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園田居》反思(精選5篇)

《歸園田居》反思 篇1

對於課文的教學,一是“選取一個詩句,展開想象,描繪詩中畫面。”這一教學環節一來為學生學詩提供一個角度-----通過想象豐富詩之簡潔背後的意藴,這樣才能做到真正走進詩歌;二是為後面的“探究詩人形象”做好鋪墊和蓄勢。因此怎樣才能保證這一環節學生學習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我親自“下水”, 想象“種豆南山下”的畫面,寫了這樣一段話:“我辭去了官職,興沖沖地來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峯高聳入雲。四顧滿目是翠竹綠樹,草兒青青,樹木繁茂,那隨風搖曳的一樹樹翠綠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啊!這就是我向往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

《歸園田居》反思(精選5篇)

就在南山的山腳下,我開墾了一塊豆田,把豆種下去,小小的豆苗就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這是多麼有生機的景象啊!”

親自為學生做引領,精彩果然不期而至,後來學生的表現告訴我們:教師的“下水”示範為學生打開了思維,為他們提供了可模仿的範本,他們的展示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異彩紛呈,博得了老師的讚賞。

由詩文到詩人,是對教材的深入和挖掘,通過一堂課的教學而達到詩人豐滿形象的樹立,僅僅依靠《歸園田居》這一首詩還略顯單薄,故為了實現在“探究詩人形象”這一教學環節的有效性,我通過一番比較之後選擇《飲酒》組詩裏的第五首作為課文的互補,通過朗讀、賞析《飲酒》(其五),抓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以及句中“心遠”“悠然”這兩個詞的玩味,結合課文裏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來讓學生感受這是一位堅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願在自然田園中追求自我,守志安貧,淡泊名利的高潔之人。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在學生心裏留下關於我國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些許痕跡,能從陶淵明身上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高尚,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時時想起“但使願無違”,我願足矣。

《歸園田居》反思 篇2

這節課是對新教育實驗提出的有效課堂的一次嘗試和實踐。教學設計的理念是以課文《歸園田居》(其五)為依託,引入了《五柳先生傳》的片段和《飲酒》(其五)的賞析,使整節課形成一個由文到詩,到人,再回到詩的迴環,使學生對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初步留下一個完整的印象,受到詩人的高潔品質和人格的感染,實現對教材的拔高處理,增加國中語文課堂的深度和廣度。

如何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予以保證?這是我們在備課過程中着重考慮的問題。我們主要實施了以下舉措:

1、擷取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裏的三句富有特色的話:“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來請學生們猜猜“此乃何許人也?” 一方面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探究詩人形象的興趣,學生有濃厚興趣的課堂應該是有效課堂的前提。另一方面《五柳先生傳》裏的這三句話與執教的詩《歸園田居》(其五)對形成陶淵明這位詩人的立體形象有相互映襯的作用,即《五柳先生傳》片段引入是對執教文本的一點有益的補充。

2、三步讀詩法指導學生由淺到深、層層深入地朗讀詩歌,為學生提供一個自由讀詩、直接觸摸文本的平台,用通過聲音演繹詩人的情感和自己的感受,而且一步一步指導提高。

《歸園田居》反思 篇3

對於課文的教學,一是“選取一個詩句,展開想象,描繪詩中畫面。”這一教學環節一來為學生學詩提供一個角度-----通過想象豐富詩之簡潔背後的意藴,這樣才能做到真正走進詩歌;二是為後面的“探究詩人形象”做好鋪墊和蓄勢。因此怎樣才能保證這一環節學生學習的效果顯得尤為重要。我親自“下水”, 想象“種豆南山下”的畫面,寫了這樣一段話:“我辭去了官職,興沖沖地來到我日思夜想的山林,抬望眼是座座青山,山峯高聳入雲。四顧滿目是翠竹綠樹,草兒青青,樹木繁茂,那隨風搖曳的一樹樹翠綠令人精神為之一振 。啊!這就是我向往的南山,是我渴望自由的地方。

就在南山的山腳下,我開墾了一塊豆田,把豆種下去,小小的豆苗就會一個一個地冒出來,這是多麼有生機的景象啊!”

