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一、創設情境的這個環節,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銅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五、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六、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

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讓學生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得出的這樣的結論?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還可以幫助教師在勞動中獲行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2

《詹天佑》是一篇寫人的記敍文,是思想品德教育和語言文字訓練的好教材。文章選材典型,詳略得當,修築京張鐵路的經過只選取了勘測線路、開鑿隧道、設計“人”字形線路三件最困難的事來寫,很能説明問題。而開鑿隧道,只選山勢高、巖層厚的居庸關和長度長的八達嶺兩處記敍,很有代表性。執教了這篇課文之後有這樣的幾點反思:一、創設情境的這個環節,在音樂的渲染下,在教師語言的感染下,將學生帶到詹天佑的銅像面前,使學生對這個人物產生興趣,做到激發動機時入情。而且在整堂課中教師都很有激情,在語言上努力打動學生,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二、體現了多種形式的讀。例如對於“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這句話,教師為學生創設了三種情境進行情景體驗。對於“遇到困難,他總是想……失掉信心。”這句,讓學生體會你想強調那個詞?教師引導學生體會理解的角度不一樣,朗讀的側重點也不一樣。三、以一個開放性的問題貫徹課堂教學的始終來進行閲讀理解、感悟。

通過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使詹天佑這個人物形象在學生的心目中越來越豐滿,受到其人格的薰陶。四、在這樣的交流過程中充分體現了課標中強調的以學定教,通過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見解和知識,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五、對於教學難點的處理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這篇課文理解的難點就是“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這兩部分內容。這兩個技術性比較強的問題教師採取了直觀教學的手段,讓學生畫示意圖和觀看課件解説,從而也能感受到人物的傑出與偉大。六、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的情感體驗還不是很深刻,學生的回答也還是停留在比較淺的層面上,談得也比較泛泛。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儘管採用了多種形式的讀,但是讀的時間和遍數還不是太充分。閲讀教學還是應該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充分讀書的前提下,去感悟,去體驗,學生自然容易“見文生情”。

2、因為我在這堂課中處理的內容是“直接寫詹天佑修築京張鐵路的那部分內容”沒有以理解“社會環境中的困難”作鋪墊,把任務放在了背景之外,那麼學生的情感當然很難調動,所以導致學生談起來蒼白無力,語言多是貼標籤式的詞語。

3、在處理“開鑿隧道”和“設計人字型線路”的兩部分內容時,我儘管採用了比較直觀的方法,學生也理解了設計的巧妙,但是對於詹天佑的設計並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讚歎之情。我想如果結合“連外國的工程師也不敢輕易嘗試”這個內容以及當時的施工條件來看詹天佑的設計,學生體會詹天佑的“傑出”水到渠成。同時這也是教給了學生一種讀書的方法,即聯繫上下文。

4、中心問題“找出最使你感動的地方,為什麼?”針對性不是很強,並不是任何一篇課文都適合。

對這篇文章來説,既然是寫人的文章,就要從詹天佑這個人身上做文章,讓學生談你認為他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裏得出的這樣的結論?從而讓學生們在表達上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同時又是抓住文章的靈魂,讓學生讀中悟情,品味語言和內容及情感融為一體,也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讓我明白了每一篇課文都有自己獨特之處,要針對文章特點選擇教學方法,採用多種有效的方式喚起學生的精神世界,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率。實踐證明,教學與研究相結合,教學與反思相結合,還可以幫助教師在勞動中獲行理性的昇華和情感上的愉悦,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和思維品位,使教師能夠體會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3

今天上《詹天佑》這是一篇難點較多,如何較好地突破難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自主地探索學習,實現舊教材新教法,確實值得探討。

上課後,我沒有急於介紹時代背景,而是直接問孩子:“通過昨天的預習,你們有什麼收穫?”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爭着發言,一個孩子站起來説:“我知道詹天佑是個對工作十分認真負責的人。”我很驚奇(因為孩子一般會説詹天佑是愛國、傑出的工程師),我鼓勵他繼續説下去。他説:“詹天佑經常勉勵工作人員説,我們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點兒馬虎,‘大概’‘差不多’這類説法不應該出自工程人員之口”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詹天佑對工程人員要求十分嚴格,可見他對工作是一絲不苟的。”説得太好了,我因勢利導,再請其他同學補充,從課文哪些地方,還可以體會到,詹天佑對工作十分負責?是什麼精神力量支撐着他這樣做呢?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討論開了。從詹天佑的工作態度,講到詹天佑為人謙虛、平和(請教當地老農民,與工人同吃同住);從詹天佑的勇氣(受命令於危難之中),講到詹天佑的非凡才智(設計“人”字形線路……)。討論十分熱烈,即使是平時很少發言的同學,也能説上一兩句。特別是當談到設計“人”字形線路時,許多孩子上台充當了講解員,又是比,又是畫,通過他們生動的講解,形象地演示了火車爬上青龍橋的情景……不時,有同學質疑,馬上有同學為他解答,從課內知識延伸到課外知識,孩子們交流着彼此的情感和經驗,學得不亦樂乎。在這堂課上,人人是老師,人人是學生,我,也成了他們中的一員了。

