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反思總結(通用20篇)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

聖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的節日裏,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願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將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麼美麗的故事。課文讚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給予樹反思總結(通用20篇)

一、快樂學習意識:讓學生感到學習語文是快樂的。

在這節課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在教材的處理上,我以“給予”為主線,從課題入手,層層深入,通過一個問題: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去統領全文。主線明瞭了學生就會學得輕鬆愉快了。

其次是在評價語言的激勵性導向上,把評價語言與課文內容及生字詞結合起來,在老師的激勵下,課堂上小手如林,學生也體會到了給予是快樂的,學習是快樂的。

二、文章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

金吉婭拿着並不多的錢,本來要給哥哥姐姐買聖誕禮物,但當她發現“給予樹”上的卡片後,便毅然給小女孩買了洋娃娃,而且,她對自己的行為有簡單而充分的理由:“我們有這麼多人,已經能得到許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這直接反映了金吉婭的善良和仁愛,這是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2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在教學中重點理解“給予”,但要理解着一個詞語,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有一定的難度。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繫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

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説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

“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着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着,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

在此基礎上,學生在回答“‘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時,就能順理成章地説出“給予樹是一棵實現夢想、滿足願望的樹。”“給予樹是一棵讓人如願以償的樹。”……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着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着放棄、失去。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3

《給予樹》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温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裏行間處處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着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麼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於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於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於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願,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麼?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麼説話時聲音低,為什麼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麼?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繫了課文的文本,最後我出示“聯繫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在一篇文章裏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説,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4

大氣壓強這節課是我參加明星教師評選精心準備的一節課。這節課我設計的基本思路是:用噴泉實驗引入,然後通過馬德堡半球實驗和托裏拆利實驗認識大氣壓的存在和大小,運用探究思想,突破重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下面是我的幾點反思:

1、教學中注重了學生學習知識的連貫性。大氣壓強概念貫穿全節,是重中之重的知識點,它是一根主線,把各部分的知識緊緊聯繫在一起,在突出重點的同時,注重前後知識間的有機滲透,體現了知識的系統性、綜合性。

2、教學中重視理論聯繫實際,體現了生活-物理-社會這一設計思路。大氣壓強知識與生活、生產實際及自然現象的聯繫極為密切,在教學中,着重培養學生運用概念、規律解釋現象,説明道理,進而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設計題的訓練。

3、教學中重視了實驗教學。關於大氣壓強的知識,很多可通過實驗觀察來探究學習,雖然很多實驗用專用儀器操作,但許多實驗可取材於瓶瓶罐罐,並且拼拼揍揍即可完成操作、得出有關結論或驗證有關知識。在本節課教學中,運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設計了大量的實驗,重視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當然,本節課的探究思想還沒體現的淋漓盡致,教師講的還是有點多,學生的發散思維沒得到充分的發揮。以後我會更加努力的鑽研教材,精心備課,為同學們上好每一節課。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5

我想這節課突出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但由於駕馭課堂的能力還不強,顯得這節課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教師各環節的銜接語言、教師心理素質較差,如當學生不配合時,教師有些慌張、啟發引導還不夠到位、教師基本功還不夠紮實等等。

“ 態度決定一切,細節決定成敗”在以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把課堂的細節做好,在平時的教學中,調高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

第一課時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梳理課文大意,文言文教學學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環節,對於基礎相對較弱的學生更甚。若老師指定學生翻譯,要麼啞口無言,要麼不動腦筋拿着參考書照念;若以老師串講為主,學生便無所事事,亦不願主動記筆記。對於這一問題,我一直在苦苦思索,想法走出困境。我就充分利用小組學習的優勢,以小組為單位,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1、2段,然後各小組在質疑相關的字詞句,教師加以點撥,設置此環節的目的就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但效果沒有我想象的那樣好,學生活動還不夠積極。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6

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相信學生能自己讀懂在小木偶身上發生的事情,但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的最後一段話,感受快樂的真諦,是學生理解的難點。因此我在教這課時,採用了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

教學中,在學生充分朗讀了課文,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我採用了以下教學:先聯繫老木匠説的話“誰要是不會笑,誰就沒辦法過快樂的日子”來理解這個句子的前半部分“老木匠説得沒錯,笑是很重要的。”,讓學生明白: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誰要是不會笑,就無法體驗生活的快樂。然後聯繫小木偶自己遭遇的挫折,讓學生自己談談:小木偶的笑給他帶來快樂嗎?通過這樣的反問,學生自然體會到:生活是複雜的,除了一些高興的事之外,還有一些傷心的事,不同的事情會引起我們不同的情感態度。於是,我引導學生明白應該怎樣看待生活,感受快樂:要用我們的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體驗生活,面對生活,這樣才會獲得真正的快樂。最後,讓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個人感受,加深學生對這段話的理解。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7

