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調研報告4篇

本文目錄社區調研報告社區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社區建設與基層羣眾自治調研報告社區建設調研報告

為認真貫徹全省街道社區黨的建設工作經驗交流會精神,推進社區“三有一化”(有人管事、有錢辦事、有場所議事,實現社區黨建區域化格局)建設。3月12日,縣委組織部成立兩個調研組深入義寧鎮百匯、萬坊等八個社區,通過座談交流、聽取彙報和實地察看等形式,就社區辦公場所、經濟狀況、工作情況和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社區調研報告4篇

一、基本情況

XX年,在南崖、衞前、萬坊、西擺四個居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寧紅、鳳凰山、南崖、西擺、萬坊、衙前、衞前、百匯八個社區居委會,均屬純居民型社區,共有居民34120户,人口13萬。一是社區辦公用房情況。各社區均屬租借其他單位或民房辦公,既無會議室也無黨員活動室。寧紅社區租用民房辦公,每月租金700元,其餘七個社區的辦公用房由國税局、財政局、房管局、工商局、建行和寧州鎮企辦無償提供,其中南崖社區在南崖景苑擁有一套120㎡的辦公用房,但因無錢裝修沒有進去辦公。二是社區幹部工資和辦公經費情況。幹部工資縣財政每月補貼書記、主任600元,一般幹部500元;鎮政府每月補貼300元;縣民政局每月補貼書記、主任100元、一般幹部90元。辦公經費每年8000元。三是社區幹部配備情況。八個社區均配有書記和主任,現有工作人員38名,其中男性3名。大專學歷以上12人,高中學歷23人,國中學歷3人;平均年齡40.1歲,45以上的5人,30-35歲32人,30歲以下的1人。日常工作要承擔17項行政性事務,往往是白天上班、晚上收衞生費,工作負荷比較重。四是黨組織和黨員隊伍情況。各社區均成立了黨組織,百匯社區為黨總支,其他七個為黨支部。共有黨員1014名,其中流動黨員287名、下崗黨員375名、無法聯繫黨員149名、60歲以上黨員366名。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我縣城鎮社區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但隨着城區的快速擴張、人口的迅速增長,社區建設中的深層矛盾也逐漸凸顯,主要表現為管理體制不暢,辦公場所緊張,經費保障不足,服務質量不高,黨建基礎薄弱和社區意識不強等六個方面。

1、管理體制不暢。一是管理職能行政化。社區工作以完成上級佈置任務為主,除日常工作外還要承擔街道、縣委縣政府和其他職能部門交辦的各種行政性任務。二是權責利不統一。部分職能部門本應下放給社區的權利沒有下放,或名義上將職能下放,實際上是工作下放而權利不放,社區大量的時間花在“協助”部門工作上,自我服務和自我管理的工作職責因工作繁重而淡化。三是工作缺乏合力。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醫院、學校等單位的服務設施和閒置資源的共享,聽任單位領導意願,缺乏有力的約束機制,沒有形成“駐於社區、關心社區、建設社區”的良好氛圍。

2、辦公場所緊張。 一是辦公用房緊缺。八個社區的辦公條都比較差,辦公面積平均61㎡,特別是西擺社區一下大雨就浸、南崖社區一下小雨就漏。二是活動場所缺乏。各社區都沒有黨員活動室和會議室,公益性娛樂場所幾乎沒有,平時搞活動、開會靠向其他單位租借。三是《修水縣房產開發項目建設管理試行辦法》(修政辦發[XX]38號)關於住宅小區按建築面積0.08%提供社區用房的規定執行不到位。

3、經費保障不足。一是財政投入相對滯後。近年來,隨着社區作用凸顯和管理重心下移,社區承擔的工作任務逐漸增多,但“費隨事轉”的原則卻並未得到很好的貫徹,在承擔工作的同時經費難以落實。基層組織建設資金向農村傾斜,社區硬件建設投入不足。二是幹部待遇相對偏低。書記、主任1000元/月、一般幹部890元/月,與縣城其他類似工作崗位收入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幹部工作積極性。三是辦公經費相對短缺。隨着城區居民增多、服務要求提高、工作量增大,每年8000元的辦公經費遠遠無法滿足社區辦公實際需要。經費短缺導致一些羣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無法開展,市民服務難以落實,工作顯得被動。

