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通用18篇)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

最近,我國“天宮”空間站為孩子們在太空進行了一場生動、趣味性十足的授課。王亞平和葉光富以及翟志剛三位航天員老師,向孩子們演示了微重力環境下的人體運動、細胞學試驗以及液體表面的張力等神奇現象。這是我國空間站首次展開授課,而未來神舟十三號乘組包括後續抵達的航天員們,也將繼續在太空授課向大眾科普航天知識。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通用18篇)

而在太空授課進行時,神舟十二號的乘組人員也在返回後首次在大眾和媒體前亮相,但網友卻發現了他們不同之處。從劉伯明、聶海勝以及湯洪波身穿的航天服裝看,發現他們每人胸前都多出1顆“星”,這讓廣大網友十分好奇。目前聶海勝已經擁有2顆,但我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卻至今只有1顆,未來王亞平也有望再獲1顆,這顆星到底代表什麼?對航天員們來説,這代表着驕傲。

神十二乘組全部“加星”,對於自己的3顆星聶海勝表示,這代表他執行了3次航天任務,每次進入太空都會多1顆星,執行任務的次數越多胸前的星星就越多。目前劉伯明已經擁有2顆,湯洪波雖然目前仍然是1顆,但未來的“星星”數量一定會再增加。而除了胸前的“星”之外,航天員們胸前還佩戴徽章,這是他們飛行過的任務標,有的是神舟六號,有的是神舟十號,當然也包括不久前的神舟十二號。

這些徽章不僅見證了航天員們的付出,同時也是我國太空事業的最佳見證,無論他們胸前有幾枚徽章、幾顆星星,都是我國航天的功勛者。而這時候就不得不提我國“太空第一人”楊利偉,雖然他胸前只有1顆星,但在國人眼中他卻是最了不起的太空人。作為我國首個進入太空的航天員,楊利偉和如今的航天員們不同,他面對的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太空,可以説賭上了自己的性命。

但最終他成功完成任務並順利返航,為我國開啟了載人航天曆史,堪稱中國航天的里程碑,但後期因為身體原因加上需要為我國培養更多的航天員,所以他不再執行航天任務。而在大眾眼中,他永遠是那個不會被忘記的航天員,即便他胸前只有1顆星,但這顆星卻是中國第1顆,分量不言而喻,當然不僅是楊利偉,每位航天員都值得被銘記,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中國航天。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2

首位以將軍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

20__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這個湖北棗陽鄉村走出的農家子弟成為共和國將軍。費俊龍、聶海勝晉升少將儀式

兩年後,20__年4月,聶海勝入選神十飛行乘組。在擔任指令長的同時,還承擔手控交會對接的操作任務。在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史上,這兩項艱鉅任務首次由同一人承擔。執行任務前,聶海勝的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__次。

20__年6月11日下午,3位航天員踏上了飛天之路。從火箭起飛到太空遨遊,從進駐天宮到太空授課,從交會對接到安全着陸,各項工作按計劃順利進行。經15天太空飛行,在圓滿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試驗後,聶海勝和戰友們安全回到了祖國懷抱。聶海勝曾在一次講座中回憶起飛船返回的情景,“飛船返回艙進入大氣層時,速度極快,和空氣劇烈摩擦,變成一個火球,透過舷窗往只見熊熊大火,自己彷彿孫悟空在煉丹爐裏。”20__年6月26日,歷經15天太空飛行、圓滿完成任務的3位航天員張曉光、聶海勝、王亞平(從左至右)自主出艙後向人們致意

與聶海勝一起執行“神十”任務的女航天員王亞平曾評價説:“聶師兄在我眼裏穩重、踏實,是一個非常值得信賴的人。他對自己的要求非常非常得嚴格,他要求我們做到的事情,自己肯定是一定會做到。給我的感覺,聶師兄就是我們乘組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裏就很踏實。”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3

58歲,對很多人來説,這是一個快要退休的年紀。但對於宇航員來説,卻是黃金年齡。前不久,神舟12號返回艙順利落地,指令長聶海勝一出艙,就受到了媒體的關注和國民的簇擁。每一位宇航員的成功都很不易,但聶海勝的成功,卻尤其不易。

1964年,在湖北襄陽的一個小村莊,聶海勝出生了,他家中兄弟姐妹眾多,他排行老六,是老幺,那個年代物資匱乏,生活很窮困,母親生下他的時候,乳汁不夠,四處向同村的哺乳婦女要乳汁,才把他養大。