我不敢説,這就是一堂成功的課,但我卻十分肯定地知道,這堂課充滿了感情的交流,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在這堂課上,人人蔘與,平等對話,孩子需要這樣的課堂,因為,在這裏,他們個性飛揚!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4

從圖入手,發展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景圖,例如《g k h》這一課,在三個聲母g k h 旁配了一幅圖,圖上一隻和平鴿銜着彎曲的橄欖枝飛來,湖裏有蝌蚪和水草,湖邊有兩個小朋友坐在靠背椅上喝飲料。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説説自己看到了什麼,學生觀察得細緻,發言也非常積極。

在學生髮言的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指導學生讀準“鴿子、蝌蚪、喝水”的讀音,為揭示字母打好基礎。同時,還要求學生對所描述的事物儘量做到全面具體,如一位同學説:“我看到天上有一隻鴿子。”我就引導他:“能説出什麼樣的天空,什麼樣的鴿子嗎?”這個孩子略微思索了以下,就流利地説出:“藍藍的天空中飛着一隻潔白的鴿子。”我繼續提問:“誰能再補充?”馬上就有學生回答:“鴿子的嘴裏還銜着一枝樹枝。”我給學生介紹:“那是橄欖枝,代表和平。誰能完整地説出鴿子這一部分的圖意?”回答的學生將剛才同學的發言綜合起來,就成了完整的一段話。書中的插圖給我們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口語訓練資料,充分地利用這些資料,能讓每個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都有明顯的提高。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5

新的一年開始了,很榮幸我擔任小班教師,雖然我是新老師對許多的事情還不是很熟悉,但我相信通過努力,希望在這個學期為了讓自己能更好的和孩子們相處,能夠取得不斷的進步,讓自己能夠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質等各方面,以身作責,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因此,結合我自身的情況和本學期幼兒園的工作計劃安排,並總結自己過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結合現在工作中的新情況等問題,我着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現計劃如下:

1、個人能力發展

(1)、本學期我園繼續使用的是《多元整合幼兒園教育活動的資源包》這個教材,希望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和了解,讓自己在主題教學活動中得到新的突破和創新。通過和小班孩子們的相處並藉助教材、書籍、網絡等,讓每月的主題活動真正的在教學活動、區域活動、親子互動活動、主題牆中體現出來。通過一學期和小班幼兒的接觸,讓自己結合小班幼兒年齡發展特點,讓自己對小班教學活動教育從不熟悉到熟悉再到遊刃有餘。

(2)、在舞蹈方面發揮自己的優勢,培養幼兒。本學期有慶六一的活動。作為舞蹈教師的我來説,應該多為這次活動出自己的一份力。舞蹈興趣班要排練出兩個精品舞蹈,通過六一節目表演真正體現出舞蹈班孩子的優勢。同時也要為我班幼兒排出具有小班幼兒特色的舞蹈。

(3)、本學期會進行班級美術活動,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和想象能力,我將協助班長譚譚老師主動完成我班每月所制定的階段性目標,從而在和譚譚老師的配合和學習下,使自己在美術方面取得一定的進步。利用班級環境創設美工氛圍。爭取每日開展手工訓練,培養幼兒興趣。區域活動投放充足的手工材料,以便幼兒活動中選擇。將幼兒的手工作品主題活動相結合,佈置於主題活動牆飾。

2、提高科研能力

(1)、寫好教學反思。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還不能做個有心人,每堂教學活動只要你去發現,多少會有一些新的收穫,每件事都有值得反思之處,要求自己要隨時把發生的案例記錄下來,學會觀察、學會記錄是我本學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2)、繼續完善自己對嬰幼兒知識的學習,在原本的基礎上得到提升,多與其他教師交流心得,聽取意見,提升個人教育教學能力。

(3)、家長工作:主動和家長進行溝通,讓家長體會到老師對孩子的關心,利用電訪、留言本的形式,及時與家長取得溝通,向家長反饋孩子在園的情況並配合班主任,搞好班級的家長園地。利用網絡的力量,多與家長進行溝通與交流。熱情邀請家長參與幼兒園的各項活動。主動幫助家長解決問題,提高服務質量。每個主題更換家長園地內容,內容的選擇體現豐富性,實用性,教育性,讓家長根據家長園地的內容對幼兒的薄弱環節加以輔導,複習.

