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精選10篇)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1

上思想政治課是教師在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特別是在國中階段,上思想政治課的教師要教育、啟發、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此,就要求老師必須具備較高的教育技巧靈活。思想政治課的改革與素質的實施,教學方法的探索與創新,學校德育工作的加強等等,都與教師的才能與素養的提高分不開的。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精選10篇)

教育學和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教育技巧是教師必須具備的一種重要的教育才能和素養,一名教師只有具備較高的教育技巧,才能適應千變萬化的條件,隨機應變地、創造性地處理各種錯綜複雜、突如其來的教育、教學問題,否則,即使你有高談闊論的理論也無法成為實際的好教師。

在教學的實踐中,廣大教師對教育的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現,我們在觀摩優秀教師的課堂教學時,會發現他們都非常善於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恰如其分地把握教育的時機和分寸,方式方法靈活自如,語言通俗、生動,分析精闢入理,富於説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充分顯示出一名政治教師的聰明才智,即高度的教育技巧。但與此同時,一部分教師由於對教育技巧的含義、表現及其培養途徑等缺乏瞭解,在實際工作中只對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水平比較重視,而對培養自己的教育、教學才能則往往重視不夠,認為只要自己有了:“一杯水”,就一定能給學生“一滴水”,殊不知,如果缺乏教育技巧靈活和才能,沒有把握學生思想脈搏、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為主體地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則連“半滴水”都得不到。另一部分教師在目前的觀念常常把教育的技巧理解為是管理學生,維持秩序的一種應急手段。這些誤解,往往影響着廣大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培養自己教育的智慧才能的自覺性,妨礙了他們教學水平的提高。

教育機智,即是教師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應變能力、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的獨特結合和綜合表現。技巧有效地發現和處理各種教育、教學中的問題。具體表現有如下幾個方面:

一、善於發現問題,增強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針對性。

近年來,“思想政治課”的教材有所變革。如:在國中階段,原來八年級年主要是上“社會發展簡史”,而現在是上有關的法律知識,對於這種不同教材,就有不同的要求,要對症下藥,才會有的放矢。如果缺乏針對性,就好比射箭沒找到靶子,治病沒找到病因。只能陷於枯燥無味的空洞説教,有的甚至在朗讀教材。如果善於發現問題,並能迅速準確地抓住問題的本質和妥善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這非易得之。所以它要求教師要具有敏鋭的觀察力,分析力和判斷力。

二、善於因勢利導、創造性地貫徹理論聯繫實際的方針。

改進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關鍵是要理論聯繫實際、善於因勢利導、創造性地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社會、理解人生,解決周圍各種思想認識問題,從而解開學生思想上的“疙瘩”,因勢利導地對其進行教育,更需要教師有高度的教育技巧和智慧。

三、善於隨機應變、靈活機智地處置各種突發問題。

對於課堂上突然出現的問題,這是常見的事,不足為奇。但要能及時地作出正確的反應,機智果斷地給以恰如其分地處理,不僅可以使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表現出教師在巧妙處理問題的聰明才智,還會使學生親身感受到政治課教學所獨具的魅力,從而增強學生對該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四、善於把握教育分寸、循循善誘、引導得法。

“欲速則不達”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切莫急於求成,而應恰如其分地掌握分寸,不僅是教師在教育機智的重要表現,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條件。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區分層次,以理服人,講求實效,以情感人。

以上是我通過學習對思想政治課的一些感悟,今後我會繼續努力來塑造我的課堂,以至於讓我的政治課堂更上一台階。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2

我説全面發展

小時侯看着同學們拿着“五好學生”的獎狀羨慕不已,小時侯老師教育我們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做四有人才。

小時侯是憧憬過,可現在長大了,突然發現這個世界是多麼的現實,又是多麼的殘酷。突然發現老師説的全面發展完全是扯淡。

德、智、體、美、勞只有5個字,可真要全都去發展,我想今生是不可能了,來世還是個未知數。從國小開始教育全面發展,可為什麼上了高中要分文理,上了大學分的更細,為什麼沒有什麼全面發展系,全面發展學院之類的?全世界全面發展的有幾人?