到了上學的年紀,家裏面的負擔一下子變得大了起來,父母常常因為幾塊錢的學費發愁的睡不着,有時候,沒有學費,只能交幾隻兔子上去。在伙食上,家中常吃的只有黑麪饃饃和大醬,那種味道,直到現在提起,都讓他記憶猶新。

聶海勝從小就成績很好,後來考上重點高中,又考上空軍學院,成為了一名飛行員,實現了自己的夢想。1998年,國家招收第一批航天員,聶海勝憑藉突出的表現被選中,加入了航天大隊。

此後,他一直不敢鬆懈。20__年、20__年、20__年,聶海勝分別入選神舟5號、神舟7號、神舟9號備份宇航員,20__年、20__年、20__年,入選神舟6號、神舟10號和神舟12號正式宇航員。聶海勝成為了第一個從小村莊飛向太空的農民的兒子!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4

成為空軍飛行員,沉着處理飛機險情

1983年高中時,趕上空軍招飛行員。聶海勝抱着試試看的想法報了名,沒想到各項考核和體檢全都過關,被長春空軍飛行學院錄取。後來,聶海勝回憶説,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

被選上飛行員,對於聶海勝來説除了高興,也許還有另一層含義,到部隊後生活費全部由國家負擔,這樣一來就可以減輕家裏的負擔。在辦妥一切手續後,聶海勝離開故鄉。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怕母親難過。此後,迎接他的是漫長的軍旅生涯和無比光榮的航天員經歷。1989年6月12日,聶海勝開始改裝後第一次駕駛某型殲擊機單飛。第二天,他就遇上了事故。那天,正當他準備飛向4000多米的高空時,只聽座艙外"砰”的一聲爆響,發動機停車了。瞬間,飛機轉速、高度下降,艙內温度急劇升高。他一邊鎮定地向地面報告,一邊試圖排除故障。

所有的辦法都嘗試過了,飛機還在下墜。這時,地面指揮同意他跳傘。但聶海勝還想做一做努力,只要有一線希望就要把飛機開回來!他試着讓飛機滑行,但因距離太遠沒有成功。

此時,飛機距離地面只有四五百米,急速下降的飛機帶來巨大的超重過載,動一下都很困難。最後,他不得不按下了彈射開關,此時他已出現了瞬間黑視,什麼也不知道。等他睜開眼,自己已落在稻田裏,飛機摔在了離自己一百多米遠的山溝裏,扎進土裏十幾米深,着火爆炸了……

聶海勝只休息調整了一兩個星期就重新上天了。後來經查明,事故原因是由於發動機壓縮器上的葉片出了機械故障。鑑於聶海勝以良好的心理素質沉着冷靜處置險情,想盡一切辦法挽救飛機的勇敢精神,部隊黨委為他記了三等功。“所以我説,拼搏的人生最壯美!“聶海勝後來回憶説。聶海勝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是空軍特級飛行員。1996年,我國開始在全軍戰鬥機飛行員中選拔航天員,聶海勝毫不猶豫地報了名。經層層選拔,聶海勝成為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34歲的他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線上。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5

“首飛”神六,度過難忘“太空生日”

經八大類上百個科目的艱苦訓練,20__年,聶海勝入選神舟五號的首飛梯隊,和楊利偉、翟志剛一起等待最後的選拔結果。雖然那一次聶海勝遺憾落選,但他打心裏替楊利偉高興和自豪。聶海勝目送戰友飛上太空,心中充滿了對自己事業的崇敬和自豪。他説:“九天攬月,我們盼望那一天!”

“神六”任務開始後,能不能入選,成為聶海勝千百次問自己的問題,而他的答案只有一個:繼續努力,刻苦訓練,絕不放棄!後來,他成功入選“神六”乘組。

神舟六號發射當天,一場大雪突如其來。後來聶海勝回憶道,“出征那天,我們平靜得如同一次普通的‘出差’,心率保持在每分鐘70次左右。火箭拔地而起時,我和俊龍的手不約而同地握在了一起。”20__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出徵

飛上太空第2天,恰逢聶海勝41歲生日。由於工作計劃安排十分緊張,前一天晚上,任務指揮部特地安排妻子、女兒和他進行天地通話,妻子送上祝福,女兒為他唱了生日歌,讓他度過了一個永生難忘的太空生日。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6

天梯和溜索。沒有親身體驗過是不會深切地體會到當地民眾生活的艱辛和不容易的。去懸崖村的必經之路,是用鋼管搭建的天梯,有2556級。不要説叫你親自去攀爬,只是看看圖片你也會嚇得兩腿發軟。更不要説爬上去之後還要下來,正所謂“上山容易下山難”,下來時更困難,特別是對有恐高症的陳貝兒來説。但陳貝兒做到了,她克服了心理和體能上的困難,親自上下了懸崖村的天梯,前後花了十多小時,目的是體驗一下當地村民的不容易。如果沒有真誠的心,就讓無人機去拍便可以了,何必辛苦自己呢?

