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黨的根本任務解讀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執政黨還有哪些任務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執政黨的根本任務解讀,歡迎大家閲讀。

執政黨的根本任務解讀

執政黨的根本任務解讀篇一

1 、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是指,黨要承擔起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的歷史責任,必須始終緊緊抓住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面進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1)這個命題是從“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中提煉出來的。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發展問題;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是發展問題;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發展問題;在“三個代表”基礎上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更是發展問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歸根到底是以發展作為思想紅線來貫串的。(2)這個命題凸現了發展在我們黨執政興國中“第一要務”的位置,説明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任務、根本的任務、中心的任務、壓倒一切的任務。

2、 之所以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任務,是因為:

第一,這是由我們黨成為執政黨並將長期執政的歷史地位決定的。我們黨執政的目的始終着眼於發展,執政的任務始終致力於發展,執政的措施始終圍繞着發展來制定,執政的成效始終要由實踐來檢驗;

第二,這是科學總結其他執政黨興衰成敗經驗教訓中提煉和概括出來的最為深刻的教訓,生產力、先進文化和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有沒有得到充分發展,關係到執政的物質基礎和羣眾基礎;

第三,這是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要求的,發展先進生產力、先進文化和維護與發展廣大人民羣眾的根本利益,作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尤其顯得迫切;

第四,這是適應當代世界發展變化實際的,當今世界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非常迅猛,綜合國力的競爭不斷加劇,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執政黨的唯一正確決策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把社會主義的優越性進一步發揮出來。

執政黨的根本任務解讀篇二

xx同志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作為執政黨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生產力,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的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可持續發展。”這一重要論述是對我們黨執政經驗的科學總結。抓好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是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

發展是堅持黨的先進性的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我國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巨大提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大大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但必須承認,我們仍然面臨着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佔優勢的壓力。能不能解決好發展問題,直接關係着人心向背,最終關係着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堅持發展,才能鞏固黨的執政地位,永葆黨的先進性,真正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總結我們黨50多年的執政經驗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可以得出一個必然結論,即要始終堅持黨的先進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就必須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在實踐黨的先進性中推動發展,在推動發展中體現黨的先進性。牢牢把握髮展這個主題,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真心實意地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廣大人民羣眾就會真心擁護我們黨,黨的執政基礎就能更加鞏固,也就能始終堅持黨的先進性,使黨在推動中國社會發展中真正發揮領導核心作用。

發展首先是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衣食住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先決條件,硬就硬在經濟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硬就硬在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中心任務就是一心一意抓好現代化建設,千方百計增強綜合國力,儘快縮小同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的差距,使人民羣眾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生產力這一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就要進一步發展先進生產力。因此,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必須把發展先進生產力放在首要位置。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要求我們在實踐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敏鋭地把握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趨勢和要求,通過制定和實施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採取切實可行的工作步驟,不斷促進先進生產力的發展。

發展最終體現在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上。發展,不僅僅是指生產力和經濟的發展,它還包括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人的全面發展,是經濟、政治、文化相協調,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統一,人與自然相和諧的全面發展。因此,加快發展,既要着眼於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於全民族素質的提高,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不僅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還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要充分發揮人民羣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的創造精神,使廣大人民羣眾在黨的領導下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維護和實現自己的根本利益;就要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係,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生活環境,改善公共設施和社會福利設施,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執政黨的根本任務解讀篇三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那天起,我們黨就完成了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歷史性轉變。革命黨的目標是奪取民族鬥爭與階級鬥爭的勝利,其思維基礎是鬥爭哲學,其任務是階段性的;而執政黨的目標是構建和諧與小康社會,其思維基礎是和諧哲學,其任務是永久性的。當然,兩者需要一個必要的轉化過渡過程,轉變後黨的目標和歷史使命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明確提出的:“把全黨工作的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從1979年起)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1]十四大又進一步明確我國經階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黨的xx大最重要的歷史貢獻,就是第一次明確提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黨的xx屆四中全會,聽取和討論了xx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會的召開,對於全面貫徹黨的xx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全會認為:黨在長期執政實踐中形成的基本經驗是:“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堅持把推進黨的建設偉大工程同推進黨領導的偉大事業緊密結合起來,保證黨始終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堅持以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為主線,保證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保持黨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堅持改革創新,增強黨的生機活力;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提高管黨治黨水平。”這些基本經驗,體現和深化了黨對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重要指導原則。並提出:“要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建設學習型黨組織。”[2]在中國這樣一個擁有十多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更面臨着亟需建設和發展社會事業的歷史任務。因此“和”就顯得更為重要,不“和”就不可順利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事業。現在鬥爭哲學已完成其歷史使命,而和諧哲學正居於主導地位,為此各級領導者都應順應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總體目標和使命的這一根本轉變,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努力提高自身的水平和修養。

