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通用20篇)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

《陳嘉庚辦學》這篇課文講的是我國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到故鄉,發現家鄉由於貧窮,連私塾都辦不下去了,他深為家鄉的孩子們擔憂,於是幾十年如一日為家鄉出資辦學,而他自己一直過着儉樸的生活,表現了一名華僑深切的愛國之情。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通用20篇)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抓住描寫陳嘉庚行為、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語句,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本課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題後發散思維,自己提問題。例如:陳嘉庚是什麼人?他為什麼要辦學?在哪兒辦學?是怎樣辦學的?然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讀課文,瞭解課文講述的主要內容。接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理解“陳嘉庚為什麼要辦學,他是怎樣説的,是怎樣做的”等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本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體會陳嘉庚崇高的愛國精神。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陳嘉庚行為、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語句,讀一讀,然後把自己的體會跟同學交流。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我指導學生朗讀這些重點語句,以讀出正確的語氣和感情,把理解內容與朗讀感悟有機結合起來。一方面藉助感情朗讀幫助理解,另一方面在理解的基礎上促進感情朗讀。從而體會陳嘉庚崇高的愛國精神,並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迸發出愛國熱情。在“假如你是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此時此刻你想對陳嘉庚説點什麼呢?”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表現特別活躍。

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學生討論交流過程中,教師應多指導學生朗讀課文中的重點語句,藉助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另一方面在理解的基礎上促進感情朗讀。從而讓學生體會陳嘉庚的愛國精神,並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迸發出愛國熱情。對學生評價不夠到位,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2

陳嘉庚----第2963號小行星的名字,更是一個人的名字,他就是被主席稱讚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傑出愛國華僑領袖和著名的大實業家。本文講的是他回到故鄉,發現家鄉由於貧窮,連私塾都辦不下去了。一句“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要是上不了學,那怎麼行呢?”讓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為家鄉出資辦學,而他自己卻一直過着儉樸的生活,表現了一名華僑深切的愛國之情。

教學本課,我從課題入手,首先讓學生讀題後發散思維,自己提問題。(陳嘉庚是個什麼人?他為什麼要辦學?他當時是怎樣想的?他是怎樣説的?他又是怎樣做的?)然後讓學生圍繞這些問題讀課文,瞭解課文講述的主要內容。

接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陳嘉庚崇高的愛國精神。教學中,首先抓住關鍵詞“積蓄”,積蓄是什麼意思?這些積蓄是怎麼來的?辛辛苦苦掙來的錢,你們捨得花嗎?陳嘉庚拿出自己的血汗錢,來為家鄉人民辦學,你認為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來體驗陳嘉庚的愛國情懷。然後讓學生觀察圖片---陳嘉庚在學校總要站一會兒,靜靜地聆聽,彷彿在欣賞美妙的音樂……這些語句都體現出陳嘉庚的愛國情感,因此要領悟人物的內心,進行有感情地朗讀訓練。

最後,通過第六自然段的“拼命工作”“源源不斷”這些詞進一步來體會陳嘉庚的愛國精神,並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迸發出愛國熱情。

另外,我還根據課文的內容,製作了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為具體生動的圖片資料,使學生圖文結合地學習課文。在“假如你是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此時此刻你想對陳嘉庚説點什麼呢?”這一教學環節中,學生表現特別活躍。

我不知道對於十來歲的孩子(也就是這些零零後們)來説,他們是否真的懂得這種深刻的愛國情感。所以本節課我説的過多,但是,我想哪怕他們中間只有少數人懂;或者孩子們都懂,但只有三分鐘熱度,那我也要把文章表達的情感,以及我自己領悟到的思想,傳授給他們……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3

《陳嘉庚辦學》這篇課文記敍的是我國愛國華僑陳嘉庚回到故鄉,發現家鄉由於貧窮,連私塾都辦不下去了。他深為家鄉的孩子們擔憂,於是幾十年如一日為家鄉出資辦學,而他自己一直過着儉樸的生活,表現了一名華僑深切的愛國之情。

教學本課時,我從課題入手,讓學生讀題猜課文內容,學生興趣高漲。有的學生説:課文裏肯定向我們介紹了陳嘉庚的情況。有點學生説:辦學是件大事,那麼他辦這個學,肯定有原因,那課文裏一定講到了他辦學的原因。還有的猜説:既然辦學是件大事,那麼辦學一定不容易,那我猜到,課文裏一定講了他辦學的艱難過程……然後讓學生帶着猜疑去讀課文,瞭解課文講述的主要內容。學生讀書積極性很高,當學生讀完一遍後,特別激動,因為自己猜的在課文裏到講到了。接着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進一步理解“陳嘉庚為什麼要辦學,他是怎樣説的,是怎樣做的”等問題,體會陳嘉庚的愛國精神。

