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精選12篇)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

《出師表》在本單元雖編排在第六單元第四篇,又屬於自讀課文,但根據課後思考與練習要求:熟讀並背誦,而前三篇只要求熟讀,加之會考題還往往會涉及到本文,可見它的重要性,因此我在設計她的目標時,就很注重它的基礎。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這第一課時的主要目標是:1、讀通、讀準全文。2、完成第1段的譯文。

所以上完這節課後我的感受是:

1、教學任務看似不重。但學生的文言基礎還不是很好,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還沒完全培養起來。所以我感覺本課所制定的教學目標還是恰當的,重視了學生的雙基訓練,教學目標基本達成。

2、由於要面對會考,因此教授課文的同時,我結合會考的考點滲透符合畢業班的教學要求。

3、基本符合新課標對語文教學“以讀為主”的要求,給學生讀的時間比較充分。除了讓那些學習好的表現,我還利用開火車的形式,儘量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關注了中差生。

4、由於學生獨立譯文的能力還比較欠缺,因此,我繼續採取自願結合的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去,有效的調動了學習積極性,也為下一步學生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任務明確,學習方法簡單,老師主要是答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同學們學習很認真,絕大部分人都能積極發言,並認真做好筆記。全班交流譯文的時候,學生譯文還是基本通順的。因為時間緊,我沒有對一些重要實詞和虛詞作重點講解,可能有些詞學生沒理解,就過去了。這一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多加註意。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2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鑑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鑑賞的範例。

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係,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後的作文設計, 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們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鑑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後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3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採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於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中國台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迴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説。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採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 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採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覆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説,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説,“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並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於識字教學的問題,國小初年級採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採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脱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儘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4

本課教學我通過“攥”和“仍”兩個看似簡單的動詞統攝全篇。在認讀生字中,出現“攥”和“仍”,通過做動作,讓學生初步感知這兩個動詞。然後,根據這兩個詞,整體感知課文,抓住主要內容。接着從“攥”字進入文本,去欣賞湖水美麗的景色;從“仍”字出發,去了解那個小孩對湖水的破壞。最後吧“攥”和“仍”這兩個動詞連到一起,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去發現其中的意藴。

以文本為依託,採取多種方式充盈學生心靈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句,聯繫上下文,聯繫插圖,聯繫生活積累,想象湖水裏倒影的景象,來豐富文本的內涵,使文本變得具體、詩意而具體起來。學生想到了倒映在湖中的山石、花草、樹木、飛鳥、遊人,以及小魚,並想象着這些來朗讀這個重點句子,使文本活躍在學生的腦海中。緊接着扣住一個“仍”字,讓學生想象扔進香蕉皮的湖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再一次勾勒湖水的景象,與前面的美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在學生心中形成反差,足以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在語言、情景的對峙中啟迪學生智慧,完善學生人格

本節課通過對峙來震撼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攥”和“仍”的對峙,讓學生比較、發現,學生的思維如泉湧,“跳起來摘桃子”,發表了十分精彩的看法。通過“仍”前後湖水景色的強烈對比,形成理解的張力,震撼這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心靈與文本和諧共振的境界。

整合平台,拓展提升

本課教學我始終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文本,穿行文本的過程。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訓練語感、積累運用的一種有效途徑。讓學生從初讀課文、識記生字;到通讀全文,感知美景。再根據句子的理解難易、情感濃淡,以及環節設計的先後,處理手段的輕重,選擇“讀”的不同形式,提出“讀”的不同要求,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本文最後我及時總結:“同樣兩個手上的動作,這一收一放,美麗只差那麼一點點,願我們都能像小潔一樣,攥出一份美麗,一份美好的生活環境。”使主題進一步得到昇華。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5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現象,悟出等式的性質變化。

在學習中,我以多媒體中天平的平衡來呈現等式的性質,學生能直觀形象的理解性質,平衡的條件是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體到方程中應用起來學生感覺活動是獲取真知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的活動,學生可以很順利地得出結果:天平的兩側都加上相同的質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質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課堂上學生對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們原有的經驗中更喜歡用加減法各部分的關係來解,所以我們要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到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優越性,從而養成用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的習慣。

