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精選21篇)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

啥也不想,只管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精選21篇)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82年秋,空軍某部隊到棗陽一中的招飛,聶海勝積極報名。經過層層嚴格的身體篩查和考試,他從幾百人中脱穎而出,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某航校學員。

1983年6月,他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

聶海勝還記得:在離家到航校報到的火車上,部隊為每個人發了半斤糖果。他説:“我帶着甜蜜走向部隊,是部隊讓我這個苦孩子,有了光明的前途。”

然而,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空軍飛行員,離不開掌握大量的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理論知識,更離不開艱苦的體能訓練。憑藉精益求精,吃苦耐勞的精神,聶海勝掌握了過硬的技術,成為飛行大隊第一個放單飛行的學員。

一次,教官讓他給大家講一講飛行體會,一向不善言辭的他

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1989年5月,聶海勝被分配到某空軍作戰部隊任殲擊機飛行員。聶海勝在剛當上飛行員一個月就經歷了一次“生死考驗”。

1989年6月,聶海勝開始試飛新型殲擊機。試飛不同於以往的飛行訓練,每次試飛都要需要把飛機的某項指標飛到極限值,這意味着極大的危險!

在一次試飛中,當他不斷加速向高空飛去的時候,突然座艙外一聲爆響,飛機開始劇烈抖動,霎那間,飛機減速、高度下降、艙內温度急劇升高。憑藉過硬飛行的技術和強大的心理素質,在千鈞一髮的時刻,他一面向地面塔台指揮部報告,一面鎮定自若地嘗試排除故障。然而,急速下降的飛機造成巨大的過重負荷,壓迫得他整個身子動彈不得,幾乎就是在不到1秒的時間,他果斷做出判斷,按下了彈射按鈕。降落傘打開的瞬間,聶海勝駕駛的那架試飛機

就在他身後一百多米的山溝裏起火爆炸了,聶海勝幾乎被震暈過去。由於反應及時、處理得當,在試飛機墜毀的最後時刻他牢牢記住了各種儀表數據,為科研人員做機型改裝提供了關鍵參數,聶海勝被記三等功。

在做飛行員的15年間,他先後駕駛過初教6、殲五、殲六、殲七4種機型,創造了安全飛行1480小時的好成績。聶海勝作為中國最頂尖的殲擊機飛行員已經具備了高超的飛行技能和過硬的心理素質。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一個比駕駛殲擊機翱翔祖國藍天更具挑戰、更令他興奮的任務,正在前方等待着他……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2

1964年10月13日,聶海勝出生在湖北省棗陽縣楊壋鎮西北邊緣一個偏僻貧窮的小村莊。

上個世紀60年代,中國人民剛剛經歷了捱餓的饑荒。聶海勝出生時,父母已經生了5個女兒。因為家裏貧困,母親身體虛弱,奶水不夠,姐姐們抱着他,隔三差五地央求有奶水的嫂嫂和嬸嬸,才把他養活。

和許多男孩子一樣,聶海勝從小就嚮往軍營。他愛看打仗的電影,喜歡聽部隊的軍歌。

有一次,正在放牛的聶海勝看到天上一架戰鬥機飛過,他激動地追着飛機的轟鳴聲跑了好久,從那一刻起,他有了屬於自己的夢想,長大當兵,當飛行員!

為了這個夢想,他更加刻苦地學習,1980年6月的一天,正在上國中的聶海勝突然接到母親捎來的口信,説他父親胃疼得厲害,聶海勝急得要命,撒腿就往家裏跑。

可是等他跑回去時,胃壁嚴重潰爛穿孔的父親已經被人用板車從醫院拉回來了,父親就這樣匆匆走了,沒來得及看兒子一眼……

父親的去世,讓本來就很艱難的家境雪上加霜!從此以後,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部壓在了母親一個人的肩上。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她沒日沒夜地操勞,養豬、餵雞、種地……聶海勝看在眼裏,疼在心上,他決定偷偷輟學。

九年級那年,他揹回書包,向媽媽撒謊説學校放假,扛起工具就去田間幹起了農活。母親得知真相後又是心急又是心疼,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反覆勸説,聶海勝才終於回到學校。

重返課堂的聶海勝在學習上投入了更大的精力,終於從數百名畢業生中脱穎而出,成為唯一一個從鎮中學考入縣一中的學生。瞭解到他的家庭情況後,學校為聶海勝申請了救濟金。為了減輕家裏負擔,高中每年假期,聶海勝就去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能掙十幾元錢。

高中離家遠,坐車回家要八毛錢,第一次放假回家,聶海勝站在售票口卻又捨不得買票,於是他決定走路回家。剛走出去一段,又怕把媽媽做的布鞋磨壞,就脱了鞋赤腳趕路,30多公里路程,一直到天黑他才折騰到家。

聶海勝的高中同學説,雖然跟他睡在一個通鋪上,但大家都不知道他早晨什麼時候起的牀,晚上什麼時候睡的覺。有時就寢鈴響後,看到他鑽了被窩,但熄燈後不知道什麼時候。他又悄悄起牀躲在路燈下學習去了。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3

聶海勝出生於1964年,老家在湖北棗陽。在那個年代根本沒有“人口觀念”,所以父母連着生了8個孩子,聶海勝排行老六。

家裏條件不好,再加上一共10張嘴等着吃飯,所以聶海勝經常能體會到餓肚子的滋味。

而且,聶海勝經常穿姐姐們的花衣裳,還惹得不少同學嘲笑他。

不過,即使餓着肚子,也沒耽誤他調皮搗蛋。小時候的聶海勝可是遠近聞名的捉魚摸蝦小能手,有時一次能摸上來十多斤。

當然,他是逃課出去的,這些“戰利品”當然不敢帶回家。於是,他就帶到同學家,跟同學一起分享。

魚蝦用清水煮了,再撒一把鹽,在那個年代可是絕頂的美味了。

面對生活的窘迫,聶海勝深諳“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所以他一直學習非常好。以至於在國中時,還獲得了一個“數學王”的稱號。

當時,考試滿分是100分,老師説最先交卷的人能多得5分,聶海勝就成了每次都考105分的那個人。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4

自1998年聶海勝成為我國首批航天員以來,神五、神七、神九,他三次備份;神六、神十,他兩度飛天,如今,他帶着全國人民期待和重託,再次叩問蒼穹!

