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調研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民政調研報告範文民政局“四羣”教育民情調研報告民政廳關於社區減災工作的調研報告民政對社會人才隊伍建設狀況調研報告

縣人大常委會:

民政調研報告範文4篇

按照年初工作安排和縣委批轉的縣人大常委會工作要點意見,20xx年2月18日—19日,縣人大常委會調研工作組對縣人民政府實施農村低保工作情況開展了為期兩天的調研。現將調研的情況報告如下:

一、調研工作過程

調研組分為兩個小組,第一組由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瑛帶隊,第二組由常委會調研員金明英帶隊,常委會部分組成人員及縣民政局、財政局負責人和縣人大有關委辦負責人蔘加。先後深入到高家鎮、包鸞鎮、許明寺鎮、湛普鎮等四個鄉鎮,每一調研組再分為兩個小組,一組聽取鄉鎮黨委、政府的工作彙報,另一組召集鄉鎮政府有關工作人員、村社幹部、部分縣鎮人大代表和部分農村低保户進行座談,最後採取隨機抽樣方式抽3—5户農村低保户,深入被抽查的低保户家中詳細瞭解有關情況。

二、調研工作結果

(一)基本瞭解了縣人民政府實施農村低保工作取得的成績,主要體現在“五好”。

1、領導重視,組織較好。20xx年,是我縣實施農村低保工作的第一年。一年來,縣鄉(鎮)兩級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切實加強了對此項工作的領導,認真組織相關部門和人員開展好農村低保工作。如許明寺鎮先後召開4次黨委(擴大)會議,認真進行研究和部署,其他鄉鎮也是多次召開領導成員會議進行研究;湛普鎮黨委政府將農村低保工作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抓,成立了以主要領導為組長的農村低保工作領導小組,認真研究政策,督促落實低保工作的調查摸底、政策宣傳和資金髮放等各個環節的工作認真組織開展好農村低保工作;高家鎮、包鸞鎮也成立了農村低保工作領導機構,切實加強了對農村低保工作的領導和督促工作,使農村低保工作做到了健康、有序、順利開展。

2、宣傳到位,執行較好。縣上於20xx年1月召開了全縣農村低保動員暨培訓會議,部署了農村低保工作,各鄉鎮也召開了各種會議進行認真的動員和培訓。如許明寺鎮通過召開村社幹部會議、村社召開黨員會議、户長會議等廣泛宣傳,讓廣大羣眾瞭解低保政策,積極參與社會監督;湛普鎮層層召開會議,進行思想統一;高家鎮要求村(社區)廣泛宣傳低保制度,嚴格按照規範要求,落實好低保政策;包鸞鎮對村上的農村低保工作人員和村文書進行了專題培訓,確保了在操作上不失誤,不走樣。同時,通過在豐都電視台、新聞社等媒體上廣泛宣傳,加大對農村低保政策的宣傳力度,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救助農村特困弱勢羣體的良好氛圍。

3、民主公開,實施較好。在實施過程中,各鄉鎮基本堅持了“公開、公正、公平”原則,在確定享受低保對象時開展了“三會一評”活動、在鎮務公開欄、村務公開欄等進行公示,基本做到了村民無異議。如包鸞鎮20xx年全鎮各村申請農村低保人員共186户,經調查、公示、審核後,確定了142户;高家鎮設立投訴電話,接受羣眾的諮詢和投訴,經羣眾舉報,取消了一名村主任的低保享受資格;湛普鎮嚴把村民委員會民主聽證、評議和鎮農村低保領導小組審核“兩個關口”,通過實行保障對象、標準、資金“三公開”和審查名單、審核名單、審批名單“三張榜”,基本確保了農村低保工作的公開、公平、公正。在四個鎮入户調查時,詢問其他村民對已享受的低保户有無異議時,均表示沒意見。

4、及時發放,兑現較好。從調查中看到,4個鎮的農村低保户均表示能按時、按量領取低保金。湛普鎮對已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員中的80歲以上、長期卧牀不起的重病人員和一、二級重殘人員每年增加120元的救助金也及時足額發放到位;許明寺鎮、高家鎮為農村低保户辦理了低保兑現卡,按時按量將低保金打入低保户帳户,讓低保户直接到農村信用社領取低保金,大大方便了低保羣眾,使享受低保的羣眾快捷、便利地領取低保資金;包鸞鎮、湛普鎮的低保户直接到鄉鎮民政辦領取低保金。調查時基本無低保户反映拖欠或未及時發放。

5、保持穩定,效果較好。由於嚴格了審批程序和堅持了公開、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的原則做好低保工作,全縣社會穩定保持較好。包鸞鎮由村上組織對申請户進行調查、評議,對評議結果進行為期7天的張榜公示,經公示無異議的再報鎮黨委政府集體審核,審核後再張榜公示;其他幾個鎮也嚴格按照縣政府及縣民政局有關文件要求,切實做好低保的各項工作,嚴格工作程序和要求,對維護社會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到目前為止,全縣基本無因農村低保政策的實施引發矛盾,無一人因此信訪,保持了社會穩定和諧。

(二)縣人民政府實施農村低保工作還存在有待改進和完善的方面,主要體現在四個“不夠”。

1、宣傳不夠深入。在調查中發現,鄉鎮領導重視程度不平衡,導致農村低保工作不平衡。有的鄉鎮領導重視不夠,由於害怕因廣泛宣傳導致享受面太大,致使鄉鎮負擔加重,因此在做工作時,不敢大膽宣傳、大膽實施,導致部分農民羣眾對農村低保政策不瞭解、不熟悉。如在入户調查時發現,有的農民羣眾反映“別人能吃低保,我為什麼不能吃”,就是因為沒能理解農村低保政策,把農村低保政策理解為是一種福利;再如,有的低保户對700元的標準是怎麼一回事,也不太理解。

2、享受面不夠寬。從全縣來看,寫申請的人多,而真正享受的人少。如湛普鎮20xx年寫申請要求享受低保的有幾百人,而真正享受的低保户只有24户52人;包鸞鎮20xx年全鎮申請農村低保人員186户,而真正享受的只有142户;許明寺鎮全鎮特貧困户586户2369人,而享受低保的户數只有177户383人。從全縣來看,20xx年,全縣享受農村低保的只有7387户14181人,僅佔全縣農村人口總數的2.1%,其中湛普鎮只佔0.6%,絕大多數貧困人口未能享受到農村低保政策,享受面太窄。

