教練技巧反映對方心態,使對方洞悉自己,並就其表現的有效性給予直接的迴應,令對方及時調整心態,清晰目標,以最佳狀態去創造成果。所以,很多人認為“教練技術”完全可以嫁接到企業管理技術上。不久前,在一家媒體上見到了幾個醒目的大字:管理新革命——教練技術。如今的培訓市場,教練技術培訓很是走俏。教練的出場費一天可以炒到好幾萬大鈔,一場培訓可以做到一百多萬的營業額。很多培訓公司眼疾手快,跟風而上,改頭換面,“熱賣”教練技術。
近日,我在HR管理世界網站上發了個貼子:“教練技術是否是短暫流行的培訓熱潮?”有一部分人表示對“教練技術”不是很瞭解,有一部分人是這樣回貼的:
江蘇南京紅星國際家居廣場劉先生:我覺得比較適合老闆或者個人創業者學習。教練技術課程代表了一種培訓的風格,就是“體驗式”培訓。建議有意成為培訓師的人去體驗一下會有幫助的。
江蘇蘇州羅技電子Merry chen:任何一個管理者都是教練,好的教練要掌握如何帶好人,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教練技術並不是短暫流行的培訓熱潮,而是剛剛開始發展出來的一門課程。
江蘇Niko:我覺得教練不僅僅只是在培訓領域的施展,在領導力方面也是不可缺少的技能。教練是在提倡培訓講師由施教者向組織者轉變出現的名詞,也比較形象的反映了這一角色,通過教練提供的知識、學習條件和實戰模擬使來參加訓練的人得以提升。應該説教練是培訓技能的一個新的稱呼,而不是一種新的培訓形式或者潮流。
廣東林先生髮貼説:教練是一門必須從實際經驗中獲得的藝術。以《內在訣竅》的方式來解釋,教練就是指導你如何進行行為改變。這是一種通過對話及慣用方式來創造環境的藝術,這種慣用方式就是指導人們以全身心投入的態度朝着自己期望的目標前進。這需要一個必備的因素,就是你不但要關注外部的結果而且要關注被教練的這個人。但這點又是無法傳授的。
上海的王小姐説:教練如果不注重實踐,不但難以形成一門獨具特色的管理技術,就連流行的管理熱潮也難以興起。
中國銀行的李先生説:教練技術講求以人為本,着重於激發潛能,讓員工發揮積極性,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有效而快捷地達到目標。所以我認為教練技術不會是短暫流行的培訓熱潮,可以發展為實用的管理技術。如果管理者能把自己現有的管理模式,與教練服務結合,兩者相輔相成,可以更有效地提升管理效果。我們知道,人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運用教練技術的目的,正是要將企業中的人力資源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為企業創造最大成果。
重慶某人力資源開發公司郭總説:策略性地運用教練技術,充分授權與激勵,確實能有效地為員工創造一個不斷自我超越的工作及學習空間,使得企業與員工共同成長。教練技術也是啟動企業管理者其他能力,諸如學習能力、創意能力、溝通能力的工具,對於建立學習型組織、自我管理團隊有獨特作用。
有人打了這樣一個比喻:中國的管理界80年代流行青蛙,90年代流行奶酪,如今流行照鏡子。
一隻青蛙放在開水中,它會立即跳出來逃生,而將它放在冷水中,然後慢慢加熱,青蛙不知逃避,最後會被煮熟,這個“温水效應”被很多企業管理者引用和借鑑。而到了90年代,一本名為《誰動了我的奶酪》的寓言故事書,在企業界迅速走紅,中央電視台的對話欄目還為之製作了兩期專題,足以見其影響力,其實,整本書的內容相當簡單,講述的就是面對環境變化時,不同的態度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正如書中的一句話:當你改變了自己的信念,你也就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教練技術在此基礎上不僅提出了“信念——行為——成果”的核心原理,而且還總結了一套用以調適和改善心態的技術,這就使得管理者在學到理念和知識的同時,也拿到了可以實際操作的工具。有人把這個工具比喻為鏡子。一個“教練”就像“拿一面鏡子對着職員,讓職員看到自己的真實情況,清楚知道自己的強項和短處,從而制定最佳的方案去解決問題。” 鏡子不會教你怎樣穿衣打扮的,但它會讓你看到你現在打扮成什麼樣,是不是你想要的樣子。接着是一個比喻:你想去北京,但你不知道你現在的位置,你在深圳,卻以為自己在廣州,那麼你不會去乘坐深圳到北京的班機,也永遠搭不上廣州到北京的班機。俗話説:“知己知彼,百戰百勝。”“人貴有自知之明。”其實都説明了教練“鏡子”作用的重要性。可見,教練技術確實體現了自己獨特的一面。
教練技術培訓之所以紅火,一方面有其本身的優勢和魅力,另一方面也迎合了當今的管理思潮。如今,企業注重以人為本,重心轉向創造新知識,管理中注重激勵與啟發,以此來發揮員工的潛力。教練技術的核心內容和思想也是圍繞“以人為本、注重個人和團隊共贏、激發無限潛能、發揮創造力”而展開的。現在,我們到處都能聽到談論新經濟的聲音,而新經濟必然要求要有新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教練技術正是順應這股潮流、應運而生的。在新世紀裏,每個企業管理者都需要一套新的管理理念,與員工建立一種不同的工作關係,提高企業生產力。從這個意義上説,教練技術是任何企業領導者都不可缺少的能力。實際上,越來越多的企業管理人以教練的角色去支持員工提升表現和實現目標;同時,他們也需要一位教練在背後支持他們不斷改善自己。可見,教練技術確實能夠給管理者和企業注入新鮮的血液。
但也有人擔憂:目前,很多人只是對教練技術這個新鮮名詞感興趣,在好奇心驅使下去學習和了解,而不注重去應用。似乎培訓師對教練技術的熱衷遠遠超過管理者對教練技術的關注,似乎用教練技術去培訓學員遠遠比管理者在企業中應用更有效,這是個怪現象。有學員分享,學了教練技術再回到課堂上去支持新學員,很有發揮的餘地,可是一回到企業應用,發現並不是那麼回事。目前教練技術還沒有引起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有“江湖技術”之嫌,這也是當前教練技術發展的薄弱環節。另外,培訓界魚龍混雜,很多講師把自編的課程,添了點“教練技術”佐料,就貼上“教練技術”標籤,“掛羊頭賣狗肉”。素質管理訓練和教練技術培訓是不同性質的培訓,好多培訓公司把二者化了等號。有的教練“砍人”的本領很高,但缺乏人文關懷,使一部分人對教練技術很反感。這些都是急需調整和改善的。當然,我們要更多關注教練技術的陽光面,汲取教練技術的精髓,從而在管理上取得新的突破。願開拓和推廣教練技術文化的先鋒們,一路走好,與時俱進,注重實踐,不斷創新。教練技術是否是短暫流行的培訓熱潮?還要市場説了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