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精選15篇)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1

1.明白作文選材的內容:“我”的真實生活,“我”的真切體驗。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精選15篇)

2.掌握作文選材的方法:小角度、圍繞中心、真實新意。

3.在課堂實踐中變“學得”為“習得” ,增強寫作信心,提高作文的興趣和選材的能力

1.根據學生在選材中出現的常見問題有針對性地指導。  2.通過對作文的選材訓練,提升學生作文選材的能力。

導入寫作文題展示寫作指導佳作示範

1課時

文章是由材料組成的,沒有材料,就等於沒有砌牆的泥沙。大家平時寫作後,老師常常會評論同學們的文章説:“立意不高”“偏題了”“材料與中心不符”等。同學們拿到一個作文題,也常感到不知該確定什麼中心,選擇什麼材料。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一下“怎樣選材”的問題。【版權所有:21教育】

以《我的一天》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1.立意與選材的含義及關係。

(1)何謂立意?

人們常説“文以意為主”“文以載道”,這一“意”或“道”就是文章中心。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中心思想。這是寫好文章的關鍵。凡是好文章,無一不是在立意上下功夫的。因為文章的中心思想,就如文章的靈魂,它統領全文,貫串首尾。

(2)何謂選材?

選材,就是選擇典型材料來表現中心。

文章是通過材料來立意的,材料要為中心服務。如果所選材料不能表現中心,也就是立意不正確,不管它如何精彩,寫成的文章最終只能是一篇各種材料的大雜燴。

(3)兩者關係。

立意,是文章的靈魂,而材料則是構成文章的骨肉。兩者是靈魂與骨肉的關係,互相依存,密不可分。

2.引導學生掌握作文對“選材”的具體要求,引起學生對選材的高度重視。

俗話説:“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材料去體現,也是鏡中月,水中花,是虛的。

(1)生活中的材料很多,要圍繞中心進行選擇,確定好詳略。根據教材98頁《阿長與<山海經>》的內容,判斷詳略及其好處。

(2)還要注意材料的真實和新穎。

學生結合自己選材的實際,分析選材失誤的原因,然後同桌交流,最後請學生小結。

選材失誤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司空見慣。表現在材料陳舊,無法吸引讀者。二是毫無新意。有的材料用的人多了,也失去了原有的光彩。三是簡單模仿。一味模仿,進入抄襲的誤區。

我的一天

盼望着,盼望着,期盼已久的暑假終於到來啦。(運用反覆的修辭,表現了對暑假的急切盼望之情。)

我心中滿懷着對暑期的美好憧憬,展開了一連串的遐想:在家補習?去旅遊?學習家務?待在小窩裏寫作業,看看書?不管怎樣,我都感覺這樣的假期生活很充實。(一系列的設想真實自然,語言簡潔,客觀地反映了學生的心理。)

已經是放假的第8天啦,要是就這樣待在家裏,沒病都會憋出病來,媽媽説再不出去呼吸下外面的空氣,恐怕都不知道外面變成什麼樣啦。可是我想:出去有什麼好玩的呢?正當我一籌莫展的時候,媽媽説了句:“有空也該到爺爺奶奶家逛逛,知道不?”聽了媽媽的話,於是乎,我馬上整理好東西,帶上作業,去了爺爺奶奶家。坐了幾個小時的車,頭暈乎乎的,有種想睡覺的慾望,但一想到爺爺奶奶正等着我呢,便立馬振作精神,下了車,背上書包,奔向我的目的地。

到了爺爺奶奶家,奶奶看見我心花怒放,問這問那,讓我應接不暇。(略寫,為引出下文田裏的爺爺做鋪墊。)我發現爺爺竟然不在,便問奶奶:“奶奶,爺爺呢?”奶奶笑着回答道:“哦,他啊,田裏種菜呢,要不你去看看?”聽此言,我便跑到爺爺的田裏,站在田壟邊上看見爺爺正在田裏除草、施肥。在這麼炎熱的天氣下,爺爺戴着一頂大草帽,在田裏辛勤耕耘。看着那高瘦卻不壯實的背影,我心中泛起一層酸澀漣漪。我大喊了一聲:“爺爺!”爺爺似乎沒聽見,於是我走到他的身旁。爺爺看見我,嚇了一跳,和藹地説道:“乖孫女,怎麼想來看爺爺了?”我説:“想你們啦!”説着説着,便在爺爺的田裏嬉鬧起來:捉蝴蝶,抓青蛙,玩蝌蚪……彷彿又回到了小時候。爺爺看着我的目光漾滿了慈愛。愉快的時光總是消逝得如此快,一天就這樣結束了。(此處詳寫,突出了兩代人在一起享受的無可比擬的快樂。)真想賴在爺爺奶奶家不回去啦,雖然今天的作業沒動一個字。最終爸爸還是要接我回去,拗不過爸爸,我只好依依不捨地跟爺爺奶奶告別了。(略寫戀戀不捨地離開,突出了和親人團聚的快樂之短暫。)

這是多麼快樂幸福的一天啊,至少在我心中是如此美好。這一天的一切將化為一顆閃亮的星定格在我的記憶長河中。(點明主題,運用比喻抒發了對這一天的難忘之情。)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2

1.學習怎樣圍繞中心選擇作文材料。

2.學習圍繞中心取捨材料的方法。

一、導入新課:

寫作的材料源自生活。生活中的各類人物、各種事情,都可以作為我們寫作的素材。怎樣選擇寫作素材呢?今天,我們將進行這方面的訓練。

寫作指導:

閲讀寫作指導,歸納選材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1.選擇生活中真實的材料,最好是自己的親身經歷。

2.要圍繞中心選材。跟中心無關的,捨棄不用;跟中心相關的也要分清主次,選取其中最有利於表現中心的材料作為重點展開,其他可以略寫。

3.此外,還要注意材料的新穎。

作文一、學會選材

圍繞你熟悉的某條街道寫篇作文,你打算怎樣選材?

寫作提示:

1.可以為你熟悉的街道做素描,要注意選取能反映街道特點(清幽、熱鬧、環境優美、有地方特色等)的事物作為材料,如街道的環境、兩旁的建築、街上的行人等。

2.也可以記敍在這條街道上發生的事,記事時要寫出街道的特色,展現事情發生的環境,這樣才不會跑題。

3.要注意材料的真實、新穎,敍述或描寫要生動、有趣。

作文二、曬曬我們班的“牛人”

寫作提示:

1.可以只寫一位“牛人”,選取最能表現其“牛”的材料,突出其特點;如果這個人很多方面都“牛”,就要注意分清主次、詳略,合理安排。也可以寫幾位“牛人”,每位牛人只寫一件事,但要突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特點。

2.語言可以詼諧、幽默一些,甚至帶點兒調侃的味道,這樣會增加文章的趣味性。

例文欣賞:

曬曬我們班的“牛人”

高手出武林,“牛人”在我班。説起我們班的牛人們,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沒有人不豎大拇指。哈!説得那麼神,你可能也不信,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他們吧!

風一般的人物劉玉

劉玉,盡職盡責,她可是我們班的班長。班長事務繁忙,每天爬上跑下,不是開會就是有事兒,一天不知上上下下多少回呢!“咚咚咚咚……”你聽,劉玉開完會剛回來。只見她從我身旁飛回她的座位,然後一陣涼爽的清風從我耳邊拂過,每天都能享受這種清風,真是愜意啊!不過可真是苦了劉玉。所以嘛説她是風一般的人物,可一點都沒錯。

開心果丁文皓

每個班都少不了一個幽默搞笑的人物,給我們班送來歡樂的人是誰呢?你瞧,她來了。幾個同學嘻嘻哈哈地圍在她身旁,嘴裏嘟囔着什麼。“在聊什麼?”我也湊了上去。“猜謎語呢,你也來吧!嗯!什麼情況下,0大於2,2大於5,5大於0?”0大於2,2大於5,5大於0?“當然是在錯的時候嘍!哈哈,我一定是對的。”我不假思索,直截了當。

“No,no,no,no,no,no……錯啦,再好好想想。”5大於0對了,0大於2,2大於5?這怎麼可能?一番冥思苦想之後,丁文皓終於公佈答案了:“答案是,此處省略幾個字。”“啊!你就別賣關子了,話可不能説一半,能急死人的!”經過一番軟磨硬泡後,終於知道答案了,原來是在石頭剪刀布的時候啊,“怎麼早沒想到呢?”“你們可真是,哎!説你們什麼好呢?算啦!本小姐大人不記小人過,看在我們是同學的份上,就……”還沒等丁文皓説完,一場追逐戰就已經展開了,一圈又一圈,終於跑不動了,幾個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哈哈大笑起來。正因為多了這麼一個“開心果”,我們的學校生活才會更多姿多彩。

“書迷”楊黎明

説起“書迷”,那可是我們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他就是楊黎明,一個白白胖胖的帥氣男生。因為他喜好讀書的程度讓人驚訝,只要一提到看書,他就兩眼放光,好像自己就是為看書而生的。

他讀起書來專心致志如入無人之境,好像根本不受別人干擾,甚至會鬧出許多笑話。一次下午放學,由於最後一節是自習課,他做完作業便拿出《橡樹上的逃亡》看了起來,下課了也渾然不知,結果大家收拾完書包下去時,他的同桌才發現他還坐在座位上一動不動地看着書,叫了他幾聲沒反應,於是推了他一下,沒想到他竟然大聲地叫道:“你別欺人太甚,喬密西!”嚇得他的同桌一下子愣住了,這時他才發現自己迷到故事情節中了,連聲向同桌説“對不起”。急急忙忙收拾好書包離開教室出門等車,等車時他拿起書又看了起來,公汽走了他仍然站在原地,同學們大聲地喊他,他才回過神。

由於他愛讀書,知識越來越淵博,成了大家十分佩服和喜愛的“才子”。

怎麼樣,我們班身懷絕技的同學們“牛”不“牛”?

【點評】本文選擇班上的三個有代表性的人物:班長劉玉、開心果丁文皓、“書迷”楊黎明,用典型事例突出了“牛人”的突出特點,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活潑。

作文三、我的一天

寫作提示:

1.可以寫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天,圍繞“特殊”選擇恰當的材料,注意材料的新穎;也可以寫平平常常的一天,但要寫出你生活的特點以及你對平凡生活的獨特感受,選擇的材料應真實、可信。

2.寫作時要突出重點,不能讓材料遊離中心,或把文章寫成流水賬。為了便於把握,可以先列出提綱。

3.可以運用多種表現手法,着力展現需要突出的部分;與要展現的生活特點沒有緊密關係的部分,可以用概括式的描述。

例文欣賞:

我的一天

今天是文學社團的最後一次户外活動。也許是老天爺想給我們畫上一個圓滿的記號,於是讓這一天多姿多彩。

當我們懷揣着興奮的心情來到集合地點時,卻發現天空是灰濛濛的。唉!今天我們計劃要爬毛公山,千萬不要下雨啊!我們都在心裏默默祈禱。可惜,天公不作美,車到半路的時候下起了大雨。坐在車裏的我真的有點怨恨老天的無情,我們好好的計劃眼看就要泡湯了。此時的我,忽然想起古人的一句話:“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現在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

由於大雨一直沒有停下,我們只好改變原先的計劃,先進行下一個項目:野炊、親手做飯。這對於我們來説可是個難題啊。不要説做飯,估計我們這幫獨生子女進廚房的都很少。我們隊的幾個女生自告奮勇去做飯,可是到了鍋前就亂了陣腳。“先加點鹽,快點啊!”“鍋要用油過一遍啊!”“雞蛋,雞蛋哪去了?”那場面真的好像是一堆實習醫生在手忙腳亂地搶救病人一樣,心急火燎卻不知先幹哪一樣。經過了30分鐘的“戰鬥”,三道菜終於出鍋了:西紅柿只切成了塊,雞蛋太多了;油菜有點生,味太淡……呵呵,問題是數不勝數。不過隊友們吃得還是津津有味的,畢竟是一起做的飯啊!不過不能高興得太早,辛苦可在後面等着呢!