神舟十二號的航天員是從我國第一批和第二批航天員中選出的,但由於第一批航天員年齡較大,必須要提高系統訓練的強度,以確保他們能適應太空環境。雖然已經年近六旬,但聶海勝為祖國航天事業拼搏的心仍然年輕!他知道每次載人飛行航天員乘組的選拔,都是“從零開始”,即使執行過航天任務,面對新一輪的航天員選拔,年齡最大的他更沒有捷徑可循!

聶海勝頂住了壓力,得益於他在生活中近乎“自虐”的自律,堅持鍛鍊和控制飲食,時刻以航天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他很快適應了訓練強度和節奏,表現優異,最終入選。

聶海勝的履歷十分光鮮,標籤也很多,博士、少將、57歲、指令長……這些標籤隨便一個都可以“吹一輩子”,但聶海勝卻不,他口中最常提到的身份是“航天人”,不管自己有多大成就,有多少榮譽加身,他總是説:“航天員狀態只有飛行和準備飛行,我們的初心使命就是飛天。”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5

1996年,因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需要從最優秀的飛行員中招募航天員。

他毅然決然報名,並在報名表中寫下:“選不上我,我毫無怨言,但是如果不敢挺起胸脯去應選,我會為自己感到羞恥!”

挑選航天員到底有多嚴格?嚴格到我們難以想象。

首先是看檔案根據身高、體重進行初選。入圍後,所有人員都要進行體檢,體檢程序十分嚴格,不僅要進行常規檢查,連皮膚、牙齒、語言等都要查到!更有精細的醫學檢查和航天生理檢查。聶海勝憑着過硬的素質一一過關,

1998年,34歲的他成為中國首批14名航天員中的一員。為了啃下40多萬字的飛船飛行操作手冊,他幾乎沒有出門逛過街,夜裏12點前沒有睡過覺,在模擬倉裏一待就是七八個小時,反覆讀儀表、按旋鈕、操作儀器,開着燈練熟了,他就把燈關了摸着黑練,練到所有的動作成為肌肉記憶,練到看球的時候把自己的膝蓋當成“緊急營救”旋鈕狠狠按下去。

按照要求,航天員的理想體重是65公斤左右,可聶海勝體重74公斤,航天員不能吃藥和節食,唯一能做的就是加大運動量鍛鍊。於是聶海勝除了每天跟大家一起參加常規訓練之外,還要加班兩三個小時鍛鍊,無論寒冬酷暑,他一天也沒有間斷過。最終,在不影響體質的前提下,聶海勝成功減重7公斤,使身體保持在標準狀態。低壓缺氧訓練中,低壓氧艙以每秒5米的速度迅速提升到5000米高空,氮氣在血管中亂竄,一旦造成血栓可能危及生命,可聶海勝每次都堅持在艙內待30分鐘。跳傘訓練中,聶海勝竟然僅用8天就完成了一個空降兵一個月才能完成的訓練任務。失重訓練中,俄羅斯助理教練都在機艙裏嘔吐不止,聶海勝卻鎮定自若。超重訓練中,胸背彷彿有80斤的大鐵錘擠壓着,教材要求訓練時間不少於60秒,聶海勝硬是堅持到了80秒。頭低位卧牀訓練中,整整五天,聶海勝保持着腳高頭低的姿勢躺在牀上,吃飯喝水都要靠嘴和胃的吸力完成,時間久了頭部充血,眼睛刺痛,一站起來,血“譁”的一下全從頭頂流到腳底。還有訓練要求航天員適應彈射蓋的超大震響,有把耳膜震破、造成終身殘疾的風險……

這些考驗的難度之大,普通人完全無法想象,可聶海勝全部挺了過來!

20__年10月,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聶海勝位列首飛梯隊。雖然這次沒有上天,但他擁抱着太空歸來的楊利偉,依然激動得眼泛淚光……他離航天夢越來越近了!

兩年後的20__年10月12日,伴着清晨霏霏的飄雪,神州六號即將問鼎蒼穹,

這一次,聶海勝和費俊龍一起出徵太空!“在太空飛行的5天裏,每當飛臨祖國的上空,不管白天或黑夜,我總是不由自主地往下看。因為只有那裏最讓你牽腸掛肚,只有那裏是你的根。”聶海勝凱旋後,這樣動情地説。

20__年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主着陸場成功着陸。

20__年6月,聶海勝執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擔任指令長。

隊友王亞平説:“聶師兄就像是我們乘組裏的定海神針。只要有他在我們心裏就很踏實,什麼都不怕。”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6

聶海勝1964年出生於湖北棗陽楊壋鎮一個小村莊裏。兒時貧困的生活常常讓父母為區區幾元錢的學費犯愁,只好東挪西借,有時代替學費交到老師手中的竟是一隻兔子。聶海勝姐弟六人,他排老六。父母靠種田維持生計,家大口闊,生活拮据。小時候,糧食不夠吃,印象裏最多能搜撿到的就是紅薯面做的黑窩子、雜麪餅,蘿蔔乾、鹹菜、大醬是家中餐桌上的主菜,因此直到現在聶海勝一聞到大醬味就犯惡心。

聶海勝對待學習,自覺而刻苦。儘管沒錢買學習資料,但課本上的內容,在哪頁哪個位置,他都清清楚楚。讀國小時他經常穿着姐姐的舊布衫,打着赤腳,但學習很刻苦,特別是數學成績好,經常考滿分。國中畢業考試,聶海勝考上了縣重點高中。那個假期,他搬木材、下地幹活,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整個楊壋鎮只有兩個學生考上。學校瞭解到他的家庭困難,為他補助了救濟金。每次放假,他還去十幾裏外的堂兄家幫着搬木材、裝茶葉、下地幹活,一個假期下來能掙十幾塊錢。就這樣,他靠自己的雙手掙出了上高中的學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7

聶海勝高中畢業時順利通過了空軍招飛,1983年6月於空軍長春飛行學院(今空軍航空大學)入伍。

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領航主任,飛過殲五、殲六、殲七等機型,安全飛行1480小時,為空軍特級飛行員。

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經過多年的航天員訓練,完成了基礎理論、航天環境適應性、專業技術等8大類幾十個科目的訓練任務,以優異的成績通過航天員專業技術綜合考核。曾入選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

