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精選10篇)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1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精選10篇)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瞭解王羲之和《蘭亭集序》、顧愷之和《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基本歷史事實。思考魏晉南北朝科技文化成就的取得與階段的時代特徵有着內在聯繫。

2、過程與方法

研讀“材料研讀”裏《齊民要術》引文、祖沖之“相關史事”;賞析《鍾繇楷書〈宣示表〉》、王羲之《蘭亭集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觀賞《雲岡石窟第20窟中的主佛》《龍門石窟北魏〈帝后禮佛圖〉》,直觀感受其文化魅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科學和人文的價值,培養對古代中國文化的認同和自豪感,接受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的薰陶,提高欣賞美和鑑賞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祖沖之和圓周率。

難點:祖沖之和圓周率。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1967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山”;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星”。

祖沖之有哪些突出的貢獻?他生活的時代,還有哪些重要的科技以及文化成就?帶着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第20課《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農學:《齊民要術》——北朝·賈思勰

1、地位: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2、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3、影響:這部農書對後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數學:祖沖之(南朝)

成就:

(1)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

(2)《綴術》

三、天文曆法:祖沖之(南朝)——制定《大明曆》。

四、書法:王羲之(東晉)

1、代表作品:《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

2、特點:“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3、稱譽:書聖

五、繪畫:顧愷之(東晉)

1、地位:顧愷之是當時最著名的畫家。

2、特點:他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3、代表作品:《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4、山水畫開始形成。

六、雕塑——石窟

1、背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

2、代表: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圖片展示:賈思勰和《齊民要術》書影

2.教師講述:賈思勰,山東人,生活在北朝的北魏和東魏兩個朝代。他重視農業,精心研究前人成果,認真總結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寫成了《齊民要術》一書。

“齊民”,即平民,泛指當時向國家交租納税的各色編户。“要術”,指通過生產勞動的謀生之術。顧名思義,就是“人民大眾謀生的主要方法”。而其中心與出發點則在農業。

3.材料分析:《齊民要術·種穀》寫道:“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想一想,為什麼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順應天時地利?

提示:他認為只有掌握天時和土壤條件來進行生產,才能獲得好收成。

4.教師講述:《齊民要術》總結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是賈思勰把理論和實踐緊密、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的產物。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對今天農業生產仍有一定現實意義。

探究二:科學家祖沖之

1.展示圖片:祖沖之

2.教師講述:祖沖之(429—500年),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數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巨大貢獻。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數學領域求得比較精確的圓周率。

3.材料鏈接:

三國時代的劉徽創造了一種求圓周率的方法,叫作“割圓術”,祖沖之利用劉徽創造的割圓術,重新運算。祖沖之在計算手段相當原始的情況下經過艱苦的運算,終於推算出空前精確的圓周率數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直到一千年以後,西方數學家才得出同一數值。為紀念祖沖之,現在國際上把圓周率又叫“祖率”。後來,祖沖之還將他研究數學的幾十篇論文,收集在他與其子合著的數學名著《綴術》一書中。這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可惜這部高水平的算學專著早已失傳了。

4.教師提問:祖沖之在天文曆法、機械製造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提示:天文曆法:《大明曆》;機械製造: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探究三:書法、繪畫與雕塑

1.圖片展示:我國古代文字的發展過程

2.教師講述:我國的書法在東漢末年逐漸成為一種藝術。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字體有了很大的發展變化,由篆書、隸書轉化到楷書,草書和行書也逐漸流行,創造出風格多樣、繁花似錦的書法藝術。

3.教師提問:(1)曹魏時的書法名家有誰?他們的書法有何特點?(2)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的是誰?他的書法有何特點?他的代表作是什麼?他被後人譽為什麼?

提示:①鍾繇和胡昭是曹魏時著名的書法家。均擅長行書、草書、隸書,而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後世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②王羲之。“飄若浮雲,矯若驚龍”。《蘭亭集序》。書聖。

4.教師補充:王羲之,字逸少。因曾任東晉政府右軍將軍,人們稱他“王右軍”。他的書畫都有很高的美術價值,尤以書法著名。篆、隸、草、行、楷各種書體都造詣很深,尤其擅長楷書、行書、草書。

5.圖片展示:

6.教師提問:説一説這兩幅圖的原作者是誰?這位畫家的繪畫有何特點?

提示:東晉畫家顧愷之。他擅長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7.圖片展示:

8.教師講述: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在一些地方闢山削崖,開鑿許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9.學生髮言:請一位同學介紹南北朝時期最著名的石窟有哪些?

提示: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10.教師補充: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同時吸收了外來佛教造型藝術的特點。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 鞏固新知

1、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的人是( )

A.張仲景

B.賈思勰

C.顧愷之

D.祖沖之

2、他的書法獨創一家,字“飄若浮雲,矯若驚龍”,人們尊稱他為“書聖”。他是( )

A.顧愷之

B.賈思勰

C.酈道元

D.王羲之

3、以下四個選項,其中三個是同一類的,另一個是不同類的,這個不同類的是( )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賈思勰

4、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説“如果以為選擇原理是近代發明的,那就未免和事實相差太遠了……早在1300年前,在一部古代的中國(農業)百科全書中已經有關於選擇原理的明確記述。”這部書是( )

A.《論語》

B.《齊民要術》

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促使科學文化異彩紛呈的原因不包括(   )