4、服務質量不高。受活動場所、辦公經費等客觀因素影響,社區服務水平還相對滯後,具體表現為:一是服務內容單一。社區平時主要圍繞政府職能部門開展工作,服務內容以政府部門安排的工作為主。對市民需要的托幼、保健、娛樂、家政、保潔等服務還很欠缺,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缺乏吸引力,不能滿足市民需求。二是服務設施缺乏。很多院落、樓棟沒有活動場地,如萬坊、寧紅和南崖等社區要麼活動場地小,要麼沒有活動場地,市民無法就近開展活動。三是服務主體單一。政府和社區包攬了許多本應由市場提供的服務項目,而新型社區服務業又還沒有形成規模,在引導非營利性組織、社團、協會等民間組織發揮作用方面還有待加強。

5、黨建基礎薄弱。社區黨建陣地建設非常滯後,大多數沒有黨員活動室,沒有黨建宣傳欄。黨建意識淡薄,黨建氛圍不濃,黨內活動貧乏,黨員管理缺位,黨組織和黨員作用發揮不明顯。“三無”黨員(無固定住所、無固定單位、無固定收入)遊離於黨組織管理之外,對 “三不”黨員(不參加組織生活、不按時繳納黨費、不做黨組織分配的工作)缺乏有效管理。

6、社區意識不強。當前社區行政化現象普遍,工作方式以行政指揮為主導,簡單地把社區工作等同於完成部門交辦的任務,社區服務比較滯後。而政府部門往往把社區當成“下屬”,直接向社區安排行政工作,這種結果導致了市民對社區工作認識的模糊,認為社區就是辦辦證明、管管衞生,對社區工作不關心、不支持,有事習慣找單位,參與社區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夠,甚至有的國家幹部連衞生費都不願交。

三、意見建議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在充分聽取社區黨員、幹部和市民意見,廣泛借鑑外地社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修水社區實際情況,提出如下意見建議:

1、進一步健全理順社區管理機制。一是建議實行常委掛點聯繫社區工作制。一名常委聯繫一個社區,每季度定期召開一次社區黨建工作聯繫會,協調解決社區建設中的難點問題。二是建議建立社區共建共享機制。出台相關規定要求駐區單位積極支持社區建設,幫助社區解決實際困難,將閒置資源無償或低價提供給社區使用,單位服務及活動設施無償向社區開放。同時,要求居住在社區的機關黨員幹部積極參與社區組織活動。三是建議實行社區工作準入制。職能部門凡擬將其組織機構、考核評比、專項調查等事項及社區職能以外的工作進社區的,應通過一定程序向社區主管部門提出申請,未按要求申報審批的,社區有權拒絕執行。

2、逐步解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一是建議將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政府規劃。在政府建設廉租房、安置小區、公益服務設施時,將社區辦公用房一併納入考慮,同步規劃建設。二是建議將社區辦公活動場所納入村級活動場所建設範圍統籌考慮。在爭取上級政策性資金扶持的同時,縣、鄉財政每年配套一定數額的資金,通過新建和購買等形式逐年解決社區辦公活動場所問題。三是建議將南遷單位閒置辦公用房調配給社區使用。對搬遷至城南辦公的單位閒置用房劃撥給西擺等暫無適當辦公場所的社區使用,對百匯和鳳凰山等社區借用辦公場所仍適應辦公使用的,可將產權直接劃撥給社區。四是建議按照(修政辦發[XX]38號)文件規定,規模小於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無償提供不少於30-50㎡的社區用房;規模大於50000㎡的住宅小區,開發單位應按總建築面積0.08%無償提供社區用房。

