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風有雨也有晴——《昆明的雨》評課稿

蘇軾在《定風波》中感慨着寫道“也無風雨也無晴”,表達對人生豁達的態度。而我今天卻想改用這句話,來評評閆慧芳老師的《昆明的雨》。站在老師的角度,我覺得這節課有風有雨也有晴。

有風有雨也有晴——《昆明的雨》評課稿

先來説説閆老師的晴。

晴是什麼呢?晴天晴日萬里晴空。而在閆老師的一節課中,我覺得晴是一種良好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的配合,是老師的投入。閆老師在導入的部分就放映了昆明雨季特色的各種類型的菌子,形態各異,造型可愛,成功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引入課文。接着,閆老師娓娓道來,出示三個小問題,讓學生來整體感知這篇課文,從生字詞到對文章的整體理解到文中抒發的感情,一步步引領學生走人文章,走人昆明的雨季。字詞關一步步過,給加點的字詞注音理解,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必須要打的基礎,不可忽視與放過。從字詞到找出作者對昆明的雨的感情,一下就將學生引入到對文章的分析之中。我們在課堂上常常對學生講知人論世,當我們瞭解一個作者的經歷的時候,我們也許就會明白,為什麼他們會在文中有這樣的情感表達,為什麼會寫出這樣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為什麼會對昆明的雨念念不忘呢?如果不瞭解這個作者的人生經歷,學生即使找到了表達對昆明的雨的情感這句話,也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所以閆老師在學生找出對昆明的雨的情感中心句後,就出示了作者的簡介,這非常必要,也展現的恰到好處。正是因為汪曾祺在昆明居住了七年,結識了人生中的摯友和伴侶,才讓他對昆明的一草一木那麼懷念,充滿無限的柔情蜜意。我覺得這是閆老師這節課的晴,温暖學生的心,一步步走,一點點來,將學生拉進課堂中。

再來談談風。

高爾基的《海燕》告訴我們,當變革出現時,會有風。同樣的,用在課堂上亦如是。閆老師在課堂的重點環節大膽選擇了讓學生自主品味賞析的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這是一個放手,也是需要我們語文老師都要努力去改變的一點。因為我們作為老師,不是演員,不需要在講台上展示自己。相反的,我們需要調動學生,讓學生成為演員,展示學生,讓學生學有所得。閆老師這次課堂上大膽的變革,是採用了圈點批註的方式,讓學生對文中的景、物、人、事進行豐富的想象,批註在書上,與同桌交流分享創作成果。這樣就把課堂還給了學生,但是為什麼説是變革呢,因為這次賽課用的是之前完全沒有接觸過的學生,我們不知道課堂上會有怎樣的表現,會不會冷場?學生會不會寫的和我預想的不一樣?會不會沒有學生配合我討論?諸如此類,會讓備課老師非常頭疼。但是閆老師克服重重阻礙,依然選擇了課堂生成式的圈點批註法,這樣就真正的讓學生從這篇文章中學到了方法,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文章,學文章,把課堂歸還給學生。哪怕充滿了許多的不確定,等風也要堅定地等着學生,讓他們來演繹自己的課堂。同時閆老師在圈點批註時給出例子和方法,這就讓教師在無形中引導着學生往前走,不至於讓學生迷失了尋找前方的路。

在品讀課文後,閆老師巧妙地將現實與課本內容結合起來,談一談我們生活在美好的事物,學會發現生活的美好。這個設計就與我們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相符合,讓學生在學課文的同時,聯繫生活,感悟生活,感受生活的美,陶冶情操。這就從語文知識素養的培養到人文意識的積累轉變。如此,閆老師的引導與設計就是風,是課堂清新的風,也是課堂變革的風,是把課堂還給學生的風。

最後,我們來談談雨。

《昆明的雨》將雨寫得“明亮、豐滿、使人動情”。結合我們生活中的經驗,雨帶給我們思索,幫助我們思考,讓我們能在晴日更輕快地前行着。閆老師這節課帶給我思索的是什麼呢?我覺得這節課還可以做一個有關字詞教學的提升。因為我也是八年級的語文老師,這篇課文剛剛學完不久,學生對課文的印象還比較深刻,所以在開頭部分可以將字詞設計一個提升活動,讓學生用字詞來談一談對這篇文章的整體印象,這就讓學生更加印象深刻了些。這是我對閆老師這節課的小小思索。

總之,有風有雨也有晴,收穫很多。

我們作為語文人,相信會一直在路上,感受陽光雨露,帶領學生,走入課文,讓學生自己感受語言和文字的美好,感悟生活。最後,仍然用蘇軾的《定風波》來結尾:“竹杖芒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感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