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通用21篇)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

教學《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通用21篇)

總體來説,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説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2

詩文總有魂,教師如能迅速把握詩魂,往往能提煉出課之魂。

《望嶽》中的“望”字是學習本詩的關鍵,首聯寫遠望泰山,第二聯寫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聯寫細望泰山的萬千變化,第四聯寫作者由望泰山聯想的自己遠大抱負。表現了泰山的神奇秀麗,表現了青年杜甫寬廣的胸懷。

《春望》中的“憂愁”二字是學習該詩的關鍵,第一、二聯通過自己的所見所感,描寫了國都破敗的慘淡景象。第三、四聯通過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現了思念親人的離愁別緒。全篇貫穿了憂國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嫗和差吏之間的對話,是學習的關鍵。我們不難發現,老於的話句句都是在差吏逼問下説出來的,可以讓學生設想:差吏一進門就問:你家有男丁嗎?老嫗答以:“三男鄴城戍……”再問“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無人……“最後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嫗只好”請從吏夜歸“。總之,差吏的怒問貫穿在老嫗陳情的全過程。是理解全詩的一條主線,只要抓住它就不難理解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注。

通過杜甫詩三首提煉詩文之魂的教學,收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可以推廣到其他古詩文的教學中去,以提高古詩文教學的效率。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3

教學《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説,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説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4

在組內課中我上了《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説,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説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5

今年,全市開展了“課內比教學”活動,作為語文老師,我有幸參加到緊張而激烈的“教學大比武”之中。比賽採取的是同課題教學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詩三首》中的兩首,我選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這兩首。《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初期,杜甫在長安目睹春光裏的這座殘破不堪、繁華消盡的都城,不禁感事傷時,於是吟成此作,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則是詩人目睹兵荒馬亂之時,差吏到處抓丁、強徵兵役的慘狀,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兩首詩都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體現了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及詩人憂國憂民的“詩聖”情懷。

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學設計體現新穎性

我聯繫兩首詩歌寫作背景以及所表達情感基本相同的特點,合併兩首詩歌,圍繞“詩史”、“詩聖”,用兩個問題牽引,同時展開兩首詩歌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即“根據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從兩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歷史現實”,讓學生了解在“安史之亂”那段歷史中,整個社會及詩人個人不幸而悲慘的現實狀況,從而瞭解了詩歌內容,並使學生形成了鮮明印象,為後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結合兩首詩的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品析語言,體悟詩人的憂國憂民的聖人情懷。”兩首詩合併宏觀教學的這一設計新穎、獨特,打破了一首詩一首詩教的老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既學習了內容,又體悟了情感,還品味了語言。

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三個語文活動來組織本課的學習。第一個語文活動為小組合作填寫“你在兩首詩歌中讀出的歷史現實”的表格。第二個語 文活動為填寫“結合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體味詩人的‘聖人’詩懷”的表格。第三個語文活動為文筆訓練,小組合作“抒寫對杜甫的評價”。這三個語文活動,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感受情感,培養語言鑑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注重教師的主導性

本課第二個語文活動是結合詩句體會詩人的聖人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上課時,我通過舉例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朗讀詩句、體悟情感。如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師問: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怎樣的景象?“深”反映了什麼?生答:“破”寫出經過戰亂後的長安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殘破不堪,“深”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滿目荒草,一片萋涼的景象。師問:看到戰亂後長安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滿目荒蕪,一片萋涼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樣?生:沉重、悲哀。師:是啊,往____春天的長安城是花紅柳綠,一派繁華的景象,現在卻面目全非,到處雜草叢生,人們四處逃難,流離失所,滿目淒涼,看到這個悲慘的情景,怎麼不難過不沉痛?同學們,我們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學生齊讀得低沉、緩慢,讀出了情感。這一環節,由教師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時,許多小組都採用了我教的方法,先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然後全組合作朗讀,表達情感,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人説,40分鐘的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

1、對《石豪吏》這樣一篇敍事詩沒有讓學生進行情節的複述,失去了一個對本詩整體瞭解的機會。

2、下課時倉促結束,沒有佈置課外閲讀杜甫及其詩歌的作業,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從而失去了一個培養學生語文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語文素養的一個好機會。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技藝,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在課堂這塊教學的主陣地上實現一名教師的生命價值!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6