A.經濟恢復和發展

B.漢族與少數民族的交融

C.中外文化的交流

D.統一局面的形成

6、有人把“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是對當時社會特點的反映”作為課題來探究,請你找出下列能體現江南開發、經濟發展的文化(   )

①祖沖之的圓周率

②陶淵明的田園詩

③王羲之的書法藝術和顧愷之的繪畫藝術

④建安文學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④

7、有人認為,“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長期分裂割據,人心渙散,實是我國曆史上的黑暗時代,應當完全否定”。這種觀點否定和違背了(   )

①民族融合的作用

②江南經濟的發展

③人民羣眾的作用

④科技文化的進步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8、北魏前期的雲岡石窟佛像具有典型的胡人特徵,後期的龍門石窟佛像造型具有中原文化特徵。這種變化反映了北魏 ( )

A.民族融合加強

B.統治區域擴大

C.對外交流頻繁

D.佛教影響削弱

9、在一次智力問答比賽上,主持人請大家判斷具有以下特徵的古代書法家是誰

①東晉人

②吸取前人書法的精華,獨創端秀清新的特色

③他的代表作是《蘭亭集序》

④後人尊稱他為“書聖”

小明的判斷完全正確,你認為他的答案是(   )

A.王羲之

B.歐陽修

C.柳公權

D.顏真卿

10、顧愷之創作的作品很多,流傳下來的摹本有(   )

①《女史箴圖》

②《洛神賦圖》

③《奔馬圖》

④《清明上河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石窟藝術發展的原因是(  )

A.繪畫的藝術

B.雕塑藝術

C.佛教的傳播

D.社會穩定

參考答案:1.D 2.D 3.D 4.B 5.D 6.C 7.A 8.A 9.A 10.A 11.C

教學反思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政權分裂,但是由於北方民族大交融和南方經濟的開發,共同促進了這一時期的科技文化繁榮。本節課利用圖片的直觀效果,讓學生通過圖片資料,對賈思勰、祖沖之有了初步瞭解,通過對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學生文學藝術的鑑賞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和閲讀使學生掌握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瞭解王羲之和《蘭亭序》、顧愷之和《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基本歷史事實,提高學生綜合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鑑賞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師指導學生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就簡表》通過學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科學家,他們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這一問題,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酈道元和《水經注》,大放光彩的書法藝術和輝煌的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1、複習提問:請簡要介紹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的科技成就。

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科學文化的發展狀況。

2、過渡講解:上一課講的是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這一課將介紹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預習】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首先提問:祖沖之有什麼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後,教師進行總結。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祖沖之在劉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反覆的實踐。終於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同時他在天文曆法、機械製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貢獻。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環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麼祖沖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小字,幫助學生總結出答案: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覆實踐等)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

指導學生在閲讀教材後介紹賈思勰。

2、《齊民要術》

指出“齊民”和“要術”的含義後提問:這部書的內容是什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農作物的種植、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等許多方面。這些經驗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鉅著之一。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

北朝的時候,還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就是酈道元。(指導學生看書,瞭解)

2、《水經注》

首先指出:《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城建科學家所重視。同時,為這部書的文字優美,具有文學價值,因此也受到文學家的重視。

四、書法、繪畫與雕塑?

指導學生閲讀 “導入框”和《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課文以及插圖“王羲之和《蘭亭序》”、“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文獻資料·後人贊《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動手活動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特徵怎樣?代表作是什麼?(王羲之以行書見長,其字或端莊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遊龍”。代表作是《蘭亭序》。)

2、根據“導入框·書成換白鵝”的故事,你怎樣理解王羲之書法承上啟下的作用?(王羲之愛鵝,是喜歡看白鵝划水的姿勢,因為他可以從白鵝划水的姿勢中聯想到自己寫字的執筆運筆姿勢。總之,他練習書法很專注,幾乎不放過任何機會,認真汲取前人的書法特長,融匯成自己的風格,為後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説他的書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顧愷之繪畫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麼?(顧愷之的繪畫題材很廣,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這時的文化名人有書畫界的王羲之和顧愷之,還有思想界的範縝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導學生閲讀“佛教的盛行課文

5、輝煌的石窟藝術

指導閲讀 “輝煌的石窟藝術”課文及其插圖《龍門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國、南北朝統治者開鑿了哪兩個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麼特點?(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其中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

【合作探究】

1、有人認為:“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電腦都安裝了字體庫軟件,想要什麼字體由你選擇,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再去練字學書法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在當今信息時代,書法藝術是該發揚光大,還是順其自然讓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顧愷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後人用什麼稱呼來讚譽他們?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填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成就表》: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3

●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掌握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成就: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

(二)能力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三)情感目標: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引導學生感受祖沖之等科學家熱愛科學、不斷創新、堅忍不拔、刻苦鑽研的精神,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刻苦學習的態度。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

(二)教學難點

祖沖之推算圓周率的過程和方法。

● 教法和學法

教法:講授法、圖示法、設疑解答法、分析綜合法

學法:閲讀法、討論法、比較法、歸納法、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 課時安排 1課時

●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在遙遠的太空,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是以一位中國古代的科學家名字命名的,而且這個人還是咱們的河北老鄉,他是誰呢?【祖沖之】 出示多媒體圖片,生動介紹引言中的關於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和太陽系中有一顆小行星都是以祖沖之的名字命名的,啟發學生對祖沖之這位世界文化名人和以他為代表的魏晉南北朝優秀科技成果的重視和興趣。從而導入新課,學習以祖沖之為代表的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板書)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板書)

