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1

今天我上了《石榴》第一課時,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讀通全文,並能理解第一、二自然段。我覺得自己前面的教學任務基本是完成了,但是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沒能把握好“整體感知”,把課文的詞句割裂開來,而使學生喪失了體味美的機會。課文寫夏天的石榴園,主要是描繪了石榴花的顏色、形態之美,教學時應該在讓學生感受到美的基礎上,再去體味詞句。而我在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到詞句,再去體會其中藴涵的美。

石榴的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由這節課我想到:理解與運用語言的能力,往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積澱過程。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到學生的心裏,不要為了傳授知識而傳授知識,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局外人。語文的教學應以語感的培養為中心,強調老師和課文對學生的薰染、陶冶、感化,講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課文的涵泳、體驗、感悟。我們要樹立“語感中心論”。王尚文認為:“語感中心論”是以優秀的言語作品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感知、想象、情感、思維,廣化、深化、美化、敏化學生的語感,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聽説讀寫實踐,走進生活,走進作者。“語感中心論”以人為中心,以人為目的,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主體意識,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追求學生一聽就清、一説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境界。 “語感中心論”認為學生與課文之間是一種“對話”的關係,課文的意義不是由老師提取出來教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去發現、去創造。這種發現和創造誰也不能取代,只有靠學生自身的閲讀實踐。老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閲讀的願望和激情,要洞察學生在同化、順應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要不斷地誘發學生走進課文,與課文暢談,在課文中涵泳、體驗,從而讓學生與課文產生共鳴。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加強語感教學,轉變語文教學的重心:由注重語文知識的傳授,轉變到注重語文能力的培養;由注重對課文的思想內容的理解,轉變到對語言材料的感受領悟;由注重篇章結構的詳盡剖析,轉變到對語言的閲讀品味;由單純重視語文表達,轉變到同時重視學生對生活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應用語文的能力。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2

《石榴》這篇課文是一篇很好的習作例文,作者以季節變化為線索,描寫了石榴抽枝長葉、開花、結果的情景。最後一個自然段具體描寫了石榴子兒的樣子、顏色與滋味,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石榴的喜愛之情。在教學時,我努力運用直觀效應,引導學生用眼、用口等形式去理解詞語,感悟課文內容,從而更好地進行朗讀與説寫訓練。因此,教完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將全文加以背誦,同時,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寫一寫《我最愛吃的一種水果》。仿寫前,我讓學生好好地品讀書上段落是怎麼寫的?抓住了石榴果的什麼來寫的?孩子們一下回答出來:形狀、顏色、味道來寫。由於二年級時口語交際課上,我讓學生對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吃法、味道做過細緻的練説指導,當時並要求把練説的話寫下來,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來代替,所以大多數學生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仿寫前我稍微提醒了一下(抓住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吃法、味道來寫),結果大多學生寫出來的文章都不錯.如羅梟展寫到:我最喜歡吃的水果是大西瓜。它穿着一件條紋襯衫,圓圓的頭上戴着一頂帽子。切開綠油油的它,只見黑紅相間,紅通通的肉裏鑲嵌着密密麻麻的黑核子,真是好看極了。咬一大口嚼嚼,甜滋滋的,頓時感到清甜無比,生津止渴。賈瑤瑤寫到:你摘下一根香蕉,把皮慢慢地撕開一半,頓時手裏就像拿着一隻開花的小船,吃一口,甜甜的,好吃極了!......諸如這些,比課文上第四自然段內容更具體,將水果進行了全面的描寫,從它的外形寫起,由外到內進行敍述。重點抓住水果的形狀、顏色、味道來寫,條理較清楚。看來以前的功夫沒白花。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3

《石榴》是一篇託物言志的優美散文,既描寫了石榴的外在美,又描寫了石榴的內在精神美,同時其文章的語言美也值得咀嚼品味。

第二年教授本篇課文,我在課堂導入與品味語言上較以前作了更多的思考。

原本設計時課堂導入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的,進而進入文本閲讀。謎語本身應該是謎底要思考才能得出這樣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課之前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所以課前猜石榴的謎語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於是我更改了原初設想,直接告知學習篇目名,用一句話描述石榴的形態,然後出示了謎面,比較是從哪些角度,用什麼手法來描述的。這樣避免了無價值的猜謎,同時又指導了學生描寫事物的方法,啟發思考,訓練了語言組織的能力。