教學中,學生從文中找出描寫陳嘉庚行為、語言、神情、心理活動的語句,邊讀邊體會,把理解內容與朗讀感悟有機結合起來。從而體會陳嘉庚崇高的愛國精神,並讓學生受到薰陶感染,迸發出愛國熱情。最後在拓展昇華情感這一環節,我又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你是這所學校的一名學生,現在你想對陳嘉庚爺爺説點什麼呢?”學生表現特別活躍。有的説:“陳嘉庚爺爺,你的赤子之心,愛國之情讓我感動。如果沒有您的幫助,我們就沒有這美好的學習環境。您真不愧為傑出的愛國華僑領袖和著名的大實業家。”有的説:“陳嘉庚老爺爺,是您一直在海外打理生意,拼命工作,為我們建造了一座座愛心學校,讓我們有這麼好的學習環境。我一定好好學習,長大像您一樣把自己賺來的錢,捐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有的説:“陳嘉庚老爺爺,您真了不起,您熱愛祖國,關心祖國的未來。我為祖國有您而感到驕傲自豪!”......同學們的真情流露將課堂再次推向了高潮。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4

閲讀教學的過程,是學生、教師、文本三者之間對話的過程。文本是對話的基礎和依託,學生是對話的主體,是教學活動的主人。教師要在對話過程中合理調控,用心感悟,用情打動學生,使學生在對話中受到情感的薰陶感染,獲得心靈的洗禮。在執教《艾滋病小鬥士》時我是這樣處理的。

我請學生朗讀開頭結尾,讓學生感受到在六一國際兒童節這個快樂的日子裏,恩科西卻永遠的離開了人世,全世界人都關注着他,為他感到惋惜。我問學生:“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什麼?”學生們回答:“是告訴我們要熱愛生命。”“要關心艾滋病人。”“遇到困難要坦然面對。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5

這節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啟發。如果説有“閃光點”,我自認為有以下 幾點:

一、 以誦讀為主。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有一定的難 度,誦讀是最好的方法。讀題,讀作者,讀課文,讀註釋,通過多次的“ 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語感,瞭解詞的思想感情。

二、質疑探究。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先在小組裏提 出,小組探究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師生一起探究。學生 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分析解決,老師點撥。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 提出的問題的“面”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討論延伸。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 把握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裏,品 味這首詞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誦和背誦課文。

根據新課標精神,改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實行民主、開放 、以生為本的教學,讓學生“走出灌注”。以上幾點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習勁頭高漲,與老師配合得較好 ,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的學習目 標是:1、朗誦、背誦。2、感知、品味)。

這更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要教好古詩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課標的精神 ,指導教學活動,利用最佳的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對古詩文的教學才有促進作用。

當然,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上課時情緒比較緊張,普通話不夠標準,對 這首詞還理解得不夠透切等。比如,一學生提問:“為什麼文題用“密州 出獵”而不用“密州打獵”?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為作者當時想到“出”,沒有 想到“打”;另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為他們打獵要走出城裏的原因。我的補 充回答是: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説法,還有一個原因是“打獵”是口頭語, 而“出獵”是書面語。這顯然是不到位的牽強的回答。造成這原因是因為 對古詩文知識積累不多,理解不夠透切。這警示我趕快廣泛閲讀古詩文 ,積累這方面的知識,提高文化素養。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6

《誡子書》是諸葛亮寫給兒子的一封家書,短小精悍,卻意藴深刻,寥寥數筆卻飽含着一位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讀來頗有韻味。

特別是“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這句名言,大家真是耳熟能詳。本課要求背誦,最好的方式是在課堂上一步步引導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成誦。但大多時候,古文在背誦上有前置性,也就是還沒正式學習課文時,學生已經會背誦了。《誡子書》文章很短,學生在講解前已經背完了,我問孩子們理解什麼意思嗎,講了什麼內容,他們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

問題來了,按理説,學生熟讀成誦後,大致意思還是能理解的,可出現現在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其實,我也料到孩子們在理解上會有困難,但完全不懂是沒料到的。課前,我已經分析了原因:文章雖然短小,問題就出在短小上。越是短小,就濃縮了越多的精華,我們就要更靜下心來深入到文本中去。我決定把文章分成隱性的層次,引導孩子們一層一層去理解文本內容。

“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這句話,孩子們很容易發現是説學習的。我追問“學習需要什麼”,孩子們很聰明,齊聲回答“靜”。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這句話很明顯和前文所説的不同,強調的是一個“躁”字。學生再結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可以理解這句話説的是修身。

