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際關係論文(精選13篇)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1

【摘 要】個人的成長離不開集體,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的手段和展示自身才華的舞台。班集體對學生的身心發展有着巨大的推動作用,所以和諧的班集體人際關係是建設優秀班集體的重要內容。本文筆者從班集體人際關係的各方面進行了闡述。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精選13篇)

【關鍵詞】班集體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是指人們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一種關係。班集體人際關係是指班集體中師生、生生在學習與生活中建立起的關係。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班集體人際關係的教育功能及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的障礙和調整措施。

一 班集體人際關係的教育功能

1.良好的人際關係是班集體的紐帶,沒有協調的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有真正團結的班集體

班集體並不等於幾十位學生簡單相加的算術和,學生只有在共同活動中通過交往建立一定的人際關係後,才能形成羣體。如果班裏的幾十位學生只是坐在一起聽課,從不一起交流,一起活動,可想而知,那班級將是一片森林,而不是一個集體。

2.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學生個性形成和發展的影響源

對學生來説,一天之中,他們與同學的接觸最多,受其影響也最深。優秀的品格――正義、愛心、慷慨等從來不是某個孤立學生的品質,它們必然是在人際交流過程中受別人影響而形成,進而也對他人施以影響。協調的人際關係是孕育學生完美個性的肥沃土壤。

3.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提高教育活動效果的重要手段

當學生在班集體內具有有利地位時,他在豐富的人際關係體系中也能表現其特長和施展才能,當他的這種能力被班級其他成員所珍視時,他就會在相應的教育活動中表現出高漲的積極性,並努力與其他同學協作,創造性地完成任務。良好的人際關係所創設的條件,能顯示出強大的教育和管理功能。

二 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的障礙

綜上所述,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對於班集體建設的教育功能是相當大的,然而由於學生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着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我們在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的過程中定會遇到許多障礙。如班內學生有關是非、善惡、美醜的一般觀念,在對人的品格和事物性質的基本評價及態度方面,通常有較大的認知距離,從而在交往過程中會出現種種矛盾。但最主要的障礙是學生對於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定位,也就是學生在班集體的人際關係體系中確定或取得自己的位置,尤其是有利的地位通常會很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班幹部的定位

有些學生在沒有當班幹部時與同學相處和諧,深得人心。但當了班幹部以後,在班級中居於有利地位,以前很親密的朋友反而疏遠了,由於沒有情誼性關係作調節,有時很難開展工作,以致威信下跌,使班集體建設難以順利展開。

2.“頭領”的定位

有的學生有很多朋友,也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但由於其他方面能力的缺憾,集體並不委任他辦理重大事情,由於他在公共關係中找不到自己合適的位置,就常常會由集體的積極分子變成消極的成員。於是,他千方百計地在小羣體中爭取有利地位,甚至使小羣體偏離集體,或不惜以任何代價達到引起同學們注意的目的,這種代價會導致各種惡作劇和偶發事件的產生,因而阻礙班集體的良好建設。

3.“沉默者”的定位

平時常聽同事談到某同學時説“這個同學有他沒他一個樣”之類的話。確實在每個班級裏,都可能有幾個默默無聞的學生,他們不引人注目,似乎在班級裏不起任何作用。他們大多在班內受到排斥、歧視,甚至成為“不受歡迎的人”或“替罪羊”。這種現象很不正常,容忍它,就會使其他成員變得麻木不仁,對班集體的人際關係產生銷蝕作用,有礙班集體的建設。

可見,建立良好的班集體人際關係面臨着較大的障礙,那麼,作為班主任和任課老師應如何去排除這些障礙,調整班集體的人際關係呢?

三 調整人際關係的措施

1.優化集體背景,豐富人際關係

第一,運用組織手段,建構關係網絡。教師可運用組織手段,為學生提供日益擴展的交往範圍,建立豐富多彩的生活聯繫,從而使每個同學自覺不自覺地參與到集體建設中去,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充實。如變單人活動為多人合作活動,進行小隊與小隊之間的各種競賽,讓每個學生都能與其他同學和諧交往,增進彼此的瞭解,感受到同學之間的情誼,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會覺得自己是集體的一分子,享受到集體的温暖,也同時把温暖送給班裏的每一位學生,從而使集體變得生機勃勃,健康成長。

第二,採取接納態度,引導非正式羣體。所謂非正式羣體,就是沒有正式規定的自發形成的羣體,如班級中的夥伴羣體,其成員之間的相互關係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以個人之間的好感、喜愛為基礎。這種非正式羣體的共同活動比較協調,結構也比較穩定,有較高的凝聚力、功效性,所以對於學生的非正式羣體,既要承認他們的存在,又要積極引導。而對於那種反集體的非正式羣體,可採取情感疏通,積極引導的方法,逐步使它們與班集體的關係趨於正常化。

2.創設教育情境,克服定位困難

為了使學生在班集體中克服由於定位困難而帶來的情緒波動,班主任應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教育情境,併發揮其教育功能,建立積極的人際關係,減少消極的人際影響。如班主任可利用班會這一陣地,通過演小品、啞劇、小辯論等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創設一些具體的情境,如信賴情境、成功情境、挫折情境、道德選擇情境等,使學生在與同學的合作中受到教育,從而使班集體的生活具有強大的情緒吸引力。班主任應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克服自私、冷漠的情感,從而逐步養成尊重他人、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

3.改變控制方式,優化師生關係

為了成功地調整班集體的人際關係,班主任首先要對自身的言行進行調整,調整自身的思想和行為,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創設前提條件。師生關係對班集體人際關係的結構有着一種舉足輕重的影響。班主任必須把每個學生放在心上,並使他們居於有利地位,這一點很重要。我們在實踐中會發現,如果某位學生經常受到老師的批評、冷落,那其他同學也會避開、冷落甚至鄙視他。可見班主任應認真、慎重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我們班主任必須提高自身的教育素養,在師生交往中把自己擺在恰當的位置,實行符合教育要求的適度控制,真正起到榜樣示範的作用。

所以,班主任和全體教師應把良好的人際關係看做教育的真正對象,並積極開展工作,使班集體建設能較好地發展,學生也能在良好的人際關係的條件下正常交往,共同愉快地完成學習和其他任務,並形成各種積極而高尚的品質,從而大大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

參考文獻

[1]章志光.學生品德形成新探[M].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3

[2]曾仕強、劉君政.人際關係與溝通[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xx

[3]黃正平.班集體問題診斷與建設方略[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2

摘 要: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際是最為複雜的。現代社會,人際關係的發展對於很多人來講都非常重視。在職場中,人際關係處理的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人將來在事業上的建樹,不管是對於剛步入職場的年輕人,還是身經百戰的職場工作者,正確掌握人際處理關係,對於你未來的事業和前程都有極其重大的影響。

關鍵詞:職場禮節、忠於職守、換位思考、善於欣賞、真誠待人、善於分享、樂於付出。

職場人際關係,就是在職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的各種關係。人際關係是一種資源,我們建立人脈、維護人脈,需要很大的氣力。擁有人脈,是我們成就自己事業的巨大保證。從某種程度上講,人脈就是我們的命脈。職場人際關係如何,在於個人的為人處事以及職場態度。如何才能處理好職場人際關係,具體如下:

一、 職場禮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從博大中華文化誕生之時,中國人一直都非常注重禮節,禮節做得到位是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體現,更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必備的修養。

對於已經步入職場的工作者來説,在工作中會遇到一些難解的問題,而禮節問題正是這些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之一。職場中,一個人應該注重自身的修養,能很好的把握禮節問題,看到領導能做到該有的禮貌,見到工作夥伴能禮貌待人。時刻能保持良好的禮節氣質,顯現出自身有修為的一面,不要居高自傲自以為是。

事實上,不管是跟上司還是和職工打交道,不能缺少的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就是禮節。禮節方面做的好,給領導的印象自然而然就好,而工作夥伴對你也有好的評價。

二、 忠於職守

在其位,謀其職。忠於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職業崗位是一個在職者的應該例行的。選擇了這個職業,無論未來多麼艱辛,也應該始終要有份對自己職業的忠心。做到忠於職守,就會對以後的工作更加有追求,做很多事將會更加有激情。從另一方面來講,能專一自己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為提高自信心埋下了深厚的一筆。自信一提高,工作效率就跟着提高,個人成就也會比別人更多。因此這樣一來,不管是領導、同事、朋友還是合作伙伴都會對你刮目相看。

你渴望得到同事們的認同,必須比別人更優秀,更能吃苦耐勞、勤奮工作和忠於職守。一定程度上,有了工作上的成就,職場關係也就得到一定的昇華,即使以後競爭激烈,有了這份追求和精神,不管是對工作的認可度上還是人際關係上都會比別人更勝一籌。

三、換位思考

現代的社會,在利益下,不管是什麼都可能變得變質,有的人為了利益可以不惜一切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特別是在職場中,競爭壓力大,每個人都努力的達到自己的利益目的,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些元素。

在很多方面,人們觀察問題時都只是習慣性的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只顧及自己的利益、願望和心情,處理事情想當然的考慮自己,而沒能和別人做到及時溝通。因此這樣,常常很難了解別人的想法。當與人發生衝突時,很多時候雙方都只是各講各的,各忙各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少有人能做到換位思考,為別人考慮。大到公司與公司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都是如此。事實上,只要站在客觀的角度就會發現,衝突雙方几乎是完全不能理解對方,完全是互不體諒。

想處理好自己和他人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改變從自我出發的單向思維,而應該結合對方的角度進行觀察,替對方着想,別人也同樣如此。雙方都做到換位思考,這樣處理人際關係,相信再怎樣複雜的矛盾也會變得明朗。

四、 善於欣賞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鼓勵和欣賞,得到鼓勵和欣賞能給人奮鬥的強大動力。一方面,欣賞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補充自己的缺點,從而使自己更大程度上得到提高。另一方面,欣賞他人也是欣賞自己,可以同別人做個對比,也許別人沒有的東西而你卻有,對於充分認識自己和他人都有幫助。

進入社會工作後,領導和同事的欣賞是一個人工作的最大動力之一,得到別人的欣賞後,對待工作的態度都會不一樣。而同樣,我們去學會欣賞別人,別人同樣也可以受到極大鼓舞,同時對你的態度和看法也會不同,對於人際關係的發展有着極大的幫助。如果沒有欣賞,即使是天才到最後也會變成庸才。

五、真誠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行為和觀點。不強求別人這個原則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環節。古往今來,人是生而平等的,每個人的尊嚴都應該收到尊重。在職場中,更應該做到如此,你真誠待人,別人就會真誠待你。無論的對待工作還是對待同事之間的感情,都應該用自己最真誠的一面去對待別人,這樣才能贏得大家的尊重。

六、善於分享

古人推崇與民同樂,把自己的快樂與別人分享將會變成更大的快樂。當你把自己的想法和點子與別人討論後,就會得到更多的思想火花。在一定情況,把自己的工作成果與別人分享,別人就會覺得你工作態度認真,會覺得你是個心胸寬廣的人,覺得你是個值得建交的好朋友。

你的分享成為別人的快樂,你的分享是對別人的信任。你給別人分享,別人也同樣會給你分享。對於自己渴望的事情,要想到他人也可能渴望得到。你渴望被理解與關心,就要知道如何能力所能及地給予他人理解和關愛。給予他人理解和關切,會在更高的水平上增進彼此的關係。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學會與人分享,學會共同分享。既促進與領導和同事之間的感情,又能講自己寬廣的一面展示出來。

七、 樂於付出

不勞無獲,誰都懂的道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付出才有回報,你的所得總是與你的付出成正比的。在工作中,對於自己的工作任務要在有效率的基礎上認真完成,別人在休息的時候,你懂得抓緊時間把別人不想做的事做到,而你就是獨放光彩的、最優秀的一個。

懂得付出,才能懂得對工作的珍惜,才會比別人獲得更多的快樂。如果心中常有不勞而獲的想法,常常令人萎縮、心靈低劣,長期這樣下去絕對不會獲得好的收穫。有的人整天嫉妒別人的成果,而忘了自己也需要付出,這樣的人也將被人看不起,他們的心裏總是擺不平,從而少了奮鬥之心,對待同事的態度可能也將會愈來愈來差。

處理人際關係,你懂得付出了,領導和同事也會把你的認真態度放在心裏,對你的態度自然好,而你和領導同事之間的各種關係也迎刃而解了。學會慷慨的對別人付出,在你困難的時候,你也會得到許多真切的幫助。

職場人際關係的處理不僅要講究原則,更要講究親身實踐,以實際行動來證實自己的能力。以一個好的心態勇敢的去面對職場中出現的複雜人際關係,處理好人際關係,你的前程將會是一片光芒。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3

論傳播與溝通過程中的人際關係

摘要:我是一名導遊員,通過我對《傳播與溝通》的學習,與我的工作相結合,我認為傳播與溝通過程中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的關係。只有傳播者與受傳者相互尊重,才能使傳播與溝通的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關鍵字:傳播者 受傳者 相互尊重

“傳播”與“溝通”這兩個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並不少見,對於我們來説並不是很陌生。可通過學習,我才認識到了這兩個詞的理念理論化、系統化和社會化。那麼首先我們要來了解一下傳播與溝通的定義:傳播與溝通是一個信息傳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傳者與受傳者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利用適當的渠道(方式和方法)相互傳遞信息、相互交流和相互影響,預期達到信息共享和相互理解的目的。傳播與溝通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當中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可以説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除了睡覺以外,我們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進行傳播與溝通的活動,這種活動也是我們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內容。

傳播與溝通過程中的人際關係應該是一種相互尊重的關係。

以我的工作來舉例:到過北京王府井的人都應該知道,在王府井大街上有幾輛大型的遊覽觀光車,每天都會有大量來北京旅遊或者是北京本地的遊客乘坐,我的工作就是就是為這些乘坐觀光車的遊客作講解介紹。我們提供的是一種有償式的服務,遊客付給我錢,我們就要為他們提供讓他們感到物有所值的各項服務。在大多數的時候,我是作為傳播者在向作為受傳者的遊客提供講解服務;也有的時候,我會作為受傳者接受作為傳播者的遊客提出的建議和意見。無論是在什麼情況下,我和遊客都應該互相尊重。我認為,遊客不應該因為自己付了錢,就把自己擺在很高位置上不尊重我們;而我們則更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導遊,比客人知道的多,就瞧不起遊客。只有互相尊重對方,才可以達到傳播與溝通的最佳效果——遊客瞭解到了知識,作為導遊的我們也會感覺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同時還可以為我們帶來更豐厚的收入。

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在商場裏,作為傳播者的售貨員和作為受傳者的顧客之間要相互尊重;在公交車上,作為傳播者的司售人員和作為受傳者的乘客之間要相互尊重;在餐館裏,作為傳播者的服務員和作為受傳者的食客之間要相互尊重……這樣的舉例還有很多很多。由此可見,相互之間尊重的關係在傳播與溝通當中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種關係,傳播與溝通的作用就可以最大程度的體現出來。

通過對於《傳播與溝通》這本書的學習,使我得到了提高,收效是很大的。我想通過我對“傳播”和“溝通”這兩個詞的全新的理解,我會讓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我在進步。傳播與溝通當中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可以讓每件事情都海闊天空!