20__年10月,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20__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

20__年4月,入選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飛行乘組。

20__年6月23日10時07分,在聶海勝的精準操控和張曉光、王亞平的密切配合下,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十號飛船成功實現手控交會對接。聶海勝成為繼劉旺之後,第二個手動駕駛神舟飛船的中國人。

20__年2月,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大隊長。

20__年12月,入選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乘組,擔任指令長。

20__年6月,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飛行乘組宣佈,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17日18時48分,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誌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6月23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於9時30分左右同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天地通話。7月4日,神舟十二號乘組兩名航天員成功出艙,聶海勝在艙內配合支持兩名出艙航天員開展艙外操作。8月20日,航天員聶海勝和劉伯明先後從天和核心艙節點艙成功出艙,在艙內航天員湯洪波的配合支持下開展艙外操作。9月17日13時30分許,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安全降落在東風着陸場預定區域。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順利返回地球,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11月5日,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消息,執行我國空間站階段首次載人飛行任務的神舟十二號航天員聶海勝等3人已完成隔離恢復,目前正在休息地療養恢復。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8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主任鄧一兵在今日舉行的國新辦天宮一號與神舟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新聞發佈會上表示,聶海勝參加神十任務發射出征的當天進行了體檢,體檢是空腹淨重72公斤。太空授課時測量出的聶海勝的質量和他的實際體重基本相符。

20__年6月20日,王亞平在太空授課中演示瞭如何在太空中測量航天員的質量,以“助教”身份出現的聶海勝親自上陣示範。最終太空上的質量測量儀器顯示,聶海勝的質量是74公斤。有媒體指出,公開資料顯示,聶海勝體重多年一直保持67公斤。為什麼聶海勝胖了7公斤?

鄧一兵説,關於航天員聶海勝的體重問題。注意到網上對這個問題的質疑,網上説的67公斤是聶海勝20__年參加神六任務時的體重,截止到20__年已經有八年了,他的年齡也從41歲到了49歲。按照中年人羣的體重增長規律,體重增長5公斤是符合正常規律的,而且他72公斤的體重也是符合發射要求的。

鄧一兵表示,在太空授課的過程中,聶海勝用質測儀測量質量的時候,他當時穿着艙內的工作服、內衣、艙內工作襪,還有艙內用鞋,這些重量統計起來大約是1.89公斤。所以綜合上面這些信息,太空授課時測量出的聶海勝的質量和他的實際體重是基本相符的。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9

聶海勝説自己是幸運的,高中畢業時遇上了招飛。當飛行員是聶海勝的夢想,小時候在山坡上放牛躺着睡着的時候,從沒見過飛機的他做過一個奇怪的夢,夢見自己長出一雙大大的翅膀飛上藍天。有一天,家中來人,説是縣武裝部搞政審的,他才知道自己真的要去飛翔了。臨走時,聶海勝像往常上學一樣,只背了一個書包,沒有更多的行李。他死活不讓母親出門送自己,是怕母親難過。

來到航校,聶海勝好似鳥兒上了天。他覺得自己與飛行有緣,要不兒時為何會做那個無緣無故長翅膀的夢?為何摸着操縱桿就熟悉得像老朋友一樣操作自如?聶海勝覺得自己是為飛行而生的。當年,作為同行中第一個放單飛的人,教官讓他給其他學員講講飛行體會,不善言辭的他只説了一句話:“啥也不想,只管飛!”

若預備梯隊有機會飛天的話,執行過神舟六號任務、已於20__年晉升少將軍銜的聶海勝,將成為首位以將官身份進入太空的中國航天員。1964年10月13日出生於湖北棗陽的聶海勝,是唯一一位從「神五」到「神九」四次載人任務的梯隊成員。

儘管各國載人航天曆史上,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年齡並無上限,但因為年齡等原因,14名首批航天員中還沒有執行過任務的成員,將部分退役或轉崗。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0

20__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員造成的損害。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準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台設備,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準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着陸緩衝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説:“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核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脱試驗、吃上熱食和覆水食品……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1

“生得再平凡,也是限量版。”張順東説,身體殘疾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直面生活、改變命運。所以,在自身奮力拼搏苦幹的同時,他還擔任殘疾人聯絡員,為村裏的87户97名殘疾人提供聯絡服務。他堅信,一根草頂一顆露水珠,只要自立自強、奮發向上,每個人都會像小草一樣活下來,殘疾人一樣能夠脱貧奔小康,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黨的政策好,我們很幸福”

白天忙着栽秧、薅穀子,晚上還要去放田水。張順東被電擊傷的雙腳因經常泡在水裏而發炎,加上沒錢醫治,20__年時右腳潰爛得厲害,晚上洗腳就是一盆紅水,不得不截肢。幸運的是,國家給報銷了2萬多元醫藥費。

手術後,張順東籌錢買了一輛三輪車作為代步和生產工具。20__年,政府補助他們家5.1萬元蓋新房,料子全是他一車一車拉的。工期緊張時,他白天拉、夜晚拉,一天拉20多趟,連續拉了1個多月,僅運輸一項就為家裏節省了1萬多元。

新房蓋好了,他也累垮了,左腳嚴重發炎,先後做了兩次手術。

疾病無情人有情。東川區委、區政府確保各項政策逐一落實到位,還安排掛鈎聯繫幹部定期走訪、幫扶,為他們解決思想上的問題和困惑,幫助他們堅定脱貧奔小康的信心和決心。烏龍鎮黨委、政府和坪子村黨支部及相關幫扶單位,經常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去年6月,李國秀生病無法勞作時,村裏便組織羣眾幫助他們把5畝紅薯秧全部種了下去。

如今,在各方的關心幫助下,張順東成功安上了假肢;女兒順利大學畢業,成為一名教師;兒子國中畢業後參加技能培訓,正在靠勤勞的雙手實現務工增收。張順東還買了一台電腦,積極參加殘疾人電商培訓,希望把更多特色農產品放到網上去銷售,找到一條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2

何為夢想?敢夢敢想是目標實現的奠基石。因為有夢想,所以有激情;因為有激情,所以有動力;因為有動力,所以有堅持;因為有堅持,所以有成功。

湯洪波用11年的奮鬥實現了“飛天夢”,他把自己為數不多的11年投入在他熱愛的事業中,這既是挑戰也是堅守。

他用11年的時間去賭,賭一個可能沒有結果的未來;他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默默堅守了好多年。

