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俑“秦軍方陣”:現代管理啟示

國慶長假,與家人重遊西安古都,再一次目睹領略了沉睡2000年的地下兵團,並由”秦軍方陣”聯想至秦時征戰與文明,反思對現代企業管理的體會,愈加驚歎中國古典智慧與謀略。

兵馬俑“秦軍方陣”:現代管理啟示

由秦俑三坑的方陣看起,出土的八千陶俑分別組成了三個不同類別步兵方陣、專業混合方陣和指揮方陣。方陣四周由弩兵和前鋒橫列把守,陣中或車、兵混合縱陣,或專業步、車、騎陣分列。指揮方陣中,幕府商議、祈禱情形清晰再現於世。秦軍方陣的實景再現,向世人敍説着古代兵團的恢宏氣勢,同時也能顯現出秦王政在戰國紛亂500年之後僅用10年時間(公元前230年至221年)即掃平六國,完成中國紛爭之後首次一統的祕密嗎?帶着這一好奇和疑問,西安幾日努力尋求所能收集的史料和書籍,回京後又與遠迅的同事一同回味辨析,聯繫平時常用的諮詢方法體系,發現有諸多同工之處,但仍覺古人思想遠勝於今日的理論。2000年後,所謂的東西方文明中推崇的管理致勝寶鑑,不過為古人作法的又一次批註和釋義。

在遠迅做項目,遇到戰略諮詢項目,幾乎沒有一個顧問不能馬上反應出戰略致勝三角形(戰略核心下的組織、流程、人力資源)或者戰略管理三段論(戰略、運作、績效)等現代管理理論的經典濃縮模型。反應之後,稍加考慮,感到秦人在兩千年之前,已經將這幾項要素髮揮到了極致。“秦軍方陣”是那個時代的戰爭拼殺中,總結出來的一個極其有效地適合當時社會、科技發展的組織與流程實證;同時也是秦國戰略思想、文化傳承下塑造出的一個顯性表現,隱含在其方陣之中的是秦國當時的制度、法令及至激勵文化。讓我們來逐一比較一下古今思想體系的傳承性。

戰略與文化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與李斯、尉繚等制定了統一的戰略目標。採納尉繚的連橫策略瓦解了六國的合縱抗秦,從內部分化瓦解敵國;實施範睢歷代遠交近攻政策,確定了先弱後強、先近後遠的具體戰略步驟。在文化治理方面,憑藉較其他六國均更加徹底的商鞅變法,秦國實施耕戰政策,強調規則與秩序,法治重於人治,國力逐步強盛。

近看現代企業中,企業案例的成功與失敗亦無不起源於這兩方面要素。戰略是否正確、企業文化規則是否清晰,決定企業能否持續發展和突破瓶頸。戰略導向失誤,縱使能動性如何優秀,均於事無補。方向上有偏差,跑得越快,失誤越大。公司治理上是否秉信共享的文化規則,是初創期企業和快速發展期企業的分水嶺。沒有統一的文化規則,公司內部無法形成合力,過多的精力在內部發展多向上內耗消失;反之,統一的號令能夠產生強大的執行力。“如果地球上所有的物體均向同一方向運動,整個世界將發生巨大改變”。

戰術與運作

秦軍方陣是秦國集權管控和強力軍事制度的集中體現,方陣中弩、步、車、騎的規則分佈,讓人聯想到現代企業的組織結構圖。根據地形地勢,敵我方力量優勢對比,方陣的統帥擺陣布兵,時而嚴陣以待,時而機動靈活地調整着陣法的變換,以最有效的方式調集着內部組織資源。現代企業中,如果能審時度勢地建立高效靈活的組織模式,將最充分的資源配置到最迫切的需要處和必爭之地時,相信可以戰無不勝。

宛如一個硬幣的另外一面,組織結構對應着運作流程,在進攻防守中,弩、兵、車、騎的混合應用,依賴於合理的方陣架構。架構合理,則弩、兵、車、騎的協同作戰流程有效;反之,則協同流程不順,縱使戰將千員,威力也難以發揮。最近幾日,還與同事一起討論正在執行的一個組織流程梳理的項目;組織梳理之後,以銷售序列、運作序列、保障序列和管理序列清晰分列的組織結構,更能顯示此客户的一級管理、業務流程,較之原來功能紛亂的組織結構圖有很大的改觀。

秦國的將士可謂比作現代企業的人力資源。在秦國,可以隨時徵召17歲至60歲的成年男子上戰場,為軍隊的士兵選拔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實施耕戰政策,戰鬥編制實行部曲制,戰後,曲以上指揮機構即行撤銷,將軍交出兵權,部隊恢復平時建制,士兵分別歸建或復員;高級軍官分為將軍、將、校尉和軍候,低級軍官分為二五百主、五百主、百將、屯長、什長和伍長等,各級別軍官所帶親兵衞隊的人數因級別不同,同時他們的服飾、鎧甲、飲食和休息標準也因級別有明顯差異。