全面發展即全面庸才。這是真理。

老師儘管是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可蠟燭燃燒照樣會放出有毒有害氣體,危害人體健康。

語文;語文是語言,是中國的母語。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非學不可。

數學;我到現在還不明白,那麼辛苦的學習函數,不等式,幾何,除了考試外,在我們學生的現實生活中究竟有什麼用處?曾有同學戲言;將來考不上大學去菜場賣菜總不會把函數搬上來吧。雖然只是開玩笑,可真的是有那麼點意思在裏面。我曾問過數學老師,學數學有什麼用?老師一本正經的説,可以鍛鍊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啊。我無奈的笑笑。

韓寒説,開設偵探懸疑之類的課程照樣能鍛鍊大腦的邏輯思維能力。我舉雙手贊成。

英語;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學英語的。筆試重於口語!這真的是很荒繆。我不知道做完型填空、閲讀理解

之類的題目有什麼意義?背了幾十萬甚至更多的單詞,到頭來只能説“hello,hao are you”,足以説明問題。

做為中國人,學習英語,能夠和老外對上話,不丟祖國人民的臉已經夠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尚且學不好,又何以花精力去學“鳥語”。

政治;將來想當官的人要多學。不知道學哲理有什麼用,很是無聊。什麼先有物質還先有意識,如果整天都去考慮這些問題,那早就去見馬克思了。

化學、物理、生物、感謝學校沒有這3門課程。我不知道當我們為了那些無謂的實驗而去犧牲動物的生命時,我們的心裏究竟是怎麼想的。學校不是一直強調要保護動物的嗎,什麼青蛙是莊稼的朋友,要保護等等之類。可是他們自己卻肆無忌憚的搞什麼“青蛙解剖”實驗,真的很可笑。

地理;為了將來出門打工不致於迷路,還是學學。

歷史;該學!做為中國人要銘記屈辱的歷史!落後就要捱打!

我不知道為什麼到大學才搞選修?如果從國中開始,每個人都能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我想,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學習質量,課堂紀律一定比現在的情況要好的多。

中國的教育水平一定更上一層樓!

後記;也許你會説你是不是韓寒的書看多了,或者是消極,片面,盲目,幼稚之類的詞。但我想這已經無所謂了。把自己心裏想的東西吐個痛快,這是我寫作的初衷。至於其他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3

以美育人,時代所需

木心説:“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在物質供應日益豐沛、精神問題愈顯突出的現代社會,審美能力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時期的發展需要多元化的人才”,面對新時期多元化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一定要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以美育人,時代所需。

幾千年前,孔子就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強調審美教育對於人格培養的作用;蔡元培先生也曾大聲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華為在追求科技的同時,始終保持對於藝術和美的追求。可見,不只是今天,美育早已為人重視,古已有之。健全的人格怎能不懂感受美、欣賞美?而我們的社會需要的就是能夠創造美的人才。

然而,曾幾何時,我們看到了太多的學校將智育教育作為唯一培養目標;看慣了社會、家長對於孩子的培養一切以分數為定論;看膩了還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學業負擔壓得抬不起頭,匆匆趕路,走向一個又一個補課班……當一個社會太過急功近利,當人們內心被功利所縛,人們只能行色匆匆,眼光向前,急忙之中早已失去感受美的能力,何談創造美?所以,不妨慢下腳步,家庭、學校、社會形成一個濃厚的美育氛圍,以美育人,不止看重孩子的成績,還應重視成績之外更高層次的發展。“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圖德育之完成者也。”如此才能培養出更符合時代需求的多元化人才,才能引導青年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更有價值、更有情趣的人生。

上海市某兒童畫展,一位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個洞,評審們好奇地問,這是不是一幅破損的作品。小朋友説,這是進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孩子的答案,耐人尋味。如何擦亮發現美的眼睛,是一個需要全社會去回答的課題。顯然,只有全社會重視美育培養,創新美育形式,重視文學、藝術、哲學、歷史等學科的涵養,在現代教育體系中賦予美育應有的價值,才能提高人們的審美能力和人文素養,才符合人才培養的要求。

以美育人,才能讓我們感受到這生活之中除了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詩和遠方;讓我們在奔波行走之中,駐足留戀,這生活本來就很美!這樣的人,隨時隨地都能感受到幸福;這樣的人才更有温度,而不是冰冷之軀,對生活冷眼旁觀,處處是敵意;這樣的人,也是時代所需。

恩格斯説過,“文藝復興是一個既需要巨人而且產生巨人的時期”,遙古暢今,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新時代下,同樣會產生巨人!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4

要想提高整個國家國民的素質,就必須從小做起,素質教育就要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按班人。

當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更明確地要求我們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在實際教學中,對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我是這樣理解的:第一方面,要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發展;第二個方面,要使每個學生都獲得全面發展。

基於這兩方面的理解,在教學中我首先面向全體學生,尤其是關注那些弱視羣體。如:不愛發言的、接受能力較差的、不勇於嘗試富有挑戰性的任務的、挑皮搗蛋的學生……。我任教的學科是國小高年級的計算機和國小一、二年級的《品德與生活》課。所任學科的特殊性,更是讓我認識到關注這些特殊羣體的必要性。如:《品德與生活》課,低年級學生如果不從小培養他們勇於表現自己的精神,那麼他們的聰明才智很有可能在這樣小的年齡就被扼殺了。計算機課更是這樣,本身是一門操做性、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如果不勇於嘗試,不自己積極主動地去思考、去參與、去解決問題,只等別人幫助、指導或乾脆就看着別人玩,那可能這輩子都不能學會使用計算機這個工具。