至此,孩子們看到黑板上的板書,一目瞭然。

從而,回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這句中心句上來,孩子們也很容易理解了本文的核心是“靜”。無論是做人(修身)還是學習(治學),都需要“靜”,切忌“躁”。

最後的“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孩子們根據意思,自己總結出了“要珍惜時間”。到此,諸葛亮寫這封家書的用意就很明朗了。

當然,學習古代的精華很有必要,能從中有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更可貴。因此,學生從中所受的啟發是這節課不能忽視的,也希望孩子們能學有所獲。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7

上完這課後,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美中不足的遺憾,現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處:整堂課以學生的探究為中心

課一開始我就提問:“大家都有這樣的體驗,白天過了到了晚上,晚上過了又到了白天,為什麼白天和黑夜會交替出現,從不間斷?” 現在的學生課外知識較豐富,很多學生説是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的。我沒有馬上下結論。而是反問一句:“咦!我怎麼感覺不到地球在動呢?”

剛開始,學生也懵了一下,是啊,確實感覺不到地球在動。不過沒過一會兒,就有學生打破了沉靜,“那是因為我們在地球上,如果在宇宙中一定看到地球在動。”緊接着,孩子們就舉了坐船,坐飛機的經驗,認識到只有通過觀察地球以外的景物才能發現地球的運動。那麼,日月星辰的東昇西落就是有力地見證。地球是運動的在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談話中得到了求證。我強烈地感到:學生是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關鍵看我們老師怎麼去開發它、利用它。

“晝夜現象是不是由於地球自轉形成的呢?能否設計一個模擬實驗來證實?”趁熱打鐵,我又向學生拋出一個研究課題。不負我所望,一個簡單易行的實驗方案出台。孩子們帶着興奮地心情開始做模擬實驗。實驗完畢,他們爭先恐後地向大家彙報實驗結果:晝夜現象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形成的。他們通過自行探究,親歷了探究過程,獲得了知識,嚐到了成功的喜悦,使新課改的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二、不足之處

雖然在上課前是做了充分的準備,精心設計的。但上完之後再冷靜地回顧、思考,發現還存在很多不足。雖説整個課堂基本上是讓學生講,讓學生做,讓學生總結,但細思量,還是覺得有些地方並沒有完全尊重學生,例如,導入時,有的學生提到晝夜現象是由於地球的公轉形成的。因為只有個別學生提出,也因為老師設計的課是第一課時,所以就回避了這一問題,現在回想起來,是否可同時研究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呢?這樣可讓學生自選研究,他們有了自已的課題,也會有很高的興趣,同時也會使他們想辦法去設計實驗驗證自己想法。這樣做可能更能開發學生潛力,更有效地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

總之,經驗是在不斷的實踐中積累,我也將在不斷地教學實踐中提升自我。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8

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沒有節奏就沒有音樂,節奏的搏動給音樂注入了活力。國小低年級教學中,我以節奏變化為切入點,橫向口子開得小、縱向挖得深。以學生非常熟悉和喜愛的兒童歌曲和生活中的事物為創作素材,引導有機創作,降低難度。對人音版第一冊第五課歌曲《閃爍的小星星》進行了大膽創新、改編題為《星星變奏曲》,在教學過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閃爍的小星星》這首歌,小朋友在幼兒園裏已經會唱了,對他們來講已沒有什麼新鮮感了。要想讓同學不覺得老生常談、枯燥無味,必須要有生動靈活的教學方法,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擴展知識,為今後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本課教學從節奏入手,通過讓學生為星星的歌起好聽的名字學唱《星星搖籃曲》、《頑皮的小星星》,知道不同的節奏可以表現不同的小星星。課堂上,所有的孩子都“動”起來了,沒有一處死角,而作為老師的我,卻一改往日汗流浹背、口乾舌燥的狼狽相,完全“閒”了下來,與學生打成一片,一起盡情表演,一起放聲歌唱,實在是既輕鬆又愉快。

課後我想,在為歌曲起名字這一環節中,學生為歌曲起了好多好聽的名字,由於課件的原因沒能顯示很遺憾,應準備好卡片把學生起的名字也顯示出來更能激發學習、想象的熱情。

我認為,音樂課堂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孩子在學中玩、玩中學,從音樂中找到快樂。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9

教師的板書補充,逐步形成分數的意義。而對於分數單位的教學,我是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之後,讓學生通過看書,再通過嘗試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數單位是多少?它裏面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之後,學生勢必會有一些發現,再請學生概括出分數單位、分數單位的個數與分數分子、分母的關係,使學生在數學技能方面得到發展。

