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講話稿(通用12篇)

家風講話稿 篇1

家風又叫門風,是指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處事方法和精神風貌,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國如山,家是石,好家風必將促進好的政風和社會風氣。

家風講話稿(通用12篇)

中國共產黨黨員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更應注重家風建設。一個人在家孝順父母,品行端正,言有信、行必果,必然家風正、行為端,在工作崗位也往往會盡職盡責。家風不正,難出好苗,更難出好乾部。共產黨員家風建設,與“兩學一做”教育活動的做一名合格黨員一脈相通。

立德行,內修正氣。加強黨性培養,學習黨章、黨規和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修品德,立官德。周氏家訓雲:“唯我周公後,濂溪百世孫。殷勤遵聖訓,篤信守賢文。禮樂千秋仰,圖書萬古存,居身恭儉證,處事厚謙温。報國忠廉潔,傳家孝義存”言傳身教,立德立行樹良好家風。

敢擔當,外修忠骨。堅定理想信念。只有在困難矛盾面前不縮手,在歪風邪氣面前不低頭,在問題失誤面前不諉過,維護做人尊嚴,堅守為官底線,才能實現人生價值。奮發有為,開拓創新。黨員應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絕不能滿足現狀、僵化停滯,因循守舊、不思進取。要開拓創新,用新思路新舉措開闢新道路,解決新問題。

守“三廉”,把“四關”。共產黨員應做到“三廉”,即知廉、倡廉、守廉。增強廉潔從政的思想意識,自覺做好廉潔自律工作。樹立“愛崗敬業、廉潔自律”的良好作風。“四關”即“權力關、金錢關、交往關、交往關”。把好權力關,在於堅持立黨為公;把好金錢關,在於堅持不貪不佔;把好交往關,在於堅持情趣高尚;把好人情關,在於堅持黨性原則。艱苦奮鬥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是我們黨從弱小到強大的本源。以勤治家以儉持家,戒奢靡,倡廉風。

家風是沉厚積澱的中華文明,是代代傳承的道德經典,是民族成長的精神足印。家風的作用就是通過每個家庭的道德規範作用,來影響社會的每一個個體成員,進而達到規範整個社會風氣的作用。重拾家風,黨員先行。

家風講話稿 篇2

我的老家在豫東項城一偏僻鄉村,家鄉一帶稱父母為爹孃。前不久回老家,不經意間看到爹在世時使牲口用的鞭子,使我想起過去他老人家教育我和姐姐哥哥時常講的那句話——做人要守信譽。