在如此的理解中,我在《品德與生活》課中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勇於自我表現的精神。比如:在一年級剛開學時,有一節《這就是我》的課,要求學生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名字、愛好、善長的本領等情況。有的學生參與的非常積極,又唱歌、又跳舞、又講笑話……,講話聲音宏亮,性格非常開朗。有許多學生就不愛到前面來介紹自己,面對這種情況,我就明確地告訴他們,人人都要來介紹,如果不介紹自己,別人怎麼會了解你呢,不瞭解你怎樣與你交朋友呢,難道你喜歡自己沒有朋友嗎?然後,通過設計各種有趣的遊戲小活動隨機地產生學生到前面來介紹自己,這樣學生的參與就踴躍起來了,實現了人人蔘與。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了自身的價值,感受到了別人對自己的支持,感受到了別人對自己的欣賞。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5

古有始於西周的“六藝”,近有德智體的“三好“,現有“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單看五方面的排序,顯然以“德”為先。然而,事實證明“智”已經成功篡奪首位,現今的補習機構發展葳蕤蓬勃,家長的業餘職業儼然成為補習機楊常駐嘉賓,孩子更是馬不停蹄地從這個課程地點趕往另一個,這種發展方式是不健康的,甚至可謂畸形。過分重祝“智”的發展導致了三組結構性矛盾。

一是智與德之間的矛盾。前幾年轟動全國的復旦學生投毒案就是極好的例子。眾所周知,復旦大學是多少學生夢想的學府,能進入學習的學生都是“智力”的佼佼者。可是,偏偏是智與德之間發展的不協調,促使“智”的發展成為滋長犯罪的土壤。倘若該學生能秉承端正品德,正確使用化學知識,也不致落得死刑的下場。由此可觀,德是智的前提,唯有將智導入德的框架中,方使學生的智能得到更好更優的發展.

二是智與體的矛盾。我相信同學都有些小毛病,如:脱髮嚴重、腰痠背痛等等。這與長時間投入學習,缺少運動勞動的有關係。據數據表示,中國學生一週在户外活動的時間不超過五小時,而學生的體能素質也逐年下降。這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健康的身體,頻繁的生病只會降低學習的效率,到頭來只會事倍功半,因此體能也應得到重視。

三是智與勞之間的矛盾。“勞”治指使用體力勞動。於我們學生而言,也可理解為動手能力和做家務。適當的勞動不僅可以促世身體協調,還能有助於大腦的發育。何況,國家提倡的“工匠精神”正有呼籲大家勤動手的含意。因此,我呼籲“身為即將接住“國家重任”接力捧的我們,誠宜解決這三大矛盾,注重思想道德培養,積報參與户外運動,提高動手能力,共育德智體美勞,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方能以更優秀的姿態融入中國夢的洪流之中。希望同學們能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6

江蘇省教育廳

建設普通高中課程基地

【創新緣由】

1.落實國家意志: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全面發展觀念、人人成才觀念、多樣化人才觀念、終身教育觀念、系統培養觀念等五大理念,課程基地是將教育改革發展的國家意志落地生根的創新舉措。

2.變革教育現狀:課程基地建設立足教育興邦的審思和國民性格的超越,以學科內涵建設為主、以學科資源建設為主、以學科文化建設為主,是解答高中多樣化、化特色發展的創新嘗試和路徑探索。

3.尋解世紀之問:針對錢學森之問,堅持適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的理念,以基地的新平台、實踐的新方式、探究的新導向、業態的新呈現,積極探索育人模式的轉型和深化基礎教學變革。課程基地是基礎教育課程實施載體的創新。

【實施過程】

1.項目確定。20__年6月《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財政廳關於啟動普通高中課程基地建設的通知》(蘇教基〔20__〕27號)正式啟動高中課程基地建設。從20__年開始,每年按照省定計劃、組織培訓、逐級申報、省級答辯、確定名單、下達經費等流程確定50個左右項目。

