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精選22篇)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

【知識目標】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精選22篇)

1.懂得什麼是細節描寫,在作文中有何作用。

2.學會賞析細節描寫的好處。

能力目標】

掌握細節描寫的寫作方法,將細節描寫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善於觀察、發現生活中的細節,留心生活中的細節之美,激發寫作興趣,學會熱愛生活,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細節描寫刻畫鮮活的人物

教學方法:

感受法討論法練習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題引入

米開朗琪羅在雕刻和繪畫時速度都很慢,總是花許多時間,在那裏沉思、推敲、琢磨,他在完成作品時,連雕像的眼神、膚色和肌肉線條都力求完美。這個例子告訴我們:任何完美都是細節上完美組合而成的。

那麼什麼是細節描寫呢?首先運用你的想象合理擴展一句話,恰當地添加動作、表情、神態、語言、心理等將這句話的內容充實起來。

她罵他懦夫

她罵他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語言)

她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動作)

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怒睜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神態)

其實她早已被氣得渾身顫抖,臉色鐵青,但她還是在不斷的告誡自己:不要失態、不要罵人!最終她實在是忍不住了,於是怒睜杏目,用手指着他的鼻子罵道:“你真是一個懦夫”(添加心理)

二、感受細節描寫

學生思考自由討論、交流,教師點撥、歸納

明確:所謂細節描寫是指文學作品中對人物動作、語言、神態、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觀、場面氣氛等細小環節或情節的描寫。使讀者如見其人,如睹其物,如臨其境。

細節描寫在刻畫人物性格、豐滿人物形象、連接故事情節、豐富作品內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動的細節描寫,有助於折射廣闊的生活畫面,表現深刻的社會主題。

三、比較品讀,感悟方法

既然細節描寫能使人物鮮活起來,那麼,怎樣把這些細節形諸於筆,讓他們形象可感呢?接下來一起欣賞幾個經典片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樣把他們寫得生動,富有感染力的。

方法一精用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段文字摘自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裏寫冬天下大雪捕鳥的情景,一連串的動詞準確生動的刻畫了捕鳥的過程,表現了百草園給“我”帶來的樂趣。我們再來看一個片段:

“他不回答,對櫃裏説,“温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門檻上。他從破衣袋裏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裏,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魯迅《孔乙己》)

這是《孔乙己》中最精彩的細節,“排”字表現出孔乙己的出手闊綽,動作幅度大是為了在別人面前顯示有錢,是他虛榮心的體現;而後一個“摸”字則表明他身世的落魄,經濟的拮据,即便如此,周圍人還是戳他的痛處,表現了世人的麻木不仁。這種表現細節描寫的方法是:精用動詞。

方法二:巧用修飾語

(過渡)巧用修飾語是塑造人物形象,達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好的作品能感人肺腑,它是功不可沒的。我們再看一個片段(出示PPT)

“那隻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媽媽説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那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給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這會兒,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因為昨天我已經把它送給我的好朋友萬芳了。[3]

“爸爸不是説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説。

“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着我。我發現事情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我把它收起來了。”

“放在哪兒了?拿來我看看。”媽媽好像看出我在撒謊。因為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低着頭不敢看她。

“要説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賣啦?”媽媽變得十分嚴厲。

“沒有賣……我送人了。”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抖。

“送給誰了?告訴我。”媽媽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給萬芳了,她是我的朋友。”

“你現在就去把它要回來!”媽媽堅定地説,“那麼貴重的東西怎麼能隨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來。

(摘自張之路《羚羊木雕》)

從“突然”的發問,到我的心“怦怦地”跳、“小聲地”回答,到媽媽“嚴厲”而“堅定”地讓我要回羚羊木雕,這一串修飾詞生動表現了我的委屈和媽媽的強勢。

方法三:巧妙的運用修辭,即比喻、擬人、誇張、反覆等修辭手法,對事物加以淡粧濃抹,能使語言增亮增色,提高文章品味給人以美感。

“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羣人的後背,頸項都伸得很長,彷彿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魯迅《藥》)

這一細節,是用比喻的手法來描寫一羣麻木的、不覺悟的人們,在冷漠地觀看劊子手殺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動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現於讀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慘遭殺戮,人們卻無動於衷,像看與自己毫不相干的街頭熱鬧似的,令人傷心痛心。作者那強烈的憤懣及“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熾烈情懷在這一細節中,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

總之,好的細節描寫,就猶如一座座精美的靈魂,有了它才能使人物性格鮮明,形象栩栩如生。今天老師只是拋磚引玉教會大家其中的三點,下課之後大家可以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索,相信同學們一定可以超越自我。

四、描繪細節,表現親情

①學生寫作:

請以“難忘那一幕”為題寫一個片段,抒寫你與親人相處時,最難忘的情景。(注意運用細節描寫。)

②修改習作。

細緻地對同桌習作進行修改。

③學生回答,師生交流。

④(總結):細節描寫之所以能產生這樣的效果,就是因為描寫特別細膩,能抓住人物的具體特徵,把人物最感人的特徵表現出來,從而感動讀者。

五、結語:

同學們,其實我們的生活是一個一個片段的組合,更是點滴親情的凝聚,作文來源於生活,更來源於生活中的細節,讓我們擦亮眼睛,用心捕捉生活中細節,去描摹去刻畫,再現原汁原味的生活,讓親情的細節之花在生命中綻放,在筆尖永駐芳華

板書設計:

細節描寫

精用動詞

巧用修飾語

妙用修辭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3.讓學生養成觀察的習慣,留心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細節之美,從而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學會熱愛生活。

重難點

1.調動學生的閲讀經驗,揣摩細節描寫在作品中的作用。

2.感悟細節,鼓勵學生交流,評析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寫作--修改--點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我們讀文學作品時,有時會被其中的一個情節所吸引,讀來如見其形,如聞其聲,比如《紅樓夢》中對鳳姐出場的描寫,為什麼會收到如此神奇的效果呢?因為作者往往運用了細節描寫,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細節描寫。

寫作指導

如何寫好細節

1.選用典型細節。細節描寫要能抓住典型細節,應選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題的事。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於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

2.細緻觀察事物。要使得描寫生動形象,在觀察事物的過程中,我們要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對事物作非常細緻的觀察。

3.細節描寫要服從表現中心的需要,力求使細節具有深刻意義。

4.細節描寫必須真實。所謂真實,是指細節描寫能夠精確而又惟妙惟肖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的特徵。

5.精心錘鍊詞語。在細節描寫中,我們要選擇恰當的詞語,以期以少勝多,乃至一字傳神。

6.巧妙運用修辭。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格,可以增強語言的生動性,變抽象為具體,使無形變為有形。

7.善用標點符號。

作文一、修改作文

修改上一單元的作文。寫作提示: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作文二、________的那一刻

寫作提示:

1.首先將題目補充完整,如“衝過終點線”“走上領獎台”等。

2.回憶那一刻的細節或場面,再現當時的情景,要儘量寫得具體,還要寫出當時的感覺。

例文欣賞:

接過試卷的那一刻

滴答,滴答……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我的思緒彷彿在那一刻永恆地靜止了。

一張試卷,一張觸目驚心的試卷。它彷彿一塊千斤重的石頭壓在我的心頭,周圍一切融為一片寂靜的白。

那一刻,我看到試卷,心中如打翻了五味瓶,各種苦澀至難以接受的味道在我身體中穿行。我手顫抖着接過試卷,一陣冷風吹過,使我忍不住打了個擺子。我恍若雷擊,呆呆地看着試卷,眼中沒有焦距,腦中更無所想。愛哭如我,都留不下一滴眼淚,似乎淚水也躲避着不願見到這試卷。臉上的肌肉似乎也在那一刻罷工了,不喜亦不懼,我頂着一張面無表情的臉就這樣靜靜地看着……

而在那一刻,同學們的臉上有的掛着爛漫笑容,似乎考得很棒;有的嘴角微微上揚形成優美的弧線,似乎考得也不錯。我的心又再一次墜入冰窖,一陣寒風吹過,似乎比之前更涼了一些。那一刻,好冷。

那一刻,我想抬起頭,卻着實不敢。與其説不敢,倒不如説心虛。我怕抬頭撞上老師的目光,怕抬頭看見同學們的笑臉。我雙手緊握,指甲在掌心留下一道道白痕,冰涼的身體又似乎在出汗,每改變一下動作都要用盡全力。

那一刻,我聽見窗外的鳥兒在歡呼雀躍,心中的淒涼又莫名地多了一分;湛藍的天空不知何時又蒙上了一層薄薄的灰紗;樹葉在秋風中不那麼綠了;花兒也收起了燦爛的笑容。萬物歸於沉寂。