教師安排學生認真閲讀教材,以小組為單位概括歸納祖沖之的主要成就,並找出他在數學方面的最主要成就。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板書)

1、簡介賈思勰的生平。

賈思勰,南北朝北魏人。據考證,賈思勰是山東益都(今山東壽光縣)人,出生於公元5世紀末的北魏孝文帝時期。他的足跡遍及今山西、河南、河北及山東各地。考察這些地區的農業生產情況,後來他又從事過農業、畜牧業的實踐。大約在553~554年,寫成《齊民要術》這部農書。

[教師講解]書名《齊民要術》中的“齊”字,據賈思勰在序言開端的解釋是:《史記》曰:齊人無蓋藏。如淳注曰:齊,無貴賤,故謂之“齊人”者古,今言“平人”也。翻譯過來,這四個字的意思就是:一般羣眾生產生活的重要方法,而其中心與出發點是農業。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板書)

[教師介紹]在酈道元之前,我國已有不少地理名著。如《山海經》《禹貢》等。到了三國時期,有人對當時全國的河流水道進行了專門研究,寫成了《水經》一書。《水經》是

一部專門研究河流水道的書籍,共記述全國主要河流137條,原文1萬文字,文字相當簡略,沒有把水道的來龍去脈和詳細情況説清楚。《水經》的作者至今尚無定論。酈道元認為許多古代地理書籍的記載過於簡單,不能全面詳盡地把祖國地理、歷史、風土人情的情況描述下來。於是,他選擇《水經》作底本,採用作注的形式,撰寫一部綜合性的地理專著。這部鉅著對後世有廣泛的影響。它不僅受到後世地理學家的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文學家所重視。

(課堂總結)

本課重點介紹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科技成就,展現了本時期我國在數學、農學、地理學等方面的突出成就。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的趨勢不斷加強,南方經濟得到空前發展。這些特點必然反映到科技上。這時期我國的科學技術有了新的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在世界上居領先地位。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4

一、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賈思勰,北魏益都(今屬山東壽光)人,生平不詳,曾任高陽郡(治高陽,今屬山東臨淄)太守,是中國古代傑出的農學家。約在北魏永熙二年至東魏武定二年間(533—544),賈思勰著成綜合性農書《齊民要術》。“齊民”,即北齊的平民,泛指當時向國家交租納税的各色編户。“要術”,指通過生產勞動的謀生之術。故名思義,就是“人民大眾謀生的主要方法”,其中心與出發點在農業。

《齊民要術》的主要內容和地位是怎麼樣的?

內容:《齊民要術》主要內容介紹了農、林、牧、副、漁業的生產技術和方法;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農作物必須因地種植;提倡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

地位:《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業科學著作,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二、科學家祖沖之

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祖沖之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數學、天文曆法、機械製造方面都有巨大貢獻。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數學領域求得比較精確的圓周率。

祖沖之有哪些科學成就?

數學成就:圓周率、《綴術》。

曆法成就:《大明曆》。

機械製造成就:指南車、水碓磨、千里船等。

※知識梳理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科技 賈思勰 評價:①__________著名的農學家 成就: 著有 《②_____ ________》 內容: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 主張 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 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貴思想 北朝 齊民 要術 評價 突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 反映出當時農業生產技術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我國現存

③__________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對後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祖沖之 評價:④__________的一位傑出科學家 成就 數學: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 ⑤__________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 曆法: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 《⑥__________》 最早 南朝 七 大明曆 藝術 書法 東漢以後,書法已經成為專門的藝術 代表人物 曹魏 鍾繇:獨創楷書書法,剛柔兼備,後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 胡昭:兼採漢末眾家書法之長,擅長行、草、隸書,並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東晉: 王羲之 代表作:

《⑦__________》 特點: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評價:後人尊稱為 “⑧__________” 蘭亭集序 書聖 北魏時的碑刻書體,蒼勁厚重,粗獷雄渾 繪畫:東晉的顧愷之,繪有《⑨__________》和《洛神賦圖》 雕塑:山西大同的⑩__________和河南洛陽的 __________,堪稱宏偉精巧的雕刻藝術品 女史箴圖 雲岡石窟 11 龍門石窟

真題演練 1. (20__南京)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世界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農業科學著作是 (  ) A. 《道德經》 B. 《齊民要術》 C. 《資治通鑑》 D. 《天工開物》 2. (20__南通)北朝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是中國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文獻。該文獻主要介紹了 (  ) A. 江南的手工業技術 B. 全國江河水道系統 C. 戰國到五代的歷史 D. 北方農業生產經驗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教學和閲讀使學生掌握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酈道元和《水經注》。瞭解王羲之和《蘭亭序》、顧愷之和《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等基本歷史事實,提高學生綜合歸納整理所學知識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書法、繪畫及石窟藝術具體內容和其中含義的介紹,初步培養學生的文學藝術的鑑賞能力,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通過學生填寫“魏晉南北朝文學藝術成就”圖表來培養學生的分類歸納所學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師指導學生製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科技成就簡表》通過學生總結“魏晉南北朝時期有哪幾位 科學家,他們各有哪些重要的成就”這一問題,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明白這些文學藝術的成就,是我國寶貴的文化遺產。從而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健康的審美觀念、高尚的道德情操教育。培養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祖沖之和圓周率是本課的重點。酈道元和《水經注》,大放光彩的書法藝術和輝煌的石窟藝術的代表作。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1、複習提問:請簡要介紹祖沖之、賈思勰、酈道元的科技成就。