參考文獻

王德海主編.《傳播與溝通》.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xx.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4

【摘 要】大學生作為新世紀文化新生代,這個社會亞羣體具有獨特的交往心態。探索與研究大學生交往心理,把握與遵循大學生交往心理,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之提高交往素質,增強交往藝術,是培養新世紀有用人才的重要環節,使新世紀大學生的交往心理在探索中推進,在互動中整合,在交往中和諧,在運作中成熟。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交往困境;交往原則

新世紀大學生要與人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首先需要對人際關係有一個比較健康的科學態度,自身也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交往科學素質。大學生應該充分認識到社會交往與人際交往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認識到它在自我內在人格力量發揮中的作用。每個人的人格品質和心理特徵的陶冶、文化藝術修養的形成和發展,必須藉助於社交來實現。所以,作為現代人,不僅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還要“交友八方”。

一、人際關係的含義

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一切直接或間接的作用,是人與人之間通過動態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聯繫,是通過交往形成的心裏關係。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1]。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着大學生以後踏入社會參加工作的成敗。大學生是社會的重要構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未來社會的發展狀況以及前進方向,是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但在現實中,大學生的人際交往狀況不容樂觀,其中有很多的因素影響着這一問題的形成,而這些因素是怎樣形成的?我們又怎樣對待這樣的問題?

二、人際關係的現狀與特點和影響因素

大學生已進入青春發育的中後期,從其心裏發展水平來説他們是正在走向成熟又未真正成熟的“邊緣人”。這個階段是他們形成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對其未來的發展有着深遠影響。一方面,人際交往時他們認識自我、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展現自我、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徑;另一方面,交往能力本身就是生存的智慧。良好的人際交往能滿足大學生交往、友誼、安全等的需要,增強價值和力量感,有助於降低大學生的挫折感,緩解內心的衝突和苦悶,減少孤獨,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據我國有關研究報告:由於交往能力較差,交往方法不當,交往技巧缺乏等原因,63%的同學們感到“交往困難”、“知心朋友難覓”,只有25%的同學感到“有知心朋友”。可見,大學生整體的人際交往能力較差。

國內心理學界在研究大學生人際交往時發現如下幾個特徵:交往的盲目性和被動性的整體性特徵;互動性與開放性的時代特徵;交往需求迫切,但主動性不夠,以同齡人交往為主,如其同室、同班、同鄉的交往;發展的不平衡性,這種發展的不平衡性,是由大學生自身素質的差異決定的。大學生人際交往大致分為三情況:其一,人緣型。這類學生與人交往積極主動,交際面較廣,大約佔20%。其二:孤僻型。這類學生平日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在人際衝突中自我調節能力差,大約佔3%。其三:中間型。這類學生佔大多數,其特點是出於前兩者之間,一般表現不突出,人際交往範圍較窄,行為上隨大流,不愛顯露頭角[2]。

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因素具有多樣化的特點,但主要可以分為客觀和主觀兩個方面。其中客觀因素又分為學校、家庭、社會觀念以及信息網絡化等方面,而主觀方面也包括個體的認知、情緒、人格及個體能力等。首先,從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看,仍處於應試教育階段,忽視了無法因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了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這作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其次,家庭因素對於年輕一代成長的影響是很大的,任何在家庭中生活的人,幾乎都無法擺脱家庭對他的薰陶。理論上説,家庭的優點會成為促進子女成才的積極因素;其缺點,則會成為子女成長的障礙。第三,依據調查發現,43.6%的大學生人際衝突的原因在於經濟,習慣等問題。激烈的社會競爭蔓延到大學校園,引起大學生之間的利益之爭,更加導致了大學生人際溝通網絡的狹窄與人交往的缺乏。目前大學就業形勢越發嚴峻,是否是學生幹部,優秀團員,黨員,是否獲得過各類獎學金是大學生參與就業競爭和繼續學習深造的重要資本,為此,很多大學生在暗地裏展開各種較量。最後,有專家認為由於當前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側重於學業成績,學生的學業負擔和心理壓力比較重,網絡極易成為許多人躲避負擔和壓力的“防空洞”,並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上網成癮不僅響學習,還會讓人缺少交往,忽略現實的人際關係[3]。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係到人際關係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需注意克服以下幾方面:暈輪效應,首應效應,近因效應以及社會刻板效應等,另外,我們要全面審視自己,存在的不足,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

三、如何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在現代社會,要建立一種和諧的於己於人均有良好效果的健康的人際關係,其關鍵要素是需要運用並發展人的交際魅力和人際生命力。每一個人都是通過自我和周圍世界的關係而生活的,不管大學生所尋求的是哪種需要,自我的意義都存在於人們與外圍世界的相互關係中。

我們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需要遵守以下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一)真誠原則。馬克思把人們之間真誠的友誼讚譽為“人生的無價之寶”。古語説“心誠則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些説法都是對真誠及其作用的高度評價。美國心理學家安德森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列出550個描寫人的形容詞,讓大學生指出他們所喜歡的品質。研究結果顯示大學生們評價最高的性格是“真誠”,在八個評價最高的形容詞中,竟有六個與真誠有關。真誠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

(二)信任原則。管理學家戈登・希爾曾説:“信任是無形資產中最重要的一種。它是沒有外形、沒有內質,但卻指揮者我們的行為。而且其存在與否將決定我們的行動,彷彿它是一種有形的力量”。在人際關係中交往雙方彼此都要講求信用。人與人之間要是缺乏信任,生活也會處於無序與恐懼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説,人與人之間建立信任關係式社會發展和社會秩序安定的重要保證。

(三)熱情原則。美國教育家卡耐基在《積極的人生》一書中説:“一個人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而居於這些因素之首的就是熱情。沒有它,不論你有什麼能力都發揮不出來。”我們當代大學生正處在追求與事業發展的關鍵時期,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感豐富、興趣廣泛,是建立良好個性品質和交往心理的關鍵時期,學會以一種熱情直率的態度對待別人,也必然會獲得“投之以桃,報之以李。”,從而將愉快與友情長久地繫於身邊。

(四)理解原則。孟子説:“人之相識,貴在相知;人之相知,貴在知心。”這是至理名言。只有理解,才能消除人際關係發展中的某些隱蔽因素,如猜疑、嫉妒等,使人際關係不至於朝着惡化的方向發展,從而收穫真心。

(五)尊重原則。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中,把“尊重”放在人們的高級需要中。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對所有人,都應該給予應有的尊重,尊重他人的人格、個性、習慣和隱私。只有做到相互尊重,才能建立起平等友好的人際關係,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

(六)交換原則。美國社會學家霍曼斯的社會交換理論指出:社會是一種商品交換,不只是物質商品的交換,而是諸如讚許、榮譽、聲望之類的非物質交換。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基本上是一種交換過程。交往的雙方在滿足對方需要的同時,又得到對方的回報,這樣雙方的關係才能繼續發展,在交換中互利性越高,雙方關係越穩定、越密切。

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人生道路上的一個關鍵時期,如何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是每一位大學生必學的人生課程。作為一個具有卓越才能的新世紀優秀大學生,不僅要德才兼備、身心素質良好,而且必須具有一定的與人交往、待人處事的能力,這不僅是工作的需要,也是未來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生存技巧與藝術。

【參考文獻】

[1]存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衞生出版社,20xx.

[2]聶振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

[3]張生.大學生心理健康[M].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xx.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5

[摘 要] 師生關係是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種人際關係,師生關係的和諧與否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本文論述了在師生溝通的實踐中如何遵循人際交往的規律,消除影響師生之間有效溝通的負面因素,實現成功的師生溝通,營造和諧的師生關係。

中國論文網

[關鍵詞] 師生關係; 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規律; 成功的師生溝通

心理學家認為,學生認知效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對教師的認同度及信任度。“親其師,信其道”, 這句出自《學記》的古訓一語道破了良好的師生關係對於學生的重要影響。

一、師生關係也是一種人際關係

師生關係是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種人際關係。美國教育家季洛特説:“教師的工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處理好複雜的人際關係。作為教師,必須要重視與學生的溝通聯繫,方能奪得每個學生的心。”

成功的教育,是通過師生之間人際關係的有效程度來決定的。教師首先要有能力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同時,教師還要養成這樣的一種意識:學校開展的所有工作,都是在這種師生關係中進行的,師生關係的和諧與否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

二、師生溝通實踐中應遵循的人際交往規律

師生溝通的實質是一種人際交往,即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因此,師生溝通必須遵循一般人際交往的普遍規律。

1、事半功倍的“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又稱為“第一印象”,是社會心理學中有關人際知覺的經典內容。社會心理學家通過許多實驗證明:在人際交往中,對某人的最初印象,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着對該人以後一系列心理及行為特徵的解釋。教育心理學研究結果也表明:教師給學生的第一印象對教師威信的形成有着重大的影響。

2、不可忽視的“動機效應”

心理學認為,人從事任何活動都是由需要產生動機,再由動機激發行為的過程。而動機作為人各種行為的內在因素,教師需要經常思考自己的表達方式,讓學生能夠真正感受和認知自己的“良苦用心”,只有當學生認定教師一方的溝通動機是善意的,師生溝通才能有良好的開端。

3、營造温馨的“自己人效應”

當學生了解了教師的良苦用心後,教師還需與學生進一步拉近心理距離。這時,要更多地尋找與學生共同的話題點,各抒己見,讓他們視你為“自己人”,使雙方的溝通不斷融洽,溝通才能深入下去。這就是人際溝通中的“自己人效應”。

4、不可忽視的“影響力此消彼長”效應

溝通一般都有明確的目的,因而就產生了“究竟是誰影響誰”這個最關鍵的問題。在師生溝通中,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教師希望對學生產生影響,並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發揮導向作用,但教師如果不能對學生髮揮自己的影響力,那麼溝通的目的就無法實現。反之,還很有可能被學生所左右,陷入尷尬、甚至“悲慘”的境地。

三、可能影響師生有效溝通的負面因素

1、對師生關係的錯誤定位

相對於年輕的學生,教師在豐富的社會經歷、權威的知識見解等方面有着顯著優勢,而正是這種優勢,使得部分教師往往有種“高大上”的感覺,一旦處理不好,則容易拉大師生間相處的距離,造成溝通上的落差和師生間的不平等地位。如果教師習慣於維持自己的權威地位而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習慣於單向溝通而不注意傾聽,那麼,這種缺乏平行溝通與雙向溝通的方式會使得學生因畏懼而不敢接近,害怕相處,溝通意願減弱,或者厭煩老師,一有機會就想從教師身邊消失,使得教師即使有再好的溝通願望也無法實現。如一些學生嫌老師“嘮嘮叨叨”,根源可能就在於教師對師生關係的錯誤定位。

2、以“我”為主的本位主義思想

本位主義,其原意是指習慣固守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以己度人,甚至還有些自戀和自大。教師如果在與學生溝通交流時,始終從本位主義出發,就會容易使自己陷入一個過於自我或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這種師生間的本位主義交流,使得教師喜歡將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學生,認為自己的意見就是最好的意見,容易缺乏對學生情感和需要的理解與尊重,把學生視為灌輸自己一切價值觀的最好對象。學生會因此產生牴觸、抗拒和排斥心理,拉大師生情感上的距離,影響師生關係的和諧,故而嚴重影響溝通的順利進行。如一些教師經常掛在嘴邊的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以後你一定會懂得我是真正的為你好”等一系列強迫癖的表現。

3、不懂變通的角色固着思維

一個人在社會中身份是不斷變化的,如一位女教師可能要扮演教師、妻子、女兒、媳婦、領導、職工、乘客等多種不同的角色。每種角色都有一定的行為模式,教師的行為特點也得有相應的變化,如果不能根據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場合調節、變換自己的角色行為,始終固守一種角色,就是角色固着。角色固着會給人際溝通造成較為嚴重的障礙,對於師生溝通來説,當教師扮演的角色十分適宜時,師生溝通就會比較順利;如果教師固着於某種角色不善轉換,師生溝通的效果就會受到影響。調節角色行為在一般情況下是不難做到的,因為人的大腦裏都有一套警戒調節系統,它會根據情況隨時調節人的行為,但如果是在非常熟悉的人面前,這套警戒調節系統有時就會“瀆職”,甚至連對方在對你有所暗示時還不能察覺。教師在他們的學生面前就經常會犯這類錯誤。

4、將不良情緒帶入溝通交流

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説,“你如果要發怒,則必須選擇正確的對象,把握正確的程度,確定正確的時間,為了正確的目的,並通過正確的方式”。 溝通實際上是情緒的管理,情緒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所以情緒的管理非常重要。教師是活生生的人,也有七情六慾,試想一下,當教師帶着負面情緒與學生進行溝通時,學生的情緒也必然會受到影響,效果當然可想而知了。師生溝通時一方的情緒化或雙方的相互情緒影響都將會直接影響到溝通的質量,因為情緒的影響,往往使溝通只在意了溝通的語氣、態度或動作形式等過程,而忽視了溝通的真正內容主題與目的本質,從而造成溝通的失敗。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6

【摘 要】 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緊張突出表現在認知、情緒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解決的對策主要是積極激發大學生投入和諧宿舍建設的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人格的不斷完善;加強人際關係知識輔導和交往能力訓練;加強對心理障礙學生的輔導力度;加強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設等。

【關鍵詞】 大學生;宿舍;和諧人際關係;問題;對策

“人際關係是人們在共同的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相互之間的心理關係。”[1]宿舍是大學生在學校最主要的聚集點,宿舍人際關係是大學生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際關係。

沒有大學生不渴望良好的同伴關係。現實中,多數大學生用心經營自己與室友的關係、與室友互動良好,心情、學習與生活不斷受益。然而,宿舍人際關係確實令許多大學生感到煩惱,令學生管理工作者感到頭痛。調查稱,“90後”大學生最頭疼寢室關係,表示滿意的僅佔四成[2]。宿舍人際關係緊張作為大學生人際關係最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認知、情緒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