在整節課的教學中,其實學生是非常主動的,他們總覺得天平能啟發着他們去解決這麼神奇的方程,孩子們對方程都有一種難以割捨的好奇心。

新課程的改革,使得國小的知識要體現與國中更加的接軌,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解簡易方程”中進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據天平的原理來進行解答,也就是説要通過等式的性質來解方程,這一方法雖然説讓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質的東西,但是也讓我感到了許多困惑

1、從教材的編排上,整體難度下降,有意避開了,形如:45—X=23 24÷X =6等類型的題目。把用等式解決的方法單一化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求學生較熟練地利用等式的方法來解方程,但用這樣的方法來解方程之後,書本不再出現X前面是減號或除號的方程題了,學生在列方程解實際應用時,我們並不能刻意地強調學生不會列出X在後面的方程,我們更頭痛於學生的實際解答能力。在實際的方程應用中,這種情況是不可避免的。很顯然這存在着目前的侷限性了。對於好的學生來説,我們會讓他們嘗試接受——解答X在後面這類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號二邊同時加上X,再左右換位置,再二邊減一個數,真有點麻煩了。而且有的學生還很難掌握這樣方法。

2、 內容看似少實際教得多。難度下降後,看起來教師要教的內容變得少了,可以實際上反而是多了。教師要給他們補充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們列方程時怎麼避免X前面是除號或減號的方程的出現等等。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6

古代教育學家孔子説:“不學詩,無以言。”這句話在今天有很大的意義,因為古詩語言精煉,情感強烈,節奏鮮明,意境優美,引導學生學些古詩,可以陶冶情操,豐富想象,還可以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興趣和敏感力。所以我們的教材從第二冊就安排了古詩內容的學習,數量雖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們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的好材料。

杜牧的《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這同時也是個難點,因為學生對古詩接觸不多,在這方面的學習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賞意境”的訓練在許多老師的教學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詞在詩中所代表的意思與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樣,如“坐”、“遠上”“斜”、“生處”、“愛”等。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難懂字詞的意思,並通過詞義理解達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這首詩教學的重點。再則,《山行》是《古詩二首》這課中的第一首詩,也是學生在本冊中接觸到的第一首古詩,學習方法的指導十分必要,所以,應重視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既培養能力,又為本課第二首詩的教學打下基礎。

根據教材特點和大綱要求,以下四個數學目標必須在教學中得以貫徹:

1、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智能目標)。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標)。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3、4為技能目標)

在這些目標中,“理解詞義句意”,“體會作者感情”,“朗讀和背誦”是下限目標,要求人人達到。“掌握方法”,“欣賞意境”是上限目標,讓基礎好的學生有發展的餘地。

針對教材,針對目標,《山行》這首詩的教學我是這樣設計的:

第一步: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讓學生自由誦讀已學過的古詩,説説認識的詩人。這樣可為後續學習營造氛圍,激發學習的積極性。

2、簡介作者杜牧(著名詩人,最擅長寫景),導入新課,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確日標,嘗試學習

明確學習目標,可讓學生知道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要學會什麼,掌握什麼,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五年級的學生畢竟不是第一次學古詩,他們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點,先讓他們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樣可激發他們的求知慾,讓他們迅速進入角色,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一般的班級能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

1、“扶”學生學習第一句:

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注:“遠上”用“聯繫實際,展開想象”法。

“斜”用“簡筆畫演示”法。

“寒山”用老師“介紹”法。

再幻燈出示訓練:“一條石頭小路(  )。”

指導學生串講句意。

最後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這樣“扶”着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

2、“半扶半放”引導學生學習第二句:

先指導學生看教學掛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户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

再讓學生試着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3、“放手”讓學生自學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淺顯易懂,況且通過一、二句的教學,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大多數同學能自己學懂。

這樣,讓學生分成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學習,然後彙報,教師瞭解反饋,及時糾正。

4、讓學生串講全詩意思,進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讀訓練的前提,是古詩教學的關鍵。我採用兩種方對學生進行意境欣賞的指導。

