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永青企業管理的大道無為

“中原中原,終有一天會完(諧音,粵語)。”當你聽到這話出自地產中介名企中原集團董事長施永青之口時,你不必吃驚,因為他崇奉老子哲學,事物在他眼中全是帶着週期性,在天道中起跌興衰,道法自然。由於市場發展自有“道”,所以施永青堅信:管理企業只需“無為而治”,干預過多會適得其反。

施永青企業管理的大道無為

上司無為,下屬必有為

施永青一向用“無為而治”的方式管理他的中原地產公司和其它下屬公司。他認為致勝之道要從公司文化入手,着重員工的參與性。“我的管理方式是無為而治,下層員工有權力去判斷和估計,自己去訂立發展方向。”

“上面有為,下面必然無為;反之,上面無為,下面必有為。”施永青貫徹老子的思想,他説老闆總喜歡把以前成功的經驗掛在嘴上,加諸在員工的身上,迷信以前成功的經驗。但是如果把以前的成功模式固定下來,就沒有進步的機會,因此他放手讓員工發揮。他相信自己的無為,會換來員工的奮發有為。

“我一向信奉‘將能,君不預者勝’。我不喜歡管人,只給出大方向,讓員工自己做主,寧願放馬後炮也不喜歡干預。現在很多老闆僱人,只看人力市場的供求關係,卻不看員工的表現。我曾經説:只要保證員工‘得償所願’,比如給他們合理的報酬,員工自然會用最有效的方法為公司賺取利潤,根本用不着我來操心。”

讓員工“得償所願”

“無為”與“經商”像是兩回事,可行嗎?

然而,施永青主政中原至今,憑藉“無為而治”的管理理念,公司業務已突飛猛進,即便在整個香港房地產市道最不景氣的幾年中,該公司依然保持着強勁的增長勢頭。

中原地產公司前幾年開始向內地擴展,如今遍佈各大城市。施永青只是給一個大方向,然後便由得員工去適應新環境。“如果做得不好,市場自會反饋,由得着我去管嗎?”他説。

2005年,施永青創辦免費報紙《AM730》,他要他的員工視《AM730》為自己的嬰兒,由他們一手去帶大。“如果這只是老闆下的命令去製作一份報紙,員工很可能敷衍了事。但這份報紙由他們親自操刀,他們自然會更賣命去做。”而施永青本人則不會經常下指令給他們,總是提供意見比較多。“我答應會把利潤分給他們,刺激他們又會再拼搏一點。其它行家很少會用分紅去鼓勵員工。這是兩種很不同的管理文化。”施永青説。

有一次,施永青太太見到公司員工都在加班加點地忙碌,問:“他們吃了什麼藥?”施回答:“我只給他們一樣東西:得償所願。”

市場自有規律

《中外管理》:你主張無為而治,這似乎與強調執行、精細化管理等管理潮流想左,你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想法?

施永青:大約90年代初的時候,我剛剛接手中原地產,當時公司情形很是紛亂。一天,我與朋友去一座廟遊玩,見一本贈送的《道德經》,便隨手撿回家中,又丟在一邊。一天隨手拿來翻看,書中的一句話轟然入腦:“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我豁然開朗,馬上理出頭緒來了。

老子主張按自然的和社會的規律,順着道去做,道是無處不在的。企業是在市場之中運行的生命體,市場本身也有它的規律,所以管理企業需要的是遵循市場的規律,而不是把人的主觀的規律強加於市場和人的身上。所以無為也可以做,因為市場有規律,自然也有它的規律。

比如中國以前是計劃經濟,這就是個“有為”的想法,以為我只要事先想好、估計好、安排好一切,就可以減小浪費,為人民謀幸福,但其實市場有它自己的規律,如果權力都是集中於中央,中央把什麼都安排好,地方沒有了他的靈活性。比如:上面讓這一地區種水稻就都得種水稻,即使這塊地更適合種花生也不能改,這一定不會取得好的效果。

所以無為就是下面的人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就容易去適應環境,這就是權力下放,給他合理的授權並信任他。

合理的授權是激勵員工的重要途徑,它是管理者管理工作的基本行為。合理授權會使企業和員工兩者都從中得到好處。對於企業來講,員工的工作對管理提出了更少的要求,每位職員的自覺能動性增強,管理成本也就隨之下降,而且企業員工積極性的提高也提高了企業整體的經營成效;對員工而言,工作中受到了更少的約束和限制,自己有充分的權利管理自己的行為,積極性的主動性大增,工作的滿意度也大為提高,自然也就受員工的歡迎了。

靠不住的經驗

《中外管理》:這是不是意味着否定經驗?