1、認知方面

一些大學生對宿舍人際關係存在有認識偏差。一是對宿舍功能的認識。只將宿舍看成“睡覺的地方”、“上網的地方”、“放鬆的地方”,忽視宿舍對自身成長成才的作用,忽視自身情緒、言行對宿舍成員的影響。二是對大學人際關係特點的認識。大學人際交往是社會人際交往的預備,平等、相容、互利、信用是最基本原則,只有走出自我中心、擺脱自我好惡限制,才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宿舍中更是如此。而一些大學生卻認識不到這一點,與室友關係中加入過多的以個人價值觀、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為標準的評判,對人際差異不理解、不包容,甚而不相容,引發室友之間的對抗與衝突。三是對自我人際吸引力的認識。大學生不少來自社會最基層,相當數量來自貧困家庭,許多還有留守兒童經歷,自卑情結較重,對自己的人際吸引力評價過低,或自我壓抑、渴望友誼卻不敢主動交往;或封閉自己,在室友面前自我暴露過少,難以與室友建立親密感;一些學生敏感、多疑,對正常的人際差異和矛盾反應過度,使別人無所適從。

2、情緒情感方面

人際關係是一種心理關係,情緒情感起着基礎性作用。對於人格成熟的人而言,即使對他人有不舒感,也能在尊重和文明禮貌原則下維繫必要的交往與合作。大學生的人格正在健全過程中,加之“90後”強烈的自我感、獨立感,一些大學生不能夠有效調控自己的情緒情感,過於情緒化,隨意、直接地表露對室友的消極情緒,造成相互情感隔閡、對立以至衝突。一是情感依賴。出於擺脱孤獨的心理需要,有些大學生將過多感情投注於某一、二室友,形成情感依賴,苛求室友有同等強烈的情感投入,不能接受室友與其他人親密。這種情形在女生中多有表現,結果造成室友的不耐煩感和自身被忽視、被拋棄的痛苦感。二是情感冷漠。一些大學生人際交往動機不足,缺乏建立親密關係的興趣和能力,對室友之間的交流與活動缺乏興趣,對室友的病痛和困難缺乏同情,對室友的求助行為不熱情響應,不僅使自己陷於孤立,也對室友的感情造成傷害;三是敵對情緒。有些大學生對於自己看不慣、不滿意的人和物冷眼相對、粗言粗語、動輒非難,使人難近接近;四是嫉妒情感。隨着大學生活逐步展開,同室同學會在學業成績、社會實踐機會、人際吸引力等方面出現差異,使一些同學感到壓力,產生嫉妒,不僅自己感覺不舒服,也對嫉妒對象的感知和評價喪失了客觀性。

3、交往行為方面

行為是認知與情感的外在呈現。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的認知偏差和情緒情感問題會通過不良人際交往行為表現出來。一是自我中心。只考慮個人需要和滿足,不考慮他人感受,在宿舍行為隨意,不加約束,不肯為他人稍作犧牲,如不講個人衞生、物品胡亂擺放、休息時間大聲打電話、電腦音樂聲很大、出門不關門或關門聲過響等等。這些行為的不斷持續使室友的不舒服以至憤怒感不斷累積,埋下衝突禍根。二是結團行為。和諧宿舍關係需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每一個成員,不分彼此薄厚。而在大學生的一些宿舍,學生會因為有相同興趣愛好、相同地域、相同或互補的性格而形成兩人、三人的小團體,這些小團體在宿舍同出同進,擁有共同的話題和經常性的一致行為,對宿舍其他成員情感投入明顯減少,使其他成員產生被疏遠、冷淡、甚至被孤立的感覺。三是攻擊行為。一些學生出於自我防禦或嫉妒,對有關室友或冷言相向,或詆譭、排斥,或散佈對對方不利的言詞、貶低對方形象;或對對方視而不見、不言不語;或拉攏宿舍其他成員孤立對方,嚴重者會出現行為攻擊,吵罵、打架鬥毆,甚至打羣架。四是自我封閉行為。一些大學生一回宿舍就埋頭電腦,長時間打遊戲、上網、看電視劇,很少參加室友之間交流與活動;一些學生獨來獨往,除了休息很少在宿舍。五是因人際敏感而導致的過度反應行為。人際敏感一直是大學生中比較普遍的心理問題。大學生的人際敏感有許多同宿舍關係聯結在一起。人際敏感的學生敏感、多疑,室友一些與己無關的或者中性的言行也會引起過度反應,或因自感被輕視、感到宿舍人際環境險惡而傷心、憤怒、恐懼、內心煩惱不已;或因感到被傷害而與室友冷戰熱吵。六是因為人際交往技巧缺乏導致的不當行為。許多大學生在上大學前沒有集體住宿的經歷,交往圈小,生活經驗缺乏,在處理人際關係時缺乏技巧,時有不當言行,常在無意中剌傷他人,引起人際問題,雖有自知而無能為力。

和諧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需要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是提升大學生對宿舍人際關係重要性的認識,激發他們積極投入和諧宿舍建設的熱情、積極性和主動性。有關調研顯示,43%的大學生不認為宿舍人際關係對自己學習生活影響有較大影響,19%對和諧宿舍關係渴望度不很高,28.5%不願為和諧宿舍人際關係付出較大努力。[3]這些大學生雖然在統計上不佔多數,卻是一個很大的人羣,其存在不僅使自身成為和諧宿舍人際關係的不利因素,也會給其他學生和諧宿舍人際關係的願望和努力構成障礙、造成挫敗感。目前,人們更多是從學生管理角度認識這一問題,沒有充分認識到宿舍人際關係對學生情緒情感、心理健康、個性完善、社會適應、能力提高的影響和對當前、未來社會和諧的影響,因此在對學生的教育中缺乏感染力、説服力和切實有效的手段。需要加強對這一問題的研究,通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校園文化活動、班級主題活動等形式促進大學生深刻認識和領悟宿舍人際關係的重要性。   二是大力推動大學生人格的不斷完善。有關調研顯示:具有善良真誠、包容大度、風趣幽默、生活習慣好、熱情開朗等性格特徵的人,特別容易為室友所接受,其本人就像是寢室裏的“粘合劑”,特別能促進宿舍的團結,結成良好的宿舍人際關係。而有自私自利、敏感善嫉、自我中心、操縱慾強、小氣不容人、虛偽做作、生活習慣嚴重干擾他人的人則不易為大家所接受,常會遭到大家的疏遠和冷淡。[4]大學生正處自我同一性建立和人格整合的關鍵期,可結合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教育形式,引導大學生優化個性特徵,培植樂觀、真誠、開朗、積極進取、自律有恆的人格特質,以推動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質量的提高。

三是加強對大學生人際關係知識輔導和交往能力訓練。作為一門學問,人際關係是一個包含諸多內容的知識體系,就能力而言即包括建立關係的能力、交流與溝通的能力、合作與協調的能力、説服與影響他人的能力、處理衝突的能力等等,掌握它需要一個學習和訓練的過程。大學使學生從一個地域、語音、習俗等差異不大的人際環境進入一個五湖四海、南腔北調、風俗習慣差異巨大的人際環境,這給學生提供了成長機會,也形成了壓力與挑戰,許多學生面對這樣的環境感到知識和經驗缺乏、技能不足,需要學校安排專門的足夠的課程與活動幫助學生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四是加強對心理障礙學生的輔導力度。心理諮詢實踐中發現,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大多有人際關係問題。抑鬱障礙學生的情緒低落、缺乏活力,既妨礙自己交往,也會造成室友的心理壓抑;焦慮障礙學生經常心神不定、惶恐不安;強迫障礙學生對生活細節的過分計較;人際敏感學生的多疑、敏感;敵對傾向學生的敵意、對抗;偏執障礙學生的執拗等都會給宿舍人際互動帶來困難,特別是有輕生傾向、攻擊傾向的學生,不僅因為安全問題給宿舍同學造成壓力,而且極易釀成宿舍惡性事件。在這方面,單純依靠輔導員、班主任的思想工作,依靠學生間的互助不能解決問題,必須依靠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加強個別心理諮詢工作,對以上問題學生進行及時有效輔導。對於心理問題嚴重的學生,需要及時向社會專業機構做治療轉介。對於多數心理障礙程度較輕的學生,可以開展團體心理輔導活動。

五是加強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設。要健全並認真執行宿舍管理制度,如宿舍衞生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作息制度、宿舍文明公約等,約束學生的行為,促使他們增強組織紀律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宿舍文化活動,組織學生以宿舍為單位交流、合作,促進宿舍團體互動,培養同宿舍認同感、歸屬感。可以舉辦各類以宿舍為單位的比賽活動,培養學生的宿舍榮譽感。同時,高校也要花大力氣改善宿舍條件,美化宿舍內外環境,滿足大學生對宿舍生活的基本需要,減少因為宿舍設施短缺、條件簡陋、空間狹窄而導致學生磨擦,以美好環境陶冶學生,柔化心靈。

【參考文獻】

[1] 《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233.

[2] 徐媛,肖冠林. 光明網.

[3][4] 許莉婭.大學生寢室人際關係影響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學生為例.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2.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7

【摘 要】宿舍是大學生在學校的家。在這個特殊的家中,如何更好的處理與宿舍成員之間的關係,對於大學生來説很重要。提高自身修養,尊重人理解人;學習和掌握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加強室友之間的溝通;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增加宿舍的凝聚力。做好以上三點,一個互相信任、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和諧寢室人際關係就會逐步建立起來。

【關鍵詞】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

家是一個温暖的港灣。在大學,宿舍則是大學生的一個新家,這個家是莘莘學子在外求學的基地,在浩瀚知識海洋尋求真知的棲息地,是同學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提供信心和力量、情緒低落時提供訴説的場所。然而同一宿舍共同生活在狹小空間的舍友,一旦習慣或觀念產生衝突,矛盾也就不可避免。然而,怎樣才能處理好與宿舍成員的關係,為將來步入社會做一個充分的人際關係方面的準備呢?我覺得從學生的角度去考慮,歸結起來要從以下三點做起。

首先,加強自身修養,做到尊重人,理解人。修養指的是一個人的理論、知識、藝術、思想等方面的一定水平,是文化、智慧、善良和知識所表現出來的一種美德。一個人的自身修養對於加深與周邊人的溝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提高自身修養,應當注意遵守以下幾個方面的基本準則:

一、遵守宿舍公約

宿舍公約是為了維護宿舍生活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守的行為規範。遵守宿舍公約是每個大學生應當具備的品質,也是一種禮貌修養,在宿舍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模範自覺地遵守宿舍公約。宿舍公約包括統一作息時間、愛護宿舍公共財物、不準亂扔垃圾、節約用水用電、團結互助等。有些大學生在宿舍大喊大叫、通宵打電腦遊戲,亂扔垃圾不注意宿舍衞生等這些不文明行為就是不遵守宿舍公約,破壞了宿舍風氣,理應受到批評。不遵守公約就是不尊重他人,同樣也是不尊重自己,就是沒有修養的表現。

二、尊重同宿舍其他成員

孟子曾説過:“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尊重他人,體現在尊重宿舍成員的意見,尊重宿舍成員的勞動,尊重宿舍成員的正當權利,尊重宿舍成員的人格。尊重他人,也應當體現在尊重宿舍成員的愛好和習慣,不取笑和侮辱宿舍成員,不把自己的愛好和習慣強加於宿舍成員,不以自己的好惡來評價宿舍成員。真誠地去尊重他人,收穫的不僅是他人的尊重,還有雙方美好,愉悦的心情,以及建立在愉悦心情之上的良好的宿舍人際關係。

三、理解、寬容

宿舍成員來自祖國四面八方,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的人住在一起,需要宿舍成員在處理宿舍之間的關係時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

理解是人際溝通的橋樑,也是一種修養。理解他人在同宿舍內表現為能夠設身處地的為宿舍成員着想,善解人意,體諒對方。善於觀察宿舍成員的心理變化,主動去理解他,關心他,對方還沒想到的事你事先為他想到了,並且幫他做到了,這樣就很容易做到與他溝通。理解他人還包括容忍他人的缺點錯誤,有理、有利、有節地處理問題。理解是建立所有觀念和思想的基礎,只有理解了你所面對的人和事,你才能夠談得上寬容。

寬容就是要豁達大度,寬宏大量,有很強的容納意識和自控能力。海爾普斯曾經説過:寬容是人類文明的唯一考核。[1]宿舍關係也要靠寬容去護理,“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宿舍中出現的小衝突,每個宿舍成員都會養成坦然面對現實,懂得包容一切的習慣,宿舍人際關係就會更加融洽,大學生活也會更加美好、和諧!

其次,學習和掌握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溝通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羣體之間思想與感情的傳遞和反饋的過程,以求思想達成一致和感情的通暢。王甫勤20xx年對上海市某重點高校大學生寢室人際關係的調查發現,跟室友溝通時間越長對寢室人際關係的滿意度越高。[2]心理髮展尚不成熟的大學生在遇到宿舍人際關係問題時容易衝動、走極端。如果彼此間應能把握溝通的技巧,互相理解,互相寬容,慢慢磨合,就會最大程度的縮小各種差異帶來的矛盾。想要做到這些,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1.待人處事行為和諧。人際交往的目的在於設法使交往雙方能夠融洽相處。對於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學生來説,相互之間交往相當頻繁,一定要努力做到熱情而不輕浮,自信而不狂妄,謙遜而不自卑,謹慎而不拘束,對事而不對人等,只有這樣,彼此之間才能合得來,才能創造一個温暖如家的宿舍氛圍。

2.適當的自我表露。就是勇於承認“真實的自我”,並將它展示在同宿舍同學的面前,包括老老實實的承認自己的一些缺點。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各方面都表現優秀而又有一些小小缺點的人最受歡迎。當然自我表露一定要注意表露的對象、時間、場合及內容的適當性。

3.善於傾聽。特別是當同宿舍同學迫切有話要説的時候,作為聽眾必須專注而滿懷興趣地聽,並予以表情、手勢、點頭等方面適當的反饋。這樣做,不但可以使對方覺得你在意他、尊重他,而且還會使同學覺得你很讚賞他。

4.調整角色行為。在宿舍,大學生的角色主要是宿舍成員,彼此之間是平等的。角色行為的調整包括在角色中實現角色期望、承擔角色義務、與其他角色互動等,因此應注意的問題是將角色的責、權、利統一起來,儘可能的盡好義務,例如在宿舍要遵守宿舍公約,按時休息,打水和喝水行為要相匹配,不能光喝不打。同時,要尊重宿舍其他成員的角色,不可侵犯別人角色。[3]

5.學會適當的讚揚別人。林肯曾經説過:“人人都喜歡受人稱讚。”讚揚是對人的直接肯定和積極評價,是對人的最大尊重,往往可以贏得對方的好感。大膽的説出室友的優點,有利於消除你與舍友間人際關係的僵局,使寢室人際關係變更和諧融洽。但一定要注意,讚揚人一定要有根有據,恰如其分。

6.多溝通多交流。宿舍間有些誤解,應主動溝通,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瞭解自己和他人,消除彼此之間的誤會,加強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從而建立良好的舍際關係。

再次,積極建設宿舍文化活動,增強寢室的凝聚力。有良好文化氛圍的宿舍環境是產生良好宿舍人際關係的重要外界條件之一。[4]以宿舍為單位開展各類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宿舍文化活動,既能豐富充實大學生的生活,又能增強宿舍成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強相互之間的感情和團結協作意識。同宿舍學生在集體合作的過程中,會獲得關於尊重、理解、合作的情感體驗,體會人際交流的意義,認同其他成員的價值,在潛移默化中對宿舍人際關係產生潤滑的效果,完成對健全人格的培育,增強宿舍成員間的凝聚力和對宿舍的歸屬感,構建良好的宿舍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宿舍人際關係是每個大學生健全人生的必修課。只有不斷豐富各方面的知識,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掌握良好的溝通技巧,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養成健康的個性心理品質,才能建立一個互相信任、互相關心、互相幫助的和諧寢室人際關係。也只有這樣一個有着良好和諧氛圍、使每個身在其中的宿舍成員感到親切、輕鬆、愉快的宿舍才能夠稱得上是遠離父母的大學生的家。

參考文獻:

[1]李水山.中國鄉村發現網

[2]王甫勤.小羣體互動與大學生寢室人際關係[J].大慶:大慶師範學院學報,20xx(5):158.