拍攝乘溜索過怒江那一節,隔着屏幕都可以感受到陳貝兒是極其害怕的,剛開始的時候連眼睛都不敢睜開。但本着對拍攝的真誠,她還是咬緊牙關堅持完成了拍攝。

陳貝兒對祖國也充滿着真誠。《無窮之路》的播出,讓香港觀眾有了更多的瞭解祖國的途徑和機會。在TVB製作的英文版《無窮之路》中,陳貝兒親自作英文旁白配音,目的是希望能讓更多的外國人瞭解真實的中國。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7

為了打破“個子小跑不快”的説法,寧教練為蘇炳添制定了針對性的訓練方案。

安心留下來的蘇炳添,在寧教練的系統訓練中受益匪淺,也增加了他的自信心。

蘇炳添骨子裏有股不服輸的勁,他明白自己的短板所在,總是認真完成教練的每一個訓練方案,無論多苦從不喊累。

他對自己的飲食也很嚴苛,家庭聚會中,他不吃豬肉、不喝酒,甚至連飲料都不會喝。

他的自律和堅持,成為他人生路上的法寶,也為日後他成為亞洲飛人做好鋪墊。

經過正規訓練後的蘇炳添,雖然傷痛不斷,但他的成績突飛猛進。

20__年,蘇炳添在學校的推薦下參加了廣東省運動會,這個不是專業運動員的選手,竟然以比冠軍落後0.01秒的成績,奪得比賽亞軍!

這個成績讓廣東省田徑隊的教練們大吃一驚,也為蘇炳添進入省隊鋪就了一條陽光大道。

省隊中高手如雲,蘇炳添先前的優勢不知什麼原因,一直沒有發揮出來,訓練成績一直在中游徘徊。

成績出不來,再加上日漸增長的年齡,蘇炳添又一次產生了動搖,他懷疑自己的短板可能真的阻擋了短跑事業的發展。

眼看蘇炳添的運動生涯又要畫上句號,是隊友的一句話讓他再次燃起向前奔跑的鬥志:

把目標定得低一點,每次就要求自己提高0.01秒,每年進步幾個0.01秒,那奪冠不就在眼前嗎?

為了0.01秒的突破,蘇炳添將所有的心思都放在訓練上,他除了在訓練場上,基本上沒有任何娛樂生活,不抽煙不喝酒,每天10點準時上牀休息。

如此自律的生活,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裏,很是難能可貴。

努力付出的結果,是收穫一枚枚象徵榮譽的獎牌:20__年,蘇炳添在國內外比賽中,累計獲得11枚金牌。

金牌代表着蘇炳添的進步和實力,一年後,他走進國家隊的大門,這個農村娃終於憑藉着自己的實力一步步走向田徑運動的最高殿堂。

國家隊有着全國最頂級的訓練方案、設備和教練,蘇炳添在這裏還有着自己遠大的目標,希望可以將成績提高到9秒。

百米9秒是個什麼概念?全球能跑出這個成績的,只有區區幾十人,亞洲至今還沒有人能達到這個成績。

9秒不僅是蘇炳添的心願,更是國家隊的目標,為了讓自己的運動員積累更多的國際大賽經驗。

國家隊斥巨資將運動員送出國參賽,與此同時還請來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田徑教練來為運動員訓練,這其中就有蘇炳添的教練蘭迪。

針對蘇炳添的短板,蘭迪進行了大量的數據分析,調整了他跑步時的整體節奏,對他整個身體機能進行了解並改善,加強他的爆發力。

20__年,經過苦練後,蘇炳添征戰國際田聯鑽石聯賽,賽場上他以0.01秒之差,打破張培萌保持的10秒00成績,成為第一位在百米賽道衝破10秒大關的亞洲運動員,這次比賽也被人們稱為蘇炳添的成名之戰。

繼此之後,蘇炳添的職業生涯像是被命運打開了好運之門:

他兩次闖進世錦賽決賽,與短跑名將博爾特這樣的體育巨星同場競技,就連亞洲人難於突破的9秒成績,蘇炳添也輕易打破,還多次在國際比賽創下9秒92、9秒91的亞洲紀錄,成為國際著名運動員。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8