爹1940年生於農民家庭,大名叫張義堂,小時候只念過半年私塾,十一二歲時喪父,二十三歲時喪母。上世紀60年代,為了能在大集體拿工分,爹十多歲時就開始學習使牲口,十六七歲就給生產隊趕車,二十來歲成了生產隊裏最年輕的老把式,趕車、犁地、耙地等農活樣樣精通。爹使牲口時雖然經常揚着鞭,卻很少抽打牲口。他常講,牲口通人性,就像人一樣,只要咱們人跟它守信譽,牲口就不會虧待咱。所以,每次出工前爹給牲口上套時,總是逐一拍着它們的脖子,俯身貼近牲口耳邊像許願似的輕聲説,老夥計今個兒好好幹,咱早幹完早收工,多歇一個時辰。經他調教的牲口一下地,個個賣力地把牲口套拉得繃直。爹每次都能像他承諾的一樣提前收工後,讓牲口原地轉三圈打滾休息,再牽到坑塘邊水面潔淨處飲水。這些事辦完後,爹把牲口拴到乾淨通風的樹蔭下,自己在附近背靠着樹蹲下,點上煙慢慢抽起來。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實行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家鄉一帶按照政策把責任田分包到户。那個時代農業機械化程度很低,靠牲口種莊稼成了鄉親們的首選,生產隊解散後家家户户都需要添牲口。為方便農户買牲口,大隊集體從青海購買一批野馬,用火車運到了距離我們村百公里之外的漯河火車站。這是村裏歷史上沒有經歷過的大事,上上下下對這件事都很重視,大隊書記派爹帶着其他人去接這批野馬。聽娘説當時爹勇敢地答應了這項任務,還拍着胸脯給領導保證沒問題。我當時年齡很小,只知道爹要去很遠的地方給村裏辦一件大事。大概三四天之後的一個夜裏,睡夢中的我被娘叫醒後,説爹回來了,同時聽到我家衚衕裏好一陣熱鬧,馬蹄聲、馬叫聲打破了鄉村夜晚的寧靜,後來才知道那是爹帶的馬羣路過我家門前。緊接着,爹又幫村裏給每匹馬編了號、估了價。那一段時間爹一直在忙着馬的事,甚至吃飯睡覺也不回家,生怕出了任何差錯。結果爹帶回來的上千匹馬一匹不少,評的價錢個個公道,辛苦忙碌的成果不但受到大隊書記的表揚,還受到鄰里鄉親的稱讚。整個事情忙完後,村裏分給我家一匹小馬駒,以示對爹的犒勞。從那個時候,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爹在村上是個有分量的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家鄉一帶牲口數量增長得很快,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個牲口,馬、驢、騾、牛等等。我家養着一頭小牛犢,在爹的馴養下差不多能夠配着其他大牲口拉犁拉耙。那一年臨近收秋前,爹又買了一匹雖然瞎一隻眼,但看上去身體很壯、力氣很大的騾子,我家勉強能夠獨自犁地耙地,成了村裏少有的不需“擱犋”的農户,就是不用跟別人搭幫。農曆八月十五前後,田野裏的玉米、大豆、芝麻、紅薯等莊稼次第收割,家家户户開始騰茬犁地、準備種麥。農諺説,種麥的時機把握,“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爹計劃着用這倆牲口輕鬆地把地整好,趕在寒露時把麥種上。可是,一個困難鄰居的求助打亂了爹的計劃。這鄰居喊爹二爺,他是個倒插門的女婿,是為了照顧精神不正常的岳母來到我們村的,家裏很窮,買不起牲口。看着鄰居求助的眼神,爹當即就應允了他的請求,答應幫他家整地種麥。那年由於天氣不太正常,加上小牛犢第一次乾重活,爹又安排先收拾鄰居家的地,儘管起早貪黑抓得很緊,最後還是在霜降前落下自家的一塊地沒種上麥。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一季麥種不上,全家就得少收多少糧食。當時,全家人都覺得爹太傻。每當娘埋怨這件事,爹就撂下那句話“做人要守信譽,吐了吐沫不能再舔起來”。前年我回家時偶遇這個鄰居,他仍豎起大拇指對我説:“三叔啊,俺二爺一輩子大好人!”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養家餬口和供孩子上學,爹加入了鄰村集上的牛行(其實是交易各種牲口的場所),從養牲口轉身賣牲口。他的主要工作是撮合買家和賣家成交,從中收取一點交易費用,當地人稱之為“説牲口”。依靠誠信仗義的秉性和熟悉牲口的特長,爹很快成為十里八村有名的説牲口行家。

我在家排行老小,從小就比較受爹的寵愛。上國小時逢星期天,總是頭天晚上就寫完作業,第二天再跟着爹趕集上會。因為我知道到了集上不光有好吃的,還常有古裝大戲看。爹經常騎着那輛老式永久牌自行車帶上我。我坐在自行車的前樑上,屁股下的前樑拴着爹的生意道具——皮鞭。爹用力地蹬着自行車腳蹬子,兩個車輪子飛快地在沙土路上奔跑着。就這樣,我跟着爹認識了他的很多朋友,也學會了很多大戲台詞,還了解了他在生意界守信譽的口碑。

隨着爹守信譽口碑的傳開,其客户也越來越多,就連遠在四五百里外的大別山區紅安、光山、羅山的客户也紛紛找上門來,但爹絲毫沒放鬆對自己信守承諾的要求。記得有一年農曆臘月二十左右,大雪紛紛揚揚一直下個不停,臨近年關賣牛户急着要錢過年。爹説成的牲口交易中,離我家20公里以外的一個客户還欠一萬多元。爹不懼天寒路滑騎車一天,冒雪趕到客户家去拿錢。第二天冒雪趕回家時,爹的黃色軍大衣被雪水浸透,並且沾了不少泥巴,他沒換衣服就忙着挨家挨户去送錢。