在設計練習時,我着重圍繞本課重點既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書本上的習題,也設計了一道綜合性、生活化、滲透數學思想的習題。前兩道練習分別是書中的“練一練”和“練習六第3題”,第三道“鋸木頭”問題的設計考慮有三:一是適度綜合了書中練習六第2、3、4三題。首先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際生活問題中理解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其次是使學生感受到同一個分數,“單位1”的量變化,所對應的數量也隨之變化。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到“單位1” 的量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分數所對應的數量的變化的。二是發展學生數感,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其實也滲透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三是滲透數學思想,極限的思想。引導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景中,通過想象,體會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四是滲透數學文化,通過最後出示莊子書中的一段話,讓學生初步接觸這個數學故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藴。學生數感的發展需要專項的訓練,但更需要教師課堂教學進行長期的、適時地滲透進行,數學思想、數學文化更是如此。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但是回顧整課的教學,還是存有一些遺憾。比如一些細節上處理還是不夠好。在新授部分將許多物品作為整體呈現時還是需要用一些符號使學生深入感受到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在學生看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還有就是練習的量還是較少,學生在技能層面發展不夠。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0

(一)精講多練。精講多練是我採取的另一個鞏固學生所學知識的方法。在課堂上,我少講精講,讓每位同學做好筆記,掌握知識重點難點,然後給予他們更多的時間練習加以鞏固,課後留有適當不同層次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去練習,這樣通過精講,多練,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在練的過程中鞏固知識。同時,我又讓每位同學準備一個錯題本,在我每次評講習題的過程中,把他們易錯的習題和知識點重點記在錯題本上,以便於平時有重點地去記憶和理解。特別是學習好的學生做的非常好。

(二)根據複習內容,佈置適量的難度適中的練習;

(三)循環考試,即每學完一部分後,進行階段性測試,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

在整個英語複習中還應遵循一條原則:擺正師生關係,做到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學大綱為基礎,以應用為目的。在歸納、檢查、分析、對比、討論、總結中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自學能力,提高複習效果的目的,在會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1

本節課的課標要求是“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準確理解和落實課標顯得很重要,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始終圍繞學生的學來反思章顯得更加重要。具體來説,課標中的“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究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而“列舉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只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學習探究得出結論和認識的載體。

在教學過程中,我適當的引入文字、圖片等教學素材,引導學生了解新政的每一項內容,同時教師在藉助教學素材引導學生分析每一項內容的過程中把新政的特點“國家干預經濟”的思想滲透其中,逐一分析在金融、工業、農業、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社會立法等五個方面,“自由放任”政策下和“國家干預經濟”政策下的政府與經濟發展間關係的區別和變化,讓學生自己去體會和感悟並從中得出結論,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和具體操作,羅斯福新政的特點就能在老師的引導下由學生自己分析得出。同樣在處理羅斯福新政的作用的時候,藉助適當的圖表、圖片,比如新政期間美國“工業生產變化柱狀圖”和“失業率變化柱狀圖”,由學生自己去讀圖,教師引導學生讀出其中的變化,最終學生就可以順利地得出新政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是“使美國經濟開始恢復,逐漸擺脱危機的困境”。

在學習完新政的內容、特點、作用之後,為了引導學生站在全球史的高度用聯繫的觀點來認識新政,避免學生孤立、靜止的看待歷史問題,我引入了30年代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經濟快速發展的相關材料,一方面讓學生感受世界市場形成後,各國政府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會不斷的借鑑和學習,讓學生體會現代社會開放、包容、相互借鑑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把中美兩國不同時期、不同背景下經濟發展的策略橫向聯繫起來,從中體會各國在結合國情解決本國經濟發展中體現出的人類智慧之光是同樣難能可貴、同樣會永留史冊的,從這個角度引導學生拋棄階級和意識形態的影響,從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角度對羅斯福新政進行再認識、再體驗、再反思,進而收穫更多的體會和感悟。

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一個個歷史情境既能激發和調動學生主動探究和分析問題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閲讀材料、分析和提取信息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這樣精心設計的課堂教學,教師不再是“滿堂灌”和“一言堂”,而是引領和指導學生、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的主導者、合作者,學生不再是旁觀者和聽眾,而是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學習和探究活動的主體。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才能慢慢培養學生勇於思考、主動探究、突破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效果。

本節課中對於“新政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這一難點的突破是最需要用心琢磨的。新政的實施並不是使美國從“完全放任”的一極走向了“國家干預”的另一極,這一改革的過程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簡單轉變。“完全放任”不是不能干預和沒有干預,“全面干預”也不是放棄市場調節的全盤干預。要避免這種二元對立思想的出現就必須將新政出現前的美國曆史發展脈絡及其經濟思想給學生交待清楚。

就自由主義理論而言,其宗旨是最大限度地解放個人潛力,本身並不排斥國家干預。自由主義確實是消極看待國家對經濟的干預,但也並不是完全放手。亞當·斯密反對政府幹預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時執政的貴族不懂經濟,只會把經濟引入歧途。

