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教師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摘要: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素質教育體現了基礎教育本質,它從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出發,以全面培養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以及健康的個性為宗旨。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康、學會審美打下紮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李嵐清同志的這段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全面概括了素質教育的內涵。學校教育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而教師是素質教育的主要實施者。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面向未來,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的合格人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的教育觀念必須從以教師為中心,重知識,輕能力的傳統教學觀念中轉變,培養學生的能力,挖掘個性潛能,教會學生學習,塑造良好的人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

轉變教師觀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 教師 教育觀念 學生 全面發展

一、轉變教育教學觀念

傳統教育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重視不夠,實行“填鴨式”教學,以應試為指揮棒,注意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應試能力。但忽視了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的培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身潛能得不到發揮,個性特長得不到發展。要培養高素質人才,我們必須打破傳統教育觀念的束縛,積極探索符合時代潮流的教學之路。

分析我國的教育現狀,令人擔憂。也許有人會認為,目前我國的教育水平在世界上是很高的,如我國中學生參加世界奧林匹克競賽,數理化各科獲得了眾多的金牌,我國的中國小生到了歐美,數學幾乎是頂尖的;出國留學生在學位課程考試中,成績大多名列前茅……這些能否説明我國的教育水平是很高的?我國學生 的能力是很強的?回答是否定的。如是肯定的回答,就無法解釋我國至今還沒有造就獲諾貝爾獎的人才。原因很簡單。考試成績只反映以記憶力為主的考試 能力,這種能力是機械式重複記憶的結果。根本不反映學生 的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才是出成果的源動力,對於我國的教育現狀,我們應該實事求是,多一點危機感的好,不認識到這一點,我國教育還將與發達國家拉開更大距離。而在歐美國家實行的啟發式教育,注意學生的個性、思維、想象力的發揮,目的是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教育追求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激發和培養全體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啟發學生創造性地學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消極地存貯知識。因此,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除具備優秀的品格、過硬的業務水平和紮實的語言基本功外,教師更要端正教育觀念,轉化教育思想,正確認識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 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才能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教師

創新教育從形式方面來説,創新教育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格局,對傳統教育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創造出一種全新的教育模式,是以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挖掘人的內在潛能為宗旨,弘揚人的主體精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説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從教育內容方面來説,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創新能力。實施創新教育,首先要解決教育觀念,其次教師必須有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再次教師本身要有創造性的素質。創造型的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往往喜歡使用靈活,更有實踐性和創造性的方法,傾向於採取“建設性的行為”來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在各學科尤其是實驗教學中,教師採取“建設性的行為”後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其實施空間很大,如在高一化學教學中設計用一小塊鈉投入盛有飽和石灰水的燒杯裏觀察現象,清楚觀察到澄清石灰水變渾濁,且有沉澱析出。提問:為什麼澄清石灰水變渾濁?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鈉投入石灰水是鈉和水反應:2Na+2H2O=2NaOH+H2,這一反應導致(1)溶劑減少;(2)產生OH(3)放出熱量。所以石灰水變渾濁,有沉澱析出。在實驗設計的教學中,教師除提出問題,做出適當引導外,主要給學生創設研究問題的情景(如實驗現象、問題思考、討論形式、理論分析、歸納小結等),使學生親自去感受、探索、查明問題的關鍵所在,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教師在教學中始終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施教過程中,注意培養受教育者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從而形成創新的實踐能力,應培養學生從想説、想問、想做,發展到敢説、敢問、敢做,最後達到會説、會問、會做。這個過程要求教師要採取多種有效途徑和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創新精神,提高實踐能力,才能不斷推動素質教育向縱深發展。

三、樹立“發揮潛能,全面育人”思想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目的,它要求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能得到全面發展。同時,素質教育的性質不是一種選擇性、淘汰性的教育。它面向全體學生,是一種使每個人都得到發展的教育。其根本任務是為每一個學生今後的發展和成長奠定堅實而穩固的基礎。