聶海勝,男,漢族,籍貫湖北棗陽,中共黨員,博士學位。1964年9月出生,1983年6月入伍,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6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現為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司令部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48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入選為我國首批航天員。20__年9月,入選神舟五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同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並獲“航天功勛獎章”。20__年5月,入選神舟七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3月,入選神舟九號飛行任務備份航天員。20__年6月,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擔任指令長,同年7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二級航天功勛獎章”。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擔任指令長。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9

舉世矚目的“神舟六號”發射在即。繼聶海勝和翟志剛之後,劉伯明作為“神舟六號”的梯隊航天員成為“上天”的又一熱門。近日記者瞭解到,劉伯明也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家住齊齊哈爾市依安縣紅星鄉東昇村,距離翟志剛齊齊哈爾龍江縣郊區何家樓的家,只有180多公里。今天記者造訪了他的家鄉,去傾聽一個航天員成長的故事。

他有一個愛動腦筋的童年

10月11日晚,記者經過20多公里的土路的顛簸,才來到了劉伯明父親劉志生的家——一棟典型的東北農村的矮平房。劉志生的家非常的簡陋,家裏人都在等待這劉伯明最後能否“上天”的消息,電視機始終停留在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時刻關注着“神六”的最新情況。説起劉伯明,劉志生説其實劉伯明和其他小孩沒有兩樣,也比較調皮、淘氣。如果説到不同便是劉伯明雖然淘氣,但卻很少和同齡的小孩玩在一起。都是自己玩自己的。

劉志生還説,劉伯明小時侯愛動腦筋。那時他在家裏的最大特點是愛拆東西,他經常把家裏的收音機拆了再裝上,有時甚至他自己能琢磨安裝個小風扇什麼的。

為給家裏省錢放棄考大學的機會報考飛行員,不想卻改變了他的一生

據劉伯明高中時的班主任、現在他的母校依安一中的校長張福林介紹,當時劉伯明在他們班級一直學習很好,學習成績一直在班級的前三名。以他的學習成績,他完全可以考上大學;但是他為給家裏省學費,高中畢業後他就報名要當飛行員。據他的父親劉志生説,由於兒子的身體一直很好,他在參軍體檢時沒有遇到什麼問題,他的學習也很好,所以他順利考上了飛行員。

劉伯明先是在長春飛行學院學習,之後到牡丹江初教機場學習實驗,然後他又在錦州飛行大隊學習。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非常出色,1991年,他開始獨立單飛,並獨立駕駛殲八飛機。這期間,他在1995年度,因工作中成績突出,榮立三等功。正是由於他各方面表現得很出色,在1998年,他與翟志剛等人一起被選為航天員,開始了他的穿刺蒼穹之夢。

校長相中當了女婿

劉伯明的妻子與他是依安的同鄉,目前也在航天領域工作,現在是一名祕書。説起這段姻緣,還挺有意思。

當年,由於劉伯明以出色的成績考上飛行員,當時一中的校長,也就是他後來的岳母就十分喜歡他,尤其是欣賞他人聰明、誠懇、有上進心,就有意將女兒張瑤嫁給他;後來就找人給從中牽線。結果一介紹,兩人就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兩人經過幾年的相戀,最終結婚。

如今兩人的女兒也已經12歲了,十分可愛,在北京上學。據劉志生介紹,每回兒子往家打電話問候父親的時候,小孫女總要與爺爺嘮一段,問爺爺的身體如何,生活咋樣,她好想好想爺爺。每回聽到孫女這樣一説,劉志生説,他感覺真得很激動,也很高興,他説他非常喜歡這個乖孫女。

依安縣領導來家中慰問

在“神舟六號”即將升空的時候,作為“飛天”梯隊成員的的劉伯明已經成為了當地人的驕傲。在人們關注“神舟六號”升空的同時,當地政府也十分關注着他的家人的生活情況。

今天下午,依安的縣裏的領導也來到劉伯明的家裏,來慰問他的家人。

依安縣領導帶領着當地的民政部門和武裝部門的同志帶着慰問金和米、面、奶粉等物品來到了劉伯明的家裏,對他們家裏能培養出這樣一個好兒子、一個能對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才,表示感謝,並共同預祝“神舟六號”飛船發射成功。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0