也許在他看來,這既是無法推脱的責任,也是義不容辭的使命。

楊洪波也是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收入全靠家裏的那10多畝地。孝心爆棚的他不忍心看自己的父母在田地裏幹活,所以他從小就下田地幹活。不僅如此,他還幫家裏人做家務活。國中正是青少年、攀比、享樂、叛逆的時期,而他並沒有,他早晨起早為了燒火做飯。父親也經常告訴他做事要勤快。

“不插完這丘田不準回家吃飯,不割滿一擔魚草不準休息”,這不只是父親的言行教導,也是自己得以深刻領悟的源泉。吃過生活的苦,所以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中不管多累都不叫苦。這份“稱不上”苦的事業源自於他的追求,源自於他的教養,源自於他的韌性。

湯洪波高三畢業毅然決然的選擇了“招飛考試”這條路。1995年成功入選飛行員的他,有着孩子般的天真與稚嫩,或許這就是青春的模樣。年僅19歲的他開始了飛天之路,在這條“重重艱難困苦”的路上他對自己的選擇從未動搖過。在八年艱苦訓練之後,終於不負眾望,圓自己所夢,成為飛行大隊的領班人。成為飛行員是湯洪波的“小夢”,當“小夢”紮根的那一刻,他開始了自己的“大夢”之旅,從飛行員到航天員的轉化需要一個更加艱辛的過程。

一切從零開始,嚴苛的訓練、艱辛的條件、無數個累到癱倒的日日夜夜,這是湯洪波的選擇。數不盡的艱難困苦在他身上上演,他沒有一絲抱怨,他只知道堅持下去會離他的夢想越來越近。

終於,在20__年他入圍我國第二批預備航天員,這就是

星光不問趕路人,時光不負有心人。

“不怕吃苦,能吃苦,能堅持吃苦”是對他最好的詮釋,

從20__到20__,11年的時間他經歷了常人難體會的辛苦。野外訓練,剝脱睡眠訓練等等,更艱難的是在不確定未來之路會如何的同時,他還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是努力,而是必須。就怕因為一個行為得不到位就斷送了自己的航天之路,他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

在等待這條坐立不安的路上,他一直能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未知的一切。對他而言,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為是他的熱愛,因為是他的選擇;因為這是社會的命脈;因為這是國家的希望。他時刻提醒自己不忘初心,在他飛行過程中用過的頭盔自始至終都陳列在他辦公室最顯眼的地方。

“要向上生長,先要向下紮根”,這是湯洪波的信念,

鼓勵着新一代青年也要在自己的選擇中堅持不懈,在自己生命裏熠熠生輝。堅持不只是一個話題,更是一種行動,楊洪波的成功,源自於他的堅持和努力,這就是他最重要的因素。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3

堅持才是王道 飛人也差點中途放棄

終於開始了正規的短跑訓練,蘇炳添的天賦更是一下子體現出來。 有一次蘇炳添家聚會,蘇炳添問表哥蔡健發100米的成績是多少,蔡健發説11秒多。蘇炳添就笑話表哥,“這麼慢,我能夠跑到11秒以內。”表哥蔡健髮根本不信,當即和他打賭,如果蘇炳添能夠跑進11秒,能夠答應蘇炳添要求,“要什麼就獎勵什麼。”結果,他們就到附近一個學校測了一把,蘇炳添跑出了10秒7,這個速度把當時一旁上課的體育老師都震住了。

不過,真正的體育訓練並非那麼輕鬆。蘇炳添在20__年代表古鎮參加了中山市運動會,被當時中山體校的教練發現,並將蘇炳添從鄉下中學帶到了中山市體校。剛到體校的時候,蘇炳添對於每天早上5點多就起牀訓練並不適合。而且,因為剛到市體校,又沒有朋友,蘇炳添一個人哭了好多次,甚至一個人3次從體校跑回家。體校教練發現後,就動員楊永強教練再去蘇炳添家裏做説客,勸説蘇炳添回去。

之後隨着成績越來越好,蘇炳添在新學校也開始有了新朋友,才慢慢安心下來。20__年,蘇炳添代表中山市參加了廣東省中學生比賽,暫露頭角。於是,蘇炳添成為了廣東省田徑隊的一員,真正進入了專業運動員的行列。

即便成為了專業運動員,蘇炳添也一度險些放棄。在田徑隊成績中游,蘇炳添一年之後遭遇成績瓶頸,甚至還有些下滑,他也一度想過放棄。後來很多人都勸他留下,協助他堅持渡過瓶頸期。這才有了後來短跑名將袁國強發掘出蘇炳添,一路成就中國速度的故事。

蘇炳添勵志故事

學習體育兩不誤

蘇炳添不但是國家隊的中國速度,還是暨南大學的研究生。導師傅教授提及弟子,同樣非常讚賞,“蘇炳添陽光、努力且十分謙虛。雖然因為訓練的原因不常在學校,但是和同學老師的聯繫和溝通從不間斷。在學習上,雖然是體育特長生,但卻十分認真。本科論文還是‘優’!平時因為訓練缺課,都會即時補上。是體育生中很努力、很認真的人,願意學習的一個孩子。”

正是因為謙遜的性格,在張培萌跑出10秒成績後,蘇炳添和張培萌成為了互相推動的搭檔,兩人攜手奪得亞運會接力冠軍,並刷新了全國紀錄。

蘇炳添破十神蹟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劉翔的含恨退役,讓黃種人在短跑領域出現真空,蘇炳添橫空出世,即時填補了空缺,這位步頻型的小個子英雄,擁有無與倫比的瞬間啟動水平。在國內,蘇炳添面臨 張培萌的競爭;在亞洲,蘇炳添接受日本的桐生祥秀挑戰,即使之前蘇炳添生活在張培萌、桐生祥秀的陰影下,但天道酬勤,他憑藉劃時代的壯舉榮膺黃種人第一飛人,註定被寫進體育歷史教科書。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4

他是功勛卓著的革命功臣,14歲參軍,身經百戰,屢立戰功,在朝鮮戰場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頑強不屈的生命鬥士,18歲重殘,以驚人的毅力,實現了生活自理,主動放棄榮軍院的特護待遇,回到家鄉參加生產建設;他是一心為民、無私奉獻的帶頭人,24歲擔任村支書,帶領羣眾治山種樹,打井修渠,架電辦學,一干就是25年,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成了當時全鄉的先進村;他是當代中國的保爾,49歲離職後,以特殘多病之軀,創作出版了長篇自傳體小説《極限人生》和《男兒無悔》。這個人就是朱彥夫,一個身體殘缺,卻又無比健全高大的人!