吃罷午飯老天終於露出了笑臉:雨停了,此時已是晴空萬里。我們坐上車,浩浩蕩蕩向着毛公山進軍。

本以為我們會勢如破竹,順利到達山頂。誰知因為上午剛剛下過雨,山路上是一片泥濘,道路很不好走,怕摔倒我們爬山的速度比較慢,大概這就是在“勞其筋骨”吧!

終於,我們大隊人馬全部到達了山頂。雖然也有人掉隊,卻都頑強地趕了上來。站在山頂,遙望山下螞蟻大小的人羣,不由得感歎:“無限風光在險峯”啊!

如果説這一天僅僅是吃苦受累,就沒有什麼意思了。最後當然要“happy”一下嘍!

我們來到了葡萄園。眼前盡是又大又甜的葡萄,每個人都能吃上一大把。不一會兒,桌子上、地上就全是葡萄皮了。有些隊友還順便買了幾斤,準備帶回家和家人一起享用這新鮮的葡萄。

這一天,有期待、有焦慮、有辛苦、有快樂。真可謂有苦才有甜,先苦後甜也!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瞭解作文在選材方面的具體要求。

(二)能力目標

1.引導學生分析作文選材常出現的問題。

2.掌握作文選材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學生的選材能力。

二、教學重點:掌握作文選材的方法和技巧,並用之於寫作實踐。

三、教學難點:分析作文選材常出現的問題,提高學生的選材能力。

四、輔助工具:PPT圖片

五、教法設計:講授法、啟發法

六、教學時數:一課時

七、課型:新授課

八:教學程序

(一) 組織教學

(二) 導入新課

1.以 “抓耳撓腮落筆愁,胡編生套成文羞”導入,用上一次學生寫的作文《在挫折中成長》所總結歸納的學生的選材情況引出對教學重點--選材三要素“圍繞中心、真實、新穎”的講解 。選材情況如下:

(1)寫考試失利的20人

(2)寫家庭變故,父母離婚的2人。 (據瞭解,父母婚姻幸福)

(3)寫作業任務繁重,沒完成作業的1人。

(4)其他選材5人。

請三位同學講述上述選材情況中出現的問題,從而一一引出寫作選材三要素“圍繞中心”、“真實”、“新穎”並板書。

2、詳細講解如何做到選材“圍繞中心”。講解圍繞中心的三個要點:“確定中心”、“廣泛取材”、“仔細刪選”。接着出示一份案例《記一位助人為樂的同學》所選的幾種材料:

(1)小勇同學學習刻苦,從鄉下轉到城裏,英語基礎差,但他勤學好問,一個學期就將英語成績趕了上來。

(2)他愛好體育,在校運動會上為班級爭了幾個冠軍。

(3)他課間很抓緊時間,珍惜分秒複習功課。有時同學課間遇到難題,他耐心幫助解答。

(4)他課間幫助低年級小童學抬水。

給學生2-3分鐘思考討論,並根據學生的回答指出第四點是圍繞中心選材的。然後再次向學生強調“圍繞中心”選材應該做到的三步:“確定中心”、“廣泛取材”、“仔細刪選”。

進行練習:

從《誤會》、《我長大了》中任選一題,你會選擇哪些材料?以提綱的形式寫下來,準備交流。(3-4分鐘,通過交流分析講述同學所選材料在“圍繞中心”方面落到實處與否。)

3、以2個寫作不真實的案例引導學生分析這兩個案例的“不真實”的原因,並抽同學講述自己在寫作過程中出現過的“不真實”的材料,從而講解選材真實的必要性。案例如下:

“我今天看到一個老大娘從口袋裏掉出了4張500塊錢。我馬上撿起來還給老大娘。老大娘問我叫什麼名字,我轉身對老大娘説,我叫紅領巾,雷鋒叔叔是我的偶像。”

老師評語:“4張500塊錢,下次帶給老師看看。”

“今天是雷鋒日,我拾金不昧。在公園撿到一億元,全部都是10塊錢的,有一本語文書那麼厚!我把錢交給警察叔叔,受到表揚。”

老師評語:“你的語文書真夠厚啊!”

接着出示一則選材真實的案例“媽媽夜晚為我洗衣服”片段:

“媽媽的身影朦朧在冷冷的、黯黯的燈光裏,昏黃的光線讓人感受不到一絲暖意。春寒料峭,風依舊像小刀一樣鋒利,吹割着媽媽的皮膚,可以想象水的温度是如何的冰凍着她的手。“嚓、嚓、嚓……”媽媽用她那柔而有力的雙手一下一下的搓洗着,領子、袖口、前襟……單調的聲音在清冷的夜裏訴説着她無言的愛意,也一點一點地沉澱在我心底:那仔細的動作,讓人覺得她手裏不是一件衣服,而是一個值得擁有的珍品。她的背影俯下,抬起,俯下,抬起……在這個寂靜清冷的夜裏成了一幅最動人的畫面。無論歲月如何斑駁,它都是我心底永不褪色的技藝……”

請一位同學朗讀,並抽同學分析這則材料選得真實,寫的好的原因,然後總結同學們的回答:抓住細節、環境描寫、修辭方法。

然後出示課件:“在我們班級生活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細節。請仔細回憶,認真思考,以“那一刻,我很--”為題,選擇材料。思考後口頭交流。”時間2-3分鐘。抽同學回答後總結作文選材真實應該“觀察生活,注意細節。”

3、講解選材新穎。首先講述何謂“新”,接着以《做早操》為題出示2份寫作片段:

(1)一天,陽光明媚,我和哥哥去草地上做早操。

第一節12345678;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二節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三節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第四節12345678;22345678;32345678;42345678。

(2)一提起做操,我們班同學答案各不相同,有煩、無聊、害怕、厭倦……我覺得做操很高興,因為有許許多多的事發生。

平時,老師不在的時候,男生和女生就發生大戰了。你看,做第二節的時候,男生連忙衝過去,用起了“泰山掌”,女生們幾乎要摔到了。可是,女生們也不是省油的燈,往右的時候,用了“如來神掌”,還好男生們穩定性好,只受傷。接下來往左時,男生用“葵花點穴手”,往右時,女生用“連環八卦掌”。有時幾個男生或女生檢到“暗器”,就用起了“小李飛刀”。

通過兩者之間的截然不同進一步講解選材新穎應當“全面撒網,重點捕撈。”。然後以“被咬過的蘋果”為主題選擇新穎材料。注意:“全面撒網,重點捕撈”

1-2分鐘思考後抽同學講述自己的選材,然後出示老師的選材:

①蘋果像地球,奉獻了甘甜卻被人類破壞得傷痕累累。

②生活就像被咬過的蘋果,並非十全十美,我們要熱愛生活,尊重生活。

4、和學生一起回顧所學知識。

5、佈置作業。

以《謝謝你》為題,圍繞這一中心,選擇真實、新穎的材料,只寫提綱。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4

【學習目標】

1.知道金的建立、金滅遼與北宋以及南宋建立的基本史實

2.瞭解岳飛抗金的英勇事蹟,知道宋金議和的內容及影響

3.認識岳飛抗金的正義性,正確看待我國曆史上的民族關係

【學習重點】女真建立金和岳飛抗金

【學習難點】如何評價岳飛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 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

2. 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________,他就是 。

3.金太祖改革女真部落 ,頒行 ,發展生產,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4.女真崛起之時, 和北宋的統治危機重重。

5. 年,遼被 滅亡。

6. 年,金軍攻破 ,北宋滅亡。

7.北宋滅亡後, 登上皇位,他就是 ,定都 ,史稱南宋。

8.南宋初年, 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

9. 統率的“岳家軍”在________大敗金軍主力,迫使金軍後撤。

10.在有望收復中原之時,宋高宗和________害怕抗金力量壯大,危及他們的統治,下令岳飛班師,並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

11.宋金達成和議,南宋向金 ,並給金歲幣,雙方以________________一線劃定分界線, 局面形成。

二、合作探究

如何評價宋金議和?

三、練習鞏固

1.下列人物中,統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權的是( )

A.完顏阿骨打 B.耶律阿保機 C.元昊 D.鐵木真

2.歷史上的“靖康之變”發生於( )

A.北宋與南宋之間 B.遼與南宋之間

C.遼與北宋之間 D.北宋與金之間

3.岳飛的抗金贏得了人們的尊敬,主要是因為( )

A.岳家軍紀律嚴明,英勇善戰 B.他堅持的是正義的抗金斗爭

C.他被秦檜誣陷,蒙受冤屈 D.他的抗金斗爭使南北獲得了長久的和平

4.明朝人在詞中感慨岳飛的遭遇:“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對此理解正確的有( )

①岳飛抗金勝利後達成了澶淵之盟 ②宋高宗害怕自身的統治受到威脅

③秦檜以謀反罪害死了岳飛 ④岳飛的遭遇受到後世的同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5.標誌着宋金南北對峙局面形成的是( )

A.澶淵之盟 B.南宋的建立 C.宋金議和 D.金遷都到中都

6.閲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人自宋後少名檜,我至墳前愧姓秦。

——秦觀

材料二: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岳飛《滿江紅》

(1)材料一中“忠骨”是指誰的遺骨?“佞臣”指誰?

(2)材料二“靖康恥,猶未雪”中“靖康恥”指哪一歷史事件?

四、課後反思

參考答案:

一、1.阿骨打 2.1115 大金 金太祖 3.軍政體制 女真文字 4.遼 5.1125 金 6.1127 開封 7.趙構 宋高宗 臨安 8.金軍 9.岳飛 郾城 10.秦檜 11.稱臣 淮水至大散關 宋金對峙

二、(1)宋金議和是南宋以屈辱的條件換來的和平,加重了人民的負擔。(2)使社會較為安定,南北方交流密切。(3)有利於北方經濟的恢復和南方經濟的發展。(4)有利於民族交融的加強和社會的進步。

三、1.A 2.C 3.D 4.C 5.C

6.(1)岳飛。秦檜。(2)北宋滅亡。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5

一、學習目標:

1.概括唐朝時期盛世經濟繁榮的表現。

2.瞭解文成公主入藏和親的故事,理解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和唐太宗開明的民族政策。

3.瞭解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含義。

4.掌握唐朝文學藝術等方面的主要成就,瞭解唐朝的著名詩人、書法家和畫家及其代表作。

二、重點:

盛世經濟的繁榮;唐朝文學方面的主要成就。

三、難點:

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通過播放《盛唐氣象》,引入課題。學生看視頻,初步感知唐朝的繁榮與開放。

(二)講授新課

1.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2.學生根據學習目標自主學習課本內容。

3.學習第一部分:經濟的繁榮

(1)學習農業的發展。讓學生根據課本説出農業發展的表現

(2)重點讓學生了解盛唐時期的新式農具:曲轅犁和筒車。播放視頻觀看。

學生看視頻,瞭解新式農具的特點。直觀,容易記憶

(3)材料研讀:據記載,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泄水”。想一想,使用筒車的好處是什麼?