3、享受量不夠足。從調研的幾個鎮的情況看,低保户每月享受的低保金9元—58元不等,最高的一個月享受了58元,也僅有湛普鎮一人,此人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每月58元也不能完全解決其最低基本生活;最低的每月只有9元,還有的十幾元,多數是20元—40元之間。從現行的物價看,每月享受低保金9元人民幣還不夠買一斤豬肉(一斤豬肉市價13元左右),買植物油也只能買一斤多點(一斤菜油市價7元左右),完全不能滿足貧困農民羣眾的基本生活需求,對農村羣眾的生產、生活基本未起多大作用。

4、操作不夠規範。從調查的情況看,存在有這樣幾種操作不夠規範:一是發放低保金的方式不統一、不規範。有的鄉鎮在發放低保金時採取辦理農村低保卡的形式,讓低保户到農村信用社領取低保金,有的鄉鎮則在民政辦公室由專人按季度或按月為低保户發放低保金。二是在確定人均純收入項目內容上不統一、不規範。幾個鎮各村社在確定人均純收入項目內容時也不完全統一,有的計算了這樣沒計算那樣,有的計算了那樣又沒算這樣,有的反映在調查時農户隱瞞隱性收入,還有反映説調查時掌握項目內容不準確。三是確定農村低保對象不規範。有的採取民主推薦,有的採取入户調查,還有的則採取村支幹部憑印象,有的談到準備將採取以“抽鑑”的方式確定,花樣百出。

三、調研工作建議

(一)加大對政策的宣傳力度。

一是要加大對農村低保政策的宣傳力度。要採取召開各種會議、辦專欄、辦板報、政(村)務公開欄、有線電視等多種形式加大對農村低保政策的宣傳,切實做到讓這一惠民政策家喻户曉,人人明白;二是要加大對黨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的宣傳力度。如加大對計劃生育法的宣傳,讓農民羣眾切實做到少生優生、優生優育,提高人口素質,改善生存質量;加大對支農、惠農政策的宣傳,讓羣眾瞭解國家政策、掌握國家政策,從而很好的執行和遵守國家政策。三是要加大對道德規範的宣傳力度和對農民羣眾的道德觀的教育力度。要充分對羣眾進行愛老敬老孝敬老人的道德教育,讓年輕人孝敬父母、贍養父母,不把父母推向社會、推向政府,減輕社會負擔。

(二)做好擴面工作。

一是堅持逐步擴大的原則。建議由去年的2.1%在近兩三年內逐步擴大到5%,讓更多的農村特困人口享受低保。二是進一步細化對象條件。如對老弱病殘、鰥寡孤獨等弱勢羣體是否作為一個硬性條件納入農村低保對象應加以認真研究,以便鄉鎮、村社操作實施。三是合理界定農民人均純收入項目內容。對哪些可作為農民人均純收入項目內容,應加以明確和規範。四是適當降低並按各鄉鎮的實際情況負擔比例。全縣31個鄉鎮的財力發展不平衡,有的鄉鎮財力較好(如沿江的鄉鎮、沿路的鄉鎮),有的則較差,建議按鄉鎮財力大小以10%—20%的比例負擔。通過以上措施,將農村低保享受面逐步擴大,讓更多的農村貧困户享受國家改革發展成果,享受這一惠民政策。

(三)在提量上做好工作。

從XX年全縣農村低保享受情況看,最低的每月只享受了低保金9元,享受的數量太低。建議人均月享受應不低於30—40元,不足此標準的補足這個標準。同時,在調研中發現的雖然其家庭人均年收入超過700元,但由於這些家庭成員中有“老病號”或重病的或其他開支相當大而導致家庭貧困的,應建立救濟救扶制度,採取其他救濟措施,幫助其渡過難關。

(四)進一步規範工作方法和措施。

一是應當堅持公開、公平、公正,民主透明,社會監督和動態管理四條原則,確保這一惠民政策“陽光”透明。二是推行“九步”工作法,即:本人申請、調查摸底、社民小組推薦、村民議事代表評議、駐村幹部和村支兩委幹部入户核實、村支兩委初定、鄉鎮審核、民政部門審批、銀行發放。三是強化社會監督,做到“四張榜四公開”,即社民小組推薦後張榜公開、村支兩委初定後張榜公開、鄉鎮審核後張榜公開、民政部門審批後張榜公開。同時,可以在鄉鎮或村(居)委會設立農村低保舉報箱,接受全社會監督。

(五)加強組織領導,充實工作力量。

一是加大領導責任,納入全年綜合目標考核。20xx年,縣政府應將此項工作納入各鄉鎮全年綜合目標加以考核,與鄉鎮主要領導的工作實績掛鈎,兑現獎懲。二是加強工作機構建設。現在鄉鎮都是民政辦與計生辦合併為社會事務辦公室,對農村低保工作力度不大,建議應加強對鄉鎮民政辦建設,確保機構明確、職責分明。三是適當充實工作人員,切實做到有人辦事。

民政局“四羣”教育民情調研報告民政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自我局開展“四羣”教育以來,按照上級部門的安排和部署,結合我局工作實際,明確了工作目標和工作責任,嚴格要求機關幹部深入××鄉××村,作民情調研。

一、鄉情概況

××鄉轄5個村民委員會,61個村民小組。XX年末,全鄉總人口9924人,其中農業人口9713人。全鄉總耕地面積有12496.4畝,其中旱地11601.73畝,水田894.67畝,全鄉糧食總產量432.05噸,人均有糧441.2公斤,經濟總收入1392萬元,人均經濟純收入1414元。全鄉農業生產值完成2145萬元。

二、××村基本情況

××鄉××村地處鄉政府東北邊,距鄉政府所在地5.2公里、縣城23公里,從村委會到國道為土路,交通方便。總人口2869人,其中農業人口2783人,下轄21個村民小組。全村國土面積16.90平方公里,海拔1830米,年平均氣温16.90攝氏度,年降水量1480.50毫米,適合種植玉米、桐油、漆樹、核桃等農作物及經濟林木。全村有耕地面積2640.20畝,人均耕地面積0.88畝,截止目前,該村已實現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該村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該村設立黨支部1個,現有黨員40名,均為少數民族黨員,其中男性-1-34名,女性6人。團支部1個,團員76人。目前在上海、廣東、深圳等地區外出務工人員23人。近年來在國家“三農”政策的幫扶下,該村糧食增產、經濟收入逐年增多,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社會更加和諧穩定。據調查,XX年,單個農户家庭年總經濟收入最高達10000元,最低僅有840元,兩極分化嚴重。村民主要以種植玉米、核桃、漆樹等為主要經濟來源,由於受氣候、自然條件和歷史因素的影響,××村85%的農户居住在山頂和半山腰一帶,不適應種植水稻,養殖業方面也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絕大多數村民僅僅依種植幾分田地、幾棵核桃樹、漆樹,養幾頭(只)豬雞來維持生活。