[3]王淑蘭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程[M].西安:世界圖書出版社20xx(8):103.

[4]毛小玲等.大學生宿舍人際關係的特點[J].北京:中國心理衞生雜誌,20xx(15):473-475.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8

【摘要】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羣體,面對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及其重要的意義,人際交往障礙會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緒、健康等各個方面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通過對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原因分析,説明了大學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際關係交往和溝通能力。同時形成一種團結友愛、朝氣蓬勃的人際交往環境,也將有利於大學生形成和發展健康的個性品質。

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生活都生活在人際關係網中,每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都依存於人際交往。人際關係的好壞往往是一個人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的綜合體現。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開放的社會需要開放的社會交往。對於正在學習、成長中的大學生來説,人際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內容之一。同學之間、師生之間、老鄉之間、室友之間、個人與班級以及和學校之間等錯綜複雜的社會交往,構成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網絡系統。培養良好的人際效能力,不僅是大學生活的需要,更是將來適應社會的需要。一個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是永遠不會漂泊到壯闊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學生,大學生的人際交往更為複雜,更為廣泛,獨立性更強,更具社會性。個體開始獨立地步入了準社會羣體的交際圈。大學生們開始嘗試獨立的人際交往,並試圖發展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心目中衡量個人能力的一項重要標準。大學生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他們心理正常發展、個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並不是每個大學生都能處理好人際關係的。在這一過程中,有相當數量的人會產生各種問題。認知、情緒及人格因素,都影響着人際關係的建立。一旦在這一過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現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悶與焦慮之中,或因企圖對抗而陷入困境,並由此產生心理問題。

一、大學生人際關係不適的表現

有關調查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中,關於人際交往的已佔50%以上,而以前的統計中,戀愛煩惱佔據首位。交際煩惱超過戀愛睏擾。仔細分析,大學生人際關係中的困惑、不適可以分為以下5類情況:

第一類:缺少知心朋友。

這類大學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際關係也不錯,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腸、肝膽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為此,有時不免感到孤獨和無奈。

第二類:與個別人難以相交。

這類大學生與多數人交往良好,但與個別人交往不良,他們可能是室友、同學或父母等與自己關係比較近的人,由於與這些人相處不好,常會影響情緒,成為一塊“心病”。

第三類:與他人交往平淡。

這類大學生能與他人交往,但總感到與人相處的質量不高,缺乏影響力,沒有關係比較密切的朋友,多屬點頭之交,沒有人值得他牽掛,也沒有人會想念他,他們難以保持和發展良好的人際關係。這類同學多會感到空虛、迷茫、失落。某高校06級一學生,因同學關係不好,倍感孤獨、壓抑,最後離校出走。在離學校較近的幾個中小城市闖蕩了一圈後又回到了學校,在校園中與接到通知後星夜趕到學校的陳某父母不期而遇,此時,悲喜交加的陳某父子面對的,除了學校因陳某不假離校、曠課50多個學時而給予的勒令退學處分和校方師生的同情之外,誰也無力給予陳某更多的安慰。

第四類:感到交往有困難。

這類大學生渴望交往,但由於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個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礙等原因,致使交往不盡人意,很少有成功的體驗,他們往往感到苦惱,很希望改變社交狀況。大一年級女生小張,她在家裏一直養尊處優,家務活全部由父母包辦,自理能力不強。進入大學後,緊張的學習使她覺得不安。她開始獨來獨往,漸漸地,她有種異樣的感覺,好像全寢室同學都看不起她,打開水也要她去,掃地也叫她,她覺得自己成了別人“差使”的對象,越發悶悶不樂,上課也毫無興趣,成績一落千丈。

第五類:社交恐懼症。

這類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特別敏感、害怕,極力迴避與人接觸,不得不交往時則緊張、恐怖、心跳加快、面紅耳赤,難以自制,總是處於焦慮狀態。他們害怕自己成了別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別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別人觀察。總擔心自己會出現錯誤而被別人嘲笑,總處於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與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場所出現,對他們來説都是一件極其恐怖的任務。

社交恐怖症是非常痛苦、嚴重影響患者生活工作的一種心理障礙。許多一般人能夠輕而易舉辦到的事,社交恐怖症患者卻望而生畏。患者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個乏味的人,並認為別人也會那樣想。於是患者就會變得過於敏感,更不願意打攪別人。而這樣做,會使得患者感到更加焦慮和抑鬱,從而使得社交恐怖的症狀進一步惡化。許多患者改變他們的生活,來適應自己的症狀。他們(和他們的家人)不得不錯過許多有意義的活動。

二、大學生在人際交往和溝通中存在的問題

在大學階段的學習生活中,由於主觀和客觀的原因,其中一部分人往往會出現人際交往和溝通不暢的情況,影響其身心健康和學習進步。近年來,由於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困難成為大學生活中的一個普遍問題。看看上面那個調查,同學們在回答“通過擇業你感到自己特別欠缺的素質是什麼”時,選擇人際交往能力的比例最高達34.8%,位列首位。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中存在問題重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自我中心型。

在與別人交往時,“我”字優先,只顧及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強調自己的感受,而不考慮別人。在與他人相處時,不顧場合,不考慮別人的情緒,自己高興時,就高談闊論,眉飛色舞,手舞足蹈;不高興時,就鬱鬱寡歡,誰都不理,或是亂髮脾氣,根本不尊重他人,漠視他人的處境和利益。

2、自我封閉型。

這種類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不願讓別人瞭解自己,總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思想、情感和需要掩蓋起來,往往持一種孤傲處世的態度,只注重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心理上人為地建立屏障,故意把自我封閉起來;另一種情況是雖然願意與他人交往,但由於性格原因卻無法讓別人瞭解自己。這樣的人一般性格內向孤僻,形成了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在我們隊裏也存在着這樣的學員,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做什麼都一個人,很難融合到大集體中,產生一種圾不和諧的情況。

3、社會功利型。

任何人在交往過程中都有這樣那樣的目的、想法,都有使自己通過交往得到提高,進步的願望,這些都是好的。但如果過多過重地考慮交往中的個人願望,利益是否能夠實現和達成,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思想腐蝕拉攏,使個人交往帶上及其濃厚的功利色彩。在我們學員隊中,也有部分學員把市場經濟通行的“等價交換原則”用於人際交往,靠吃吃喝喝建立感情,靠拉拉扯扯,吹吹拍拍以實現個人目的;或“唯利是圖”;大利多交,小利少交,無利不交,冷落不能給自己“實惠”的人,濫交亂捧能給自己“實惠”的人。個別學員把個人利益看得很重,最好榮譽、成績都屬於自己,別人都不如自己,在分隊與分隊之間,甚至區隊與瞿之間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對於本分隊本區隊的工作都盡力完成,但在其它分隊區隊有困難的時候不願伸手幫助一下,希望自己所在分隊,區隊成為一枝獨秀。

4、猜疑妒忌型。

猜疑心理在交往中,一般表現是,以一種假想目標為出發點進行封閉性思考,對人缺乏信任,胡亂猜忌,説風就是雨,很容易暗示。猜疑是人際關係和諧的蛀蟲。另外,心理學認為,任何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嫉妒心,這是常事,一定的嫉妒心,可以激發人奮發向上的積極性。而一旦這種

嫉妒心限度就會走向反面,影響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係。在我們平時的交往中嫉妒心主要表現為對他人的成績、進步不予承認甚至貶低;自己取得了成績,獲得了榮譽就沾沾自喜,但同時又焦慮不安,對他人過分堤防,害怕他人趕上;有的甚至因此怨恨他人的所作所為。嫉妒心,嫉的是賢,妒的是能,這就是所謂的“嫉賢妒能”。如若自己不能夠很好的調節心態,發展到極端就會產生同歸於盡的心理,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別人也別想得得到。自己不成功,他人也休想成功。能夠坐在這裏的,大家都是通過大學聯考這擁擠的羊腸小道的幸運者,一帆風順,優越感,自然而然的滋生。但進入大學校園情況就不一樣了,中學的優秀者雲集在一起,有的學員不能夠保持優秀,學業上優越地位的失落,很容易產生忌妒心理。輕者出現內向,躲避,重者出現精神妄想,自殺甚至犯罪等。

5、江湖義氣型。

有些學生熱衷於江湖義氣,對所謂的江湖好漢,義士崇拜得五體投地,與其他同學稱兄道弟,拜把子,管它什麼軍紀,國法,集體利益,不惜為哥們兩肋插刀,大有豪氣沖天的勇者風範。而實際上,這是對革命同志關係的玷污,它是封建社會的產物,是維護個人和小團體私利的宗派團夥意識,與以革命原則為基礎的同志友誼有着本質的區別。在平時交往中,我們一定不能搞小團體,小圈子,應當堅持團結合作,珍惜互相之間的情誼,這樣才能做到“人伴賢良智更高”。

6、人際交往復雜困惑迷茫

這是很多大學生的心靈寫照,熟悉了周圍的環境,認識了周圍的同學,才發現校園的生活並不想自己想象的那麼簡單,人的想法也不再像高中那樣單純了,人們説校園就是個亞社會,每天自然少不了待人接物,然而待人接物並不簡單,大學校園彙集着來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學,風俗習慣、觀點看法難免不一樣,正是這些風俗習慣和觀點看法的不同,使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着小摩擦,總是不能風平浪靜。調查顯示,有78.8%在校同學都反映人際關係複雜難處,其中宿舍關係就佔45%,人際交往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每天都在為人際關係發愁,你説能不鬱悶嗎?

7、面子問題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面子更是大學生的一大怪癖,大學生的許多人際衝突,都是發生在沒有什麼原則問題的小事情上,往往是一次無意的碰撞、不經意的言語傷害、或區區小利等等,本來只要打個招呼、説聲道歉,也就沒事了,但雙方都"賭氣",不打招呼,不道歉,而是出言不遜,結果爭吵起來。更有甚者,一個不讓,一個拔拳相向,頭破血流,事後懊悔不迭。雙方都在用不適當的方法維護自尊,即典型的面子心理,彷彿誰先道歉就傷了面子,誰在威脅面前低了頭,誰就孬種、於是層層升級,以悲劇而告終。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與溝通存在問題的原因。

其實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分析起來大體上有以下幾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現在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所以在家裏父母總是怕孩子吃虧,慢慢的就養成孩子自私的心理。並且有些家長本身人際關係就不好,由於長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與人交往。正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從他們那裏學來的,所以有時候,做家長的應當讓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虧教育,這樣才會讓他們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會感知社會。真正的去為人處世。

2、學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國小校,包括有的大學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還有很多時候,有的學校把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學生在面試的時候面紅耳赤,羞羞答答,這是學校教育的失誤,其實學校應當注重培養學生如何做人,以及怎麼面對和接觸社會,時刻讓同學們明白,雖然他們不能改變一個社會,但他們一定要適應這個社會。

3、社會的影響;

記得曾經看過一篇名為《雷鋒出國了》的文章,上面寫到了現在我們社會人情的冷漠,也正是這樣的社會陰暗面影響着我們的同學們,他們從不敢相信人到不願相信人,所以我們要在社會上大力宣傳人性的迴歸,讓社會充滿愛,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的學生還有不熱愛與人交往的理由嗎?