學生探討後回答問題

(4)學習手工業的發展。説出手工業發展的具體表現。

(5)展示絲織業的圖片並講解。並進行材料研讀,回答問題

(6)展示陶瓷器的圖片並講解。重點介紹唐三彩:唐三彩的製作是在白底的陶胎上,刷上一層無色釉,再用黃、綠、青三色加以裝飾,燒成色彩鮮豔的三彩陶器。其造型美觀大方,是藝術的珍品。

(7)學習商業的發展,重點介紹大都市長安。根據課本介紹説説長安城的佈局?

4.學習第二部分:民族交往與交融

(1)介紹唐與突厥的關係:

(2)介紹吐蕃的統一。

(3)説出松贊干布為什麼多次向唐朝求親?唐太宗如何對待松贊干布的求親?出示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畫像。

(4)播放視頻《文成公主入藏》。

(5)根據視頻回答:文成公主入藏,給吐蕃帶去了什麼?唐蕃和親產生了什麼積極作用?

(6)閲讀相關史實:唐與吐蕃的友好關係。

(7)研讀材料回答問題:

(8)學習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的表現。

(9)讀唐太宗的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回答相關問題。

5.學習第三部分:開放的社會風氣。

(1)根據課本內容,説説唐朝社會風氣的特點。

(2)展示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的圖片。

6.學習第四部分:多彩的文學藝術。

(1)學習唐朝的詩歌。以表格的形式進行填空回答。

(2)學習唐朝的書法。重點講解顏真卿和歐陽詢。

(3)學習唐朝的繪畫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回答唐朝的著名的畫家代表及其代表作。

(4)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唐朝開創盛世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7.鞏固提升。

績優學案知識鞏固

五、課堂小結:

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很多,初唐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皇帝勤於政事,大臣廉潔奉公,國家輕搖賦税的基本國策,使得唐朝前期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環境。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發揮聰明才智改進勞動工具,使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整個社會生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五、板書:

盛唐氣象

一、經濟的繁榮

1.農業

2.手工業

3.商業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1.唐與突厥的關係

2.文成公主入藏

3.民族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四、多彩的文學藝術

1.唐詩

2.書法

3.繪畫

六、課堂小結:

盛唐氣象出現的原因很多,初唐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皇帝勤於政事,大臣廉潔奉公,國家輕搖賦税的基本國策,使得唐朝前期社會秩序比較安定,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秩序和環境。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發揮聰明才智改進勞動工具,使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整個社會生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6

一、依據課標學情,深入分析教材內容

本課的課程內容為知道元代通過宣政院來管轄西藏,進而瞭解西藏在元代時正式納入了中國的版圖。依據該課標內容,本課在教學設計時進行了適當的補充和拓展。通過識讀《元朝疆域圖(1330年)》,讓學生知道元朝遼闊的疆域範圍,知道行省是元朝設立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在瞭解行省制度的深遠影響的基礎上,確定本課的教學主線:讓學生知道西藏在通過宣政院管轄後,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同時也讓學生知道元朝設立的澎湖巡檢司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國台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通過對這些史實的瞭解,使學生認識到元朝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以此來拓寬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備,為他們後續的歷史學習服務。

本課為教材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係發展和社會變化”中的第六課。在銜接第五課的基礎上,本節課主要講述元朝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對遼闊疆域進行有效治理,推行了行省制度,全國分設10個行省;對邊疆地區因地制宜進行治理,設宣政院管轄西藏。通過一系列有建樹的行政措施,鞏固了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元朝的統治是中國歷史上管理如此廣大疆域的統一多民族國家的一次嘗試,對後代有着不可磨滅的影響。本課為後面幾課的講述起到重要的鋪墊作用,在單元中的位置也至關重要。

但由於本課講述的是元朝的統治,屬於政治方面的內容,離學生的實際生活距離較遠,其內容也比較枯燥;相對於七年級學生而言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難度的。但是,經過了一個多學期歷史的學習,學生對史料的分析能力和對歷史圖片的識讀能力也有所提高,加上行省制度在我國曆史上影響深遠,學生可通過尋找家鄉現在行省名稱和建制與元朝所屬行省的關係來提高對本課的認識,為重、難點的突破奠定基礎。

二、緊扣教學重點,設計學生活動

“元朝的疆域”一目,教材是從元朝疆域範圍、元朝疆域很遼闊兩個方面來展開敍述的,對該子目的瞭解主要是為後兩個子目的學習服務的。

行省制度是元朝鞏固統一的一大創舉,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關於行省制度這一部分,要強調兩個方面。第一,元朝行省設置。元朝在全國各地設置了十個行省,由中書省派省臣到各地方行省執政。在這十大行政區域之外,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裏”,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西藏地區。第二,行省設置的作用。設計時只有通過對行省官員行使權力的解讀,來説明行省的設置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了保證,加強了統治。

另外,“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一目,是本課的另一個教學重點。該子目主要是讓學生明白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策略——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進行了如下教學設計。

1.導入部分,在最初的設計中想到要運用一些圖像或視頻資料切入,可在蒐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單就元朝統治的政治制度方面的影像資料很少,其中就本課對元朝總體評價的有價值的資料就更少了,於是就想到了通過查閲相關書籍的辦法來加以概括。後來在翻閲姚大力教授的《追尋“我們”的根源》一書後找到了靈感。遂把他對於元朝統治的經典評價加以歸納,開篇直接引入,並設問:為什麼姚教授會對元朝給予這樣的評價呢?元朝在中國歷史上究竟有何無法抹殺的貢獻呢?帶着這樣的疑問和對元朝的整體感知進入了新課的學習。

2.在設計“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這一內容時,引導學生知曉元朝疆域範圍,特別是讓學生知道今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廣大地區,中國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內,元朝版圖大體確定了中國後來疆域的輪廓。並通過元朝疆域與唐朝疆域的對比,讓學生明白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關於民族交融的理解,在最初的設計中,把它和後面的第三子目進行了融合,後發現,這樣的設計存在一定的邏輯問題,在指導老師的幫助下又進行了調整,從編者的設計意圖出發,理解到在元朝,除了遼闊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融入到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之中,之後才有了對這些地區採取的有針對性的管理措施,這樣做既順應了教材原有的體系,也符合對知識整體建構的規律。

3.關於行省制度的設計,在設計前,首先得認識到行省制度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下的地方行政制度。要把它分成中央和地方兩個部分加以理解。首先關於元朝的中央機構,主要是引導學生明白以中書省、樞密院、御史台為核心的元朝官僚機構不僅漢式特色明顯,而且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特徵也很明顯,這一部分主要是通過幫助學生自主建構來完成。其次在對地方行省制度的解讀上,通過史料研讀、圖片對比等方法幫助學生理清基本線索,讓學生明白今天中國的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域,其建制和名稱都來源於元朝的行省制度,並通過對地方史的解讀,更好地加深學生對行省制度的理解。

4.在第三子目,據教材編寫體系理解,那就是在不設行省的區域,元朝也因地制宜的進行了很好地管理。根據課標要求,在設計本子目時,教師重點以西藏和中國台灣地區為例,讓學生在理清相關史實的基礎上,明白西藏和中國台灣地區自古以來是祖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那些妄圖分裂祖國領土的行徑都是不能得逞的,必將遭到失敗。然後分別以東北、西北、西南等其它地區設置的管理機構為例,重點解釋“因地制宜”的管理方式。

三、挖掘教材資源,開展研究性學習

(一)加強對地圖的研究,建立歷史空間概念

在本課的設計中,教師充分利用了《元朝疆域圖(1330年)》,以該圖貫穿始終。如在設計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這一內容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元朝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一話的理解,設計中把元朝和唐朝的疆域圖加以對比呈現,通過尋找其中的區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元朝疆域的遼闊。另外關於民族交融這一內容,通過地理區域和動向圖呈現的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除了遼闊的疆域外,更多的民族也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這一概念。

此外,在講解“行省制度”時,教師也緊緊圍繞該圖展開教學。通過尋找元朝在全國各地設置的十個行省及元朝地圖與現行中國行政區劃分圖的區別,幫助學生在掌握具體史實的基礎上,更好地建立歷史空間概念。

最後,在講解“因地制宜”這一管理方式時,同樣也引用了該圖,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地圖,找出以上地區的管理與其他大部分地區管理的不同之處並分析原因,幫助學生理解元朝因地制宜管理邊疆地區的方式,使學生的歷史空間意識得到進一步增強。

(二)引用相關史料,適時進行釋疑解惑

對某些歷史知識和歷史現象的理解,如缺少相關史料的補充和解釋,顯然是不足的。如在講“元朝的疆域”一目時,除了引入地圖外,還適時引用了明代宋濂在《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中的一段描述。把兩者結合在一起,通過學生的觀察和理解,正確描述出元朝的疆域範圍,這比起簡單的讀、講印象更為深刻,也更便利於理解。

元朝的“行省制度”一目在理解時有一定的難度。要理清該制度,首先得理解元朝的中央機構。關於這一內容,教材有明確的文字表述,但對於七年級的學生而言,單純的讀背顯然是行不通的。設計時,教師除了精心製作“元朝中央機構示意圖”,以框架體系的形式進行呈現,並通過學生自主閲讀、歸納概括、理解填圖的形式進行知識的自我建構,增強他們對教材體系的掌握和自主探究意識的培養外,適時補充一些史料更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關於中書省和行省之間的關係以及行省官員的權力的説明在教材中沒有非常直接的呈現。而這一內容的掌握對理解行省制度是有很大幫助的。所以,設計時教師及時引用了韋慶遠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和《元史·百官志》中的一段話進行釋疑和解惑,幫助學生掌握行省制度的內涵,為突破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最後,關於對西藏納入中國版圖及對中國台灣地區管轄的過程的理解,也是通過一些史料的引用來加以説明的,但如能對以上這些史料的選擇上再多一些甄別和刪選,可能會起到更加理想的效果。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7

【學習內容】

課文文章:《鄧稼先》《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回憶魯迅先生(節選)》

叢書文章:《鐵匠》《金嶽霖先生》《汽笛•布鞋•紅腰帶》《祖父》

【學習目標】

1.讓學生明確寫人作文的基本方法,掌握寫出人物精神的方法。

2.學習選取典型事例及正確運用人物描寫的方法。

3.培養學生善於觀察、發現、積累的習慣,激發學生寫作熱情。

【學習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外在特點和內在精神之間的關係。

2.學習有創意的表達,通過細節描寫反映人物個性,運用對比等手法來表現人物精神。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內探究】

談話導入:人物的精神包括思想、氣質、品格、個性等,寫人物重在通過對人物外貌、語言、動作、行為,心理的刻畫中,對與人物有關事件的敍述描寫中,在對人的評述中,見出人物的個性特點、精神品格,人物才會形神皆備,鮮活生動,如在眼前。也才能打動人,感染人,鼓舞人。

活動一:温故知新

回憶一下寫人作文的基本步驟:

第一、細心審題,弄清題意。 (審題)

第二、確定好所寫人物的思想品德。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質,反映人物心靈 (立意)

第三、依據要表現的品德選擇一個或幾個具體事例進行具體描寫。選典型的材料:最能説明人物性格、思想品質,反映人物心靈的材料。(選材)

第四、據所選材料的情況,按時間或材料類別佈局。採用多種手法描寫人物:外貌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選擇最能表現突出人物形象的來寫。(佈局)

第五、修改、交流欣賞。(總結全文,點題照應)(點題)

活動二:文本感染

一、選擇典型事例,寫出人物精神

《鄧稼先》

①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國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報效祖國。