親自為學生做引領,精彩果然不期而至,後來學生的表現告訴我們:教師的“下水”示範為學生打開了思維,為他們提供了可模仿的範本,他們的展示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異彩紛呈,博得了老師的讚賞。

由詩文到詩人,是對教材的深入和挖掘,通過一堂課的教學而達到詩人豐滿形象的樹立,僅僅依靠《歸園田居》這一首詩還略顯單薄,故為了實現在“探究詩人形象”這一教學環節的有效性,我通過一番比較之後選擇《飲酒》組詩裏的第五首作為課文的互補,通過朗讀、賞析《飲酒》(其五),抓住“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以及句中“心遠”“悠然”這兩個詞的玩味,結合課文裏的一句“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來讓學生感受這是一位堅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願在自然田園中追求自我,守志安貧,淡泊名利的高潔之人。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能在學生心裏留下關於我國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的些許痕跡,能從陶淵明身上感受到一種人格的高尚,能面對生活中的種種誘惑,時時想起“但使願無違”,我願足矣。

《歸園田居》反思 篇4

本次課總的來説,預先設定的教學任務完成了,流程基本清晰,但是不足也是顯然易見的。現反思如下:

首先,在課堂節奏把握方面。本次上課有一個很大的弱點就是節奏把握得不夠好。前面朗讀範讀等耗時太多,導致後面的教學節奏過快,整堂課重點不夠突出。

其次,教學設計方面。《歸園田居》是一首非常典型的陶式田園詩,我將教學重點設置為:品味《歸園田居》的田園生活之美,通過品味田園之美讀懂作者對於官場的厭惡。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由於教學節奏把握不當,對於寫景詩句的鑑賞品讀只採取了教師一邊板書一邊引導分析的形式,沒有給學生自主發揮的空間。

在延伸拓展環節我讓學生將盧梭的《瓦爾登湖》節選部分與陶詩對讀,希望他們一邊讀一邊思考並討論再者在描寫景物方面的異同,然後引出白描和細描的區別,這一過程也是學生將自己在陶詩中學到的鑑賞景物描寫的方法用於實踐的過程。由於時間關係和班上學生的學情,我直接列出了白描和細描的概念,然後讓學生自己區別兩篇文章兩個是白描哪個是細描,這樣子同樣不利於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再次,在教學機智方面。在講述陶“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過程中,蔡詩詩同學認為“應束帶見之”只是一件小事,陶為此辭官似乎有點小題大作。當時我有點慌了神,告訴她是因為陶淵明這個人厭惡官場的繁文縟節,其實我對自己的這個説法都不太自信,回答她的聲音很小。好在學生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沒有繼續追問。課後有聽課的老教師指出了我的回答並不完整,陶的歸隱一方面是個性使然,另一方面還有社會的因素。我在處理這一突發事件上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我經驗不足,更重要的是我的教學準備不夠充分。現在想來,我當時可以把這個問題提出來讓全班同學一起思考,並借題發揮,將此問題與《歸園田居》的主旨聯繫起來。

最後,在個人基本功方面。有時教態不太端正,比如拿書的姿勢顯得隨便等;黃特認為我的範讀雖然有激情,但是語調把握不到位;楊光亮老師指出我的板書水平還需要提升。對於前輩們指出的這些缺點,我一定會加以改正。

感謝學校給我這次上公開課展示自我的機會,也感謝每一位不辭辛勞前來聽課並幫助我進步的老師!

《歸園田居》反思 篇5

上完本節課,我認識到自己在內容講解和環節安排上既有閃光點也有不足之處。得:

第一,選準了以“歸”為突破口,設置問題,這樣文章的思路就很清晰,便於學生把握詩歌的內容,進而易於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二,注意引導啟發學生,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課堂氣氛活躍,很好的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第三,引導學生初步掌握了鑑賞詩歌的步驟:景境—意境—情境

失:

第一,由於初上講台,教學經驗不足,授課過程中“面面俱到”導致重點不突出。

第二,在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情感的過程中,方法不夠得當,引導不夠到位,導致學生在接受新知識的過程中顯得有些被動。

第三,在講解和表達方面用詞還不夠精當,不僅是學生在接受知識上存在一些困難,而且有時還會對學生產生一些錯誤的導向。

第四教學環節不夠完整,最後的背誦環節應當堂檢查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