3、建立健全社區經費保障機制。一是建議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適當提高純居民型的社區辦公經費補助標準,按社區人口比例劃撥一定人頭工作經費。二是建議按照“費隨事轉”要求,對超出社區職責範圍又確需社區承擔或配合的工作,按照有償服務的原則,由相關部門解決相應的工作經費。三是建議鼓勵社區興辦經濟實體,開展家政、保健、娛樂、物業等有償或低償服務。四是建議出台相關規定要求駐社區單位在物力和財力上對社區建設予以支持。五是建議在財力許可的範圍內進一步提高社區幹部經濟待遇。

4、努力提高社區服務能力。根據市民生活需要,對社區內場地資源進行整合,鼓勵駐社區單位、社會組織和服務機構開發、開放市民需要的體育、娛樂、文化等活動設施,解決當前文化娛樂場地缺乏的問題。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各類民間組織創辦各類社區服務企業,鼓勵待業人員和下崗職工開辦社區服務項目,以市場化方式推動社區服務,防止政府在社區建設中大包大攬。

5、全面提升社區黨建工作水平。一是建議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按照“一社區一總支”的原則和“無組織抓組建、有組織抓規範、有規範抓創新、軟弱渙散抓整改”的要求,調整社區黨組織設置,設立八個社區黨總支,下轄若干黨支部。二是建議開展“社區黨建基礎工作建設年”活動。對社區黨建的硬件和軟件建設進行全面規範,力求做到黨建氛圍濃厚、佈置美觀大方、資料規範齊全、數據準確詳實。三是建議繼續深化“黨員幹部監督進社區”工作和“受社區歡迎的幹部”評選表彰活動。四是建議開展 “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 活動,對在職黨員、流動黨員、離退休黨員、下崗黨員進行分類登記,對在職黨員實行“雙管”,對下崗黨員實行“接管”,對離退休黨員實行“共管”,對流動黨員實行“協管”,對居民黨員、復轉軍人、畢業學生中的黨員實行“統管”。五是建議將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終端站點延伸到每個社區。

6、進一步調整社區佈局設置。鑑於從城南四小以西均屬寧紅社區管轄範圍,人口太多、範圍太廣,建議將寧紅社區分設為兩個社區。

社區經濟發展調研報告社區調研報告(2) | 返回目錄

關於##社區經濟發展的調研報告

根據區委第二批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的總體部署和“三進三同三個一”黨性實踐活動的具體安排,我於7月13日入住到朱羊鎮##社區,駐入社區後,利用一週的時間,通過走村入户,和鎮、社區幹部、村民座談交流,就經濟發展、農業科技進步、勞動力轉移等方面問題,進行了認真調查研究,大體瞭解了##社區的基本情況,針對性地提出了我個人對社區經濟發展的思考和建議。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社區基本情況。

##社區由原來的龍寶村、溶溪村、茨壩村、##居合併而成,社區內交通便捷,成渝鐵路、吳朱公路穿鏡而過。全社區幅員面積24平方公里,轄區有12個居民小組,總人口10766人,其中農業人口9546人。目前,該社區剩餘勞動力轉移較好,一年來,全社區分別向鐵路工程、赴疆摘棉花、第三服務業轉移農村勞動力3700餘人,勞務經濟年收入實現9000萬元。

(二)社區黨的建設情況。

社區黨委下設4個支部,設12個黨小組,有黨員254名,有村幹部 7名,其中專科以上學歷2人,高中及相當學歷的5人。該社區兩委運轉正常,班子成員團結協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戰鬥力。黨的方針、政策能夠得到較好的貫徹落實。近年來,該社區先後被區委、區政府評為“抗旱救災先進單位”、“五好村居黨組織”稱號;被朱羊鎮黨委、鎮政府評為綜合目標考核、森林防火、計劃生育、安全工作等一、二等獎和“先進黨組織”稱號多次。

(三)社區經濟發展情況。

社區主要種有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有花椒、梨子,主要經濟收入靠外出務工和種養獲得,有10多户大的飼養豬、鴨、魚、蠶的養殖户,XX年農民人均收入3680元。社區招商引資工作較好,先後引進鑫江建司、新硅材料、石筍旅遊和付泰集團投入資金3800多萬元,開展康居工程、石英沙生產、旅遊等項目建設,現各項目進展良好。

