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7篇)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

內容看上去比較簡單。但是通過認真研究課文,我發現它很值得一教。有助於訓練學生的複述、概括、分析、寫作等能力。本次教學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基本上實現了自己的預定教學目標。現將收穫總結如下: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7篇)

一、可繼續發揚的優點:

1、教學設計要勇於打破常規。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按照小説的三要素,即環境、人物、情節的格式來教學。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我竭力避免這種傳統教學思路。而是選擇本文的焦點問題,也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楊修的死因,來大做文章。將古往今來學者們的觀點引入,讓學生分小組展開討論,激發學生的思維。這樣既打破常規按部就班分析小説情節、人物形象的做法,又增添了課堂的學術氣息,拓展了課堂教學內容,更最重要的是訓練學生思維,學會如何根據文本分析問題,學會提取有效信息,尋找依據,支撐自己的觀點。在互相切磋中,掌握本文的重點,學習小説的方法。

2、情境教學

複述課文主要情節,既是對學生轉換角度複述能力的考察,也是創設情境。在討論的過程中,我也含蓄地運用了這個教學方法。這就是部分聽課老師所説的演義法。情境教學能夠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中去,在滲透情感體驗的同時,激發其思維。情境為教與學都增添了趣味性,使教學內容變得通俗易懂。

3、精心設計導語

好的開頭等於成功一半。教學導語要能夠給學生新鮮感,引起他們學習的慾望,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本次教學我從生活案例入手,增強課文時代感的同時,引起他們思考楊修之死。從一開始就將學生的注意力緊緊抓住,在以下的環節中層層推進,挖掘課文的深度。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2

《楊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級上的一篇自讀課文,出自我國第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説《三國演義》。楊修是歷史上的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悲劇性的人物,本文探討的是一個略顯沉重的課題,教學中使學生了解那段歷史並從中汲取做人的深刻道理是教學本文的要義。

整個教學設計由六個環節組成:

1、由清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歎關於名著的評論: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導入,介紹《三國》,並引用一首短詩導入課文,短詩:聰明楊德祖,世代繼簪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羣英。身死因才誤,非關欲退兵。

2、初讀課文,藉助註解,讀懂課文。

3、複述故事情節,併為小故事命名。

4、討論人物性格,探究楊修死因。

5、文本解讀:討論:請以“楊修之死,過在……,是因為……”(學生同桌之間互相討論,各抒己見 課後同學可蒐集補充材料,展開辯論 ! )6、拓展延伸:

根據對文章的感悟,自選角度,為楊修的墓碑寫一句話:如:

1)大愚若智,聰明反被聰命誤。

2)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君。

3)聰明機智知識淵博可謂英才,恃才放曠目中無人終嘗苦果。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3

1、認真研究學生

認真研究教法的同時,更要深入全面地研究學習對象。制定的目標,設定的導引問題難度要適當。對學情要做到心中有數。

2、提高設問技巧

提問是一種藝術。要根據不同能力、性格的學生要隨機應變設定不同的提問方法。對於高難度的問題,要設置台階,引導學生一步步攀登到制高點。不同教學環節間,過渡處需要巧妙設計,自然轉換。

3、控制教學節奏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把握每一個教學環節的時間,注意教學節奏要做到張弛有度。好的教學課堂如同聽藝術家演奏一曲優美動聽的音樂。

4、加強板書訓練

美麗實用的板書會為教學錦上添花。本次教學板書有些凌亂。既不美觀,又不利於學生掌握教學內容。教師應該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有利於導引學生。

總之,這次教學實踐暴露了許多問題,收穫多多,為我以後教學指引了奮鬥目標。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4

這一課的重點是第一句“一座房,兩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牆,寬寬的門,大大的窗。”而這一句的重點又是對疊詞的體會,知道疊詞能將所寫事物寫得更美。經過師傅的點撥指導,我將“青青的瓦”做為突破口,以點帶面。因為國小生尤其低年級他們的視野裏包容的內容有限,學習範圍太寬,他們會顧此失彼,將學習內容只放在一處,他們比較能集中精神去理解它。首先要解決的是基礎知識,基礎都沒有,如何添磚加瓦呢?所以我先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青色,課文裏“青青的瓦”在哪裏。再通過比較“青青的瓦”和“青的瓦”體會疊詞“青青”本身的美,通過這有意識的比較,讓學生在今後的説話和筆頭訓練中,能夠將疊詞無意識地揮灑而出,讓語言和文章顯得更美。

然後讓學生説説“青青的瓦”美在哪裏,並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東西也是“青青”的,並由我用課件呈列幾個例子,讓學生知道其實在我們身邊就有很多“青青”的事物,從而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今後要留心觀察生活,熱愛生活。然後我通過不同程度的引導,如“老師從你的朗讀中感覺到枯萎的小草有點變綠了”,“變得更綠了”,“感到滿眼都是綠了”。