2.項目建設。課程基地遵循“頂層設計—系統規劃—具體實施—檢查反饋—持續改進,理論昇華”的建設路徑。項目確立後,各項目學校需按照課程基地建設有關要求完善方案、組織實施、接受專家指導和省級視導。在頂層設計上,以課程全面建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課程學科的專業化建設規範學習行為,以直觀教學深刻抽象思維,以實踐體驗讀取學生最近發展區,以基地開放共享培養學生社會智能,以生活情趣增強教育魅力,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為學生學業、專業、職業和事業融為一體的未來人生奠基。在總體要求上堅持基地是載體、育人是目的、課程是核心、學生是主人、教師是瓶頸、教改是關鍵、投入是保證、使用是效力。在建設內容上,突出六點:創設具有鮮明主題的教學環境,突出核心教學內容的模型建構,建設促進自主學習的互動平台,開發豐富而有特色的課程資源,形成教師專業成長的發展中心,形成學生實踐創新的有效路徑。課程基地最終實現以通過可視化的做中學習,創新學科物態、改變行業質態、優化學習狀態,擔當起素質教育全面推進、育人模式深度轉型的時代重任,培養有智慧的孩子。

3.項目跟蹤。省教育廳先後成立了課程基地建設指導委員會和課程基地建設指導中心,加強過程管理。組建了九大類課程基地學科聯盟,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深入研究和基地活動。抽調行政、學術與實踐三個領域的專家,對建設項目進行評審及檢查,重點考察課程基地在經費投入、教學環境、模型建構、互動平台、課程資源、教師發展、學生實踐、使用成效等方面取得的成績與存在的問題,從理論到實施再到評價等各個環節進行研究、跟進、反饋和改進等。

【效果亮點】

1.實現了“課程與主體”的融合。課程基地創新了課程實施的專業路徑,拓寬了課堂教學通道,架起了學生知識學習、能力實踐和素質浸潤的重要橋樑,構建了教學改革的新模式,將課程、教學、評價、管理以及師生髮展融為一體,這是文化建構與創生層次的課程教學變革。

2.實現了“課程與專業”的融合。課程基地搭建了教師學科開發的專業化平台,全面提升了教師建設能力和水平。在基地建立名師工作室,讓名師用家的感覺建設課程基地,形成學科特色,增強學科開發的專業深度。

3.實現了“課程與平台”的融合。課程基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多內容、多層次、多方式的課程基地,以學科美感在基地喚醒內心需求,以互動自主在基地激發學習興趣,以科學探究在基地激活創造慾望,以社團活動在基地發現潛能特長,使因材施教多姿多彩,學生學習質量大為改變。

4.實現了“課程與社會”的融合。課程基地開創了學校課程專業化建設的新路徑,成為學校特色多樣發展的通道,引發基礎教育質態結構的新變革。通過集聚社會資源,提升學校學科建設品質,把基地建設成向社會開放的地方文化窗口和學科學習的同心圓,在與高校、企業等各種社會力量的合作中,獲取專業力量和資源的支持。

5.實現了“課程與資源”的融合。課程基地促進了高中優質多樣發展。學校建設時,都從學生實踐能力出發,創造性開發課程內容,基礎性課程基地建設根據學科細分生成不同專業方向,讓學生有機會對學科形成廣泛的理解,滿足學生多樣化的需要。地方性課程建設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為學校課程結構的完善和課程實施的多樣化,提供了重要的示範。

6.實現了“課程與育人”的融合。課程基地實現育人模式的轉變:跨科融合,國家基礎課程、專題學習課程、文化綜合課程等,都體現了跨科融合,實現了學生的綜合學習。在場學習,在特色鮮明的教學環境,開展項目化學習、基於問題的學習,以專業場景倒逼育人模式的轉變。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7

“全國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實踐”典型案例

“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

雲南省騰衝縣第一職業高級中學座落在有着“極邊第一城”之譽的騰衝縣城,學校於1944年由時任中國遠征軍54軍副軍長葉佩高將軍、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先生及地方有識之士多方籌資創辦,是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建校69年來始終堅持“興我實業,固我邊防”的辦學宗旨和“人人有書讀,人人有事做”的辦學理念.目前,佔地160畝,建築面積7.5萬平方米,教職工257人,外聘兼職教師40人,設置有玉石加工與營銷、旅遊服務與管理、汽車運用與維修、中餐烹飪、計算機應用、水電管理6個專業部,有中職在校生6541人,成人教育學員20__餘人,校企合作企業68家,省內外合作辦學學校14所.自辦學以來,共向社會輸送各類合格實用型人才30000餘人,畢業生就業率達98.8%以上.先後獲得雲南省“第二屆黃炎培職業教育獎優秀學校”、雲南省“機關企事業單位內部管理先進單位”、“全國職業教育百強院校”等殊榮.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學校高舉特色辦學之旗,堅持內涵發展之路,努力為創建一流學校不斷努力.