雖然爹離開我們已經多年,但他用言行為我們樹立了守信譽的家風。

家風講話稿 篇3

很多年前,爺爺退伍之後在我們村的大隊部附近開了個小雜貨店,生意不是太好,勉勉強強能夠生活。儘管這樣,爺爺每年年底都要去趟鄉税務所,説是去繳税。第一次去的時候,税務所工作人員告訴我爺爺,像他這樣的雜貨店,無論是店面的規模還是營業額,完全可以不繳納税收。

但是爺爺卻堅決不同意,他還説,繳税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必須要繳,再説了我是黨員,更應該起到帶頭作用。

爺爺納税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聽我父親説給我聽的。我不明白,爺爺為什麼這麼固執呢?白白地浪費錢呢?再説了,他的雜貨店真的不夠納税資格啊!家人每每説起此事,爺爺總是把臉一沉:“你們懂什麼?這是國家大事。”

後來,爺爺的雜貨店不斷擴大、翻新,爺爺就馬不停蹄地去辦理營業執照,拿到了營業執照,爺爺眉開眼笑地對税務所的工作人員説:“哈哈,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納税了,看你們以後還敢不敢為難我?”在場的人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爺爺説到做到,真的起到了黨員的帶頭作用,他不僅自己積極、主動納税,還動員身邊的開店的小老闆去辦理營業執照、主動納税。可是別人不像我爺爺那樣,他們都説爺爺是傻子。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

得不到大家的擁護,爺爺仍然堅持納税,仍然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公家的税不能少繳,納税是國家大事。隨着我國納税政策的不斷完善,依法納税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且税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於天下,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優惠和實惠。這個可能就是爺爺所説的“國家大事”吧!同時,我也對爺爺以前的做法有了新的認識,從心底裏佩服他。

前年,爺爺不幸因病仙逝。臨終之前,他不僅把經營一輩子的店交給了我父親,更重要的是把依法納税的事也交給了父親。“公家的税不能少繳,納税是國家大事。”爺爺的教誨我們銘記在心。

家風講話稿 篇4

父親是老複員軍人,沒有什麼文化,有着軍人的堅毅和任性。打我小的時候,就一直聽父親常説“三句話”:別泄氣,有骨氣,重新來。漸漸地,父親的“三句話”成了傳家寶。在我失落的時候,只要想起父親的“三句話”,就勇氣倍增。

別泄氣。1993年高中畢業後,我迷上了寫作,還自費訂閲了不少報刊。每天忙碌着寫作。但是,整整折騰了一年,一篇稿件也沒有發表,母親抱怨,街坊鄰居説三道四,我的信心也動搖了。這時,父親堅定地説,“別泄氣,想當作家那麼容易呀?繼續努力。”隨後,父親把我引薦給了縣文化館的任永清老師。在任老師的指導下,1994年,我參加了山西大同電台的“94國土杯”徵文,我寫的散文詩《故鄉的春天》獲得優秀獎。至此,從開始步入了文學的大門,也摸着了寫作的門道。

有骨氣。因為我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鄉政府聘我成了信息員,專門從事新聞信息報道工作。在單位被人冤枉,自己窩火憋氣。可是,父親對我説,要有骨氣,這點委屈算啥。聽了父親的話,我繼續努力寫作,兩年後,我被縣地方誌辦公室抽調編撰《懷安縣誌》。一路走來,只要有骨氣,受點挫折沒事。

重新來。進入銀行工作後,我越發覺得自己文憑只是高中,缺乏金融專業知識,在工作中有些吃力。父親説,重新來,多學習些專業知識。我再次聽了父親的話,加強業務學習,知識增長了一大截,寫作也更加順手啦。

父親沒有長篇大論的説教和訓誡,也沒有循循善誘的旁徵博引,有的只是對生活的總結和感悟。父親的“三句話”就是最好的家訓,作為傳家寶,將這種家風世代傳承下去。

家風講話稿 篇5

環境對人的影響除了有形的模仿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塑造,家風的重要性由此可見。要説起我家的家風,那就是老爸從小教給我的“節儉”二字。