解讀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題離不開寫作背景的瞭解。初讀《石榴》,我們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對石榴的描述,這是一篇清新明麗的詠物散文。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上,我並沒有在開始介紹作者時把寫作背景一併引出,而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學生交流預習成果時提到寫作背景了我就順勢予以補充,有一個班級之前沒提到,於是我安排在賞析了石榴枝葉、花朵、果實之美之後,藉着作者對石榴的感情引發文章主題的思考,此時,學生展示預習時對相關背景的瞭解或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再結合着文中的關鍵句,探究文章的主題:借石榴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為介紹而介紹,根據課堂需求,發揮課件鏈接優勢,自然呈現,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在品味語言上,學生似乎對直接的賞析不感興趣,於是我設置了梯度比較閲讀,第一組為一段對石榴介紹説明的語言和文章的語言比較,體會了文中描寫語言生動形象,運用對比、襯托、比喻、擬人等方法寫出石榴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第二組則是兩段描寫語言的對比,這一環節成了課堂最精彩的地方。交流中學生除了講出了預設的答案內容,更能開拓思路,從語言的凝練和與讀者形成對話拉近距離的角度賞鑑,甚至有人提到了這是“名人效應”的因素,趁此我鼓勵了學生多讀名家名作,提高藝術涵養。矛盾的思辨比直接的傳授更能激發學生的思考,智慧的火花碰撞中展現絢爛的光彩。

課堂不是教師一個人的,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需求注意設計教學方案,根據課堂的具體情況及時調整方案。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4

網絡已經成為教師獲取課程資源最常用的途徑。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網絡中下載與詩歌內容相符合的圖片,首先從直覺上讓學生知道詩歌所描述的一些內容,同時,引領學生從形象思維的角度,明白詩歌中提及的地點、人物、時間以及相關的人文背景,從而帶着一些“前在知識”進入到文本的閲讀中。

如:我在教學《乞巧》一詩時,從網上下載了許多古時女子對月穿針向織女乞取智巧的相關圖片,讓學生説説看到這些畫面之後的感覺和想法,從而從直觀上感受古時人們對七夕節的重視以及對幸福生活的渴望與追求。

在教學中,學生通過詩句不能知道用五彩線穿九孔針到底是一種怎樣的場景,所以,為了更好的閲讀古詩,理解古詩,我補充了吟誦古詩《乞巧》的朗讀視頻,在視頻中有朗誦的示範,有對月穿針的場景,這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使品讀層層遞進,讓學生和作者的心靈得到碰撞。借畫面補充,尊重學生的自主體驗,滲透古詩學法,詩畫互為補充,在體驗感悟、入境動情的吟誦中感受漢語言的魅力。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5

老師應該把課堂這個大舞台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吐露心聲,讓他們無拘無束的説.

(一)自由説.

對文中自己最感興趣的句或段讓學生各抒己見,説一説自己喜歡的原因.例如:《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感人之處有許多,我讓學生説自己最喜歡之處.學生説最喜歡第一自然段,因為"我"因癱瘓,脾氣變得暴怒無常,對一切美好的東西都失去信心,砸東西,可是媽媽卻忍受了這一切,她不但沒有怪"我"還等"我"恢復時説要帶"我"去北海看花.有的學生説,我最喜歡第二自然段,因為那裏寫出媽媽再一次的要帶"我"去北海看花,幾乎是在央求"我",媽媽之所以央求"我"是為了讓"我"開心呀!有的同學説,我最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因為,媽媽雖然離我們而去,但是我明白____的話,懂得珍惜生命和妹妹一起面對生活的困難,勇敢的活下去.也有的同學説,喜歡文中的五,六兩個自然段,因為這裏講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這樣".説明媽媽有病,且因為過度的操勞,病已十分嚴重了,這不都是為了我們兒女嗎?還有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也正體現媽媽在生命垂危時還掛念着自己的兒女該怎麼辦,根本都沒考慮自己,這就是母愛.讓學生暢所欲言,只要他們的感受是真實的都説出來吧!