事蹟報告會上的每一個人都給我們展現了朱彥夫的一個側面:他是黨支部書記的好榜樣。他是永遠的戰士。他是父老鄉親的貼心人。他是兒女心中的明燈。他是精神高地的堅守者。而這些連起來就是一個立體的,有血有肉的朱彥夫。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以苦為樂,朱彥夫創造了人生一個又一個奇蹟。

當黨支部書記的25年間,他自掏腰包辦夜校、自當教員教羣眾識字,興辦學校、發展教育事業;他興修水利、平坡造田、種植林果,修路架電、發展農業,帶領羣眾走上致富之路;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堅持特殊家庭每個成員不搞特殊,常常傾已所有接濟病困羣眾。他用實際行動踐行着當幹部就是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後,就是要一心為羣眾着想、為百姓謀福的諾言。無論是在與敵人拼殺的戰場,還是與命運搏鬥的人生戰場,還是與自己較勁親筆寫書,他都是一個永遠在廝殺的戰士。在他身上散發着為國家為人民的利益甘願犧牲的凜然正氣,體現着一個特殘軍人自強不息、挑戰生命極限的精神信念和奮鬥歷程!

感動之餘,我們應該是思考如何向朱彥夫學習,以他為榜樣,開始拔高自己人生的高度。我要像他那樣,牢固樹立宗旨意識,時刻把羣眾的冷暖放在心上,想羣眾所想,幫羣眾所需,從實際出發,真抓實幹,艱苦創業,不圖虛名,不辱使命。我想,我們要像他那樣,胸懷遠大理想抱負,不畏艱難,勇於拼搏,敢於擔當,書寫精彩人生。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5

他站在起跑線的前沿,沉靜自若,信心滿滿,白雲似在他的頭頂飄浮,此起彼伏的掌聲縈繞在他的耳旁。這是於20__年在夏季舉行的亞運會,千萬名觀眾一起翹首而望、神經緊繃的一剎那。

腳踩助跑器,身體前驅,姿勢到位,只見蘇炳添右腳一蹬助跑器,人就像一匹黑馬,“嗖”地向前邁進。一瞬間,他那健壯的身體猶如一隻開了弓的箭,一個健步向前奔去,襯着藍天白雲,酷似徐悲鴻筆下的馬。

緊接着,是向前跨欄,動作快速敏捷,又瀟灑自如。很快,蘇炳添不費吹灰之力就越過了第一個欄杆。原來與他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七個運動員,現在也只有四個能跟上他的步伐了。同時伴隨着如雷貫耳的掌聲與加油聲,蘇炳添在第一個欄杆與第二個的欄杆的間隔處,起先他是助跑,到了離第二個欄杆半米處,只見蘇炳添右腳一蹬,右腿一跨,身體就躍了過去,“嗖”的一聲就向第三個欄杆跑去。

9秒92的成績彷彿對他特別慷慨,讓他有充分的時間展示自己的努力成果。當在跨最後一個欄杆時,蘇炳添順利超過其他選手,奪下金牌。當跑完賽程後,蘇炳添又跑了一段距離,咬緊牙關,輕舒雙臂,向上舉起,彷彿像一位英雄一樣。

“精彩,太精彩了。”一位日本觀眾説到。蘇炳添奪魁是使整個田徑場都沸騰了。中國觀眾及教練紛紛站起,滿面春風。

當蘇炳添站在百米跨欄的領獎台上時,伴隨着中國國旗的升旗,與國歌音樂的瀰漫,裁判宣佈蘇炳添獲得亞運會男子百米跨欄金牌。

蘇炳添身披國旗,掌聲如雷貫耳,他接過獎牌,那一刻,他無比激動,向全國人民展示着他努力的成果,創下了百米跨欄的記錄——9秒92。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6

妻子希永在世時,曾開玩笑説,朱彥夫身上長了“瘮人毛”,誰見了都怕。

這話一點都不誇張。有一回,鄰近村莊的兩兄弟動了手,誰也勸不住,只好請來朱彥夫。朱彥夫剛一露面,弟兄倆就偃旗息鼓,握手言和。

無論是妻子兒女,還是父老鄉親,對朱彥夫怕在表面,愛在深處。怕他,不是因為他的殘軀,而是因為他為人公道、鐵面無私;愛他,是因為他心裏始終裝着別人,卻唯獨沒有自己。

百善孝為先。朱彥夫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不願待在榮軍醫院,一是不想當“寄生蟲”,二是為了侍奉娘。吃飯時,娘不動筷子,他不碰碗。説話時,娘嗓門高起來,他頭會低下去。

就是這樣一個人人翹大拇指的大孝子,卻幹過兩件“大不孝”的事兒。

從榮軍醫院回村不久,為幫村民掃盲,朱彥夫打算在自家辦個圖書室。房子騰出來了,買書的錢也湊齊了,可書架卻沒着落。朱彥夫想來想去,竟然打起了孃的壽材板主意。那時,農村老人哪怕吃不飽、穿不暖,也要早早備好壽材板。這東西,在老人眼裏金貴着呢。朱彥夫剛一張口,老人眼淚撲簌簌地掉:“什麼都依你,這個不依。”

朱彥夫跟娘鬥起心眼,一連幾天憋在屋裏,不吃不喝,妻子叫他不答,弟弟叫他不理,老孃叫他不應。最後,還是娘讓了步。圖書室順利開張,他給娘磕了一個響頭。

娘去世時,朱彥夫又幹了件不孝的事兒。1975年秋,75歲的老母親患肝癌晚期。當時,沂源剛開始推行農村殯葬改革。莊稼人祖祖輩輩都是黃土埋身,哪個願意讓一把火給燒了?