在學校倡導的“三環六步”教學理念的指引下,我們組開學階段一般從古詩文單元講起,為的是學生早讀時間多讀多背,多一些時間積累。從去年開始,我在古詩方面結合新課程改革形成自己的教學環節。先學生課前預習,至少讀三遍以上,生字詞過關,搜尋有關作者的資料信息。上課後,我導入新課後,請同學先簡介作者,由於國小學過杜詩,學生立刻介紹了作者。然後我讓一學生朗讀全詩《望嶽》一遍,朗讀前我對朗讀提了具體要求:字音準確,節奏把握正確。學生讀完後,我泛泛而談地點評了一下就進入自己的範讀,結果第一句自己就醜,把岱宗夫如何的“夫”二聲讀成了一聲,幸好我態度謙虛,立刻和學生一起翻閲字典,承認自己的錯誤。第二環節我讓學生自讀詩歌,結合下面的小字註釋疏通全詩,不懂的字詞句把它做好記號,先和小組的同學合作討論解決,解決不了的等下舉手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學生髮言比較積極踴躍。第三環節則是品讀詩歌,我讓學生自己揣摩詩歌用“我讀懂了這一句”或者“我最喜歡這一句”來説話,談自己的感受和理由。幾分鐘後,我請學生髮言,結果舉手的同學寥寥無幾,我立刻意識到學生參與不夠,必須尋找原因。原來是學生不知如何回答,怎樣説。我當即以一二句為例,幫學生示範了一遍,先有感情地讀“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再從“青”看出山之秀美,從“未了”看出泰山的遼闊無邊。學生之後紛紛發言,先讀再品,課堂氣氛較為活躍。最後我讓學生從題目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從望的不同角度來理解全詩,並思考詩歌表達了作者什麼感情?由於有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學生能夠較好地説出讚美泰山的雄偉氣勢和秀美的景色,透露了詩人遠大的理想抱負。最後在全班齊讀後背誦中結束《望嶽》的教學。

一堂課下來,我很高興學生能在讀中品,能較好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發言較積極,學生能有更多機會自己説自己談,學生比較歡迎這種課。但自己仍然感覺有許多不足,首先自己沒認真查好字典,想當然地讀,結果鬧了個小笑話,聯想上次教《桃花源記》時自己也讀錯了兩個字的拼音,我深感慚愧,下次絕對不要再自以為是地讀課文,課前聽好專家範讀,有疑問的立即翻閲字典或詞典,不欺騙自己,更是對學生負責。其次問題的設計及引導還需細加錘鍊。對問題的難度和深度應以學生為本,而並非借鑑參考書。這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不斷學習,師生共同進步吧。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7

在組內課中我上了《杜甫詩三首》一文,課後覺得自己在很多方面都值得進行總結。

總體來説,那節課的效果較好,自己比較滿意。首先,自己準備的比較充分,認真揣摩教材,精心設計每一個環節,想好設計的每一個問題,甚至是要説的每一句話。有了這樣的準備,在教學中發揮的就十分自如,得心應手。

其次,令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就是讀,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多種讀,如教師範讀,讓學生受到感染。學生自瀆體會感悟,指名朗讀尋找差距,通過各種讀,讓學生認識到如何把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讀出來。

第三,詩句的理解分析,詩是高度精練的語言,是作者情感的體現。析字析詞中表達出作者語言的精練,如《春望》一詩中“破、深、濺、驚、連、抵、搔、勝,字字珠璣,準確無誤的表達出了作者的情感。在分析過程中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性特點,如把“感時花濺淚”中 “濺”改為“流”、“落”,“烽火連三月”中的“連”改為“正”或“整”都不及原來的詞。原詞更能表達作者傷痛之及的情感。把連”改為“正”或“整”戰爭的時間變短了,讓人認為戰爭只有三個月,而“連”字卻能體現出三月不斷卻不只是三個月,可見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從中向學生滲透古人寫詩的態度,如講解“推敲”故事體現古人此種推敲精神。