(二)補充説.

對於覺得有更深入的內容需要袒露的同學,也可以給以補充説,如:《秋天的懷念》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站起來補充説,自己也很喜歡最後一個自然段,原因是作者寫了後來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開得爛漫,作者寫菊花這種能在寒風中開放的花,就説明菊花能戰勝惡劣環境,依然開放,自己也要像菊花那樣,與生活中的困難鬥爭,勇敢活下去.再如:《地震中父與子》一文的教學中,有位同學説,文章最後一自然段讚揚父親在危難中堅持不懈地尋找兒子,終於把兒子從死亡線上拉回來,父愛是偉大的.另一位同學補充説,我認為兒子也是值得讚揚的,兒子在災難中先讓父親救出同學,這種精神也是了不起的.教師把他們説的話綜合起來説,這就是一對"了不起的父與子".

(三)異樣説.

對同學的看法有不同體會的學生可以説説自己的見解.説出來,感染其他沒有發覺的學生.如:《秋天的懷念》最後一個自然段,有位同學説,在媽媽離開後的日子,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看到"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高潔,紫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覺得作者寫菊花的淡雅,高潔,熱烈而深沉,這就正如她的母親對子女那種純潔高尚,無私的感人摯深的母愛.聽了這個學生的獨到的見解,我很震驚,在我翻閲的許多教學用書中都沒有提到這一點.學生卻從讀文中感受到了,這也許就是史鐵生《秋天的懷念》中所寄託的感情吧!

(四)選擇説.就是要讓沒有發言的學生,對學文過程中你比較贊同或欣賞的説法,做有選擇性的重説,旨在輔助差生.學生的差異是存在的,對於閲讀不夠深入的學生,往往是能找到自己喜歡句,段.但卻説不清自己喜歡的原因,沒有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當他或她聽到同學所説之後,再來用語言表述哪怕是重述,也是有益的.多次的磨合,這種差異就會日趨減少.

讓學生人人都説,人人都有體會,人人有收穫.改變了課堂教學以往情形以教為主,以學為輔,變學生被動學為主動學,以動帶靜,以優促差,全班同學學習語文的主動性,積極性更高了.文章中重點,難點在學生無拘無束的説的過程得以消化.更重要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在師生間,生生間交流過程中得到提高,何樂而不為?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中,我首先利用噴灑空氣清新劑,聞到花香,讓學生用手對着臉扇風的感受,引出本節課的主題,從這些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例着手,認識到物質由粒子構成,只要細心觀察,就能感知到它的存在。利用學生的好奇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知識,並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引導學生根據現象大膽猜想,並進行實驗探索分子的性質。以苯分子的圖示和水分子的質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數目讓學生直觀的感到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以品紅的擴散為演示實驗和氨分子擴散實驗為例,指出分子是不斷運動的。用“1+1”是否等於注射器抽壓實驗比較驗證,形象説明分子間有間隙。

最後,選擇六位同學表演,分別扮演氫原子、氧原子,演繹電解水的微觀過程。使得變抽象的微觀知識 更為形象,讓學生更加深刻體會,化學變化的實質在整個過程中,都以探究教學為主線,不斷髮展學生的思維,真正做到了理論聯繫實際,變抽象為現實,化難為易。既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又使學生體驗到了探究活動的過程、方法和成功後的喜悦,從而使學生產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進一步瞭解化學的情感,樹立學好化學的信心。

成功之處:

1、學生試驗現象明顯,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還能啟發學生的思考,同時增強了學生的有關基本操作能力;

2、這一課題中由於聲畫、型、文並茂,形象活潑,使抽象知識具體化、複雜知識明瞭化,學生能體驗到化學變化實際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組合成新物資分子的過程,為深入理解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鋪墊;

3、最後設計的習題,為學生理順了用分子原子觀點説明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根本差別,也理順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關係和根本差別,使學生能輕鬆愉快地接受這些較為抽象的知識。