1、“緊扣詞句”:

讓學生讀全詩,説説哪些詞語用得好。

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想象漫遊法”:

提示: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這樣進一步強化了詞義句意的理解,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而且讓學生在品味詞句,想象漫遊中體會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創造性地説説全詩的內容,從認識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導誦讀詩句

古詩節奏鮮明,音韻和諧,誦讀起來琅琅上口,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如何使學生“讀得美”,且“美讀得其法”呢?我這樣設計去引導學生:

1、學生嘗試,獲取體驗。(讀讀看,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

2、學生彙報,教師歸納,教給方法:

⑴ 帶着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夫讀。(確定基調)

⑵ 讀出節奏感:

分辨重音區別語調劃分節奏。

3、改變形式,反覆誦讀:

(範讀→齊讀→個別讀→小組讀→扮演角色讀)

第六步:總結方法,佈置作業

我這堂課的設計,突出“詞義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賞”這兩個訓練點,以“學法指導”為主線,注重智力與技能的培養,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與參與性,先試後導,先練後講。力求改變古詩教學中“講詞意→記內容→背中心”這種機+械呆板的舊模式,讓語言文字訓練和審美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7

《數松果》的教學目標是:結合具體情境,經歷5的乘法口訣的編制過程;2、會應用5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並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本課是學生學習乘法口訣的第一課時,雖然有些學生已經會背乘法口訣,但還沒有真正地理解乘法口訣的含義。因此,教學時,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編制5的乘法口訣的方法及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學生掌握了編制乘法口訣的方法,為後面學習其他乘法口訣打下紮實的基礎。

本節課力求讓學生學得輕鬆,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在備課時預設學生第一次編制口訣有困難,準備師先講解示範編前三句口訣 ,再多用些時間進行探索和交流,而在實際教學中發現有部分同學已會背口訣,編制時脱口而出。因此,編口訣的時間縮短,把學習重點放在探索5的乘法口訣的規律上,使學生在真正理解口訣含義的基礎上加以記憶應用。總之,本節課從童話故事入手,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解決問題的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學習效果良好。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8

課文記敍了小鹿在家門前種了一叢玫瑰,因為腳受傷而沒有看到玫瑰花開的境象。但聽到了黃蓉和微風的感謝後,又非常高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快樂。在寫作特色上,本課從不同角色的角度進行描寫,安由淺入深的推理方法去安排的內容。故事的表層,由憧憬到失望,由惋惜到高興,在巧合中表現出趣味,從而也藴含着美化環境的意義。(結合3月12日植樹節讓學生參與實踐的過程突破文本深層意義。)

本人在教學本課的思想上,力求從閲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從讀中感悟課文中所藴涵的情感。”以“讀為主線”採用不同的方式讀,個人讀、小組合作讀、分角色讀、齊讀、引讀、範讀、表演讀等。力求讓學生的思維一直處在積極的狀態,以“讀”達到教學目的。(“為別人創造幸福,自己也會幸福;給予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這是本課的難點)

結束本課後,本人認真反思與探討了本課教學的成敗,從表層看還是成功的。具體遵循了以下的教學思路:

一、 本課的設計主要體現“以情感變化為基點,以讀為主線,以感悟為手段”的新課理念。讓學生在步步推移的讀中,以具體語言為載體,深層感悟課文所藴含的人文精神,讓學生通過“讀”體會出小鹿的玫瑰花所傳遞出“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會得到快樂”的樸素哲理。

如、在這一環節中,本人用“引讀法”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感知敍述情節的順序與表達人物情感的變化。自然段裏表示時間的詞句和表達心情的詞句,作為引讀的詞句。(“春天到”“過了些日子”“小鹿高興地笑了”等)