父親是個盡職盡責的村幹部,也是羣眾眼中值得信賴的黨員。在我的印象裏,老爸一向很注重節儉。小的時候我家住在農村,他喜歡自己動手,修修補補,整理房間時會細心地把我們姐弟丟棄的小物件收起來,放在用廢木板釘的木盒裏。父親還常常把撿到的那些被遺棄的舊螺母、廢釘子擦拭乾淨,如獲至寶地放進盒子。時間長了,那隻木盒就被塞得滿滿當當的。我是一個愛乾淨的孩子,很不喜歡家中放着一堆破垃圾,幾次提出把木盒中的東西丟掉,都遭到了老爸的反對。他語重心長地告誡我説,那是家中的“聚寶箱”,説不定哪天就能派上大用場呢。

記得有天早上我正要出門上學,突然系在腰間的皮帶環崩斷了,這下可把我急壞了,只好提着褲子去找老爸想辦法。老爸不慌不忙地打開木盒,伸手在裏面扒拉了幾下,就從裏面找出了一隻皮帶環,扣在皮帶上一試大小正合適,似乎是專門為我的皮帶量身定製的一般。我既感到驚喜,又非常感激,真的沒想到老爸那隻默默無聞的“聚寶箱”,在關鍵時刻為我解了圍。

後來,我發現這隻“聚寶箱”簡直成了一隻“魔盒”,總能變出我們想要的東西。大衣上的扣子掉了,盒子裏就能找到配套的鈕釦;晚上停電了,裏面就有半截蠟燭;木椅脱榫了,裏面就能找到木楔、鐵錘和釘子……日常生活中應急的小物件,總能在這隻“魔盒”裏找到相應的配件。逐漸地,我感到生活中再也離不開這隻“聚寶箱”了。

到了上中學的時候,我家搬進了縣城,我在擁有自己獨立房間的同時也擁有了屬於自己的“聚寶箱”,將一些暫時用不着的舊物譬如電腦軟盤、數據線、電話線接頭、水龍頭墊圈、玻璃膠之類一一收集其中,以應不時之需。現在,我進入了大學讀書,又把自己的“聚寶箱”帶進了大學校園,還在寢室之中帶動室友興起了節儉之風。將來我有了家庭,有了孩子,也要把勤儉節約作為我家的“傳家寶”傳下去。

是的,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風這種無形的力量,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一生。良好的家風不僅能造福社會,還能澤被子孫,延及後世。

家風講話稿 篇6

河的對岸傳來一聲聲“啪嗒啪嗒”的聲音,那是父親打稻穀的勞苦與收穫聲。父親操作着打穀機,穿着解放鞋的雙腳迅速輪換地踩着打穀機踏板,暴起青筋的粗糙的雙手接連拿起一把又一把割下來的帶葉稻穀在進行脱粒,動作靈敏、嫻熟,不停息。父親額上的汗珠嘩嘩流下來,在陽光的照耀下,匯成了一條細細的閃亮河流。

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跟田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一茬又一茬。從我兒時的記憶到現在,父親一直在種稻穀。從選種、播種、出苗、澆水、施肥、滅蟲、鋤草、抽穗、灌漿到收穫的過程中,便是父親最忙、最勞累的時候。他春耕秋收的四季勞作的情景永遠在我心間抹不去。而看着自己親自收割的稻米供全家品嚐並維持着一家的生活時,便是父親最興奮的時候。如今,父親還會説,我們吃了一輩子的“綠色食品”。

種田,也很講究,需要一絲不苟。在村裏,大夥兒都誇讚父親,説我們家的田埂子最方正,也沒有雜草。確實是這樣的,在種田的每一個環節,父親都是最認真的。很小的時候,父親還把這種勞動的精神教我們姊妹,教我們學插秧。

天矇矇亮,父親便領着我和姐姐出門了。到了地裏,父親便教我和姐姐用繩子從地的前頭拉到尾,保證第一株是整齊的,大概一人橫排插九株,第二個人接着第一個人繼續插九株順下來。父親教我們上身弓起,雙腳立在泥巴里大概快到膝蓋,左手拿秧,大拇指與食指要分秧,右手大指迅速從左手分下來的秧,捏秧後中指插,保證插下去的秧是立着的。在左右看齊時,人按照三三三的角度依次往後退,保證插的秧橫對齊、豎對齊。父親説,做事要做漂亮。