三、農村低保工作開展情況

農村低保工作是一項關注民生、為民解困的重要工作,工作千頭萬緒,涉及千家萬户,與人民羣眾聯繫最直接、最密切的工作。隨着經濟社會的不斷髮展,國家各項涉農惠農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全國各地貧民百姓得到了實惠,基本生活有所改善,全縣貧困人口享受農村低保人數發展迅速。據調查瞭解,目前,××鄉××村已享受農村低保人數達1563人,其中老年人219人,學生104人,殘疾人296人,貧困老黨員21人,其他人員944人。享受農村低保人數佔該村總農業人口的56%。維護了人民羣眾的基本生活,促進的社會穩定。

(一)建立農村低保公示制度。在申請審批享受農村低保户過程中,村委會主要做到了幾方面工作:一是嚴格農村低保申請審批制度。村委會及時成立由村支書、主任、副主任、村民小組組長組成的工作組,通過調查瞭解家庭人口基本情況及家庭經濟收入情況,做好調查摸底、政策宣傳、對象產生、低保金髮放等各個環節工作。二是及時傳達省、州、縣農村低保有關政策,通報全村農村低保人數及相關工作情況,共同分析研究當前村內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三是嚴格按照《雲南省農村低保實施辦法》《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實施方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實施細則》等相關辦法和、細則,村委會加強對低保制度的落實,本着“本人申請、村務公開、民主評議、村組審定上報、張榜公示、政府審核、民政審批”的農村低保工作方式,認真做好該村農村低保工作,形成了農村低保工作責任制度。

(二)加強低保政策宣傳,營造良好的氛圍。自XX年實施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來,××村加強農村低保政策宣傳,堅持輿論先行,營造濃厚的輿論氛圍。村幹部通過辦宣傳欄、貼標語、召開村民大會等方式,把實施農村低保工作的目的、內容、方法步驟、工作程序、資金髮放和管理等講明講透,做到農村低保政策家喻户曉。據瞭解,××村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村民會議、村民代表會議,專項宣傳農村低保相關政策,XX年召開了2次會議,重點動員青年羣眾積極投身到經濟建設中,參加會議人數達1593人次,印發宣傳涉農惠農政策資料500餘份。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三)堅持原則,規範低保工作程序。按照縣民政局及低保實施辦法和工作細則,××村堅持動態管理、區別對待、分類施保的原則,合理確定農村低保對象範圍,以户為單位,深入調查瞭解家庭收入,認真核定家庭收入,嚴格審核審批程序。對符合享受的對象,在本村範圍內進行為期7天的張榜公示,公示後無重大異議的,由村委會造冊登記並報送鄉鎮人民政府審核,由鄉政府提出審核意見並張榜公示後報縣民政局審批,縣民政局審批同意後,經所在村委會再次向社會張榜公示。確認無重大異議的,發給由省民政廳統一印製的《雲南省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領取證》後方可領取農村低保金。在低保金髮放過程中,鄉人民政府派出工作組到村委會進行集中發放,這樣,確保低保金及時足額發放到保障對象手中,同時,方便了低保户。

(四)按時足額發放低保資金。縣級民政部門下撥那粗低保資金後,由鄉民政辦負責造冊登記、逐户發放應享受保障資金,發放情況按月向縣民政局彙報,並核銷相關發生業務賬務。

四、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是由於該村村民居住在山腰半山腰,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還有相當一部分尚未享受到農村低保待遇。二是全村生產資料少,林果地少,耕地面積少,現有人均旱地面積僅為0.88畝,沒有可耕種的水田。加強發展種植業存在一定的困難,由於缺乏管理能力,全村的養殖業發展態勢不明顯。三是進村路面為土路,汛期開車進不了村,需要道路硬化,村容村貌有待加強整治;四是保障標準偏低,農民羣眾生活改善不明顯。在實際工作中,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一般是通過貧困線來確定的。我縣農村低保保障標準為每人每年840元,即每人每月70元。從目前的物價上漲情況看,這點資金只能夠買點糧食,買肉類和植物油等生活必需品就顯得比較困難。農村羣眾在沒有相對穩定的經濟來源的情況下,這樣低的保障標準是很難維持一個農村居民的基本生存需求。

五、幾點建議

(一)、進一步加強農村低保政策宣傳,按時足額發放低保資金;同時,縣級民政部門正確引導農村低保工作,並督促指導好相關工作;

(二)、建議林業、農業部門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加大核桃、漆樹、草果、黃連等樹苗的供應和扶持力度。

(三)、建議結合實際,加強農村低保工作調研,適當增加享受農村低保名額。

(四)、加強做好思想工作,積極協調勞動保障部門,幫助聯繫務工場所,正確引導和輸送外出務工人員,每年可以至少安排20~30名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

民政廳關於社區減災工作的調研報告民政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社區是社會生活的基本單元,社區減災是減災救災工作的基礎,創建綜合減災示範社區是加強減災能力建設、減輕災害損失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舉措。我省社區減災工作的現狀怎樣?存在哪些問題?如何推進社區減災工作?帶着這些問題,我們深入武漢市青山區、江夏區、江漢區和武昌區,宜昌市伍家崗區、夷陵區和長陽縣,孝感市應城市和雲夢縣、潛江市等10個市(縣、區)15個社區進行了調研,並對全省城鄉社區減災工作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

一、全省社區減災工作的現狀

全省現有社區5550個,其中,城市和鄉鎮社區3852個,農村社區1698個。自XX年民政部部署社區減災工作以來,我省以貫徹落實《國家綜合減災“xx”規劃》為契機,以創建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為載體,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宣傳教育,完善基礎設施,在探索中推進社區減災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減災工作機制初步建立。武漢、黃石、宜昌、襄樊、十堰等大中城市通過建立市、區、街道、社區四級減災工作指揮體系,加強了對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據統計,全省有1990個社區建立了綜合減災機構,佔全省社區總數的359%。武漢市青山區鋼花街,建立了街道、社區、門棟三級防災減災工作組織指揮體制,明確了各級防災減災工作職責任務;宜昌市伍家崗區大公橋街勝利四路社區建立了以社區黨委書記為組長,物業管理公司責任人、轄區單位領導、社區民警、居民代表為成員組成的綜合防災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構築了比較完善的社區減災工作管理體系。