第四,本節課對學生積極性調動的較好。教學中注意了激勵語言的使用,課堂氣氛較為輕鬆,為學生的表現創造了條件。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8

今年,全市開展了“課內比教學”活動,作為語文老師,我有幸參加到緊張而激烈的“教學大比武”之中。比賽採取的是同課題教學的方式,篇目是《杜甫詩三首》中的兩首,我選教的是《春望》和《石豪吏》這兩首。《春望》寫於安史之亂初期,杜甫在長安目睹春光裏的這座殘破不堪、繁華消盡的都城,不禁感事傷時,於是吟成此作,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石豪吏》則是詩人目睹兵荒馬亂之時,差吏到處抓丁、強徵兵役的慘狀,表達對安史之亂中人民遭受的苦難的深切同情。兩首詩都反映了安史之亂中作者的所見所聞所感,體現了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及詩人憂國憂民的“詩聖”情懷。

回顧這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有如下得失:

一、教學設計體現新穎性

我聯繫兩首詩歌寫作背景以及所表達情感基本相同的特點,合併兩首詩歌,圍繞“詩史”、“詩聖”,用兩個問題牽引,同時展開兩首詩歌的學習。第一個問題即“根據杜甫詩‘詩史’的特點從兩首詩中你讀出了什麼歷史現實”,讓學生了解在“安史之亂”那段歷史中,整個社會及詩人個人不幸而悲慘的現實狀況,從而瞭解了詩歌內容,並使學生形成了鮮明印象,為後面體會作者的情感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二個問題是“結合兩首詩的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品析語言,體悟詩人的憂國憂民的聖人情懷。”兩首詩合併宏觀教學的這一設計新穎、獨特,打破了一首詩一首詩教的老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使學生既學習了內容,又體悟了情感,還品味了語言。

二、教學方法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因此,我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三個語文活動來組織本課的學習。第一個語文活動為小組合作填寫“你在兩首詩歌中讀出的歷史現實”的表格。第二個語 文活動為填寫“結合詩句,從用詞、修辭等角度來體味詩人的‘聖人’詩懷”的表格。第三個語文活動為文筆訓練,小組合作“抒寫對杜甫的評價”。這三個語文活動,我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主性,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感悟內容,感受情感,培養語言鑑賞能力,提高寫作水平。

三、教學重難點注重教師的主導性

本課第二個語文活動是結合詩句體會詩人的聖人情懷,這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

上課時,我通過舉例引導學生品析語言、朗讀詩句、體悟情感。如出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師問:一個“破”字寫出了國都怎樣的景象?“深”反映了什麼?生答:“破”寫出經過戰亂後的長安城到處是斷壁殘垣,殘破不堪,“深”寫出了春天的長安城滿目荒草,一片萋涼的景象。師問:看到戰亂後長安城到處都是斷壁殘垣,滿目荒蕪,一片萋涼的景象,作者心情怎樣?生:沉重、悲哀。師:是啊,往春天的長安城是花紅柳綠,一派繁華的景象,現在卻面目全非,到處雜草叢生,人們四處逃難,流離失所,滿目淒涼,看到這個悲慘的情景,怎麼不難過不沉痛?同學們,我們能把這種心情讀出來嗎?學生齊讀得低沉、緩慢,讀出了情感。這一環節,由教師主導,引導學生品味詩歌藴含的情感,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學生合作學習時,許多小組都採用了我教的方法,先從用詞、修辭等角度品味語言,體會情感,然後全組合作朗讀,表達情感,從而突出本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

有人説,40分鐘的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一節課的教學也留下了許多遺憾。

1、對《石豪吏》這樣一篇敍事詩沒有讓學生進行情節的複述,失去了一個對本詩整體瞭解的機會。

2、下課時倉促結束,沒有佈置課外閲讀杜甫及其詩歌的作業,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學生生活,從而失去了一個培養學生語文興趣,促進他們提高語文素養的一個好機會。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完善教學技藝,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質量,在課堂這塊教學的主陣地上實現一名教師的生命價值!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9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在各位聽課教師的指導下,使我對科學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於此我對本課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課遵循新課標的精神,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