一、 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

黨的xx大報告指出:“我們已經朝着xx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後要繼續努力奮鬥,確保到20xx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隨着科學發展觀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的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總體佈局,已經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經濟建設提供物質基礎,政治建設提供政治保障,文化建設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持,社會建設提供有利的社會環境和條件。怎樣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實現這個“四位一體”的目標呢?

黨的xx屆四中全會在全面分析國內外形勢和任務的基礎上,着重研究了新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併為此做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簡稱《決定》)。其理論貢獻就在於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歷史上,第一次比較系統地闡述了以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為重點的黨建理論;總結了建國半個多世紀黨的執政經驗;論述了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當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通過發展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思路並作了具體部署。

(一)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的根本建設。所謂“黨的建設”,一般包括思想、組織、作風、理論和制度等建設。那麼什麼是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決定》指出:黨的執政能力,就是黨提出和運用正確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和策略,領導制定和實施憲法和法律,採取科學的領導制度和領導方式,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經濟和文化事業,有效地治黨、治國、治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本領。執政能力建設歸根到底是執政黨的根本建設,而黨的其他各方面的建設都要圍繞執政能力建設進行,最終都要體現到提高執政能力和鞏固執政地位上來。

在建國60多年來的執政實踐中,黨緊緊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這兩大問題,進行了艱辛探索,積累了成功經驗,也有過失誤的教訓……認真總結和汲取黨執政的歷史經驗和教訓,對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對於黨和國家事業繼往開來至關重要。從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30十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們實際上一直都在為這一思想的形成進行醖釀和準備,而真正成為一種明確的思想,則主要是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後。

(二)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決定》要求,在今後一個時期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主要任務,就是在堅持我國社會主義根本制度基本特徵的基礎上,按照推動社會主義“三個文明”[3]協調發展要求,堅決貫徹落實以下“五個要堅持”:

要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提高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不斷增強社會的創造活力;要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斷提高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全會明確要求:“全黨要緊緊圍繞上述任務,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全面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使黨的執政方略更加完善、執政體制更加健全、執政方式更加科學、執政基礎更加鞏固。”[4]

(三)執政能力建設的規範要求。全會鮮明地提出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這三項要求,這是在總結共和國成立後我們黨長期執政經驗,深化對黨的執政規律認識的基礎上,對黨的執政方略和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明確規範,也是在當今時代國內外的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和所要實現的目標。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三者是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科學執政是前提和基礎,民主執政是核心和實質,依法執政是科學執政和民主執政的基本途經和保障。把這三者結合起來,就構建了我們黨執政方式的一個完整框架,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四)執政能力建設的關鍵在基層。我們黨是一個由中央組織、地方組織和基層組織構成的龎大組織系統,基層組織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基礎力量;是黨聯繫廣大人民羣眾、維護社會穩定、發展社會生產、推進社會發展的橋樑和紐帶;是推動社會主義“三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基本保障;是管理、教育黨員的基本單位。全心全意地代表和實現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履行黨的執政使命,基層工作是保證: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力推進現代化建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不斷髮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要靠黨的基層組織充分發揮作用。總之,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

總之,建立和健全黨的基層組織,加強基層黨員的管理和教育,應該成為我們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先決條件。

二、又好又快發展國民經濟

黨的xx屆五中全會強調:“黨的領導是實現‘xx’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根本保證……各的領導幹部要堅持全心全意為服務的根本宗旨,堅持黨的羣眾路線,始終保持同人民羣眾的血肉聯繫,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要加強反腐倡廉建設,大力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以優良黨風凝聚黨心民心,形成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強大力量。”[5]促進國民經濟又好不快發展,關鍵是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大力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節能減排低碳和環保水平、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能力。要深化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認識,從制度上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以形成科學發展的宏觀調控體系。

(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統籌城鄉發展: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突破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支持基礎、前沿技術和社會公益性技術的研究。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培養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使創新人才大量湧現。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和擴大國內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方式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者和管理創新的轉變。

解決好“三農”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大局,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堅持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加強農村基礎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加大支農惠農政策的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政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水平,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的新型農民,發揮農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體作用。