總體來看,該社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初見規模,“科技興農”初見成效,社會治安良好,沒有大的不穩定因素,農民有較強的致富心理。

二、存在問題

一是科學文化素質偏低,缺乏農村實用型人才。調查得知,社區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綜舍素質在總體上偏低,而且大多缺乏必要的農業科技培訓,大部分農民仍然習慣於幾千年以來的傳統農耕技術和小農經濟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對現代科學技術缺乏必要的瞭解和認識,成為制約社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

二是科技興農戰略效果不明顯。

三是農業產業結構優化不明顯,沒形成農業產業規模和品牌特色。

四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村民參與社區建設積極性不高。

五是農村城鎮化建設不明顯,居民活動場所、街道飲用水等基礎基礎設施還未建設,存在街道居民生活飲用水困難,街道信用社至蔡市街橫街子路面至今還未硬化,下雨天通行困難。

三、對策建議

我認為,該社區存在村民觀念落後、科學文化素質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其根本原因還是經濟發展較緩慢,財力達不到。這就要求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執行好各級黨委、政府支農政策,加大科學技術普及力度,努力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壯大村集體經濟。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一)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培育。

人才是發展的根本。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社區首先應在農村實用人才上求突破,主動與區科委、區農業局、區勞動局等相關部門建立支農人才機制,充分利用好農村科技特派員工程、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深化綠色證書工程、農業遠程教育培訓工程等項目平台,鼓勵、引導村民積極參加培訓,做到學用結合,通過示範帶動、政策推動、上下聯動等方式,以實施“人才強村”戰略為抓手,紮實推進##社區的新農村建設。

(二)實施“科技興農”戰略。

農業科技的創新是現階段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重要支撐。要善於根據市場的變化和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勢農產品基地建設的客觀要求,對農業科技創新進行必要的調整、創新,大力推進科技興農的步伐,用高科技的農業生產技術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一是鼓勵現有的農業大户、龍頭企業與農業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並從一般生產、加工技術研究轉向標準化生產、綠色食品、知名品牌技術研究,為農業與農業結構調整提供強大的科學技術支持。二是不斷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加快良種栽培、飼養、病蟲害防治、無公害技術及儲運加工技術研究開發和普及推廣,努力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三是要不斷引進、培育新品種、新技術,紮實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

(三)優化農業產業結構。

近年來,國家惠農政策不斷出台,農產品價格也節節攀升,越來越多農民開始以農創業,進行規模化種養。##社區應抓住機遇,開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把特色產業做大做強,高歌猛進種養兩業規模化。一是繼續發展好花椒、梨子、蠶桑、生豬、家禽等產業,引進外來大户,以產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種植業、養殖業;二是主動爭取上級支持,普及村民技術培訓,不斷選育、引進、推廣優良品種,改良動植物品種,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快推動農業產業現代化發展;三是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科學開發資源。使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財源優勢,實現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的目標,如農莊旅遊,新硅材料等。三是堅持發展特色農業與擴大規模、提高檔次結合起來,並與市場接軌,“以銷定產”。四是建立“公司+農户+基地”的經營模式,鼓勵和引導農户以土地入股、人力入股等多種形式,融入農業公司化經營,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經營程度,帶動農民收入的增長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保證。在改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上,##社區當前應重點是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積極爭取國家支農項目的支持,着力改善##街道居民的飲水條件,建設一批農村生產生活必要的基礎設施,硬化##社區街道信用社至蔡市街橫街子路面,抓緊解決農村一些急需解決但又無力解決的事,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夯實牢固的基礎。二是以招商引資等多種形式,建設和完善社區農貿市場、活動陣地、交通道路、互聯網絡等基礎設施。三是不斷創新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機制。走財政投資與民間投資相結合的道路,採取“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辦法,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通過租賃、承包、入股、買斷等多種形式介入其中,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不斷改善農業生產經營條件。