二、注重朗讀。從讀的層次上,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到讀中理解,讀中感悟,環環緊扣,層層深入。從讀的形式上,根據學生實際,課文的特點及教學目標,分別採取了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引讀、表演課本內容等。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在積極的狀態之中。(如、指名錶演加深理解,演小鹿者要創造性地表演“一瘸一拐”地來到門外未看到玫瑰花的情景。細心地揣摩小鹿沒看到玫瑰花的心情,從中感悟“惋惜”一詞的含義。接着又是“黃鶯”“微風”的出現,體會小鹿心情變化。讓學生通過不斷的角色體驗,體悟到小鹿前後心情的強烈反差。同時,文中“弟弟”的兩次説話具有拓展性,“既源於本義,又高於文本”引導學生紮實而靈活地訓練。)

三、分角色朗讀,表演讀去激發學生興趣,去激活學生思維,這是深化閲讀的有效“靈方”(從動作、表情、語氣等方面進行評價)“揣摩角色的表情和語言”是實實在在的閲讀感悟過程。

四、拓展實踐。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對比寫法”(作者通過“惋惜”與“高興”前後對比,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這樣的句子。當小鹿一朵花也沒看到時,鹿弟弟惋惜地説:“這玫瑰你白栽了。”與“當聽到……説:“你的玫瑰沒有白栽。”)指導學生練習寫話時運用這種對比的方法。適當簡介對比的種類“橫向對比與縱向對比”“橫向對比”是指貶低一個,褒揚另一個。“縱向對比”是由於時間的變化而形成對比。本文就屬於縱向對比。(緊抓課後問題,共渡難關。如、為什麼説小鹿的玫瑰沒有白栽呢?)

通過以上教學思想,課堂氛圍很好,學生的學習情緒濃厚,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有渴求獲知的慾望,作業效果較為理想,本人認為本課的教學是務實的。

總之語文是“情感劇本”只要你去認真探究,教學是不需要“專業的課程模式”的打造,激發學生的“情感認知”是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教學理念。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9

“倍的認識”是低年級數學課的教學重點,又是難點。“倍”的概念比較抽象,在教學中沒有給學生“倍”的概念定義,所以低年級學生要建立“倍”這一概念,應通過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過自己觀察思考,動手操作、比較,從而得出兩數之間的數量關係。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 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體現了層次性和坡度性。

由例題開始,通過課件展示兩種蝴蝶只數的變化,從而引起倍數關係的變化,讓學生邊看圖邊説,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接着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擺小棒,講數理,做第一層次的練習;第二層次畫圖,教師只畫出第一行的圖形,第二行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定,是第一行的幾倍,通過畫一 畫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最後,設計了一個瀏覽動物園的情境,讓學生解決不斷出現的新問題,使學生既感新鮮又感親切,興趣盎然。整個教學過程,老師始終抓住把什麼當作1份,有幾個這樣的1份,就是這樣的幾倍,來幫助學生建立“倍”的概念。

這樣的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重視操作活動,發揮主體作用

教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讓學生獲得豐富感性認識,使抽象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整個操作過程層次分明,通過説一説、擺一擺、畫一畫等,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從參與學習過程,不是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表述數理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學生看自己擺的圖來説數理,降低了數理表述的難度,落實減負的要求。通過操作,讓學生既學得高興又充分理解知識,形象直觀地建立 “倍”的概念,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創設情境,讓學生體會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

教師從學生喜愛小動物入手,例題出現顏色豔麗的蝴蝶,引起學生的興趣,最後,還創設帶小朋友遊動物園的故事情節,通過色彩鮮豔,生動有趣的動物造型吸引學生,讓學生根據動物圖,用“倍”説一句話,調動了學習興趣,體現了數學的趣味性,使他們從熟悉的生活實際中感受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知識的應用,感到生活離不開數數學就在我身邊,從而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作用。

反映數學實用性的機會很多,只要教師把握機會,就能讓學生充分體現數學的實用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注意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

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科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它在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質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數學知識是一條明線,得到數學教師的重視,數學思想方法是一條暗線,容易被教師所忽視。但數學思想方法滲透比交待知識更重要,因為這是數學的精髓和靈魂。教給學生思考方法、學習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學生未來發展服務,讓學生在腦海裏留下數學意識,長期下去,學生將終身受用。