一陣秋風吹過,把我的思緒帶回。再看了眼分數,便把試卷摺疊了一下,剛好可以握住那刺眼的分數,心思回到課堂,神色平靜地聽老師上課。

未來的路還長,那片刻被我銘記於心,在我每一次想放棄的時候,那一刻又浮現在眼前,或許那一刻的痛並非一個悲劇吧。

【點評】本文回憶了接到試卷的那一刻的複雜感受。通過細緻的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心理描寫,極力表現“我”在那一刻的痛苦、難受。環境也起到了烘托氣氛的作用。結尾點明主旨:那一刻給“我”鞭策,讓“我”奮發。

作文三、照片裏的故事

寫作提示:

1.可以回顧一下七年級上冊學過的《學會記事》,敍述故事時應條理清楚。

2.注意聯繫照片拍攝的時間、地點、背景,對拍照時的細節做出生動具體的描寫。

例文欣賞:

照片裏的故事

從居者憂其屋到居者有其屋,再到居者優其屋。住宅正以建築符號的形式,闡釋着一個鄉村的變遷。它折射出來的,不只是農民居住觀念的更新、消費的升級,更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

--題記

閒暇時整理家中那一本本塵封已久的厚厚的相冊,儘管那上面粘上了一層厚厚的灰塵,我還是懷着十分好奇的心情翻開了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已經泛黃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站着的是年輕時的爺爺和奶奶。照片上的爺爺穿着一件破舊的軍大衣,褲腳上還打着幾個補丁,腳上蹬着的一雙棉布鞋也笑破了臉,奶奶穿着一身紅色的棉襖,烏黑的秀髮上彆着一朵大紅花。這是他們的結婚照。然而最吸引我的是他們身後的那一棟岌岌可危的房子。它是用土磚建築成的,房頂是用廉價的布瓦蓋的,門前的房樑上還懸着些幹玉米,據説那時常常吃了上頓沒有下頓,時時都為生計發愁。每到遇上颳風下雨的時候,爺爺和奶奶都要拿着瓢盆去接漏雨。聽爺爺説那時候家裏還經常會跑進來一些蛇、老鼠之類的小動物呢!撫着照片上的爺爺皺緊的眉頭,我似乎感觸到了爺爺那代人生活的辛酸。

輕輕翻開第二張照片,十幾年前父母的照片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這張照片是爸爸媽媽剛結婚時照的,背景是剛建好的新房,房子已是紅磚瓦房,牆壁粉得雪白雪白,看上去十分柔和,堅固。爸爸站在旁邊一臉的自豪。儘管沒有裝修,但那時的爸爸和媽媽卻已感到很滿足了。一旁的爺爺和奶奶坐在椅子上,在新建的安樂窩前安詳而幸福地微笑着。這已經是一張彩色照片了,因此我也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媽媽手上戴着金戒指。

懷着驚喜的心情,我又翻開了第三張照片,眼前頓時一亮,原來是一張全家福,照片的背景是一棟漂亮的小洋樓了,這才是一棟真正的房子啊!三層,寬敞的陽台,全新的設計風格,美麗的彩磚。房子裏現代化的家用電器、舒適的沙發、空調、冰箱一應俱全。今年爸爸還想給我買一台筆記本電腦呢!照片上爺爺和奶奶精神矍鑠,爸爸媽媽一臉滿足幸福的笑容,我,天真爛漫笑得多開心,彷彿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看完這三張對比鮮明的照片,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家庭的進步史。三十年時光彈指一揮間,巨大的變化讓我感慨良多,這三張照片只是三十年經濟發展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合上相冊,我莊嚴地把它們重新封起來。生命的痕跡就在我的回望中悄然劃過,生活的影子也在這照片永恆的記載和折射中,漸行漸遠……我希望:祖國越來越強大,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我們的全家越來越幸福,而記載生活的照片越來越美麗,照片背後的故事越來越精彩。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3

一、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寫作要求是“抓住細節”,這一單元的寫作目的是指導學生抓住細節,刻畫人物,表達情感。教材中首先指出什麼是細節描寫;接着列舉《阿長與<山海經>》中的例子幫助學生更好理解;然後通過回憶學過的課文內容,簡短記錄記憶深刻的細節的方式,更好的體會細節描寫的作用;最後提示學生細節描寫要注意的問題:要學會抓住真實、典型、生動的細節進行描寫,才能更好地表現事物特徵或作者情感。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的寫作類型主要以寫人敍事的記敍文為主,他們雖然有國小六年寫作經驗的積累,但是缺少對人物、生活細緻的觀察。記敍事件不具體,很籠統,描寫人物和寫景狀物時,不會抓住細微處具體刻畫,造成文章空洞,缺少細節,不能很好刻畫人物,表達情感。因此,對學生進行細節描寫的指導與訓練尤為重要。

三、教學目標

1.瞭解細節描寫及常見類型,理解細節描寫在寫作中的作用。

2.學習捕捉生活的細節,描寫生動的細節。

3.在寫作中運用細節描寫來表達情感。

四、教學重點

掌握幾種細節描寫的方法並會運用。

五、教學難點

學會運用典型、生動的細節來表達真情實感。

六、教學準備

學案:人物描寫分析材料

七、教學時數

一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對比句子——明確什麼是細節描寫

導語:請同學們讀兩個句子,幫助老師判斷哪一句更好。

句子1: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熱極了。

句子2:烈日當空,火熱的太陽炙烤着大地,道路兩旁的莊稼熱得低下頭,彎下腰;河裏的水燙手;地裏的土冒煙。

出示任務:1.你認為哪一個句子好?為什麼?

2.第2句比第1句增加了一些內容,説説增補了哪些內容?

3.什麼是細節描寫:細節描寫是對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細微而具體的刻畫。

小結:根據表現內容,細節可以大致分為肖像細節、語言細節、動作細節、景物細節等。大家之所以認為第二個句子好,正是因為與第一個句子相比較,第二句對周邊景物進行了更加細緻的描寫,更好表現了天氣的炎熱。因此,要想更好表情達意,抓住細節描寫是非常重要的。

(二)欣賞典型細節描寫——體會細節描寫作用

1.有一天,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他面色死灰,兩隻眼上都結着一層翳……他簡直像棺材裏倒出來的,就像我想象裏的殭屍……

2.父親頭髮上像是飄了一層細雨,每一根細發都艱難地挑着一顆乃至數顆小水珠,隨着父親踏黃泥的節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滾到額頭上,額頭上一會兒就滾滿了黃豆大的露珠。

3.嘗射於家圃,有賣油翁釋擔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見其發矢十中八九,但微頷之。

出示任務:請同學們欣賞以上帶有細節描寫的語段,並説一説分別運用了什麼細節描寫,這些細節描寫好在哪裏,有什麼作用。

反饋指導:

1.作者對老王來送香油和雞蛋時的動作、肖像細節進行描寫,寫出了作者當時驚訝又有些害怕的心態,為後文表達內心的愧怍做了很好的鋪墊,這種真實的感受,讓讀者也彷彿置身文中,令人難忘。

2.作者對父親踩黃泥的細節描寫,很好地表現了父親的勤勞能幹。

3.作者描寫了賣油翁觀看陳堯諮射箭的表情和動作,只用了“睨之”和“但微頷之”兩個語句,就惟妙惟肖地表現出人物的態度和心理,非常精彩。

小結:細節描寫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寫人記事的文章裏,如果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細節描寫是塑造人物形象,彰顯人物個性的關鍵。在寫景的文章裏,細節描寫能更好地突出景物的特點,起到以小見大、畫龍點睛的作用。

(三)回憶生活細節——總結細節描寫方法

請同學們説説你曾經留心過的生活細節。當我冬夜苦讀時,母親為我送來熱騰騰的奶茶,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不小心犯錯時,父親的手掌憤怒舉起又輕輕落下,這是一個愛的細節;當我____________時,老師(同學、父母……)_____________,這是一個愛的細節。

出示任務:回憶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討論細節描寫的方法。

指導反饋:

1.善於仔細觀察身邊的人和物,用心去感悟。發揮想象和聯想,做生活的有心人。

2.寫人記事的時候,要抓住人物的特徵,善於運用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描寫方法。

3.用心靈捕捉身邊的一人一事一物,養成反思、省悟的習慣,在描寫中滲透個人獨特體驗。

(四)學習細節描寫方法——學會運用

1.那天,他在雪地裏罩住了一隻小鳥。

課文示例:他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穀,捧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着,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出示任務:先讓學生比較後分析總結其中的方法,教師引導補充。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增加了許多動詞,從而把整個捕鳥的過程描寫得細緻、生動、到位,這種方法就是——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學以致用:她好不容易捉住了一隻蝴蝶,一不小心又讓蝴蝶飛了。

出示任務:細化動作,延長過程,具體寫出動作的過程。

提示:細化“好不容易”“捉住”的過程。給學生5分鐘時間寫完,分組交流,推薦,全班展示優秀的細節描寫片段。

2.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年齡不大,長得很瘦,穿得也很差。

提示:(1)“小”到什麼程度?(2)怎麼個“瘦法”?(3)穿得有多“差”?