4、自私自利的個人思想;

如今像你們這樣的大學生,基本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盼,對自家“獨苗”的呵護,成為培育“一切為我”的温牀。當你們計如大學校園,獨立地過集體生活,與同學相處時,一些同學自小養成的“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無餘。

5、素質教育的匱乏;

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仍處於應試教育階段,應試教育帶來的負面效應就是一些家長、學生、老師更多關心的是學生的考試分數。卻忽視了無法用分數衡量的內在素質的培養,這其中,就包括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這個作為社會人必須具備的素質。

6、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

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方面動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另一方面也助長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脹,這種思想意識也影響了大學生的處世理念和行為方式。

四、大學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際關係交往和溝通能力

每個成長中的大學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際關係氣氛中,如何提高個人的人際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狀態,這是每個大學生值得思考的問題,調查結果也表明,那些對大學生活感到滿意度低的學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際關係不適。對在校大學生,就從品性格、能力、學識、體態、交際手段與社會經驗等方面鍛鍊自己,使自己能夠適應大學生活。良好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學習,鍛鍊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務一樣,“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學生在交往過程中,也有它內在的規律性,即依據一定的交往原則。只有遵循了正確的交往原則才能建立起和諧的人際關係,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創造更好的人際交往的藝術。

(一)掌握良好人際關係的原則

1、正直原則。

主要是指正確、健康的人際交往能力,營造互幫互學、團結友愛、和睦相處的人際關係氛圍。決不能搞拉幫結派,酒肉朋友,無原則、不健康的人際交往。

2、平等原則。

主要是指交往的雙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嚴兩個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誼的基礎,是兩心相通的橋樑。交往必須平等,平等才能深交,這是人際交往成功的前提。社會主義人際關係的根本特徵就是平等,這是社會進步的表現。貫徹平等原則,就是一澳求在交往中尊重別人的合法權益,尊重別人的感情。古人云:“欲人之愛己也,必先愛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取決雙方,既要自尊,又要彼此尊重。

3、誠信原則。

指在人際交往中,以誠相待、信守諾言。在與人交往時,一方面要真誠待人,既不當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後誹謗人,要做到肝膽相照,襟懷坦蕩。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諾事情要儘量做到,這樣才能贏得別人的擁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誼。馬克思曾經把真誠、理智的友誼讚譽為“人生的無價之寶”。古人也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心誠則靈”。其誠是換取友誼的鑰匙。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寫道:“只有拋掉虛偽,以誠相見的人際關係,才識最有力、最美好、最崇高的”。

4、寬容原則。

在與人相處時,應當嚴於律己,寬容待人,接受對方的差異。俗話説,“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交往中,對別人要有寬容之心,如“眼睛裏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計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讓人,最終將會成為孤家寡人。另外,要有寬容之心,還須以誠換誠,以情換情,以心換心,善於展再對方的角度去理解對方,回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5、換位原則。

在交往中,要善於從對方的角度認知對方的思想觀念和處事方式,設身處地地體會對方的情感和發現對方處理問題的獨特個性方式等,從而真正理解對方,找到最恰當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6、互補互助交互原則。

這個原則是大學生人際關係處理的一種心理需要,也是人際交往的一項基本原則理由玉大學生在經濟生活上還沒有獨立,依然出在以學為主的學生時代,因此互補性原則主要體現在精神領域。包括大學生氣質、性格、個性特徵的內容。往往我們會發現不同氣質、性格和能力的人能夠相處配合的較好,而能力非常強的兩個人倒並不一定配合相處得很好。所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在交往過程中要勇於吸收他人的常常,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從心理學上講,每個人都是天生的自我中心者,個體都希望別人能承認自己的價值,支持自己,接納自己,喜歡自己。由於這種尋求自我價值被確認和情緒安全感的傾向,在社會交往中,更重視自己的自我表現,注意吸引別人的注意,希望別人能接納自己,喜歡自己。阿倫森的研究表明,人際關係的基礎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重視、相互支持。對於真心接納我們,喜歡我們的人,我們也更願意接納對方,願意同他們交往並建立和維持關係。

福阿夫婦1975年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着保護自己心理平衡的穩定傾向,都要求自身同他人的關係保持某種適當性、合理性,並依此對自己與他人的行為得以解釋。這樣,當別人對我們表示出友好,表示接納和支持時,我們也感到應該對別人報以相應的友好,這種“應該”的意識會使我們產生一種心理壓力,接納別人,否則我們的行為就顯得不合理。與此同時,如果我們的友好的行動別人接納後,我們也希望別人作出相應的回答,如果別人的行動偏離了我們的期望,我們會認為別人不通情理,從而產生一種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對對方產生心理排斥。我國古人所説“愛人者,人恆愛之”,“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有其心理學基礎的。

7、功利作用原則

心理學家霍曼斯(1961)提出,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人們希望交換對自己來説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換過程中至少得等於失,不值得交換是沒有理由去實施的,不值得交換的關係也沒有理由維持,所以人們的一切交往行動及一切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持都是根據一定的價值觀進行選擇的結果。對於那些對自己來説值得的,或得大於失的人際關係,人們傾向於建立和保持,對自己來説不值得,或失大於得的,人們就傾向於逃避、疏遠或終止。

我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隨着人們的價值觀傾向不同,人際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的社會交換機制。對重內在情感價值的人而言,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個人情感捲入更多,因而有明顯的重情誼、輕物質的傾向,與別人的交換傾向於增值交換過程。他們在人際交往中感到欠別人的情份,因此在回報時,往往也超出別人的期望,這種過程的循環往復,就導致了交往雙方都感到得大於失。與此同時,對重外在物質利益的人而言,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重物質利益意識多於個人情感的投入,因此傾向於用物質來衡量自己的得失,在人際交往中處於減值交換。

8、自我價值保護原則

自我價值

指個人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與評判;自我價值保護指人為了保持自我價值的確立,心理活動的各個方面都有一種防止自我價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傾向。人在任何時期的自我價值感,都是既有的一切自我支持信息的總和。自我價值支持的變化無非來自兩方面,一是符合人們意願,自我支持力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與人們的期望相反,使人們面臨自我價值威脅,因而必須進行自我價值保護的消極變化,即自我價值支持力量的失去或自我面臨新的攻擊。

特別是我們面臨肯定的人轉向否定時,我們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承認別人轉變的合理性,否定我們自己,貶低自我價值;二是進行自我價值保護,儘可能維護自我價值的不變,降低所失去的自我價值對自己的重要性。許多研究表明,自我價值否定是非常痛苦的,因此當面臨自我價值威脅時的優先反應不是否定自身,而是儘可能保護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左右逢源,遊刃有餘,需要一顆寬容的心,需要真誠,需要積極交往的主動性,塑造很好的個人形象,善用各種交際手段,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見。

1、克服社會知覺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確地認識和了解他人,同樣關係到人際交際能否順利進行。要走出對他人認知的心理誤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暈輪效應

在我們的頭腦中,總有一些潛在的,得之於各種途徑的觀念,並常常以此來評價和判斷他人,因為這樣做所耗費的心理能量最少,也就是説,它最省事。但是,圖省事往往會造成一些認知偏差。什麼美國人開放,英國人保守,商人精明世故,農民老實本分……。這些説法雖與某些人的特徵相吻合,但絕不是個個如此,還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人如其面,各個不同,不能用概念來衡量人,把人簡單化。某人的一種優點、優勢放大變成了籠罩全身的“光環”,甚至原來的缺點也被掩蓋或者蒙上了一層奪目的光彩。這種對他人認知的最大失誤就在於以偏蓋全。“借一斑而窺全豹”並不總是適合於一切人和事,個別和局部並不一定能反映全部和整體。在人的諸多行為或性格特徵中抓住某個好的或不好的、就斷定他是好人、壞人,無疑是幼稚的。恰當地、全面地認知他人,就要克服説好全好,説壞全壞的絕對化方法。

首應效應

我們通常所説的印象實際上指第一印象或最初印象,社會心理學中,由於第一印象的形成上最初獲得的信息比後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的現象,稱為首應效應(primary

effect),也稱為最初印象。

第一印象,也就是第一次對人知覺時形成的形象,它往往最深刻,而且常會成為一種基本印象而影響對他人各方面的評價。俗話説,先入為主,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人們很重視給別人的第一印象,但也該看到,第一印象得之於較短時間的接觸,又無以往的經驗作參照,主觀性、片面性較強。所以,一定要注意其消極的一面既不能因第一印象不好而全盤否定,又要防止被表面的堂皇所迷惑。“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這樣的例子也屢見不鮮。要練就一番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事,在長期的相處中全面、正確認識和了解他人。如一位大學生剛入大學出色的自我介紹在同學的頭腦中留下強有力的第一印象,即使以後他的表現不如以前,學生認為不是能力問題,而是不夠盡力;相反,有的同學在尋求職業時留下很不稱職的第一印象,那麼要轉變需要很多長時間。人們已習慣於用先入為主的最初印象軌道解釋一些心理問題。

近因效應

某人剛犯了一個大錯誤,於是就有人發現,他從來就不是好人。這是近因效應在作怪。在較為長期的交往中,最近的印象比最初的印象更佔優勢,這是一種心理慣性。由於這種慣性的作用,人們往往會以最近的印象來評價人。與首應效應相比,在總的印象形成上,

新近獲得的信息比原來獲得的信息影響更大。不因一時一事評價人。

刻板效應

有些人習慣於機械地將交往對象歸於某一類人,不管他是否表現出該類人的特徵,都認為他是該類人的代表,而總是將對該類人的評價強加於他,從而影響正確認知,特別是當這類評價帶有偏見時,會損害人際關係。如有的大學生認為南方人小氣、自私,家庭社會地位高的學生傲氣、不好相處等,這種刻板印象容易形成先入為主的定勢效應,妨礙大學生正常人際關係的形成。

定勢效應

定勢效應是指人們頭腦中存在的某種固定化的意識,影響人們對人和事物的認知和評價。當我們與他人接觸時,常常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作一種固定了的觀念或傾向進行評判。

投射效應

人際關係中的投射效應,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指與人交往時把自己具有的某些不討人喜歡、不為人接受的觀念、性格、態度或慾望轉移到別人身上,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以掩蓋自己不受人歡迎的特徵。如自私的人總認為別人也很自私;而那些慷慨磊方的人認為別人對自己也應不小氣,由於投射作用的影響,人際交往中很容易產生誤解。

為什麼有的人不能從人際交往中得到快樂?人是社會的動物,人際交往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種需要。在人際交往中,過分留心、處處算計、總怕吃虧上當,這當然得不到快樂。可以説,這樣的人還沒有領悟人際交往的真正內涵,因此他無法體驗到交往中的快樂。倆人互相交換一個蘋果,還是一人一個蘋果,倆人互相交換一個主意,一人就有了兩個主意,這個例子是交往露內涵的一個體現。此外,交往的意義還在於增大個人的心理空間,減少彼此的心理距離,建立“我們感”。這些都是人的一種心理需要、社會需求。

消極的情緒,如不快、痛苦、憤怒、失望等,會影響人際交往的正常進行,這點不言而喻。這些消極情緒的產生,可能來自某種壓力、或者受挫、或是某種喪失。每個人都要學會在生活中對付這些不良情緒,這也是個人成長的一種重要表現。現代社會主張個性獨立,人際交往也日益複雜,如果説在一些場合,或和某些人的臨時性的交往需要一些表面的客套、應酬,那麼,建立和發展深入持久的人際交往,最重要的是坦誠相見、表達真實的自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友”,人們並不喜歡那些假扮的聖人。當然,如果是自己身上存在着明顯的缺點,理應努力克服和改正。人們在人際交往中不斷審視、認識自己和他人,不斷領悟人生,這是人際交往的內涵之所在。

2、建立健康的人際交往模式

適度的自我價值感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基礎。自我價值感來源於對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個體而存在有的固有價值的認識。任何一個個體都是無法完全被取代的,都有其獨特性,有其獨特的創造性潛能。伴隨這種價值感而來的是對他人的獨特性價值的理解以及對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這種適度的自我價值感直接影響到人際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個人形象,增進個人魅力

社會交往中,個體的知識水平與涵養直接影響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個人形象應從點滴開始,從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優化個人的社交形象。

提高心理素質。人與人的交往,是思想、能力與知識及心理的整體作用,哪一方面的欠缺都會影響人際關係的質量。有的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存在社交恐懼、膽怯、羞怯、自卑、冷漠、孤獨、封閉、猜疑、自傲、嫉妒等不良心理,都不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加強自我訓練,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以積極的態度進行交往。

提高自身的人際魅力。每個個體都有其內在的人際魅力,他是一個人綜合素質在社交生活中的體現。這就要求在校的大學生豐富自己的內心世界,從儀表到談吐,從形象到學識,多方位提高自己。心理學研究表明,初次交往中,良好的社交形象會給對方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隨着交往的深入,學識更占主導地位。特別是大學生的個性培養,拓展自己的內涵。

4、培養主動真誠交往的態度

大學生對外在世界的觀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對內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卻有待發展。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往往覺得別人不關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卻很少反省自身,問問自己對別人怎樣。這種單向性思維容易導致交往中一廂情願的傾向,並容易對挫折做出錯誤的歸因。

人際交往本質上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但許多時候互動鏈的運行需要有人激發。事實上,許多交際成功的人往往會主動激發,開啟人際互動鏈。即他們往往首先向別人發出友好的信號,主動關心別人,主動幫助別人,主動與人打招呼……正像我們前面提到的那樣,“我敬人,人自會敬我”,他們以此打開了人際交往的局面。

大學生們容易忽略或很少加以反省的另一個問題是:我怎麼對待我自己?

是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還是擔心自己會失敗?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強,和別人一樣,還是比別人差?一個人對待自己的態度也大大影響着其人際關係的成功與失敗。

許多時候,一個人如何對待自己以及如何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相應的態度和方式對待自己。所以改善人際關係首先是改變自己,通過改變自己來改變別人。對大學生而言,思維已近成熟,所以從反省自我開端,從具體行動起步,乃不失為上策。有人説:播種行為,收穫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命運。

對一個風華正茂的大學生來説,都需要有豐富的人際關係,並在這個世界上幫助與被幫助、同情與被同情、愛與被愛、共享歡樂與承受痛苦。在社會交往中,那些主動去接納別人的人,在人際關係上較為自信。主動交往的稀少源於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缺乏自信,擔心遭到拒絕,擔心別人不會象自己期望的那樣理解、應答,從而使自己處於窘迫的局面,傷害了自己的自尊。事實上,問題遠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嚴重,因為人際關係中,雙方都需要適應,需要人際關係支持陌生情境。二是人們在人際關係方面有許多誤解,如先同別人打招呼,在別人看來低人一等,“那些善於交往的人左右逢源,都有些世故,有些圓滑”,“我如此麻煩別人,別人會認為我無能,會討厭我”等等。

主動交往特別是當面臨人際危機時,主動解釋,消除誤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大學生人際和諧的表現之一是樂於與人交往,然而有的大學生由於種種原因則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閉心理,阻礙其正常人際關係的形成。有的是因為性格內向,被人誤認為封閉;有的是整天忙忙碌碌,因為緊張的學習,始終處於疲倦狀態,自然也就很少有高漲的熱情,只要緊張氣氛鬆弛了,他們的熱情一般能很快調動起來;有的則是因為心靈上的創傷所致。如過去曾赤誠待人,結果卻遭致欺騙、暗算,因此對人漸存戒心,不輕易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學業、情感屢屢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被蒙上了一層灰暗的色彩,失去了信心,失去了對生活的追求。

主動而熱情地待人 心理學家發現,熱情是最能打動人、對人最具吸引力的特質之一。一個充滿熱情的人很容易把自己的良性情緒傳染給別人。一個面帶微笑的人很容易被他人接納。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煩惱的事,但我們不應被它們所奴役,而應像魯迅先生所説的那樣: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學會愉快地面對生活可以從行動入手,讓自己高興地去做事,以微笑去待人

要熱情待人還須從心裏對他感興趣,真心喜歡他人。“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的一生中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自於這種人。”

“只要你對別人真心感興趣,在兩個月之內,你所得到的朋友,就會比一個要別人對他(她)感興趣的人,在兩年內所交的朋友還要多。”

