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的企業管理理論五大缺陷

流行理論對失敗公司的評論都是在表象上做文章:沒有核心能力;缺乏執行力;沒有以人為本;沒有堅持創新等。

流行的企業管理理論五大缺陷

目前管理理論無疑是觸及事物現象本身的某個方面,不是解決戰略問題而是發現什麼不足就補上什麼,注重標而未涉及本,都沒有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且相互之間還是矛盾的,很多公司實施後並未達預期結果。這些戰略理論對於某一方面是有效往的,但是並不能解決企業面臨的根本問題。這些方法都是一種 “症狀解”,而且偏重於某一方面,與戰略的初衷相差甚遠,因而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的發展和成長等戰略性問題。

現行企業管理理論缺陷的共同表現現在流行的企業發展戰略理論無一例外都來自西方,由於西方理論的思維模式存在着以上的缺陷,所以其管理理論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如下最嚴重的缺陷:從特例推導出方法。與其説是理論不如説是間接經驗。

西方的管理理論與其説是管理理論不如説是在向大家介紹自己成功的經驗。在侃侃而談成功企業的經驗當然沒什麼不好,畢竟,將成功經驗傳授給別人,也是一件造福人類的事情。不過,有時我們卻常常碰到這樣的尷尬,你聽到了很成功的經驗,可不久之後你會發現這些企業正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這常常又讓我們對那些經驗感到迷茫。

經驗是在特殊時間、特殊空間、特殊羣體形成的特殊方法,無普遍性。很多企業成功的偶然性太大,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成功的。當然,這並不妨礙他們談論成功的心得。不過,這時候的經驗至多隻能是一些豪言壯語,如果你把它當真了,你就會陷入迷思當中。Tom Peter與人合寫的暢銷書《追求卓越》,在我國風靡一時。它取材於麥肯錫的一份對75家世界知名度最高的公司的調查報告,其中有大量結構性訪談,和一本25年的文獻回顧。為了追求卓越,每個頂尖公司必須實現長期兼收“增長和經濟健康發展”;但是,這本書面世沒幾年,許多表現上佳的大公司相繼陷入困境,如:數碼設備、IBM、Data General、科瑪特(Kmart)和柯達(Kodak)。正如《財富》(2000年11月13日)的一篇文章指出,“和湯姆彼得談得越多,就越發現,90年代期間,他花了越來越多時間去研究天才式怪胎。他所列舉的例子根本沒辦法仿效。

新近流行的“從例子推導方法”的書是柯林斯和帕拉斯合著的《基業長青》。他們在“令人不安的大膽目標”上大潑筆墨,並言稱是這個東西使波音、沃爾瑪、通用電器、IBM和其它企業成為行業巨人。這大概是《基業長青》這樣一本總結西方優秀企業的特質的實證式圖書在國內受到追捧的原因吧。儘管作者在書中運用了中國二元哲學的陰陽太極圖,並做為整體分析的一個基礎,但在整體的思路上,還是更多的傾向於西方文化中實證分析的方法,使用比較和邏輯,從中萃取出導致“高瞻遠矚公司”基業長青的基因,這種基礎似乎堅強而有力,因為它的結論是被事實證明了。但是缺少了在一般意義上的思辨和分析,對未來的指導作用就會大大折扣,因為在一個動態變化的世界,任何過去的經驗守成都可能變成對未來的制約,這也是作者在回答“你們的研究是過去,難道你們不擔心這些發現在21世紀過時嗎”的問題時顯得蒼白而無力的原因。那麼我們能否站在事物發展的更具普遍性的規律的角度來分析作者提出的基業長青的因子合理性或者不合理性所在呢?

《基業長青》在開篇中提到破除12個迷思,第一個迷思是 “偉大的公司靠偉大的構想起家”,並認為此傳統觀點不被該書的研究結果所支持,甚至可能是相反的作用,但是,在提到高瞻遠矚公司激發刺激進步的潛力時候又把 “設定膽大包天的目標”做為主要的方式,這豈不是自相矛盾?

一位麥肯錫企管顧問對柯林斯説:“你們研究做得很棒,書也寫得很好,但是書中所講的東西對我們一點用都沒有。”因為這些歷久不衰的公司多半在創辦之初就很卓越,絕大多數公司卻都很普通,頂多只稱得上優秀而已。

他們極力推薦的效仿對象,幾乎都成立於1812年到1945年間。它們沒有經歷今日全球經濟環境下的密集型競爭。巨人的成功確實有許多借鑑之處,但它們很榮幸能在比今天簡單得多的環境中就已成長為巨人。所以説,對今天的企業來説,這些從特例推導出的方法作用不是太大。

恩格斯在分析德國科學一度衰落時所告誡人們的一句名言:“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峯,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不能僅從經驗中得出方法。

經驗屬於感性認識,有待於深化為系統化、理論化的理性認識。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實踐節奏加快,無形中把過去、現在和未來更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美國學者約翰。奈斯比特認為,在農業社會,人們的思維方式是面向過去;到了工業社會,人們思維方式是面向現在;到了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人們思維方式則必須面向未來。