老人臨終前,拉着兒子的手,千叮嚀萬囑咐:千萬別把她燒了,要讓她入土為安。朱彥夫哭着答應了。

沒想到,老人一閉眼,朱彥夫就讓老大隊長張茂興去辦火化手續。張茂興不肯去,村裏人也説,該讓老英雄的母親土葬。朱彥夫哽咽着蹦出一句話:“咱是公家的人,又是黨員,咱不帶頭誰帶頭!”

張家泉人都記得,送葬那天,朱彥夫用殘臂捧着孃的骨灰盒,聲淚俱下:“娘啊,兒子不孝,對不住您。等兒子到了那邊,再去伺候您!”

對自己的親人,朱彥夫“無情”得近乎殘忍。他不止一次對家人説:“咱家有特等殘廢這一個‘特’字就夠了,絕不容許再有一個‘特’字——特等公民!”

打從跟了朱彥夫,妻子希永就沒享過福。上有老婆婆,下有6個孩子,加上照顧朱彥夫,她天天忙得團團轉。朱彥夫當上支書後,希永的活兒更多了,但生產隊裏她幾乎沒缺過勤,就是懷孕期間也沒落下。

“母親是日照海邊長大的,不會推獨輪車,常常連人帶車翻到一邊。”兒子朱向峯打小就看見,母親沒有閒的時候。“後來才明白,不是父親不心疼母親,而是要給鄉親們一個交代,在鄉親們面前説話有底氣。”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7

有這樣一位英雄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朱彥夫,被譽為活着的“中國保爾·柯察金”。他的傳奇和事蹟感動了無數國人。

朱彥夫出生於1933年7月,祖籍山東沂蒙山區。他1947年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參軍後不久,就趕上了兩場著名的大仗——孟良崮戰役和淮海戰役。解放戰爭中,他先後參加大小戰役、戰鬥近百次,多次負傷,3次立功。

1950年12月,在朝鮮長津湖爭奪250高地的戰鬥中,朱彥夫所在的連隊冒着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與裝備精良的美軍兩個營進行着殊死戰鬥。敵人每天在陣地上拋下數百顆炸彈,山頭被削去幾十釐米,捧一把地上的土就有十幾塊小彈片。在反反覆覆的陣地爭奪中,全連的戰友相繼犧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體鱗傷的朱彥夫一人。

面對敵人的再次衝鋒,朱彥夫把三挺機槍壓滿子彈,不停地換位射擊,死守陣地。而就在朱彥夫再一次給機槍上子彈時,眼前突然飛來幾顆手榴彈。他迅速抓起一顆扔向敵人,又抓起另一顆剛扔出手,就聽到“轟隆”一聲巨響,眼前一道火光,隨後就什麼也不知道了。

不知過了多久,鑽心的疼痛將朱彥夫從昏迷中喚醒,身體已經被厚厚的雪花覆蓋,他想大聲喊,但喊不出聲;想伸開手,手指早已被凍壞。他一次次用冰冷的拳頭搓揉雙眼和臉部,想把沾在臉上的冰涼的東西去掉,但拳頭不聽使喚,又飢又渴之下,他索性將這個異物吞下,後來他才知道,那是被手榴彈炸出來的自己的左眼球。

出於對生命的本能渴望,朱彥夫咬緊牙關,開始在冰冷的雪地上艱難地挪動軀體向前爬行。不知爬了多久,昏迷了多少次,朱彥夫終於被兩名志願軍戰友發現救起,緊急地送往戰地救護所救治。

由於朱彥夫的傷勢太重,他被輾轉送回國內接受治療和手術。在長春軍醫大學附屬醫院,朱彥夫先後進行了47次手術,昏迷了93天,流出體外的腸子被塞了回去,醫生把他從鬼門關拉了回來。

朱彥夫醒來後,發現自己的雙手和雙腿都沒有了,痛心至極,滿腦子都是輕生的念頭。想餓死,但護理人員按時往他嘴裏餵食物;想跳樓,但沒有手腳連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藥睡過去,好不容易攢起8片安眠藥,吃下去卻沒能把自己“解決”掉。朱彥夫自殺了三次,都沒有成功。

還是醫生的一句話點醒了朱彥夫:“你的命是我們用幾個月的時間,千難萬難,硬從死神那裏奪回來的,你有什麼資格不珍惜?”從此,朱彥夫打消了自殺的念頭。

嚴酷的現實是,他的雙腿從膝蓋以下被全部截去,雙臂手腕以下被鋸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視力也下降到0.3。一個沒有四肢、沒有左眼的特等傷殘軍人,怎樣才能生存下去啊!

雖然國家對像朱彥夫這樣的特等傷殘軍人有切實的優待和撫卹保障,但朱彥夫認為自己“無手無腳仍是軍人”,他不甘於成為一個躺在牀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廢人。1956年,他放棄在條件優越的醫院療養康復,毅然回到了故鄉山東省沂源縣西里鎮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8

蘇炳添,他是真正意義上第一位打破10秒關口的亞洲本土選手。他在北京田徑世錦賽男子4×100米決賽中,代表中國隊以38秒01勇奪亞軍,創造了亞洲田徑的歷史。雖然蘇炳添童鞋向來靠實力吃飯,但請注意觀察,他眼神中的堅定非常吸引人哦。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中國飛人”蘇炳添不屈不撓的勵志故事,歡迎閲讀與收藏。

他身着一身紅色運動服,足蹬一雙白色運動鞋。鳴槍響過,他在第一道出發,起跑穩健,如一道紅色閃電,劃過海沃德田徑場。9秒99,衝過終點,他緊盯着大屏幕,攥緊雙拳仰天長吼。他就是“中國飛人”蘇炳添。

北京時間20__年5月31日凌晨,在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男子100米決賽中,他以9秒99的成績奪得季軍,超過日本名將伊東浩司和中國名將張培萌共同保持的10秒整的亞洲本土運動員最好成績,創黃種人百米新歷史。

蘇炳添出生在廣東省中山市古鎮的一個普通家庭,幾年後,弟弟也降生在這個家裏。一家四口,日子安穩,其樂融融。

上國中時,蘇炳添的老師喜歡留下成績差一些的同學留堂補課,成績不理想的蘇炳添,幾乎天天被老師留下來“開小灶”,這讓他非常苦惱。為了避開補課,他主動申請加入學校的田徑隊。蘇炳添在體育課上向來都是活躍分子,彈跳力和瞬間爆發力很強,教練楊永強看到他的這些優勢,同意把他帶入田徑隊。