不足之處:

本節課反映出學生對身邊的化學物質瞭解不多,對常見的化學現象注意不夠,對一些較為複雜的例子,還難以用適當的語言去描寫。因此在教學中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髮散思維,從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描寫問題,培育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從宏觀現象想象微觀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感受到:

1.我們的概念教學一定要遵照學生的認知習慣。

2.我們的講解一定要從生活中來,向生活中去。

3.把握大綱,統覽教材一定要心中有數。

具體來説就是:

1、學生的認知習慣是由淺入深,步步深入,不能空想一口吃個大胖子,一步到位的想法在中學教學中不可能實現的。

2、學生接受知識的道路是“先建模,再抽象,最後才運用,而且運用的時候一定要小步走,逐漸提高”。

3、化學學習不能脱離生活,要多舉例子,從中找到規律,切記不可過於抽象。

4、還要適當進行知識融合,到了一個階段,就要利用近期所學的新知識對舊知識進行升級。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7

一、追求平等對話

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和組織者。語文課堂應該提供一個平台,讓學生置身於與教材、與作者、與同學、與老師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師生共同經歷,共同生成。首先,對話的關係是平等的。《小鹿的玫瑰花》一文,要讓學生體驗到“能夠給別人快樂,自己也快樂”是不太容易的,但通過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教學中,抓住了一些看似平常實則頗具玩味的詞句,如:“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沒看着。”和“看來,你的玫瑰沒有白栽。”,學生從無疑到有疑,從有疑到解疑,隨着思考的加深,感受的加深,情感的體驗也在不斷地生成。

二、注重情感體驗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情感流動的過程。有真情付出,才會有心靈交匯;有情感體驗,才能與文本對話。因此,課堂中,教師要以自身的激情引導學生,用他們全部的理智、經驗和情感去感受、領悟、欣賞課文的內涵。《小鹿的玫瑰花》一課,就多處引“移情”進課堂,注重體驗。學生一會兒是小鹿,在“如果你就是小鹿,躺在牀上的那段日子,想得最多的會是什麼?”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是那麼迫切希望看到玫瑰花,感受到他看不到花時的那種惋惜和難過。一會兒又成了黃鶯和微風,在“黃鶯,你為什麼見了玫瑰花就想唱歌?”和“微風,大夥兒在誇你的時候,你心裏怎麼想?”的體驗中,感受到小鹿的玫瑰花給別人帶來的快樂。隨着體驗的深入,學生自然而然就能感受到小鹿自己沒有看到玫瑰花但仍然發自內心的那種快樂。不斷的角色體驗的過程,是學生全部生命活力的外化,是對課文中包含的思想情感的重新組合和建構。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8

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是在學生認識100以內的數並會比較數的大小的基礎上安排的。通過教學,使學生會使用“多些”、“少些”等詞語描述兩個100以內數的大小關係,進一步培養數感。

授教過程中從不同層次的練習設計及不同的提問方式,從各種角度觀察學生的學習效果。但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尚不足,比如説指導學生説説“紅金魚比黑金魚多得多”還可以怎麼説,學生反應不強烈。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數學,體會數學生活,是一個長期的教學目標。

作為一節典型的概念數學課,讓學生自始至終地立於自主探索的地位,教師只是引導者和組織者。在教學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斷遇到挑戰,並不斷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9

這學期學校安排我擔任了五年級綜合實踐課的教學工作。作為一個在這一學科毫無經驗的老師,這一學期可以説是在摸索中前進。有以下幾點初體會:

一、讓綜合實踐活動迴歸生活和迴歸社會。

國小綜合實踐課要回歸生活和社會,我們不能將學生圈於學校,而要以學生的活動和交往為線路,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維的活動網絡,全面實施教育。引領學生走出校門,走進社會,在家庭、社區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用自己的心靈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教師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留心觀察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變化,體會社會進步與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積極影響。通過簡單的觀察、調查鍛鍊和提高調查、探究及蒐集資料的能力,學會討論與合作。從而讓學生們在自主學習中瞭解到了通信及交通的發展與人們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繫。