美國人自建國以來一直警惕的是政府權力被濫用,對民主制度造成威脅。隨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他們發現威脅更多地來自於壟斷資本,需要解決的是工業化帶來的經濟問題和社會矛盾,而能遏制這一巨怪的卻只有政府,所以轉向政府尋求解決矛盾的手段。20世紀初歷時十幾年的進步運動實際上就是美國政府幹預經濟的嘗試和試驗階段,其中西奧多·羅斯福因為通過反托拉斯法案、拆分洛克菲勒的美孚石油公司等舉措贏得了反托拉斯鬥士的美稱,此後的威爾遜總統在位時期也採取了許多聯邦政府幹預經濟發展的政策。遺憾的是進步運動被第一次世界大戰所打斷,一戰結束後,美國又迎來了20年代的繁榮,但繁榮背後卻是問題的不斷堆積和矛盾的不斷升級。

面對大蕭條,新政在經濟方面的動作比較大,政府全面介入了工業、農業、商業、金融業等各行各業,但政府並不直接去接管經濟,而是協調經濟。羅斯福實施新政的前提是承認美國的經濟體制存在問題,所以新政的目的是治病,是要使美國體制重新恢復活力,而不是將其置於死地。羅斯福改革的目的不是將現行體制推翻,而是要讓它運轉起來,還要運行通暢。

大半個世紀過去了,歷史證明,羅斯福本人的説法也許更符合新政的實際。他説自己是在為現實的問題尋找答案,而不是將先驗的答案強加在現實之上。新政的改革是通過確立政府的經濟管理權,突破自由資本主義的一些定規,將其改造成有管制的資本主義。新政使美國經濟在發揮市場調節作用的同時,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得到加強而且不可逆轉。有了以上這些背景知識的依託,學生在理解新政的影響時才會更客觀、更清晰。

學習新政從現實角度來看是為了能更好地推進今天中國的改革,因此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主要不是教會學生一分為二的評價新政,而是從中汲取歷史的智慧和策略,因此每節課在確立了主題後,確定什麼樣的價值觀將決定一節課最後的立意和靈魂,所以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落實與否將決定一節課的厚度和高度,這也需要我們教師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不斷去探究和實踐。

實施新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會碰到許許多多的疑難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斷激勵、啟發和推動我們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不斷的學習和探索,不斷錘鍊自己踐行新課程理念和落實新課程標準的技術,不斷提高自己實施新課程、開展素質教育的藝術。

這條路,我們剛剛開跋------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了解的王維的詩作很多,有《相思》、《雜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送元二使安西》、《鹿柴》、《山居秋暝》、《竹裏館》等。每一首詩都是一幅優美的風景畫。王維是居“李杜”之後,為學生接觸較多t的唐代詩人。他雖為朝廷命官,卻常隱居藍田輞川別業,過着亦官亦隱的居士生活。他多才 多藝,能書善畫,詩歌成就以山水詩見長,描摹細緻,富於禪趣。蘇軾謂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正指出其詩畫的特色和造詣。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我選取了不少的古詩詞讓學生來誦讀,這不失為學習古代文學的一個好的渠道。但是,單純的讓學生死記硬背或許就失去了編者的本意。應該在理解記憶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瞭解掌握與其相關的文學知識,或者以其他的方式理解詩作。就“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説,可以在學生理解記憶的基礎上,把這句詩意作為背景,讓學生對其描繪的內容展開想象,改寫成一篇現代文,同樣是一篇很優美的寫景文章。學生的想象力在這裏會得到很好的鍛鍊,理解記憶也得到昇華。

當然,還可以讓學生以繪畫的形式把這句詩的內容表現出來,同樣是對學生想象力的訓練,也是對學生繪畫能力的檢驗。

總之,採取靈活多樣的積累古詩文的方式,不僅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更深,記憶更牢。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在各位聽課教師的指導下,使我對科學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於此我對本課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課遵循新課標的精神,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

1、實現教學目標由知識點的掌握到科學技能與精神的領悟與培養的轉變。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水是怎樣的物體,並在這個認識過程中進五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修改後的課最成功的地方是讓學生充分感知研究對象。學生經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發現了相當豐富的事實,積累了表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有關水的特徵的概念。同時我在教學中也存在問題:在上課的過程中由於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急於得出具體結論而影響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就本課來説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通過感知獲得的材料,教師認為與本課的具體結論沒有直接關係往往處理得比較簡單。教師原本希望帶領學生一帆風順地直奔結論,因而失去了培養學生的志趣和能力的極好機會。二是教師在學生研討中急於對與具體結論有關的問題簡單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因而使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尋找教師滿意的答案上,而難以積極主動地研究問題。更不能認真汲取來自同學間的信息,根據自己獲得的事實得到自己的結論。