普師畢業後,我從湖南老家來到了新疆喀什工作,眨眼近20xx年了,在離開父母的時間裏,已年邁近70的父親一直在種稻子。

作為兒女的我們,特別地心疼,一直勸父親不要太勞累。父親每次都説,不種了,不種了,到後面還是誰也阻止不了。還安慰我們説:“我種的少,夠吃就行了,不賣了。”在和父親通電話的時候,父親興奮地告訴我,現在黨的政策好了,你要安心工作,你在新疆工作領工資,我在家種地還可以領到直補金。

我知道,父親是在種田的勞苦與收成中找到了生活的甜蜜。父親用種地這種方式,支撐了一個大家庭的生活,蓋上了新房,送了幾個子女都上了學。這是他一生的樸素希望,和純淨夢想。種地是一門哲學。父親便是那個在土地上給我們傳授哲學的人。

家風講話稿 篇7

母親是一本書,翻開目錄,我看到的是“堅持”“善良”“勤勞”,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是人生道路上的路標。

母親是一位普通的鄉村教師,也是一名普通的共產黨員。從我記事起,母親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忙碌。30多年的教師生涯,培養了多少學生從小鄉村走出去,連母親自己也説不清楚。如今我走在城市的街道,有時就會碰到有人告訴我:“我是你母親的學生哩!”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從心底為母親自豪。

母親從沒畏懼過什麼。她始終能給孩子們快樂的空間,也讓每個孩子有安全感。在我幼年的時候。記得那時白天母親要去學校教課,回家還要做家務,還要給我們納鞋底、做鞋。兒時的我,常常在睡眼朦朧中,看見母親在橘色的燈下納着鞋底。她右手拿着錐子或者針線,右手的中指上戴着一個頂針圈,左手握着鞋底。錐子先在厚厚的鞋底上用力地鑽下一個小小的孔,然後把錐子放在桌上,拿起針,往頭髮間一摩擦,那個動作很優美。針慢慢穿過孔,母親在鞋底的另一邊用力拔出針,一根長長的線隨之而過。夜很靜,能聽見線穿過鞋底時的絲絲聲。橘色的燈光讓我感到暖暖的,慈愛的母親讓我心裏感到甜甜的。長長的歲月裏,我始終不能忘卻燈下母親納鞋的身影。

母親為人和善,心地善良。那時我們住在鄉下,鄰居是一個身體不是很好的孤身老太太,只有一個女兒,嫁給了外地人,常年不能回來照顧她,而她又不願離開生活了幾十年的家。母親就把她當自己的親人一樣對待,有什麼好吃的都要給她留一些,逢年過節都要打發我們去看望,一直持續了20多年,直到她離世。對於村裏的一些孩子多、生活不寬餘的家庭,母親還時常將我們不穿的衣物送給他們。母親經常教育我們要善待那些可憐人,哪怕自己少吃一口都要行善,從小就給我們埋下了善念的種子。

母親勤勞淳樸,勤儉持家。一塊破布,一件舊傢俱,一截線頭,甚至一個用過的塑料袋都捨不得扔。母親很注重儀表和整潔,在我印象中母親曾很奢侈得買過一塊“的確良”布料,母親親自裁剪縫製,由於母親每逢盛大場合才穿上它,又穿得特別仔細,這件衣服一穿就是近20xx年,直到我工作,它才正式退休。母親對於吃從不講究,常常是能省則省。然而,在禮尚往來方面母親卻很大方,母親總説,借人平還人滿。

而今,我也為人父,但在母親眼裏我永遠是孩子。每當季節變換冷暖交替,總有母親的叮嚀提醒。從牙牙學語到姍姍學步,從少年到中年,我永遠也走不出母親的愛。母親的愛不需要華麗的語言,不需要強加的責任,母親的愛就像春天萬物甦醒,一切都是那麼自然。

母親是一本書,感謝母親,這本書將是我一生的珍寶。

家風講話稿 篇8

我父親是志願軍人,在部隊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轉業後在縣城當幹部。父親特別重視家風建設。