② 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彈製造的理論,併成功設計了兩彈“兩彈元勛”,功勛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間寫了一份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④文~初期,説服兩派繼續工作,沒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批判圍攻,竟能説服工宣隊軍宣隊的隊員, 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最高奉獻。

⑥一封短短的信,強烈樸實的民族自尊心。

⑦1982年,“我不能走”。執着追求、無私奉獻、責任心強。

《説和做 ——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苦讀寫作《唐詩雜論》;李公樸遇害後大無畏參加羣眾大會,一心救國救民的愛國精神。

《回憶魯迅先生》

關心幫助青年;生活平凡隨意;為人寬厚仁愛;待友真誠悉心;意志堅定,工作辛苦,帶病堅持工作。

二、細節描寫使人物形象鮮明,事情生動,主題更明確。

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緻的描繪,它具體滲透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之中。細節,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富有特色的細枝末節。它是記敍文情節的基本構成單位。細節描寫中,主要抓住肖像、心理、動作、語言、神態細節進行描述。

1.肖像細節描寫。

閲讀左拉的《鐵匠》,勾畫出文章描寫鐵匠外貌的語句,歸納出鐵匠的性格特點。

〔明確〕肖像描寫的作用不止在於畫出這個人的外部面貌,更是為了以形傳神,通過人物的外部特徵揭示性格特點(表現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生活際遇)。

2.語言細節描寫。

閲讀汪曾祺的《金嶽霖先生》,勾畫出文章描寫金先生語言的語句,歸納出金先生的性格特點。

老舍説:“對話就是人物的性格等等的自我介紹。”語言描寫是對人物獨白和對話的描寫,俗話説言如其人,又説言為心聲,什麼人説什麼話。我們也常説,對一個人要聽其言觀其行,説的就是一個人的語言能夠反映一個人的精神世界。

3.行動細節描寫。

行動描寫是表現人物的重要手段,能夠淋漓盡致地展示個性形象,而且引人入勝。年輕人之所以喜歡看武打小説,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動作吸引人。

閲讀蕭紅的《祖父》,勾畫出文章描寫祖父行動的語句,歸納出祖父的性格特點。

4.心理細節描寫。

心理活動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能夠把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現在讀者面前。要設身處地地推測人物的內心所想,把自己當作具有所寫人物的個性特徵的“他”。只有把人物的心理活動寫得細膩而真切、生動而傳神,才能突出人物的精神世界。

閲讀陳忠實的《汽笛•布鞋•紅腰帶》,勾畫出文章中的心理描寫語句,歸納出“我”的性格特點。

三、藉助對比手法描寫人物,使形象更鮮明。

對比是把兩種對應的事物對照比較, 刻畫性格,使形象更鮮明感受更強烈。

《鄧稼先》一文中把鄧稼先於奧本海默對比着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他們最本質的區別在於性格和為人。奧本海默鋒芒畢露,而鄧稼先卻忠厚平實,從不驕傲。

四、藉助一些抒情議論的句子,對人物的精神品質作點睛式的概括。

在記敍的段與段中間穿插議論,起着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如《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中“做了再説,做了不説,這僅是聞一多先生的一個方面,——作為學者的方面。聞一多先生還有另外一個方面,——作為革命家的方面。這個方面,情況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這段文字就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説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結尾説:“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標。”這兩句議論就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活動三:寫作指導

以“我的好朋友”為例,進行思路點撥。

第一、首先確定好朋友的性格、精神或氣質,運用議論的語句加以概括。

第二、抓住人物的典型細節來表現人物的特徵。人物肖像必須符合年齡、性格特徵,典型事例必須體現精神品質。要選取最能反映人物身份與性格的特徵,捕捉最能表現人物內心情感與個性特徵的瞬間畫面,而不要面面俱到。

第三、精選寫作手法,表現人物的思想本質和性格特徵。

寫作要求:

1.寫好肖像,以形傳神。

2.寫好心理,傾訴心聲。

3.寫好行動,扣住細節,形神兼備。

4.寫好環境,以景寫人。

5.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寫作步驟:

一是細心審題。

二是突出人物性格、思想品質。

三是選典型的材料。

四是據所選材料的做好佈局。

五是反覆推敲修改。

六是交流欣賞。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8

一、元朝的疆域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基本情況: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曆史上最大的。

2.元朝疆域與漢唐時期有哪些拓展:超越漢朝和唐朝,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和東北廣大地區,中國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的統治範圍之內。

二、行省制度

1.元朝建立行省制度的背景: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在漢族知識分子的幫助下,逐步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

2.行省制度的基本內容。

(1)中央—中書省—全國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周圍地區。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設御史台負責監察事務。

(2)地方—行中書省(行省或省)—中書省的派出機構—管轄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繼承前代的制度。“行省制度”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三、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目的: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統治者根據各地情況,彩玉因地制宜的方式。

(一)中國台灣

(1)措施: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

(2)影響: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中國台灣地區正式建立行政機構。

(二)西藏

(1)措施: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徵收賦税,屯駐軍隊。

(2)影響: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

拓展:

1.元朝在我國曆史上貢獻:①元朝的統一,結束了北宋以來幾個政權並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遼闊。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③元政府設有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駐紮軍隊,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⑤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的大融合。

2.從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角度,説一説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證券病例的政治局面,為以後各個朝代保持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體確定了中國後來疆域的輪廓,極大地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9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問題 學校要舉行美術作品比賽,小鷗很高興.想裁出一塊麪積為25 dm2的正方形畫布,畫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參加比賽,這塊正方形畫布的邊長應取多少?

師:∵52=25,

∴這個正方形畫框的邊長應取5 dm.

二、講授新課

師:請同學們填表:

正方形面積 1 9 16 36 425

邊長 1 3 4 6 25

師:上面的問題,實際上是已知一個正數的平方,求這個正數的問題.

師:一般地,如果一個正數x的平方等於a,即x2=a,那麼這個正數x叫做a的算術平方根.記作a,讀作“根號a”,a叫做被開方數.

規定:0的算術平方根是0.

師:我們一起來做題.

展示課件:

【例】 求下列各數的算術平方根:

(1)100; (2)4964; (3)0.0001.

學生活動:嘗試獨立完成.

教師活動:巡視、指導,派一生上黑板板演.

師生共同完成.

解:(1)∵102=100,

∴100的算術平方根是10.

即100=10.

(2)∵(78)2=4964,

∴4964的算術平方根是78,即4964=78.

(3)∵0.012=0.0001,

∴0.0001的算術平方根是0.01,

即0.0001=0.01.

三、隨堂練習

課本第41頁練習.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與同伴交流.

師生共同歸納算術平方根的定義及其表示方法.

教師首先利用例子提出問題:請你説出上面等式右邊各數的平方根,通過學生動腦動口加深對算術平方根概念的初步理解;然後在上面敍述的基礎上提出算術平方根概念的符號表示方法,同時用練習鞏固所學新知,由量變到質變,使學生能牢固掌握本節內容.

6.1 平方根(2)

能用夾值法求一個數的算術平方根的近似值,會用計算器.

重點

夾值法估計一個數的算術平方根的大小.

難點

夾值法估計一個數的算術平方根的大小.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怎樣用兩個面積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面積為2的大正方形?

運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怎樣用兩個面積為1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面積為2的大正方形?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操作、觀察、交流.

二、講授新課

師:將兩個小正方形沿對角線剪開,得到幾個直角三角形?

生:4個.

師:大正方形的面積多大?

生:面積為2的大正方形.

師:這個大正方形的邊長如何求?

學生活動:嘗試獨立完成.

教師活動:啟發,適時點撥.

師生共同歸納:設大正方形的邊長為x,則x2=2,由算術平方根的意義可知:x=2.

∴大正方形的邊長為2.

師:小正方形的對角線的長為多少?

生:對角線長為2.

師:很好,2有多大呢?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交流.

教師活動:適時啟發,點撥.

師生共同歸納:

∵12=1,22=4,

∴1<2<2.

∵1.42=1.96,1.52=2.25,

∴1.4<2<1.5.

∵1.412=1.9881,1.422=2.0164,

∴1.41<2<1.42.

∵1.4142=1.999396,1.4152=2.002225,

∴1.414<2<1.415.

……

如此進行下去,可以得到2的更精確的近似值.

其實,2=1.41421356……它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無限不循環小數是指小數位數無限,且小數部分不循環的小數.

師: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

生:能,如:3、5、7等.

師:如何用計算器求出一個正有理數的算術平方根(或其近似值).

學生活動:嘗試獨立完成例2.

師:請同學們用計算器求出引言中的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

學生活動:用計算器小組合作完成.

第一宇宙速度:v1≈7.9×103 m/s;

第二宇宙速度:v2≈1.1×104 m/s.

展示課件:

1.利用計算器計算,並將計算結果填在表中,你發現了什麼規律?你能説出其中的道理嗎?

… 0.0625

0.625

6.25

62.5

625

6250

62500

… …

2.用計算器計算3(精確到0.001),並利用你發現的規律説出0.03,300,30000的近似值,你能根據3的值説出30是多少嗎?

師:你能説出其中的規律嗎?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交流.

師生共同歸納:

求算術平方根時,被開方數的小數點要兩位兩位地移動,當被開方數向左(右)每移動兩位時,它的算術平方根相應地向左(右)移動一位.

新知應用:

師:我們一起來做題:

展示課件.運用多媒體:

【例】 小麗想用一塊麪積為400 cm2的正方形紙片,沿着邊的方向裁出一塊麪積為300 cm2的長方形紙片,使它的長寬之比為3∶2.她不知能否裁得出來,正在發愁.小明見了説:“別發愁,一定能用一塊麪積大的紙片裁出一塊麪積小的紙片.”你同意小明的説法嗎?小麗能用這塊紙片裁出符合要求的紙片嗎?

解:設長方形紙片的長為3x cm,寬為2x cm.

根據邊長與面積的關係得

3x•2x=300,

6x2=300,

x2=50,

x=50.

因此長方形紙片的長為350 cm.

因為50>49,所以50>7.

由上可知350>21,即長方形紙片的長應該大於21 cm.

因為400=20,所以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只有20 cm.這樣,長方形紙片的長將大於正方形紙片的邊長.

【答】 不能同意小明的説法.小麗不能用這塊正方形紙片裁出符合要求的長方形紙片.

三、隨堂練習

課本第44頁練習.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與同伴交流.

1.使每個學生都參與用計算器求一個正有理數的算術平方根,由於有的同學沒有帶計算器,所以沒有很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2.平方根移動的規律,須讓學生通過查表、探索、發現、總結,最好是自己找出其中所藴含的規律.

6.1 平方根(3)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10

一、班級基本情況和目標:

整個年級各個班級是由學校平行分班,各班級不是相差很大。本學期我的基本目標是:使全體同學都能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形成良好的學習風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逐步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風氣。

二、指導思想:

1、堅持認真學習、貫徹“全教會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以“學會關心”為主線,.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

2、堅持以人為本、和諧發展的原則,在班級中提倡民主平等、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精神,進一步加強班級的學習風氣建設,增強班級的凝聚力。

3、堅持德育科研,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重點,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七年級思想品德下冊教材共有四個單元的內容,第一單元共有六節內容,讓學生懂得珍惜無價的自尊;揚起自信的風帆。第二單元共有四節內容,讓學生懂得走向自立人生;人生當自強。第三單元共有四節內容,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為堅強喝彩。第四單元共有五節內容,讓學生懂得感受法律的尊嚴;讓法律保護我們成長,懂得用法律來保護自己。

四、教學目標:

1、力爭學期檢測全部達合格以上標準。

2、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綜合性學習。創設情景,使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交流與合作,從中激發學生進行討論,多角度的去思考問題。

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法制觀念,從一定的理論高度去審視自然,人類和社會的發展。

五、教學重點:

1、尊重他人與自尊的關係。

2、自信與成功的關係。

3、自立的表現和必要。

4、依賴的危害和自立的方法。

5、自強的表現和作用。

6、怎樣做到自立自強。

7、為什麼會有挫折,怎麼應對挫折。..