(二)宣傳教育活動初顯成效。各地在社區減災工作中,注重宣傳形式的多樣性、宣傳內容的針對性和宣傳對象的廣泛性,通過掛橫幅、貼標語、辦黑板報和宣傳欄、發放減災知識宣傳資料和《公眾應急救助手冊》、舉辦專題講座、開展災害應急演練活動,使社區居民掌握必要的減災自救基本知識和技能。據統計,全省有2149個社區設立了防災減災宣傳櫥窗,佔387%;有2171個社區開展了防災減災知識講座,佔391%;有3276個社區印發了防災減災宣傳資料和宣傳手冊,佔59%。武漢市青山區119社區通過製作宣傳板報,懸掛警示牌和避災疏散示意圖,定期舉辦專題講座,為每户居民配發《應急救助手冊》,對孤寡老人、獨居老人和殘疾人予以重點關心,及時發現和消除隱患,有效地增強了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技能,XX年被民政部授予“全國綜合減災示範社區”。

(三)減災基礎設施逐步加強。武漢等大中城市在開展社區減災活動中,加強社區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配備消防器械,在關鍵部位設置逃生設備、逃生導向標誌,配備簡易挖掘工具、急救器材、照明器材和呼救裝置;將社區中心休閒廣場、綠地、學校操場和其他空地等劃定為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確保災害發生後社區居民能安全有序地疏散。據統計,全省有1637個社區劃定了應急避難場所,佔295%,共設立避難場所2585個。青山區119社區把緊臨社區的武鋼一小劃為應急避難場所,與學校簽訂協議,設置“防災減災避難場地”標識和居民逃生線路,遇有重大災害或險情,學校迅速打開校門,供社區居民緊急避險。宜昌市按照“預防為主、防禦與救助相結合”的原則,設立了45個固定應急避難場所,總面積達519萬平方米,按每人5平方米的標準計算,可容納約104萬人避難;按地震裂度達到六度時疏散22萬人計算,人均疏散面積約236平方米。該市按不同的災害類型,對應急避難場所進行合理功能分區,設置了應急避難標識標牌,完善了應急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設立了應急指揮部、住宿、餐飲、物資儲備、醫療、臨時廁所、廣播、安保、消防等區域,一旦災害發生,災民能夠快速有序地進入應急避難場所,並得到妥善安置。

(四)應急救助預案逐步建立。按照民政部和省民政廳的統一部署,各地在社區減災工作中,比較注重社區災害應急救助預案制定和演練。據統計,全省有3923個社區制定了社區災害應急救助預案,佔707%。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礦社區針對工礦社區的實際,制定了消防安全工作方案、災害救助應急預案、應急搶險搶修工作方案,並定期進行了演練。宜昌市萬壽橋街道張家店社區針對轄區內排查的6處災害隱患,在預案中按照災害類別明確了災害預警方式、人員轉移路線和救助措施等,增強了預案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武漢市武昌區秦園社區定期組織不同類別的防災減災應急演練,社區8000多居民踴躍參與,增強了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安全感。

(五)減災志願活動開始起步。社區志願者作為社區防災減災救災的重要力量,平時協助社區開展防災減災宣傳工作,遇有災害時協助做好災害應急準備、緊急救援、轉移安置受災羣眾,在社區減災工作中發揮着積極作用。據統計,全省有2582個社區建立有社區志願隊伍,佔465%,社區志願者隊伍總人數達488252人,其中在中國志願者協會註冊的志願者達214149人。如江夏區烏龍泉礦社區根據政治面貌、年齡和技術特長,將50名志願者分成“兩隊四組”,即黨員先鋒隊、團員突擊隊,扶貧幫困組、文化娛樂組、公益事業組、未成年人和殘疾人援助組,充分發揮每一個志願者在防災減災工作中的作用。在武漢市青山區119社區,5132名居民中就有註冊志願者753人,平均100個社區居民就有15個註冊志願者,他們活躍在多個領域,積極開展扶老、助殘、救孤、濟困、防災減災、搶險救災等活動,“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在這個社區蔚然成風。

二、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從實地調研的情況來看,通過開展社區減災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避險自救技能,促進了社區的安全與和諧,但是全省社區減災工作的整體水平還不高,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一)工作發展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城鄉發展不平衡和地區之間發展不平衡。從全省範圍看,城市社區減災工作比農村社區開展得好;武漢市和宜昌市中心城區由於工作主動、抓得早,減災工作已納入當地黨委、政府議事日程,防災減災宣傳活動廣泛深入,因地制宜劃定減災應急避難場所,定期組織應急預案演練,減災工作整體水平較高,其他地區相對滯後。調研組發現,有的社區條件很好,但認識不夠,工作力度不夠;有的條件相對較差,存在畏難情緒,工作積極性不高。

(二)災害應急預案體系不完善。一是基層預案制定存在空白點。全省293%的社區沒有制定災害救助應急預案。二是預案內容不科學。有的預案比較陳舊,沒有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進行修訂;有的預案照抄照搬,套用固定模式,針對性不強;有的預案內容簡單,應急措施不具體,操作性不強。三是預案演練不夠。全省有83%的社區沒有對災害應急預案進行演練,預案的實際作用缺乏實踐檢驗。

(三)減災基礎設施建設滯後。一是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滯後。多數社區沒有明確設立應急避難場所,已明確設立的避難場所標識有待進一步完善,功能分區有待進一步加強。如恩施州共有城鄉社區117個,只有11個社區設立了應急避難場所,其中只有5個社區設立了應急標識和指示牌。二是社區應急物資儲備缺乏。絕大多數社區沒有建立專用的應急物資倉儲設施,救災應急存儲物資缺乏。如荊州市498個社區只有14個社區儲備有應急物資,只有1個社區與商家簽訂了應急救助物資購銷協議。三是農村社區缺乏必備的防災減災設施。農村居民住房防災抗災標準普遍較低,災害應急避難場地和應急逃生標誌普遍缺失。

