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生價值的美文欣賞:泡泡男孩

人生的價值何在?是單純在人世間走過,還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接下來小編為大家介紹關於人生價值的美文欣賞,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人生價值的美文欣賞:泡泡男孩

學生原創】泡泡男孩

一次偶然地紀錄片機遇,讓我瞭解到泡泡男孩的故事。

由於一種罕見的基因缺陷病,男孩大衞·菲利浦·威特因為自身沒有絲毫的免疫力,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生活在塑料“泡泡”隔離艙中。憑藉着“泡泡”的隔離保護,他活到了12歲零5個月。泡泡男孩被稱之為醫學奇蹟 。

但在我看來,他的一生卻是無比悲哀的。泡泡男孩的父母因攜帶相關基因,所生的男孩患此病的概率為50%,而所生的女兒卻僅可能是基因攜帶者,而非患者。在此情況下,相信一般人都會選擇要女兒吧!但當他們夫婦在醫院諮詢時,卻得到了醫生在某種特殊原因下給出的極不負責任的答覆。他們本可以通過骨髓移植治癒此病,但在當時骨髓移植的技術還不發達,而配型要求幾乎須100%吻合。所有醫生都明白這一事實,卻不願意面對。大衞降生之後,姐姐與他的骨髓並不匹配。這顯然是意料之內,也是情理之中,然而大衞卻必須獨嘗這惡果。原本只是暫時棲身之所的“泡泡”便成了他的“家”。

醫療人員被人們稱讚,但他們似乎是為了自己的發展與未來才鼓勵威特夫婦生下大衞的。如果治癒成功,他們會成為家喻户曉的學界偉人;如果治癒失敗,對他們而言也僅是一次“大膽嘗試的失敗”。是的,大衞如同實驗中的小白鼠被他們嘗試。當研究沒有進展時,他們也是一個個地退出了實驗組,只留下這次嘗試的悲哀的產物——大衞。

幸運的是,大衞很健康。即使泡泡成為他一生的棲身之所,即使他無法擁抱自己的家人,即使他永遠無法走出泡泡。紀錄片中的他被稱為“飽受磨難卻從不哭泣的天使!”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作為旁觀者的我們,又怎會明白他的痛苦與哀愁?沒有切身體會,又何談理解?就算理解,又豈能輕易諒解?擅自為他安上這一名號是極不負責任的,就如同醫護人員為他所做的一切,無非是一己之私的自我感動。因為這一切本可以避免。

有人説這是一條生命,拯救便是尊重。但事實是,在大衞還是受精卵時,之後的一切都是可以預料的。當他本身沒有意識,家人也沒有過多的感情時,結束這一切,難道不是很好的選擇嗎?但這一愚蠢的決定,使他的家人,在切實感受到他的存在後,滿懷希望後失去了他。而大衞也在見到這個世界後,意識到自己的不同後,明白自己的生命掌握於他人之手後。在嚐盡孤獨悲哀與世間百態後,離開了。他的離開,對於某些人是一種解脱吧。生而為人的大衞,被禁錮在牢籠之中,他做錯了什麼嗎?並沒有,但他卻承擔着這一事件中所有的惡果。對於其他有嚴重先天性缺陷的生命也是如此,我們不應執着於一條生命。

人生的價值何在?是單純在人世間走過,還是以自己想要的方式生活?生活的意義不在於活的狀態,而在於生的姿態。科學研究的意義在於發現問題,避免問題,而不是體現自己奮力解決本可避免的問題的形象。我們不畏懼問題與挑戰,但在沒有足夠能力時,不迴避可以避免的問題的行為也是愚蠢的。望看見這篇文章的諸位,當你要實施那些所謂善良而偉大的行為時,請停下來思考,到底是你需要一種“助人的經歷”,還是別人真的需要一種幫助?

教師評語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在讀到楊佳欣同學的這篇文章之前,我在生命和義理的取捨中信奉的就是兩千多年前的孟子的這句名言。捨生取義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思想中有着難以磨滅的印記,而且也被認為是民族精神的閃光點。然而在讀了楊文之後,我不禁陷入一種沉思,一種來自靈魂底處的生命的搏動。與民族歷史中那些大義凜然、彪炳千秋的人物比起來,泡泡男孩更像是嵌在牙齦的一根刺,讓人寢不安席,食不甘味;他又像是秋雨中緊貼地面的一片落葉,和千萬消逝的生命一樣的普通無常,但是那種離逝的方式難免讓人眼熱鼻酸。好的文章,不僅在於把作者的所感所聞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更在於引起讀者內心的合唱與共振。楊佳欣同學的這篇文章即是如此。(喬亞龍)

採編:劉曉斌 責編:喬亞龍

公眾號:曲一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