8、堅強意志的表現和作用。

9、.為什麼要遵守法律。

10、怎樣預防違法。

11、使學生了解犯罪的危害。

12、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13、如何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與侵權行為做鬥爭。

教學難點

1、如何樹立自尊和自信。

2、怎樣預防違法。

3、如何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與侵權行為做鬥爭。

4、怎麼應對挫折。

5、堅強意志的表現和作用。

7、依賴的危害和自立的方法。

8、怎樣做到自立自強。

六、具體措施:

1、認真鑽研教材,備好,上好每一節課,向45分鐘要質量。

2、課堂上儘量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如多媒體教學,以及直觀教具,給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3、做好作業、單元測試及講評工作。

5、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

6、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形成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

7、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學習情趣,樂於並善於終身學習,讓學生懂得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

8、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9、課後多加強學生的重點知識的練習,以常見題型為主延伸訓練。

七、課時安排:

周次 內容 課時

1---3 珍惜無價的自尊 6課時

4---5 揚起自信的風帆 4課時

6---7 走向自立人生 4課時

8---9 人生當自強 4課時

10--11 讓挫折豐富我們的人生 4課時

12--13 為堅強喝彩 4課時

14-- 15 感受法律的尊嚴 4課時

16-- 17 法律户我成長 4課時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11

課時安排説明:

《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共分兩課時,我們在第一課時已經學習了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對頂角、餘角、補角的定義及其性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掌握垂直的定義及其表示方法,會藉助有關工具畫垂線,掌握垂線的有關性質並會簡單應用。

一、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在國小已經認識了平行線、相交線、角;在七年級上冊中,已經對角及其分類有了一定的認識;上一節課又進一步學習了兩直線的位置關係、兩角互補、互餘等概念,這些知識儲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具備了掌握本節知識的基本技能。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上一節課,通過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從身邊熟悉的情境出發,使學生經歷了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讓學生通過直觀和大量的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動手、動口、動腦來進行歸納整理;鑑於學生已有充分的知識儲備,本課時將繼續延續還課堂於學生,在開放的前提下,讓學生經歷動手畫圖(或者操作)、合作交流的過程,給學生一個充分發表見解的舞台,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自信力,打造高效課堂!

二、教學任務分析

根據七年學生好奇的心理,首先應引導學生走進現實世界,用一雙慧眼去發現有關垂直的情境,藉助視覺思維的直觀性,複習舊知識,提煉新知識,讓學生在主動“探索發現”的過程中增進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根據學生已經具備的知識儲備和能力,特制定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

(1)會用符號表示兩直線垂直,並能藉助三角板、直尺和方格紙畫垂線。

(2)通過摺紙、動手操作等活動探究歸納垂直的有關性質,會進行簡單的應用。

(3)初步嘗試進行簡單的推理。

2. 過程與方法:經歷從生活中提煉、動手操作、觀察交流、猜想驗證、簡單説理等活動,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善於舉一反三,學會運用類比、數形結合等思想方法解決新知識。

3.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反之又服務於生活”的道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瞭解數學的價值,通過“簡單説理”體會數學的抽象性、嚴謹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時我遵循“開放”的原則,在把握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造。通過重組教材,恰當地創設情境,為學生構建了有效開放的學習環境。本節課共設計以下環節:第一環節:走進生活,引入課題;第二環節:動手實踐、探究新知;第三環節:學以致用,步步為營;第四環節:綜合應用,開闊視野;第五環節:學有所思,反饋鞏固;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能力延伸。

第一環節 走進生活 引入課題

1.請每位同學提前蒐集有關“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圖片,提煉出數學圖形,重點關注有關“垂直”的內容,然後小組內交流資料,進行合理分類、整理。

2.

複習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教師提前進行篩選,捕捉出有代表性的題目,課堂上由學生本人主講,最後概括出有關結論。

3.鞏固練習:教師展示下列圖片,學生快速回答:

問題:1.觀察圖形,你能找出其中相交的直線嗎?他們有什麼特殊的位置關係?

2.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歸納總結

兩條直線相交成四個角,如果有一個角是直角,那麼稱這兩條直線互相垂直(perpendicular),其中的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它們的交點叫做垂足。通常用“⊥”表示兩直線垂直。

活動目的: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課前開放,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圖形出發,既複習了上一節課的知識點——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又體會到生活中大量存在特殊的相交線——垂直,在比較中發現發現新知,加深了學生對垂直和平行的感性認識,感受垂直 “無處不在”;使學生充分體驗到現實世界的美來源於數學的美,在美的享受中進入新知識的殿堂。通過親身經歷提煉有關數學信息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直觀有趣的問題情境中抽象出有價值的數學模型,然後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在展示學生作品中進行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參與,啟發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組織好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首先要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搜尋信息,提煉信息;其次在課堂上應充分展示學生的傑作,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讓學生充分發表他們的見解,及時作出恰當的評價,激勵學生以滿腔熱情投入到學習中;最後教師應提煉學生中出現的錯誤,在辨析中讓學生“明辨是非”。如怎樣判斷兩條線段的位置關係?在第三個圖中,如果有學生提出a和c有何位置關係,教師可以激勵學生課後繼續探究,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果學生的作品中已經“生成”了“問題一”的內容,教師應因勢利導,適時調整預案。

第二環節 動手實踐,探究新知

動手畫一畫1:

工具1:你能借助三角尺或者量角器,在一張白紙上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嗎?

工具2:如果只有直尺,你能在方格紙上畫出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嗎?

説出你的畫法和理由.

工具3:你能用摺紙的方法折出互相垂直的直線嗎,試試看吧!請説明理由。

活動目的: “條條大路通羅馬”,相同的問題可以藉助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方法來解決,讓學生的思維得到充分發散,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畫、折等活動,進一步豐富對兩條直線互相垂直的認識,掌握有關的符號表示。課改理念之一就是改變學生被動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積極主動的投身於“做數學”中。本環節的設置,將問題更加形象生動的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經歷思考、實踐、猜想,動手驗證等過程,不僅加深對“垂直”的理解,而且感受到“做數學“的樂趣,從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形成探索新知的內驅力!而學生在相互交流探討中,可以相互點撥,順其自然的掌握新知識。對於第2問的最後一種畫法,必要時給出示範,並利用量角器等工具進行驗證,為今後探索圖形的性質積累活動經驗。

活動注意事項: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操作、思考。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畫圖是否合乎要求,還要及時收集學生一些好的畫法進行展示。教師應關注個體差異,關注學習上稍微落後的學生,幫助他們分析產生困難或錯誤的原因,提前給予點撥,在集體展示時給這部分同學展示的機會,可以極大的調動這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提高自信力!教師還應注意收集錯誤信息,進行辨析,將易錯點消滅在萌芽中!

歸納結論:

1.點A和直線m的位置關係有兩種:點A可能在直線m上,也可能在直線m外。

2.平面內,過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與已知直線垂直。

活動目的:這是本節課的難點,首先通過讓學生畫“點和直線的位置關係”,讓學生在直觀中抽象出“點在直線上和點在直線外”這一數學模型,這是分散難點的有效途徑,讓學生在看似“盲目”的探究中發現問題的本質,增加繼續探究的勇氣!問題的設置由易到難,由直觀畫圖到理性思考的過程。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問題串的激發下,逐步高漲。開放的環境讓學生擁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應關注學生在畫圖過程中的不良習慣並及時糾正;參與到學生中進行討論,及時捕捉好的資源,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活動目的:通過動手畫圖,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更好的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也是促使學生認真審題的重要策略。比較線段的大小,是學生能輕鬆解決的問題,他們在動手操作中,很容易得出結論,輕而易舉地掌握這一重要性質。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應關注學生的畫圖是否合乎要求,關注學生是否掌握了“比較線段大小”的方法,讓學生充分體會“新知識都是由舊知識解決的”這一重要方法,在小組交流期間,教師還應重點幫扶在理解上有困難的學生,讓每位學生都學到有價值的數學。

第三環節 學以致用,步步為營

請動手畫一畫四

如圖:一輛汽車在直線形的公路上由A向B行駛,M、N分別是位於公路AB兩側的兩所學校。

問題1:汽車行駛時,會對公路兩旁的學校造成一定的噪音影響。當汽車行駛到何處時,分別對兩個學校影響最大?在圖中標出來。

問題2:當汽車由A向B行駛時,在哪一段上對兩個學校影響越來越大?越來越小?

問題3:在哪一段對M學校影響逐漸減小而對N學校影響逐漸增大?( 用文字表達)

活動目的:通過一題多問,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本質找規律、通過規律找方法。本環節的設置能夠很好地鍛鍊學生的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使數學學習充滿了趣味性和挑戰性。本題的設置可以較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學生通過動手畫圖,就可以將一個較難的題目分解於無形,從而輕而易舉的突破難點;本題的設置,為學生掌握解決難題的方法指明瞭方向。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養成畫圖的好習慣,而且要培養學生善於從複雜的題目中分離出簡單的小題目,從而各個擊破,化難為易!本題滲透了從特殊到一般,又從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只要掌握“點到直線的距離”,多角度地觀察圖形,再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進行分析,就能從千變萬化中找到問題的切入點。

第四環節 綜合應用,開闊視野

問題1:體育課上老師是怎樣測量跳遠成績的?能説説説其中的道理嗎?與同伴交流.

問題2:如圖2.1-5已知∠ACB=90°,即直線AC BC;若BC=4cm,AC=3cm,AB=5cm,那麼點B到直線AC的距離等於 ,點A到直線BC的距離等於 ,A、B兩點間的距離等於 。

你能求出點C到AB的距離嗎?你是怎樣做的?小組合作交流.

問題3:如圖2.1—6,點C在直線 AB上,過點C 引兩條射線CE、CD,且∠ACE=32°,∠DCB=58°,則CE、CD有何位置關係關係?為什麼?

活動目的:問題一取材於學生最熟悉的情境,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同時又鼓勵學生用數學知識來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滿足他們的好奇心,問題1的設置不僅僅鞏固了垂直的定義及其性質,而且讓學生進一步領會了數學的建模思想!通過設置問題2和問題3,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突出了本節課的重點,通過變式練習,步步遞進,不斷完善了新的知識結構,同時讓學生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現的快樂,繼而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內驅力。問題串的提出,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的需要,提出的問題能激發學生認知上的衝突,從而促使他們去探索,去對自身的認知結構進行調整和變革。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要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敢於質疑;要滲透合情説理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第五環節 學有所思 反饋鞏固

活動目的:該環節是為了提高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引導者。本環節的設置使學生學會從系統的角度把握知識方法,努力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引導學生時刻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一定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切身感受,仔細聆聽學生對本節知識的達成度,注意鼓勵學生説出自己的困惑,以便進行適時的點撥和強調。

鞏固反饋

1.如圖2.1—7中,∠BAC=90°,AD⊥BC於點D,則下面結論中正確的有( )個。

①點B到AC的垂線段是線段AB;②線段AC是點C到AB的垂線段;

③線段AD是點A到BC的垂線段;④線段BD是點B到AD的垂線段。

A、1個;B、2個;C、3個;D、4個。

2. 如圖2.1—8中, 點O在直線AB上,OE⊥AB於點O,OC⊥OD,若∠DOE=320,請你求出∠EOC、∠BOD的度數,並説明理由。

3. 如圖2.1—9中,點O在直線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則OE和OC有何位置關係?請簡述你的理由。

活動目的:本環節是為了檢驗學生對本節課的掌握程度。在測試題的選擇上,體現了分層次的原則。題目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爭取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領略到成功的喜悦!

