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姥姥的剪紙》有感

上週,通過集體備課,執教了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第12課《姥姥的剪紙》。作者笑源為我們描述了作者有一位剪紙技藝高超的姥姥,她手裏的剪紙會説話,會傳情,永遠牽動着作者的心,讓祖孫有了太多的回憶與快樂。

教《姥姥的剪紙》有感

因為是和杜老師同題異構研討,所以在她備課研討時,我還在反覆研讀文本中,到底如何解讀文本呢?

通過反覆研讀,自己對文本的確實能夠深入理解體會了。於是我抓住了文末的一句話為主線,以“有聲有色”為抓手,來回憶姥姥剪紙的畫面以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然後,通過“刷刷”的剪紙聲來串聯課文的第二、第三段(因為課文的第二、第三段各有一句話含有“刷刷”)。線索有了,於是開始了教學設計。

在第一課時瞭解姥姥的剪紙的段落裏,我抓住第一自然段,幫助學生理清三個自然段之間的關係。通過讓學生尋找並反覆朗讀描述姥姥剪紙的語句,體會姥姥剪紙“神”在哪裏,例如“要什麼就有什麼了,……無所不能”、“你姥姥神了,……公雞能打鳴”、“無可挑剔”等語句,堅持以讀為主,再仿説,恰當安排好“讀、講、練”,增加學生的積累,逐步將文中的好詞句內化為他們自己的語言。在第二課時教學過程中,我着重引導學生感悟作者字裏行間流露出的那份以剪紙為紐帶的濃濃祖孫情以及作者對姥姥的深情思念,對親人的感恩、對童年的眷戀之情。課堂中,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成為了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成為感悟作者和姥姥之間濃濃親情的一把鑰匙。

反思:

一、對於類似於《姥姥的剪紙》這樣的長文本該如何處理?

高年級的課文篇目越來越長,當我深入其中的時候,總會覺得這裏也好那裏也好,想要藉助這個文本給學生的似乎很多很多。就像《姥姥的剪紙》一課那樣,這邊的字詞要摳一摳,那邊可以想象説一説,只覺得內容太多,教不完,所以也就有了一二兩課時這樣的劃分。但仔細想來,這樣的劃分卻是第二課時失敗的地方之一。

我想長文本短教需要找準精當的切入點,要在把握主體的前提下,提煉出一兩個看似平易卻能牽動全篇的問題,力求抓住“動全身”的“一發”,通過環環相扣的問題鏈,聚集於一點。而每篇文章“提領而頓,百毛皆順”的關鍵點是不同的,需要老師的一雙慧眼。

二、對於學生主體地位如何體現?

教師對教材有了較深的理解和把握之後,如何讓學生也能感悟到呢?在教學中,我過度關注了教師的引領作用卻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中也未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投入其中的狀態不是很熱烈,因此,在教學中如何有機地引導學生解讀文本中理解,着實是個難題。

我想,範校引導我們“先學後教,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或許正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把鑰匙。在學習了杜郎口中學、天卉中學和前景學校的課堂教學理念以後,我想,我們確實到了應該在課堂教學方式上作出變革的關鍵時刻了。不要讓課堂成為教師的展示的舞台,把我們的課堂還給學生,讓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成為學生積極踴躍、主動學習的討論、表達的聲音。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