一、鎖定市場需求 清晰辦學思路

在辦學實踐中,學校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出發,對接地方主導產業,突出特色專業建設,實現了與地方產業的互動發展,在贏得辦學資源的同時,拓展了辦學空間,增強了辦學實力.20__年,學校把原有的16個專業調整為“四骨幹兩特色”專業體系,即旅遊、汽修、烹飪、計算機4個骨幹專業和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水利水電工程施工兩個特色專業,在課程設置上充分發揮科研引領教育教學的作用,對課程結構、比例權重、教學方法、內容銜接、校本教材開發等方面進行認真研究,做到知識傳授與生產實踐緊密銜接,在教學目標上凸顯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融合.

學校深入開展項目教學、案例教學、場景教學、仿真模擬教學、推行“多證書制度”,建立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相適應的課程體系.工學結合從教師做起,聘請企業、行業精英、能工巧匠進課堂,選派教師到省內外、國外培訓,通過培訓讓教師“放下粉筆,拿起零件”,從教學方法改革入手,走示範專業、特色專業發展之路,促進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學校與省內外68家優秀企業結成教學、實習、就業一條龍的合作伙伴關係,企業成為學校的實習實訓基地,學校成為企業的用人培訓基地,課堂教學延伸到酒店、商場、車間,與勞動力市場實現近距離對接.

二、緊隨產業發展 凸顯專業亮點

騰衝有着豐富的旅遊文化資源,自古以來就是翡翠加工的聚散地,享有“中國翡翠第一城”的美譽,玉石加工與經營是全縣的主導產業.學校圍繞政府將翡翠產業打造成全縣支柱產業的機遇,着力建設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使之為騰衝經濟社會發展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雲南省省級示範地方特色專業,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積極探索“產銷研學訓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工作過程系統化、理論實操一體化”課程改革實踐,提出“四真”教學模式,即“真實的生產任務,真實的實訓環境,真實的過程經歷,真實的工作結果”.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以生產任務為教學載體,師生全程參與選料、設計、加工、銷售等環節,實現對基本知識、專業技能的學習.

20__年,學校與萬福珠寶有限責任公司在熱海路校區合作共建騰衝翡翠加工實訓基地,20__年1月基地建成並運營,基地採用“前店後校”的辦學模式,集教學、科研、培訓、加工、展銷於一體,每天可提供150個實習工位,學生作品由企業統一銷售,實現了“教室與車間合一、教師與師傅合一、學生與學徒合一、教程與工藝合一、作品與產品合一”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基地具備實訓實作與企業運營的雙重功能,並努力將其建設成具備教學、培訓、鑑定和生產等多種功能的教育教學實訓基地.

三、建立“現代學徒制” 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是積極構建企業化職場環境和職業化標準建設.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共建實習實訓場所,共同推薦畢業學生就業,將行業職業標準作為人才培養標準,構建校企“雙場地”、“雙教師”、“雙評價”的全過程合作育人模式,實現雙贏的校企合作機制.

二是以“3344”的培養模式為載體.即:“三元管理,三段教育,四位一體,四級遞進”.在管理上實行“政府、企業、學校”三元合一;時間上“1年+1年+1年”三段推進(一年在校學習、一年學徒、一年頂崗實習);身份上“學生→學徒→準員工→員工”四位一體;技能上“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四級遞進.同時,在二年級學生中選拔出60名優秀學生組建玉雕精品班,由國家級、省級玉雕大師一對一指導,實行嚴格的考核淘汰制,培育一流的玉雕人才.

三是“前店後校”校企一體辦學.校企人才共育,就業共擔,資源共享.實踐“對接、合作、交融、共贏、引領”的工學結合機制,“對接”:築牢工學結合的根基;“合作”:共建工學結合的基地;“交融”:暢通工學結合的渠道;“共贏”:品嚐工學結合的碩果;“引領”:鑄就工學結合的靈魂.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採用了集“生產、銷售、教學、培訓”為一體的教學模式,提高教師實踐、科研、課程開發能力,並與社會培訓和技術服務相結合,更好地為地方產業發展服務.

四是探索實踐產教結合的“五合一”教學模式.即:“教室與車間合一”,工廠就是學校,車間就是教室,教師與學生兼具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的雙重身份;“教師與師傅合一”,專業教師既是理論的傳授者,又是操作實習的師傅,克服了理論教師灌一套,實訓工場不對號,甚至相互矛盾的問題;“學生與學徒合一”,學生就是員工,學生實踐時,既是一個技能學習者,又通過訓練成為一個合格的產品生產者,學校與工廠、學生與崗位的有機結合,讓學生全方位感受到學業、就業零距離;“教程與工藝合一”,在實訓中學理論,在學理論的同時去實操;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半工半讀、工學結合;“作品與產品合一”,學生實訓的作品就是為企業加工的產品,直接接受市場的檢驗;學生技能訓練的過程,既是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也是生產產品、創造價值的過程,既解決了實訓材料費緊缺的矛盾,又練就了學生過硬的本領.