然而學生是富有個性的人。教師應樹立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創造潛力,都得以發展的觀念。尊重學生的個性,在教學工作中做到“目中有人”,高度注意學生的差異性。過去很多一段時間,教師和家長往往只憑語、數、外、理、化、成績來給孩子排隊,搞得學生壓力很大,也使他們在培養興趣愛好,拓寬知識面,發展個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侷限,這樣就束縛了能力的發展。現代科學表明,人有巨大潛能,現已開發的只佔它很小的一部分,這些潛能若能全部發揮出來,人類就可達到比現在高得多的水平。因此,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設寬鬆的可表現自我的環境,挖掘出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潛能優勢。也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拉近師生距離,使每個學生特長都能得到發揮,真正體現發揮潛能,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

四、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

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已經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教育的過程本是教師和學生不同生命體之間的信息交流,這信息不僅有知識的內容,更有情感的藴涵,我們常會發現學生因喜歡某一位教師而努力學習他的課,這説明融洽的師生關係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保證。正如心理學家羅傑斯所説:“創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是保證有效進行教學的主要條件,而這種良好的教學氣氛的創設又是以良好的教學氣氛的人際關係為基礎或前提的。”教師關愛學生,滿腔熱忱,耐心細緻地對待每個學生是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的關鍵,特別是對傳統教育中被稱作“後進生”的學生,教師更應想到“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竭力地發現他們的優點並加以表揚。“愛人者人恆愛之”,只有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才會以更大的熱情和信心投入學習,在課堂上也才能踴躍思考,勇於爭辯,勤於動手。

五、培養自學能力,為終身教育打好基礎。

在現代社會中,知識的飛速發展和個人領會吸收之間存在矛盾,學校教育不能保證學生在校期間所學的知識一輩子夠用。因 此,終身教育是未來教育的基本思想,未來學家托夫勒曾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識丁的人,而是那些沒有學會學習的人”,所以,教師十分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培養他們在綜合、分析、研究過程中進行創造能力,使學生在自學中“自我完善,造就自我”,.只要教師持之以恆,循序漸進地狠下功夫,學生的自學能力是一定能夠培養和提高的。

六、進行意志教育

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誌,是成長的必要前提。唐宋八大家之一蘇東坡在《晁錯論》中精闢地指出“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古今中外成才者的事實雄辯地證明了這點。如大發明家愛迪生,一生擁有1000多項發明專利,靠的是目標專一,百折不撓的意志。為了研究製造電燈的燈絲,先後試驗了1600多種材料,含辛茹苦十幾年才成功。他經常連續工作二、三十小時,累了就用圖書當枕頭在實驗室躺一會兒,他説“天才就是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靈感”。愛迪生正是以這種堅忍不拔的毅力,在無數次的失敗中取得成功的。

人的意志總是在人對客觀的認識中產生,而良好的意志品質又可以左右認識活動,“志不強者智不達”。在很多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複雜而艱苦的腦力勞動,它往往要求人有堅強的意志參予,才能真正達成教學目標。同時意志與情感也是聯繫在一起的。一方面意志在情感激勵上產生,高尚的情感是意志行動的推動力。另一方面,意志對情感又有調控作用。意志越堅強,越能使積極的情感持續下去,而使消極的情感得到剋制。因此,要成為二十一世紀全面發展的新型人才,教師一定要不失時機的抓住素材對學生進行意志培養和鍛鍊,更要以身作則,身先垂範地對學生進行意志訓練的身心影響,如孜孜不倦的求知,科學嚴謹的治學,持之以恆的耐心輔導與教誨,自始而終的高標準,嚴要求,要對培養學生具備堅韌的學習態度;集中精神投入學習,克服自己浮燥的情緒,克服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壞習慣,能面對並克服學習過程中所遇到各種困難,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不因遭受挫折而灰心喪氣,認定目標而堅持不懈等有着重要的影響。這些在行動中克服內心矛盾和外部困難的過程,都屬於意志過程,是學生走向成功的關鍵。加強學生的意志教育,可謂意義深遠,《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和《中學德育大綱》對中學生意志品格的培養和訓練都有規定。教師一定要認真學習,切實做好學生的意志教育工作,使其成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社會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全體教師的共同努力。就上我們從轉變教育觀念入手,不斷探索教改的新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