(五)城鎮化建設新農村。

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交通通訊條件的改善,農村城鎮化建設的要求越來越迫切。經調查發現,##社區應整合現有資源,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科學規劃和部局,實現農村城鎮化發展。農村城鎮化建設有至少有三大好處:一是有利於解決“三農”問題(即農村、農業、農民),緩解城市的內需不足與市場制約,減輕農村人口向城市高速流動的壓力。二是可以為農村剩餘勞動轉移提供廣闊的空間,吸納農村富餘勞動力,緩解農村人口壓力與土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有效地克服農民收入徘徊和停滯的局面,幫助實現了伴隨着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勞動力轉移到非農產業的規律過程。三是小城鎮建設打破了原有城鄉二元格局,使農民既發生職業轉換,又實現異地轉移,使農村由封閉走向開放,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跨越。

總之,通過這次調研,我進一步認識到了加快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性,今後,我們科技部門要繼續推進全區科技進步,努力推動全區經濟和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社區建設與基層羣眾自治調研報告社區調研報告(3) | 返回目錄

為了解我國城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及中原地區居民對社會問題的看法,“社區建設與基層羣眾自治”調研服務隊,

採用實地繪圖與入户訪問相結合的方式,對我省鄭州、焦作、濮陽、周口、商丘等地進行地圖法抽樣調查。

實踐團隊每到一處,需要圍繞社區進行五次行走調研,過明確邊界、確定建築及區域特徵、繪製總圖、繪圖自查、製作住户清單、補充地圖完整信息等幾個過程,完成繪製抽樣調查圖的工作。以鄭州市二七區隴海社區為例,隊

員們在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利用兩天時間對社區進行行走繪圖工作,先後統計社區大門安置數量和朝向、1100餘户居民的居住概況、繪製調查總圖及分圖4張、初期核查空房空户2家、記錄實際住宅總數及門牌號等,儘量完善居民信息。繪圖工作完成後,隊員們依據地圖建設村居抽樣框,依次分組入户面訪、念讀問卷並回收統計。

通過繪圖,隊員們深入瞭解調查住户的住宅分佈信息,瞭解了社區建設情況,統計了部分社區健身器材等基礎設施損耗情況,並向居委會主任反饋。採用地圖法進行科學的抽樣調查,同樣為村(居)委會留下樣稿底圖,得到了基層居委會的支持與認可。調研過程中,來自社科院的顧督導詳細向隊員們介紹了訪問過程中不能干擾被調查者、不能過分解釋問題等注意事項,使得調研的過程和法更加規範。調研活動將隊員們瞭解到的基層信息以報告形式呈現,為相關部門進行決策提供客觀依據。

通過調研活動,隊員們對當前社區建設有了進一步的瞭解,鍛鍊了大家的實踐能力,展現出大學生勇於實踐、敢於擔當的社會責任感及建設美麗中原的決心。

社區建設調研報告社區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社區建設是基層社會在黨和政府的指導下,通過調整、強化社區組織,利用社區資源,發展社區事業,促進社會進步的重點“工程”。加強社區建設,對於提高羣眾生活水平、維護社會穩定具有重要意義。近期,筆者與有關單位的同志一道,就加強我縣社區建設的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

一、社區建設現狀

目前,我縣共有57個城市社區(其中城區20個,鎮級37個),47個農村社區,434個居民小組。管轄面積最大的是南城街道桐梓社區,6.7平方公里;管轄面積最小的是侶俸鎮中興社區,0.1平方公里。管轄人數(常住人口)最多的是東城街道塔山社區30560人;管轄人數最少的是少雲鎮長灘社區,338人。我縣社區經過十餘年發展,已奠定了一定基礎,社區管理體系、工作隊伍、社會服務基本到位。

(一)管理體系基本形成

全縣社區均成立了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組建了社區成員代表大會、社區成員單位議事會和社區監督委員會等,形成領導層、決策層、監督層和執行層兼備的組織體系。其中,社區黨組織在協調社區單位、開展社區服務中起着核心作用。如巴川街道各社區以黨員志願者為骨幹,採取“一幫一”的方式,為弱勢羣體排憂解難。