1、實現教學目標由知識點的掌握到科學技能與精神的領悟與培養的轉變。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水是怎樣的物體,並在這個認識過程中進五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修改後的課最成功的地方是讓學生充分感知研究對象。學生經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發現了相當豐富的事實,積累了表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有關水的特徵的概念。同時我在教學中也存在問題:在上課的過程中由於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急於得出具體結論而影響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就本課來説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通過感知獲得的材料,教師認為與本課的具體結論沒有直接關係往往處理得比較簡單。教師原本希望帶領學生一帆風順地直奔結論,因而失去了培養學生的志趣和能力的極好機會。二是教師在學生研討中急於對與具體結論有關的問題簡單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因而使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尋找教師滿意的答案上,而難以積極主動地研究問題。更不能認真汲取來自同學間的信息,根據自己獲得的事實得到自己的結論。

2、實現教學方法從“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掌握”到“學生主動探索,教師以導為主”的轉變。

課改後,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是平等的互動的,修改前的課我把自己的活動範圍限定在講台上,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於一個“獨尊”的位置,我控制了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修改後的課上,我努力扮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經常使用“很好,誰有不同的意見和補充,請講。”這類的鼓勵性語言。積極的創設研究水的情境,與學生共同觀察水,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穫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於他們頭腦中的東西上。

3、實現教學評價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

教學中不再以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為主要評價標準,而是讓學生也參與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本節課中,我把教材看作是資源,而不是聖書,有機地結合實際進行教學,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圍繞主題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比比看誰的發現多。然後給予適當的評價。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0

經過再三斟酌,我選擇了《都市精靈》一文作為開課內容。這是一篇隨筆,揭示了現代都市連鳥雀都不常見的現實,倡導“善待自然,優化自然環境”的理念。這個理念説起來簡單,可真正讓一個認知水平還尚淺的國中生,從內心去接受它,在日常生活中去貫徹它,可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畢竟語文課的學習還要考慮到人文性。怎樣把課上出新意、上得讓學生學有所獲?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在我心頭。

我又一次翻開了《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要“注重情感體驗”。讀到這裏,突然間我似乎捕捉到了一點靈感。對啊,我能否嘗試從情感體驗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心,體會作者的用意呢?我何不嘗試以此作為構建本節課教學思路的依據呢?

於是,我設置了“文章寫了哪些城市的哪些動物?——作者對這些動物流露了怎樣的情感?——作者為什麼會動情,哪些畫面生動、精彩?談感受。作者滿懷激情地描寫對比鮮明的畫面,想呼籲的是什麼?能不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加以體會。”進而 “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的主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怎樣來體會感情和作者的觀點呢?讓學生精讀、品味。具體的做法是:抓重點詞句段,談畫面生動在哪,談內心的感受。對觀點的提煉,設想從議論抒情段落中捕捉信息、把握大意,並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語文活動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這堂課最為精彩的,我想是結尾。這篇文章主要是表達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優化生活環境質量的願望,其實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呼籲、警示,以引起人們的思考,發現問題後我們要反思今後應怎麼做。為此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為綠色奧運獻計獻策”的環節,展示圖標,讓大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引導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也正是對文章主題是深化和延伸。注重文本閲讀與體驗,使文本閲讀實在,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於聽寫讀説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拓展能迴歸文本。

課上完了,可也留給我一些想法。為何構思一度“難產”?對《新課程標準》,我究竟讀懂了多少?對新的理念,在每天的教學中我思考了多少,又運用了多少?新課程理念不是針對幾堂公開課的要求,應該滲透在常規教學中啊! 我常常會抱怨學生“啟而不發”,“頭腦簡單”,卻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教法是否恰當。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轉變觀念應該不是一件難事,關鍵是自己疏於反思啊!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1

《竊讀記》教學反思:這篇文章的語言樸實無華,生動感人。在教學的過程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朗讀,採用各種各樣的讀來引導學生繪聲繪色地朗讀課文。用悟讀、賞讀、品讀等形式引導學生讀出作者與書相逢的驚喜、匆忙竊讀的快樂與懼怕、雨天讀書的開心、與書相別的留戀與滿足。同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找出動作和心理描述的語句,在讀中就學生體會到作者對讀書的渴望。透過讀這些語句,學生也積累了一些好詞好句,品味出這樣寫的好處。

