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

欣賞是美術教學中最常見的活動,這是由美術教育的直觀性所決定的。眼看心思成為學習美術主要的途徑。但在欣賞活動中,僅讓學生瞭解作品的藝術特點是遠遠不夠的。藝術作品的產生有特定的時代文化背景,又與藝術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關係。這些都應該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到,使學生對藝術家及其作品有較全面和立體的認識,才能使學生在美術欣賞課中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得到全面地發展。在此基礎上,如果能調動學生的自發思考、自主探究,創新才能成為可能。因為創新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具有探究精神。這也是美術欣賞要達到的目的。

國小生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

所以,就目前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從事國小美術教學的點滴經驗,談談自己的些許想法。

一、 啟發誘導,激發興趣

正如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説過:“我認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美術欣賞課對於國小生來説是一個難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陳舊,使學生上欣賞課味同嚼蠟,興趣索然。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是欣賞課要解決的第一個難點。這時教師的“啟發誘導”至關重要。

在嶺南版第六冊《古老的交通工具》這一節課中,我以提問的方式導入,引導學生從今到古。

(1)、“假如你穿越時空來到了漢代,你們那個時代的交通工具都是什麼樣的?”,

(2)、“ 假如你來自年代久遠的原始社會,那麼平時出行你都會乘坐怎樣的交通工具?”,

(3)、“假如你就是大唐的天子,你能給我們介紹一下你的臣民他們又是怎樣的生活情況嗎?”….

這種種的假設,使學生很自然的就融入到了古代人的角色中,自己忽然變成了一個古代人,他既新奇,又激動,所以,他很樂意以主人的身份帶我們大家一起進入到古代社會,從而接觸、認識、學習“古代的交通工具”。當然,學生課前資料的收集和充分準備是前提。

二、 自學新知、發現疑難

以往欣賞課的一大弊端就是學生在沒有充分觀察、感受一幅作品時,教師的講解就已經開始了,學生始終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而課前預習能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參悟作品,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開始,預習要根據教學目的精心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閲讀每一幅作品。設計預習題主要是針對低年級的學生,中高年級的課前預習一般不用提出問題,可以讓學生在閲讀時,自己尋找問題。

在嶺南版第六冊的教材《巧變虛形與實形》中,我就讓學生上課前作了個預習,並把不理解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

問題(1)、什麼是實形?在哪裏見到過實形作品?什麼是虛形?舉例説明。(並出示相關圖片或作品)

(2)、對稱形有什麼樣的特點?請舉出幾個對稱形的藝術作品。

(3)、對稱形有什麼樣的藝術特點?幾個簡簡單單的問題,就把這節課的知識點給解決了。

三、討論交流、適時點撥

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要欣賞的作品有了一定的感受,這時,教師所要做的就是要讓他們把自己的感受説出來。國小生感受的審美成份和質量雖然是有限的、低層次的,但確實是他們的親眼所見、親身所感。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大的心理空間。不要以自己的角度來審視學生的表現;更不能不顧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語言能力,用過於理性化、專業化、成人化的語言對作品進行分析、點評;不要教給學生所謂的“標準答案”,因為任何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的人看來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即使是同一個人,對同一件美術作品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評價和感受。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參與機會讓學生多看、多説,讓學生多探討、多交流。學生通過交流,把自己對作品獨到的見解和鮮活的思維充分展現出來,同時也知道了自己的感受與別人的感受存在的異同,教師再適當地對作品的含義和與此對應的形式作一些規範的理性分析,從而讓學生個體感受與羣體感受達成“共振”,這樣才有利於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和培養。

教師在教學時要給學生更多的欣賞視角,首先要告訴學生,一幅作品不能孤立的去分析,比如可以把同一時期、同一畫派的作品作比較欣賞等。其次是對有獨到見解的學生要給予高度的讚揚、熱情的鼓勵,培養他們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評價標準。

在國小美術課堂上,“愛講話”是一個普遍現象。“愛講話”有時會是在討論剛剛結束後,有時是在看到喜歡的圖片或作品,有時是在畫畫的過程中。其實,作為教師,看到學生這麼“愛講話”應該高興。因為這恰恰説明學生對這節課感興趣,有講不完的想法,他很希望跟自己的同學去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在這個時候,老師不應一味的去 “鎮壓”,覺得這樣“吵”影響了課堂紀律,而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受到了打擊。

四、課後練習、鞏固內化

現有國小美術教材中,美術欣賞很少有明確的課後作業或者練習,知識得不到鞏固,加之欣賞活動多而分散,學到的知識很快就忘記了,所以,在教學中,可以給每節欣賞課設計不同類型的課後練習。如嶺南版第五冊《各式各樣的民居》中,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和家人或鄰居談論交流他們家鄉的民居,以及在民居的背後發生的一些故事。或者一個單元的欣賞課學完後,來一場知識競答,針對這一單元的內容設計一些問答題,讓學生搶答,同學們在互相搶答中,對所學知識進一步鞏固內化。欣賞與評述課是國小美術教學的四大課型之一,是訓練學生對視覺媒體的感受和審美評價能力的主要途徑,其教育功能自不待言。但是,長期以來,在國小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多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教師按照教材照本宣科,以課本為主導將美術作品介紹給學生,以期望達到提高學生的藝術鑑賞能力和審美品位。其實美術欣賞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美術知識技能,更重要是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審美趣味、創新能力和個性品質以及情感態度。

在嶺南版第五冊《各式各樣的民居》中,通過讓學生對傳統民居的體驗,逐漸內化為了一種鄉土情感,在講解欣賞的過程中,通過在一定人文背景的襯托下,古老的民居成了一件件的藝術品。這些具有深厚歷史沉澱的民居不僅藴含了複雜的民族情感因素,更傳達出智慧含量豐富的的民族文化神韻……

卡西爾曾説過:“

為了欣賞藝術作品,他必須以自己的方式創造它,我們若不在某種程度上重複或重構一件藝術品得已產生的創造性過程,我們就不會理解或感受它。”可見,真正的藝術欣賞是不可能沒有創造的。無疑藝術作品的的原創藝術家很富有創造性,但真正的藝術欣賞者,一個進行二度創作的“藝術家”,哪怕他還是個孩子,他也同樣可以通過參與藝術欣賞活動激發和表現出豐富的創造性,藝術欣賞活動同時也為欣賞者創造性地發揮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電腦網絡技術的發展,教師再也不用為查不到資料而發愁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為國小美術課堂教學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製作多媒體課件成為美術教師上欣賞課的首選手段。教師製作的課件事無鉅細,幾乎盡善盡美。所以,對於以後的國小美術欣賞課,只要肯鑽研、肯探究、肯實踐,我相信會越來越受到國小生的歡迎和喜愛,並且從中學到豐富的美術鑑賞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