活動注意事項:應當堂反饋,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

第六環節 佈置作業 能力延伸

基礎題:1.書P45頁習題2.2 第 1,2,3題

提高題:2.請學有餘力的同學採取合理的方式,蒐集整理與本節課有關的“好題”,被選中的同學下節課為全班展示。

活動目的:作業的佈置不僅體現了分層次的原則。而且將課內的學習延伸到了課外,給了學生更廣闊的提升空間,激勵學生為了獲得“展示”而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學到了有價值的數學!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一定要將所有學生蒐集的題目批閲一遍,給予這部分同學很高的評價,採取“賞識教育”激勵更多的學生走向講台,展示自我;將“好題”除了部分展示外,多餘的“好題目”還可以採取“佈置作業”的形式供全體同學共享!

四 教學設計反思

首先我通過讓學生蒐集資料、動手實踐等活動,讓全體學生通過自主參與知識的過程,主動掌握探求新知的方法,培養了一種積極向上的探究精神,引導學生真正把知識變為自己的學問,以便隨時駕馭流動的世界.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及學生的心理特徵,在學法上,極力倡導了新課程的動手實踐、獨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挖掘生活中的實際素材,能夠列舉一些具有合理性、科學性、創造性的實例,並輔以語言及書面的表達,使學生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既加深了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注重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

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概括歸納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本節課採用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和小組合作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演示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創設和諧、輕鬆的學習氛圍。課程的設置注重以問題串的方式及變式練習,以激發學生探究、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並在學生的探索、分析、交流、歸納、類比中突破難點,突出重點!整節課的設置滲透了數學的建模思想。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合作者。本節課是一個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是為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提供機會,搭建平台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扮演了引導、點評的角色,數學舞台上的“主演”是全體學生!本節課,所有的學生都得到了參與討論和發表見解的機會,所有的結論和發現都是學生全員參與,熱烈討論,相互啟發,思考探索獲得的,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了問題的情境,增加了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實踐性,激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慾望,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2.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3.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積累文言詞彙,掌握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

(2)訓練閲讀淺近文言文的能力。

2.難點:理解實踐出真知道的道理。

課時劃分

二課時

教學投計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熟讀課文,讀準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齧(niè)溯(sù)歟(yù)

2.查字典,看課文註釋,試翻譯課文。

二、導語

俗話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有一則故事記載,某土地廟前石獸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十多年後重修山門,尋找石獸,它卻不在原落水處,也不在下游。一位老兵説,應該在上游尋找,依他的話,果然撈出了石獸。石獸為什麼會向上遊“跑”呢?今天我們來學習《河中石獸》一文,從中找出答案。

三、正課

1.交流作家作品資料。

作者紀的,字曉嵐。乾隆十九年(1754)進士。學部淵博,曾任翰林院編修、侍讀學士。因獲罪遺戍烏魯木齊。釋放回京後,任《四庫全書》總纂官,編定《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目錄上學上貢獻很大。著有《閲微草堂筆記》等。

選自《閲微草堂筆》,是紀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筆記小説,題材料妖怪鬼狐為主,但於人事異聞、名物典故等也有記述,內容相當廣泛。

2.朗讀課文。

3.就課文不理解的詞語質疑。現在小組內質疑小組不有解決的交全班討論。

四、課堂小結

1.古今異義

井:古義:一起二石獸並沉焉。

今義:並列

閲:古義:代詞這是非木柿

今義:閲讀

是:古義:經歷閲十餘

今義:判斷詞是

蓋:古義:發語詞蓋石性堅重

今義: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古義:只但矢其一

今義:錶轉折但是,卻

2.一詞多義

去:豈有為暴漲攜之去離去

西蜀之去南海距離

為:豈能為暴漲攜之去被

必於石下迎水外齧沙為坎穴成為

橘生於淮南則為橘是

為其來也在

3.詞性活用棹名詞用為動詞划船

4.漢字能假同“癲”,瘋

五、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第三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朗讀課文,複習上節課內容。

2.思考文中尋找石獸的幾種方法,有條件的同學製作相關演示課件。

3.就課文不理解出質疑。

二、導語

上節課我們解決了課文中的字詞,疏通了文意,這節課我們將進一步探究課文內容。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質疑:故事説了一件什麼事?

討論並歸納:説的是一個廟門口的石獸,倒塌到河裏,十幾年後,人們找石獸的事。

3.質疑:故事中主要説出了幾位主要人物“他們各自尋找河中石獸的道理和方法是怎麼樣的?分析一些他們這樣認識的原因。

討論並歸納:

(1)寺僧以為石獸被水衝到下游支了,劃小船,拖着鐵鈀,尋找了十多裏,沒有找着。

(2)講學家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石頭埋沒有在沙裏一定會漸漸地沉下去,越來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老河兵認為石頭堅硬沉重,沙子鬆散,水不能潰走石頭,水的反衝力一定會在石頭下面迎水的地方,衝沙成為洞穴,漸漸地越衝越深,深到石頭一磁的時候,石頭就會倒在這個洞穴中。像這樣再衝,石頭再轉,一直轉不停止,石頭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應該到上游去找。

(4)寺僧按照水衝物的常物,認為要到下游找,結果找不到:講學家按照石重沙鬆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夠根據他幾十年的實際經驗,到上游找,結果找到了。這説明主觀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出真知。

4.質疑:故事是如何發展變化的,課文可以分幾個層次?概括各層次大意。

討論並歸納:可分四層:

第一層:交代石獸沉落河中的地點和寺僧到下游找沒有找着;

第二層:講學家認為石頭埋在沙裏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層:老河兵講解應當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話果然找到石獸。

第四層: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觀推論的道理。

5.質疑:為什麼老河兵的方法是對的?

方法:藉助多媒體手段,形象直觀的演示石獸落入河中的三種情景,藉助動態模擬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文章中三類人物尋找石獸的方法的相關語句的意思。

討論並歸納:

第一種只考慮了流水,沒有考慮石獸、泥沙的關係。

第二種考慮了石獸和泥沙的關係,忽略了流水。

第三種既有理論又有實踐,準備把握了三者的性質及相互關係。

6.質疑:這個故事説有了一個什麼道理?

討論並歸納,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我們不能知其一,不知基一,不能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據實踐情況作出判斷。

四、課堂小結

通過尋找倒塌的河裏的石獸的故事,説明了任保事都不能根據主鳳推理,實踐出真知。

五、作業

1.完成課後理解與探究一、二題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13

1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第1課時)

課時安排説明:

《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共分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內容是探索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瞭解對頂角、餘角、補角的定義及其性質;第二課時,主要內容是垂直的定義、表示方法、性質及其簡單應用.

一、 學生起點分析

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學生在國小已經認識了平行線、相交線、角;在七年級上冊中,已經對角及其分類有了一定的認識。這些知識儲備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使學生具備了掌握本節知識的基本技能。

學生活動經驗基礎:在前面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可供探討和交流的空間,學生已經經歷了一些動手操作,探索發現的數學活動,積累了初步的數學活動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圖形認識能力和藉助圖形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在以前的數學學習中學生已經經歷了小組合作的學習過程,積累了大量的方法和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合作與交流能力。

二、 教學任務分析

針對七年級學生的學情,本節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情境出發,引導學生自主提煉歸納出同一平面內兩直線的位置關係,瞭解補角、餘角、對頂角的概念及其性質並能夠進行簡單的應用;通過“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過程” ,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及推理能力;能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為後續學習“空間與圖形”這一數學領域而打下堅實的基礎;激發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現實,能夠敏鋭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並運用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初步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交流、表達的基礎上逐步達成有關情感與態度目標. 本節內容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啟後的作用。因此,本節課的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在具體情境中瞭解相交線、平行線、補角、餘角、對頂角的定義,知道同角或等角的餘角相等、同角或等角的補角相等、對頂角相等,並能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經歷操作、觀察、猜想、交流、推理等獲取信息的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的能力。

3.情感與態度: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藴含着大量的數量和圖形的有關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抽象成數學問題,用數學方法予以解決。

三、教學過程設計

本課時我遵循“開放”的原則,重組教材,恰當地創設情境,以問題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獨立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為學生構建了有效開放的學習環境。本節課共設計以下環節:第一環節:走進生活,引入課題;第二環節:動手實踐、探究新知;第三環節:學以致用,步步為營;第四環節: 拓展延伸,綜合應用;第五環節:學有所思,反饋鞏固; 第六環節:佈置作業,能力延伸。

第一環節  走進生活 引入課題

活動內容一: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

1.請同學們自學第一節,提前兩天蒐集有關“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的圖片,提煉出數學圖形,進行歸類,然後小組合作交流。

2.教師提前一天進行篩選,捕捉出有代表性的答案,課堂上由學生本人主講,最後概括出有關結論。

鞏固練習:

結論:1.一般地,在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係有兩種: 和 .

2.定義分別為: 。

問題1:在2.1—1中,直線m和n 的關係是 ;a和b是 ;

a和n是 。

問題2:在2,1—2和2.1—3中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活動目的:獨立思考、學會思考是創新的核心。數學來源於生活,通過課前開放,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圖形出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總結出同一平面內兩條直線的基本位置關係,體會本章內容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為引入新課做好準備。通過親身經歷提煉有關數學信息的過程,可以讓學生在直觀有趣的問題情境中學到有價值的數學。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加強直觀教學,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增加學生之間的凝聚力,在相互探討中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課堂效率。

活動注意事項:在實際教學中可讓學生自由搜尋,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清晰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蒐集的信息是豐富多彩的,教師應注意捕捉有效信息,從激勵學生的角度出發,給予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圖2.1—1中,如果有學生提出a和m有何位置關係,教師可以激勵學生課後繼續探究,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開闊學生的視野。如果學生的作品中已經包含了“鞏固練習”的內容,教師應恰當取捨。

第二環節  動手實踐 探究新知

結合圖形完成教科書的問題。

動手實踐二

補角定義:一般地,如果兩個角的和是1800,那麼稱這兩個角互為補角

餘角定義:

如果兩個角的和是900,那麼稱這兩個角互為餘角(complementary angle)

活動目的:通過動手畫圖,可以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在相互交流中,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在相互補充、相互學習中,體驗“互補互餘”僅僅表明了兩個角的度量關係,並沒有限制角的位置關係;在合作共贏中,獲得成功的樂趣,鍛鍊克服困難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新知識。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首先應關注全體學生是否積極思考?是否進行有效討論?在巡視中,還應關注學生的畫圖是否合乎要求,要及時收集學生一些好的畫法進行展示,關注學習上稍微落後的學生,提前給予點撥,在集體展示時給這部分同學展示的機會,可以極大的調動這部分同學的學習熱情!