二、綜合實踐課學生是主體。

綜合實踐活動,活動活動,必須讓學生動起來,在活動中發展,在活動中受益,在活動中體驗成長,在活動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是讓老師當主導,由老師來活動,而應該採用新的“活動教育法”來“活動育人”。

三、老師+學生=朋友

老師與學生在教與學中,本來就是相互促進,相互提攜的朋友關係,而在綜合實踐課中體現的更為突出。綜合實踐的“教”不是我們平常所説的“傳授”,而是“指導”。從主題的確立、研究方案的制定、各小組進行深入探究、到研究成果總結匯報、學習的收穫,整個實踐過程中,都是學生行動,再加老師的指導,相互合作完成的。老師、學生在活動中是平等的探索者,也是相互合作的朋友。

在以後的日子裏,我能為孩子們創設可以任意高飛的天空和可以盡情跳躍的大海;也希望讓我的課堂因為有着平等、民主的朋友之情而更加充滿創造的活力、更加多姿多彩。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10

小班幼兒由於年齡小,剛從家庭走向新環境,對繪畫幾乎是一無所知,發展水平只是一個“塗鴉期”。比如,我在第三週上的“神奇的筆”(繪畫)一課時,讓幼兒為一隻氣球塗色,開始時大家興趣都很高,但是由於他們不清楚應該如何塗色,雖然老師示範過,但他們不懂得如何運用色彩,有的用各種顏色在氣球上東一根、西一根畫,有的索性畫在氣球外面……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老師千萬不能急於求成,不必強調幼兒畫的好不好、像不像。

這樣會讓他們失去繪畫的興趣和熱情。我們應該去引導、呵護和培養他們。比如給氣球塗色時,小朋友常常把顏色塗到輪廓外面去,這時候老師應該引導孩子儘量注意不要塗到氣球的外面去,因為不小心塗到外面去了,氣球就會“嘭”的一聲爆掉了。這樣説小朋友都開心的笑了。在塗色的時候都格外的小心了。所以我覺得老師在培養幼兒繪畫時,首先要從興趣出發,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然後再教育指導他們該怎樣畫才會更好看。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11

課文中難理解的句子比較多,比較難讀懂,因此我在備課時想力求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文章中深刻含義,用有感情的朗讀來表達出學生的感悟和體會,進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麗”的深刻內涵。但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為此我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上完課後,第一感覺就是沒能更好地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儘管對這班學生知之甚少,這種情況卻不在預料中,這麼沉悶還是出乎意料,我很努力地用語言激勵、啟發,但是感覺孩子們一直很拘束,不能以輕鬆的狀態面對課堂學習。從我自身反省,我覺得我在課堂把握上存在一定的欠缺,沒能從孩子的切身實際出發,過於注重課堂環節與教學結構的把握,沒能適當的停下來調整節奏,讓學生來適應課堂氛圍,讓這種拘束的氣氛有所改變,是很大的失誤。

儘管遺憾,卻也有欣慰與收穫。學習了前輩教師的寶貴的經驗,聆聽的各位領導的精彩的講評分析,使我受益匪淺。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12

在教學《過秦論》一文時,老師們在備課會上提出了很多問題,在本單元所選的課文中,本文是篇幅最長且難度最大的一篇,難度大主要表現在實詞的生字較多,虛詞用法比較複雜,文章雖然是議論文,但是,按照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此文,它很不規範,議論文不講理,而全靠擺事實,議論成分很少。對此,我在教學中採取了以下的一些措施。