(二)工作隊伍基本建立

全縣共有228名社區幹部。城市社區配備“五職”幹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居務助理員、文書、計生專幹),鎮級社區配備“四職”幹部(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文書、計生專幹),部分城市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一肩挑”。社區幹部中,黨員佔總數的82%;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佔總數的29.4%。街道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為1500元/月,其他幹部1200元/月;鎮級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補貼為1000元/月,其他幹部800元/月。

(三)基本服務逐步到位

全縣共建成社區“一站式”服務大廳55個,為羣眾提供低保、社保、就業、衞生等服務。多數社區建立了社區警務室、圖書室等,部分社區還建立慈善超市、休息室等,如巴川街道正街社區為居民提供休息場所,南城街道桐梓社區為居民提供健身設施。部分社區聯繫縣級部門,開展文化、科技、醫療、法律等知識進社區活動。部分社區建立了幫扶救助、治安巡邏、糾紛調解等志願者隊伍,開展便民服務。

(四)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多

多數城市社區成立了文化活動小分隊、健身隊等,如東方社區成立“東方藝術團”,南城社區成立“夕陽紅藝術團”,經常進社區、進居民樓院演出;利用社區廣場等公共場所,定期組織開展羣眾性文化活動,如東城社區成功興辦了首屆社會體育運動會,受到羣眾歡迎。部分社區積極開展文明創建活動,湧現出一大批文明家庭、文明樓院、文明小區。

部體來看,我縣社區建設進一步強化了城市管理,為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但目前我縣社區建設尚處於起步階段,不能滿足羣眾日益增長的需求。

二、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居委會工作任務較重

社區是基層羣眾自治組織,其職責主要是居民服務。但目前社承擔了太多政府工作,除糾紛調解、扶貧幫困、計劃生育、流動人口管理等工作外,城市社區還要承擔“兩河整治”、“拆違”、“三整一改革”等階段性工作,並應付上級檢查、考評等,社區居委會超負荷運行特點明顯。此外,一些政府部門把工本職工作交組社區,但權利、經費、人員、指導不到位,導致工作開展難、工作效果差。

(二)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

根據市裏相關規定,“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使用面積應不低於500平方米”。目前,全縣僅有9個社區達標,大多社區用房面積不足300平方米,如截山社區辦公用房僅144平方米,舊縣鎮金鐘社區用房僅20平方米,無法滿足發展需要。縣社區用房多是利用社區內單位、企業、居民閒置舊房,建設不規範,條件較差。

(三)幹部事多酬少影響積極性

隨着城市的發展,社區管理人口增金社區居委會承擔的任務越來越生,而每個社區僅有4至6名幹部,幹部基本上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社區幹部工資水平較低,養老保險每年僅400至600元,他們普遍認為工資待遇與其工作量不對等;由於部分社區幹部文化水平較低,缺乏社區工作的專業知識,導致工作效率不高。上述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幹部的工作積極性。

(四)缺乏“造血”能力

社區基本沒有“造血”能力,每年僅靠2萬元經費開展工作,沒有經濟實力更好地為民服務。僅有部分條件較好的社區,如正街、東城、龍山等社區,靠自有房屋出租和社區服務組織中介兩種方式增收,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一是缺少優惠政策支持,社區發展經濟的動力不強、支撐不夠;二是社區幹部的精力主要放在事務性工作上,在興辦實體、發展經濟上缺少時間和精力。

三、加強社區建設的建議

(一)多方面為社區“減負”

在社區職責和服務對象逐漸增多的情況下,社區已不堪重負,建議充分為社區“減負”。一是政府要理順和社區之間的權責關係,進一步轉變職能,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讓社區有更多的精力為居民服務。二是在條件允許下調整社區佈局。社區合理規模一般是1000户至3000户,目前袁家、塔山等社區已嚴重“超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重新劃分社區。三是對管轄範圍廣、管理人數多的社區,可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增配專職幹部,或適當增加工作經費讓社區聘用工作人員,解決事多人少的問題。四是政府部門將工作交給社區要做到“權隨責走,費隨事轉”,並安排專業人員指導社區幹部開展工作,確保取得實效。

