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管理:有利還是有弊?

“中國式”管理:有利還是有弊?
由於一本名叫《中國式管理》的書在國內的熱銷,對於管理的“中國式”,企業界也開始議論紛紛。無論我們如何去看待其利弊、無論我們持何種觀點,事實上,“中國式管理”在當今絕大多數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中廣泛存在並實踐着。

雖然科學無國界,從管理科學的層面來看,無所謂中國式管理或者西方式管理。但你不得不承認,各地區有不同的風土人情,表示各地區的傳統並不相同,無數的事實證明,管理科學只有和當地的風土人情結合在一起,其效力才能夠增強。

同樣,中國人從小接受中國傳統思想的薰陶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在管理科學中融入中國式的管理哲學,更能為人們接受,也能更好地推進企業的發展。

當今企業的管理者、被管理者,企業所面對的客户或供應商,以及政府乃至投資者都是由“中國因素”孕育出來的,都深深地刻着“中國”的烙印。從這個意義上看,推崇“中國式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明而道深”

全世界所有企業對物、對財、對信息等的管理可以統一規範、制定標準,運用相同的計量方法,對人的管理則大有不同。任何人都無法擺脱其所在民族的歷史、環境、文化及政治經濟體制等外在勢力的影響。中國有句話叫“本明而道深”,只有先有了“本”,才會根據具體的條件產生不同的方法。否則,西方MBA教育移植到中國,為什麼會水土不服?外企來到中國,為什麼要進行“本土化”?

著名企業家李東生先生曾經説,“20年前,中國企業家不看西方管理的書籍,那是無知;20年後還在看西方管理書籍,那就是無能了。”

這位正帶領着TCL大踏步地走國際化道路的中國企業家的話令人深思:對於大多數中國企業而言,在一個和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的國度裏應用着西方的理念和方法,中國的企業能“消化”和“吸收”多少?過於盲目地借鑑和學習,是否會造成我們思維上的混亂,並忽略了對企業自身的審視?當各種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等在流傳時,需要我們深思一個重要問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摔過無數眼頭和經歷了盲目崇外的迷茫後,中國企業和企業家開始探尋對自身來説更為適宜、更行之有效的企業管理哲學,從這個意義上講,倡導“中國式管理”可謂應時應勢。

變通和靈活

“中國式”管理的價值,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變通性和靈活性。西方企業界經過大量失敗,不斷更新並提出的彈性管理理論,正是迴歸到我們的變通管理,如情境領導、權變理論等等,強調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措施,而不是固守單一的方式或預先確定的制度。

西方的管理髮展如果以最簡單的方式描述,就是合理化然後制度化;而“中國式”管理的關鍵是,管理即合理。強調合理性,就帶來彈性。合理意昧着有道理、有用、有可預見的效果。因此,人們對此具有高度的可接受性。同時,用結果來衡量所有方法和工具的科學性,用結果來説話,比各種理論的辯白具有無可爭議的優勢。

“中國式”管理的另一個價值,是對人的重視,從而從根本上創造價值。管理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做人要排在更重要的位置。

美國式管理是“我要——我成”,訂立目標,拿出成果;日本式管理則是“同生——共榮”,合力追求團體的榮譽,不計較個人的榮辱;而中國式管理是“修己——安人”。以企業長期發展、為企業創效為導向,抓住關鍵因素——人,有人才有事,事在人為。發揮人的潛力,以理念來結合志同道合的人,合理地解決問題。

不管怎麼説,中國的企業管理確實存在着只屬於自己的鮮明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特色,中國疊業的管理實踐,也的確應該有區別於其他地域與民族的“特色”,或許,這正是中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制勝的關鍵“競爭力”所在。

在我看來,“中國式”管理是一種偽科學是過時的管理概念要理解“中國式”的管理,首先不要忽略前提,我們是在談論企業的管理。那麼,企業是什麼?

過度注重人的感受

全球頂級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在他的《管理實踐》中指出:“企業是適應顧客不斷變化的需求而存在的。”只有顧客對商品或服務的購買,才使經濟資源轉化為財富,物品轉化為商品。在這個重要而唯一的前提之下,企業想生產什麼並不十分重要,企業是一羣什麼人組成也並不重要。顧客想買什麼,什麼是他們的認知價值,那才是決定性的。他們決定企業是什麼,企業生產什麼,企業是否會興旺。

而融入中國管理哲學的管理科學,即所謂的“中國式管理”,鼓吹“安人”為第一要素,試問內部人安了,自己企業的員工喜歡了,如果顧客不喜歡,那麼,企業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從管理者個體的角度而言,“中國式的管理大道”可以讓他們成為最精明的管理者,但如果放大到企業羣體,那就貽害無窮。因為精明個體結合的企業將是一個市場反應最遲鈍和最沒有創新力的企業。

中國第一個進入晗佛教案的企業——海爾,其管理層平均年齡不到30歲,海爾用人也喜歡從應屆畢業生中選擇,而這些人恰恰都是不具備“中國式”管理思維的年輕人。

有些管理經驗的人都明白,企業發展中充滿了變數,企業內部的人員要適應變化,善於自我革新,但實際上,這是很難做到全體協調一致的。這時,組織的領導者就需要明確目標,訂出標準,而後搖旗吶喊。這還不夠,還要論功行賞,必要時還需要淘汰跟不上企業發展的人員。

若只求“安人”,企業事實上是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過度注重人的感受,將會使企業付出極大的成本,犧牲企業的發展速度,甚至導致企業的死亡。

管理無國界

世界經濟一體化了,還能區分中國式或西方式的管理嗎?美國IBM公司的全球售後服務中心設在印度,中國企業——華為公司有900多位外籍員工,如果按照“中國式管理”的觀點,對他們又要採取什麼樣的管理模式?

著名的台灣趨勢科技公司,其財務總部在日本,銷售總部在美國,研發總部在中國,開發中心在馬來西亞,對於這樣一個已經完全國際化的企業,又該採取什麼樣的管理方式?

趨勢科技是一家僅有2300人,年銷售額達5億美元、市值達60億美元的公司。成立6年來,保持了持續的高速增長。其CEO張明正把這種動力歸結為國際化,即在管理上採取超越國界的管理。他説,“如果不是從一開始就建立了鮮明的強勢的企業文化和統一規範的管理模式,吸引各國精英加盟並獲得認同,這樣的超國界組織是很難維繫的。”

我曾經參與過國內一家中外合資企業的變革過程。這是一家位於長江三角洲的企業,起初,外方從合作性和便利性出發,主要由中方的幹部負責管理,結果經營管理非常混亂,虧損嚴重。而後,又以外方承包方式經營,從台灣公司派入幹部,以為語言相通便於溝通,但實際上,經營溝通代價過大,又要耗費財力來滿足管理層的住房等要求,結果,一個要求的滿足導致了新要求的不斷產生。過分追求人和,以致延誤了企業的發展,公司連續虧損了8年。大股東一忍再忍,在資本金完全虧完的情況下,請我來負責企業經營。

筆者接受這個企業後,採用“亂世用重典”的方法強化管理,通過一年多的努力,企業就有了長足進步。現在,這家企業已步入了行業的前列。這個例子也充分説明,企業的管理重在實踐,管理科學無國界,任何的“概念”,對企業運營來説都是沒有意義的。

來源:中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