另外,在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時,結合生活實際,談談對課文最後一句話的理解,仔細揣摩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這句話的深刻含義,並受到啟發。課後,我還組織學生開展了“我與書”交朋友的讀書活動。學生做了一些讀書名言的書籤、寫了一些讀書的體會等活動。學完課文後,學生讀書的興趣也濃,在課前五分鐘的時間裏,學生都爭着介紹自己昨晚看過的書籍。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2

愛因斯坦説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這段話足矣説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低年級學生年齡小,但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如果教師適時點撥引導,就能點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促其展開豐富的想象。我在本節課的設計時,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重點詞,重要片段讓學生展開想象。如:在講到懶獅子説:

“我才不去吃那苦頭呢?”時,我就引導學生結合勤獅子的表現,抓住“苦頭”一詞讓學生想象:它不想吃哪些苦頭呢?又如:當講到懶獅子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是林中的大王很了不起,想依靠爸爸、媽媽生活而不學本領時,我就讓學生猜猜懶獅子不學本領以後可能會怎樣?[

可是,本課時在內容的安排上偏多。以致在識字教學時不夠到位,沒能注重字音、字形的分析,學生的識字鞏固率不高。其實,應適當減掉一些識字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本文存在大量對話,朗讀對話是本節課的重點。可在指導朗讀時卻有無從下手的感覺。

總覺四句話的指導讀顯得相當單調,讓學生讀讀評評也沒取得多大實效。學生想象説話時,小朋友思路不夠開闊,教師也沒能及時地引導,以導致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3

《揚州茶館》是一篇經典的老課文。在這篇課文中,要讓學生感受到揚州茶館小吃種類的多以及瞭解、學會複述“燙乾絲”的全過程,和揚州的人文情懷與地方特色。複述能力是國小生聽説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年段又是複述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在學習第二節的基礎上,能抓住關鍵動詞,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以往教學中,我們發現國小生在複述文章時存在着:抓不住重點詞句,好似在背誦,或當作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或條理性不夠清晰,重點不突出等問題。

因此為使學生能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複述清楚,在教學第二小節時我並不急於讓學生馬上覆述,分成以下三步驟來達成教學目標:⑴理清脈絡。利用文本里出現的二個“;”,幫助學生了解燙乾絲分幾步。學生在認真研讀、思考後,從“;”的提示中知道燙乾絲分三步。但文本語言描寫比較具體,學生在回答時,會把文中語句重複一遍,而沒有自己的概括。我對他的答案表示肯定,然後幫助學生把燙乾絲的第一步提煉成精煉的詞語——切絲。有了我的示範,後面兩步的描述學生的語言也開始越來越簡煉。我邊引導邊適時板書,學生理清了脈絡,知道燙乾絲需要三步——切絲、燙熟、調味。⑵抓住關鍵動詞。作者用詞的準確細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而要把燙乾絲的過程有條理地説清楚,關鍵動詞不可缺。我採用圈出動詞的形式,瞭解燙乾絲每一步所需的動作。但要注意的是,在這裏有兩個“切”字。需要區分的是,第一個“切”是“切成薄片”;第二個“切”是“切成細絲”。然後用上表示先後順序的詞“先、然後”,這樣就在複述的過程中更具有條理性。3、有條理地複述。在學生反覆朗讀文本,感受了廚師手藝的高超後,就可以讓學生根據板書提示,抓住關鍵動詞,自己來組織語言,介紹“燙乾絲”的過程。

通過這樣的學習步驟,學生一般都能把燙乾絲的過程介紹清楚,有些學生甚至能加上我補充介紹的關於切乾絲的內容,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複述課文中,品味着語言,積累着語言,通過語言運用真正實現文本語言向主體語言內化、轉換。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4