1922年9月22日,楊振寧生於安徽合肥三河鎮(今屬肥西縣)。4歲時,母親開始教楊振寧認字,一年多的時間楊振寧學了3千個字。

1928年,楊振寧父親自美國歸來。同年隨父赴廈門大學,進國小二年級。

1929年,其父應聘清華大學,舉家赴平,居於清華院西院十一號;入讀教員子弟學校成志國小三年級。

1933年,國小畢業,入讀城內絨線衚衕天主教聖公會崇德中學,離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試偷看被罰。

1937年,日軍發動七七事變,北平不穩,隨母攜弟妹返回合肥。

1938年,受日本侵華戰爭影響,全家逃難,經廣州、香港、越南河內輾轉抵昆明,楊振寧入讀昆華中學高中二年級。同年秋天,以高二學歷參加統一招生考試,被西南聯大錄取,先遵父命報化學系,後改物理系。

1942年,楊振寧畢業於昆明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本科論文導師為北京大學吳大猷教授,後考入該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學部(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讀研究生,師從王竹溪教授。

與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寧、金啟華和顧震潮,黃昆和張守廉也偶爾來住幾天。

1944年,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畢業,碩士論文導師是王竹溪教授。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1

聶海勝,湖北棗陽人。198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20__年11月,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稱號。20__年7月,獲頒“二級航天功勛獎章”。

聶海勝,棗陽市楊壋鎮樊莊村人。1981年,考入棗陽一中讀書,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空軍招飛,1983年6月,聶海勝在空軍長春飛行學院(現空軍航空大學)入伍。學習期間,其成績優秀,在同期學員中第一個放單飛。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成立,聶海勝成為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20__年,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神舟五號航天員梯隊。

20__年10月12日,聶海勝與指揮長費俊龍冒雪出征,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執行中國航天史上首次“多人多天”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蔘與的空間科學實驗,標誌着中國在發展載人航天技術、進行有人蔘與的空間試驗活動方面取得了又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勝利,進一步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增強了中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20__年7月,聶海勝晉升少將軍銜。

20__年4月,聶海勝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並擔任指令長。同年6月11日,聶海勝與航天員張曉光、王亞平駕乘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進入太空,在實現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自動和手動控制交會對接,完成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開展航天員太空授課後,於6月26日安全返回地面。此次飛行任務中,手控交會對接難度係數很大,被形象地稱為“太空穿針”,對眼手協調性、操作精細度和心理素質要求極高。為了完成這一任務,聶海勝在地面模擬訓練超過20__次,充分展示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20__年2月,聶海勝出任中國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__年11月,聶海勝被中共中央、國務院、授予“英雄航天員”稱號。20__年,榮獲感動中國20__年度人物。20__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向其頒發“二級航天功勛獎章”。20__年1月,聶海勝等11名航天員被中央宣傳部授予航天員羣體“時代楷模”稱號。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2

1959年10月,當時的蘇共中央的赫魯曉夫率團訪華,毛澤東同志提出了為中國核潛艇研製提供技術支持的請求。赫魯曉夫傲慢地回答:“你們中國搞不出來,只要我們蘇聯有了,大家建立聯合艦隊就可以了。”他甚至提出,在中國設立長波電台,建設供蘇聯的潛艇停靠的基地。

毛澤東同志聽後憤怒地站了起來説:“過去英國和其他外國人佔領我國多年,我們再也不會讓任何人為了自己的目的使用我國領土!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

1962年2月,彭士祿開始主持潛艇核動力裝置的論證和主要設備的前期開發。然而,當時一窮二白的新中國想要造核潛艇,簡直比登天還難!無圖紙資料,無權威專家,無外來援助,包括彭士祿在內的所有人,誰也沒見過核潛艇長什麼樣,僅有的參考資料,是從報紙上翻拍的兩張模糊不清的外國核潛艇照片,和一個從美國商店買回來的兒童核潛艇模型玩具。在這種狀況下搞核潛艇不得不全靠“自教自學”。

“那時候,條件艱苦啊,我們都能夠幹出來,不容易!”彭士祿深知,僅憑一腔熱血是不夠的,需要把自己和別人已有的經驗和技能進行轉化,同時大量吸收新的前沿知識。

彭士祿針對全室大多數人只會俄語不會英語、而外文資料又大多為英文的狀況,組織了集體英語學習。大家從早晨5點多鐘起牀就背英語單詞,甚至上廁所時也在背,夜深了也要背上幾遍新學的單詞才去睡。這樣邊學英語,邊看與各自專業有關的英文資料,經過兩年的努力,全室基本上過了英語閲讀關,並且摸清了國外核電站、核動力裝置的基本情況。