(四)防災減災意識比較淡薄。一是多數基層政府和組織對開展防災減災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認為防災減災是務虛的工作,沒有抓經濟、抓發展實在,不願意把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到防災減災工作中來。二是大多數社區居民親身經歷的災害性事件較少,難以形成對災害的感性認識,有的認為災害離自己比較遠,存在麻痺思想和僥倖心理,有的缺乏基本的防災避災知識。如在發生雷電和爆發山洪時,有些人強行外出或渡河,被雷電擊中和被洪水沖走,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如,今年6月19日下午,隨州市出現雷雨大風天氣,隨州職業技術學院兩名學生在大樹下躲雨,接打手機時遭雷擊,導致一人死亡一人重傷。三是大多數社區居民認為防災減災工作需要付出現實成本,而預見的結果在未來不一定存在,付出往往得不到回報,使得社區居民在生活中不重視防災減災。一般的居民家庭都沒有配備安全繩、急救包、滅火器等自救設備。

存在上述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綜合起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指導思想存在誤區。一是在建國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和民政等部門存在重抗災救災、輕防災減災的指導思想,對災害發生後的應急救援、現場處置、善後處理等方面給予了高度的關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對防災減災工作重視不夠。災害發生後,英勇救災的人可以成為英雄,而平時默默從事防災減災工作的人卻往往被忽視。二是認為現階段的中心工作是抓經濟建設,只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防災減災問題就自然會得到解決。三是認為沒有把社區減災工作列入政績考核和目標管理範疇,干與不幹一個樣。四是基層民政部門認為工作多任務重,社區減災工作一沒項目二無資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沒有把社區減災工作擺到應有的位置。

(二)財政投入嚴重不足。投入不足,是社區減災工作發展較慢的一個重要原因。近年,隨着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逐步深入和國家綜合財力的提升,黨和政府對救災工作越來越重視,救災資金投入逐步增加,但是減災工作投入卻很少。XX年底以來,國家為應對金融危機採取了一系列擴內需的措施,投入項目資金達4萬億,但沒有社區減災項目。XX年,我省共投入救災資金67億元,投入危房改造資金8310萬元,但沒有安排社區減災資金投入。武漢市江夏區烏龍泉礦社區,三年來在社區減災工作上的投入不到1萬元,而且還不是財政投入。

(三)宣傳教育力度不夠。一是中國小校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我省廣大中國小校沒有專門的防災減災教材,也沒有安排專門的課時開展宣傳教育和應急演練,使得廣大中國小生防災減災知識得不到普及。二是農村社區的宣傳教育力度不夠。相對於城市社區來説,農村社區由於抵禦災害能力低下,災害對其所造成的破壞性更大,但由於農村社區地處偏遠,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往往被忽視。三是宣傳教育的經常性不夠。防災減災要深入人心,就要使宣傳教育活動經常化,但現實往往是“活動來了一陣風,活動完了無影蹤。”四是宣傳教育的針對性不強。社區減災宣傳教育往往是為了完成任務,與社區居民日常生活結合得不夠緊,針對性不強,不注重用重大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和公共衞生事件中的典型事例進行宣傳教育,使得社區居民參與防災減災的熱情不是很高。

三、對策與建議

xx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會上強調:“必須把防災減災作為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項重大工作進一步抓緊抓好。”《國家綜合減災“xx”規劃》把“加強城鄉社區減災能力建設”作為xx期間要重點完成的八項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要“推進基層減災工作,開展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加強社區減災工作,提高城鄉社區居民避災自救能力和基層災害應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羣眾的生命安全,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湖北是自然災害較為嚴重的省份之一,災害種類多、分佈地域廣、災發季節強、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重。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我省自然災害損失不斷增加,重大自然災害乃至巨災時有發生,我省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嚴峻複雜,災害風險進一步加劇。據統計,XX-XX年,我省平均每年受災人口達2253萬人、因災死亡人口113人、傷病人口115萬人、轉移安置災民37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1928千公頃、絕收面積27159千公頃,倒塌房屋974萬間、損壞房屋2661萬間,直接經濟損失14374億元。

加強防災減災工作,把救災工作的重心轉向救災減災並重上來,是國家對自然災害管理的重大轉型,是傳統救災工作的重大變革。XX年,南方特大低温雨雪冰凍災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的慘痛教訓警示我們,加強基層減災工作,全面提高城鄉社區綜合防禦災害的能力和災害應急管理水平,最大程度減輕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已經刻不容緩。

(一)加強組織領導。一是要轉變觀念。各級黨委、政府要適應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提高科學發展能力和水平的新要求,順應人民羣眾過上安全幸福生活的新期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從保障民生出發,切實轉變重救災輕減災的觀念,牢固樹立防災減災與抗災救災同等重要的思想,甚至是防重於救、有備才會無患的思想,努力推進救災減災協調並重和可持續發展。要將社區減災工作納入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成立綜合減災協調機構,加強對社區減災工作的組織領導。二是要加強協調。各級民政部門要認真貫徹“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的方針,積極承擔綜合協調職能,積極爭取黨委、政府對社區減災工作的重視;加強與相關部門協調,整合資源,形成指導和支持社區減災工作的合力。要通過編制實施“社區減災能力建設示範工程”、“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等項目,把社區減災工作變成實實在在的項目,爭取領導的更多重視和財政的更大投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減災工作。三是要加強基層。鄉鎮(街道)和社區要成立專班,建立健全社區減災組織網絡,建立社區減災工作責任制,把社區減災工作納入目標考核內容;要堅持貼近社區、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深入開展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創建活動,不斷提高社區居民的防災減災意識和避災自救能力。

(二)強化宣傳教育。一是突出宣傳教育內容的針對性。農村社區要重點開展雷電、大風、冰雹、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災害防範及逃生技能宣傳教育;城市社區要重點開展火災、地震等災害,生物化學物品和有毒氣體泄露、爆炸,傳染病等公共衞生事件的防範及技能宣傳教育。教育部門應把防災減災知識教育納入教學大綱,明確規定社區中國小校必須安排專門教材和課時開展減災教育,讓中國小生掌握最基本的避險逃生技能。二是注重宣傳教育方式的多樣性。要充分利用社區宣傳欄、宣傳櫥窗,張貼減災宣傳掛圖、資料,建立宣傳陣地;組織社區居民將減災知識編成小品、戲劇等,通過社區文藝活動進行表演,寓教於樂;把防災減災工作納入社區志願者活動的重要內容,組織志願者開展經常性的防災減災知識宣傳教育活動;以重大自然災害和事故災難中的典型事件為例,進行案例教育,引導社區居民增強憂患意識和避險自救技能,自覺配備家庭滅火器、安全繩、應急燈、急救包等必要的防災減災設備。三是開展好主題宣傳活動。要抓住開展512國家“防災減災日”和“國際減災日”活動的契機,每年確定一個宣傳主題,細化活動內容,精心組織實施,把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活動推向深入。

