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教育心得:“説課”有保質期嗎

昨天,我參加了縣教體局和工會組織的技能大賽。這次比賽共三項內容,微型課、説課、素質比賽。我參與的是説課——《伯牙絕弦》。本來近段在河師大參加國培,但還是專程回去了。

教師的教育心得:“説課”有保質期嗎

當我説要回去參加説課時,大家除了加油、打氣之外,不少人對“説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説課比較難,每一個環節都得有理論支撐。”

“説課容易乾巴巴的,不好突出亮點。”

“現在都是微型課,咋還説課呢?”

不管怎樣,我還是開始了積極的準備工作

什麼是“説課”?

根據自己的理解,加上查閲資料,得出説課就是:“教師在一定場合説説某一堂課打算怎樣上,以及為什麼這樣上,即對教學的設計和分析。其內容涉及教材內容的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效果的評價及其對以上諸項所作的分析。“説課”是一種課前行為,與課後的反思總結有所不同。”

準備“説課”

(一)瞭解文本。《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精讀課文,而且是文言文,整篇文章只有77個字,共五句話,第一句總起,二、三、四句順承而下,第五句急轉而和。文章講述了春秋時期著名的琴師伯牙和鍾子期因琴相識、相知的故事,後因子期不幸染病離世,伯牙悲痛欲絕,“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古”的感人故事。

選編這篇文章的意圖是:一、讓學生根據註釋初步瞭解文言文的內容;二、積累中華詩文經典,感受“知音”內涵;三、體會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二)預設流程。在瞭解了文本內容之後,我依託《新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要求,結合本單元訓練重點,同時,緊緊圍繞決賽通知中的“説課評分標準”要求,設計了説課流程,分別是:説教材、説目標、説教法、説學法、説過程、説練習。

(三)蒐集信息。有了初步完整的説課思路,於是我就開始查閲資料,凡是和伯牙、鍾子期有關的素材,不管是名言、故事、詩歌……,我統統存了起來。

(四)整理信息。在眾多的素材中,我來來回回地讀着,跟課文有關的我留下來,和文章無關的刪除,然後進行分類,看看用在哪一個説課環節。

(五)形成教案。由於前期的準備還算充分,所以教案初稿的整理過程比較順利。我邊製作PPT,邊整理對應的文字,很快就完成了。但這只是把説課的步驟進行了簡單的羅列,怎樣才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怎樣才能在8分鐘的時間裏,把教材説透,目標説清,過程説明白?怎樣才能讓《伯牙絕弦》的故事,在我的解讀下,由文本的內容上升為語文的素養,並由“知音”故事轉化為“知音”文化,成為知心重情、誠信的歷史標杆、文化標籤,並感染、打動在場的每一位人……

於是,我一次次調整、刪減PPT,一張、兩張……一遍遍精簡文字,一句、兩句,直到把每句話都壓縮到自己認為是最精煉的……

比賽“説課”

11月8日七點多,我就來到了教育局五樓,準備抽籤。這時候突然聽説“不讓用PPT”。

“天吶,這可咋整?調整文字還來得及嗎?”

“老天保佑,抽到下午吧,還有緩衝時間。”

果然遂願,一共47位選手,我抽了43號,心裏還有點兒竊喜。

因為比賽時間靠後,處理了一件急事之後,就回家調整説課稿。一個人寫呀寫……

下午兩點開始比賽。為了在家練習,就想時間差不多了再去吧。可不大一會兒,四間房的張麗琴老師打電話來,説:“李老師,你咋還不來,馬上輪到你了……”

放下電話,我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已輪到40號選手了。

我坐下來,然後告訴自己“穩下來”。平時以為很淡定的自己,在那一刻卻有點兒“亂”了。也許是在意每一次的成長機會,也許是慌慌忙忙趕路受了影響,腦子裏又突然想到上次比賽因臨時壓縮時間而超時的情景,自己就突然決定:把原來確定詳説的“説教學過程”的五個步驟壓縮,只概括標題,簡單介紹最後一個“回扣題目,昇華主題”的環節。

説完了,評委老師沒有吹起超時的哨聲。但因臨時決定,整個過程就好像一個空空的架子,沒有了預設的豐滿和鮮活。

我好懊惱……

怪自己:只知道低頭走路,卻不知抬頭看天。其實第一天微型課比賽的時候就不讓用課件,如果也像別人一樣打聽一下,不就有備而來了嗎?!

還有,這次比賽在暑假裏已經報完名了,為啥不早點兒準備呢?是拖延作的怪!

再有……

有感於“説課”

冷靜之後告訴自己:無論找什麼理由都只能是自我安慰,重要的是從每一次經歷中收穫成長的經驗。

通過這次説課,我堅定地認為:“説課,永遠不過期!”因為“説課”是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進行的。要説好課,教師就必須説出每個環節的科學依據,即把握好《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本節課在本冊書及本單元的地位,然後,圍繞單元主題,明確教學思路,制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方法,預設教學過程……這樣就很好地避免了教學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由此看來,“説課”是培養教師基本素養的重要手段,是上好課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説課”沒有“保質期”,因為它永遠不會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