在我讀國中的時候,他給了我一則祖訓。祖訓在一個手抄本上,是父親親手抄的,我一直珍藏着。其內容為:“餘家素忠厚,庶無玷家門,願以垂永世,纘我祖攸行,攄中所欲言,聊以告後人,告爾以居心,居心宜誠正,告爾以立身,立身宜端整,告爾以出言,出言宜審慎,告爾以行己,行己宜謹凜,告爾以食味,食味貴菜根,告爾以衣服,衣服貴粗陳,有子所當教,教之當恭温,有侄當善待,待之貴厚情,有族須知睦,睦族尚和平,有客須知待,待之尚殷情,有家如何處,處家要嚴明,有業如何務,務業要專勤,不可為奢靡,不可忘艱辛,不可好懶惰,不可薄天倫,不可私妻子,不可欺兄弟,切莫使己詐,切莫構人傾,切莫弄愚懦,切莫自驕矜,切莫侮長者,切莫噬孤貧,毋為逞忿怒,毋為好逢迎,毋為奪人產,毋為壓人墳,毋為貪飲酒,毋為狎惡羣,當戒罔人利,當戒污人名,當戒指人短,當戒間人情,當戒唆人訟,當戒激人嗔,豈容損己德,豈容忘人恩,豈容越本分,豈容昧本心,自慮惟肅肅,於人爾彬彬,行止多坦坦,心地時惺惺,辭氣必懇懇,臨事務兢兢,念念對天地,事事長子孫,雍雍雅氣象,油油泰天君,青青楹柏壽,綿綿祖武繩,勉勉惟德行,諄諄告後人。”

我的家在農村,媽媽一生務農。我國中畢業後,跟媽媽在生產隊裏勞動。一次,父親回到家裏,我要求父親利用自己的關係給我在縣城找份工作,遭到父親拒絕。他要我拿來“祖訓”,繼而邊讀邊給我講解。他説:“你要求我找關係,是‘損紀德’、‘越本分’、‘昧本心’。”從此,我不再要求父親給我找工作,我就老老實實在生產隊幹活。

1997年,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此時,父親已經逝世多年。面對上學要求人、找工作要求人、升職要求人、評職稱要求人、看病要求人、遷户口要求人的風氣,對父親的為人肅然起敬。“不求人”,靠自己的努力,成為我的行為準則。

當資源的配置的權力落到具體的官員或工作人員身上,容易埋下以權謀私的隱患,民眾找政府部門辦事,有時不留下“買路錢”就辦不順暢。讓權力真正運行在為民造福的軌道上,每一位公民,特別是每位共產黨員,都要抵制“求人”思維,增強法治意識。從這個角度看,共產黨員帶頭踐行家訓,建設良好家風,很有必要,且意義重大。

家風講話稿 篇9

父親是一名受黨教育、對黨忠誠的老黨員,他的黨齡比我的年齡還長。他總是把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如今的幸福生活歸功於黨的領導。父親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的價值追求和人生航向。回顧自己30多年來走過的人生軌跡,從一名農家子弟考入大學,從部隊軍官轉業到地方機關,除了自身努力外,與父親的“三知”家風密不可分,它總是在我迷茫、困惑、失落時,指引我前進的方向,給予我温暖的力量。

知書達理。父親常説讀書使人明智。一個人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為人做事不會差到哪兒去。對父親最深的印象便是他求知若渴、手不釋卷。從母親那裏瞭解到,父親從小就愛學習,家裏窮買不起書,他就向別人借。幹完農活之餘,父親見縫插針抄書。父親所抄的書現在還在,我隨手一翻,字跡漂亮工整。堅持學習的他,知識面很廣,對國際國內形勢分析得入木三分,對四大名著裏的人物如數家珍,對“互聯網+”的理念娓娓道來……每次與他聊天都有收穫。如今,父親已年過六十,退休在家。不愛打麻將、不愛吃喝玩樂,每次回家,他總是手捧着書、架着眼睛、看得入神。

知恩圖報。父親時刻告誡我們,喝水不忘挖井人。父親結婚那會兒,要蓋新房,差300元。有個親戚知道後,冒着雨夜,走了好幾里路,把用報紙裹得嚴嚴實實的300元錢塞到父親手中。父親每每講到這眼睛總是紅紅的。“他是把自家辛辛苦苦養的豬賣了換來的錢呀。”父親説,當時接過錢的一剎那,感到300元是如此的沉重,心裏無比的温暖。時過境遷,33年過去了,當初的300元早就還了,可這恩情卻如同酒一樣,越藏越深。今年,那個親戚的小孩要在蘇州買房,那個親戚來我家借錢,父親把所有的積蓄都借給了他。晚上,母親有點不樂意了,説當初也就借了300元,你現在卻借給別人好幾萬。父親説,滴水之恩就要湧泉相報。沒有當初的300元,我們婚都可能結不成!母親不再作聲。父親的知恩圖報給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人生道路上,指點我、幫助我、鼓勵我的人,我都銘記在心。知恩讓我感到生命中充滿了陽光,圖報為我前進注入了強大動力。

