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清朝後妃等級制度如下:

清朝後妃等級制度

皇后 一人

皇貴妃 一人

貴妃 兩人

妃 四人

嬪 六人

貴人 不限人數

常在 不限人數

答應 不限人數

官女子 不限人數(官女子是宮女晉封)

清朝後妃制度的形成有一個過程。

關外努爾哈赤時期還沒有後妃制度。這時妻妾沒有名號。努爾哈赤的16個妻子都叫“福晉”(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晉姑且依後來的制度稱為皇后,其他稱妃子)。皇太極時期,有了后妃之別,建立了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官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入關後,后妃名稱多了起來。順治十五年(1658)決定採用禮官建議,乾清宮設夫人1名,淑儀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寧宮設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沒有定數。此外還有女官。然而這個制度並沒有真正執行。

康熙後典制完善了。后妃設皇后1名,居中宮,皇貴妃1名,皇妃2名,妃2名,貴人、常在、答應,沒有定數,分居東西12宮。東宮有景仁、承乾、鍾粹、延禧、永和、景陽,西宮有永壽、翊坤、啟祥、長春、鹹福。每宮都有宮女供役使。

下面是清朝12帝后妃數: 清朝12帝的后妃數目都不相同。這説明制度雖然有,但沒認真實行。后妃如何選擇? 第一步是選秀女。

每3年由户部主持選閲駐防八旗和外任旗員之女。吳振械《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五敍述了挑選八旗秀女的做法:

舊制,挑選秀女,皇后及內廷主位之親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員、兵丁、閒散之女子,皆備選。嘉慶十一年,命漢軍自筆帖式,驍騎校以上女子備選。十八年,命滿洲蒙古自護軍、領催以上備選。其拜唐阿(執事人)、馬甲(清代八旗驍騎營馬兵的別稱)以下女子不備選。

挑選八旗秀女,事隸户部。其年自十四至十六為合列。有應挑而以病未與者,下屆仍補挑。年已在十七以上,謂之逾歲,則列於本屆合例女子之後。每日選兩旗,以人數多寡勻配,不序旗分也。挑選之前一日,該旗參領、領催等先排車。如挑正黃、鑲黃兩旗,則正黃之滿、蒙、漢分三處,每一處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鑲黃之滿、蒙、漢亦分三處,每一處亦按年歲冊,分先後排定,然後車識行。首正黃之滿洲,而蒙古,而漢軍。繼以鑲黃之滿、蒙、漢。貫魚銜尾而進,車樹雙燈,各有標識。日夕發軔,夜分入後門,至神武門外。候門啟,以次下車而入。其車即由神武門夾道而出東華門。由崇文門大街至直北街市,還繞入後門而至神武門。計時已在次日巳午之間。選畢者,復以次登車而出各歸其家。雖千百輛車,而井然有序。素謂之排車。聞舊時車馬雜沓,先後凌亂,應選者爭路不得進,不特墜珥遺簪而已。自嘉慶間額駙丹巴多爾濟定此法,人皆稱便。又內務府三旗挑選,亦排車在地安門之沙灘地方。

應選女子入神武門,至順貞門外恭候,有户部司官在彼管理。至時,太監按班引入,每班五人,立而不跪。當意者,留名牌,謂之留牌子。定期復看,復看而不要留者,謂之撂牌子。其牌子書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滿州人(蒙古、漢軍則書蒙古、漢軍),年若干歲。

秀女人宮後,一般封答應。然後其中一些晉升為常在、妃、嬪、貴人。貴人以上得出自世代顯貴人家,貴人以下只須從拜唐阿子女中挑選。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孫。至於皇后,一般一先由太后從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兒中挑選,由皇帝冊封。日後,皇帝不喜歡還可以撤換。順治帝就廢過八年(1651)八月冊封的皇后博爾濟吉特氏。

清王朝把選擇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選擇后妃,主要從滿族中挑選,其次是從蒙古貴族中挑選,目的是為了加強與蒙古貴族的聯繫。佟洵、侯久萱《清宮后妃》根據《清皇室四譜》編制的《清宮后妃表》,列出12帝的后妃170名,除3名未標族名外,其餘有136名是滿族,女真族12名,蒙古族21名,漢族8名,維吾爾族1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