1. 確實教學目標,如,在講解第三段的時候,我重點講解了“餘烈”、“六合”、“卻”、“愚”、“弱”等實詞;虛詞重點講一個“而”和“以”字,其它地方可以淡化。

2. 第四段我在確實教學目標的時候,重點講了實詞活用現象名詞用如動詞和名詞作狀語。如“甕牖繩樞”、“雲集響應”、“景從”等這段的虛詞可以不講了。

3. 第五段中虛詞的重點依然是“而”和“以”的用法,照應前面的文段繼續鞏固這個虛詞的用法;在實詞方面,我重點選擇了“小弱”、“道”、“序”、“朝”等實詞的用法。

4. 由於賈誼這篇“論”文是以賦作論,其中文學的味道很濃,應該通過反覆的誦讀來讓學生體驗語言的表現力。在前面的段落裏可以看到大量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文章辭采飛揚,如行雲流水。像大量的排句、對偶句的使用;誇張手法的運用(關於六國的謀士將領很多都不是一個時代的人,而且相距甚遠;同時可以結合課文練習三中的句子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本文的句式特點,當然,駢散結合,使得行文在整齊中富於變化,朗朗成韻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特色。

5. 在相關的語段的教學中,我還引導學生討論一些關鍵的字詞的作用和表現力,進而深入理解文章的內涵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如我在教學第三段時,提出兩個問題一是西段中能夠表明作者態度的是哪個詞?你從中讀出了什麼味?在章法上,它起到什麼樣的作用?明確:“自以為”,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説出了自己的體會,有的同學認為是“狂妄自大”,有的同學説是讀出了秦始皇的自信,有的同學讀出了秦國實力確實強大而不可撼動,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對秦始皇的否定,有的同學讀出了作者嘲諷等等。在此基礎上,我再問學生,這個詞在文章的章法上起到了什麼作用?很多同學都能理解説是引起下文,但是,這只是説對了一半,作者這樣寫實際是為下文張本,否則,這段話難以與下文關聯起來。即,按照正常的邏輯,秦始皇統一六國,又採取了一系列的嚴密措施,那麼,秦國,不秦朝當然應該是子子孫孫為皇帝可傳萬世而不絕了。但是,作者在這裏偏要説是“自以為”,給了它一個似褒實貶的結論,為下文秦滅亡的結果來做鋪墊,真是匠心獨運,妙手天成。通過這樣的賞讀,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在賞讀關鍵字的時候,我還讓學生比較了“愚”和“弱”這兩個近義詞在表現上的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作者在表現的時候有所側重:一個是指思想上的愚昧,一個是指實力上的削弱。這也是讓學生產生興趣的地方。

6. 在第四段的教學中,我讓學生認真比較名詞的活用的現象:作狀語和作動詞。兩個知識點都非常重要。可是有些學生容易混淆,用這個例子來區別,很有可比性,也容易讓學生通過記住語言材料來記住用法,效果明顯。然後讓學生討論“轉而攻秦”的“轉”裏暗含着作者的表達意圖。學生只有聯繫整個這段話才能作出比較確切的解釋。很多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説明他們結合語境來理解詞語意義的良好的閲讀習慣還沒有形成。結合全段的語境,顯然作者是表達出陳涉等人的起義是倉促之間攻打秦國,強調沒有準備的意義。

7. 在第五段的教學中,要求學生結合金聖歎的對《過秦論》的點評來思考。本文以大量的篇幅鋪張宣揚秦的興盛史,再以秦的速亡史與之比較照應,運用了先揚後抑、揚中有抑的手法,處處以襯托、對比來形成反差,得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説明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不施仁政施暴政結果,勸戒後來的統治者只有施仁義,行仁政,才能長治久安;同時,這也體現了賈誼作為辭賦家的政論特色,用誇飾的手法敍事狀物,達到文勢滔滔,波瀾層迭的藝術效果。

總之,《過秦論》雖是一篇長文,但是,我們也可以嘗試短教,也可以嘗試簡教。語文教學首要的問題當然是教學內容的確定,因為,一篇文章可以有無數種的教法,此所謂教無定法。但是無論如何變化,語文課必須有語文的味道,必須像語文的樣子,必須循語文的規律。所以,我認為教學內容的核心當然是教學目標,目標定了,我們才不會跑偏,此所謂萬變不離其蹤,“緣督以為常”。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13