(三)完善應急預案。一是要組織社區開展全面細緻的災害隱患排查,準確掌握社區的災害隱患及災害發生規律,為制定和完善社區應急救助預案提供依據。二是要結合社區環境、居民特點和現有救災減災能力等現狀制定預案,明確指揮機構、應急程序、協調聯動機制和應急反應、羣眾轉移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職責,把預案制定成社區及居民應對突發災害事件的行動指南,把預案所規定的工作職責明確到具體單位和個人。三是要針對災害隱患,積極支持、配合社區,定期組織開展預案演練活動,通過演練查找預案存在不足,及時對預案進行修改完善。年底前,所有城鄉社區要完成預案制定工作,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預案體系。

(四)推進避難場所建設。一是要確定應急避難場所。要充分利用現有公園、綠地、廣場、體育場、停車場等空地和學校、醫院、福利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及整修加固的江河堤防,採取確認、修繕等方式,建立城鄉社區應急避難場所。災害頻發的地方,如宜昌、恩施、十堰等地的地質災害點和大江大河分蓄洪區等,可通過新建的方式建設應急避難場所。二是要逐步完善應急避難場設施及功能。要設置顯著標識和指示牌,劃定緊急疏散通道;要合理儲備必要的應急物資,有必要的牀鋪、被褥、急救藥物等應急物資,對不宜長期保存的物資與商家簽有應急購銷協議;要對避難場所進行合理的功能分區,把廚房、休息區、衞生間等基本生活區分開,保證避難人員的正常生活。

(五)加大資金投入。社區減災工作面臨的最大困難是資金投入不足。據調查,推動社區減災工作深入開展,每個社區每年最少需投入10萬元,其中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2萬元,完善社區減災設施3萬元,儲備和更換必要應急物資3萬元,開展災害應急演練活動2萬元。因此,必須建立政府、社區、轄區單位相結合的多元投入機制。一是省級應把城鄉社區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納入省級基建規劃,採取逐年安排、分步實施的方式,每年安排一定的基建資金用於基層避難場所建設。二是省級財政每年應安排一定的減災經費預算或從省級救災經費預算中安排一部分經費,對減災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的社區予以補助,提高基層開展社區減災工作的積極性。三是地方政府應加大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預算用於建立完善減災基礎設施,保障社區減災工作的順利開展。四是地方政府要引導慈善機構等民間組織,將慈善等民間資金投向社區減災項目,推動社區減災工作的發展。五是社區應積極向內挖潛,爭取轄區單位對社區減災工作的支持。

民政對社會人才隊伍建設狀況調研報告民政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是黨的xx大提出的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重大任務。xx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社會建設,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黨的xx屆六中全會指出,“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需要”。

社會工作人才是社 會公共服務的重要提供者,是社會保障政策的重要傳遞者,是社會安定有序的重要維護者,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傳播者,是體現黨和政府關懷、温暖的重要使者。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適應體制轉軌、社會轉型需求,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創新社會管理體制的重要切入點;是轉變政府職能、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務效能的重要措施;是整合社會資源,凝聚社會力量,服務社會建設的重要抓手。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關係重大,影響深遠。民政工作是我國社會工作的重要領域,民政領域和民政範圍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是我國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加強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是擺在各級民政部門面前的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州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編制工作方案》的要求,州民政局組織對我州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和培養開發對策進行了研究。

一、**州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基本情況

(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分佈廣泛。社會工作人才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的一部分,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是指職業從事社會工作的所有人員,而社會工作人才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中那些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一定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或技能,創造性地進行社會服務與管理的社會工作人員。我州社會工作人才主要分佈在民政、勞動和社會保障、人口、教育、衞生、公安、司法、信訪、工、青、婦、殘聯等部門和團體,擔負着大量社會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就民政系統調研顯示,主要涉及城鄉老年人、殘疾人、孤殘兒童、社會福利、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減災救災、流浪乞討人員、流浪兒童、服刑人員子女臨時性社會救助、艾滋孤兒救助、優撫安置、兒童收養、婚姻家庭服務、殯葬服務、殘障康復、城鄉社區建設、精神病患者康復、慈善事業等多個領域。目前,我州現有社會福利類事業單位17個、社會救助類事業單位117個、收養服務類事業單位15個、優撫安置類事業單位14個、慈善事業(包括慈善類事業單位、民間組織)27個、減災救災類事業單位5個、家庭生活服務類事業單位(包括婚姻登記、婚介服務、家庭教育、婚育服務等)59個、殯葬服務類14個,城鄉社區單位2609個,共2877個單位。現有專兼職工作人員12152人。從年齡結構看,35歲以下的2092人,36—50歲的8785人,51歲以上的1275人;從學歷結構看,國中以下的2457人,中專(高中)的8015人,大專的1481人,大學及以上的199人;從專業結構看,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極少,社會工作相關專業畢業的也很少。

(二)社會事業逐步發展。“十五”以來,我州各級黨委、政府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不斷加強對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視,社會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全州基本建立了以城鄉低保、農村救災救濟和五保供養為主體,醫療、教育、住房、法律援助等專項救助相配套、政策優惠為輔助、臨時救濟和社會互助為補充的覆蓋城鄉的社會救助體系;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人民羣眾廣泛參與的城市社區建設新格局,興辦了一批社區便民服務站點、建成了一批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堅持政府投入為主,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興辦福利事業,全州城市社會福利院改擴建後,牀位達到1500多張,每個鄉鎮都建設了中心福利院,共收養近萬名院民,全州福利救助類機構達到134個,設置牀位15000多張,還有服務類事業單位130多個。社會事業的發展,為社會工作人才參與各項社會管理和服務提供了廣闊的舞台。

(三)成長環境逐步優化。近年來,我州編制了全州“xxx”社會事業發展規劃,制定出台了《**州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意見》、出台了《**州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意見》、《**州城市低保救助實施辦法》等多項政策規章,社會工作的政策法制環境進一步優化。同時,各行業、各部門從各自職能出發,在加強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和辦法,為社會工作人才開展工作提供了政策指導和操作規範。社會工作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社會工作人才的工作條件不斷改善。