人物 朝代 稱謂 主要貢獻

祖沖之 南朝 數學家、天文學家機械製造家 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第7位,著《綴術》

賈思勰 北朝(北魏和東魏) 農學家 著《齊民要術》

酈道元 北魏 地理學家 著《水經注》

通過前面幾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狀況,今天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這一時期的科學 文化的發展狀況。

2、過渡講解:上一課講的是魏晉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這一課將介紹魏晉南北朝的藝術成就和思想成就。

【自主預習】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首先提問:祖沖之有什麼成就?在學生回答之後,教師進行總結。圓周率是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率。祖沖之在劉徽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這一問題進行了大膽的設想,反覆的實踐。終於用割圓術求得圓周率在3.1415926—3.1 415927之間。論文集《綴術》是當時數學領域的最高成就。

同時他在天文曆法、機械製造等方面也都有巨大貢獻。為了表彰他的貢獻,前蘇聯莫斯科大學“世界大科學家陳列”的走廊上鑲嵌着他的彩色大理石雕像;月球上的一座環行山也用他的名字命名。教師繼續提出問題:為什麼祖沖之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呢?(教師引導學生閲讀小字,幫助學生總結出答案:認真學習,刻苦鑽研,反覆實踐等)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賈思勰

指導學生在閲讀教材後介紹賈思勰。

2、《齊民要術》

指出“齊民”和“要術”的含義後提問:這 部書的內容是什 麼?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它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農作物的種植、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等許多方面。這些經驗 在當時世界上是先進的,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鉅著之一。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酈道元

北朝的時候,還出了一位著名的地理學家,這就是酈道元。(指導學生看書,瞭解)

2、《水經注》

首先指出:《水經注》是我國古代地理的重要著作。這對我們今天制定城建規劃,興建水利工程,考古、從事歷史研究都有重要參考價值。因此,這部書不僅為地理學家所重視,也為考古學家、歷史學家、農田水利學家、城建科學家所重視。同時,為這部書 的文字優美,具有文學價值,因此也受到文學家的重視。

四、書法、繪畫與雕塑?

指導學生閲讀 “導入框”和《大放光彩的書畫藝術》課文以及插圖“王羲之和《蘭亭序》”、“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文獻資料•後人贊《蘭亭序》”、《女史箴圖》、《洛神賦圖》等,動手活動或思考回答:

1、王羲之書法藝術的特徵怎樣?代表作是什麼?(王羲之以行書見長,其字或端莊清新,或“飄若浮雲,矯若遊龍”。代表作是《蘭亭序》。)

2、根據“導入框•書成換白鵝”的故事,你怎樣理解王羲之書法承上啟下的作用?(王羲之愛鵝,是喜歡看白鵝划水的姿勢,因為他可以從白鵝划水的姿勢中聯想到自己寫字的執筆運筆姿勢。總之,他練習書法很專注,幾乎不放過任何機會,認真汲取前人的書法特長,融匯成自己的風格,為後人樹立了學習的榜樣,所以説他的書法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3、顧愷之繪畫的特色及代表作是什麼?(顧愷之的繪畫題材很廣,他筆下的人物,線條優美,活潑傳神,富有個性。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這時的文化名人有書畫界的王羲之和顧愷之,還有思想界的範縝等。

4、佛教的盛行

指導學生閲讀 “佛教的盛行課文

5、輝煌的石窟藝術

指導閲讀 “輝煌的石窟藝術”課文及其插圖《龍門石窟佛像》,思考回答:十六國、南北朝統治者開鑿了哪兩個石窟?石窟中的佛像有什麼特點?(山西大同的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其中佛像的特點是宏偉精巧,繼承了秦漢以來造型藝術的傳統風格,同時吸收了佛教藝術的優點。)

【合作探究】

1、有人認為:“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電腦都安裝了字體庫軟件,想要什麼字體由你選擇,所以根本沒有必要再去練字學書法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在當今信息時代,書法藝術是該發揚光大,還是順其自然讓其消失呢?

2、王羲之和顧愷之的性格中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後人用什麼稱呼來讚譽他們?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填寫《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要藝術成就表》:

項目 主要代表 歷史地位

書法家 王羲之寫《蘭亭序》 “書聖”,天下第一行書

畫家 顧愷之畫《洛神賦圖》和《女史箴圖》 “三絕”

石窟藝術 山西大同雲岡石窟和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古代藝術寶庫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 學生知道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經確認的最早古人類

2、 學生了解北京人的發現,知道並掌握北京人的特徵、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3、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重難點:

重點:北京人的特徵(外形特徵、使用工具、社會組織、火的使用)

難點:本課內容距今久遠,需將科學考古發現與圖文想象才能較好的理解本課

知識解讀:

知識點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1、我國是世界上發現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

2、人類由古猿演化而來。

3、演化歷程:

古猿—直立行走、製作工具—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現代人)

4、早期人類代表:元謀人

元謀人牙齒化石

5、元謀人概況:

①發現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②距今年代:約170萬年

③生產活動:會製造工具(打製石器)和使用天然火

④地位及意義: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點二:北京人的發現

1、北京人或北京直立人

2、概況:

①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②距今年代:約70萬—20萬年

③考察依據:牙齒化石、頭蓋骨化石、直立人化石、動物化石及石器

④意義:人類化石和石器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徵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