3.工作任務及實施措施

(一)合理安排日常教育教學活動及具體措施

1.制定適合本班幼兒年齡特點及發展水平的教學計劃和班務計劃

2.創造,寬鬆的教育環境,充分利用環境創設這一資源促進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

3.根據幼兒對遊戲的愛好,充分運用遊戲作為幼兒活動的基本形式,在對幼兒感興趣的動手活動中訓練小肌肉動作,手眼協調,同時幫助幼兒認識一些基本圖形,並會嘗試圖形的匹配。

4.教師在活動實施前作好充分的教學準備(包括活動材料的準備,經驗,知識的準備)。幼兒的操作材料根據能力強弱安排準備。

(二)鍛鍊幼兒身體,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的發展及具體措施:

1.在組織一日活動中保證幼兒每天有機會進行户外活動的時間。

2.注重平時的觀察,讓幼兒在走,跑,跳,平衡等方面有所發展和提高,在期末對幼兒進行測查,檢測幼兒的身體動作發展情況。

(三)加強班級常規管理,形成良好常規及具體措施:

1.根據本班的情況,以《幼兒園班級管理》為指導,制訂合理,科學的班務工作計劃,並保證在日常工作中逐步落實,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運用標記,故事等形式讓幼兒明確一日要求,繼續養成良好的常規。

3.積極配合幼兒園開展各項工作。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6

久違的課堂,久違的一雙雙期待的眼睛,重新站在這三寸的講台,不安的心一下子得到了平靜。喜歡這種站在講台上的感覺。《雨的四季》是開學來的第一堂課所講授的課文,這是一篇散文,在《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同時它還強調“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閲讀。”由此可以看出閲讀是一個學生個性化表達的過程,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的感受。

在引導學生感受優美散文時,要立足學生,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揮,培養學生感受美、鑑賞美得能力。我基於新課標的要求,同時瞭解到七年級的學生對散文有一定了解,但是學生在感受散文和鑑賞散文的能力上還有所欠缺。因此我在設計這邊課文時,通過讓學生四讀課文,去感受散文的優美。首先初讀課文,在朗讀的過程中讓學生解決文章中的生字詞,瞭解這篇文章的內容,同時要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拿出手中筆進行批註,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看書的習慣。閲讀完之後檢測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生字詞掌握情況,並對一些易錯、難懂的字詞進行講解。其次,讓學生帶着問題二讀文章,“這篇寫得是雨的四季,那麼雨在四季有什麼特點呢?”設計這個問題是為了學生從整體上去把握這篇文章的內容,很多學生會從文中圈畫出雨的夏、秋、冬季的特點,但對於雨在春季的特點不知道如何去總結。我在這點做得不太好,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有層次引導,這使學生直接去總結雨在春季的特點時顯得不知所從,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我會注意學生自身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再次讓學生三讀文章,感受散文的美,在這個環節中我主要讓學生從文中找出一處自己喜歡的語句進行賞析,可以從修辭、不同的角度等方面進行賞析,注重培養學生在閲讀的過程中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但從這個環節我也瞭解到一些學生存在的問題,第一個是學生對一些修辭把握得還不是很到位,例如一部分同學不能夠準確區分比喻和擬人。第二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鑑賞時,學生不知道從哪些方面下手。對於這些不足,在今後的學習中要進行專項練習加以鞏固。最後,再讓學生四讀課文,體會作者在文中滲透的感情。

雖然這堂課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教學課堂才剛剛開始,對於剛剛講過的這堂課,覺得自己對本篇文章的重心把握得還算準確,思路還算清晰,但是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讓學生個性化讀的時間少;在鑑賞課文美的時候,對學生的引導不到位;課堂中語言不夠簡練,造成拖堂的現象。瞭解到自己存在着不足,在以後工作中要努力提升自己、改善自己、虛心學習、不斷提升自己。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7

《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這節課是在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乘法和初次體驗有趣算式規律探索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它與以往教材安排不同的是把認識乘法結合律放在學生自主探索中,通過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逐步發現乘法計算中的特殊現象。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經歷探索過程,發現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並會用字母來表示,在理解乘法結合律和交換律的基礎上,會對一些算式進行簡便計算。

回顧整個課堂,感觸很深。我能很好地運用導學練教學模式,課堂氛圍比較活躍,能較好地完成學習目標。對本節課反思如下:

1、導入比較精彩。俗話説: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開課時我説:“我們師生來個比賽好不好?”聽到這同學們都異口同聲的説“好”。課堂氣氛一下就調動起來,同學們都目不轉睛的盯着大屏幕。我立即出示幾道題,很快的就説出了得數,學生看到老師算的這樣快很吃驚,也很好奇。在學生詫異之際我出示了課題,告訴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也會算的向老師一樣快。然後很自然的就導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這樣以師生比賽導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了學生的興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慾望。

2、小組學習比較到位。導學練模式重在小組學習,課堂上我充分發揮小組的合作學習,完成學習目標。 首先我用多媒體出示一個長方體説:“這是老師在課下搭成的一個長方體,你知道老師搭這個長方體用了幾個小正方體嗎?”然後出示自學提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算一算,組內交流算法,第一次進行小組自學。通過觀察這些不同的算式,你有什麼發現,進行了第二次小組學習。我以(3×5)×4=3×(5×4)為例,等式兩邊有什麼異同時,我又讓小組觀察研究:在舉例驗證時我讓每個人舉一個例子,小組交流,看看有什麼發現。通過幾次小組學習,調動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個人都參與到課堂的學習中來,充分發揮了老師的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3、把黑板讓給學生。黑板不只是老師的舞台,更是學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黑板交給學生。在交流展示時,我讓各組的代表一邊説想法,一邊板書算法,學生非常願意展示自己,展示自己小組的學習成果,語言流利,板書工整。在學生的臉上洋溢着學習的快樂感和成就感。

這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乘法的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學習,為學生今後運用規律進行簡便計算,提高計算速度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學時我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們進行相互討論,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很好地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

4、注重滲透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數學思想方法比數學知識本身更為重要。對於結合律的教學,不應僅僅滿足於學生理解、掌握乘法結合律,會運用乘法結合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重要的是讓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學習的過程,在學習中受到科學方法、科學態度的啟蒙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通過學生的觀察、驗證、歸納、運用等學習形式,採用啟發式教學方式,由淺入深,從直觀到規律,讓學生去感受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不足之處:

1、練習量不夠。由於在交流時沒有控制好時間,導致交流的時間過長,習題沒有完成,學生沒有更好的進行鞏固理解。

2、學生交流時間過長。課堂交流環節,學生積極踴躍,我忍心打消學生髮言的積極性,索性讓學生一一彙報展示,結果浪費很多時間。這一環節,想法一樣的我可以讓學生口頭複述,不用一一板書,回升一些時間的。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8

《美麗的輪胎》是一堂以嘗試用自己喜歡的材料大膽地為輪胎裝飾上美麗的花紋為目的一個大班美術教學活動。整個活動流程為:情景導入——激幼兒創作興趣——提出要求,幼兒創作——延伸評價。

在新綱要新理念貫穿整個教育領域的現在,要上好一堂成功的展示活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過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現就選材作一簡單的描述與分析。

由於我們班搞的是美術特色教學,而且從幼兒中班這個年齡階段來看,在成人的啟發下,喜歡注意和親近周圍環境中美的事物和現象,並容易產生愉悦的情緒。但我們平時的美術特色活動一直以來都是以塗色練習為主,裝飾畫技能性知識的教學和操作比較少。

在花鴨先生圖片的選用下,整個活動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進行的,使幼兒把自己作為了情節中的一個角色,更增強了他們對活動的興趣。多樣性材料的準備讓幼兒更能進行選擇和使用,在輪胎式樣的準備上,我考慮到了孩子的個體差異性,就選用了不同的兩種材料:圓凳和蛋糕盒托盤,讓幼兒能在自己能力範圍下進行選擇,既尊重了幼兒,也為整個活動的時間調控埋下了伏筆。豐富的材料、合理的安排、美妙的音樂,讓幼兒在整個過程中都在美的氛圍中感受與表現,所以作品的效果也是非常的好。

反 思:

善於利用,滿足需求:教師要有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對於周遍的事物都要用眼去看,用腦去想,發現事物的不同面,善於對某些物體進行再次利用。還應該提供豐富的可操作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夠有操作練習的機會,這是進行活動的先決條件。蘇霍姆林斯基説過:“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內心世界中這種需求更為強烈……教師需為幼兒創設這樣的機會和條件。”只有教師給予了支持,才能為幼兒的發展與提高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產生互動效果。

設置坡度,關注差異:每個孩子的發展水平都不一樣,他們對於事物的接受程度和表現程度都有所區別。在活動中如果利用一刀切的方法會使幼兒的發展受到限制,無法使每個孩子都有效的動起來。因此,在瞭解幼兒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注意幼兒間的個別差異,設置合理的坡度是非常必要的。這樣可以使不同層次的幼兒都能夠有的放矢的進行活動。如果不顧及幼兒的實際水平,會造成幼兒消極、無趣的情況。因此,設置坡度,關注差異是讓幼兒更好提高的必須保證。