通過對文本的眾多分析後,我採用了以誦讀帶動感悟的教學方式,立足於誦,在誦讀的過程中進行評點教學,突出“讀、誦、悟、品”四個字,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誦讀課文,感知內容”和“品讀文章,感悟情感”兩大板塊。在前一個板塊中,先由教師範讀,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明確讀音、節奏和停頓等常識。然後學生自由地朗讀,讀準字音,讀出抑揚頓挫的節奏。

最後藉助工具書,自主地疏通字詞,疑難點提出,師生互動,合作完成譯文的工作。通過這個環節,學生不僅熟悉了文章,而且還積累了一些文言知識,提高了文言文的閲讀能力。在後一個板快中,首先讓學生自由誦讀課文,整理出自己對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給予提示,引導學生學會欣賞一篇文章可從哪些方面入手,後進行生生、師生的交流對話。這個環節的安排,既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自主地從自己所選擇的角度去分析課文,發散了學生的思維,又建立了一種民主、平等、各抒己見、眾説紛紜的課堂氛圍。而後師生合作扣住教學內容設計出一系列的思考組織學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這一環節中,由於前面大多學生已經將文本分析的很好,於是對於這些思考題,他們都很快地能夠比較準確的把握。

由於本文中所採用的正面與側面相結合的表現手法是一大亮點,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所以在最後我還設計了個學以致用的環節,讓學生模仿文中的這一寫法描寫一堂語文課。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8

《白楊禮讚》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户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為此,我設計了以下環節:如:“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9

《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小品文。寫於蘇軾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0餘字,卻運用記敍、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創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世界,傳達了作者豁達樂觀的心境。本文語言乾淨利索而又極富表現力,可以説是寫景抒情的精品。對於學生陶冶情操、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來説,本文是學生學習的典範。為此,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瞭解背景,初步感知。為了避免閲讀的隨意性,讓學生少走彎路,我課前向學生布置了蒐集提蘇軾資料的作業,導學鋪墊。這些資料告訴學生蘇軾被貶黃州後的文學成就,“黃州成就了蘇軾,蘇軾又成就了黃州”。學生通過思考得出許多發現:一是蘇軾文學才能高,二是他心胸曠達,能夠做到身在逆境依然有所作為。為下面的理解蘇軾的感情打下鋪墊。

二、以讀促感,二度感知。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誦讀對理解文章能起到“舉足輕重 ”的作用。《記承天寺夜遊》是蘇軾的一篇經典美文,學生在反覆吟誦中感受到作品的張力,體會到了文言詞句的豐富之美、意韻之妙,加深了理解,陶冶了情操,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這樣的朗讀把學生推向了與文本直接對話的情境

三、以問導思,理解人物。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通過設計彈性問題,有助於師生互動,動態生成,發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體驗作者的情感,感悟作品的意境,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設置“為什麼蘇軾被貶黃州還能欣賞到如此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透過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個有着怎樣人生態度的蘇東坡?”黃州是蘇軾最重要的人生驛站,被貶的苦難如重錘敲擊着他的心靈,更像雕塑家塑造了他的精神世界!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達樂觀人生觀的塑造,達到了自己創作的巔峯!

總結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還感悟到了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並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於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0

《大地的話》是一首現代詩。詩人運用擬人的手法,把大地擬人化為母親,把它的默默奉獻精神化為詩的語言。抒發了大地母親博大的胸襟,母親般的寬容與慈愛,以及無私奉獻的情節。教學時,我通過以下兩條途徑,取得一定的教學效果。

注重朗讀。新課標指出,語言內化要多讀書,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大地的話》這首詩採用了重章疊句,迴環往復的寫作手法,由淺入深,步步推進,強化了大地母親的形象。全詩韻味十足,一氣呵成,琅琅上口,加上意象重疊,形成一種清新明快的音樂節奏美,特別適合朗讀。為此,教學時,我讓學生進行充分有效地讀書。通過自由讀,指名讀,範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讀中悟出詩中所藴涵的情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感。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1

《語文新課標》指出:“在閲讀教學中,要抓住關鍵詞理解好關鍵句,從而更好的理解文中主題,或是對人物的分析和把握。而且要充分發揮它的閲讀功能,讓學生在閲讀中解讀文本和理解文本,形成對文本的初步感知”,如在本課中,我對文本的關鍵詞進行了點撥,引導學生通過對關鍵詞的品析,朗讀進行人物性格和主題的有效探究。本課時定為一課時,教學設計的重點在也於分析人物形象,探究小説主題,我先讓學生找有關人物語言、神情的句子,再有感情地讀。