此時的蘇炳添痴迷上了速度,他喜歡騎摩托車,那種風馳電掣的快意讓他感覺非常舒服。但因條件限制,他沒有受過系統專業的訓練,只是在泥巴地裏,跑啊跑啊,像一個追風的少年。20__年11月份,15歲的`蘇炳添第一次參加了正規的比賽——中山市中學生田徑比賽。他出人意料地在100米比賽上奪得第一名,成績用秒錶計時是11秒72。因此,他被中山市體校田徑教練寧德寶看中。

進入省隊後,蘇炳添曾萌發了不當運動員的念頭。20__年,他在田徑隊的成績屬於中等,但有一段時間成績老是上不去,甚至出現了下滑,他很痛苦,一度想放棄。

有一天,他坐在賽道旁,看着在賽道上飛跑的身影,心裏五味雜陳。他多麼喜愛奔跑啊,可是現在,他為此猶豫不決。

兩個剛剛訓練完的隊友説笑着坐到他身邊,沒有注意到他隱藏的痛苦,一個説:“今天我比你快了0.01秒。”“不就是0.01秒嗎?有什麼了不起。”另一個回答。

“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我只要每次都比你快0.01秒,我就每次都是贏家……”

隊友的話對蘇炳添觸動很大,是啊,只要堅持,哪怕每次只提高0.01秒,那麼,對自己來説就是勝利的。很快,他調整了心態,在大家的鼓勵和幫助下,成績一點點好起來,並進入了國家隊。

20__年的全國田徑錦標賽上,他以10秒16奪冠,打破了13年前周偉創造的10秒17的全國紀錄,堪稱當時中國第一“飛人”。在隨後的兩年裏,蘇炳添一直稱霸中國男子百米跑道。

俗話説:沒有常勝將軍。20__年,張培萌連續跑出了兩次10秒04和1次10秒整的成績,打破了蘇炳添創造的全國紀錄。並且在遼寧全運會上以10秒08的成績戰勝了蘇炳添,奪取了全運會冠軍。此外,因為張培萌跑出了男子10秒的亞洲黃種人最佳成績,平了伊東浩司的紀錄,而且是在國外進行的世界錦標賽上獲得的,所以也更為引人矚目。這讓蘇炳添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壓力。

夜晚,望着無垠的夜空,他想起了一句話:一切可能之事皆不可得,你只有執着地堅持世上看似不可能的事——莫貪念,莫浮躁,莫鬆懈。他告訴自己:一定要堅持!機會總是會眷顧那些有準備的人,速度,屬於執着於每個0.01秒的人。

懷揣着這種不服輸的信念,蘇炳添捅破了這層讓幾代人夢寐以求的“窗户紙”。

蘇炳添的突破具有跨時代的意義。“破十對中國是個里程碑,作為中國第一人,能把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我感到非常驕傲。但在未來的路上我還要繼續努力,不要因這個成績而自滿。”蘇炳添在賽後接受採訪時説。作為中國“飛人”,他的未來依然可期。

奔跑吧!蘇炳添!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19

朱彥夫,1933年7月出生於沂源縣張家泉村。14歲參軍,16歲入黨,經歷過上百次戰鬥,十次英勇負傷,三次榮立戰功。在抗美援朝長津湖戰役中失去了四肢和左眼,是特等革命傷殘軍人。

他放棄榮軍休養院特護待遇,毅然回到家鄉,並以驚人的毅力,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他擔任張家泉村黨支部書記25年,帶領羣眾治理荒山,興修水利,發展教育,徹底改變了山鄉面貌。

他是活着的“烈士”

朱彥夫在朝鮮戰場重傷回國,入院治療初期,一直是“活死人”。沒有人知道他的姓名、籍貫、部隊番號。他所在部隊確認他所在連隊已經全部陣亡,被確認為“烈士”。

他傷勢嚴重,昏迷不醒,醫院採取搶救措施——截肢、剖腹。而且,不止一次地截肢、剖腹。主治醫生歎息道:“他如果能夠活上三年,就是奇蹟!”

截肢手術以後,他各部位傷口深度感染。高燒不退,出現中毒性化膿症狀。歷經反覆搶救,他的病情仍然沒有起色。醫院將他從“特號牀”,轉移到了“太平室”。“太平室”專門為危重傷員設立,接近於太平間。唯一不同的是躺在牀上的人呼噠着一口熱氣,由兩位經驗豐富的護士專門守護。

他那不足一米長的軀體躺着一動不動,似乎已經油枯燈盡。傷口滲出的膿血浸入被褥,腥味撲鼻。唯有腮下和嘴角微微顫動的神經,證明他沒有死去。

志願軍各部隊派人到醫院查尋本單位傷員,他所在團的查尋人員到“太平室”看到他卻根本沒有認出來。

進入“太平室”93個日日夜夜之後,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復活了!

他的意識漸漸恢復,看清楚身邊的護士,用微弱聲音茫然問道:“這是什麼地方?我在這裏幹什麼?”守候他的護士高興極了,一邊用濕毛巾為他擦拭眼睛,一邊趴到他耳邊説:“這是在醫院的病牀上,你主要是太勞累了。你已經睡了很久很久,也該醒來了!”

他的意識繼續恢復,感知到傷口的疼痛。他舉起兩隻胳膊,發現手腕以下沒有了雙手。他動動雙腿,發現膝蓋以下沒有了小腿和雙腳。他癲狂了,拼命掙扎,狂撕亂咬包紮胳膊的綁帶。

院長和主治醫生聽到喊聲跑過來,看到從上帝手裏奪回來的這條生命發出復活的信號,興奮異常。他憤怒而又絕望地大喊大叫:“為什麼把我的手和腿都割掉了?沒有腿咋走路?沒有手咋扣扳機?你快給我找回來!”

主治醫生向他解釋:“你傷口的深度和麪積都很罕見,如果不截肢,就有生命危險,絕對活不到今天!”他仍然狂喊:“沒有了手,沒有了腿,我活着還有啥用!”