知識點三:北京人的特徵

1、體貌特徵:

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平均身高157釐米,保留着猿的體質特徵。

2、使用工具及用途:

(1)工具:北京人制作石器的技術比較成熟,採用不同的打製方法,製作成不同類型的工具,如尖狀器、刮削器、石錘和石砧(zhen)等。使用這種打製石器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

會不會製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

(2)用途:採集、狩獵

3、生活方式:羣居

4、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住在山洞裏。當自然界出現野火時,他們拾回火種,小心保存起來,不讓它熄滅。北京人用火燒烤獵取的動物,吃上了熟食。減少了疾病,從而使身體素質得到了質的提升。

北京人的遺址中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反映出北京人已經學會使用火,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5、北京人遺址發現的意義:

(1)對歷史: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2)對世界: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3)對科學: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知識小結

人類演化:

古猿—直立人(距今 300 萬年左右)—早期智人(距今約 20 萬 年)—晚期智人(距今約 5 萬年)

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

一、元謀人:

1、遺址地點:雲南省元謀縣。

2、生活年代:距今約 170 萬年。

3、發現時間:1965 年。

4、生產生活:能夠製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5、地位: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二、北京人:

1、遺址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2、生活年代:距今約 70 萬-20 萬年。

3、發現時間:最先於1921年發現。1929 年,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4、體質特徵: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5、生產生活:

(1)使用打製石器;

(2)狩獵和採集;

(3)羣居生活,共同勞動;

(4)已經學會使用天然火,會長時間保存火種。

6、北京人遺址發現的意義:

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這一發現對於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1)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

直立人遣址。

(2)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

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三、山頂洞人:

1、遺址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山頂部的洞穴裏。

2、生活年代:距今約 3 萬年。

3、體質特徵: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4、生產生活:

(1)使用打製石器,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

(2)懂得人工取火;

(3)靠採集、狩獵為生,會捕魚、縫製衣服;

(4)能同別的原始人羣交換生活用品;

(5)有愛美意識和審美觀念,會埋葬逝者;

(6)集體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北京人的發現

教學難點:北京人的特徵

2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自從有了人,就有了人類歷史。關於人類的起源,古今中外有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説。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説呢?(讓學生思考後回答)

師:(多媒體展示相關圖片)有關人類起源,無論是西方的上帝造人,還是中國的女媧摶土造人,都是神話傳説。那麼,人類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呢?誰是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呢?他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去學習第1課《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1.圖片展示:分別展示《元謀人復原圖》《元謀人使用石器圖》《元謀人勞動復原想象圖》

2.教師提問:(1)元謀人生活在哪裏?(2)元謀人懂得哪些技術?(3)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提示:(1)雲南元謀縣(長江流域);(2)製作工具和使用火;(3)會不會製作工具。

3.教師小結: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1.圖片展示:分別展示《北京人頭蓋骨》《北京人復原頭像》

2.學生自主學習:閲讀教材並結合《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佈圖》歸納北京人的生活地點和時間。

提示: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經測定距今約70萬—20萬年。

3.圖片展示:

4.觀察比較:觀察北京人復原頭像和現代人頭像,比較它們有什麼不同?(方法點撥:從北京人的頭骨、前額、眉骨、顴骨、鼻骨、嘴部等方面進行分析)

提示:學生討論回答。

5.教師補充:北京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徵。

6.圖片展示: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7.學生自主學習:閲讀教材並結合《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片,瞭解歸納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情況。[來源:]

8.教師提問:為什麼北京人過着羣居生活,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

提示:這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決定的。

1.圖片展示:

2.教師提問:(1)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多少年?(2)他們的樣貌有什麼特徵?提示:(1)距今約3萬年。(2)模樣和現代人基本相同。

3.分析比較: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相比進步在哪裏?

提示:北京人的模樣保留了猿的特點,山頂洞人則和現代人基本相同。北京人只會打製粗糙的石器,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鑽孔技術;可用獸皮縫製衣服;懂得愛美,有了美的意識。北京人只能使用天然火,山頂洞人則已會人工取火。

三、課堂總結

同學們,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瞭解到我國曆史的悠久,瞭解到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山頂洞人過着集體生活,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

3 板書設計

4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圍繞設定的三維目標進行教學。採用激趣導入法,指導學生閲讀教材,通過圖片來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歸納問題,注重引導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合作探究,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考空間,力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掌握我國主要的早期人類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

本課重點

北京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本課難點

本課所講內容遙遠,必須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測依據發揮學生合理的想象力加以理解。

教學方法:問題情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得出結論→練習鞏固→ 課堂小結

教學過程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9

第1課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比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有什麼區別”和“想象: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通過思考、探究“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進行比較的能力及閲讀、識圖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北京人、山頂洞人、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三、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麼最早的人是怎麼來的?同學們知道哪些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説呢?

學生積極踴躍的講述人類起源的神話傳説。(西方上帝造人傳説、中國的女媧摶土造人、盤古開天闢地等等。)

師:關於人類起源,無論西方的上帝造人還是中國的女媧摶土造人都是神話傳説,並不真實可靠,那麼人類到底是怎樣誕生的呢?今天我們就帶着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中國早期人類代表-北京人。

【自主預習】

(一)、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

問:元謀人作為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已有多少年的歷史?並要求識圖《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指出:元謀人生活的地區。

生答:170萬年,雲南省的元謀縣(長江流域)。

師歸納:距今170萬年的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它的發現揭開了祖國大地歷史的新篇章,使我國成為一個歷史悠久的世界文明古國。

問:請同學們據《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佈》圖指出,除元謀人外,我國境內還有哪些遠古人類遺址?