“那時候,交通不便,我們吃住都在工地上。那裏陰暗潮濕、毒蛇蚊蟲肆虐,生活非常艱苦。我們是吃着窩窩頭搞科研的,連窩窩頭都吃不上時,就挖野菜和白菜根吃。沒有電腦,僅有一台手搖計算機,大家就拉計算尺、打算盤,那麼多的數據都是靠這些工具沒日沒夜地算出來的。”彭老回憶説。

就這樣,通過邊學習邊實踐,他們逐漸紮實地掌握了核動力裝置的基本原理及各系統、各專業間的內在關係。默默攻關,這些“門外漢”悄無聲息地站到了核動力科學研究的前沿。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3

20__年3月19日,全國室內田徑錦標賽成都站,蘇炳添在60米預賽中跑出6秒56的好成績,將另一名廣東運動員温永毅在20__年所創的6秒58全國紀錄提高了0.02秒;決賽又以6秒59獲得男子60米冠軍。

4月24日,全國田徑大獎賽系列賽肇慶站男子100米比賽中,蘇炳添以10秒45奪冠。

7月8日,日本神户第19屆亞洲田徑錦標賽男子100米決賽,蘇炳添以10秒21的成績奪得冠軍,並達到奧運B標,10秒21也是亞錦賽100米歷史上的第二個好成績。

8月17日,第26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決賽,蘇炳添以10秒27獲得男子100米季軍。

9月8日,在合肥奧體中心舉行的全國田徑錦標賽暨倫敦奧運會達標賽男子100米決賽,蘇炳添以10秒16(順風0.7米/秒)的成績打破了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並達到了奧運A標。

9月26日,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12屆全國大學生田徑錦標賽男子甲組百米飛人大戰,蘇炳添以10秒34的成績奪冠,並打破賽會紀錄。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4

20__年是楊振寧的“望九之年”。6月18日至19日,南開大學陳省身數學研究所舉辦了一場“理論物理前沿討論會”,以此紀念該所的理論物理研究室誕生25週年,併為研究室創辦人楊振寧教授預先慶壽。3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及近百位傑出的學者與會,使之成為該領域罕見的學術盛事。

校方在數學所大廈前特別打出橫幅,上書“楊振寧先生學術青春長在”。南開大學校長龔克解釋,楊先生本不喜做壽,因為真正做科學的人是“沒有年紀的人”。

1986年,剛剛創辦南開數學所的數學大師陳省身,邀請老友楊振寧到此創辦理論物理研究室。儘管“完全沒有思想準備”,楊振寧卻欣然從命,只因“陳先生的邀請是無法拒絕的”。

25年來,這間起初僅有一位、目前也只3位教授的研究室,已在國際上佔有一席之地,培養的25名博士中,有人當選院士,有人成為大學副校長,有人拿到海外名校終身教職。

用研究室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墨林的話形容,研究室如今算略有成就,“畢業了一批人、做出點事”,總算對陳、楊兩位先生有所交代。

葛墨林1986年由陳省身、楊振寧自蘭州大學聘至南開大學。他最初問陳先生該怎樣發展,陳先生提出要“不開會、無計劃、多做事”;再問研究室該做什麼方向,陳先生回答“就做振寧的方向”。

楊振寧則説,不善做研究的人,看某個菜園裏人多,就擠進去找個角落,花大力氣刨個坑。一定要找一個較空的園子,一刨就出個蘿蔔。他為研究室設定的“楊——巴克斯特系統”相關的數學物理方向,當年並不被人看重,日後逐漸成了該領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如今,葛墨林認為,南開理論物理研究室的師生,不僅在學問上受惠於楊振寧,人品、學風上也受益頗多。楊振寧“寧拙毋巧,寧樸勿華”的要求,影響極大。

25年來,這裏一貫奉行“不宣傳”方針,數理學界之外,少為人知。數學所共計12位全職教授,理論物理室佔四分之一,在葛墨林看來已不算小。陳省身初期就提出不希望擴大規模,永久教職保持很少。這個方針堅持至今。

“就叫研究室,也不擴大,不叫‘中心’。”葛墨林説。

此間風氣的一處體現是,本次討論會不少大腕到場,但葛墨林在開幕式上説:“恕我不能一一介紹各位的頭銜,大家都是重要的人物。”他給同行鞠了一躬,“一介書生,無權無勢,對大家無可貢獻,鞠個躬表示感謝”。