由於我所教的學生對牽牛花的生長環境、生長特點不瞭解,如何能讓學生喜愛牽牛花,瞭解丁丁的美好願望,從而在故事中悟出那些人與人之間真摯的情感是這篇課文的最終設想。牽牛花不僅實現了丁丁的願望,牽牛花也給奶奶帶來了歡笑,正是小小的牽牛花,把祖孫兩代人的相互理解、相互關心的情感充分展現出來。在課文的開始,我讓學生直觀形象地瞭解牽牛花的外形及特點,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學生的思考:為什麼丁丁要種牽牛花?因為丁丁和牽牛花之間有一個小祕密,你想知道嗎?用牽牛花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作為問題引入,這一設計,既新奇又有趣,為的是捕捉孩子們好奇的心理特點,此時,閲讀課文不再是一種形式,而成了孩子們解決心中的疑問、尋找答案的途徑了,這種閲讀方式與以往的閲讀有了根本的區別,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讀書的積極性。

在現實生活中,孩子是家庭中的核心,一個孩子的身邊圍繞着二個、四個甚至更多愛他、呵護他的人,從小到大,接觸到的是大人們給予自己的一切一切,所有的這些在他們看來是應該的、理所當然的,正是這些無微不至的關懷使孩子們不懂得怎樣去理解別人、關心別人,而丁丁作為同齡的孩子,作為學生們的好朋友,他的願望就成了孩子們的教育點,結合這一教育點,丁丁種的牽牛花則成了孩子們開始關注別人的起點,你種的花擺在哪裏,為什麼?這一思維的發散,使學生擺脱課堂,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身邊的人説出自己與丁丁不同的美好願望,再結合課後題設計出不同年齡、不同工作的人不同願望(如環衞工人的願望,失學兒童的願望……)這一環節的設計,既參考了語文課本,又走進了相現實生活,學生的分小組討論,在交流中體會到人世間的真、善、美,使人的情感在學習之後逐步得到昇華,充分體現了語文的生活性與人文性。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5

在執教《童年的朋友》時,我逐步引導讓孩子們自己思考,你曾經和你的玩具有什麼形影不離的情景,學生的想象竟超出了老師想象的空間,"當我乘涼時,我把小熊抱在懷裏,和我一起欣賞月亮裏的嫦娥".當我踢足球時我也讓他坐在旁邊,他舉着雙手好似在為我鼓勁加油……教師要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教師讓學生通過"説"和"讀"把感情表達出來,課堂在這激烈的情感碰撞中進入高潮.

最後,我覺得應該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把人家的情感如何變成自己的情感.我在教學課文的第三小節時,我就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實際體會文中的作者與玩具小熊之間的那種真摯的感情,朗讀時孩子們充滿着激情,飽含着對玩具小熊無比的喜愛之情……這樣,孩子們自然就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如何把文中的語言加以積累,我設計了一個説話練習,把文本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當然,在教學中有很多不足之處,對學生的朗讀訓練得不夠,因此學生對於文中的重點句讀得不夠味.我的時間還不是把握得最好,朗讀的次數和深度都沒有到位,也是因為有了想面面俱到的心理.學習環節中最後一個環節,複習鞏固來不及完成了.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6

“角的初步認識”是一個比較傳統的教學資料,因為新的課程改革提倡的是讓學生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教學理念,所以我在備課時,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知識的活動。全課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學生原有的對圖形的認識的基礎上,利用小棒擺圖形,當擺到三角形時問:再拿走一根後是什麼圖形?從而自然地引入所學的資料。第二部分是活動實踐並小結。第三部分是練習。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據自己對角的感受制作角、結合課本和實踐小結角的特徵、畫角等幾個部分。那裏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識,自主學習,體現了新課標的精神,也是整堂課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驗教師在課堂上的應變潛力和對所教學資料的熟悉程度。因為教師很難預料到學生在操作實踐中會出現什麼問題。教學中,我對於自己備課時沒有預料到的狀況及時做出了靈活處理,沒有生硬地把學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設計的思路。如在讓學生自己製作角的過程中,有些學生用兩條硬紙條做出三種不同狀況的“角”,一種是常見的只有一個角,另一種是十字形的“角”,還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裏學生做的時候有的並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幾個角,只認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則是自己明白髮現並創造出來。教師此時應因勢利導,先讓學生説出他説的角是指哪個,問僅此一個角嗎,還有嗎,能比畫出來給大家看看嗎?並及時給予表揚,這樣既能鼓勵其用心性,又能鞏固對角的認識,一舉兩得。