在讀的基礎上,學生分析人物性格,在知曉人物性格後,再把人物特點用演或讀的方式活靈活現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如品析文中“唉!如果於勒竟在這隻船上,那會叫人多麼驚喜呀!”一句時,短短的一個“唉”飽含了菲利普怎樣的感情?對於勒急切盼望,未見於勒歸的失望與希望。為什麼那樣盼望于勒,這時的于勒是怎樣的于勒?所有的一切的期盼源於一個“ 錢”,全都濃縮在這長長的一聲的歎息裏,由一個小小的“唉”字讓菲利普貪婪、自私、唯利是圖的形象躍然紙上。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2

反思本節課,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一、課前導學案印刷不是太清,四個版面各漏印了一行。其他教師對我懷着一種期待,共有22位教師聽課,這是聽課史上最多的一次。

二、導入語中用比喻寫家鄉冬天寒冷的特點,學生不會。我跳過去。原計劃 7個題目用10分鐘時間檢測的,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不強,有的同學不看題目,直接從題目開始讀書起,計劃讀書完再做題目。但對很有提綱作用信息豐富的課文提示語沒有同學讀書。我提示學生課文的範圍。情況好了點。有些同學開始到黑板上寫,前兩個題目做的不錯,特別是作者姓名與字的特點同學們挖掘的不錯。

三、第四個題目正在思維,我發現時間到了,就叫了停頓。教師開始示範朗讀,學生結合題目進行重點內容的反覆朗讀。學生仍在找答案,沒有人朗讀。教師提示後,學生讀了一會,教師讓學生説又學會了什麼,兩個同學發言,效果還不錯。解決了兩個題目,有一個題目教師適當組織了點撥。

四、在設計的幾個交流環節,沒有學生回答。由於時間關係,又匆匆進入了寫作環節,教師有示範,學生也在寫,但沒有來得及交流,下課鈴就響了。黑板上的內容沒有核對,檢測題目沒有作完,寫作的內容沒有落實,這節課就結束了。留下了無盡的遺憾。但是看出學生對這節課還很很感興趣的,他們接觸到了與以前不一樣和形式。按以前的想法,我可能會在結束之前發現學生做完了檢測題目。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3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設實踐的機會,把課文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體現語文學習的綜合性,讓學生在活動中語文實踐能力不斷提高。

利用課件,回憶我們的日子是如何匆匆溜走的,並仿寫: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試圖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時間的稍縱即逝,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驅動學生靈動的心,飛揚他們智慧的語言,從而達到積累與運用的有機結合。

上完這節課,我覺得有很多不足之處,如:

1、個別學生參與不夠主動,依賴小組其他成員。

2、還有學生在自主學習中沒有形成系統,表達不夠明確,有的地方支離破碎。

3、還有的學生不能認真地聽別人的發言……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4

我們是從吟唱《歸園田居》開始的,算是一種複習,也算是一番導入。學生通過吟唱再次感悟陶淵明的情懷,在吟唱道“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時候努力的吟唱出是人的驕傲與堅定。這有助於更好的理解《飲酒》。

在整節課上,學生一遍遍的誦讀,一遍遍的吟唱,逐漸將詩歌所要表現的情感很好的傳達出來。這節課上最後一個男孩子的吟誦將本節課的氣氛帶到了高潮,他始終閉着眼睛,不由自主的搖頭晃腦,聲音的長短變化,高低變化都表現得非常好。他投入到了詩歌的意境中,並且用吟誦的方式將詩歌的意境很好地傳達了出來。事實上,大多數孩子在公開課上比較緊張,平時課上,更多的孩子們表現得更好。我們也不定期舉行一些吟誦展示課,學生會設置情境,帶有表演性質地進行吟誦,很努力地去穿越時空,與古人做精神結合。將吟誦帶入課堂,作為一種教學手段,是可行的。

只不過現在仍處於研究狀態,很多問題還有待於研究。但是,恢復中國的方式來教中國的詩歌,價值與現行教學法結合,達到現代教學所設定的教學目的,總不至於是條錯誤的道路。我想,假以時日,人們會逐漸的發現這是條必然的道路。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5

課文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並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信任的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護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課文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

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白,大自然是人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這個世界才更加美麗;同時瞭解課文的敍述順序,學習敍事的方法。

本課學習的重點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體會老狐狸愛子心切、聰明、勇敢、知恩圖報以及它們一家與正太郎之間的感情。難點是如何引導學生通過這個故事認識人與動物的關係,知道人應與地球上所有生命和諧相處的道理。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6

我在執教《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做了幾點嘗試,談不上創新。通過進一步學習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我認識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則是教學,所以教學改革就成了課程改革的重頭戲了。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並把它落實到每一節課當中,應該是每一個教師的任務。 語調升降、語速快慢和語音輕重。