校企舉辦了首屆“萬福杯”學生玉雕大賽 ,特等獎作品以1.2萬元的價格現場拍賣成交.

五是成立專業指導委員會和行業、企業專家工作室.通過校企合作,讓行業標準與學校育人標準對接,以行業標準為依據,學校與企業共同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完成了《騰衝縣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人才需求分析》、《騰衝一職中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建立學校與企業之間人才流動長效機制,實現人才資源共享.引企入校,加強校企深度合作,建立由行業專家、學校專業帶頭人、核心骨幹教師組成行業專家工作室,其中,有兩位國家級玉雕名師、8名省級玉雕名師.發揮工作室在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實訓基地建設、教師培養、技術攻關、產品研發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校企共同組建教學團隊開發校本教材,專業教材《翡翠文化通論》已由雲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發行,《珠子與手鐲加工技術》、《翡翠設計與加工》、《翡翠鑑定與分級》等教材正在編寫中.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8

武漢大學

“六院士同上一門課”影響深遠

【創新緣由】

測繪學很枯燥難入門,怎樣留住更多本科生?1996年,寧津生院士提議“院士同上一門專業基礎課”,給新生們講講測繪遙感對中國現代化意味着什麼、學生能學什麼、以後要幹什麼。這是他們開設這門課程的初心所在。這個提議得到李德仁等院士的積極響應並很快付諸實施。1997年9月,“測繪學概論”正式開課。就這樣,一門課,二十年,六院士。六院士的執着堅守打動了一茬又一茬的學子,成為他們最為美好的大學記憶。“六院士課堂”雖然難以複製,但對於加強本科教育、推進課程思政等都具有啟發和借鑑意義。

【實施過程】

六院士傾心投入這門課。寧津生、陳俊勇、張祖勛、劉經南、李德仁及龔健雅,這六位院士被認為是測繪學領域內的“傳奇”“天團”。在這門課上,他們德高望重的院士更是站在本科教學一線的教師。每年開學,寧津生院士都會主講第一堂課,而且每次都要重新備課,在講義中添加學科的最新發展和社會新思潮。而其他的任課老師也結合各自的專長,每人主講一個章節。院士們的授課方式深入淺出、循循善誘。李德仁院士、劉經南院士分別擔任校長期間,仍然雷打不動站在這門課的講台上。

六院士讓課堂富於獨特魅力。院士們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聯手編寫教材教案,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打造活力課堂。每年暑假,院士們的日程表上會增加一項內容:對課件精心修改,增補最新資訊。雖然授課內容已經非常熟悉,但院士們仍會留出時間專門備課,期待學生們都能有所收穫和體會。每位院士的課堂都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如涓涓細流滋養着學生的心靈。

六院士讓課堂深植愛國真諦。六院士的經歷、眼界和建樹,讓他們的課堂充溢着科學家們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卓越的工匠精神和赤誠的愛國情懷,這些也成為專業課堂最為獨特、最有説服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六院士用引領世界前沿、投身國家戰略的不懈奮鬥歷程,抒寫着中國知識分子的愛國真諦,訴説着民族復興的歷史大勢,啟迪新生從剛進大學校門就樹立遠大理想、許下報國之志、開啟創新之門。

【效果亮點】

六院士同上一門課——“其始也簡,其畢也炬”。“六院士課堂”影響越來越大,這門課的學生從開始階段的600人擴大到了20__人,成為更多專業學生的必修課,還吸引了校內外更多的旁聽生。這門課被評為教育部精品課程並於20__年“移植”到了同濟大學。“六院士課堂”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和好評,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刊發大篇幅報道和評論。20__年,六院士被推選為“荊楚楷模”並獲評“首屆荊楚好老師”。

六院士同上一門課——“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六院士聯手為剛走進象牙塔的大一新生講授“測繪學概論”,讓新生在大學教育的起跑線上得以一窺學科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發展前景,零距離感受大師的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院士與學生猶如“大魚與小魚”,課堂如水,大魚前導,小魚尾隨,宛若一幅生動的“師生從遊圖”。如今六位院士裏,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60歲,其中五位都過了退休年齡,但沒有一個人提出要休息一下。院士名師堅守三尺講台、站在教學一線,不僅實現了課堂知識傳授,而且賡續了大學人文精神。