(四)工作服務水平不斷提升。在服務模式上,全州不同社會工作機構的工作人才根據各自職責範圍和崗位要求,採取了不同的服務模式。機關的社會工作人才,主要採取“管理+督導”的模式,通過制定政策、督導監管、建立服務體系等方式方法履行職責;事業單位的社會工作人才,主要採取“管理+服務”的模式,通過落實政策、提供服務等方法開展社會工作;社會組織和民辦服務機構則主要採取“引導+服務”的模式,向服務對象提供各種服務。在服務方式上,對困難羣體、特殊羣體、優撫羣體這三個羣體主要採用落實政策和發動社會幫扶的方式,幫助解決他們的生產難、生活難、住房難、子女上學難等問題;對廣大城鄉社區居民,主要是充分發揮基層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的作用,幫助解決各種困難和問題。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

(一)社會事業發展不足。近年來,我州綜合經濟實力逐步增強,全州生產總值逐年增長,經濟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城市形象和品味明顯提升,經濟發展活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然呈現發展不足的態勢。城市管理不夠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夠健全。教育基礎設施條件差,上學難的問題比較突出;公共衞生基礎脆弱,看病難、看病貴、農民因病致貧返貧、醫患矛盾突出的問題還依然顯著;鄉鎮文化基礎設施薄弱,發揮作用不夠充分;社會保障、救助、福利等方面,仍然存在保障標準偏低、覆蓋面窄的問題,例如農村困難居民需要納入低保救助的人數不到40%,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和福利機構基礎設施建設仍然薄弱,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公益性服務設施仍然簡陋和不足,社會公共安全管理體系尚不健全和完善。

(二)社會工作人才缺乏認同和了解。從社會工作人才發展的軟環境看,全社會對社會工作職業、社會工作人才的基本認知、認識和認同程度不高。從我們瞭解的情況看,不管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自身還是社會公眾,大約有75%的人認為“不知道什麼是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人才”,有73%的人認為“我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人才”,即使在目前主要從事社會工作的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也有很多人對社會工作和社會工作者表示“只是聽説”、“不知具體含義”,不知道社會工作人才是需要經過專門培訓、掌握專業方法和技巧、具備一定工作經驗的技術人才。在社會認知中,有的要麼把概念泛化,認為只要與社會工作相關的人員都可以稱之為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人才;有的要麼混淆概念,把社會工作者和社會工作從業人員等同為一個概念,甚至有的人認為只要把社會工作所涉及領域的崗位與社會工作職業一掛鈎,就可以實現從一般工作人員到社會工作者的轉變;有的人還認為,做社會工作的就是社區工作人員或是村委會幹部。

(三)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整體狀況不容樂觀。與社會發展要求和羣眾服務需求相比,我州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狀況還難以適應。主要表現在:

1、從業人員總量不足。僅從民政系統看,從事相關社會工作的人員有978人,與常年100餘萬名民政服務對象的比例是1:1200,在這部分工作人員中,有42%是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從事的社會工作更側重於社會管理而不是社會服務。在基層,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所佔比重則更低。如全州從事城市低保的工作人員只有31人,與全州5萬名城市低保對象的比例僅為0.6‰,176名鄉鎮農村低保工作人員與全州20萬名農村低保對象的比例僅為0.8‰。而美國XX年社會工作者總量達到了65萬人,每1000人就配備有2到3名專業社會工作者;英國XX年的社會工作者人數統計為12.5萬人,佔全國勞動力的5%;我國香港地區受過專業教育培訓並通過資格考試的註冊社工就佔總人口的1.7‰。

2、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社會工作人才的專業、學歷、年齡等結構不夠合理。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比例低,學歷層次整體偏低,在社會管理、社區事務等傳統社會服務領域,大部分工作人員年齡偏大,年齡結構老化,工作中基本依靠經驗,而缺少相應的專業知識技能,一定程度上難以適應情況日益複雜、要求日益提高的社會管理服務要求。

3、人才隊伍分佈領域不均衡。首先是社會工作的任務量和從業人員不成比例,如民政系統承擔着多項社會工作,但是社會工作人員在整個系統的從業人員中所佔比例不到12%;其次是人員分佈不均。如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障領域的社會工作人才多集中在社會福利機構服務、社區建設基層管理、社會流浪救助服務等方面,在全社會老年人、殘疾人和貧困者、失業者等特殊羣體和困難羣體等領域的社會工作人才規模仍顯不足。社會工作人才隊伍領域分佈存在着“三多三少”的現象,即政府直接舉辦的領域多、社會自主發育領域少;問題解決型(求助式)領域多、常態維護型(非求助式)領域少;城鎮相對多、農村相對少。

4、人才隊伍專業能力還不強。擁有專業理念、具有綜合運用各類方法技巧開展專門服務的“複合型”社會工作人才嚴重不足。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所佔比例不到5%。在現有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中,多數以上的人員雖都經過本職工作訓練,但缺乏專業社會工作知識和技能的訓練,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較落後,遇到問題往往只能依靠自己的經驗作出判斷,沒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方法支持,難以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的專業服務。

(四)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支撐體系尚未建立。一是缺乏政策制度支撐。就國家而言,XX年7月,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佈了第九批國家職業標準,制定了《社會工作者國家職業標準》,XX年7月,人事部、民政部聯合頒佈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水平考試實施辦法》,除此以外,幾乎沒有社會工作人才建設的法律法規性文件。就我州來看,包括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建設、培養、引進、使用、激勵、考核與資格認證、從業規範、登記管理、繼續教育、評估監督等在內的一系列社會工作規章制度還沒有建立。儘管各職能部門針對行業特點制定出台了一些規章制度,但是沒有專門針對社會工作人才出台的規章制度。二是缺乏組織管理支撐。社會工作分屬10多個行業和部門,目前我州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沒有統一的領導管理機構,各部門各自為政,條塊分割嚴重,致使社會工作缺乏整體規劃和總體協調,不能形成工作發展和隊伍建設的合力。即使在各行業內部,下屬事業單位的屬性、級別也不同,給社會工作的協調運行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同時,社會工作人才依託的民間組織發育還不完善,缺乏保障,運行困難,服務社會的作用發揮不足,能夠提供社會工作的崗位十分有限,影響了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整體進程。三是缺乏財政支撐。一方面是社會工作從業人員收入水平低,缺少應有的社會保障,而且在社會工作人才培訓設施建設、培訓教材徵訂和培訓網絡建設方面薄弱,使一些受過專業教育的畢業生因待遇偏低、作用得不到有效發揮而不願在社會工作崗位上工作;另一方面是人員編制受到限制。以州、縣民政部門城鄉低保工作機構為例,工作人員只有19人,而面對的是全州25萬多名的城鄉低保對象,以及其它70餘萬名困難對象;州老齡辦長期只有1人,而全州老年人服務對象(60歲以上)卻有45萬多名,編制、人員、經費多年來都沒有等到較好解決,制約了此項工作的開展。