課文示例:我看見一個小姑娘,只有八九歲光景,瘦瘦的蒼白的臉,凍得發紫的嘴脣,頭髮很短,穿一身很破舊的衣褲,光腳穿一雙草鞋。——《小桔燈》

指導反饋:這段文字之所以寫得生動,是因為作者抓住特徵,步步追問,在細微處駐足,這也是我們在寫作時要學習的。

學以致用:請抓住人物特徵,給下面的句子加上細節描寫:

那天,迎面走來了一位老爺爺,他彎着腰,拖着笨重的身子在風中慢慢走着。

提示:老爺爺什麼樣子?可以扣住他的臉、頭髮、眼睛等外貌特點來展開細節描寫。

3.出示任務:下列語段的細節描寫都很成功,分析作者運用了什麼方法才寫得這麼生動吸引人?

(1)除夕晚上,兒子、孫子都來到她身邊,她滿臉皺紋都舒展開了,就像盛開的菊花瓣,每根皺紋裏都洋溢着笑意。

(2)三個月後,小草莓結出了果實,小小的果實竟然壓彎了枝頭,但纖柔的莖並不生氣,興奮地揹着自己的碩果炫耀着:“看,這是我的果實。”

(3)那抹夕陽紅,如絲綢般掛在天邊,好似隨風飄舞的仙女,令我如醉如痴。

指導反饋:巧妙運用比喻、擬人、誇張等修辭手法,使語言更加具體生動,展現人、事、物的特徵,更好地表情達意。

出示任務:運用至少一種修辭手法刻畫細節,使下面的語句更加充實生動。

小草發芽了。

學生寫完後分組交流。

(五)牛刀小試

出示任務:讀一讀前兩個單元寫的作文,看看是否做到了抓住細節進行描寫。根據提示,做出修改:

(1)修改時,注意寫一些能表現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或者心理特點的細節。

(2)帶上自己的情感。比如讚賞或厭煩某個人,可以在用詞或者語氣上有所體現,也可以直接寫自己的評價。

(3)將修改後的作文和原文對比着讀一下,體會修改後的優點。

指導反饋:完成修改後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學生關注修改前後的不同,然後每個小組推選一名修改最成功的同學參與全班展示,教師引導學生總結修改成功的方法。

小結:同學們,大千世界中的美無處不在,我們要有一雙敏鋭的眼睛,更要有一顆善感的心靈,發現生活中每一細微處的美,做一位具有豐富情感,細膩筆觸的幸福之人。

(六)作業:我們的記憶中總會有許多難忘的時刻。所謂難忘,可能是驚喜、興奮、有趣,也可能是慚愧、尷尬、甚至是難堪。回憶一個自己難忘的時刻,並以《的那一刻》為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七)板書設計:

抓住細節

細心觀察 細化動作,延長過程 以小見大

用心感悟 抓住特徵,步步追問 畫龍點睛

運用修辭,充實生動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仔細體會記敍中的抒情。

2.掌握基本的快速閲讀法。

過程與方法

認真體會並掌握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的技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悟以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優秀品質,弘揚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

重點 文章的記敍順序和寫人技法。

難點 對小屋主人和文章中心的理解。

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喜歡)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不必説鮮豔如火的桃花,也不必説粉紅似霞的杏花,單是那潔白勝雪的梨花,就能引起人們的無邊遐思。古往今來,多少文人墨客傾其筆力,大繪春花,曾留下許多不朽的篇章。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的--《驛路梨花》。

作者簡介

作者彭荊風,江西萍鄉人。194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説《鹿銜草》《斷腸草》《綠月亮》等,長篇傳記文學《秦基偉將軍》,長篇紀實文學《滇緬鐵路祭》《揮戈落日》,短篇小説集《當蘆笙吹響的時候》《佧佤部落的火把》《綠色的網》《紅指甲》等,中篇小説集《蠻帥部落的後代》《愛與恨的邊界》《霧茫茫》等,散文集《瀘沽湖水色》《九月衣裳》,文學評論集《彭荊風談文學》,電影文學劇本《邊寨烽火》(合作)、《蘆笙戀歌》(合作)、《綠色的網》等。本文發表於1977年,是一篇短篇小説,寫的是發生在哀牢山中的一個助人為樂的故事。

教學過程

1.快速閲讀課文,找出本文的線索。

本文以“梨花”為線索。

2.劃出文章中描寫梨花的句子。

第一處:4-6自然段(文章的開頭)

第二處:27自然段(文章的中間)

第三處:37自然段(文章結尾)

3.這幾處的描寫哪些是實寫的,哪些是虛寫的?

第一處:實寫;第二處:虛寫;第三處:望梨花(實寫),想梨花詩句(虛寫)。

一、一寫梨花。

1.小説是怎樣開頭的?這樣開頭有什麼好處?

寫山:好大、起伏、一座挨一座、延伸、消失等幾個動詞描寫山勢,由近及遠,突出了山的高、大、多,襯托出我們的焦急心情,為下面小屋的出現給我們帶來的驚喜作鋪墊。接着又用陡峭的山、茂密的樹林着意渲染山的險峻。

2.文章開頭交代了什麼?

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3.“我們”是怎樣發現小屋的?

正當我們處於前不挨村,後不着店,進退兩難的尷尬處境時,看到了眼前的梨花美景,並發現了小屋。

4.朗讀描寫梨花美景的語句。品味寫景的語言,體會寫景的作用。

梨花在人們需要幫助的時候出現,不僅給人以驚喜,更多的是給人以希望和安慰。我們焦急的心頓時平靜下來了。

5.那座小茅屋是怎樣的呢?

一座草頂、竹篾泥牆的小屋。屋裏黑漆漆的沒有燈也沒有人聲。

門是從外扣着的。

白木門板上有黑炭寫的兩個字:“請進!”

火塘裏的灰是冷的,一張簡陋的大竹牀鋪着厚厚的稻草;倚在牆邊的大竹筒裏裝滿了水。

牆上寫着幾行粗大的字:“屋後邊有乾柴,樑上竹筒裏有米,有鹽巴,有辣子。”

--在這所沒人的房子裏,我們卻受到了許多優待:①邀請的方式是熱情的:“請進!”②準備的物質是豐厚的。③安排是細心的。④感受是温馨的。

6.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呢?

--從瑤族老人嘴裏得知小屋“主人”是梨花姑娘。

二、二寫梨花

1.齊讀27自然段,思考:本段再寫梨花有什麼作用?

--本段寫夢中的梨花與梨花姑娘,將人與景結合起來,贊花,更是贊人,突出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質。

2.作者為什麼要把梨花姑娘放到梨花林裏去寫?

寫香氣四溢的梨花林是為了讚美梨花姑娘純潔美好的心靈,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

3.我們為什麼要修葺小屋?

--受梨花姑娘的感染,我們也要化感激為行動,為小茅屋做些什麼。

小結:文中兩次寫梨花,一實一虛,既寫環境之美,又烘托了人物的美好品質。

瑤族老人為我們講小屋的故事,是什麼記敍順序?有什麼作用?

--插敍;解開懸念,同時使故事情節跌宕起伏。

一、三寫梨花

1.文中寫遇見哈尼小姑娘有什麼作用?

--哈尼小姑娘向我們講述了房子的來歷,解開了文中的懸念。

2.究竟誰是房子的主人呢?

--解放軍叔叔(建造)小茅屋,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瑤族老人受益之後,送來米,同樣也算(照管)了小茅屋,“我”和老餘(修葺)小茅屋,我們都為小茅屋做出了貢獻,因此,我們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3.小茅屋的主人就只有我們這些人嗎?

--凡照料過小茅屋的,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的後來人,都屬於小茅屋的主人。

4.用書上的哪句話可以概括上一點,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驛路梨花處處開

處處開的不僅僅是梨花,而是助人為樂的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處處開”就是雷鋒精神處處得到了發揚光大,加深了主題。

5.文章結尾以詩句作結有什麼作用?

--引用陸游詩句作結,既點題又點人,把梨花的自然美與人物的心靈美交織在一起,人花相映,寓意深刻,感染力強,昇華了中心思想。

6.怎樣理解課文題目“驛路梨花”?