鞏固反饋:

問題1:小組合作,每人編一道有關餘角或者補角的題目,其餘同學搶答,組長記錄、整理各種題型,練習2分鐘。教師巡視,給予評價,捕捉好資源。

問題2:教師將捕捉到的好資源用投影儀集體展示,全班搶答,及時給予評價。

問題3:下列説法中,正確的有 。(填序號)

① 已知∠A=40?,則∠A的餘角=500②若∠1+∠2=90?,則∠1和∠2互為餘角。

③若∠1+∠2+∠3=180?,則∠1、∠2和∠3互為補角。④若∠A=40?26′,則∠A的補角=139?34′⑤一個角的補角必為鈍角。⑥一個鋭角的補角比這個角的餘角大900

活動目的:據學生活潑好動、爭強好勝的心理,設置問題1和問題2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在競爭中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提升所編題的質量,促進合作交流的意識。問題3是針對學生易錯題而改編的一組判斷題,這種形式能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餘角、補角的概念及其性質的理解和掌握。

活動注意事項:學生在編題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仔細聆聽每組的發言,對每組的表現予以點撥和激勵,注意收集出色的資源及學生出錯的信息,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具備了什麼能力?還存在哪些不足? 展示時給予合理的評價和強調。

動手實踐三

打枱球時,選擇適當的方向,用白球擊打紅球,反彈後的紅球會直接入袋,此時∠1=∠2,將圖2.1—7抽象成圖2.1—8,ON與DC交於點O,∠DON=∠CON=900,∠1=∠2

2.1—7

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下列問題:在圖2.1—8中

問題1:哪些角互為補角?哪些角互為餘角?

問題2:∠3與∠4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問題3:∠AOC與∠BOD有什麼關係?為什麼?

你還能得到哪些結論?

活動目的:概括歸納得到猜想和規律,並加以驗證,是創新的重要方法。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情景,為學生提供了觀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豐富的數學活動,使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掌握“同角或者等角的補角相等。”“同角或者等角的餘角相等。”並能夠用自己的語言説出簡單推理。同時發散學生思維,讓學生儘可能用多種方法來説明自己猜測的正確性,培養學生合情説理的能力。並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抽象幾何圖形進行建模的能力。本着面向全體的原則,從學生生活經驗和熟悉的背景知識出發,通過創設情境串---問題串,極大的調動全體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的舞台,以達到人人都能學好數學的目標!

活動注意事項: 學生應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猜測、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本環節的三個問題是環環緊扣、層層遞進提出來的,前一個問題為下一個問題作好鋪墊。在學習的過程中,時刻不能忘記學生是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應當從學生已有的認知角度出發,問題環節設計跨越性不能太強,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悟,自己能夠主動地去探究問題的實質,體驗成功的喜悦;教師要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敢於質疑;上課要滲透合情説理的方法,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第三環節 學以致用,步步為營

問題1:①.因為∠1+∠2=90?,∠2+∠3=90?,所以∠1= ,理由是 .

② 因為∠1+∠2=180?,∠2+∠3=180?,所以∠1= ,理由是 .

問題2:

①用你手中的三角板,畫一個直角三角形,如圖2.1—9.則∠A是∠B的 。

變式訓練:

② 在①的基礎上,做∠CDA=900。如圖2.1—10.

1. 則∠A的餘角有哪幾個?為什麼?

2. 請找出互補的角,並説明理由。

3. 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試試看吧!

活動目的:通過一題多變,可以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通過本質找規律、通過規律找方法。重視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通過親自畫圖,可以直觀的發現有關結論,它有利於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對抽象數學的理解,為問題的順利解決而奠定基礎。變式訓練題的設置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超級變變變中體驗數學的美,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

活動注意事項: 學生可能會認為概念和性質不難理解,但認識中卻存在不清晰的地方。此處應給學生充分的討論與思考的時間,可以分組討論合作,也可以現場辯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讓他們之間思維互相碰撞,在爭論中發現問題要比盲目的接受知識更有意義,特別是學生之間通過合作學來的知識更能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四環節 拓展延伸,綜合應用

問題1:已知:直線AB與CD交於點O, ∠EOD=900,回答下列問題:

1. ∠AOE的餘角是 ;補角是 。

2. ∠AOC的餘角是 ;補角是 ;對頂角是 。

問題2:點O在直線AB上,∠DOC和∠BOE都等於900.

請找出圖中互餘的角、互補的角、相等的角,並説明理由。先獨立探究,再小組交流。

活動目的:通過問題串的巧妙設置,不僅高效率的複習了本節的知識點,而且讓學生在開放的環境中暢所欲言,收穫了一份自信!問題串的設置提高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形成,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

活動的注意事項:鼓勵學生暢談自己學習的知識和體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對出現的錯誤,一定進行積極的辨析,讓學生學會解決的方法。

第五環節 學有所思 反饋鞏固

歸納總結:

1. 你學到了哪些知識點?

2. 你學到了哪些方法?

3. 你還有哪些困惑?

活動目的:本環節的設置使學生學會從系統的角度把握知識方法,努力使知識結構化、網絡化,引導學生時刻注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繫;鼓勵學生暢談自己學習的知識和體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信心,培養學生獨自梳理知識,歸納學習方法及解題方法的能力。鍛鍊學生組織語言及表達能力,經歷與同伴分享成果的快樂過程。

活動注意事項:教師一定讓學生暢談自己的切身感受,對於知識點的整合,更要有所思考,達到對所學知識鞏固的目的。鼓勵其他學生進行補充糾正,教師也應進行適時的點撥和強調。

鞏固反饋

1. 如圖2.1-13,直線AB與CD交於點O,∠BOC=900,EF經過點O.

(1)指出圖中所有的對頂角;

(2)圖中那些角與∠AOE互餘?互補?

(3)若∠BOF=34°,試求出∠AOF,∠BOE,∠DOE的度數.

2.如圖2.1—14,點O在直線AB上,OC平分∠BOD,OE平分∠AOD,請找出∠COD的餘角和補角,並説明理由。

3.學以致用: 如圖2.1—15:小穎想測量一堵拐角高牆在底面上所成的角∠AOB度數,人不能進入圍牆內,你能幫小穎想出簡單的測量方法嗎?請簡述你的方法。

活動目的: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檢驗學生的掌握程度。

活動注意事項:要及時反饋,關注學生易錯點,及時進行強調鞏固。

第六環節 佈置作業 能力延伸

基礎題:1.書P42頁習題2.1 第 1,2,3,4,5題

提高題:2.下圖由兩塊相同的直角三角板拼成,其中∠FDE=∠AOB=900,點O在FD上,DE在直線AB上, 請找出相等的角、互餘的角、互補的角。

活動目的:作業應該體現出課堂學習的延續性,因此本節課我也精心設計了一道探究性的題目,實現了同一圖形經過不同變化可以產生不同問題,與課堂的問題相呼應;作業分層,可以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能有不同的收穫。

活動注意事項:首先應激勵學生獨立完成作業,其次注意提高效率,最後應鼓勵學生進行反思。

四、教學設計反思:

1. 開放課堂 激發潛能

數學來源於生活,反之又服務於生活。本課時我遵循“開放”的原則,引導學生從身邊熟悉的情境出發,使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體會本節課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通過課堂開放,可以讓學生在直觀有趣的問題情境中學到有價值的數學;學生蒐集的信息是豐富多彩的,有利於教師給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了學生的潛能,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動手操作 探究新知

“幾何直覺是增進數學理解力的很有效的途徑,而且它可以使人增加勇氣,提高修養。”通過動手畫圖,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這也是促使學生認真審題的重要方法。學生的畫法千變萬化,他們在相互交流中,很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起到相互補充,相互學習的效果,可以輕而易舉地掌握新知識。

3.巧設問題串 打造高效課堂

我在教材提供的教學素材的基礎上,重組教材,恰當地創設情境,以問題串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通過獨立思考,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為學生構建了開放有效的學習環境。變式訓練、一題多解的設置,題目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爭取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領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學生思維分層遞進,揭示概念的實質,不斷完善新的知識結構,同時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現的快樂,繼而轉化為進一步探索的內驅力;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問題,充分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多向開花,極大的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4.注意事項。

課堂上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生蒐集的信息是豐富多彩的,學生的思維也是百花齊放,教師應注意捕捉有效信息,從激勵學生的角度出發,給予學生一個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在活動中提高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不同的問題,應大膽放手給學生,注意培養學生抽象幾何圖形的能力,簡單合情説理的能力,觀察分析的能力,總結歸納的能力等。討論時,應該留給學生充分的獨立思考的時間,不要讓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的回答代替了其他學生的思考,掩蓋了其他學生的疑問。教師應注重學生幾何語言的培養,對課堂生成的問題,應予以重視,教師可以激勵學生課後繼續探究,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開闊學生的視野。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14

課程內容

瞭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知道岳飛抗金的事蹟和南宋偏安。

教學目標

學生觀察圖片、地圖,並結合材料和課文內容,瞭解女真族的崛起,知道金滅遼及北宋,並對北宋亡國的主要原因進行分析;講述岳飛抗金的故事,學習岳飛精忠報國、正氣凜然的精神;學習相關史實,嘗試對宋金和議進行分析和評價,知道南宋偏安;認識我國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形成。

教材分析

第7課《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主要學習三個子目的內容: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教材一方面講述了女真族建立了金政權,先後滅掉了遼和北宋,並在對南宋的戰爭中擄掠殘殺,遭到了岳飛等南宋軍民的奮起抵抗,最終和南宋達成和議,形成南北對峙局面。另一方面課文貫穿了民族交融這條暗線。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主動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與先進文化,加快了民族交融的進程。

這一時期頻繁的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災難,但也造成了人口的遷徙,為大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創造了條件,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形成民族交融的新高潮,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而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為江南地區的農業生產創造了安定環境,有利於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這些都為下一課《宋代經濟的發展》作了鋪墊。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經過半年多的學習,已經逐步的掌握了一定學習歷史的方法,具備了一部分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感性多於理性,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和培養。所以依託圖片資料以及通過講岳飛抗金的故事等形式,可以讓學生直觀感受,調動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但另一方面,教師需提供文獻資料,進行相關引導,讓學生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地學習,提升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判斷。

重點

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難點

南宋的偏安。

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1月版

(2)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教師教學用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年1月版

(3)[元]脱脱等《金史》

(4)蔡美彪:《大家講史:遼金元史十五講》,中華書局20__年版

(5)鄧廣銘:《岳飛傳》,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6)卜憲羣總撰稿:《中國通史》第四卷,華夏出版社20__年5月版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同學們,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想一想,遼和西夏分別由哪個民族建立?遼是由契丹族所建,而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這時期民族間雖然有爭戰,但仍已和為主,民族關係進一步發展。今天我們將學習《金與南宋的對峙》,金是由哪個民族建立的呢?又是如何滅掉遼和北宋?南宋與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屏幕中的圖片,你能從中獲取哪些關於女真族的信息?剛才幾位同學的發言注意到了女真人的穿着裝扮以及使用的工具還有生活的地點等等,從而得知女真族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他們擅長騎射,過着遊牧漁獵的生活。在遼宋時期,女真族受到遼的控制和壓迫。

這是大金得勝陀頌碑。它位於今天的吉林松原,用女真文和漢文記載了完顏阿骨打誓師反遼的史實。從碑文中,我們可以得知女真為何要抗遼?“失道”“腥聞於天”,説明遼國末年政治十分腐敗。石碑所立之處相傳即當年阿骨打立馬號眾的“高阜”。選擇這樣一個地形十分險峻的地方並當眾宣佈“今將問罪於遼”,阿骨打有着深思熟慮的戰略眼光。隨着他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女真族的力量不斷增強,原有的軍事部落聯盟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女真貴族及其所屬民眾迫切要求建立一個新的統治機構即國家。在誓師後,首戰便大獲全勝,奪取了寧江州。於是第二年也就是1115年正式建立女真政權,國號大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太祖是其廟號,而他的諡號是武元。可以説,在女真的崛起過程中,這位武元皇帝功不可沒。