三、加強**州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培養開發的對策措施

(一)明確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主要目標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固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堅持培養專業化人才和集聚社會化人才並重原則,充分借鑑發達地區社會工作先進經驗,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手段,建立法律規範、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社會工作體制,建立和健全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評價使用體系、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和有效的激勵保障制度,全面提高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素質,着力提升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社會化水平。

(二)積極營造有利於社會工作人才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

1、優化政策環境。進一步研究建立統一、規範的社會工作和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法規體系,切實解決有關黨政部門各自為政、政出多門問題,為社會工作事業的發展和人才的健康成長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

2、優化輿論環境。充分發揮宣傳部門、新聞媒體的輿論導向作用,注重發現、培養和宣傳在社會工作崗位上奮發成才的先進典型,積極營造促進社會工作發展、適應社會工作人才成長的良好社會氛圍,激勵、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身社會工作。

3、優化工作生活環境。統籌協調現有政府信息網絡資源,建設社會工作信息服務平台,及時發佈相關社會工作和具體崗位需求信息,吸引和鼓勵社會和個人興辦社區社會服務機構,通過各種方式參與社區服務。各類組織和個人到社區興辦公益性社會服務機構的,可免費使用城鎮社區現有公共服務設施。要重視解決社會工作人才的户籍遷移、檔案管理、社會保險、子女入學等實際困難。

(三)努力健全和完善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體系

1、制定社會工作人才培養規劃。將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納入人才發展戰略總體規劃,抓緊制定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發展規劃和年度培訓計劃,進一步增強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的計劃性、系統性和針對性,整體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改革現有人才統計制度,切實掌握社會工作人才狀況,為制定人才發展總體規劃提供依據。

2、加強社會工作學科建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整合教學資源,鼓勵高水平教師和專家擔任社會工作專業教學任務。加強高校社會工作實習基地建設,積極組織學生到社會服務機構實習和見習。高校社會工作實習基地建設情況納入年度教學工作考核內容。

3、開展社會工作人員崗位培訓。採取集中培訓、個人自學、遠程教育相結合的方式,有計劃、分層次地對現有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工作人員進行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和職業道德培訓,力爭在2年內將所有工作人員輪訓一遍,基本實現所有社會工作人員達到相應的崗位素質要求。鼓勵和支持城鄉社區、村(居)委會工作人員參加進修、見習、短訓、函授等素質培訓,切實提高他們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水平和專業化社會服務能力。

(四)建立和完善社會工作人才評價使用體系

1、完善職業資格制度。所有社會工作人員均應參加國家職業資格考試,取得相應的《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具有其他專業技術職稱的社會工作人員,可按國家有關規定轉評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晉升上一級職業資格時,其轉評前和轉評後的任職年限可合併計算。逐步推行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註冊登記制度。取得《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證書》或醫師、護師、心理諮詢師、律師等其他職業資格的社會工作人員,應進行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註冊登記,力爭在5年內全面實行社會工作職業資格註冊制度。

2、完善崗位設置制度。調整優化佈局結構,科學設置政府社會服務機構,研究建立州、縣、鄉政府社會服務事業機構定編標準。明確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崗位設置和結構比例,原則上社會工作崗位不低於崗位總數的90%。研究探索城鄉社區、村(居)委會崗位設置辦法,在法定崗位之外增設2—4個社會工作專職崗位。鼓勵和支持村(居)委會、社區企業和個人創辦民間社會服務組織,因地制宜開發和設置社會工作崗位。

3、完善人才使用制度。建立柔性人才引進機制,鼓勵社會服務機構採取不遷户口、不轉關係、聘用兼職、聘請顧問和短期服務等方式引進社會工作專門人才。州、縣市政府部門社會服務機構的工作人員在晉升職稱前,必須到基層社會服務機構服務一年;擇優選派基層社會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到州、縣政府部門社會服務機構掛職進修。以品德誠信、工作績效和服務對象滿意度為主要標準,加強崗位考核工作,考核結果作為獎懲或續聘、解聘和調整崗位的依據。

(五)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和激勵保障機制

1、完善政府財政投入機制。按照公共財政“以錢養事”的改革要求,研究制定政府財政按社會工作項目任務和社會服務人數核撥財政經費的具體辦法,加大財政資金向社會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積極探索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運作模式,完善政府按服務項目、服務人羣購買社會服務的具體辦法,鼓勵民間社會服務組織提供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服務。

2、健全民間資金投入機制。研究制定工商、税收、土地等優惠政策,鼓勵社會團體、企業和個人舉辦民間社會服務機構。研究制定《**州公益事業捐贈實施辦法》,進一步明確税收優惠政策,積極鼓勵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捐款資助社會工作。研究制定國內外慈善組織來我州舉辦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的管理辦法,吸引和鼓勵州外資金投入和資助社會工作。

3、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制定社會工作人才薪酬指導政策和獎勵政策。政府社會服務機構中取得社會工作職業資格的社會工作人員,應聘到管理崗位工作的,可選擇按所聘管理崗位或本人具備的社會工作職業資格享受工資福利等待遇。進一步落實財政專項補助,切實解決社區居委會成員、福利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及其聘用服務人員的生活補貼、工資、保險等福利待遇問題,並使待遇水平隨經濟發展而適當增長。

4、建立優先晉升(錄用)制度。研究制定優惠政策和措施,吸引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從事社會工作。凡到城鄉社區工作3年以上、且年度考核稱職以上的社會工作人員,可提前1年參加全國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資格考試;參評高級社會工作師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晉升職業資格;參加全州各地事業單位公開招聘的,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報考州、縣市機關公務員的,筆試成績可適當加分;報考鄉鎮辦機關公務員的,優先予以錄用。工作滿1年,且年度考核稱職以上的高校畢業生,在報考本省高校研究生時,考試總分可加10分。

(六)切實加強對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加強對社會工作的組織領導,將社會工作提到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按照黨管人才的原則,健全黨委統一領導,政府組織協調,有關政府職能部門各司其職,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等羣團組織密切配合的工作機制,明確分工,落實責任,進一步完善政策措施,整體推進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