在這節課中,教師在教學的同時,注意進行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倍”的概念的感知和理解都從圖形入手,使抽出的概念直觀化、形象化、簡單化,從看到擺、畫,都反映出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數學思想的薰陶。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0

《故宮博物院》是一篇極具代表性的以空間順序的説明順序來寫的説明文。針對八年級的學生首次接觸説明文,於是我採用和視頻與文本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在上課的第一個環節,我由最近熱播的後宮劇來引出本文的主角——故宮博物院,再播放本文朗讀視頻,讓學生單看視頻,領略故宮的宏偉壯觀。這一整體感知的環節的完成將近用了十分鐘,接下來學生們就與我一起完成課後第一題,這一環節也完成得非常好。接着就引出了本文的説明順序——空間順序,再挖除太和殿的詳細描寫的三段讓學生判斷這些又穿插了什麼邏輯順序來寫。現在想來,本身學生對於邏輯順序就不大理解透徹,我應該在黑板上羅列出框架再詳細地讓學生自己分析這一部分是用了什麼邏輯順序的,這是本課的一個預設失誤。

在詳細講道太和殿的外觀和內飾的時候,學生因為看到了我事先準備好的圖片興奮不已,他們做到太和殿是尊貴的象徵,卻説不出文中為什麼詳寫太和殿,這時,我在黑板的框架旁邊註釋了“權利、身份、威嚴”,並用箭頭指向了太和殿,學生從這一角度能夠説出太和殿對於封建帝王的意義,但我國封建建築的代表就想不到,這樣,我只能通過介紹“太和殿和其他宮殿的對比讓學生知道皇帝舉行大典的太和殿是當時建築藝術的最高造詣”等話語來告訴學生太和殿在封建建築中的代表性。這一環節,學生在後半部分有點被動了。或許我可以在預設中加入故宮博物院在古代建築中的地位來引導,會不會更好呢?

在最後,學生們興趣最大的是故宮博物院的地圖,因為它的大,因為它的氣勢宏偉,因為它的富麗堂皇。我在思考:這堂課我的教學目標是否已經全部達成,課堂的高潮在何處,學生學懂了什麼呢?

綜上所思,我的教學目標在於讓學生能夠通過本文的學生了解故宮博物院的歷史和文化價值,理解文章説明順序的穿插使用,並激發他們對我國曆史文物的感情。前面兩個目標達成了,後面的情感目標從學生最後的反應來看還有欠缺。課堂高潮不高是我的課堂最大的弱點,不過這堂課已經比之前的課有所進步了,(我自認為),還需更加提高自身的感染力來感染學生。學生懂了很多,他們不懂的還有更多。為人師者,當不懈為後生努力~!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1

這節課的教學過程我主要是圍繞帶同學們去參觀動物園,這些正是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基礎。《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上、下、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小明買好票來找小麗,自然引出“想想做做”第二題左圖,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講完練習應小結,“幾”表示一共有多少個,“第幾”只表示其中的某一個。

人教版出師表教學反思 篇12

一、導入凸顯分與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義來自於分與合的思想。在教學開始時,以幾組變式的分與合作為基礎,鋪墊讓學生初步感受今天我們要用分與合來解決新問題。

二、從算理中教學。

在例題教學時,我通過圖意變化,引導學生看變化的過程,説清圖的意思。(校園裏3個小朋友在澆花,又來了2個)。同時以提問的方式出現第三句話:一共有幾個小朋友?給學生初步建立條件與問題的概念,瞭解看圖是要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已經能夠看圖列出加法算式:3+2=5。這部分是學生的已有經驗,我把重點放在了算式含義的講解,計算教學重在算理。我採用了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已經認識,而是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讓學生感受“+”的意義是合起來,將形象上的“合”和意義上的“合”結合起來。算式“3+2=5”中“3”、“2”、“5”的意義解釋,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來解釋,説明學生能夠理解數的意義了,學生能夠通過分與合的經驗説出算式的意義,讓學生經歷形象——數——符號——語言——初步將意義整合,最後將“3+2=5”意義精簡為“3和2合起來是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