(二)加強社區陣地建設

採取多元化方式,統籌解決社區辦公及服務用房不足的問題。一是將社區建設納入新城建設規劃,縣城開發區新建設社區要根據實際需要留足辦公和服務用地。二是採取加大財政投入、爭取上級補助和將部分閒置國有房屋調配給社區使用等辦法,解決老城區社區用房不足的問題。三是新建或改建住宅小區應按照每100户15平方米的標準無償提供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難以落實的,應提供一定的資金用於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建設。四是採取聯辦、有償或無償等方式,將社區內單位、企業的服務設施納入社區協調使用。

(三)整合力量共建社區

社區建設是一項大工程,僅靠社區居委會的力量遠遠不夠。應充分利用各類資源,共同建設社區。一是探索“合作共建、責任共擔”的路子,完善縣領導、縣級部門聯繫社區制度,發揮部門優勢,為社區提供人、財、物等方面的支持,解決社區無法解決的難題。二是根據社區居民需要,培育和扶持社區社會,充分發揮其在社區建設中的作用。三是鼓勵社會資金進入社區,設立社區建設基金,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支持為輔的多元化資金籌措模式。

(四)增強社區“造血”能力

社區經濟是深化社區建設、拓展社區服務的保障,應增強社區“造血”能力,大力發展社區經濟。一是落實上級優惠政策,出台具體配套政策,在城建、工商、税收、信貸等方面給予社區大力支持,為社區發展經濟實體提供政策保障。二是以滿足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為目的,大力發展社區商業和有償服務,如鼓勵有條件的社區創辦超市、茶樓、綠色網吧,為單體樓提供物業管理,為社區居民提供家政服務等,在增加社區收入的同進為困難居民提供就業崗位。三是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投資入股、合夥經營等方式,興辦服務機構,實行社區服務市場化運作。如通過連鎖經營,為居民提供購物、餐飲、保健等服務。

(五)充分調動社區幹部積極性

社區幹部在社區建設中發揮着重要作用,應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一是建立健全社區幹部保障機制。建議隨着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工作實績逐步提高社區幹部報酬,逐步建立完善社區幹部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和離任補貼制度,解決其後顧之憂。二是探索建立激勵機制。在招考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時,同等條件下優先推薦個人給予表彰獎勵。三是建立社區幹部培訓制度。定期對社區幹部進行政策法規、業務知道的培訓,政府部門可結合實際對社區幹部進行短訓輔導,不斷提高社區幹部的基本素質和工作能力。

(六)培育公眾參與意識

公眾參與匱乏是導致社區治理動力不足的原因,應強化公眾參與,凝聚居民力量。一是增強居民歸屬感。讓社區居民享有充分的知情權、管理權、監督權,充分調動其參與社區事務管理和建設的積極性。二是增進居民感情。經常開展鄰里聯誼會、二手物品交易、社區歌唱比賽等羣眾參與性強的活動,增加居民與社區的聯繫,增強鄰里感情和互助意識。三是壯大志願者隊伍。建立社區志願服務激勵機制、志願服務儲蓄回報機制,樹立志願服務的典型,鼓勵更多人蔘與到志願服務中去。

(七)大力發展社區養老

社區養老能夠用較小的成本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服務需求,結合我縣提前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養老機構無法滿足實際需要的情況,建議大力發展社區養老。可以根據社區老年人狀況,提供生活協助、特殊護理等多樣化服務。鼓勵社區創辦各類符合老年人特點的福利機構,讓老年人在社區得到更多的照料和幫助。此外,社區可試行建立“老年人醫療救助基金”,通過社會捐助等渠道籌集資金,幫助生活困難的老年人解決醫療難題。

社區建設是城市管理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有着廣闊的發展前景。同時,社區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困難多、責任重。只有正視社區建設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地改革創新,開拓進取,才能讓社區充滿生機與活力,從而有力地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