(二)保護生態環境,協調區域發展,完善經濟制度: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

繼續實施區域發展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形成若干經濟圈和經濟帶。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發展的扶持力度。幫助資源枯竭地區實現經濟轉型。更好發揮經濟特區和新區在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作用。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羣,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制度,毫不動搖地發展公有制,鼓勵和引導非公有制發展,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平等競爭的格局。深化國企改革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推動集體企業改革,推進公平準入,破除體制障礙,促進各種所有制企業的共同發展。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三)深化財税和金融體制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深化預算制度的改革與管理,健全中央與地方財力與事權的匹配,加快形成統一規範透明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加大公共服務投入,完善省以下財政體制,增強基層政府公共服務能力。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展各類金融市場,形成多種所有制和經營形式、結構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現代金融體系,提高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的競爭能力,優化資本市場結構,多渠道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兑換。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等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導向作用,綜合運用財政、貨幣政策,提高宏觀調控水平。

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擴大領域、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完善功能,形成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實現對內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採取綜合措施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防範國際經濟風險。

三、堅定不移發展民主政治

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集中統一是黨的力量保證。這是黨的xx屆四中全會給出的明確答案。全會指出:“堅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黨的堅強團結保證全國各族人民的大團結。”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羣眾自治制度,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擴大人民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羣眾的積極性,堅持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提高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水平,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為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政治和法律保證。

(一)擴大和發展民主,保障人民民主權利: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和核心。要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拓寬民主渠道,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支持人大、政協履行職能,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教育、監督,對幹部實行民主監督,是人民當家作主最廣泛、有效的途徑。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機制,擴大基層羣眾自治範圍,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鄉社區建設成為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和諧的社會生活共同體。

(二)依法治國,壯大愛國統一戰線: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堅持科學、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保證審判和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各自的職權,尊重和保障人權,依法保證公民平等參與和發展的權利。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各民主黨派合作共事,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幹部擔任領導職務。發揮宗教界人士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三)建設服務性政府,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快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着力轉變政府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形成權責一致、分工合理、決策科學、執行順暢、監督有力的行政管理體制。建設服務性政府,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和公共服務體系。加快推進政企、政資、政事、政府與市場中介組織分開,減少審批和微觀經濟運行干預。

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加強民主監督,發揮輿論監督作用,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完善制約和監督機制。

四、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更自覺、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文明風尚,弘揚中華文化,推進文化創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使社會文化生活更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一)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聚力: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鼓舞鬥志,引領風尚。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的創新,鼓勵學術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設和諧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建設和諧文化,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堅持正確導向,弘揚社會正氣。重視城鄉、區域文化協調發展,努力豐富農村、偏遠地區、進城務工人員的精神文化生活。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榮辱觀,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和建設。深入開展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完善社會志願服務體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互愛互助、見義勇為的社會風尚。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其與當代文明相協調,保持其民族性和時代性。加強對各民族文化的開發和保護,重視文物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三)推進文化創新,增強發展活力: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創作更多反映人民主體地位和現實生活、羣眾喜聞樂見的優秀精神文化產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的政策,營造有利於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環境。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運用高新技術創新文化生產方式,加快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文化傳播體系。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

五、改善民生推進社會建設

在發展社會經濟的基礎上,必須更加註重社會建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與人民幸福安康相關的和諧社會建設。

(一)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人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全面貫徹落實黨的“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優化教育結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教育,大力發展職業和成人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更新教育觀念,深化教學內容、方式、考試、招生考評等制度的改革,減輕中國小生作業負擔,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堅持教育的公益性質,加大政府財政的教育投入,規範教育收費制度,扶持貧困地區、民族地區教育,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尤其要提高農村教師的素質。鼓勵社會力量辦學。

(二)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就業是民生之本。為此必須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和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教育培訓制度,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建立統一規範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制度。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羣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工作。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三)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堅持和完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提高低收入者的實際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創造條件讓更多羣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四)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發揚人道主義精神,發展殘疾人事業。加強老齡工作。強化防災減災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五)建立基本醫療衞生制度:必須堅持公共醫療衞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政企分開、醫藥分開、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衞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藥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羣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價的醫療衞生服務。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衞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農村三級衞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衞生服務體系建設,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保證羣眾基本用藥安全。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確保食品藥品安全。

(六)完善社會管理:社會穩定是人民羣眾的共同心願,是改革發展的重要前提。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改革和加強城鄉社區警務工作,依法防範和打擊違法犯罪活動,保障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