課前我通過播放《曹衝稱象》的動畫故事讓學生説説曹衝是用什麼辦法稱出大象?然後指出:曹衝用相同重量的石頭代替大象的重量,這就是解決問題的一 種策略——替換,今天我們就利用這種辦法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引出新課。生動有趣的動畫場景加上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及進 一步探索新知的慾望。並且通過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替換策略的必要性,以及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解決問題的策略——替換》這一課, 主要是讓學生經歷3個層次:體會 “為什麼要替換?”;掌握“怎樣替換?”; 理解“換了之後怎麼樣?”。例1主要讓學生產生替換的需求,並探索替換的方法;通過“倍數關係”的練習讓學生掌握替換的方法,並通過曹衝稱象進一步理解替 換的相等關係,“差數關係”的練習使學生再次積累用相等關係進行替換的經驗,以及理解替換後數量關係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也是這節課的教學難點。整節 課,並不在乎學生能否獨立運用策略解決多少個實際問題,而是要學生體驗每一策略的形成過程。所以,在這節課上我注重讓學生説想法,説替換的過程。

通過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使我更加明白了 “數學方法是數學的靈魂。”數學的學習,對學生來説,能使其終身受用的,絕不僅僅是知識,數學思想方法獲得是更重要的。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上第七冊《百鳥朝鳳》這一欣賞課時,樂曲中出現了許多小鳥的叫聲,為了能使學生更好的瞭解樂曲內容,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就請幾位男同學上台模仿小鳥的叫聲,再請幾位女同學上台模仿小鳥的動作,台上的同學表演得很投入、很起勁,就像演員在舞台上為千萬觀眾表演一樣。看到台上的同學表演的那麼起勁,其他同學也不甘落後,紛紛舉手要上台表演。我看到全班同學的積極性那麼高,表演慾那麼強,就知道時機來了,於是我鼓勵全體學生一起學鳥叫,一起模仿小鳥的動作,把百鳥齊鳴的景象表現出來,這節課學生不但學得開心而且還過了一把“演員”癮,學習效果非常好。

經過嘗試和探索,我覺得在課堂上應設景造境,讓學生邊聽邊做律動,多給學生表演的機會,這樣既可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表演力,還能鍛鍊學生的膽量,從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石榴的教學反思 篇15

“0×5=?”一課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第四單元“乘法”中有關0的乘法教學。這一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1、探索並掌握“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規律。2、根據這個規律,掌握乘數中間有0和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體驗算法多樣化。

在教學時,我畫了5個方框,每個盤子裏有3個圓圈,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然後擦掉一個圓圈,剩兩個圓圈,再問學生一共有幾個圓圈?用乘法怎樣列式?……直到方框中一個圓圈都沒有。然後讓學生計算 3×5=,2×5=,1×5=,0×5=這幾個乘法算式,並讓他們根據乘法的意義來找規律,説明0×5為什麼等於0?讓學生明白“0×5表示0個5相加,也可以表示5個0相加。0個5相加是0,5個0相加也得0,所以0×5=0”。講到這裏,有的學生説“5個方框都是空的,一個圓圈都沒有,當然0×5=0”。當時我就覺得孩子們根據教材中的實際情境再結合乘法的意義去理解為什麼0×5=0,比老師單純地利用乘法的意義去講解,學生應該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對他的説法我給予了極大的肯定和鼓勵。

通過這個小小的教學情節,讓我進一步明白了情境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起到的作用真的是很大的。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同時它更能幫助孩子理解所學知識。

在探討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時,我逐步引導讓學生自己比較乘數中間有0的乘法算式的積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能正確處理乘數中間的0。

探討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時,我讓學生小組交流自己的算法,然後比較怎樣算最簡便。這樣不僅讓學生學會了與人合作,還親自經歷了計算的過程,最後我加以小結,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最簡便的算法。

練習中通過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讓學生掌握了算法,還讓學生能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實際問題。美中不足的是,在最後的練習中,由於自己的疏忽,解答題的問題出現了問題。這讓我非常自則,不過整體還是很成功的。

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的開心,特別是開始的情境教學,更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節課的學習打下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一定要注重情境的引入,要在情境中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儘可能地從身邊的實際例子中去探索數學知識,理解數學知識,從而感受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隨處可見的,數學就在我們的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