①自然界中的梨花;②梨花姑娘;③梨花精神,即雷鋒精神。

二、歸納本文主旨。

本文集中反映了少數民族地區軍民之間,各族人民之間團結互助的情誼和助人為樂的精神面貌,歌頌了雷鋒精神,表現出社會主義新風尚在祖國處處都閃耀着燦爛的光輝。

三、小結:

文章以梨花為線索,採用以物喻人的形式,在尋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節中,再現了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熱情好客,樂於助人的純樸民風,謳歌了以梨花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優秀品質。

第一部分(1~8):寫我和老餘正在焦急地趕路之時發現了小茅屋。

第二部分(9~36):主要寫小茅屋主人的熱情周到,引發我們對小茅屋主人的猜想。

第三部分(37):讚美西南少數民族人民學習雷鋒、助人為樂的精神就像潔白的梨花,開遍神州大地。

1.記敍中有抒情。

本文是以梨花來象徵梨花姑娘等人的雷鋒精神的,所以文中對自然界中梨花、梨樹林的讚美,都傾注着作者對一代新人的讚美、熱愛、崇敬之情。文中或通過夢境,或描寫梨花、梨樹林,或引用詩句,都是把對一代新人的情寄寓在這景中。

2.直接寫人和間接寫人相結合。

本文中直接寫的人物是“我”、老餘、瑤族老人、一羣哈尼族小姑娘;間接寫的是梨花和解放軍。直接寫的人物都在現在出現,間接寫的都是出現在以前的人。這樣寫使文章結構緊湊,容量增大。

驛路梨花

“我”和老餘[修葺]瑤族老人[照管]哈尼小姑娘[照管]梨花姑娘[照料]解放軍叔叔[建造]小屋(主人)(懸念迭起)

--驛路梨花處處開(雷鋒精神處處傳)

教學反思

語文新課標對語文課程性質的界定:“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對《驛路梨花》這篇文章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後,我在如何扣住文本,設計課堂問題上下了一番功夫,並且就“如何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有了一點粗略的認識:一、所設問題要激發興趣,這篇文章是圍繞“小茅屋的主人是誰”展開的,是要表現雷鋒精神在少數民族地區生根開花,不斷傳遞的動人情景,熱情歌頌人民羣眾助人為樂的高尚品德。從這個認識出發,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學生自讀--提問--精讀--回答問題,師生共同探討”的課型進行教學。二、所設問題要由淺入深。如果學生在剛剛弄清“課文是怎樣描寫小茅屋”這個問題時,就提問“本文為何以‘驛路梨花’為題,有何好處”,學生就會不知從何入手,因此在教學中我這樣提出了幾個問題:

1.小屋的主人是誰?

2.文章為何用“驛路梨花”為題?這樣問題就有了坡度,學生不至於茫然無措。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5

課題:培養學生在網絡環境下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材與學情分析:

《土地的誓言》是東北作家端木蕻良寫於1941年九一八事變十週年的一篇抒情散文,抒發了作者對淪亡國土的強烈思念之情。調子是悲愴的。

學生由於年齡的限制,根本沒有家國之痛、民族之恨這些經歷和體驗,但他們有着樸素的情感,也有豐富敏感的心靈。教學中應努力喚起其內心的情感,進入情境學習。

對於文章的創作背景和作者,通常由教師講解,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在21世紀的信息社會,網絡已經滲透到每一個角落,我們教學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本課將實驗由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當堂檢索。

教學創意:

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由教師指導,自主獲取知識,擴展課堂教學;配以音樂感染學生。

教學結構:

情境導入

——整體感知——品味精彩語句——擴展思考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2、體會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培養學生利用網絡獲取知識的能力

德育目標:培養學生對土地、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揣摩、欣賞精彩段落和語句

教學儀器與媒體:投影儀、計算機lanstar教學軟件、錄音機等。

教學過程

與方法:

一、情境導入

1、導語

2、學生上網檢索有關背景和作者的資料

二、整體感知

1、範讀

2、學生自讀

三、品讀精彩語句

1、學生朗讀並互相評價

2、揣摩特殊詞語的用法

(1)“我有時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還是跳動的,我的心還在噴湧着熱血,因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濫着一種熱情。”

(2)請再看這樣一個句子

“在那田壟裏埋葬過我的歡笑,在那稻顆上我捉過蚱蜢,在那沉重的鎬頭上留着我的手印。”

作者為什麼不用“飄蕩着我的歡笑,迴響着我的歡笑”之類的詞語呢?

(3)學生討論後學法總結指導

這兩個詞語的運用都逾越了常規。對於這些特殊的用法,應從以下兩方面求解:

A、明確該詞的本意;

B、分析該詞所處的語境。

最後在本意和語境間可以發現詞語的具體確切含義。

四、擴展思考

同學們你們在現實生活中是怎樣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呢?

五、佈置作業

(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為歷史了嗎?”以此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可以網上檢索有關資料)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理解本文構思的妙處。

2.瞭解科幻小説的特點,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過程與方法: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

2.找出文中的懸念和伏筆之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作者非凡的想象力,從中汲取養分,激發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2.感受小姑娘崇高的品質,進而體會人性之偉大。

教學重點:1.瀏覽課文,把握故事內容,理解本文構思的妙處。

2.理解文中人物的探險精神與犧牲精神,理解作者表達的主旨。

教學難點:小説善於設置懸念和伏筆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自主預習,完成自測

(一)預習步驟

1、默讀課題,揣摩本課內容;

2、認真閲讀課前提示及第一個註釋,瞭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3、大聲朗讀課文,同時畫出並查閲不會讀的字或不理解的詞;

4、通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5、精讀課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

6、再讀課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預習檢查題。

(二)預習檢測

1、給加線字注音。

點綴(zhuì) 漫(màn)步 遲鈍(dùn) 矇矓(lóng)

閒暇(xiá) 凸(tū)現 拍攝(shè) 蔚(wèi)藍

合攏(lǒng) 吟(yín)唱 孤零(líng)零 不期(qī)而至

心有靈犀(xī) 天涯(yá)海角

(二)據意寫成語。

(1)不期而至: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到來。這裏要特別注意,該詞語不帶有主觀感情色彩。

(2)心有靈犀:指彼此心意相通,對於彼此的意藴都心領神會。比喻戀愛着的雙方心心相印。現多比喻雙方對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靈犀:舊説犀牛是靈獸,它的角中有白紋如線,貫通兩端,感應靈異。

(3)天涯海角:形容極遠的地方,或相隔極遠。

二、趣味導入、作者作品簡介

1、趣味導入

眼睛是心靈的窗户。不管如何,時刻讓你的眼睛探索到這個世界的美好才是最佳選擇,我們就應該時刻帶好自己的眼睛用它們去捕捉每一個美的瞬間。不要讓它們消沉下去,失去對美好世界的探索。回眸20__,中國科幻小説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榮獲“雨果獎”的《三體》,説到《三體》,就一定要提到作者——劉慈欣,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這篇有關“眼睛”的文章《帶上她的眼睛》。

2、劉慈欣作品

劉慈欣主要作品包括7部長篇小説,9部作品集,16篇中篇小説,18篇短篇小説,以及部分評論文章。代表作有長篇小説《超新星紀元》《球狀閃電》《三體》等,中短篇小説《流浪地球》《鄉村教師》《朝聞道》《全頻帶阻塞干擾》等。其中《三體》摘下了最佳長篇小説獎的桂冠“雨果獎”,被普遍認為是中國科幻文學的里程碑之作。

3、科幻小説

科幻小説,是小説類別之一。用幻想的形式,表現人類在未來世界的物質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學技術遠景,其內容交織着科學事實和預見、想象。通常將“科學”“幻想”和“小説”視為其三要素。是隨着近代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而產生的一種文學樣式。

三、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四、師生互動,講解質疑

(一)整體把握

小説的視角獨特,講述了一個震撼心靈的故事。“我”帶上了一位因“落日六號”地航飛船失事而被困在地底深處無法返回地面的女宇航員的“傳感眼鏡”——相當於用她的眼睛去四處遊玩。“我”帶着她的眼睛完成了她的最後一次地面探索。在結束任務的同時,女宇航員也永遠留在了地底下。

(二)結構內容

課文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任讓“我”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我”來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我”發現了小姑娘的真實身份,並補敍地航船失事的情況。

第四部分,尾聲,“我”掛念小姑娘,帶有無限的傷感和詠歎。

(三)問題探究

1、“帶上她的眼睛”,題目設置了懸念,引起讀者的閲讀興趣。

看到標題你可能提出哪些問題?

• 眼睛怎麼能被帶走?

• 眼睛是指什麼?

• 帶上她的眼睛幹什麼?

• 她是誰?

• 為什麼帶上她的眼睛?

• 誰帶上她的眼睛?……

解讀標題,概括情節

(1)帶上她的眼睛去幹嘛?

帶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2)為什麼要帶上她的眼睛?