物理學家、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院士因公爽約,專門發來長信,但大會決定節省時間,不再當眾宣讀。由於學術報告安排極為緊湊,葛墨林提醒在座上了年紀的院士們,感覺累了就去休息,也可騰出座位,讓給後面站着聽講的年輕人。此語令與會者不禁莞爾。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5

有很多人,會對始終如一的愛情充滿嚮往。然而現實殘酷,有太多的變故,導致一對又一對深愛的情侶,各奔天涯。蘇炳添就擁有一份令人豔羨的愛情。蘇炳添在國小的時候,就暗戀同班的班花:林豔芳。那時候林豔芳長得極其漂亮,蘇炳添卻瘦瘦小小的,學習成績也是倒數,林豔芳看不上他。上了國中,蘇炳添始終不改對林豔芳的執着,每天都要纏着她。忽然有一天,蘇炳添轉學去了體校,沒有人再給林豔芳上課扔小紙條,給她講無聊的笑話。林豔芳覺得很寂寞,很想念蘇炳添,所以答應了他的追求。

後來蘇炳添起早貪黑訓練短跑,林豔芳也要為了升學而努力,兩人只能通過書信交流。有時候,相見不如懷念,兩人從書信到手機,始終對彼此忠貞不渝。蘇炳添也是個內斂的人,從市冠軍到省冠軍,到全國冠軍,亞洲冠軍,世界冠軍。蘇炳添始終如一,對林豔芳愛慕不已。蘇炳添除了訓練,每天向林豔芳彙報去了哪裏,做了什麼,給了她很多安全感。林豔芳則成了蘇炳添背後的女人,儘管很多時候只能在電視上看到他。

20__年,蘇炳添26歲,卻和林豔芳已經相戀16年。他們終於也結束了十幾年的愛情長跑,步入婚姻的殿堂。

20__年,林豔芳產子,蘇炳添卻因為比賽,錯過了人生最重要的時刻。林豔芳沒有怪他,反而理解他的辛苦。

幾十年的理解和堅持,也正是他們修成正果的關鍵。亦如蘇炳添在賽場上的堅持,才使得他創造歷史。

蘇炳添是中國人的驕傲,因為他的身上,有着中華民族的謙遜和持之以恆。

這是蘇炳添展示給世界的,也是中國展示給世界的。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6

程不時是新中國航空事業的見證者,他參與了新中國第一批飛機工廠及航空發動機工廠的建廠設計,後擔任中國設計的第一架大型噴氣式客機“運-10”的總體設計及副總設計師。

70年代的工作、生活條件是極其艱苦的,但程不時和同事們所運用的方法和技術,在當時也是世界一流的。他和他的同時代人,秉承“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作風,使當時中國的民用航空器的研製水平,接近了世界航空巨頭美、蘇、歐洲的高度,填補了中國大型客機研製的空白。雖然“運-10”項目中途下馬,但在20年之後,“運-10”的科研成果成為中國自主研發商用大飛機的基礎。

20__年,中國商用大飛機C919成功首飛,在歡呼慶祝的人羣中,人們看到87歲的程不時淚濕雙眼。

從1970年我國自主研製的“運-10”飛機立項到C919成功首飛,中國人的大飛機之夢穿越了47個春秋,作為“運-10”和C919飛機的設計師,程不時親歷了這一夢想艱辛的歷程。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7

顧誦芬是新中國航空科技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感動中國》節目在給他的頒獎辭中説到:像靜水深流,靜水裏湧動報國的火,似大象無形,無形中深藏着強國夢。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志在沖天。振長策,擊長空,誦君子清芬。

北京,中國航空工業科技委院內,一條500米的路,顧誦芬從60多歲走到了90多歲。

現在的顧老雖已92高齡,但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他仍然堅持從家中步行至辦公室。

500米,40分鐘,顧誦芬始終不疾不徐、沉着平和。他記得,從前的自己經過這條路時,“走路都帶風”。

1956年,瀋陽飛機設計室成立,顧誦芬作為首批核心成員,開啟了新中國自行設計飛機的征程。

1964年,中國開始自行設計第一型高空高速殲擊機——殲-8。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殲-8飛機氣動設計,後全面主持該機研製工作。他帶領設計部門與風洞試驗單位聯合攻關,在國內第一次創建了戰鬥機噴流影響試驗方法,該試驗方法也成為後來確定發動機噴流影響的基本方法。