運用積極暗示能夠減少或消除不良的自我意象。比如經常在心裏默默對自己説:“我是受歡迎的人!”每天早晨醒來,都要充滿信心地默誦這句話。除言語暗示外,還可運用形象暗示。在頭腦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良好的交際者,直到這種形象在頭腦中能夠栩栩如生地浮現出來並根深蒂固。這就是西方心理學中有名的想象方法。

把每個人都看成重要人物 自尊得以維護,自我價值得到承認,這是許多人最強烈的心理欲求。我們只有在交往中注意到這一點,才能對應自如。的確,每個人都是重要的,當我們把自己看得非常重要時,也應將心比心把別人也看成重要的。據此,在交往中,我們應注意:(1)讓他人保住面子 如果一個人習慣於通過挑別人的毛病和漏洞來顯示自己的聰明,那將是最愚蠢的,必將為此付出高昂的代價。人人都有毛病和缺點,所以找起來並不難。但被人暴露自己的“小”,這是許多人所反感的,因為這威脅到了他的自尊。(2)不要試圖通過爭論使人發生改變 同學之間常常爭論,若是為探討問題,這是有益的,但試圖以此改變對方,則往往會適得其反。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把某種觀點看成是自我的一部分。當你反駁他的觀點時,便或輕或重地對他的自尊造成了威脅。所以爭論雙方很難單純地就問題展開爭論,其間往往滲入了保衞尊嚴的情感。這種情感促使雙方把爭論的勝負而不是解決問題看成最重要的。所以贏的一方常常難以抑制自己的洋洋得意,他把這看成是自己尊嚴的勝利,自己有能力的明證。而輸的一方則會覺得自尊受到傷害,他對勝方很難不產生怨恨。從而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許多爭論到最後會演變成為人身攻擊,或變成了僅僅比嗓門高低的遊戲。所以爭論對人際交往常常是一種干擾因素。

主動發現和讚賞別人的優點。每個人都有其不足,每個人也都有其所長。人類天性中最深切的衝力是“做個重要人物的慾望”;

“人性中最深切的品質,是被人賞識的渴望。”心理學家認為,讚揚能釋放一個人身上的能量,調動人的積極性。“讚揚能使羸弱的身體變得強壯,能給恐怖的內心以平靜與依賴,能讓受傷的神經得到休息和力量,能給身處逆境的人以務求成功的決心”。真心真意,適時適度地表示你對別人的讚揚,讚揚要對人也對事,能夠增進彼此的吸引力。

最有效的讚賞是讚揚他人身上那些並不是顯而易見的長處和優點。如果你讚賞一個領導能力強,他也會高興,但若是讚賞他有風度或是很會教育子女,他一定會更高興。如果你讚賞一個容貌出眾的女孩子漂亮,可能不會引起太大的反響,因為她對這一點很自信;如果你説她性格很好或聰明,她可能會更為高興。

5、鍛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技巧

加強和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的技巧很多,概括地講有四種:

(1)、善於結交。

在人際交往中,結交的過程一般要精力彼此注意、初步解除和親密接觸三個階段。善於結交是指能夠巧妙地引起對方注意,並主動製造機會,自然地與對方進行初步接觸,進而保持進一步接觸的過程。

(2)、善於表達。

常言道: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談話是溝通信息,獲得間接經驗的好形勢,也是表達感情,增進友誼的重要手段,善於表達,要求表達的內容要清楚明確,表達的方式要恰當,幽默和風趣,是對方感到輕鬆愉快。自我表露 真正可以深入下去的交談必然是雙向的。因而自我表露是另一項應該掌握的技能,即自信地袒露關於自己的信息——怎樣想,有什麼感受,對他人的自發信息如何反應等。然而,許多人卻不能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從而給交往製造了障礙。自我表露需要把握好時機,否則就可能犯滔滔不絕、只顧自己之大忌。一般而言,談自己的合適時機之一是有人邀請你談談自己的時候。這時,如果你能適度地展開自己會引起大家的興趣和好感。另一種時機是當他人談的情況和感受與你自己比較一致時,即“我也……”的技巧。人們總是喜歡那些經歷和看法與自己一致的人,因為贊成自己的人實際上是在肯定我們的價值和自信。所以,“我也一樣”,“我也喜歡這個”,“我有過和你同樣的經歷”之類的表白往往能激發對方積極的反應,使談話氣氛熱乎起來。

(3)、善於傾聽。

傾聽的目的一方面是給對方創作表達的機會,另一方面是是自己能更好地瞭解對方,以便進一步與其交往和溝通。學會提高傾聽的藝術,首先要靜聽他人的談話,不要貿然打斷對方的話題,也不要時時插話,影響他人的談話思路,或弄不清談話的是指就斷然下結論。其次,要鼓勵對方講下去,可以用簡單的贊同、複述、評論接話等方法引導他人講下去。另外,不要做無關的動作,如心不在焉、東張西望、愛聽不停、不慎耐煩、不時看錶、目光遊離不定等動作。這些既影響對方講話的興趣,又是一種非常無禮的行為。記住,鼓勵他人談論他們自己、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成就,是贏得友誼的有力品質。

(4)、善於處理各類矛盾。

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產生各式各樣的矛盾和摩擦,而善於出力問題,就是要求一個人在遇到麻煩的時候能夠打破僵局,或者能夠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創造深入交往的氛圍。從讚揚和誠心的感謝入手。在此之前,我們已深知讚揚和感謝的作用,它可以提高對方的自信和自尊,從而在感情上接納我們。在這種背景下,我們誠懇地提出批評,對方往往更容易接受。應該做到自尊但不能自傲,坦誠但不輕率,謙虛但不虛偽,謹慎但不拘禁,或波但不清服,老練但不圓滑,勇敢但不魯莽,隨和但不懦弱。

我相信,只要我們能努力朝這些方向前進,我們就會發現,一切正在悄然改變:朋友之間的不快蕩然無存,能夠暢所欲言的知音越來越多;親友間深摯互愛;你便會過得充實愉快,會覺得人際交往是一件自然與輕鬆的事,從而對學習生活持以樂觀的態度,對塑造一段完美的大學生活以及以後的人生充滿信心。

大學生處於一種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髮展時期,良好的人際關係,是大學生們心理正常發展、保持個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歸屬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個人生命的主宰其實就是自己,關鍵是你要有所改變,要有強烈成功的願望,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積極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相信就一定會找到合適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參考文獻:

【1】郭 麗 《大學生人際交往個案解析》 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3】蘇厚重 《大學生人際關係原理江西》 江西人民出版社

【4】凡 禹 《人際交往的藝術》 北京 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 20xx.

【5】蘇連升 《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心理分析》 滄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20xx年3月

【6】汪漢榮 龍健飛 王緒朗 《淺談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影響因素及其消除對策》 經濟師 20xx年02期

【7】賈玉霞 《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對策》 咸陽師範學院學報 20xx年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9

摘 要:為探討大學生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的內在聯繫,用《情緒智力量表》和《人際關係綜合診斷量表》對其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整體上有顯著的正相關。

關鍵詞:大學生;情緒智力;人際關係;顯著的正相關

1.問題的提出

情緒智力主要是指個體在加工和處理情緒信息和情緒性問題的一種能力[1]。人際關係是指人與人之間通過某種交往方式產生相互影響而形成的比較穩定而直接的心理關係[2]。大學階段是人生髮展的關鍵時期,但是現階段大學生的人際關係並不理想。因此,探討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係就非常必要。

2.研究方法

2.1研究被試 以班級為單位,用整羣隨機抽樣法選取鄭州大學在校大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425份,回收率94.44%,剔除問卷45份,有效問卷共405份,有效率90.00%。

2.2研究工具

2.2.1《情緒智力量表》。採用Schutle等人[3]編制的情緒智力量表(EIS)來考察大學生情緒智力的特徵。

2.2.2 《人際關係綜合診斷量表》。採用鄭日昌等人編制的人際關係綜合診斷量表。分數越高,説明人際關係行為困擾越嚴重。

2.3 施測過程 測量過程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測試,要求被試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按指導語的要求填寫問卷。全部數據採用SPSS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處理與分析。

3.結果

3.1大學生的情緒智力、人際關係在人口統計學上的特點

3.1.1不同性別大學生的情緒智力、人際關係得分的差異比較

採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鄭州大學大學生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上以及在各個維度上的得分均無顯著性差異。

3.1.2不同年級大學生的情緒智力、人際關係得分的差異比較

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年級的在校大學生的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得分進行比較。結果表明,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在知覺情緒、調控情緒和情緒智力總分上差異顯著,而在理解情緒和運用情緒維度上差異不顯著。在與人交談、交際交友和人際交往總分上差異顯著,而在待人接物和與異性交往方面差異不顯著。結果見表1

3.1.3 獨生與非獨生大學生的情緒智力,人際交往得分的差異比較

採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獨生與非獨生大學生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除在理解情緒的能力方面的差異顯著外,他們在其他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結果見表2

3.2大學生情緒智力與人際關係的相關研究

本研究相關分析得出結果:情緒智力在與人交談維度上,與情緒智力各個維度和情緒智力總分有顯著相關,人際關係總分與知覺情緒、運用情緒和情緒智力總分上顯著相關。具體結果見表3.

4.結論

性別對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四個維度和總分沒有顯著性差異。年級在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總分上差異顯著,對各個維度的影響不平衡。除在理解情緒的能力方面的得分差異顯著外,獨生和非獨生子女在其他方面的得分都不顯著。情緒智力和人際關係總體上呈顯著的正相關。(作者單位:鄭州大學)

參考文獻

[1] 許遠理.情緒智力組合理論的構建與實證研究[D].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xx.

[2] 時榮華.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xx:314-315.

[3] 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measure of emotional 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1998,6(25):167-177.

[4] 陳偉偉.大學生情緒智力的初步研究[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xx,11(1):107-112.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10

摘 要:國小生由於年齡小,心理和生理都不成熟,強烈的自我意識,使他們擁有較強的防禦心理,不善於表達自己,離羣獨處,不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着重介紹構建國小生和諧關係的幾點淺薄看法。

關鍵詞:國小生;和諧關係;構建

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學生的學習成長有促進作用。學生在和諧輕鬆的氛圍中,能夠跟其他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增進彼此的瞭解,推動和諧文明校園的建設。

一、教師走進學生圈子,幫學生樹立團結集體的意識

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當全方位地瞭解學生,在日常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課堂表現;課下跟學生積極交流,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圈子,這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關鍵。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應當注重對學生的行為表現做出客觀的評價,避免因為認知上的誤差,對學生產生偏見,不公平的評判常常會引起師生的矛盾,以及學生之間的矛盾。基於此,教師要有一雙慧眼,在校園生活中對學生的行為進行細緻的調查和分析,避免主觀情緒的滲入,從理性客觀的角度去看待每一位學生。

與學生的交往中,教師必須尊重和信任學生。基於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等方面的考慮,心理承受力相當脆弱,學生都擁有強烈的自尊心。不善言談往往導致一些學生被孤立,遇到一些事情不善於表達自己,道德觀念和是非觀念都比較薄弱,因此教師的引導教育就至關重要了。

例如,在日常校園生活中,兩個經常一塊上學、放學的學生,鬧了矛盾,甚至動手解決問題,此時教師應當明白,學生天性純真,學生之間的矛盾本沒有對與錯。針對這種現象,教師絕不可用嚴肅的表情和聲調較高的方式進行教育,應當以和藹的表情、温和的態度去了解學生之間發生不愉快的原因,這時教師可以轉變一下教育方式,過分注重口頭教育,對於天真懵懂的學生來説,只能當做教師課堂的言傳身教,教育本身的職能並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比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上舉行一個長跑接力賽,讓鬧矛盾的雙方分在一組,教師在旁邊當裁判並且觀察矛盾雙方的一舉一動,給他們制訂一個目標,讓他們通過奮鬥過程中的互相幫助能打開自己心中的結,在奔跑中的汗水與歡笑是懵懂青春中最真情的流露,讓學生在比賽過程中,提升了集體榮譽感,大度地放下眼前的陰霾和偏執,去迎接朋友的微笑和擁抱。

二、防患於未然――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

良好的課堂氛圍,對於學生的學習成長有積極作用,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應當注重構建和諧課堂,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進而構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1.全體學生的發展目標

教師給全體學生確立一個發展目標,能夠保證學生在思想和學習行為上高度的統一性,對於目標的追逐,整個班級擁有強大的凝聚力,在追尋目標的路上學生相互扶持、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增強了學生的集體責任感。

2.優化溝通渠道

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方式多種多樣,課堂情景教學模式上,課外豐富的趣味化集體活動都是良好的溝通方式,在遊戲化的活動中進行溝通,能夠加強學生之間的瞭解,增進彼此的感情。

3.人際交往觀的樹立

幫助學生樹立人際交往觀,對於構建和諧人際關係有重大意義。校園生活中,部分學生對於人際交往的意義不夠明確,離羣獨處是他們喜歡的生活方式,不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師應當積極與這類學生進行溝通交流,矯正學生的思想觀念,講明人際交往對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提高學生的交往意識,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

三、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策略

1.擺脱自卑心理,重拾交往自信

部分學生由於缺乏交往自信心,全面地否定自己,過重的自卑心理導致學生擁有較強的防禦性。基於此,教師應當給學生提供一些樹立交往自信的方法。

例如,在學習生活中,主動關心其他學生。(1)最常見的:同桌今天沒帶文具盒,可以把自己的文具盒拿出來,給同桌提供學習用具用,遇到其他學生有困難的時候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是建立和諧關係的捷徑;(2)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受人歡迎的人,激發自身的交往意識。擺脱自卑心理,打開心門,走出封閉的世界。

2.注重説話的方式

教師應當提醒學生,學生之間交往的過程中應當注重説話的方式,要讓學生明白委婉的説話方式,不僅能夠保留其他學生的面子,也是對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能靠指出他人的錯誤來證明自己的聰明。

3.學會表露心聲和傾聽

與其他學生進行交談的時候,能夠增進彼此的瞭解,學生應當學會傾聽,耐心專注的表情能暗示對方你對他很尊重,對方沒有徵求你的意見時,不可打斷對方的話語;對方徵求自己的意見時,積極表露心聲,讓對方能夠得到充分的尊重,增進學生的情感交流,加深彼此的瞭解。

總之,和諧的人際關係對於學生的學習成長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在校園生活中,認真觀察學生的點點滴滴,走進學生的生活圈,跟他們進行情感交流,幫助他們解決學習生活中的煩惱,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推動和諧校園建設。

參考文獻:

[1]關秀麗.在細節中滲透安全教育[J].山西教育(幼教),20xx(7).