新課改給廣大教師帶給了許多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們也在教學中根據它採取了許多新的方法,創設了許多情境。但僅此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務必從思想上時刻意識到學生自主參與、體驗學習、自主學習、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讓學生真正自主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發現,從自己的成敗體驗中獲取知識,這樣的學習才是用心的、有價值的學習。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7

《大樹和小鳥》一首十分簡單活潑的兒童詩,非常符合幼兒心理特點。在教授這首兒童詩詩,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這首好聽的兒童詩吸引了。整個活動開展的十分順暢。

活動開始,我把大樹和小鳥的圖片展示給孩子們觀看。請孩子們想一想,這棵大樹是什麼樣子的,小鳥會在大樹上面幹什麼,大樹又會做什麼。讓孩子們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然後再進行詩歌的朗誦欣賞。詩歌很簡單,配上準備好的圖譜,讓幼兒們耳目一新。圖譜不僅可以幫助幼兒理解和記憶兒歌,還能讓他們根據已有的科學知識主動學習,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他們非常喜歡,也很感興趣。在互動學習詩歌的過程中,我一次又一次的抽掉圖譜,和孩子們玩“去圖譜背兒歌”的遊戲,孩子們十分感興趣。在邊遊戲邊記憶的過程中很順利的把詩歌記住了。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8

領着孩子們在拼音王國裏遨遊已有一段時日了,從簡單的“a、o、e”逐漸到難度較大的“z、c、s”,一路就這麼“風塵僕僕”地過來了,雖然在課堂上面帶微笑、親切地稱這為些字母們“拼音朋友”,但要讓這些“小朋友”在孩子們心裏紮下根,還是要頗費一番心思的。

今天學習的是聲母zcs, 在這堂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了較充分的發揮

課始,課件出示了小刺蝟,我對孩子説我們讓小刺蝟帶我們去野外去玩,好嗎,小孩子很高興,興趣一下子高漲了很多。接着出示課件,把孩子帶進了一個美麗的郊外,在這個美麗的地方,孩子們看到了一個愛學習的小姐姐,看到了打滾的刺蝟,看到了吐絲的蠶寶寶,然後讓他們練習説話,“一位姐姐在寫字”“小刺蝟在草地上打滾”“蠶寶寶在吐絲”,從而導出聲母“zcs”。很多小朋友在課前已經認識了zcs,但發音都不夠準確,我省去了教學的發音要領,我想對於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講,讓他們模仿或許更好一點,還有幾個小朋友總是要讀成翹舌音,還需要多示範,多指導。為了記住記形,我引導孩子編順口溜,幫助記憶。學生會編“像個2字Z、Z、Z,刺蝟刺蝟C、C、C,寶寶吐絲 S S S……”通過兒歌,孩子可以較快的記住ZCS的字形。

當然,孩子還小、自我控制能力比較差,需要教師時刻去引導。特別是對於比較好動或特別內向的學生,還需多費苦心。漢語拼音比較枯燥乏味,為了吸引孩子們的眼球,在拼讀音節時我設置了遊戲,喚起他們學習拼音的興趣,引導他們在語言實踐中輕鬆愉快地學拼音。這節課中,我對孩子説,小刺蝟種的果子成熟了,他想邀請我們去吃果子,你讀對了,才能摘下來。小孩子很積極,都想嘗試去摘。在拼讀zuo cuosuo的時候出現錯誤的情況比較多 ,z—u—o—zuo, 明明是平舌音,但孩子在拼讀的時候卻會出現這樣的狀況:z—u—o—zhuo,前面拼的好好的,可是最後拼出的音節卻是翹舌音了,還需要多多的強化。

當然還有一些地方需要我改進:常規培養需強化,學生年齡小、自制力差,需要時時刻刻做出有效的引導、調控。課堂上拼讀這一重點的訓練,孩子總是積極性不高,可能與學過有關。如果讓他們讀的少,總擔心他們讀不好,多了吧,又怕他們煩。不過我也想到了一個方法,我把他們分成各個學習小組,以後就讓他們在小組裏練讀,一個人讀,其他組員認真聽,找出缺點。當然這更要注重孩子傾聽的習慣的培養,我在教學中將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19