2、實現教學方法從“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掌握”到“學生主動探索,教師以導為主”的轉變。

課改後,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是平等的互動的,修改前的課我把自己的活動範圍限定在講台上,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於一個“獨尊”的位置,我控制了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修改後的課上,我努力扮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經常使用“很好,誰有不同的意見和補充,請講。”這類的鼓勵性語言。積極的創設研究水的情境,與學生共同觀察水,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穫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於他們頭腦中的東西上。

3、實現教學評價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

教學中不再以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為主要評價標準,而是讓學生也參與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本節課中,我把教材看作是資源,而不是聖書,有機地結合實際進行教學,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圍繞主題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比比看誰的發現多。然後給予適當的評價。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4

我任教九年級年級兩個班歷史,本次期中檢測成績不理想。從檢測的情況來看,在選擇題上得分相對較好,説明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是在後面的綜合題部分失分較多,明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較差主要原因是學生的綜合題訓練不夠。

反思前階段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備課不充分。雖然自己已任教九年級歷史有幾年,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每節課前還都應該進行認真備課,特別是背的科目,去年教的有些內容現在已經忘了,自己在這方面做得很不好,每節課只是去上課,有的沒有認真備課,課堂上講了一些過多的內容,低效重複性的東西比較多,造成整體課堂質量的低下。

二是教學抓得不緊。對時間抓得不緊,包括雙休日,沒用在教學上。沒有深入瞭解學生情況,到現在連一半的學生姓名都叫不上來。對學生學習情況瞭解也不夠,針對性的輔導也沒實施。對學生日常學習情況雖然進行了一定的過問,但是沒有認真研究制訂具體的有效的措施,或者只是提出了一些要求,但是缺乏進一步的落實措施,使這些要求流於形式。對各種習題集沒有進行深入綜合歸納,基本沒有推給學生高質量的精品練習題目。

為在今後工作中加強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將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要改進課堂教學。規範辦學秩序以來,課時數量得到了規範,課堂上的時間很有限,平日又不允許副科佈置作業,並且主科老師教學抓得很緊,平日學生課餘時間很少,有時連作業也寫不完,根本沒時間來學習其他科。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將精力集中在課堂上。為此就要認真備課,提高課堂效率,既要將該講的講到,又要讓學生有時間掌握。

二是要抓好部分學生的課外輔導。通過檢測發現,有的學生偏科現象嚴重,歷史科分數很低,而且這種現象不在少數,班級達十餘人。對此,今後計劃通過加強思想教育要求、利用中午進行個別輔導等方法來促進他們提高。

三是要加強對各類題目的分析。要對各類習題集的題目進行分析挑選,選出優秀題目推給學生,讓學生用少時間學生多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四是要加強對學生問題的有效解決。對教學中的各種問題及時發現,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及時解決,並且大力抓好落實。

五是要採取更有效的管理辦法,主要是發揮好小組長的作用。

六是要做好教學計劃,特別是複習計劃,並認真實施。在複習期間,要紮紮實實地進行備課和複習,爭取使複習得到高效率高質量地進行。

總之,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努力抓緊每一天的時間,積極研究和加強教學工作,爭取在以後的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5

1.識字教學形式多樣。

文中的13個生字,“瓜”在《菜園裏》一課已經出現,學生較熟悉,這裏不再強調,“燕”通過分析字形,和燕子比較加深記憶,其他的生字都以詞語的形式出現,其中還以滾雪球的形式讀“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細看看”解決了文中的朗讀難點,我們都識字教學要不斷地復現鞏固,從字到詞到短語後到一句話,兒歌、給詞語拉拉手。生字前後在不同的語境中多次出現。認準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把識字、解詞、讀句、學文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憑藉課文語言理解詞義,在理解詞義的基礎上進行朗讀。這滾動式的教學,意在讓學生通過多層面的語言實踐,理解鞏固新學的詞、句,讀通課文,讀懂課文。

2.以讀為本,培養學生的語感,讀中感受。

低年級的兒童剛剛開始學習規範的語言文字,處在語言文字訓練的起始階段。對於他們來講,正確的朗讀是學生理解課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以我的朗讀分這麼幾個層次:1、自由讀、檢查讀。以讀通、讀準、讀正確燕子媽媽和小燕子的話為目的。2、指導朗讀,展示讀。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感歎號這次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所以,我就清楚地告訴孩子們,感歎號喜歡和高興、興奮的句子交朋友。今天的課上,問號、感歎號的指導還不是很到位,形式還可以豐富些。