因為她是“落日六號”的領航員,飛船在地心出了事故,所以她被困在了地心。所以帶上小女孩的眼睛最後一次領略地球表面的風光。

3、環境

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鐘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飛船已下沉到6300公里深處,那裏是地球的最深處。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個活動範圍不到10立方米的悶熱的控制艙。

飛船裏中微子通信設備的能量最後耗盡。

——與世隔絕,環境險惡;孤獨一人,度過餘生。

4、結構特色

小説善於設置懸念和伏筆,比如那一支飄浮在空中失重的鉛筆,小姑娘做出去“起航前去過的地方”決定的艱難,窄小的控制艙和隔熱系統異常發達的太空服,小姑娘對花草溪水微風的激動不已以及沒看到日出的遺憾,等等,這些都為下文謎底的揭開做了鋪墊。而在敍事上,則表現出張弛有度的風格,美麗的草原、浪漫的旅店月夜與地航船驚心動魄的危急事故構成了強烈的反差。當謎團揭開後,人們不禁會在恍然大悟之餘,陷入深深的回昧與反思。

伏筆。(指文章或文藝作品中,在前段裏為後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它常常與照應配合使用,即所謂前有伏筆,後有照應。)

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運用伏筆的地方,並找出文中照應的文字。

伏筆:“一個好像剛畢業的小姑娘”

照應:“飛船上的生命循環系統還可以運行50年至80年,她將在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裏度過自己的餘生。

伏筆:“熱,熱得像——地獄。”

照應:“飛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質中”,“周圍是温度高達5000攝氏度,壓力可以把碳在一秒中內變成金剛石的液態鐵鎳!”

伏筆:“呀,真美,能聞聞它嗎?不,別拔下它。”

照應:“生命算什麼,僅僅能用脆弱來描述它嗎?

5、文章主旨

文章記敍了一位地心領航員姑娘與“我”度假時的種.種表現及所受的不幸遭遇,讚美了科學工作者的獻身精神,讚美了那位地心領航員姑娘的勇敢、堅強、樂觀、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品質。

6、總結

文中的伏筆與照應,構思巧妙,引人入勝,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科幻作品的無窮魅力。希望本文的學習能夠為大家打開一扇閲讀科幻作品的大門,領略科幻的神奇。

願同學們課外讀更多的佳作,在自己的作品中也能學上一招。

五、拓展延伸,擴大外延

平時我們接觸過不少科幻小説,請展示一下這些科幻小説。

【交流點撥】推薦劉慈欣的《20__》。《20__》是一部短篇小説集,包含了《20__》、《鯨歌》、《詩云》等很多優秀的作品。我最喜歡的就是《鯨歌》,講的是一個海盜訓練鯨魚來運送的故事,可是鯨魚在最後返航的時候卻被捕鯨船捕殺了。這部作品有很強的諷刺意味,抨擊了人類對動物、對同類犯下的累累罪行。雖是科幻作品,鋒芒指向的卻是社會現實。

七、課後作業

1、仿照《帶上她的眼睛》寫法,寫一篇科幻小説,要求做到想象合理,至少在一處運用伏筆,語言簡明。

2、課外可以閲讀一些科幻小説名作,比如劉慈欣的《三體》 《朝聞道》、阿瑟·克拉克的《星》、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等。

補充短語

我們前邊學過結構助詞“得”,“得”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邊時,常常引出補充性成分,“得”就成為這類補充短語的標誌。例如:

乾得很好 跑得出汗了

熱得難受 密得不透氣

從上邊的例子可以看出,補充短語的前一部分常常是動詞或形容詞,後一部分起補充説明作用,主要是由動詞或形容詞性詞語充當。

有些補充短語沒有“得”字做標誌,閲讀時需要仔細辨別。例如:

嚇/跑了 升/起來了 放鬆/下來

熱/死了 濕/透了 漂亮/極了

教學反思:略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7

一、複習有關議論文的常識

1、議論文的概念: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議論文是以理服人。

2、議論文三要素及其定義:

論點:作者所持的見解(需要證明什麼)

論據:用於證明論點的材料(用什麼證明)

論證: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怎樣證明)

3、論點

論點就是作者所持的見解和主張,是文章的靈魂,是完整的陳述性判斷句。一篇議論文,一般只有一箇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用來補充和證明中心論點的。

4、論據

【1】事實論據:(1)包括:有代表性確鑿的事例,史實,統計數據;(2)類型:概括或具體

【2】道理論據:包括:經過實踐的精闢理論、名言警句、民間諺語、公認事理等。

5、論證

【1】論證方式:分為立論和駁論兩大類型。

【2】論證方法是多種多樣,常見的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6、議論文基本結構是:提出問題(引論)——分析問題(本論)——解決問題(結論)

它又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橫式”。以“橫式”結構為主的有:

【1】“總論——分論——總論”;

【2】“總論——分論”;

【3】“分論——總論”三種。

以“縱式”結構為主的主要是層層深入式。

7、議論文語言:準確、嚴密、精當、概括、邏輯性強。

二、展示教學目標

1、積累生字、生詞及與作者相關的文學常識;

2、在弄清有關議論文知識的基礎上領會文章的思想內容;

3、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表現中心論點的寫法,與及嚴謹周密的論證和深入透徹的闡述;

4、領會作者對人生的價值的思考,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的責任感。

三、簡介寫作背景

苦與樂,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哲人志士有不少這方面的精彩論述,平常百姓也有許多深刻的思考。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以後,痛定思痛,站在儒家的進取精神和佛家超凡智慧的高度,寫下本文,道出了自己對痛苦和快樂的理解——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四、揭示課題

“苦”和“樂”是意義相反的兩個詞,將它們放在一起,相互對比,相互反襯,加之又分別以“最”字來修飾,這樣既能使論題鮮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讀者。

五、作者簡介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清朝光緒年間舉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學家、文學家。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領袖之一、中國近代維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他倡導新文化運動,支持五四運動。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六、字詞積累

1、讀準字音

恩惠huì 如釋shì重負 契qì約 監督dū

包攬lǎn 悲天憫mǐn人卸xiè卻què 排解jiě 循xún環

2、多音字

luò落日 děi 覺得

luō落落大方 dé心安理得

落 là丟三落四 得 de辦得到

Lào落枕

3、學習詞語

達觀dá guān對不如意的事情看得開。

契約qì yuē指雙方或多方共同協議訂立的條款、文書。

如釋重負rú shì zhòng fù釋:放下;重負:重擔子。象放下重擔那樣輕鬆。形容緊張心情過去以後的的輕鬆愉快。

海闊天空hǎi kuò tiān kōng象大海一樣遼闊,象天空一樣無邊無際。形容大自然的廣闊。比喻言談議論等漫無邊際,沒有中心。

心安理得xīn ān lǐ dé得:適合。自以為做的事情合乎道理,心裏很坦然。

悲天憫人bēi tiān mǐn rén悲天:哀歎時世;憫人:憐惜眾人。指哀歎時世的艱難,憐惜人們的痛苦。

仁人志士rén rén zhì shì原指仁愛而有節操,能為正義犧牲生命的人。現在泛指愛國而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無入而不自得wú rù ér bú zì dé君子無論到了什麼境地都可以安然自得。

任重而道遠rèn zhòng ér dào yuǎn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道路又遙遠,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七、分析結構

第一部分(1——3):論述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第二部分(4):論述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第三部分(5——6):論述人生應勇於負責,而不能逃避責任。

八、問題探究

1、作者是怎樣論述“身上揹着一種未盡的責任”是“最苦”的?

明確:作者先以環環相扣的設問句否定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貧、失意、老、死;然後提出人生最大的苦痛是身上揹着一種未盡的責任。

2、分析“人若能知足,雖貧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雖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難免的事,達觀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麼苦。”這句話的表達作用。

明確:用設問句的形式,既引起了讀者的注意,又能讓讀者沿着作者的寫作思路思考。

3、分析“不獨是對於一個人如此,就是對於家庭、對於社會、對於國家,乃至對於自己,都是如此。”這句話的表達作用。

明確:作者將負責任的情況延展到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自己,使論説更加深入。

4、由“一日”到“一生”強多了什麼內容?

明確:採用層層遞進的方式,論説了責任未盡帶來的苦痛無法排解。

5、“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説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説是: ‘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這裏引用古語、俗語有什麼作用?

明確:引用古語、俗語形象生動地論證了盡責任之後輕鬆愉快的心情和快樂自由的境界,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6、“人生須知道有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任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有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裏講了苦與樂的什麼關係?

明確:人責任盡完時的快樂程度取決於負責的日子,日子越長,責任越重大,到結束時快樂的程度就越深,它們之間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的。

7、為什麼説“仁人志士的憂民憂國”“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是樂而不是苦呢?

明確:作者認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盡得小的責任,就得小快樂”“日日在那裏盡責任,便日日在那裏得苦中真樂”。

8、如何理解加點詞“卸卻”“解除”的含義?

明確:“卸卻”是逃躲責任,是懦弱地推卸責任。“解除”是本來有些責任,後來經過努力完成了。

9、本文標題是“最苦與最樂”,為什麼在論述什麼是“最苦”時用了三段(1——3段),而在論述什麼是“最樂”時反而只用了一段(4段)?