這些評價語的背後是學生越來越富有感情地朗讀,把“青青的”讀得更美,並且在以後的幾節課中,學生對如何將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表達出來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朗讀起課文來更是有板有眼了。當學生對“青青”的事物美在哪裏有了深刻的理解,並能用有感情的朗讀將它表現出來之後,我又將此延伸到“白白的牆”“寬寬的門”“大大的窗”就水到渠成了。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5

小夥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為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渴望,小夥伴拍着胸脯“打包票”!決不吹牛!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白魚揹着孩子在浪花裏躥”,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艙裏。多麼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歸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雖 “打包票”大人也會惦記。

特別是可愛的阿發,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並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生活中,我們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發般的由衷呢?後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羣多麼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下孩子啊。他們難道不是比城裏穿名牌、賽闊氣的小新新人類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少年之美嗎?當然他們也是蠻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了。”一種偷偷做了壞事後不會被人發現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談到此處時相視莞爾,課後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6

閲讀教學是語文課堂的一大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鑽研文本,走進文本的語言世界中去,用心研讀,體味情感,才能為文本而感動,獲得體驗,感受人文。而進入文本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細讀文本。

《窮人》這一課漁夫與桑娜的對話,個性鮮明,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人物的真情實感,如漁夫的話顯示出他爽直、樂於助人的品質,而桑娜則小心應對,説話斷斷續續,表明了她緊張、不安的內心,同時也看出她熱愛丈夫、同情西蒙的善良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導學生抓住桑娜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她和丈夫的對話部分引導學生通過揣摩兩次沉默,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針對人物的對話描寫,要先讓學生自己試試怎麼讀才能讀好,再分角色讀,讀出人物的真情。這樣學生通過揣摩人物的對話、觸摸到文中人物的心靈美。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7

由於本文具有“科普性”和“略讀”的特點,教學中,我能把握的一個主方向是,這是一篇語文教學的文本,而非科普材料,因此應竭力克服科學課的影子,突出語文性。教學時我注重學生的自讀自悟,探究相關問題,重點抓住一個主問題:“小林遇到幾個難題,是怎麼解決的?”,引導學生默讀和快速閲讀,再通過小組內交流:充氣雨衣是怎樣發明?,通過朗讀和交流感悟“小林愛思考”的道德品質和“勤實踐”的人文素養,最後以從“你喜歡小林嗎?為什麼” “日常生活中你覺得哪些生活用品需要改進的嗎?”這一環節讓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和教育。

本文較長,由於長句較多,我把課文只設計了一個課時,知識點過多,因此學生讀起來有些困難,給學生讀文時間少,因此我想有些環節,如:小林是怎麼解決困難的?花的時間不需要太長,應該讓學生多讀書,達到自讀自悟。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8

這節課時間安排上應更有條理,本節課前面在文本內容的理解上花費時間較多,以致於後面內容有些快,前鬆後緊。而我原本還想抓住文章重點進行講解,特別從課文第5自然段:寫外觀特徵,抓住色彩壯麗的特點。如:金黃色、青藍點金、貼金彩畫、金鎖窗。第6自然段:寫內部裝飾,抓住龍的姿態特點。如:蟠龍、金龍、雙龍戲珠、單龍飛舞、行龍、坐龍、升龍、降龍。第7自然段:寫建築位置,抓住象徵皇權的特點。而實際上因時間關係,沒有很好的引導好。

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注意克服以上的缺點,多和同科老師交流,更充分地備課,使授課內容更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成績的提高。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9

我最大的感觸是,教師應該鑽研教材,研究透徹,然後是將文章的綱領提煉出來,也就是板書,有了這個綱,就有了一條線索,實際這也是作者的寫作思路,與作者進行交流,在文章中。暗含了寫作目的,掌握了根本之後再去研究形式,讓它們服務於內容就會遊刃有餘,即使出現課件問題,課堂偶發事件,也會處理自如。

在教學中應該大膽嘗試,應用好的教學媒體,確實能夠起到直觀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輔助手段,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將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提升,不斷進步。

教學方法呈現模式化,教師為學生籌劃一切,從表面上看是教師事事關心,實際上是忽視了學生的獨立性,教師成為教參的傳聲筒,語文課缺乏靈活與生動,在這節課中沒能夠更新觀念。在以後教學中應依據新的語文課程倡導的“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的原則,選取“平等對話”這一鮮活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蹲下身子和學生共同尋找、探究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告訴着人們哪些新奇的知識,並以此為立足點,讓學生在文本中感悟,在拓展延伸中領會,在現實生活中獲得觀察自然的好處,從而提高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並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1、本節課的內容安排過多,以至於學生對某些知識點掌握不夠紮實。如:在學習d、t的時候學生經過老師引導會讀字母的音了,但個別差生掌握的還不太紮實;在大家討論怎麼記憶字母的時候,留給大家的發言時間也不夠多,以致於學生的發言意猶未盡。