生識圖回答:北京人、山頂洞人遺址。

問:北京人、山頂洞人又具有多少年的歷史,生活在什麼地區呢?

(開展競賽活動:迅速閲讀看誰回答的即快又準)

生迅速回答:北京人/70萬──20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山頂洞人/3萬年/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

師歸納:除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外,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址從南到北,分佈很廣。我國是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問:在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又是怎樣生活的呢,下面讓我們共同走近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二)、 北京人

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麼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後,指導學生閲讀教材。

1、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裏。

2、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徵

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並試着説一説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徵。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製石器。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會使用天然火之後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着羣居生活。讓學生閲讀北京人的羣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麼過羣居生活?北京人羣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採集植物果實、根莖,過着羣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鬥爭,製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説:勞動創造了人。

(三)、山頂洞人

投放“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山頂洞人的生活”圖片,要求學生結合圖片自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指出: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

1.結合山頂洞人頭部復原像指出,山頂洞人在體質特徵方面有什麼變化?(模樣同現代人基本相同)

2.識“山頂洞人的骨針和裝飾品”圖,説明山頂洞人在製造工具方面掌握了哪些先進技術?並舉例説明(掌握磨光和鑽孔技術,例骨針)

3.在用火方面,山頂洞人獲取火種的方法同北京人有什麼不同?(會人工取火)

4.識“山頂洞人的生活”圖,説明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怎樣形成的?(按血緣關係結合的氏族)

學生閲讀課文自由回答,然後師生共同訂正歸納總結,填寫圖表。

【合作探究】

1、結合下列有關材料和圖片,思考北京人為何要過羣居生活?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韓非子》

2、北京人已學會使用天然火,火的使用對北京人來説有什麼作用?在人類歷史發展中有什麼意義?想像一下,北京人是怎麼樣取得天然火的?

大家的想象很豐富,既然我們知道了北京人已經會製造簡單的工具,過着羣居生活,會使用自然火。那麼,我們再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3、山頂洞人的生活比北京人有明顯的進步、表現在哪些方面?同學們應該從體質特徵、製造工具的技術、人工取火、社會組織等方面進行比較。

【小結提升】

同學們,大家通過今天的學習,瞭解到我國曆史悠久,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依據板書圖表提問、鞏固強化。

七年級歷史上冊《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教案 篇10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第1課,主要學習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是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第二部分是北京人的發現,第三部分是北京人的特徵。第一部分內容與第二、三部分內容是包含關係,因為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包括了北京人;第二、三部分是遞進關係,先介紹北京人是怎樣被發現的,再根據出土的北京人遺址化石推測北京人的特徵,最後總結髮現北京人的意義。

通過考古發掘,我國目前已發現舊石器時代古人類遺蹟三四百處,遍佈全國20多個省市,主要分佈在黃河、長江流域。事實證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也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其中,我國境內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是元謀人,與現代人最為相近的是山頂洞人,最著名的早期人類遺址是北京人遺址。北京人遺址內容豐富,大量的遺骨、石器和用火遺蹟,證明遠古確有直立人存在,為“從猿到人”的偉大學説提供了有力證據。

二、學情分析

本課的學習對象是剛剛進入國中的新生,他們對歷史有着濃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好奇心,但對歷史的認識還停留在感性階段,對歷史知識、歷史概念缺乏系統的瞭解和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做好多方面的引導,多采用形象直觀的材料、深入淺出的語言、靈活多樣的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三、教學目標

1.識記元謀人和北京人生活的時代和地點,把握北京人的特徵,瞭解元謀人和北京人所用工具的基本特徵以及他們獲取生活資料的主要方式,瞭解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理解火的使用在人類進化過程中的重大意義。

2.識讀《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等,掌握識圖的基本方法,培養從圖片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通過對比大猩猩、北京人和現代人頭骨的變化,培養觀察能力;通過比較、分析山頂洞人與北京人的生活,培養獨立思考和對比分析問題的能力。

3.瞭解中國不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激發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認識到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北京人的特徵,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難點:如何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並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瞭解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生產生活狀況。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設問:人類是如何起源的?你瞭解哪些關於人類起源的神話?(參考答案:上帝造人説、女媧造人等神話。)

教師講述:遺憾的是這些美麗的神話,隨着科學的發展,一個個破滅了。根據目前的科學研究,我們的祖先很可能是由古猿進化而來。

(設計意圖)以神話故事的形式導入新課,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順勢切入本課的主題——人類的起源。

【講授新課】

(一)望遠鏡概覽——時空中的遠古人類

據科學家推算,地球的形成至今已有46億年的歷史,最原始的生物出現在地球上,距今已有33億年之久。大約在40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南方古猿開始向人類轉化,經過漫長的演化,人類終於誕生並走上歷史舞台,演出了地球上最雄偉壯觀的一幕。

材料一

古人類分佈略圖

——(美)時代生活出版公司原著:《人類文明史圖鑑:人類的黎明》,楊軍等譯,50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吉林美術出版社,1999

教師設問:看圖思考,古人類主要生活在哪些區域?(參考答案:集中在亞洲、非洲和歐洲。)