明確:作者給“自然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這個分論點提供的論據是“從苦中得來的樂,才算是真樂”。原來作者所談的快樂與痛苦是分不開的,或者説快樂是建立在痛苦的基礎上的。正因為這樣,在談快樂的時候便必須聯繫到痛苦,也正因為這樣,既然第一部分已經用了不少筆墨談痛苦,那麼第二部分來談快樂就無須再多用筆墨,而只要説清快樂與痛苦的關係就行了。

九、課文小結

《最苦與最樂》是一篇論證嚴密的議論文,作者從責任之未盡與盡,談人生的最苦與最樂,鼓勵人們勇於負責,學習為人處世的正確態度。文章深入淺出,見解卓越,論證層次分明,引用例證恰當,論證嚴密,語言流暢而又凝練,讀來氣勢雄渾,同時給人以思想品德教育——對國對民的責任感。

十、中心論點: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十一、拓展延伸

結合生活實際,我們該如何理解“痛苦”與“快樂”的含義呢?

明確:

【1】對苦樂的理解各有不同,有的人用一顆平常心生活,快快樂樂;(知足常樂)

【2】有的人為工作盡心盡力,取得想要的成功,也是快快樂樂;(成功之樂)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內容,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2、品味描寫外貌和刻畫心理的詩句。

3、能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領會人物形象,把握詩歌所表達的中心。

一、導入新課

以前大家學過歐陽修的《賣油翁》嗎?講的是什麼故事?

一個弓箭手能十次有八九次能打到十環,於是就和一個賣油的老大爺吹牛,賣油的沒吱聲,而是拿一個大錢放在葫蘆嘴上,然後用水瓢盛滿一瓢油通過大錢的四方孔往葫蘆裏倒,結果大錢居然一點油也沒沾到,此時賣油翁對那個射箭的説:“無他,但手熟爾。”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道理?--熟能生巧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不再賣油了,改賣炭。

大家見過炭嗎?炭有什麼特點?--黑色、可取暖、可賣錢

大家基本上都是來自農村的吧?誰家裏燒過炭?誰來講講燒炭的過程?

選木頭,粗的劈成小段;挖很深的窯洞,洞上有通風口,下面有燒火口;把木頭放入洞中,封口,燒火;每天晚上去看燃燒情況,控制火候,以免燒過了變灰;要燒好幾天。

大家覺得這個過程艱辛嗎?--艱辛

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白居易的《賣炭翁》,一起去看看在賣炭翁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故事?

(板書:賣炭翁 白居易)

二、作者簡介

白居易,字樂天,唐著名詩人,晚年自號香山居士,在詩歌上一向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應該為了反映時代而寫,詩歌應該為了反映現實而作),今天我們就學習他的一首“為事”所做的詩歌--《賣炭翁》。這首敍事詩是白居易諷喻詩中傑出的詩篇。(板書:諷喻詩、敍事詩)

諷喻詩有什麼特點?

特點是從不同角度揭露社會的黑暗,抨擊官僚殘害人民的罪行,同情被壓迫的人民,是白居易最為看重的一類詩歌,是為民而作的詩歌,體現了白居易“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賣炭翁》一詩在題下用小序“苦宮市也”直接點明瞭本詩的諷刺目的:“宮市給人民帶來了苦難”,來反映人民疾苦,揭露批判弊政。

三、介紹“宮市”

宮市為什麼會給人民帶來苦難呢?咱們必須瞭解什麼是宮市。從字面上理解,宮是皇宮,市是買、採購的意思,所謂宮市,是指皇宮裏需要的物品派宦官(也叫“太監”)到市場上去購買。派出去的宦官,就叫宮使,即皇帝的使者。本來,為皇宮採購物品,是由官吏負責的,但到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被他們抓去了,宦官這種角色以宮使的身份到市場上去為皇宮購買物品,還能搞公平交易嗎?

我們先來讀一讀這篇文章,看看這個交易有多不公平?

四、分析鑑賞詩

學生齊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在朗讀過程中,相信大家對這首詩的內容和主題已經有了一定的瞭解,接下來咱們試着分析鑑賞本詩。

1、這是一首敍事詩,我們説敍事詩包括哪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地點在哪?--宮市南門外

文中寫了哪兩種人?--賣炭翁,黃衣使者白衫兒。

這首敍事詩圍繞着“炭”寫了哪幾件事?

它記敍了賣炭翁燒炭送炭以至被掠奪的經過。(板書:燒炭--運炭--搶炭)

2、那什麼地方寫燒炭,什麼地方寫賣炭送炭,什麼地方寫被掠奪,請同學們找出來。

3、開頭一句交代賣炭翁伐薪燒炭的地點在哪裏?為什麼要這樣交代?

地點在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為下文埋下伏筆,説明路遠,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難行。

4、 課文是怎樣描寫這賣炭的老頭呢?誰來説一説賣炭翁長什麼樣?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5、在描寫人物中,這些描寫叫什麼描寫?(板書:外貌描寫)

6、這句話中,兩鬢蒼蒼説明賣炭翁的年齡怎麼樣?--大

年齡大的人有什麼特徵?--動作慢、力氣小、勞動艱辛、勞動力弱。

7、為什麼這樣寫?

這樣寫形象逼真地刻畫了老人悲苦的形象,表現老人燒炭的艱辛,説明炭的來之不易。

8、同學們可以想一想,在我們的生活周圍,這些“兩鬢蒼蒼”的人大都幹什麼呀?

休息,看電視,打太極,看孩子,做飯等,享受晚年。

9、但文中的賣炭翁卻在年齡很大的時候自己砍柴燒炭,以賣炭為生。

你覺得賣炭翁的生活過得怎麼樣呢?(板書:艱苦)

10、你能不能用書中的一個詞來形容呢?你找的真準確,可憐。(板書:可憐)

11、同學們再找一找,還有哪一句説明賣炭翁可憐?--可憐身上衣正單

找的太準確了,就是這一句,同學們,你們想一想,燒炭的季節都在什麼時候呀?

--秋、冬季

那個時候天氣怎樣呀?--冷

在這麼冷的天賣炭翁卻穿一件單薄的衣裳,説明賣炭翁很?--可憐

12、看到賣炭翁的這樣生活,你心裏同情他嗎?--同情

那麼,誰能帶着這種同情來讀一讀這三句話。

13、“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一般來説,在冷天我們穿衣服很少的時候,是盼望天氣怎樣?--變暖和

但這時老人是什麼想法?--卻“願天寒”,希望天更冷些。

為什麼呢?

因為老人知道:天暖,炭就不好賣了:天寒,炭的價格就會更高一些。為了炭價高一點,他寧願自己受凍。

那這時我們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是怎樣的?--糾結、矛盾、反常、艱難、酸苦、無奈。

透過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我們能夠感受到老者的處境怎樣?--十分艱辛。

這種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動,深刻地揭示了賣炭老人的悲慘處境。

14、賣炭翁盼望天氣寒冷一些,好讓自己的炭賣一個好的價錢,終於盼來了“夜來城外一尺雪”,看樣子,他一年辛勞的勞動就要換來收穫的喜悦了,於是他“曉駕炭車碾冰轍”,充滿希望地上路了。那這一路上老人運炭艱苦嗎?

“一尺雪”説明什麼?--天氣很冷、雪很大,路必難行。

“碾冰轍”説明了什麼?--説明炭很重,冰凍路很滑,很難走,車速必然很慢。

“曉駕炭車”、“日已高”説明什麼?--路途遙遠

這個運炭過程?--艱辛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這一句哪幾個字寫出了運炭的艱辛?大家用筆圈出來。

--“困”、“飢”、“歇”三個字進一步形象地、準確地寫出了運炭的艱辛。由於路途遙遠,行路艱難,所以到“牛困人飢日已高”的時候,才到了“市南門外”,老人疲勞、飢餓交迫,只得坐下在泥中歇息。燒炭難,運炭也難,這一車炭來得容易嗎?

15、這麼辛苦的運炭來賣,那麼,賣炭翁賣炭得來的錢要幹什麼用呢?

“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想吃飽、穿暖,多麼簡單而又是最微薄的想法呀,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得身無半點積蓄,但迫於貧苦生活的壓力,不得不燒炭,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

16、好容易燒出一車炭、盼到一場大雪,當他“曉駕炭車碾冰轍”的時候,佔據他的全部心靈的,不是埋怨下面是冰、上面是一尺雪的道路多麼難走,而是盤算着那一車炭能賣多少錢,能換來多少衣和食,然而他的願望實現了嗎?

沒有。從哪裏可以看出?

賣炭翁總共有多少碳?--“一車炭,千餘斤”

是啊,賣炭翁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窯一窯地“燒炭”,好不容易燒出“千餘斤”,每一斤都滲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然而他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半匹紅紗一丈綾”

這“半匹紅紗一丈綾”對於賣炭翁來説,有用嗎?