六院士同上一門課——“授業傳道,教書育人”。六院士曾在這裏聆聽過夏堅白、王之卓等測繪先驅的課程,這些前輩的指導和鼓勵成為他們一生進取的動力源泉,如今他們在這裏拿過接力棒、傳承好師風,生命不息、講課不止。院士們講課的內容與時俱進、講課的方式風趣幽默、提前一刻鐘到達教室、尊重每一位同學並保持互動、專程從外地甚至國外趕回來講課……院士們重“言傳”更重“身教”;重“授業”更重“傳道”;重“教書”更重“育人”,是當下進行師德教育的最鮮活教材。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9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以“三駕馬車”發展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1

摘 要

1.以推行校長職級製為抓手,建設高素質職業化校長隊伍;職級管理方面:建立專業化校長職級標準,建立特級校長流動機制,構建特級校長政策特區,公開競聘選拔任用校長。

2.培養培訓方面:按照“統籌規劃、按需實訓、注重實效”原則,形成市、區聯動的培養培訓機制,市級整合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在組織全市校長和園長開展暑期專題培訓的同時,立足高端引領、聚焦農村、關注職初;區級立足實際特點開展分類分層的全員培訓,高端引領,構築人才高地,聚焦農村,培養“種子”校長,關注初任校長。

3.以職稱評聘和薪酬分配為槓桿,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加強編制統籌,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導向作用,推進教師全過程培養培訓。

2

創新緣由

上海基礎教育系統有中國小、幼兒園3148所,在校生192.24萬人;教職工19萬人,其中專任教師15萬人。在這支教師隊伍中,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佔84%、高級教師佔8%;正高級教師52名,特級教師340多名;校長、書記3300餘名,其中校長佔72%(含校長兼書記),特級校長150多名。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基礎教育校長和教師隊伍建設,以提升育人能力為導向,以提高專業發展水平為關鍵,以穩步提升薪酬待遇為保障,着眼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校長和教師隊伍,為基礎教育的持續改革發展提供關鍵支撐。

3

實施過程

1.以推行校長職級製為抓手,建設高素質職業化校長隊伍。公開競聘選拔任用校長。區教育行政部門搭建平台,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通過競聘考核等程序選拔任用校長;實行校長任前公示制、試用期制和任期制,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校長選拔任用機制,校長隊伍整體結構得到優化。職級管理方面:率先實施中國小校長職級制,在校長專業標準、校長職級設置與認定、校長流動交流、培養培訓等方面進行探索。

2.培養培訓方面:按照“統籌規劃、按需實訓、注重實效”原則,形成市、區聯動的培養培訓機制,市級整合各類優質教育資源,在組織全市校長和園長開展暑期專題培訓的同時,立足高端引領、聚焦農村、關注職初;區級立足實際特點開展分類分層的全員培訓。關注初任校長,促進快速勝任崗位職責。對義務教育學校初任正職校長不滿3年的校長,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題研修。

3.以職稱評聘和薪酬分配為槓桿,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20__年,上海出台教師隊伍建設“十三五”規劃,圍繞“素質高、專業強、制度活”標準,秉持卓越教師成就一流教育、一流教育造就卓越教師的互動理念,着眼以師德建設為引領、專業發展為核心、體制機制改革為動力,全面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建立教育人才有序流動激勵機制,將均衡配置教師資源、建立校長教師流動機制納入對區政府教育工作績效考核的內容。推動特級教師流動。近年來,上海已選派多批特級教師流動到郊區任教。鼓勵優秀教師和校長流動。

4

效果亮點

1.構建特級校長政策特區。發揮到齡特級校長作用,支持各區試行特級校長延聘制度,對辦學經驗足、教育思想成熟、社會影響大、社會責任感強的優秀校長,結合實際給予延長退休年齡,繼聘其擔任校長。公開競聘選拔任用校長。區教育行政部門搭建平台,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通過競聘考核等程序選拔任用校長;實行校長任前公示制、試用期制和任期制,初步形成了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校長選拔任用機制,校長隊伍整體結構得到優化。

2.發揮績效工資的激勵導向作用。構建符合基礎教育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義務教育學校全市統一績效工資標準,按照教師收入水平不低於市級機關公務員收入水平核定績效工資,實施單獨的增資辦法;非義務教育學校按行業調控績效工資水平,體現行業特點和教師職業屬性,教育行業內部各學段間形成合理的教師收入關係。近年來逐年穩步提高教師收入,建立了相對完善的教師績效工資分配製度,優化完善了分配機制。

3.推進教師全過程培養培訓。建立見習教師規範化培養“雙證制”,20__年起,建立中國小幼兒園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制度,每年約有5000名中國小幼兒園見習教師到設在各區的教師規範化培訓進行為期1年的見習。自該制度實施以來,全市共完成2萬多名見習教師規範化培訓,整體提升了中國小新入職教師的素質能力。鼓勵優秀教師和校長流動,對中心城區選派到郊區鄉村中國小校的高級教師,延長1-5年退休年齡。