根據實際,力求創新:在關注到每位孩子的基礎上,瞭解孩子的實際情況,知道他們要的是怎樣的教學活動,教師不該一味的傳授自己想要傳授而不顧及到孩子的需要。從幼兒的年齡特點來説,他們想要認識新的、不重複出現的東西,所以活動的新穎性也是至關重要的。教師只有考慮到孩子,尊重到他們的感受和需要的情況下才能設計出適合他們的教學活動。

教師不僅是孩子的老師,更應該是他們的同伴、朋友。教師所要做的不僅是為了幼兒在教學過程中的簡單體驗,更是為了讓孩子在不斷的發展中奠定基礎。老師們,睜開雙眼,發現身邊美好的事物,通過我們的雙手,讓事物變得更加有價值,以此讓孩子的世界更加絢爛多彩。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9

教學十多年,我一直在尋找,尋找“何為一節好的思品課”。我聽課,我觀摩,我也自己探索。漸漸發現,一節好的思品課,關鍵有兩點: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

好的開頭能迅速活躍課堂,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緊教學主題,啟發學生,讓學生願意去想願意去講;別出心裁的課堂設計讓學生無暇分心,緊跟老師思路,暢遊知識海洋,輕鬆感悟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我在講《自尊自信》這一課的時候,是這樣開頭的:“上課之前,我想先做個小小的調查……”這時候學生的眼睛已經睜得很大了,“願意當眾趴在地上學狗叫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語速很慢,講第一遍的時候學生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講第二遍的時候,已經有學生不滿:“老師,你不尊重我們……”很好,接下來我順其自然進入課程的學習。

在我講《明辨是非》這課的時候,我使用了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兩難選擇“海因茲偷藥的故事”,這藥到底該不該偷?發明家和海因茲到底誰對誰錯?要是你做法官,你將如何判案?兩難的選擇,學生爭着舉手發表意見,是與非在辯駁中變得清晰。課上完了,學生意猶未盡。

七年級第一學期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學習,如果按照課本條條框框講下去,可能會落入俗套,這就不可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思考,我設計了個簡單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我們人學習的原理,以及讓學生知道“學習的平原區”及如何更好地走出這個區,取得成績的進步。遊戲很簡單:我準備了一張打亂了順序的數字圖,打印多份,分發給學生。每個學生人手8份。然後給學生60秒的時間,讓其將數字按照順序連接起來,從1到2,到3,到4……直到時間結束,將連到的最後一個數字圈出來,並寫到紙的空白處。重複這個程序8次。這樣,每個人就會有8個數字,將這8個數字按照先後順序標在圖表上,並將各點連成一線。最後,每個人都會得出一條“學習曲線”。遊戲做完以後,全班同學一起討論這樣幾個問題:1、坦白説,在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感覺怎麼樣?2、人們説:“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們這個練習中,是這樣子的嗎?如果不是這樣,那是怎麼樣的?可以呈現你的曲線給大家看看。3、我們每個人的曲線都會經歷一個短暫的或不明顯的平原區,甚至是下降區,這是由於什麼引起的?類比到我們的學習,你有怎麼樣的啟發?4、請思考,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突破這個學習的平原區?由於學生在之前親自把自己的學習曲線畫出來了,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對“學習”這個話題想法很多,也説出了很多很有見地的話,提出了很多有實際意義的建議。

一節好的課,其實並不需要很多花俏的東西,只要能夠實實在在地讓學生緊跟你的思路,去學習,去感悟,就已足夠。

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設計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學生不能夠在這個課堂中有所感悟,那麼,這就不能夠説是一節好課,甚至不能夠説它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深深認識到,學生是否有感悟,這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因而,我們教師一定要隨機應變,不能讓既成的教案束縛了我們的靈活性。

我在講《跨越障礙 正確選擇》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情景:期末考試中,你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眼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但是你還是做不出來,這意味着你將丟失15分,前十名將與你失之交臂!這時,坐在你後面的好朋友小華遞給你一張紙條,上面寫着這道題的答案,而老師卻沒有發現,這時你會怎麼做呢?在備課的時候,我想學生應該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也沒有多想。誰知道,上課的時候,我連續提問了三四個學生,他們的答案都是:拿過來,參考;或者是,不接,但是會看上幾眼,找到思路。我無奈,問全班學生:“你們都這樣做嗎?”學生異口同聲:“是啊!”我差點暈倒!這可怎麼收場!還好,我腦袋靈光一閃,再問:“恩,大家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那麼,再請大家想一想,你的試卷發下來了,你的分數由原來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心情如何啊?”有學生馬上就説:“高興!”“哦,高興。可以理解。僅僅是高興嗎?”這下,學生開始沉默,我請了幾個看起來有想法的學生來説説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基本上一致:會有一點點開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這不是我的成績,我也擔心被其他同學,或者被老師發現。聽的學生也微微點頭,我心中竊喜。“是啊,會有一點點高興,畢竟得了高分;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做了虧心事啊。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然後,我又和他們講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網的殺人犯,在經過了十幾二十年後,總會自己去自首的事例。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加值觀目標,完成得非常好。