好虧啊,才一點點,少得可憐。

對啊,實際是一點用處沒有的,你們是學服裝的,你們説説“ 半匹”“一丈”是什麼感念?少之又少,與“千餘斤”的炭形成強烈的反差。再説這些無用的紗、綾對賣炭翁來説,既不能充飢,又不能保暖,賣炭翁辛辛苦苦燒的一車炭就這麼沒有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禍從天降,他遇上了黃衣使者。在皇宮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書和敕令面前,隨着那“叱牛”聲,自伐薪、燒炭、願天寒、駕炭車、碾冰轍,直到泥中歇的漫長過程中所盤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為泡影!

宮使奪走賣炭翁的豈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一切都是誰造成的?--宮市,可怕的宮市制度!

(板書: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17、請大家找出作者是怎樣寫出宮使的橫行霸道的?又怎樣表現宮使掠奪的殘酷的?

“翩翩兩騎來是誰?”先用設問句引出了兩個人,這兩個是什麼樣的人呢?

“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白衫”説明來者的身份怎樣?--有錢

有錢還搶,説明什麼?--霸道、野蠻。“賣也得賣,不賣也得賣。”

“翩翩”一詞寫出了他們什麼樣的情態?

輕快敏捷而又趾高氣揚、凶神惡煞的神態。

找出描寫他們行動的動詞,從這些動作中説明了什麼?

動詞有把、稱、回、叱、敕、牽、系。從這些描述中,形象逼真地寫出了他們仗勢凌人、以強凌弱、蠻橫無理的強盜行徑。

“宮使驅將惜不得”,“惜不得”寫出賣炭翁怎樣的心態和地位?

寫出了賣炭翁無可奈何、甚至絕望的心態。

他能反抗嗎?

不能,只能忍氣吞聲,也説明他是處在受壓迫受剝削的無力反抗的地位。(對比:地位懸殊)

18、這首詩揭露了“宮市”是一種極不公平的“交易”,是對勞動人民的殘酷掠奪。你可以從哪些詩句感受到這一點?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説明這樁買賣是強迫的。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表明一車炭的價值很高,而貨與款是極不等價的。

真是一個可憐的人!就這樣,作者通過一步步的鋪墊渲染,通過細膩的肖像、動作、心理的描寫以及對比手法的運用,反映了百姓的悲慘遭遇,揭露了宮使掠奪的本質。詩中無一字譴責,但我們在字裏行間能深切的體會到同情、痛恨,能觸摸到詩人善良的心。

19、之前我們説道:白居易主張“詩歌合為事而作”,同學們想想看,詩人通過賣炭翁的故事想反映什麼樣的社會現實?

白居易作為一個正直的知識分子,他對這種現象深惡痛絕,拿起了筆,寫下《賣炭翁》,通過描寫一位賣炭老人的遭遇,無情而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罪惡和社會的黑暗,批判了宮市害民的社會現象:勞動者勞而不得,統治者不勞而得,仗勢欺壓百姓,強行低價購買,甚至是任意勒索、瘋狂的公然掠奪。中唐時宮市害民的現象,名為“宮市”,實際上是一種公開的掠奪,是一種極其殘酷的剝削方式。

這篇文章寫出宮市的這種弊端帶給勞動人民的不幸,同時也表達了詩人對統治者的憤懣和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賣炭翁的命運是悲慘的,因為他所處的社會決定的。而我們大家,坐在這寬敞明亮的教室裏學習,不用擔心自己的衣食住行,是因為我們趕上了好日子,處在新社會。所以我們要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長大以後,為建設祖國發揮自己的作用,作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五、佈置作業

1、用自己的話把賣炭翁的故事講給同伴聽。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裏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的頭髮已經斑白,十個指頭卻像烏炭一樣黑。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麼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2、展開想象進行續寫。

從南山中到長安,路那麼遙遠,又那麼難行,當“市南門外泥中歇”的時候,已經是牛困人飢;如今又“回車敕牛牽向北”,把炭送進皇宮,當然牛更困,人更飢了。那麼,當餓着肚子走回終南山時,又想些什麼呢?他往後的日子,又怎樣過法呢?請大家想象一下,口頭敍述

六、板書設計

賣炭翁 白居易

諷喻詩、敍事詩

燒炭--運炭--搶炭

外貌描寫:艱苦、可憐

半匹紅紗一丈綾--一車炭,千餘斤 強烈反差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9

【課型】新授

【教材分析】:《阿長與《山海經》》是魯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七課,是魯迅先生的文章。這是一篇紀實性的文章。文章幾乎是按生活原樣,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她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又爽朗、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作者通過兒時往事的回憶,表達了對這樣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地懷念之情。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生字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正確領會長媽媽這一人物形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的手法,品味細節描寫。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瞭解課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安排材料,詳略得當的寫作特點。

【教學方法】朗讀法、引導法、討論法。

【課前準備】1、學生準備:學生蒐集有關“阿長和《山海經》”的資料。

2、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一)導語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寫了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了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她講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祕莫測,給百草園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那麼,長媽媽是萬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板書標題、作者,

(二)作者介紹

指定學生簡介作者。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檢查預習情況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駭 擄 悚 煌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煩瑣 懼憚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認真閲讀課文,看看文章圍繞阿長寫了哪些事?

明確:文章先介紹了人們對長媽媽的稱呼,稱呼的由來和她外形的特點,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習慣。如寫她喜歡“切切察察”、喜歡“告狀”、睡覺愛擺“大”字等;接着寫她懂得的許多“我聽不耐煩”的規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説“老掉了”等;最後寫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事。

2、思考:課文對哪些內容詳寫?哪些內容寫得比較簡單?為什麼這樣安排?

明確:略寫了阿長的稱呼的來歷、“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討厭的種.種規矩、“長毛”的往事,詳寫了為“我”買《山海經》一事。略寫的那些內容能使人對長媽媽有個初步瞭解,她的外形特徵,真實地反映長媽媽的一些毛病,但這些並不能削弱對阿長媽媽的敬意,而詳寫買《山海經》一事,卻令人對長媽媽刮目相看,在作者看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卻能夠做成功”,我們可以想到幼小的魯迅對長媽媽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三、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分角色朗讀6-17自然段。

思考:長媽媽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煩的規矩?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從對這些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1.元旦除夕哈福橘,説是吃了它,一年到頭,順順溜溜……

2.説人死了必須説“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裏,不應該走進去;飯粒落在地上,必須揀起來,最好是吃下去;曬褲子用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從對這些煩瑣的規矩的描寫中可以看出:長媽媽是關心愛護“我”的,不然她也不會這樣“切切察察”、不厭其煩地告誡“我”。

3.作者還用詼諧的筆墨敍述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時,又使人看到了長媽媽的無知、淳樸。這在一個孩子的眼中,她有“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了“特別的敬意”。

運用了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四、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師:這篇課文中,你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提出來大家一起解決。

生提出問題,師生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師補充:文中描寫了長媽媽塞給“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樣描寫的?她的這一舉動寄託了她怎樣的願望?

生回答後,師明確:

文中寫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將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搖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態躍然紙上。而當“我”説:“阿媽,,恭喜……”之後,“她於是十分歡喜似的,笑將起來,同時將一點冰冷的東西,塞在我的嘴裏。”欣喜之態溢於言表。作者雖然認為這是“元旦闢頭的磨難”,但正是這“磨難”中,寄託着長媽媽怎樣善良真誠的願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頭,順順流流”,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並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裏”。

五、拓展延伸

元旦的古怪儀式中,特別傳神的是第二天清早阿長的惶急情景,這裏只有動作和神情,動作先是“將我按住”,再是“搖我的肩”,神情是“惶急地看着我”,此時真是無聲勝有聲,有豐富的潛台詞,你設想一下,阿長心裏最想説什麼?

六、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2.教師結束語:魯迅筆下的長媽媽,她雖然多事饒舌,有些令人厭煩的規矩,但她真誠、善良淳樸、關心孩子,儘自己的可能幫助孩子,這樣的人,怎能不讓魯迅深深地懷念呢?

七、佈置作業《導與學》

八、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魯迅

事情:喜歡切切察察 睡覺擺“大”字 懂得許多規矩 講“長毛”的故事 買《山海經》

形象特徵:饒舌多事 不拘小節 迷信但真誠、善良無知淳樸 關心愛護、熱情善良

【課後反思】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長媽媽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什麼?(指名回答)

長媽媽喜歡饒舌多事、不拘小節。無知、淳樸,關心愛護我。那麼,長媽媽還具有哪些性格特徵呢?最讓“我”對她產生敬意的是什麼呢?