知足常樂。父親常説:“愉快的心情是知足換來的,失落的心情則是盲目攀比而來。”爺爺沒有給父親留下什麼家產,母親經常埋怨,父親便説,我們白手起家,不依靠上一代是好事,我們下一代也該這樣。在工作上,父親説,我幹好本職,過好日子就行了。發現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父親總是能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去面對。這種知足常樂的家風常常把我從思想的牛角尖裏拔出來,從心理的陰暗面拖到陽光下。

父親是個老實人,與母親恩恩愛愛一輩子,踏踏實實過日子。沒有掙到多少錢,但每一分錢都掙得硬氣、花得踏實。沒有為我積累多少物質財富,但“三知”家風,已經讓我變成了一個精神富翁,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是多少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家風講話稿 篇10

30多年來,媽媽一直不忘“教子不貪”,值得我們在抓廉政中加以思考借鑑。

像母親關愛孩子以情抓廉政。小的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母親説“人窮不能志短”。如今,在機關任職,母親説“做人不能忘本”,這體現了母親重視道德教育的一片苦心,源於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作為領導幹部,抓廉政就要像母親那樣,教育機關幹部怎樣做人、怎樣做官,引導幹部走好人生每一步;像母親瞭解孩子那樣,掌握幹部思想動態,針對性地教育提醒,讓幹部感受到組織培養、領導關心,自覺形成“只能為組織添彩,不能為組織抹黑”的責任感,自覺增強“幸福來之不易,不能因小失大”的畏懼感,自覺遵規守紀。

學母親以小見大敏感抓廉政。“做賊偷瓜起”、“咬掉母親乳頭”的故事,母親是從一根針、一個瓜、一分錢等小事説起,教育孩子不要貪。貪“小”多了,就想貪大;時間長了,就會上癮。抓廉政,就要像母親那樣“抓小”,有病馬上治,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要“抓早”,重要時段和敏感時期,提前打“預防針”,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預防違紀現象的發生。

如母親以身作則帶頭抓廉政。小的時候,有親戚在外任職,時不時有人提瓶酒上門來,請母親給親戚説情求關照。母親總是説:“東西拿回去,要不我就不説了。”那時候覺得母親不近人情,後來才明白母親也是怕“做賊偷瓜起”。工作生活中,一瓶酒、一包煙、一頓飯的情況,經常遇到,如果不警醒,第一次拿一瓶酒、收一包煙、吃一頓飯,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就會發展到收紅包、收房子,一步步走上深淵。領導幹部就是要像母親那樣,拒絕小恩小惠,不搞下不為例,經得起誘惑和考驗,對得起良心和職業道德。

機關單位就像一個家庭,單位主要領導就要充當好“父母親”的角色,發揮處科室領導的作用,經常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增強他們抓廉政的意識;發揮機關幹部監督作用,經常進行表揚、獎勵,使他們自覺參與抓廉政。

家風講話稿 篇11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小的時候就聽過這樣的話。

那時候,家中的晚飯是一天中最為重要的時候:外出勞動的爺爺、媽媽、上學的孩子都會圍坐在一張大桌子旁吃飯。儘管端上來的也只是一盤子菜園子裏的炒大蒜、菊葉湯,但是,操持家務的奶奶總是讓我們必須等到爺爺坐到桌子的最上方動筷子之後,才允許我們姊妹五個端碗吃飯。而且吃飯也有規矩:一不許説話,説是會吐沫星子亂飛不衞生;二不許晃腿;三不許剩飯,這是最重要的一條,用爺爺奶奶的話説,剩飯是糟蹋糧食。