教《愛蓮説》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那一課我是這樣上的。

開始,同學們,見過蓮花嗎?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古往今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為描寫的對象。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説》,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並不是因為它美,他寫《愛蓮説》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讚美它的美。那是為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接着是第二步驟:學習課文。(1)、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當堂有予以糾正。(2)、範讀課文。(3)自讀課文。(4)、結合課下注釋默讀課文,疏通字詞句,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託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再接下來是第三步驟:研讀課文。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讓學生自讀、思考、合作交流,結果學生把 《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説出來。

至於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20

課文中的一些書籍學生平時較少接觸,瞭解的東西少,所以在第二節課時就比較難上。我就將該部分的內容轉為請同學講講自己看過的,記憶深刻的書或一篇文章。這樣一變學生的熱情就來了,一改剛才死氣沉沉的狀態紛紛舉手發言,有的甚至自己站起來搶着向同學敍述自己所看到的精彩的內容。

有描述櫻桃小丸子的任性,有的則描述蠟筆小新的調皮淘氣,有的描繪了一幅美麗的山水景色,有的則描述自己家裏的可愛的小貓小狗……我看了這樣的情形不禁暗暗高興,不按已定的教案來上課那也是很好的,最重要的是要在課堂上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不能只為了完成教學任務。

雖然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但我在另一個方面上激起了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他們進行課外閲讀,並能夠將自己所讀到的文章説出來與大家共享。這就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課標》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這個目標。

但課後還要多引導學生去閲讀,特別是閲讀一些名著,加深他們的文學修養。像中國的四大名著,文言文較多,學生看起來較難懂,可以先引導他們去讀讀簡單的兒童版,然後再引導他們讀讀原著,這就可以加深他們對內容的理解。

片段作文訓練是為組織學生開展讀書心得交流活動做好準備的,有的同學就做得很好,能夠及時的完成,而有的同學卻沒有完成。從中可以看出有完成的同學是有所思考的去讀書,讀過之後才有所得;沒有完成的同學可能是沒有去看什麼書或者是看了卻沒有思考結果是寫不出來。看來,不僅要引導同學去閲讀,更要教他們如何閲讀,讀後應做什麼。

不足之處:在課堂的導入方面相對來説較難,如第一課時的導入可以換成俗語或謎語來導入如:千層寶典一翻開,黑白縱橫一排排。歷代往事它記載,知識沒它傳不開。(請打一物)謎底為書。而第二課時則可以用同學們沒積累到的有關書的名言來導入。

杜甫詩三首教學反思 篇21

《一株紫丁香》這篇課文,文辭非常優美,作者創設了一個美好意境。是一篇非常好的指導朗讀的文章。

文章開頭:幾個小夥伴踮起腳尖走到老師窗前,種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滿全株。那就是一張張學生的笑臉在向學生致意。一陣微風吹來,伴隨着濃濃的花香,同學們真誠的愛送進了老師的心田。剛剛開始讀的時候,孩子們找不到自己的感覺,讀得平淡乏味。我在想,怎樣調動起孩子們的情感勃發呢?於是我開始抓住我們平時的點滴小事,講述我們師生之間的關懷愛護。因為是寄宿生,孩子們對老師的感情是很深厚的。經過師生之間的互相回憶,情感基調馬上就出來了,感情鋪墊也已經完成。因此,朗讀表現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一個突破口。

這時,我把背景音樂——鋼琴曲《秋日私語》緩緩調高,再進行一次範讀。整個教室瀰漫在師生的款款深情中,沉浸在柔美的鋼琴曲聲中。這樣孩子們的情緒調動起來了,從他們稚嫩的童聲中,我聽出對老師的熱愛真情。讀得那麼投入,讀得廖英、羅冠羽等幾個小朋友都流淚了。

讀着這首清新活潑的小詩,我們覺得心裏很甜很甜。這樣的詩情畫意滋潤着我們的心。這熾熱的童心,將激勵着我們把這綠葉和花香的情誼,化成無盡的關愛送給天真可愛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