材料二

人類的進化階段

——喬玉成:《進化·退化:人類體質的演變及其成因分析——體質人類學視角》,載《體育科學》,20__年第6期

教師講述:觀察上表,瞭解古人演化過程。考古界普遍認為,南方古猿是人類從猿到人的第一個階段,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一般經歷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分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四個階段。那麼在中國境內發現的原始人類分別處於哪個階段呢?請學生觀察下列表格。

材料三

中國境內的主要遠古人類

——王月前等編著:《圖説中國文化·考古發現卷》,18頁,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__

教師講述:細心的同學可能會發現表格中關於山頂洞人距今的時間,與我們教材中提到的時間不一致,教材上説的是3萬年。這是為什麼呢?我們都知道關於遠古人類的所有信息都來自化石,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科技的進步,我們對遠古人類的瞭解也更加的準確,很多時候,甚至會推翻以前的結論。所以才會出現時間不一致的情況。我們再來仔細觀察這個表格,會發現在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遺存極其豐富,與人類進化相對應的直立人和智人時間序列完整。

材料四

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

——朱漢國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2頁,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__

教師設問:結合《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佈圖》,思考中國境內的遠古人類分佈有何特點?(參考答案: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

(設計意圖)時空觀念是歷史核心素養之一,它是指在特定的時間聯繫和空間聯繫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於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在具體的時空下,有利於學生從宏觀上把握人類的起源。

(過渡)如此遙遠的時間,如此遼闊的空間,我們是如何知道這些信息的呢?這得益於一種瘋狂的石頭——化石,即生物死亡以後,埋在泥沙裏,伴隨着時間的推移,動植物屍體就會隨着泥沙的沉積慢慢被埋在地層深處。這種伴隨地層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跡的石頭,就是化石。化石形成後,無論地球上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它幾乎都不會改變。所以,化石成了記錄地球歷史的特別文字。今天我們就跟隨化石的足跡,來聆聽它的故事吧!

(二)顯微鏡聚焦——中國境內三大遺存

聚焦1:元謀人

材料五

牙齒 尖狀器 炭屑

元謀人部分考古遺存

——張興永、周國興:《元謀人及其文化》,載《文物》,1978年第10期

教師設問:通過以上考古發現以及閲讀教材第2頁內容,歸納元謀人的概況。

學生自主學習歸納:

(過渡)下面我們再把視線轉移到北方,穿越七十萬年,走進北京人生活的地方,看看他們的生產生活狀況。

聚焦2:北京人

教師設問:他們是如何被發現的?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1)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上發現北京人遺址。

(2)1927年,加拿大人步達生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牙齒,給他定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

(3)1929年,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

(4)1936年,賈蘭坡連續發現了三個北京猿人頭蓋骨。

(5)此後,中國學者對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

材料六

北京人頭部復原像

——龔其柱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3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__

教師設問:北京人的頭部特徵有哪些?(參考答案: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問題。

材料七

古猿、北京人頭部復原像、現代人頭像(從左到右)

——齊世榮總主編,瞿林東、葉小兵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3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

請對比圖片,比較不同階段人類頭部特徵,讓學生完成下列表格。

材料八

肢骨比較圖

教師設問:北京人的大腿骨和上臂骨一樣長嗎?他們與猿人的四肢骨比較,誰更接近人類?(參考答案:北京人的大腿骨明顯長於上臂骨;北京人的四肢骨更接近人類。)

教師講述:北京人身高平均為157釐米,上肢與現代人更相似,下肢較之上肢略長,能夠直立行走。下肢因直立行走而發達,上肢主要用於勞動。

材料九

北京人用火遺存(從左到右:燒石、灰燼)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上),213頁,北京:科學出版社,20__

教師設問:他們會使用火嗎?(參考答案:根據考古發掘,北京人已經使用火了。)

教師講述: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木炭和幾處較大的灰燼堆,以及在火中燒過的石塊、獸骨和樹籽等。這些都説明北京人除了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

材料十

燒烤 照明、取暖 驅趕野獸

北京人用火想象圖

教師設問:發揮你的想象力,想象北京人可以用火來做什麼呢?(參考答案:燒烤、取暖、驅趕野獸等。)

材料十一 北京人遺址從上至下的13層文化堆積中,共發現了五層面積較大、堆積較厚的灰燼和其他用火的遺蹟。灰燼層集中見於第10層底部、第8~9層、鴿子堂Ⅱ層,第4~5層和第3層。其中第4層的灰燼最厚,有的厚達6米。灰燼成堆分佈,含燒過的朴樹籽、木炭、燒石、燒過的鹿角和各種動物骨骼。

——安家媛:《北京人的發現:中國重要古人類遺址》,66頁,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__

教師設問:根據材料中的考古成果分析,請問北京人的飲食習慣是吃生食還是吃熟食?(參考答案:吃熟食。根據遺址中燒過的朴樹籽、鹿角和成堆的灰燼層看,可推斷北京人已懂得用火烤熟食物後再吃。)

教師講述:從遺址的灰燼看,有的厚度達到6米,這説明了北京人已掌握了控制火和保存火的技術。火的使用不僅促進北京人飲食習慣的改變,告別“茹毛飲血”的時代,也減少了疾病,延長了壽命,加速了人口的增長,而且有助於人們吸收食物中的營養成分,促進了大腦的發育和思維的進化。

材料十二

北京人生活時期的部分動物·劍齒虎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4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