我的學生一直很喜歡上思品課,不是因為我每節課都能夠設計得很好,或者每節課都能找出一些新鮮有趣的材料讓他們思考,最重要的,我想應該是他們喜歡我上課的風格,我會很坦然地在課堂上表達我的喜怒哀樂,學生喜歡一個真實的老師,因而愛屋及烏喜歡上一門課程。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0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會問“蘋果為什麼有皮”、“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之類的問題,而十一、二歲的孩子卻變得提不出任何問題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老師。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脱離軌道馬上拉了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台。於是,在課堂上提問便成了老師的專利,回答是學生的義務。長此以往,學生便成了腦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了,如此這般,後果將不堪設想。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説明,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萬事萬物都愛問個為什麼,他們常常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經驗,針對問題尋找一種獨立的解釋,甚至朝着教師講的和書本上寫的不同方向大膽提出疑問,去探索客觀真理。學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是兒童的天性。作為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維護和發揚學生的這種天性,要讓學生輕鬆上陣,暢所欲言,讓他們有機會説,敢於説,甚至人人爭着説,培養他們的獨特個性。那麼,怎樣才能放飛學生的天性呢?

一、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

許多教育學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慄的心理上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這説明學習氛圍直接影響着學習效果。

我們面對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獨立人格,獨特價值和無限潛能的人。雖然他們將來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卻都是一個真正的人。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要學會角色轉換,即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小班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幫助每一個學生去發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着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同時,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問答。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當學生突然舉手提出第一個疑問“陽光鑽進棉花,棉被為什麼會暖和”時,我若孰視無睹,那麼學生就無法享受到參與的樂趣,無法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更談不上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為了師生平等,生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學優生”與“學困生”之間。在進行各種交往活動中,教師給“學困生”和“學優生”的機會應是均等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信息發生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古今中外無數的事例證明,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往往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起源於質疑。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語文界老前輩葉聖陶先生曾諄諄告誡我們,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自己獨立學習。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無窮。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應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我們應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細緻的描寫展現了人物深刻的內心世界,是學生學習的範文。這篇課文講的是戰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恆,為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為什麼要獻血時,他只是説“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對阮恆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良品質。

1、情境的創設

在一開課,通過配樂描述回顧課文,創設一個情景,讓學生更好投入到課堂,更快進入文本,本課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2、從讀中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本課着力於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恆獻血時的感情變化,但是並不是把這些重點詞句都拿出來給學生分析,而是讓學生在積極主動讀句子,畫詞語,從個性化的讀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內心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我抓住一個例句,讓學生默讀,自主感悟句子,接下來通過朗讀把個人的體會讀出來,通過引導他:“為什麼這樣讀?讓學生理清自己的從哪裏感受到的,從而歸結出,剛才是從讀當中重讀了某些詞語,就是抓住了重點詞句體會人物,這個學習方法是在學生的學中總結的,從引導當中水到渠成的,並適時評價“你已經學會了這種方法。”讓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 

3、學生在每個句子中不斷運用這種方法體會人物的心理

當教師創設好情境,使學生迅速進入課文規定的情境,入境而入情,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與作者同喜同悲,同愛同憎,甚至能收到震撼心靈、影響一生的教育效果。通過加強默讀、自讀自悟和加強朗讀,培養語感,把理解語言和體會思想感情結合起來,使學生憑藉準確、鮮明、生動的語言,體會到豐富的思想感情,並在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學生積累和運用語言,從整體上提高語文素養。文章讀通了讀透了,這時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也會水到渠成。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2

自古人生重離別,自古人生又傷離別,因而“送別詩”在古詩詞大家中可謂頗具規模的一系,很多詩人涉足過這一主題。然而在這浩如煙海的“送別詩”中,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和音樂家王維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洗盡雕飾,以明朗自然的語言,抒發誠摯、深厚的惜別之情,以情意殷切、韻味深永獨樹一幟。而根據此詩譜成的古曲《陽關三疊》,更是以琴、歌的形式流傳至今。明代李東陽評論此詩説:“後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正是懷着這份對“渭城”的嚮往,這份對“陽關”的憧憬,我和孩子們相攜走近了她,進行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我在教學古詩《送元二使安西》時,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下面幾個方面做得比較好:

1、引導學生藉助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來走近作者,理解詩題。同學們饒有興趣地談到了相關的內容。如,對王維瞭解了哪些?“元二”:姓元,在家裏排行老二,朋友睨稱他元二。

2、一改以往的逐句講解和整體串講的方法,讓學生在老師深情的誦讀聲和《陽關三疊》的旋律中想象詩中的那些畫面。學生你説一個,他説一個,組成了完整的詩歌畫面。雖説打亂了詩句順序,但真正做到了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理解詩句,從而感知詩的意境。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3

《柳樹醒了》是一首詩,以擬人的手法描寫了春天的柳樹。本課,通過對柳樹與春雷、春雨、春風、春燕這些景物生動、形象地描繪,讓學生理解春天、感受春天裏事物的變化,從而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

第一課時,我主要是進行了生字、詞語、初讀課文的教學以及讓生寫“説、話、朋、友”四個字的教學。因此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課文、朗讀課文和會寫“春、高”兩個字。根據以上教學重點,我進行了教學,得出瞭如下幾點體會:

一、課文開頭的生字詞語複習,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第一課時學習的生字詞,而且通過“摘花”、“猜字謎”兩個小遊戲,讓學生形象感知春天色彩明麗的美景的同時,更快地進入優美的教學情境,獲得身心的愉悦,巧妙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為後面的學習做好鋪墊。可見,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而言,有效地組織小遊戲進行教學,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課文的第二部分,通過圖片出示冬天裏沉睡的小柳樹,引導入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僅設計新穎有趣,更能生動且形象地再現了課文的內容,給學生以感官上的認識。“請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如果你讀得美,這棵柳樹就會為你睜開眼睛。”;“小柳樹有點醒了。”;“小柳樹聽了你們的動聽的朗讀聲,他終於醒了。”這些鼓勵性的話語,讓學生進入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更好地融入了課文的學習和理解之中。這個環節是本課的亮點所在。讀畫結合,將枯燥的文字變成生動形象的畫面,使文章的情趣與學生的感悟融為一體,使朗讀變成一種享受,也體現了學科間相互溝通這一教學思想。

三、拓展練習的效果也較好。“你們知道在春天裏除了小柳樹醒了,還有什麼醒了?”“你能不能也像書中的小詩人一樣為這樣的事物編一句小詩呢?春天跟説話了,説着説着。”兩個拓展題目,是對文章內容的延伸,有利於鍛鍊了學生的想象力,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4

《操場上》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材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識字課。本課有一幅表現操場上熱鬧的圖畫,6個表示體育運動的詞語和一首兒歌。新課程致力於構建開放的,富有活力的教材體系,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以“自立、合作、探究”為原則,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全過程,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本人執教之後有如下感觸:

一.充分利用教材優勢,學生在輕鬆自由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説説自己平時喜歡在操場上做什麼體育活動,學生的積極性馬上調動起來了,他們爭着發言,都想告訴我他們喜歡在操場上做什麼體育活動。這時我就讓他們看看課件中圖上的小朋友在操場上做什麼。學生邊説邊學習了詞語,這就把觀察圖畫、認識事物、學習漢字有機地結合起來。這些形式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輕鬆自由的學習氛圍中愉快地學習。

二.教學中創設自主學習的時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快樂識字。重視學生的自主發展。

1、合作識字,體驗情操。 合作識字就是指學習者在小組學習中、同伴相互學習中識字。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同座為學習小組,交流自學情況。這樣既讓學生學得快樂,記得輕鬆,又讓學生體驗到與夥伴合作的樂趣 。

2、探究識字,培養能力。 探究識字就是在識字過程中讓學生自主識字,初步尋找漢字的規律,培養自主認字能力。在教學時我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做做“打球、拔河、拍球”以及“跳高、跑步、踢足球”的動作,看看發現了什麼特點,學生在實踐中就發現“打、拔、拍”這些動作是跟手有關的,所以“打、拔、拍”用了提手旁,而“跳、跑”這些動作是跟腳有關的,所以用了足字旁。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髮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既培養學生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提高了識字效率,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

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遺憾之處:

1、由於電腦放在側面,基本不能掌控學生。所以,有些學生沒有參與到學習中來。

2 、課堂評價語言較單調,教學調控不夠靈活。

3、在識字教學方面,我是先讓學生通過看圖説話,引出新詞語。打球、拔河、拍皮球、跳高、跑步和踢足球。通過帶拼音讀,去掉拼音讀。這樣,不斷地用各種形式檢查學生的認識新詞的情況,一步一步下來,學生基本上都會讀。可是,一到單獨生字認讀的時候,學生就不認識這些字了。上完課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更有效的識記生字呢?我想,可以用形式多樣的生字復現,來提高識字效率。要想取得理想的識字效果就要多次的復現,俗話説:一回生,二回熟,多次見面就成了好朋友。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5

運用多媒體讓學生直觀地把握三峽各景點的位置。同時也瞭解作者的遊蹤,在學生讀課文時,出示三峽的景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在把握三峽兩岸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時,具體品味描寫景物特點的語句,感受三峽山險水急的特點,解決教學重點。教學難點的突破,我極狀三峽山險水急的景物特點,但作者的情感寄託卻是隱匿在昭君出塞和劉備託孤的典故中,這些人物對推動當時的社會歷史起了重要作用,從而揭示出在歷史處於危難時期俊傑當敢逆流而動,推動歷史進步的文本內涵。

這節課的設計,讓學生不僅是和作者一起遊歷三峽,欣賞三峽的優美風景,更重要的是體會在遊歷山水中所包涵的人文精神,體會作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6

我以“教學生學會並且會學”為本,引導學生藉助語文教材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進行學習,再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探究。半堂課後,我發現學生確實老練了許多,他們饒有興趣地和同學探討古文的深層意思,而且搖頭晃腦地朗讀,或是文縐縐地細讀,給你一種返古的感覺。隨着入情入境地流朗讀、品味,學生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也就加深了。

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我拋出了本文的中心問題:楊氏之子的應答妙在何處?有學生馬上輕鬆地作了解答:楊氏之子也順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這就是“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吧!當然,還有一個巧妙的地方,學生一下子歸納不出來,於是我把“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與“孔雀是夫子家禽”進行了對比,學生也較快地體會出了楊氏之子語言的婉轉,表現出了應有的禮貌。

教學完這篇文章後,我找到了一些教學文言文的方法。雖然粗淺,但對於今後的教學,很有幫助。

《詹天佑》聽課教學反思 篇17

歌曲《小紅帽》一課,是音樂課改教材二年級下學期的歌曲教學課,如何讓學生掌握氣息(急吸氣)方法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情緒,並讓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創編活動,體現新課改的教育理念。本課設計,我從教材入手,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設計教法,突破教學重點、難點,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知識技能、技巧,並鼓勵學生大膽進行音樂實踐活動。

在發聲練習過程中,教師用親切的語言激發學生演唱的興趣,師:春天來了,聽!百靈鳥在放聲歌唱春天的到來,她在把這個消息報告你,報告她。她的聲音多麼的動聽!讓我們同她一起歌唱美麗的春天吧!教師範唱“啦啦啦。。。。。。”用“急吸”的方法演唱。並引導學生模仿老師的演唱方法,模仿百靈鳥清脆悦耳的聲音,用輕快的聲音,積極地咬字報告春天的到來。把小朋友盼望春天到來的心情唱出來,讓學生初步感受,模仿演唱方法。

在學唱歌曲的過程中,我首先抓住學生喜歡聽故事的這一特點,給學生富有感情的講述《小紅帽》這一童話故事,並向同學提出思考的問題:童話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同學們聽得認真,回答問題踴躍。在學生聽範唱過程中,讓學生感受歌曲的情緒,歌曲表現的內容。採取讓學生模唱的方法進行學習歌曲,在模唱的過程中,通過比較法、探究法選擇歌曲的演唱技巧。(急吸氣的方法)師問:哪種演唱方法更能表現歌曲的情趣?讓學生感受、體驗並選擇正確的演唱技巧來表現歌曲的情緒。在跟着老師視唱旋律中,讓學生仔細觀察樂句的特點?用對比的方法比較樂句的相同與不同。在學唱歌詞的過程中,採取多種形式進行學習(小組演唱,律動表現、獨唱等)。學生的興趣很濃。

為了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我結合歌曲的特點,給學生創設音樂表現的機會,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師説:今天我們學習了《小紅帽》這首歡快活潑的外國兒童歌曲。下面我們要對這首歌曲進行創編活動,你可以為歌曲改編歌詞,也可以加入情節進行表演,還可以用自己製作的打擊樂為歌曲伴奏等等。看誰的思維最活躍,誰的表演最精彩,誰的想象力最豐富。 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學生自由組合了故事表演組、歌詞創編組、器樂表現組、續編故事表演組。學生的創作的興趣很濃,都分組進行了展示,師生進行講評。學生們在歡快的情緒中結束了音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