院長耐心地對他説:“你能夠死而復生,就是很大的奇蹟。你現在還能夠呼喊,這已經很好啦!有什麼要求你就説,也可以把心裏的憋屈難受釋放出來!”

他從“太平室”重新搬回“特號牀”,終日鬱鬱寡歡。他想結束生命解脱自己,又想到指導員高新坡的遺囑,想到戰友杜玉民、萬中祥、徐風明等烈士的託付……他在生與死的抉擇中,苦不堪言。

主治醫生認真地對他説:“像你這種情況,有勇氣活下去才是英雄!輕生是自私,自殺是孬種!”這些話像一把重錘敲擊着他的心,使他打消了輕生的念頭。他在醫院先後經歷47次手術——顱腦取彈、面頰植皮、腹內排異、眼部摘取彈片、四肢反覆截取……

他以超常的生命力不斷地創造着奇蹟:坐起來了;會大聲説話了;手術部位癒合了……痛楚漸漸遠去,大腦日趨清醒……

他一直是在“拼命”

朱彥夫不甘心在榮軍休養院“重殘所”裏面被人照顧着度過一生,他想家鄉、想母親了。他身強體壯的時候保家衞國,傷殘退役以後應該陪伴着家鄉和母親。他向組織上提出要求,經組織批准以後回到了張家泉村。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20

“如果我是小溪,就流向沙漠,去造就一片生命的綠洲。”張桂梅作為一名平凡的人民教師,紮根貧困地區全身投入教育事業,用生命點滴書寫出來的人生故事傳説彰顯出一名普通黨員、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高尚人格和精神魅力。

她堅守初心,對黨忠誠一輩子。張桂梅同志是雲南省麗江市華坪縣女子高級中學黨支部書記、校長,是“四有”好老師要求的榜樣。她響應黨的號召,到雲南支援邊疆建設,跨越千里、輾轉多地,無怨無悔。她創辦免費女子高中,她堅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將堅定的理想信念融入辦學體系,幫助數千名山區女孩改變命運,為國家輸送了一批又一批莘莘學子。華坪縣女子高中,是全市第一家黨員佩戴黨徽上班的單位。張桂梅讓黨員在羣眾和師生面前“明身份”,促使黨員起到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做到了哪裏有困難哪裏就有黨徽在閃爍。20__年,她在領取勞模獎金後,把全部獎金5000元一次性交了黨費。她把對黨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滲透在血脈裏,在她身上充分體現着一名共產黨員初心如磐的精神品質和至誠至深的家國情懷。

她牢記使命,為民奉獻一輩子。40多年來,她為了不讓一名女孩因貧困失學,堅持家訪11年,遍訪貧困家庭1300多户,行程十餘萬公里。張桂梅與孩子們之間有很多故事傳説,每一個都是催人淚下。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着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後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並連夜把他送到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她長期拖着病體工作,超量的付出透支了原本羸弱的身體,換來女子高中學生學習的好成績。

她堅守教育報國初心,牢記立德樹人使命,紮根貧困地區40多年,不遺餘力踐行着“只要我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台上”的諾言,立志用教育扶貧斬斷貧困代際傳遞,傾力建成全國第一所全免費女子高中,讓1600餘名貧困山區女學生圓夢大學,託舉起當地羣眾決戰決勝脱貧攻堅的信心與希望。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聶海勝先進事蹟材料 篇21

在美國尤金舉行的20x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尤金站比賽,中國飛人蘇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賽中,以9秒99的成績並列季軍。蘇炳添成功奪牌讓中國人倍受鼓舞。他是中國的驕傲,更是亞洲的驕傲。他不到最後一秒不放棄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深思與學習。人生想要成就一番事業,就必須專注執着,正確科學地把握自己,永不言棄的精神,才能取得成功。

專注精神,不受干擾,是一種智慧。這是一種精神,一種成功所必須的精神。他,年僅25歲,就獲得了獲得了神學哲學雙學位。如果他願意,他隨時可以成為巴赫音樂最正統的接班人,這就是史懷哲傳奇的青年人生。然而,外界的鮮花掌聲,輿論的吹捧沒有給這個理性的年輕人帶來一絲的浮躁。29歲時,他決定從零基礎學習醫學,拯救非洲難民。從此,他把畢生的精力,都專注地奉獻給了非洲醫療事業,在蠻荒叢林中度過餘生。被譽為“非洲之父”的他,臨終時由衷感慨:“上帝啊!當跑的路我跑過了,盡力了,我一生紮實的活過了!”史懷哲的一生可謂專注地做到了追隨奉獻的本心,做了最真實的自己。可見,人想要做好一件事,必須要具有專注精神,才能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努力拼搏,科學追求,是一種能力。“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南開馬蹄湖畔的親筆題詩,正是葉嘉瑩先生一生的寫照。已九十歲高齡的她是中國古典詩詞研究領域的開拓者。她研究的方法講究科學,充分利用優勢,她大半生漂泊,所到之處,從孩子到成人,傳播的方法都是讓人喜聞樂見,她也從中得到啟發。葉先生曾説,她的`根在祖國,她要為祖國永遠留下古典詩歌的財富。於是,人們依舊能在世界各地華人文化圈內,看到她忙碌的身影。她的一生的努力也終讓一代年輕人感受到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她因此成為當今詩壇傳播中國古典文化的一員宿將。不管形勢如何變化,她的科學精神和執着的卓越的內涵,卻始終沒有改變,精神矍鑠,風采依舊,真是“蓮實有心”“夢偏痴”。所以,要成就一番事業,執着的精神加上科學的態度,才是成功的雙翼。

永不放棄,更是一種高寶貴的品質。在成功的路上,一定會遇到許多許許多多困難,只有那些不畏艱險,執着追求的人才有希望達到頂點。他生來就沒有四肢,獨特的外表讓人銘記。他就是享譽全球的演説家尼克。胡哲。少年時飽受嘲諷,讓他閃過輕生念頭。但跳進浴缸前他改變了想法,他想要清醒地活着。於是,他苦練演説技巧,到世界各地尋找機會。在被拒絕上百次之後,終於感動了世人。憑着出色的勵志演講,他贏得全球的尊敬。三十出頭也擁有了自己的公司。他説:“沒手、沒腳、沒煩惱。”因此,他的樂觀與堅忍終於帶他度過了最艱苦的歲月,終於駛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