西方的理論基本上都是“從特例推導出普遍方法”的研究。“從特例推導出方法”的研究的缺陷是明顯的:即把短暫的成功或特殊的成功當作普遍的真理來推廣。

既然都是在研究成功企業過去經驗的基礎上得出的指導方法,所以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下弊端:

1、過時。

因為都是對過去的研究,所以對先進的企業幾乎無指導價值,對落後的企業有一定的指導其模仿的價值,但按此理論實施的企業只能步先進企業的後塵,無法實現突破性的發展,這恰恰又是追求卓越發展的企業家們所不甘心的。

2、片面。

因為僅僅是在對一些具體企業案例的研究基礎上得出的方法,沒有將其與企業發展的深層次的普遍的規律相結合,所以免不了出現將個別的成功經驗當成普遍的真理來推廣,使很多基礎條件不一樣的企業在實施過程中無法得到預期的效果。

無論戰略設計學派,定位學派,還是戰略資源學派,過程學派和學習學派,他們的研究都只是從某個角度出發,抓住企業長期生存的某個必要條件展開,沒能以保障企業長久生存為核心命題系統整合。

因為片面所以導致企業發展失衡,平衡是企業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因為缺乏系統性,所以就不能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西方管理理論基本上都是缺乏全面性、完整性、系統性,如同瞎子摸象,片面性、侷限性極大。

因此,流行的企業發展戰略理論的一大現象是:曇花一現,頻繁的更新,玩新概念花樣。

試想一想,連理論本身都不能長久,在此理論指導下的企業又怎能長久地持續發展呢?所以在這些理論指導下的企業出現瞭如這些過時的理論一樣的現象是:曇花一現,頻繁的更新。

3、複雜、實用的模型缺乏。

近年來叫得最響的核心能力理論,就是玩新概念花樣,中看不中用,其説得沒錯,但企業無從下手,無法實施。仍在流行的一本暢銷書《基業長青》也存在着同樣的缺陷。

當今西方的管理理論層出不窮,形式複雜,多變,讓人無所適從,複雜難以掌握,更難以運用,只看看而已,中看不中用, 理論炒得熱火朝天,而適用的模型少,短時適用的也只是冰山一角, 能長期適用的沒有。

讓我們考察一下管理理論複雜化的原因。西方的管理理論是僅對企業表象的研究,表象是千變萬化的。我們知道,自牛頓以來科學家們有一個信念,即宇宙的物質統一性。所以科學家在認識宇宙時總是以物質為中心進行工作,物質被當成宇宙中存在的代名詞。不僅質量被作為物質多少的量度,而且能量、質量等均被作為物質屬性來運用,因此而導致了體系的複雜性。

4、特殊,偏頗。

當代西方管理理論的思維模式都是西方科學思維模式在管理上的應用, 西方的管理理論,是應用科學方法於管理,因為效果立竿見影而在全世界廣被採用。它們都是來自於對業績良好的企業實踐的總結,這種總結結果良莠不齊,不外乎以下幾類:

* 僅該公司適用的特例。很多是被研究的公司的特殊方法,無推廣應用價值。

* 極少數是短時間能實用的普遍性方法。

* 無關緊要的。

* 錯誤的。

* 牽強附會的。

* 過時的。時效性差,都是過去的總結,對未來過時了。

所以實施起來與企業現實情況吻合性差,呆板,教條,如果企業不處在同一條件下,運用之很難有效,有效的只能説是該企業正巧處在相似的層次上。

從單個事例中得出結論,屬於經驗總結的範疇,非普遍真理,無廣泛的指導意義。

5、表象的研究,層次低。

雖然理論研究的焦點一再轉移,但在分析框架上並沒有質的突破,仍然遵循西方管理理論的思維模式, 表象的研究,層次低, 未透市場的本質,未認識到市場的內在規律, 西方的方法都是觀察個別企業的表象,然後建立通用的模型,都在表象上做文章, 單純從實踐中能得出真正普遍實用的方法很少,因為缺少直透市場本質的思維。

古代的哲人,看到太陽、月亮和各種星體每天從東方升起,隱於西方,就認為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亞里士多德僅僅通過羽毛和鐵球落地速度的對比,得出了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速度快的結論,並支配了世界的觀念一千多年。同樣具體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我們的方法論,我們的自以為是的解決之道,我們曾經認為天經地義的經典,實際上可能並不是我們認為的那樣。有些是因為它曾經給我們帶來了成功,對它的崇拜已經容入了我們的血液,讓我們認為似乎天地鴻蒙之來本來就應該如此。有些雖然給我們帶來了麻煩,但我們卻看不到更好的、更本質的解決之道。

檢驗任何理論,只找少數幾個似乎支持這種理論的事例是絕對不夠的。如果將這種理論應用到大量的實例中去,而僅對其中的少數進行討論,那麼總是有這種可能性:只分析了那些碰巧與這種理論相一致的例子,而以後對取得的其他證據進行透徹的分析卻表明,這種理論是靠不住的。

未來的世界文明不能再繼續推銷“西方文明中心論”,西方文明必須重新認識古老的東方文明並從中汲取營養。(劉同福)

來源:博鋭管理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