3.注重各種習慣的培養。

在教學這課時,我儘可能的把課上得細膩,猜謎語時,培養學生聽的習慣;朗讀課文時,拍拍學生的背,規範良好的讀書姿勢;寫字時,讓孩子們和大屏幕上的小朋友比比誰坐得端正,繼續規範寫字姿勢。總之,我覺得一年級的課,就該實實在在、紮紮實實地,讓學生一次比一次有進步。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6

選擇上《武陵春》這篇文章,首先是因為自己喜歡詞,認為它是最能抒發情感而又音律優美的一種文體。其次是喜歡李清照這位女詞人。她自然細膩的文筆,婉約優美的文風,清新精巧的砌詞,在辭賦之壇一枝獨秀。同時李清照最讓我傾心的是她那豐富坎坷,歷經滄桑的生活歷程。一直以為,只有那種看遍人間風景,一生大起大落,歷經風雨而又內心細膩情感豐富,有着自己一貫追求的人才能寫出絕世的作品。《武陵春》恰巧就是這樣的作品。

自己喜歡不等於學生喜歡,自己理解不等於學生理解。為了達到目的同時結合詩詞的教學要求,備課上課時重點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似乎得到了一些效果,也有了自己的一些感受。

知人論世,任何一篇流傳下來的文章都與作者的身世,作者的經歷,當時的時代背景有着緊密的聯繫。《武陵春》更是這樣的一篇文章。為了讓學生更早地介入李清照的作品,在預習階段就讓學生去查找有關李清照的資料,感受詩詞背後的故事。在上課的時候,不時插入與作品有關的資料。特別是讀到“日晚倦梳頭”時,插入“翻書賭茶”的故事,讓學生了解到這是一對志同道合、情趣相投、並曾過着風花雪月般生活的眷侶,此時最愛自己最懂自己的一半離開了自己,再怎麼梳粧打扮也已無人欣賞,當然是“倦梳頭”了。在讀到“只恐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插入作者的身世經歷;北宋敗亡後,李清照於建炎元年(1127)來到南方,故鄉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書籍文物被焚燬。建炎三年(1129)丈夫趙明誠病故,金人揮兵南侵,李清照為避兵亂而隻身各處流亡。紹興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華時寫了這首《武陵春》。這時她已經53歲了。試問,一個垂垂暮年的孤獨、柔弱靈魂如何能承受得起這許多愁。這些資料的介紹及學生自己已有的知識的積累,對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文章的詞意主題起着很大的作用。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7

1、如何創設有效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這一環節我沒有充分體現,而只是課前讓學生猜謎語激發學生的興趣,沒有充分地利用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

2、如何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知識和技能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點在教學過程中引導的很到位。老師先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小組活動操作再討論發現規律,並能及時地讓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你想擺幾個呢?需要幾根小棒?在小組中説説。既給學生時間又給學生空間。讓學生感受學數學的樂趣和用處。

3、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使用不同的策略。這一點在教學中是重點也是難點,這節課突破了,着重讓同學在教師的幫助下想出多種方法,學生想出了三種方法,並能擇優運用。這也是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4、如何合作交流,幫助解決問題。整堂課教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老師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了,讓學生在小組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與享受,小組中互相幫助解決了本節課的重點。

5、如何對過程作出反思與評價。這一點作得不夠,老師只是在課的總結時讓學生反思而在教學過程中沒有體現出來。

總之。本節課充分體現了新課改所提倡的“數學學習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學生自己體驗、探索、時間活動的過程”。這一理念,課堂上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學習優勢得到充分地發揮本節課是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下冊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習了“方程”一章基礎上,安排的三個專題實踐活動之一,意在讓學生經歷一個直觀操作、探索發現的過程,體驗發現規律的方法,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並滲透一些簡單的函數思想,學會一些數學思考的方式、方法。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8

故事是圍繞父親做糖葫蘆這件事,分兩部分講父親做事的認真和實在的。先講父親自己經營做糖葫蘆選用最好的材料,講求製作的工藝、手藝高超和保證產品質量;再講父親受僱於老闆後因不滿老闆偷工減料、弄虛作假、誘騙顧客的行動而辭掉工作。父親的認真、實在、正派的品德影響和教育了下一代,為孩子建立了如何做人的榜樣。這篇課文讓學生從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摯地為人和做事地道德風範,同時學習敍事明確有條理的表達方法。

葉聖陶先生曾經説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填補;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籌備,略讀才是利用。”關於略讀課文的教學,《教師教學用書》有明確要求:一是內容上,理解課文的要求要低於精讀課文的教學,一般是“粗知課文大意”,只要抓住重點、難點輔助學生理解即可,詞句的理解不作為要求。二是方法上,教師要更加撒手,要讓學生運用在精讀課文中獲得的知識與方法,自己把課文讀懂。並在以後的大量閲讀中控制讀書方法,提高閲讀能力。