施永青: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預先定好的,經驗並不起作用!企業的沒落就是因為迷信原來成功的模式,老闆往往認為:“因為我成功過,經驗豐富,你們知道什麼?”於是他讓整個企業都這樣做,甚至把他那些經驗還要寫下來,變成程序化。而一旦固定化,這個組織就會失去了學習能力,沒有辦法接受新的知識。在變化面前的學習能力,是組織最重要的一個能力。而學習能力只有在一個開放的、不斷自我否定的組織中才能形成。

我相信人的知識是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的。而不能迷戀經驗,正如哲學家卡爾·波普所説:真理都是可以被證偽的,現在認為正確的只是還沒有被證明是錯誤的而已!就像:“天圓地方”是剛開始人們對宇宙的認識,隨着牛頓等人的發現,人們才把以前認為正確的事推翻。所以不要把一個東西説成是最好的,這樣就不會進步了。所以對以前的經驗不要迷信,對西方的管理也不要迷信。

企業是個生命體

《中外管理》:你認為企業只需遵循市場本身的規律,那企業發展的動力來自何處?

施永青:每個組織都是一個生命體,企業也是生命體。生命體最重要的動力是意志力。哲學家叔本華最重要的著作就是《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認為,生命體有兩個主要的意志:一個是活命,一個是繁殖。是生命體就要在世界上活下來,為不會被淘汰,就要適應環境。在這個過程中,就要凝成一個系統。如果系統成功之外,就有了性意識,要繁殖,把自己複製。我們中原集團在香港做好之後,就到北京到上海,把自己複製過來,而這個過程中要變異,以適應本地的環境,還要和其它本地的組織交換基因。這是公司本身發展的動力,這種動力和意志要有干預才會變,沒有干預就不會變。

當外在環境變化之後,組織要想生存就要變,如果這種變的動力是來自企業本身而不是來自老闆一個人的話,它就強了。也就是一個公司裏,如果下面的人有動力,就一定是大的動力。而如何讓他們產生這種動力?就得讓員工“得償所願”,比如:給他們合理的報酬,給他們一定的股權,員工自然會用最有效的方法為公司賺取利潤,根本用不着我來操心。

“萬類霜天競自由”

《中外管理》:什麼樣的企業可以“無為而治”?

施永青:我這種管理方式的第一個前提,是公司要有很高的凝聚力和共同的願景或目標。有了共同的願景、共同的目的,才能凝聚在一起。

第二個前提,是公司成果必須是可以共享的。如果所有的成果都是老闆拿走,大家怎麼會有共同的目標,沒有分享機制就沒有動力,員工不可能自願凝聚在一起。如果是自願和自然結合在一起的,它也不容易垮掉。如果靠人為的制度、規章把大家結合在一起,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就會鬆散了。

第三個前提,越在高速發展的公司,越容易無為而治。因為是高速發展,有一個環節跟不上,馬上就會暴露出來。所以只有通過組織自身調整,適者生存下來,正如毛主席所説的“萬類霜天競自由”。

正如火車頭加速的時候,一個螺絲釘有問題都會暴露出來,我們不會允許電腦壞了兩小時還沒派人來修理。而只有不進步的公司才會有人濫竽充數,因為今天電腦壞了不修也無所謂。

第四個前提,一定是在一個學習型的團隊中。學習型的文化氛圍之下,才可以無為而治,因為組織要自己去適應環境,去調整,這就要看組織的學習能力。

“管理”是在違反天道

《中外管理》:無為而治是否意味着否定製度?

施永青:我覺得不需要規定不同的人過怎樣的生活。老子説:道法自然。如果你太有為,就是代替人家去選擇。管理在某種程度上是不道德的,是要一羣人按照某個老闆或企業的目標而犧牲個人,這是違反天道。資本主義社會分工精密,但工作是被扭曲異化了的。

其實,公司是所有員工意志的總和,無為就是尊重這個意志。

所以制度越少越好,制度就是固定化,能夠不用制度就不要制度。在一般情況下,人生都是想成功的,想被人接受的,用什麼方法讓人們接受你?你相信考核還是相信自然?

我自己在公司裏面真正用這種理念管理公司有12年左右的時間,本來我公司裏還有一個合作伙伴,他是“有為而治”,事事必管,看得很細,反而阻礙了進步。這更使我發現“無為”也可以做,中原地產代理公司1995年不到50間分行,1995年年底已經開到100家,1996年年底有200家,1997年時已經開到300家了,發展速度很快,每三天就開一家,要怎麼個開法?靠“有為”如何才能做得到?只有充分發揮每個個體的動力才可以啊!實踐證明,我的“無為”換來的是員工的奮發有為,讓參與者得到了自身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