在爺爺奶奶的薰陶下,我們姊妹幾個在各自長大成人之後,也都是這樣教育我們的下一代的。

“笑髒不笑破”,這是媽媽的規矩。小時候,家裏孩子多,媽媽在社辦企業上班,總是早起晚睡為一家老少漿洗。記憶中的媽媽,都是晚上在燈下為我們縫補衣裳,即便是在物質貧瘠的年代裏,我們家姊妹5個都穿得乾乾淨淨。

爸爸一直在外工作,總是那麼忙碌。小的時候,我很少見到爸爸,直到我上了國中之後,才知道爸爸是南京市供銷合作總社的一名採購科長。在計劃經濟時代還是很有實權的,可是我們家,大姐、二姐的學費永遠都是拖欠,以至於懂事的二姐為了讓弟弟、妹妹夠繼續升學而不拖欠學費,任憑老師上門做工作也不肯繼續上學,16歲就開始上班掙錢幫助家裏分憂解。媽媽既生氣又心疼,衝着難得回家的爸爸發火:人家都説你在外幹部,孩子都沒錢上學。

“工作就要好好幹,不能讓人戳脊梁骨”,這是爸爸的規矩。爸爸在供銷社工作,因為爸爸勤勞、認真,工作踏實,被組織任命為供銷社書記。當了書記之後,爸爸工作依然忙碌而且更加辛苦,總是騎着“二八”自行車披星戴月,家裏的晚飯也總是熱了又熱。

因為爸爸的執拗,還與他唯一的大姐夫(我的大姑父)發生了很大的爭執。當時,大姑父開了個小店,進貨都是從供銷社批發部批發,大姑父想讓爸爸幫他批張條子,想多拿幾條暢銷的計劃外大前門香煙,不想被爸爸一口拒絕之外,還再三叮囑批發部經理,沒有他的允許,不允許任何人私下做主批給大姑父,氣得大姑父當着很多人的面指着我爸爸的鼻子罵:“我看你當一輩子書記!”

是的,爸爸沒有當一輩子書記,但他當了一輩子的老實人,實在做事,實在為人。

良好的家風是心中有規矩,守住小規矩才能守住大規矩。

家風講話稿 篇12

家風如春雨,潤物細無聲;家風是文化,滋養後代。家風正,父慈子孝,家庭和睦,鄰里守望,英才輩出。父母言傳身教,家庭教育勿忘優良家風。

玉不琢不成器,樹不修不成材。養育孩子歷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養育孩子不僅需要孩子身心健康成長,更需要孩子品行端正。

曾看過一則報道,發生在江蘇常州。一對年輕夫婦帶了一名6歲左右的男孩到一家餐廳消費,因為兒子看中了裝飾餐廳用的氣球,父母執意要取走,遭到服務員的拒絕。令人沒想到的是,孩子的母親竟然拿出一萬元要買下氣球。面對兒子的需求,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理性地面對需求。但遺憾的是,孩子的父母做出了不當的選擇,用鬧事、用萬元賭氣為兒子買氣球。

愛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也是父母的責任和義務,關鍵要看父母怎麼愛孩子,這不僅是教育方法的問題,更是教育理念的問題,還反映了家風問題。

年幼的孩子,看中了佈置餐廳用的氣球並執意要拿走,尚情有可原,而作為父母,怎能一味為了滿足孩子,而置家庭美德、社會公德於不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很容易受父母言行舉止的影響。如果父母總是以一副有錢人的張狂面目出現,覺得錢多能買來一切,能擺平一切,那在孩子幼小的心靈裏極有可能會種下“金錢是萬能”的罪惡種子。父母以愛孩子之名,公然地破壞公共秩序和正常法理,蠻不講理謾罵服務員,欲強行買走非賣物品,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種下“拳頭就是哥”強盜禍根。

“不就是氣球嘛,有什麼了不起?”霸氣母親拿錢敲打桌面,在孩子面前,在大庭廣眾之下,透出對事態的不屑,無理取鬧,這種缺乏理智的粗暴舉止,更是養成孩子嬌縱任性的不良土壤。孩子的心靈猶如一張白紙,“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如果父母不懂得進行科學的教育,讓所謂的“愛”衝昏頭腦,無疑會將孩子引向歧途。

常言道:“愚人用流血換來教訓,智人用教訓避免流血。”教養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不斷學習總結、不斷完善提高的過程。父母應以自身言行營造良好的家風,以科學的家教還孩子一個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