現代企業制度中,人員招聘過程和規模決定了企業的實力;企業人力資源規劃中,不同形式和時間週期的聘用制度,也在解決業務週期與人員週期之間的矛盾;如果哪個企業能夠借鑑應用古時的耕戰制,將無疑大大降低運作成本,提升競爭優勢;古代的級別制度,與現代的人力資源的職業生涯規劃管理和崗位價值體系有異曲同工之處。

秦國方陣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其信息傳遞和指揮系統,無異於現代企業的信息系統。古人以“令、旗、金、鼓等”指揮着隊陣的衝殺、轉向、退守與行進,諾大一個方陣,行進有序、陣腳實穩。

在現代管理中,著名的“牛鞭效應”亦是反映在信息不對稱和信息延遲作用下,產生的供應鏈成本低效率問題。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實施ERP的過程中,初衷之一就是努力減少信息失真、錯導和延遲所帶來的損失。古時無法想象現時的計算機系統,但是令旗、金鼓、狼煙與烽火同樣指揮着千軍萬馬,達成高效的統一。

資源與績效

古時征戰成敗依附於四類資源的佔有:國土、人口、糧食和技術。在眾多戰役和長年戰爭中,國力的這四方面決定了戰爭的最終結果。同時這四個方面又成為各諸侯國努力爭取和爭奪的目標,使之成為下一輪競爭的依賴和基礎。秦軍在歷代王侯統治時期,不斷擴大着自己的疆土,拒有秦嶺漢中,奪取成都平原,築長城、挖靈渠、修直道,從軍事和經濟不斷積累力量。17-60歲男子的郡縣兵役制和耕戰政策保障了足夠低負荷的兵源。都江堰、鄭國渠的修建,較六國更加註重糧食這一長期戰備資源的積累。青銅技術和精湛兵器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其戰鬥力明顯提升。

現代企業追求的目標中,市場份額(對應着國土)、人員規模(人口)、財務現金流(糧食)和專業技術(技術),亦為企業持續發展的標誌和保障。將這四個要素的順序重新調整一下,即與當前甚為流行的卡普蘭博士的“平衡計分卡”完全吻合。人口的規模和素質(學習與成長指標)決定着技術的把握和創新(內部流程指標),人口和技術優勢的疊加作用導致了國土(外部市場指標)的延伸,國土的擴張奠定了糧食戰備(財務指標)的基礎,糧食儲備又循環推動了人口、技術和國土的發展。

秦人在績效管理上的實際舉措,也令現代人吃驚。除了軍隊級別制度之外,軍工管理制度將責任分解到人。秦傭坑出土的兵器上刻着每一個工匠的名字和生產時間。明確的軍功授爵制度將戰場殺敵數量與爵位、田宅、免除徭役的激勵直接關聯,導致秦人作戰非常勇敢。負向激勵上體現着詳細的奉律規定,以致於技藝不強的士兵的“末位懲罰”之外,其上級和選募者亦要受罰。現代管理的績效管理仍然視為“組織的發動機”和戰略目標的細分追求和保障,能夠在企業內部達到“上下同欲”的境界是難得的同向、互動發展機遇。

資源是戰略、戰術運作的前提,績效亦是戰略、戰術努力的結果;同時績效推動着資源的循環積累,從而形成了戰略、運作和績效的順序循環。

體會了古時軍陣方略對現代戰略思想的影響,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歷年來博鰲論壇上領銜的諸位房地產行業總裁們80%以上是軍人出身,如王石、劉曉光、張寶全、張雷等;也同樣理解了中國近年成長起來的大企業集團中,聯想、海爾、華為等公司多少有一些半軍事化管理的色彩;理解了為什麼國外大公司通用、霍尼韋爾、IBM、和HP的管理層們人人都在談着流程和紀律。

最後,引用一位遠迅戰略顧問經常講述的一段體會,來結束秦軍方略和現代管理的關係討論,他的體會也是來自一位諮詢客户對他的反向教育。這一客户歸納企業成功,只依賴於三個問題的答案。第一問題是“誰是我們的敵人”,即為我們的市場、機會、對手在哪裏,戰略是否正確?第二問題是“我們的兵器是否精良”,我們的戰術、戰備是否具有競爭力,運作效率是否優秀?第三個問題是“我們的戰士是否能打仗”,我們的人員是否有足夠的動力、激情和素質來面對激烈、殘酷的競爭?(孟凡宇)

來源:博鋭管理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