材料十三 在北京人遺址中第9~8層,發現大量的食肉類動物,如劍齒虎、棕熊、中國鬣狗、獵豹等。

——魏生生:《北京猿人的生活環境》,載《化石》,20__年第2期

材料十四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

——劉乾先等譯:《韓非子譯註》(上),779頁,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__

學生討論:結合考古發掘,從以上材料中我們能夠推測出北京人的生活環境是怎樣的?假如有一個北京人脱離了羣體,他能生存下去嗎?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大量猛獸的出現,一方面説明人類生活環境險惡,另一方面也説明當時生活的地區有大片森林和水域,氣候温暖濕潤,有豐美的水草。在這樣的環境裏,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存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着羣居的生活。

材料十五

刮削器 雕刻器 尖狀器

北京人使用的工具

——張宏彥:《中國史前考古學導論》,第2版,120頁,北京:科學出版社,20__

材料十六

北京人採集狩獵圖

——齊世榮總主編,瞿林東、葉小兵主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4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

學生回答,教師講述:製造工具,採集狩獵。北京人能夠製造和使用石器。他們從河灘上撿來鵝卵石,從山上撿回石塊,經過打製,做成粗糙的石器。這種製作粗糙的打製石器的時代被稱為舊石器時代。北京人用石器把樹枝砍削成木棒,他們使用這些簡陋的工具去獵取動物(狩獵)。婦女則更多從事採集活動,以獲得食物,維持生存。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過渡)北京人遺址位於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上,而在這個龍骨山頂部,我們又發現了一個遠古人類的遺址,不過這個遺址的年代要遠遠晚於北京人遺址,這就是山頂洞人遺址。

聚焦3:山頂洞人

材料十七

山頂洞人生活想象圖

——《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5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__

材料十八

山頂洞人的裝飾品和使用的工具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地圖集:北京分冊》(上),214頁,北京:科學出版社,20__

教師設問:仔細觀察兩幅圖片,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與北京人相比,山頂洞人有哪些進步?

學生根據圖片和課本,自主歸納:

(設計意圖)通過大量的圖片、表格,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把零散的知識系統化,這樣有利於學生的記憶和理解。

(過渡)通過對中國境內三大古人類遺存的講述和分析,我們初步瞭解這些遺存的基本概況,但還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去探討,如人與猿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在由猿向人的轉變過程中,什麼在起關鍵作用?北京人的發現有何重大意義?火的使用對人類的發展有何影響?

(三)多稜鏡透視——人類起源的探究

探究一:人與猿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材料十九 直立行走、製造工具、多的腦量、語言、意識和社會等特徵,長期被人們認為是人與動物之間本質區別的標誌。而人類的這些重要特徵不是同時起源的,這些重要特徵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從猿到人必然有一個過渡時期。而這個過渡時期開始的標誌是兩足直立行走,完成的標誌是開始製造工具。

——吳汝康:《對人類進化全過程的思索》,載《人類學學報》,1995年第4期

教師設問:根據材料説出區分人與猿的兩個重要標誌。(參考答案:直立行走、製造工具。)

教師講述:正如吳汝康所言,人類的起源與進化是一個不平衡的過程。進化速度有快慢的差別。手是勞動的器官,上肢在勞動中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因而最早向現代人的方向演化。由於手的使用,使手腳發生了分化,下肢成為活動較多的部分,它起着支撐身體、走路和負重的作用,所以下肢進化也較快。而腦及頭骨是因手的勞動、手腳分化而隨之發展起來的,頭骨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護腦髓,它和勞動的聯繫遠不如上下肢那樣直接和密切,所以頭骨的演化相對較緩慢。

材料二〇

北京人制造工具的方法

——沈辰、張曉凌:《北京猿人怎樣製作和使用工具?》,載《化石》,20__年第4期

“直立行走,手足分工,製造使用工具是猿進化成人的主要標誌。” [①]而推動猿向人轉變的動力又是什麼呢?

探究二:在由猿向人的轉變過程中,什麼在起關鍵作用?

材料二一 人類社會區別於猿羣的特徵在我們看來又是什麼呢?是勞動。……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根據已發現的史前時期的人的遺物來判斷,並且根據最早歷史時期的人羣和現在的最不開化的野蠻人的生活來判斷,最古老的工具是……打獵的工具和捕魚的工具,而前者同時又是武器。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555~556頁,北京:人民出版社,20__

教師設問:根據材料,請問在從猿到人的轉變過程中,什麼在起關鍵作用?(參考答案:勞動)

教師講述:由此可見,製造、使用工具是勞動的具體表現,勞動在促使猿向人的進化過程中發揮着重大的作用。這也正如恩格斯所説:“我們在某種意義上不得不説:勞動創造了人本身。”[②]

【課堂小結】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對人類的起源以及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有了初步的瞭解,尤其是對北京人具體的分析和探究,可以看出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世界迄今發現的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併為印證“人是由古猿進化而來”的學説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也為探索人的起源與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設計意圖)歷史理解和史料實證是重要的歷史核心素養,歷史理解是指要從歷史實際的角度儘可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看待和理解過去發生的事情,而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並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通過多維視角對北京人以及人類起源問題的探討,有利於學生開闊視野,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

【板書設計】

第1課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望遠鏡概覽——時空中的遠古人類

(二)顯微鏡聚焦——中國境內三大遺存

(三)多稜鏡透視——人類起源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