[2]駱炳山.怎樣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J].科學諮詢,20xx(11).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11

摘 要:當前,我國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存在不少問題,如何解決國小生的人際關係障礙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學生、家長和社會這三方面入手來解決這一難題,尤其注意加強對國小生的教育和訓練,增強國小生與人交往的意識,培養國小生正確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和良好的交流品質,拓寬國小生人際關係交往的途徑等。

關鍵詞:國小生 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障礙

心理學家們今年來研究發現:一個人一天中約有60%―80%的時間花在與親人、朋友溝通上,通過研究一萬個成功者的家庭案例發現,一個人的“智慧、專門技術”和“經驗”只佔成功因素的15%,其餘85%取決於良好的人際關係溝通能力。很多事實表明,國小生的人際關係狀況往往決定他們以後的發展,目前,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出現許多問題,最為突出的是國小生的人際關係障礙。改善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引導學生克服人際關係障礙,對國小生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義。[1]

一、國小生人際關係的發展過程

國小時期是兒童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是兒童開始學校生活的第一個階段,是兒童學習掌握各種基本技能,掌握人類科學文化的最基本的知識,併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的時期,國小也是兒童個性發展的重要時期。艾裏克森認為,國小階段是關於自我生長的決定性階段。兒童開始進入學校學習,第一次接受學習賦予他並期望他完成的社會任務。為了完成這些任務,國小生必須勤奮學習,同時他們又害怕失敗,這種勤奮感和自卑感的矛盾便構成了這一階段的危機。[2]

二、國小生的人際關係障礙

《知心姐姐》雜誌社曾在北京、上海、吉林、遼寧、河南等19個省市、自治區進行的針對中國小生及其父母最關注的一些問題調查,受到有關人際關係的有效答卷共5782份。以“我的苦惱”為主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已成為孩子第二大苦惱。以“心理健康問題”為主題的調查結果顯示:輔導孩子處理人際關係,也成了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心理輔導時,排在第二位的重要內容。[3]

引發中國小生苦惱的因素(因有少量同學同時寫了不同類型的苦惱,所以百分比合計總數大於100%):學習與考試引發的焦慮(72.26%)、人際關係處理不好(21.42%)、生活條件和環境差(10.03%)、有不良習慣(8.05%)、自我形象與自我感覺差(3.67%)、自主行為受利限制(2.66%)。

由此可見,國小生的人際關係障礙(人際關係處理不好)已成為國小生及其家長十分關注的問題。[4]

三、國小生人際關係障礙的表現及其原因分析

1.國小生人際關係障礙的典型表現:

1.1被動。主要表現為:國小生做事缺乏主動性、缺乏熱情。許多事情都要在別人的督促下才能完成,有時需要多次督促。另外,國小生在人際關係中處於被動,還表現在他們一味地遷就別人,附和別人,甚至追隨別人,以至於失去自我,失去個性。最常見的就是“隨大流”“攀比”。[5]

1.2攻擊。人際關係障礙中的攻擊性表現為説話刻薄,出口傷人,自以為是,侮辱或者非難他人,散佈流言蜚語,妨礙他人做事。這類國小生的人際關係就十分緊張,很少有同學與之交往,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被一種強烈的孤獨感所圍困。所以在國小課堂上經常出現國小生刻意不回答本該回答或者可以回答的問題,這種現象也屬於“攻擊”範圍。

1.3固執。固執的國小生做事不聽從別人的勸阻,一意孤行明知自己錯了也仍舊堅持錯誤,不肯悔改。

1.4自我表現。自我表現的要害是以“我”為中心,對別人一概加以排斥,往往是“惟我獨尊”,其他都不在話下。自我表現的最終結果是導致日益嚴重的孤獨與痛苦。教師應正確看待這種現象。

2.國小生人際關係障礙的原因分析

2.1父母的溺愛,導致國小生不願與人接觸。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和長輩都是萬分疼愛。孩子們自然遇到事情就會以個人利益為先,容易跟同學產生矛盾。也有的家長保護欲過強怕孩子受傷阻礙孩子與外界的接觸,這樣孩子與外界接觸的機會少了,與人交往的範圍也就更狹窄了。[6]

2.2個性上的缺陷,阻礙了國小生人際關係的發展。很多孩子在跟外界接觸時會不由的表現出緊張害怕,甚至手足無措,語無倫次,害怕見人。還有的自傲、盛氣凌人,羨慕嫉妒其他孩子、任性等任何一種的個性缺陷都會成為人際關係障礙。

2.3生活上的挫折,成為國小生髮展良好人際關係的阻力。例如:某次考試考得不好,受到老師嚴重的批評或同學間的矛盾等等,這些都會成為國小生髮展良好人際關係的阻力。

2.4教育觀念的誤導,阻礙了國小生人際關係的發展。許多家長和老師注重學知識,學技能,疏忽對學習上的關心和引導。在這種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國小生也就侷限於知識和技能方面的發展,而沒有很好地接受如何發展良好人際關係的教育和指導,從而阻礙了他們的人際關係發展。

四、解決國小生人際關係障礙的具體方法:

1.對國小生的教育和訓練

有一下幾種方式可以參考:增強國小生與人交往的意識;培養國小生爭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培養國小生良好的交往品質;教給學生正確的途徑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和自我調適的技巧;拓寬國小生人際交往的途徑等。

對國小生與人交往意識及處理人際關係能力的培養絕對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應引起每一位教師和家長的重視。

2.學校教育的完善。

無論是對學生的教育和訓練,還是與學生家長充分合作,主體都是學校,具體的執行者是教師,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校自身功能的完善對國小生髮展的良好的人際關係,消除人際關係障礙具有根本性意義。

總之,學校教育一定要從學生實際出發,教師要真正做到關注學生心靈,從多方面多角度關注學生成長,幫助學生消除人際關係障礙。

參考文獻:

[1]《心理健康教育指導》,沃建中主編,科學出版社,20xx

[2]《當代青少年學生心理障礙與教育》,餘基強主編,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3]《人際關係心理學》,鄭全全、俞國良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4]《國小生人際交往障礙的原因及對策》,舟山市普陀區東港國小,李雪芬

[5]《如何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6]《加強人際交往,改善人際關係》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12

【論文摘要】 良好的人際環境是激發社會成員創造活力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為了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羣眾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成員的創造活力,必須不斷改善人際環境,努力構建民主團結、平等友愛、政治和諧的良好人際環境。這既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一項長期任務,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

【論文關鍵詞】 構建和諧;人際環境;對策

人際環境是指影響人際關係的社會環境,即影響個人之間交往的各種外部社會條件或社會因素。從影響人際關係的各種外部社會因素的不同性質來看,人際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道德、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等方面的環境。

按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要求,社會成員之間平等友愛、民主團結、和諧相處,保證個體充滿活力,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全面發展的人際環境就是良好的人際環境。反之,就是不好的人際環境。靜態觀察,任何社會一定時期的人際環境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都會包含着好的方面和不足的方面,這是人際環境能夠不斷改善的客觀依據。動態觀察,一般情況下,人際環境是一個連續不斷的漸進式的]進過程,人際環境改善是無止境的,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社會意識,都處在不斷髮展、完善和昇華的過程之中,不會永久停留在社會某一個歷史階段的水平上。特殊情況下,尤其是在社會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或根本變革之後,人際環境也會隨之發生重大變化甚至是實質性改變。

一、人際環境的變遷和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新中國建立後,中國社會人際環境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從1949年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重在民主平等、團結互助的人際環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和社會穩定發展。這個時期,中國社會人際環境呈現五個顯著特點。

1.勞動人民當家作主

以人民民主專政為本質特徵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等項政治制度和社會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為人民羣眾當家作主、行使社會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也為中國社會人際關係的改善創造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和環境。翻身當家做了主人的中國人民在建設自己新國家、創造新生活的過程中,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熱情和創造精神,尤其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中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為了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展開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全面推進工業化,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2.社會管理集中統一

整個社會資源配置實行了集中統一的計劃管理模式。在中央政府統一領導下,地方各級政府負責組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實施,全民所有制企業和事業單位、集體所有制企業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最終承擔計劃任務和指標的落實。整個社會產品的生產、交換、流通和分配都實行統一的計劃管理。這種高度集中統一的社會管理制度,對於儘快扭轉戰亂所造成的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甚至社會動盪的局面,使中國社會從戰爭時期快速轉入和平時期,集中有限的資源推進經濟建設,協調短缺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分配關係,建立人與人之間在經濟、政治、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平等關係,防範和抵禦外敵入侵,應對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保證社會穩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

3.社會福利相對均等

建國以後,鑑於當時的條件,國家實行了低工資、廣就業的勞動工資政策和以單位為依託的福利分配製度,社會成員的勞動收入和生活福利主要依賴單位。養老、醫療、住房等福利由單位統一承擔,形成了收益共享、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福利分配製度。這種分配製度,對於促進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平等、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不可否認,由於這種福利分配製度忽視輕視個人利益,對社會成員缺乏激勵作用,造成個人對單位乃至政府的依賴性增強等問題。

4.人際關係團結和睦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又由於我黨進城後保持和發揚了戰爭時期的優良傳統作風,堅信“無產階級只有解放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己任,堅持對廣大黨員幹部進行共產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在全民中宣傳、提倡、培育社會主義新風尚,人們的精神風貌和社會風氣為之一新,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得到弘揚,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注重禮儀、敬老愛幼、尊師重教、誠實守信等成為美德,幹羣之間、同事之間、鄰里之間、夫妻之間、父母與子女之間、親戚朋友之間,都形成了比較和睦的人際關係,上下左右信任度較高,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助人為樂蔚然成風。許多旅居海外的知識分子和科學家紛紛迴歸祖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各條戰線上湧現出雷鋒、歐陽海、王進喜、時傳祥、向秀麗、李四光、林巧稚等為數眾多的富有時代精神的英雄人物和勞動模範。

5.城鄉居民待遇不同

由於人口增長過快、糧食供應不足,為了保證城市經濟和工業較快發展,控制城市人口規模,逐步建立了以承認城鄉差別為基礎的户籍管理、糧食供應、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最終形成了城鄉之間的制度壁壘,使城鄉居民分別享受兩種不同的待遇。城鄉之間的制度差異有其當時的客觀原因,但這種制度長期不變,不利於促進城鄉之間資源流動尤其是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利於加速推進城市化和扭轉城鄉差別持續擴大的趨勢。從長遠看,影響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和諧人際關係和人際環境的形成,這在今天看得已經比較清楚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全面推進改革開放,整個社會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人際環境發生了重大而深刻的新變化,逐漸形成了重在增進效率的人際環境。

由於市場機制的作用範圍和市場經濟的意識很難限制在經濟領域範圍內,會滲透到社會管理乃至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給當今社會人際環境帶來以往未曾遇到過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公平的制度保障欠缺

市場公平是指競爭機會公平,即每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通過競爭實現自己的利益目標,在市場競爭面前人人平等。確立維護競爭機會公平的制度是必要的,但是,由於個人素質、社會背景、擁有資源的水平和支配資源的能力不同,即便人人都有同樣的競爭機會,也會產生較大的貧富差距甚至兩極分化的結果。社會公平是指競爭起點和結果的相對公平。競爭起點和結果不公平是市場機制自發調節不能解決的問題,甚至是市場競爭的必然結果。這種社會不公平問題,需要通過建立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來解決。然而,在建立市場經濟制度過程中,忽視了競爭起點和結果的公平。

2.形成了影響人際關係的“三大潛規則”

“回扣”成了市場交易或商業活動中的潛規則。暗箱操作的各種名目的“回扣”或“提成”,其實就是商業賄賂,並不是中間商公開獲得的佣金。近年來,“回扣”問題愈]愈烈,波及範圍越來越廣。據業內人士透露,廣告經營、報刊發行中的“回扣”比例相當高。有些掌握信貸資金審批大權的人,因為吃了“回扣”,貸款項目的審核流於形式,致使銀行貸款放出去以後不能按期如數收回,信貸資金大量流失。“靠山吃山”成了壟斷行業的潛規則。無論是自然壟斷行業還是制度壟斷行業,由於本身具有特殊的壟斷條件,既缺乏外在的市場競爭壓力,又缺乏有效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督機制,使這些壟斷行業的產品或服務單位成本形成了長期持續上升的趨勢,與競爭性行業產品或服務單位成本不斷下降的狀況,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壟斷行業產品或服務成本推動型的價格不斷上漲,尤其是人工成本大幅度持續上升,使壟斷行業職工收入和福利水平過高,已經成為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之一。“有權就有錢”成了經濟社會管理中的潛規則。行政權、執法權、審判權等都有一定的彈性或自由裁量的空間,比如有的經濟違法行為,可以處以一到五倍的罰款,有的犯罪行為可以判處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即使在合法的範圍內,掌權人也有一定的活動餘地,存在着“尋租”機會。權力“尋租”嚴重敗壞了社會風氣,使“活動”成了當今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金錢關係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管理中,不僅造成某些公共權力“私人化”,使腐敗現象滋生和蔓延,而且造成經濟社會管理失去應有的效力,管理機關乃至政府的公信力弱化,對社會秩序帶來很大危害。

3.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難度增大

隨着經濟社會運行機制的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複雜化了,遇到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使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難度明顯增大,很多問題都面臨着兩難選擇。第一,多數社會成員地位下降。市場經濟制度的作用偏重於增進效率,對財富增長貢獻較大的社會羣體地位上升,而普通勞動者的社會地位相對下降。這是競爭機制發揮作用的必然結果。問題是在承認競爭規則的前提下,保護處於社會中低層乃至最底層的多數居民的利益,改變他們社會地位下降的局面難度很大。第二,基層組織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功能和作用明顯弱化。傳統體制下,企業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兼有經濟、政治和社會職能,是把個人與政府連接起來的橋樑,是掌握社情民意、瞭解居民訴求、化解社會矛盾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基礎。但現在很多企業黨組織和工會組織在經濟上存在着對企業主的依附關係,實際上受企業董事會和經理層的管理或制約,在企業民主管理中的作用很有限,活動缺乏獨立性,不能滿足廣大員工的正當要求。農村實行土地家庭承包經營以後,集體經濟組織的政治職能和社會職能也逐漸弱化,村民自治組織缺乏一定經濟條件支撐,難以開展活動。在基層組織的政治和社會職能弱化的條件下,普通勞動者或居民的正當權益受到侵害,由此引發的矛盾衝突,在基層得不到及時解決,必然直接反映到政府,這是近年羣眾集體上訪案件數量增多、規模擴大的重要原因。第三,普通居民在社會管理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弱化。由於經濟和社會風險越來越多地由個人承擔,個人就業和收入穩定性降低,人際環境對個人的生存壓力不斷增大,致使普通居民自顧不暇,民主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淡化,參與社會管理的自覺性減弱。企業的普通員工甚至失去了參與民主管理的機會和權利,有意見也不敢提或者不想提,擔心砸了自己的飯碗。公民參與社會管理的渠道狹窄,廣大居民的訴求不能及時得到充分的反映,政府對老百姓的願望和要求缺乏全面準確的瞭解,有的決策沒有充分體現多數居民的利益訴求。地方政府的一些職能部門,為了局部利益或部門利益,不認真執行有關規定,“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致使國家已經出台的民主管理制度在執行中“走樣兒”或“變味兒”,引起羣眾不滿。