1969年7月5日清晨,在沈飛試機跑道的一端,殲-8英姿勃發地停在那裏,等待着起飛的命令。上午9點半,試飛員尹玉煥駕駛殲-8飛機在跑道上疾速滑行,拉桿爬升,直衝藍天,飛至3000米上空,做平穩歡快地盤旋,動作矯健而輕盈。“飛行正常”,塔台的話筒裏傳來尹玉煥的報告。飛機在兩次通過機場上空後,平穩地降落在機場上,殲-8首飛成功了!正式宣告終結了中國不能研製高空高速戰鬥機的歷史。

1980年,殲-8Ⅱ飛機立項研製。顧誦芬任該型號總設計師,組織和領導軍地多個部門、上百個單位高效協同工作,僅用四年就實現了飛機首飛。

20__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20__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此次大會上,書記為91歲的顧誦芬頒發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很高的榮譽。這些榮譽應歸功於那些振興中國航空工業的領導和默默無聞、頑強奮鬥的工人、技術人員。”顧誦芬談到這至高榮譽時這樣説。

感動中國2022年度聶海勝事跡心得 篇18

得知顧誦芬先生獲此榮譽後,許多新一代的航空人對顧誦芬講出深情祝願。“顧總是瀋陽所的第二任總設計師,為新中國飛機設計事業做出了彪炳史冊的開創性貢獻。”瀋陽所總設計師孫智孝説。“顧院士是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奠基人,在他的帶領下,瀋陽所一代代航空人不負眾望,注重創新,信念無比堅定,力量無比強勁。”瀋陽所副所長左林玄説。“從老一輩的設計師身上,我看到了勤奮、鑽研、嚴謹、忍辱負重、勇於擔當的品質,由於行業的特殊性,他舍小家,為大家,遠離名利,為了國家和民族做出個人最大的犧牲。”瀋陽所首席專家王永慶説。

顧誦芬的辦公室在二樓東側。一套木桌椅、兩個舊沙發是這件屋子僅有的活動空間,剩下全被各式書籍和資料填滿。在這片“書的海洋”裏,顧誦芬仍然能記得每一本書的位置,記起每一本書的內容,其中不乏有他主編的叢書。

顧誦芬年近80歲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醖釀名為“大飛機工程”的科技類叢書,顧誦芬欣然受邀擔任了該叢書的總主編。叢書涵蓋我國國產大飛機的總體氣動、航空發動機、結構強度、航電、製造等專業方向和關鍵技術。其內容既包括領域內專家們最先進的理論方法和技術成果,也包括來自飛機設計第一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截至20__年1月,顧誦芬作為《大飛機出版工程》主編,先後出版6個系列、100多種圖書,撰寫數十份涉及通用航空、轟炸機、輕型多用途戰鬥機等多機種的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和建議書。

如今,年屆九旬的顧誦芬,仍在為了航空事業思考謀劃,業內外院士、專家也經常過來請教技術問題。對每位專家提出的難題,顧誦芬都會神情專注地聽來者講述,並簡潔明快地作出回答。有時,他會站起來,步履稍顯蹣跚,但卻準確無誤地走向書架,幾乎不假思索地抽取一本書或刊物,翻到某一處,指點給來者説:“你所説的這裏有論述。”

由於年齡和身體狀況等原因,顧誦芬曾謙虛地説,“我自己的餘生就是搞這些工作了”,但實際上,他做的絕不僅僅限於組織寫書、譯書、出版和推介。他對我國發展大型運輸機、加快國家應急救援體系建設、航空高素質人才隊伍培養等提出決策建議,受到中央主要領導的高度重視,對中央的正確決策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自20__年起,航空工業發起“書香·航空”活動,每年一期。在第二屆活動中,時年已87歲高齡、剛動過手術的顧誦芬,親臨現場,與年輕人互動。他號召廣大青年人多讀書,首先是必須樹立正確的革命人生觀,建議熟讀並牢記的《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和《愚公移山》,努力鑽研《實踐論》和《矛盾論》,這也是錢學森推薦給科研人員的。同時,要向榜樣學習,研讀徐舜壽先生、管德院士以及美國凱利·約翰遜、俄羅斯費多索夫院士等航空界著名人物的傳記,認真學習他們鑽研技術,不斷創新的精神。

“這次參加兩院院士大會,聆聽書記的講話後我整夜沒能閤眼,感覺壓力很大,一直在思考我們的航空工業到底要如何突破‘卡脖子’的關鍵專業和技術問題。”20__年,年近90高齡仍心繫航空科技創新,分享了自己參加兩院院士大會的所思和所想,字裏行間流露出他對航空事業始終如一地堅守、熱愛與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