2、在學習第四幅圖的時候,我沒有做到深挖教材,圖中是一個小孩子拿着一根小棍兒在趕小豬,學生只發現了l的樣子象小棍兒。字母l的音象“樂”的音,由於我引導不到位,學生沒能發現這一點。

3、教學中學生對字母b和d分不清楚,原因是我強調不到位,分析區分兩個字母最好的方法,我以數字6為標準,樣子象6的,也就是小半圓跟6一樣在右下方的,就是b,小半圓與6相反的就是d或者引導學生記住b,用排除法也可以區分出d。

總之,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又有了許多感觸和新的收穫。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做到認真備課,深挖教材,努力開發課程資源,設計好每一節課,更要上好每一節課,使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有所得。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我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已有一段時間了,在此期間,通過自己的學習摸索及向他人的借鑑,我總結了自己的一些教學形式 效果不錯。下面就英語詞彙教學方法,談談自己的一些英語詞彙教學體會。

詞彙是構成語言的最基本的要素,語言是詞彙的大海。學習者在學習英語時,如果沒有足夠的詞彙量,就不能快速閲讀並理解英語語言材料。就像做房子沒有建築材料磚一樣。但是,目前國中階段的英語詞彙量又相當的大,而且有一定的難度。要學生單純地背誦會有一定的難度,而且效果不好。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一點在英語教學中尤為重要。於是在詞彙教學中,我採用了多樣化活動教學。所謂多樣化活動教學就是把音樂、簡單的動作、遊戲、畫畫、比賽等融入到課堂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活躍課堂氣氛,使每堂英語課真正地“活”起來。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在分析全文的思想內容時,同學們低頭不語。現在想來,還是自己引導的不夠,同時也與一些同學課前沒有認真預習、對課文內容不夠熟悉有關係。第三個課時,則主要品味文章的語句。

這個內容以分析文章的“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為主線來展開。這一個課時,同學們發言積極,而且好幾位同學的發言都讓我喜出望外。在講到人情美的時候,我自己的預設主要是以阿發和六一公公等人物的表現為佐證。可同學們則認為“釣回的蝦都歸作者吃”以及“雙喜在同作者母親談判時敢寫包票的理由”這兩個依據也可以成為人情美的佐證。答案一出,我稍作思忖,便立即露出讚美的微笑,這也可以看作是這節課的最佳生成、閃光點了。

在講到“人性美” 的時候,從文中找到理由似乎不是很難,同學們也都做得很好。但一個同學的發問頓時讓我驚喜萬分:“老師,既然人性美,可為什麼還要幹偷豆這類壞事呢?”問題一出,我即刻表揚了這位同學,他問的問題不僅有助於深化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而且還為我順利過渡到下一個教學環節——探討課文提供了絕好的契機。這篇課文最終是在我給同學們講自己的童年往事中結束的。現在細細想來,還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探討課文這個環節安排的時間太短,只是把自己事先準備好的問題交給同學們粗略地談論一番便算完成任務,根本就沒有留給同學們發問的時間。

而這篇課文原本計劃在一位同學由本文所引發的童年往事中結束,可我沒有足夠的耐心等到這樣的學生,也許是時間太緊的緣故吧。縱觀這節課,我覺得自己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這已經是我第二次上這篇課文了,上完之後,依然心神不寧,因為我從課堂上同學們的眼神中讀到了他們對於魯迅的那種陌生感和不屑感。我對魯迅先生敬重有加,更希望我的學生能夠多讀魯迅、讀懂魯迅,從而敬重魯迅。然而,這一次教學實踐再一次告誡我:之所以會產生“魯迅過時了”的無稽之談,魯迅文章的基層教育者絕不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國小語文的教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朗讀教學 。古人説:“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為大聲朗讀時眼睛能看到,耳朵能聽到,就會記得更牢固。

《棉鞋裏的陽光》主要以對話串起文本,所以我重點指導學生讀好疑問句和感歎句:媽媽、奶奶是長輩,語氣要和藹可親,説話時要充滿關懷。小峯是小朋友,説話的語氣天真活潑、有禮貌。同時採用了進入角色讀,使孩子非常快地溶入文本,從而更加能深刻感受到文中藴涵的深深的含義。