前三節基本用降調,但降中有逐層遞升,語速宜緩慢,詩中“怒”“三”“灑”“掛”“飄”“老”“忍”“抱”等字須重讀,讀出風之大、茅草翻飛的意境;“呼——不得——”“自——歎——息——” 等字須拖長讀音,讀出杜甫面對羣童抱茅無可奈何的情狀來。後一節用升調,語速適中,“安得”“千萬”“大庇”“寒士”“嗚呼”“何時”“受凍”等字須重讀,“ 死——亦足”中“死”字須拖長讀音。這樣處理,能讀出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來,較好地表達出詩歌的情意。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7

《王幾何》是選入的新課文。一看到這篇課文後,我就特別喜歡它。於是,在學校的公開課上,我選擇了這篇課文,效果挺好,這裏把自己的一點想法記下來,供大家參考,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對於王幾何這個人物形象很鮮明,學生自學中能夠把握這個人物性格特點,所以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往往會落到“學習從不同角度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這個點上。

“學習從不同角度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這也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課堂上,學生能夠説到刻畫王幾何這個人物時,作者運用了動作、語言、神態等描寫方法。借於這一點,我讓學生首先找出相關的句子,讓學生自己在小組內品評。並讓他們説説這些動作、語言等描寫能看出王老師是一個怎樣的老師?

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他們都暢所欲言。讓課堂氣氛一下子提高了許多。我藉機在黑板上板書他們的發言。當説到老師的業務水平高時,我讓同學們也親自到黑板上試試反手畫圈和三角形,讓他們親身體會到老師的業務精湛,更讓他們明白“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這一道理。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8

幾十年前我國從國外引進了一種植物—— 水葫蘆,曾一度用它淨化污水。後來,引入“高原明珠”滇池後,水質污染導致它瘋長,幾乎覆蓋了整個滇池,使很多水生植物幾乎絕跡,每年國家要花巨資打撈。類似的還有薇甘菊,它也使深圳濱海大道北側的紅樹林區,由80000多平方米鋭減至不到20__平方米。紫莖澤蘭也在四川涼山上惟我獨尊……

這樣看來,對於生物“移民”,我們不能如作者那樣,一概稱之為“生物入侵者”,看之色變。我們也要認識到這些生物“移民”中,也有許多有益於自然和人類的物種。它們也會促進生態系統的平衡民展,也會給人類社會帶來福祉。但是,對於“在新的生存環境中不受同類食物競爭以及天敵傷害等諸多因素制約”的物種,我們也要提高警惕,不能讓它們無節制的繁衍。

所以,在教學中,還要引導學生勤于思考,善於發現,勇於質疑,用辯證的眼光看問題,從而培養自己的創造性思維。不然,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19

老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讓學生愛讀,百讀不厭,浸潤其中,涵詠體味,無形中受到文言文的薰陶感染。

本課的教學,注重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合作,體現了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的初步嘗試,肯定學生的自我學習成果,如第一課時第五個環節的教學,就是學生學以致用的體現,特別是學習方法、態度、為人方面對自身的影響與薰陶感染,達到了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的目的,也是傳統文化氣息濡染自我的過程與外化,是個性的體現、張揚。並且,給了不同層次的學生分別提供了展現自己的舞台。同時,課外積累相關學習的名言,將課內伸展於了課外,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信息的能力。由於有了第一節課的基礎,所以第二課時就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文言文教學不但要設計好教學方案,從瞭解學生、瞭解學生的學習實際能力入手,從瞭解課程標準入手,如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中要順暢地朗讀課文、理解常用的實詞與虛詞藉以理解句子的大意、背誦規定的篇目等。本設計就是最好的體現。當然,在實際教學中,還主要要讓學生多讀、合作理解句意、積累文言字詞、學以致用、感染薰陶、張揚個性。

給予樹反思總結 篇20

《紙船和風箏》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對這課書的教學反思:

一:在愉悦的氛圍中,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如果學生感到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本課我力爭創設愉悦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課前交流時,我們玩“你演我們猜”的遊戲。接着又出示:“山頂、山腳、小溪、紙船、草莓、風箏”等畫面,學生點擊相應詞語。識字中,學生認識紙船裏的生字朋友,請出捉迷藏的詞朋友,於遊戲中自主識字,合作交流。在指導朗讀時,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表演,他們進入了角色,在讀讀演演中積累語言,自悟道理。佈置開放型作業時,我激趣引入:“學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想對松鼠和小熊説幾句話吧!把你想説的話寫在摺好的紙船上好嗎?”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以主人的身份學習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和閲讀教學中。

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先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再引導他們合作識字,交流方法。我説:“你覺得哪個字比較難記啊?”“誰有好辦法記住這個字?”通過循序漸進的識字過程,學生在自主、合作、遊戲中,識字能力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