實行教師職務評聘傾斜政策,對市、區重點中學和高中教師申報高級教師,規定有不少於一學年的鄉村學校或國中教學經歷;對在鄉村學校任教5年以上的鄉村教師,或從城鎮學校交流、支教到鄉村學校任教滿3年的教師,申報高級教師論文不作為必備條件;對在郊區支教1年以上並經受援單位考核合格,擔任中級教師職務滿4年的教師,可申報評聘高級教師職務(縮短1年)。

青少兒素養的培育與引導徵文 篇10

山東省教育廳

創新工作機制全面解決普通中國小大班額問題

【創新緣由】

20__年,山東省政府政研室、教育廳聯合省發改、財政、國土、住建、人社、編制等部門就中國小大班額問題進行深入調研,結果顯示,山東省中國小普遍存在大班額問題,影響着青少年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存在着安全隱患,不利於教師教授和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也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另一方面,大班額問題主要存在於城鎮普通中國小中,造成了城鎮基礎教育資源緊張,出現了“入學難”的問題,影響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和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工作的推進,影響了羣眾對教育工作的滿意度,影響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度。為此,山東省決定全面解決城鎮普通中國小大班額問題。

【實施過程】

一、依據城鎮化發展要求,編制專項規劃

1.各市、縣按照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要求,依據人口結構、學齡人口變動趨勢,計生政策調整等,統籌考慮,全盤謀劃,調整完善學校佈局建設規劃,同步調整完善城鄉建設規劃、住房建設規劃,並納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2.確保教育設施配套,按照“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的要求,嚴格執行城鄉新建居住區配套學校建設教育行政部門前置審核制度,實行教育設施“交鑰匙”工程。

3.堅持一縣一策,組織各地堅持市域統籌,逐市、縣編制解決大班額問題專項規劃與實施方案,編制確定城鎮中國小建設規劃,列明解決實施方案,明確時間表和路線圖。

二、堅持特事特辦,制定出台系列政策措施

1.足額均衡配置師資,省編制、人社、財政等部門堅持“總量控制、統籌城鄉、結構調整、有編即補、退一補一”的原則,實行了臨時週轉編制專户政策,着力解決“人”的問題。

2.省、市、縣三級統籌,着力解決用地問題。明確解決大班額問題用地保障的“優先級”,通過新增用地指標單列、增減掛鈎優先、挖潛用地資源等方式,全面保障解決大班額用地問題。

3.強化財政金融投入,20__—20__年,省財政安排資金20億元以上,用於獎補各地解決大班額問題產生的費用,協調部分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提供金融服務,鼓勵社會力量辦學,着力解決“錢”的問題。

三、建立健全機制,形成強有力工作推進體系

建立各級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抓的領導機制,建立解決大班額問題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建立政府重點工作督查機制,督查結果面向社會公佈,將解決大班額問題納入對各市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和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考核的重要內容,並作為評價各級政府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標。

【效果亮點】

山東省解決大班額問題啟動實施近兩年來,取得了明顯工作成效。截至20__年10月底,全省累計完成建設任務量1111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國小校2493所,新增中國小學位196萬個,新增教師12萬名。20__年秋季開學統計,較20__學年,全省普通中國小教學班由24.5萬個增加到26.6萬個,國小45人以上、中學50人教學班由10.8萬個減少到9.6萬個;全省國小、國中、高中大班額比例已經降至24.79%、23.04%、26.57%,分別下降13.44、20.92、48.27個百分點,國小、國中、高中起始年級已基本消除了大班額問題。濟南、青島、淄博、煙台、威海等5市消除了中國小66人以上的超大班額,東營、濰坊、日照等3市已經消除了國中、高中超大班額班額,臨沂市已經消除了高中超大班額,解決大班額問題取得了初步成效。20__年中國小起始年級基本實現了按照標準班額招生。同時,印發了《關於建立普通中國小大班額問題長效防控及監測機制的通知》,組織指導各地編制20__-20__年消除義務教育階段大班額工作規劃,建立大班額問題的長效防控機制。建立班額監測監控機制,利用學籍系統平台,每月公佈各地班額情況信息,實時公佈學籍統計數據。購買第三方服務,隨機監測各地班額化解情況。定期向社會公開各地、各學校班額情況,接受社會各界監督,讓羣眾感受到中國小班額化解的成效,讓學生在寬敞的教室裏學習。

實施解決大班額問題工作,山東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為黨中央、國務院消除大班額工作的實施進行了現行探索,創造了工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