但在教學中我發現一年級孩子雖然已經聽到過一些詞句,但是,看着書面語言,要準確、連貫地讀出來、讀好它是很難的。因此,我在指導朗讀時,注重了詞、句、段、篇以及標點符號的指導。首先,我讓學生試着讀課文。範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用鉛筆畫出喜歡的詞語,再把課文讀熟,接着我再用卡片出示重點詞語、難讀詞語,指名朗讀,對於難理解的詞可作重點講解,使學生加深印象。其次,一些比較長的句子,學生也很難讀得好,我引導學生把長句子找出來,先試着朗讀。然後,把長句子投影出來,讓學生在一次次朗讀中,體會到長句子不難讀,只要抓住主要詞語、句子的主要部分就可以讀好。同時,注重標點符號的朗讀,要使學生知道:

“問號” 要讀出升調,“感歎號”要讀出加重的語氣……這樣,經過多次指導,學生就逐步掌握了朗讀方法。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以“春天的雨點,落在草原上,草原上正萌發勃勃生機。春天的雨點,彷彿也落在達麗瑪心裏。”為線索串聯整堂課的教學。並讓組織學生集體交流,通過點撥,使學生懂得前後兩個“春天的雨點”所代表的含義是不同的,進而理解課題的雙重含義:它既指大自然裏的雨點兒,同時又用來比喻師生之間真摯的感情。

注重學習方法的培養,鼓勵學生自己提問、自己解決。在學習1—3自然段中,讓學生在自己讀書的基礎上同學間相互提問,然後通過讀書自己解決問題。學習4-6自然段依法進行小組學習。使學生在讀書中養成愛問、會問、善問並能帶着自己的問題讀書、思考的良好習慣。注意對學生的及時評價和個性化評價,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欣賞。

聯繫實際,表達情感。學完課文後,我讓學生思考並討論以下問題: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是否有跟達麗瑪相類似的經歷,能給大家説説嗎?學生通過聯繫實際,進一步感受到老師真摯的愛,為擁有這份愛而感到幸福。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1、閲讀教學自主化。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具有自主性.能動性和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通過自讀自悟,提高自主學習的效率,而交流研討是培養和考察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主要途徑。其目的在於引發學生交流研討的興趣,培養學生交流研討的能力。因此,在每次安排自讀自悟的環節以後,我都要設計一個交流的環節,用教師生動有效的課堂評價,學生充滿個性化,充滿生命活力的的語言,挖掘學生心靈深處想法,對文本的主題進行昇華,把課堂教學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一些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動。因此,課堂上,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______,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老師的語言也成了:“____你先來説説好嗎?”“能向大家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準備一下好嗎?”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赴地投入學習,提高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當然,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教學最後幾個環節的時候,學生爭論哪個孩子更好,向誰學習時,教師的引導地位沒有很好地顯示出來,在續編故事時,教師的引導、點撥還不夠到位等等。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要實現這樣大幅度的轉變,教師的角色需要至少發生這樣的轉變,由傳授者轉化為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引導者,讓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本課古詩詞教學總體看很成功,尤其是“小練筆”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如;康影寫的《村居》十分生動有趣,只有一處詞語用得不當。還有語文很差的學困生崔立民很勇敢地誦讀了自己改寫的短文,寫得也很有意思,他讀完後班級立刻響起一片掌聲,全班為他鼓掌。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着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漢字表達的激情。這篇小練筆我佈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去欣賞品評,並在今後的習作中引領孩子們品評欣賞更多的快樂!

從作業反饋來看,個別孩子不能準確把握本課基本翻譯,如:蓑衣 遮頭 翁媪…看來他們沒有認真學習,有溜號可能,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

《楊修之死》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敬畏自然》是八年級下期語文三單元的第一篇文章。語文課程規範把七至九年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段。八年級下期繼續致力於同學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並處於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在本冊第三單元共有五篇文章,五篇文章都注重空間上的廣袤性與思維上的哲理性,並以不同的形式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慮與考慮,《敬畏自然》是本單元第一篇文章,意在讓同學從整體上掌握人與自然的關係,明白人類應與自然和諧發展。應敬畏自然、保護自然。

這是一篇以議論為主的散文。主要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作者對觀點的闡釋是層層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類“征服自然”的口號,認為這實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為與大自然相比,人類的智慧實在算不了什麼,人類的許多認識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卻是無與倫比的。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強調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局部,人類與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實是兄弟關係。因此,我們應該敬畏自然。雖然作者的某些説法不無偏激之處,但對自然堅持敬畏之心,也許不是一件壞事,至少可以使人們對自然存有幾分小心,不敢妄動胡來。科學的發展使得人們解除了對自然的畏俱,也使人類過高估計了自身的力量,解除了對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類,總是為着自身的私利由着自身的性子胡來,最終損害的還是我們人類自身。

我在教這篇課文時主要從兩個方面引導同學學習。一是考慮作者的觀點,並參照自身對待自然的態度作一番檢討。作者立意高遠,眼界開闊。能從久遠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但是也有一些説法還可以商榷,可以引導同學思辨、質疑。二是作者的語言。課文中的許多句子有着豐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應該認真揣測。另外,作者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籠統的道理説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認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