4.社會主義價值和道德受到衝擊

市場經濟肯定了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目標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衝擊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價值導向和道德內容,收入最大化或賺取更多的金錢成為個人行為的首要目標。人們的價值標準和道德尺度悄悄發生了變化。一部分人中間,普遍用追逐擁有財富的多寡來衡量一切。正常人情往來也為金錢所支配,甚至變為變相行賄受賄。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李培林所長主持的調查顯示,現在居民用於人情往來的支出佔全部消費支出的比例達到10%以上,已經成為居民生活的一大負擔。一些人認為誠實守信已不再是美德,弄虛作假現象有增無減,嚴重阻礙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二、構建和諧人際環境的對策

根據人際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現實條件,構建民主團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應考慮以促進社會公平、加強民主政治、增進團結友愛、維護社會穩定為重點,在全面加強制度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上多下功夫。

1.完善促進社會公平的制度

促進社會公平就是要解決社會成員競爭的基礎條件和結果相差懸殊的問題,限制利用不合理、不正當的壟斷條件進行競爭,儘可能實現競爭起點的公平,並對競爭結果出現的過於懸殊的差別進行必要的限制和調節,控制和適當縮小差距。

完善勞動保障制度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途徑之一。為了既促進企業之間公平競爭,又保護勞動者的切身利益,應該深化勞動保障制度改革。從長遠看,應該逐步建立“法律強制、個人付費、政府輔助”的勞動保障制度,解決勞動保障費用水平新老企業負擔不均衡、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負擔不均衡、技術和資金密集型企業與勞動密集型企業負擔不均衡的實際問題,使勞動者能夠比較公平地享有勞動保障。

完善貧困救助制度,保障失業人員、貧困羣體的生活,是緩解社會矛盾的重要手段。要借鑑一些地方的成功經驗,認真落實居民生活最低保障制度,加強貧困救助工作,使失業人員及其家庭和其他困難家庭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完善就業困難羣體再就業援助制度,對就業困難對象提供個性化就業服務和公益性崗位援助。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將靈活就業羣體、貧困羣體納入大病統籌的醫療保險範圍。積極推進商業保險和職工互助保險,分攤社會保險負擔。隨着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要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發放標準。支持社會慈善機構組織募捐和開展扶貧活動,為社會各界人士自發的捐贈活動提供便利,拓寬社會救助渠道,完善社會救助體系。

逐步建立農業保險制度。這項制度可以為農業產業化提供有力保障,有利於化解農民個人投資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投資的風險。按照WTO規則和市場經濟規則,政府應該改變對農業的支持方式,將對農民直接補貼逐步改為扶持農民參加保險方面來。一家一户參加農業保險,會造成農業保險公司經營成本過高。農業保險的運作可以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牽頭參保,或者由農民各類協會等組織牽頭參保,逐步擴大農業保險範圍,為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奠定製度基礎。

打破城鄉制度壁壘,逐步放寬户籍管理。在醫療、教育、養老保險等方面的城鄉制度差別也要逐步改變,尤其是要從制度上解決對農民工的歧視問題,提高農民素質,要建立相應的制度,促進農村中國小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使農村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加強對農村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擇業能力。

2.完善民主政治制度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在立法、執法監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全國人大在調整個人收入所得税起徵點問題上,公開徵集社會各界意見並召開立法聽證會,為完善立法程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嘗試。有的地方對是否限制燃放煙花爆竹的事項,在作出規定之前,也通過網絡和其他新聞媒體廣泛徵求意見,不但真實地體現了民意,也使確立的制度能夠更好地得到貫徹和實施。這種做法應該制度化,凡是涉及城鄉居民切身利益的立法,都必須經過羣眾廣泛討論後確定,使國家和地方的立法更好地體現人民的意志,維護人民的利益。為了加強人大對行政機關、司法機關或“一府兩院”的監督,要依據新頒佈的《監督法》,制定相應的配套法律、法規和具體實施辦法,確保《監督法》全面落實。不斷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民主黨派參政議政的重要作用。各級政府的重大決策,都應該實行徵求社會各界意見的制度,確保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

為了加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要逐步完善基層政權、基層羣眾性自治組織、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完善政務公開、村務公開等辦事公開制度,保證基層羣眾依法行使各項民主權利。尤其是要通過互聯網等各種現代化的傳媒手段,建立公民參與經濟社會管理的信息平台,並通過完善信訪制度、政府與老百姓直接對話等形式,拓展徵集羣眾意見的渠道,形成社情民意的表達機制。對農村居民自己建立各種專業協會,要積極引導和支持,使之對鄉鎮政府和村委會的行為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更好地維護村民的合法權益。為了充分發揮企業工會組織的作用,應該加強對企業工會組織的指導和支持,提高企業工會與老闆或董事會的談判能力,切實維護工人的正當權益。律師事務所等其他法律諮詢服務、法律援助機構、公益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社團組織,近年來新出現的城市住宅小區業主委員會等民間組織,在基層民主政治建設中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要通過規範、扶持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使各類社會組織接受委託、代表居民維權得到法律保護和支持。

完善權力運行規則是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為了從源頭上遏制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要不斷加強權力運行的制度約束,不但要繼續完善政務公開制度,還要進一步完善社會監督制度,使行政權、執法權、司法審判權、人事管理權、幹部任免權等權利運用,都在社會的公開監督之下。

3.完善維護經濟社會秩序的制度

對於壟斷行業通過不正當或不合理競爭手段獲得壟斷收益的行為,要通過完善反壟斷的法律進行限制。一旦發生不當得利,要全部予以沒收,並實行嚴厲的懲罰措施。同時要對壟斷行業實行嚴格的公開管理的制度,包括成本、工資、福利、用工、服務項目的質量標準和價格等,全面建立信息公開披露的制度,完善對壟斷行業的輿論監督和羣眾監督制度。政府要建立壟斷行業管理的網絡信息平台,依法強制壟斷行業公佈相關信息,以便消費者和社會各界進行有效的監督。

對“回扣”或“提成”等各種商業賄賂行為,要堅決打擊。為了遏制“回扣”現象的不斷蔓延,應該借鑑發達國家的經驗,對商品的利潤率或進銷差價率和批零差價率進行必要的限制,使“回扣”的現象沒有產生的條件和機會。

保持政局穩定和社會安定是改善人際環境的重要內容。政府有關部門要建立社會預警機制,掌握經濟和社會運行動態,及時發現社會不穩定因素的徵兆,力爭在各種矛盾和衝突爆發前發出信息警報、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進一步完善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機制,儘可能減少和避免突發事件造成的損失。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尤其是對帶有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要加大打擊力度,使社會治安狀況根本好轉,有效地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完善信訪工作制度,特別是對工人、農民工、農民等羣體性上訪案件,要及時瞭解他們的訴求,快速進行處理,防止激化矛盾,避免引起激烈的衝突和社會震動。

4.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維繫良好的人際環境,不僅要靠法治,還要靠德治。因此,必須全面加強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建設,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的首要任務,是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包括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提倡和發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指明瞭社會思想文化道德的發展方向,規定了其提升的水準,為人們和諧相處提供了共同遵循的思想基礎和行為準則,構成了良好人際環境的重要內容,同時它也為和諧人際環境建設提供了前提條件、助推力量和重要保證。在確立社會價值標準的基礎上,要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大力提倡互相尊重、互助合作、團結友愛的精神,繼承樂善好施、扶危濟困、見義勇為、注重禮儀、敬老愛幼、崇尚科學、誠實守信等優良傳統。同時,還要樹立公平競爭的意識、風險意識、創新意識,實現民族優秀文化與現代市場經濟文化的互補與融合,構建能夠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意識形態,為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人際環境自身的發展規律之一就是漸進式的]進過程。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革也是如此。任何一種社會新理念的形成,都要經過逐步被社會多數成員理解、接受、認可的過程,都是約定俗成的。所以,加強思想文化和倫理道德建設,不但要在整個社會加強宣傳教育,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更重要的是從局部、從基層做起,首先推動微觀人際環境的改善,通過打造良好的企業文化,創建和諧社區、和諧村屯、和諧鄉鎮等有效形式,帶動整個社會思想文化和道德理念的轉變,從而實現人際環境的不斷改善,達到促進社會成員共同全面發展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流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xx.

王光偉主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學習讀本[C].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xx.

楊思遠,王玉玲,劉穎.新大同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xx.

林建公.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若干問題[J].中國政治,20xx(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課題組.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中國政治,20xx(7).

陳明凡,宋衍濤.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綜述[J].中國政治,20xx(11).

秦宣.構築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穩定環境[J].中國政治,20xx(4).

陳雄.論構建和諧社會的利益均衡[J].中國政治,20xx(12).

周善紅.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特徵分析[J].社會主義論叢,20xx(7).

張富良.轉型期中國農村幹羣矛盾客體初探[J].中國政治,20xx(9).

關於人際關係論文 篇13

摘要:隨着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深入發展,和諧人際關係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本文從學校和諧人際關係的涵義及重要性、學校人際關係的現狀以及如何建立學校和諧的人際關係等幾方面探討了學校和諧人際關係狀況。

關鍵詞:構建;和諧;人際關係

1 學校和諧人際關係的涵義及重要性

著名的心理學家丁瓚教授曾指出:“人際關係不良會導致多種身心疾病,如神經衰弱、高血壓、心臟病等。”可見人際關係對人的心理衞生與健康有着重要的影響。人際關係健康是個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同樣,學校的良好發展也需要和諧的人際關係。學校和諧人際關係是指學校中人與人之間在各自的需要和利益得到協調實現的情況下的彼此尊重、互利共生、誠信友愛、融洽相處的狀態和關係,簡單地説就是學校中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學校和諧人際關係包括人自身的和諧和人與人之間、羣體與羣體之間關係的和諧。學校領導集體之間、教師員工之間、師生之間關係融洽,能夠激發教職工的工作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有效地保障教育教學成效的實現。反之,人際關係緊張、勾心鬥角、互不協作,就會形成內耗,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影響學校管理目標的實現。

2 學校人際關係現狀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是文明的金字塔。相對社會其他行業,學校與社會直接聯繫不多,教師的素質比較高,學生多數都比較可愛,善良。因此學校人際關係總體比較融洽。然而學校教育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其人際關係也具有明顯的社會性。當前學校學術氣氛不足,教師社交氣氛太濃,往往出現以“實現個人某個目的”為處理某種人際關係的準繩。現今一些教師為了評職稱大打出手、斯文掃地;領導在評優工作中“近親繁殖”等問題就是典型的例子。這樣就很容易引起教師之間,學生之間不和睦,師生之間,師生與校領導之間矛盾重重等。但無論如何,學校畢竟是教書育人的地方。教育教學利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常規理念,構成人員平均素質較高、批判及校正能力較強等因素都決定了學校人際關係具有明顯的可塑性。也就是説,構建學校良好人際關係具備可行性和必然性。

3 如何建立學校和諧人際關係

3.1 促進生生和諧人際關係

教育中利用正式羣體的巨大力量,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巧妙引導、用好非正式羣體的“首領”,把非正式羣體吸引到班級主道上來。還可充分利用非正式羣體間產生的交叉,在各羣體間架設橋樑,以促進生生和諧。在班內推行合作學習制度,可以有力地集中學生的凝聚力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後進生的轉化,有效促進同學間的友好關係。定期開展主題班會,加強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和處理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他人利益之間的關係,從而減少人際磨擦,增進人際和諧。經常組織活動,為學生人際交往提供廣闊的時間、空間和自由度。拉近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空間距離,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還可以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一個心胸寬廣、開朗樂觀、包容忍讓的人一定會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3.2 建立師生和諧人際關係

教師在師生關係中起主導作用,教師應與學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對話關係。同時教師應掌握高超的教育藝術和教育機智。及時對學生採取靈活有效的應變策略。教師還應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我控制的能力,保持良好教學心境,面對複雜問題,能夠保持理智,做自己情緒的主人。教師要樹立教育法制觀念,使自己處理問題行為的方式控制在教育法律所規定的範圍之內。最後教師要實行民主管理, 引導學生加強自我管理,在和諧的氛圍中允許學生有自己的思想和個性。如果教師能做到以上幾點,一定會與學生和諧相處。

3.3 建立師師和諧人際關係

教師之間長期共事,難免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這些矛盾有時為利益衝突,有時表現為意見分歧,有時表現為相互誤解。但是絕大多數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是非對抗性矛盾。因此,解決這類主要用道德調節手段。如果教師之間能夠真正做到少一點埋怨,多幾分理解,關係就會融洽得多,即使出現誤解,只要檢點自己,胸懷大度,誤會也會隨着事實的澄清而逐漸消除。教師之間開展有益的競爭,必須注意,一方面要敢於突破傳統觀念的束縛,敢於冒尖;另一方面要提倡科學、求實的作風,形成自己的新方法和新見解。這種競爭與團結協作不僅不矛盾,而且還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只有這樣,個人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才能得到發展,教師之間的關係才能夠和諧。

3.4 建立學校領導之間的和諧關係

毛澤東同志指出: 辦教育也要看幹部。學校黨政領導班子是學校各項事業的領導核心。有沒有一支心齊氣順、團結和諧的領導班子, 一個舒心融洽、合作團結的環境,直接關係到和諧校園建設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黨政班子應榮辱與共、同舟共濟,其成員都有職、責、權,在工作中既要依法辦學、照章辦事、各負其責,又要相互信任、顧全大局,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黨政領導班子的團結和諧、和而不同、事業為重,廣大教職工才會齊心協力、奮勇拼搏, 共同推動學校事業的又好又快發展。

3.5 建立學校領導與師生的和諧關係

教師和學生是學校的主體。一方面, 校領導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依靠教職工辦學的理念,大力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切實維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生活條件。另一方面,校領導要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學生服務的理念,把促進學生的成長和全面發展作為辦學的根本追求,努力為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提供優良環境,把“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思想貫穿於學校工作的全過程。學校師生也要關心和支持學校的發展, 理解學校領導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所作出的努力, 積極參與學校事務管理, 勇於建言獻策, 愛護學校的一草一木, 同心同德共建和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