他注重改革。請同學們將這段材料齊讀一遍。這是女真族所特有的“猛安謀克”制度。“三百户為謀克”一個“户”字説明了什麼?改革後的“猛安謀克”由單純的軍事組織變成了軍事和行政組織。再看這段材料,説明了什麼?説明了金太祖非常注重農耕生產,説明了“猛安謀克”不僅能提高軍隊的戰鬥力,也能在組織生產和鞏固統治中起巨大的作用。金太祖不僅經濟上向漢族學習,文化上也向中原學習。女真最初沒有本國的文字。阿骨打建國後命人仿造漢字和契丹文字,創制了女真文字。女真族就這樣一步步崛起,一步步強大起來,而對手遼國卻是腐敗不堪,危機重重。女真逐步具備了滅遼,甚至滅北宋的實力。

接下來就請同學們結合地圖,講一講金滅遼、北宋的過程。老師先示範講解金滅遼的過程,然後同學們再結合課前準備的內容講解金滅北宋的情況。1115年,金建立後,完顏阿骨打就率兵攻陷黃龍府,後又連創遼國援軍,取得了主動地位。1116年正月,渤海人高永昌擁兵佔據遼國東京自立為王。金太祖乘機派兵攻打遼的東部,先後打敗了遼和高永昌的軍隊,佔領東京。在金遼議和失敗後,金軍再次大舉進攻,於 1120年五月,攻陷上京,天祚帝離京外逃。至此,遼國的疆土已被金兵佔領過半。1121年十二月,阿骨打以佔領遼國的全部疆土為目的,再度發兵。並於1122年正月,攻克中京,四月,攻陷西京,十二月,攻入南京就是今天北京市。至此,遼國五京俱陷,已瀕於最後的滅亡。而1123年八月,阿骨打這位金朝的開國皇帝病死於返回金都的途中。然而,他親手開創的基業被他的宗室和子孫們所繼承。1125年二月,金軍在應州境內俘虜天祚帝,遼朝宣告滅亡。接下來,請同學們來講解北宋被滅的情況。同學們的講解繪聲繪色,而且觀察也細緻入微,注意到金分東西兩路對北宋都城形成合圍之勢。1127年,歷史上的靖康之年,北宋滅亡。靖康之恥令人心痛,痛定思痛。

請看這段材料,原本宋金是結盟關係,思考為什麼北宋朝廷要主動結好女真,遣使相約夾攻遼朝?他圖謀什麼?原來北宋政府想借金的勢力,收復失地。但金在與北宋聯兵攻遼的過程中,看到了北宋的一些弊端。請結合材料、課文及所學知識,進一步思考一下北宋滅亡還有哪些內因?同學們的思維非常開闊。總結一下,主要有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使得軍隊和地方戰鬥力不強,再加上統治者無心抵抗,只想妥協求和,這樣軍隊士氣低落,常常不戰而逃。靖康之變最終發生。

金滅北宋後,有沒有停止南下的步伐?顯然沒有。再請同學們觀察《金南下形勢圖》,看看能獲得哪些主要的信息?歸納一下,主要有:1127年,也就是北宋滅亡後同一年,趙構建立南宋,後來最終定都在臨安。金軍南下過程中,遭到岳飛等抗金軍民奮起抵抗,特別是“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岳飛的抗金事蹟,數百年來一直被民眾傳頌。你能不能生動地給大家講一講岳飛抗金的故事呢?岳飛,字鵬舉,柏州湯陰人就是今天河南湯陰人,在抗擊金朝入侵的戰鬥中,以勇氣和才能嶄露頭角,成為一名將領。1130年,他以數千人的兵力,將兀朮10萬大軍趕到長江以北,收復建康,從而聲名大震。岳飛以驅逐入侵者,收復中原故土為己任,力主北伐,所率領的“岳家軍”多次打敗金軍,成為南宋抗金斗爭的一箇中流砥柱。尤其是在1140年7月,金兀朮率部在郾城與岳家軍對陣,岳飛令其子岳雲率輕騎攻入敵陣,往來衝殺。金軍出動重鎧騎兵“鐵浮屠”作正面進攻,另以騎兵為左右翼,號稱“枴子馬”配合作戰。岳飛遣背嵬親軍和遊奕軍迎戰,並派步兵持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兵,下砍馬足,殺傷大量金兵,使其重騎兵不能發揮所長。岳家軍中的勇將楊再興,突入敵陣,打算活捉金兀朮,殺金兵數百人。雙方從下午激戰到天黑,金軍大敗。郾城之戰是宋金雙方精鋭部隊之間的一次大決戰,宋軍以少勝多,給金軍以沉重打擊。接着岳家軍又在潁昌府打得金兀朮狼狽逃竄,並一直追擊到距汴京僅四十五里之遙的朱仙鎮。這時黃河南北許多堅持鬥爭的義兵,都打着岳家軍的旗號響應岳飛的北伐,其他各路宋兵也轉入局部反擊。抗金斗爭呈現一派蓬勃發展的大好形勢,方是時,岳飛喜極,對其部下説:“直抵黃龍府,與諸君痛飲爾!”金軍驚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金兀朮曾準備撤離開封,到河北以避岳家軍的兵鋒。岳飛根據中原戰場的大好形勢,向高宗上書提出宋軍全線進攻,渡河以光復失地的要求,然而宋高宗所求的只是抵擋住金軍的進一步南侵,能保住半壁江山,成為金的屬國就已心滿意足了。所以不僅不同意岳飛的要求,反而急忙下令各路宋軍班師,使岳家軍處於孤軍無援的狀況,接着又連發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退兵,岳飛悲憤惋惜地説“十年之功,廢於一旦”,然後無可奈何地下令班師,班師路上,民遮馬慟哭,哭聲震野。宋高宗、秦檜強令岳飛班師後,為了掃清向金人議和的障礙,先後解除了岳飛、韓世忠等大將的兵權,然後向金乞和,並且誣陷岳飛謀反,把岳飛和他的兒子岳雲逮捕入獄。抗金將領韓世忠去質問秦檜,根據什麼説岳飛謀反,秦檜拿不出證據,竟厚顏無恥地説:“莫須有。”韓世忠憤怒地對他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初,宋高宗和秦檜殺害了岳飛。那時候,岳飛剛39歲。岳飛被害以後,臨安獄卒隗順偷偷地把他的遺骨埋葬起來。直到宋高宗死後,宋孝宗即位,岳飛的冤獄得到平反昭雪,人們把岳飛的遺骨改葬在西湖邊棲霞嶺上,後來又在嶽墓的東面修建了岳廟。宋寧宗在位時追封岳飛為鄂王。現在,在莊嚴雄偉的岳廟大殿裏,端坐着全身戎裝的岳飛塑像,塑像上方懸掛的匾額上,刻着岳飛親筆寫的“還我河山”四個大字。在岳飛墓門對面,還放着用生鐵澆鑄的秦檜、王氏等人反剪雙手的跪像,反映了人民對民族英雄的景仰和對賣國賊的憎恨。

想一想:人們為什麼尊重和愛戴岳飛?是的。岳飛是靡靡之音籠罩下南宋為數不多的浩然正氣。他立志為國殺敵,訓練了一支紀律嚴明,作戰勇敢的“岳家軍”。他保衞了人民的生命財產,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站在正義的一面,必將受到萬世景仰。他有力地阻止了金兵南下,為南方地區創造了相對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雖然他遭到宋高宗和秦檜等人的迫害,但他精忠報國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一代又一代的國人。

而宋金最終達成了和議。請同學們歸納一下和議的

主要內容有哪些?主要內容有: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再請同學們根據所給材料議一議和議產生了哪些影響?南宋向金稱臣,並給金歲幣,這不僅是南宋的恥辱,而且給南宋人民帶來了沉重負擔。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使得金宋疆域從此穩定下來,確立了南宋與金的對峙局面。此後的四十年間,雙方再也沒有發生過大的戰事,説明了宋金和議後獲得較長的和平局面,這樣有利於南北經濟發展和各族人民友好交往。

總而言之,從遼、西夏與北宋的並立到金與南宋的對峙,各民族的碰撞和交流,形成了民族交融的新高潮,推動了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進一步發展。少數民族政權,學習先進漢文化和生產方式,推動了我國邊疆地區的發展。而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南宋的偏安,在一定程度上為江南地區的生產創造了安定環境,有利於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

我國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除了本課所學的岳飛等英雄外,你還知道哪些民族英雄,請課後找一找,並講一講他們的事蹟。

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怎樣選材作文教案 篇15

第 1 課時累計 課時

學習過程

流程及學習內容學習要求和方法

【早自習任務】

(一)瞭解作家作品,完成填空題。

《河中石獸》選自 代文學家 (字 )的文言筆記體小説《 》。該小説集以記述狐鬼故事、奇特見聞為主,又被稱為 小説。

(二)熟讀並試背課文。

(三)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釋義。

1.河干 2.圮於河

3.募金 4.棹數十小舟

5.鐵鈀 6.木杮

7.湮於沙上 8.齧沙

一、目標解讀(2分鐘)

學習目標:

1. 積累文言詞語,學會直譯課文。熟讀並背誦課文。(重點)

2.通過把握故事的主要情節,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的主旨。(難點)

二、夯實基礎(10分鐘)

(一)初讀課文,理解文意

1.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

2.把課文讀給你的對子聽,讀通句子。

(二)再讀課文,把握內容

題目“河中石獸”是一個偏正式名詞短語,“ ”是定語,限定了“石獸”的位置範圍;“ ”是中心詞,是本文寫作的線索。本文圍繞“ ”敍述了 、 、 三人在河中尋找石獸的 。 、 兩人失敗了, 的方法成功了。

三、能力提升(20分鐘)

三讀課文,理解主旨

邊讀課文邊思考:

1.和尚、講學家的方法分別是什麼?他們的方法為何會失敗?

2.老河兵的方法是什麼?他的方法為何能成功?

3.和尚、講學家、老河兵各有什麼性格特點?請結合課文內容加以分析。

4.紀昀對比這三人在尋找石獸一事上的得失得出了一個什麼結論?你怎麼理解這句話?

5.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説一説課文闡述的道理對我們平時的生活、學習有什麼啟示。

四、總結梳理(3分鐘)

世界萬象,紛紜複雜。許多自然現象的發生往往有着複雜的原因。所以我們認識或處理事物不能 ,

僅僅根據自己的一知半解,片面地、主觀地作出判斷,而要新生客觀規律,將 和 緊密地結合起來。

五、過關檢測(10分鐘)

背誦課文

六、課後作業

翻譯下列句子

1.閲十餘歲,2.僧募金重修,3.求石獸於水中,4.竟不5.可得。

6.乃石性堅重,7.沙性鬆浮,8.湮於沙上,9.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10.不11.亦顛乎?

自學要求:

1.先獨立完成。再與對子進行對學。

2.讀音和釋義採取“你讀我聽”的方式進行。

3.注意課前提示,課下注釋,課後練習。

注意結合註解在理解當中來朗讀。

同學們的理解必須以課本為依據;展示時應採用多種方式,不能與其他組雷同。要有層次性,如個人——整組——男生(女生)—全班;要有互動(互動的目的是什麼?你要有明確的瞭解)

翻譯原則:

一字一詞,字字落實;

缺則補足,多則刪除;

注意語序,調整位置;

語意連貫,直譯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