我想,編者安排略讀課文的教學,目的之一是要我們訓練學生略讀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課文大意”;目的之二是讓我們培育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自己把課文讀懂,在實踐中控制讀書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勇敢撒手,充分施展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善於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換,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全。其次,器重朗讀和讀後感受,強化學生對語言的感悟過程。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19

詩歌教學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這種爭議詩歌教學就更加讓人無法把握了。有人側重於對詩歌的分析講解,有人説詩歌教學要側重於誦讀,無須講解。實際上兩種傾向並不矛盾,至於在這二者之間作何取捨,還是要看自己的學生看自己的教學實際。

在進行本堂課的教學時,最終選擇了誦讀教學法。以這種別開生面的朗誦會的形式組織課堂。經過實踐,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潛力,一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潛力。第一課時結束時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在課下時間裏小組進行自主排練,並再次強調了誦讀比賽的那五項要求。第二課時的朗誦會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驚訝。他們在朗誦形式上,在彼此的配合上,是朗誦質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課下時間裏,我並沒有對他們進行絲毫朗誦指導,他們完全憑靠小組的力量達到了我期望的效果。

任何一項課堂活動只要經過精心的籌備,就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課堂。不僅是老實需要精心的準備,學生同樣也需要準備。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課堂上體會不到上課的樂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學生沒有為聽課做好準備,他們只是盲目被動地在課堂上跟隨着老師而已。但是,這次《理想》詩歌朗誦會上,學生的表現可以打滿分。一個小組八名左右的成員,男女生人數不一,他們能夠結合本小組的特點進行合理的組織。男生獨自誦讀,女生獨自誦讀,男生合誦,女生合誦,小組集體朗誦,各種朗誦方式在他們的策劃下被運用得很好。

比賽結果出來後,無論哪個名次,大家都很高興。為了鼓勵勝出的小組,每個勝出的小組獎勵一瓶墨水。獎品標準沒有設太高,一是因為鄉村教學條件所限,二是擔心學生為了獎品而參與課堂活動,而非為了求知。

這樣的課堂雖然迎合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習方式單一,學習任務輕鬆,但是,課堂結束後留下來的一個疑惑就是:這樣避重就輕的課堂,通過詩歌的朗誦讓學生自主感悟的詩歌教學方式,能否讓學生真正走入詩歌,獨自走入詩境,獲取屬於自己的閲讀體驗呢?他們能夠在朗誦過程中體會到詩歌的形式美與內涵美嗎?

點燃青春的希望之燈,這是我們課堂的主題,希望學生在自信的誦讀之聲中體會到詩歌的深藴,為了自己的理想過好每一天。

陳嘉庚辦學教學反思 篇20

今天教學了第四課《列夫·托爾斯泰》,節選自茨威格的傳記作品《三作家》。課前佈置了預習,也要求同學們課後看《名人傳》,瞭解托爾斯泰的生平經歷。

課堂上,我首先檢查預習情況,指名上台板演生字新詞的注音解釋,我到學生行間檢查其它同學的預習情況。我感覺有的同學在躲避我的眼神,有的同學我一到他的前面,就趕忙把書合上。我知道他們一定是沒有預習好,不好意思讓我檢查。然後我要同學們從文中找出運用誇張手法描寫托爾斯泰的眉毛、鬚髮、皮膚、鼻子的句子,並仔細體會它們的表達效果。對這麼簡單的題,同學們還是耷拉着頭,不回答。教室裏的氣氛一點也不活躍。我真想臭罵他們一頓,但我覺得沒用。於是我讓同學們課上進行預習,要求每位同學大聲讀課文,劃記課文對托爾斯泰眉毛、鬚髮、皮膚、鼻子和眼睛進行描寫的語句。同學們學得很認真。讀完後,我提問,這下有幾位同學舉手了,他們也答得很準確。

後來,我讓同學們討論課後作業第四題,聯繫托爾斯泰的生平討論托爾斯泰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這下大多同學又傻眼了,他們還沒有進行課外閲讀,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觀點和看法。我也沒有批評他們,我只説我們把這道題留作課後作業吧,你們可以在看完《名人傳》之後把自己的看法寫在隨筆本上吧。同學們欣然接受了。

今天在課堂上,我兩次改變教學步驟,在沒有運用粗暴的教學方式的情況下,完成了教學任務,我慶幸我的修養高了一點。不過,對這一屆的學生,我也感到有些擔憂,他們學習習慣太差勁了,他們很少進行預習,老師佈置了他們也不會認真做。我們做老師的,真該在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方面下一番功夫,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讓學生能夠自覺自主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