二、精讀課文,研讀賞析

齊讀第18-28自然段。

1、這裏,作者詳細敍述了長媽媽為“我”買《山海經》的經過。指名學生複述買書的起因、經過、結果。

事情的起因:“我”曾在遠房的叔祖那裏看到過,後來一直渴慕着繪圖的《山海經》。可遠房叔祖那兒已無處可尋,買吧,又沒有好機會。因此,“我”對《山海經》一直念念不忘。

經過:阿長向“我”問《山海經》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後的四五天,她將《山海經》給“我”買來了。

結果:“我”深受感動,從而不由得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

小結:文中用一個“霹靂”的比喻和詞語“震驚”寫出了“我”十分震驚的心理,也表現了“殘’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物原因。作者得到繪圖《山海經》的欣喜之態宛然可見。

2、當阿長來問《山海經》是怎麼一回事時,“我”是怎樣想的?這種想法表現了“我”的什麼心理?

3、當阿長説“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我”有什麼反應?表現出怎樣的心情?

4、“這又使我發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為什麼會產生“新的敬意”?為什麼説“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5、“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為什麼這麼説?

6、文中哪句話抒發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懷念之情?

7、劃出描寫阿長的句子,判斷這些句子運用了哪幾種描寫方法?

8、分析“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處,寫出了人物的哪些特點?

解決問題,學生自由討論,老師歸納作答。

明確2、 “我知道她並非學者,説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都對她説了。”説明我對從她那裏得到《山海經》沒抱任何希望,只是説説而已。

3、“我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 説明我聽到以後很震驚,很感動,表現了我極度驚喜、興奮的心情。

4、為我買來《山海經》,她確有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

5、這四本書雖然很粗拙,但卻是由一個誰也想不到的人我買來的,當時給了我非常大的震動,讓我產生過感激和“新的敬意”

6、明確問題五: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7、明確問題六:“她穿着新的藍布衫回來了,……我給你買來了!”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

“穿着新的藍布衫”寫一人普通婦女的打扮。

“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寫她對我的關切、愛護之情。

“高興”寫為我買來了而高興,可見長媽媽的仁慈、善良。

“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我給你買來了!”寫出了一個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阿長。

8、“哥兒”的稱呼,有地方特色,但更透着阿長對我的親熱、疼愛之情。“三哼經”的説法非常傳神地展現了一個不識字的普通婦女形象。但就是這麼一個不識字的人竟給我買到了《山海經》,所以當聽了這話時,“似乎遇着了一個霹靂, 全體都震悚起來。”就顯得真實自然,毫不誇張了。因此這處語言描寫生動傳神地展現了阿長雖然不識字沒文化但卻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形象特徵,非常吻合人物的特點。

這部分圍繞阿長的淳樸熱心、關愛孩子的性格特點寫了阿長給我買《山海經》一事,通過具體的細節描寫,生動傳神地刻畫出了一個善良、仁慈、關愛孩子的長媽媽的高大形象。

9、畫出文中表明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態度的詞句,比較前後有什麼變化,這是一種什麼寫法,有什麼好處?

感情變化:討厭--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先抑) (後揚)

提問:文中哪些地方抒寫了作者這種懷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明確:最後兩個自然段,直接抒發了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這正是作者深沉懷念的真實寫照。

三、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 本文的記敍線索是什麼?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變化為線索的。

2. 為什麼文題是“阿長與《山海經》”,而文中卻寫了幾件似和《山海經》無直接聯繫的事?記敍文的中心是作者通過記敍人和事體現出來的對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貫穿着文章始終,是文章的靈魂。作者是根據中心思想來選擇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記敍文的詳略安排,是根據中心來確定的。對錶現中心意思有較大作用的,為了突出重點,就要詳細描述;與中心意思有些關係的次要材料就要寫得簡略些,詳略配合得當,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達中心意思。略寫往往是記敍文中的烘托部分,沒有略寫,文章內容就會呆板,頭緒就會不清,情節就會不連貫。如果説詳寫是紅花,略寫就是不可 少的綠葉。如文中略寫的“我”不大佩服阿長的三件事就起到了豐富文章內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畫阿長這個人物形象,增強文章的真實性的作用。

四、拓展延伸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沒有像阿長這樣的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樣看待他們,請用一二百字寫下來。

五、課堂總結。

1.學生談收穫。

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穫,可以從描寫方法、寫作方法、基礎知識、情感等方面談。

2.教師結束語。 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六、佈置作業

繼續完成寫作練習

七、板書設計

感情變化:討厭--敬意--憎惡--新的敬意--懷念

(先抑) (後揚)

【課後反思】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0

這是《最後一課》的第一個教時。學生已經預讀過課文,瞭解過課文故事的背景。

第一個教學環節:閲讀,思考。(l5分鐘)

思考題: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

要求:閲讀全文。綜合課文內容,根據思考題表達見解。自讀課文15分鐘,並擬出發言要點。

學生活動

第二個教學環節:討論,朗讀。(30分鐘)

1.學生髮言,認為韓麥爾先生:

①是一個可憐的人

②是一個原先不大負責的人

③是一個嚴厲的人

④是一個普通的人

⑤是一個温和而嚴肅的人

⑥是一個有勇氣的人

⑦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

⑧是一個愛國的人

⑨是一個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師調控,組織討論三種“見解”:

①韓麥爾是一個普通的人

②韓麥爾是一個“可憐”的人

③韓麥爾是一個愛國者。

①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普通的人:

鎮上的一個教師。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課堂教學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時還“玩忽職守”……

②韓麥爾先生是一個“可憐”的人:

最後一次上課。明天就要永遠離開這個地方了。一動不動地瞪着眼睛看周圍的東西。臉色慘白,話説不下去。教了一節課又一節課……

③韓麥爾先生是一個愛國者:

換上禮服,紀念這最後一課。自責及對阿爾薩斯人直率批評。讚美法語。説明語言好比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恨不得把知識全教給我們。內心的極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寫“法蘭西萬歲”!(課文七處點到韓麥爾先生的愛國)

在討論中重點放在第③種“見解”。結合討論,誦讀韓麥爾先生的大段獨白,誦讀課文最後一部分,想象、描述這一精彩的特寫鏡頭,體會其中的情感,掀起課堂教學高潮。

3.討論,點撥:

作者為什麼不把韓麥爾寫成一個“高大”的“英雄”,而讓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出現?

正因為普通,韓麥爾才能夠代表千千萬萬的法國人,他那熱烈而深沉的愛國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國大眾所具有的,才使這篇小説所表現的成為整個法國民族的共同心聲……

評析

作為中國小教材,《最後一課》在我國已有超過大半個世紀的歷史。

它的教學內涵,實在是太豐富了。

於是像許多名篇一樣,在設計教案時往往讓人翻來覆去,頗費躊躇。

但此教例很有個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師扣住作品“一點兩線”(“最後一課”的激情點和兩個人物的思想發展線)這一藝術構思,開課便切入到一個主要人物身上,一線以串珠,相當成功地拎起了一連串的教學內容。

講析的角度好。教師變逐段講析為選點突破,將選點突破設計成多角度透視,通過“韓愛爾”這個點,不僅立體地多側面地透視到人物的方方面面,還透視到課文的人物塑造藝術、結構藝術、主題表達藝術。這是又一個角度的“一線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師設計的線條明晰,引導學生從三個側面討論人物形象,對七年級的孩子們來説,這叫適度。從教師把握的討論內容看,具有相當的精度,從教學過程看,內容豐富,有着較大的濃度。整個教例顯得豐滿、流暢,對“韓麥爾”的討論聯結着每一個教學步驟,這也是“一線以串珠”。

從此教例看來,名篇教學的最佳意境似乎應該是:在明快單純的教學視點中激盪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1

一、教材依據:

《偉大的悲劇》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一篇課文,是一篇節選的傳記,記敍的是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和英國探險家斯科特,在南極展開了一場富於戲劇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後,斯科特這位失敗的英雄和他的隊員在歸途中悲壯覆沒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出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的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本單元選這篇文章正是要讓學生感受這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品質和強烈的團隊意識。

二、設計思路

(一)指導思想:

本單元要緊緊圍繞“探險”這一中心話題來設計教學,希望能在學生內心深處埋下“上下求索”的種子,樹立“敢於冒險,樂於探索”的意識,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獨立的價值,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文章內容進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對文本的解讀走向深入《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我們準備藉助這類文章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良好效果,單元目標就設定為:

1、理解文章內容,激起學生探索奧祕的興趣,培養敢於探險的勇氣、樂於探究的精神、集體主義觀念和必要時為所熱愛的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2、豐富探險知識、地理知識和其他知識,提高對這類文章的閲讀能力

(二)設計理念:

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傳記。文中人物的優秀品質,是任何一個閲讀此文的人都會感觸良深的。所以,教學此文,捨棄什麼,都不應捨棄這一點。在教學中,要努力通過朗讀品味文章語言,透過人物具體的語言、行動,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題中“偉大”的含義。要做好這一點,我覺得采用重點語句圈點批註的方法,比只是讓學生口頭説效果會更好,印象會更深,而且對於培養學生良好的閲讀習慣也會有所幫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奧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傳記的節選,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歷盡艱辛即將到達南極點時,卻發現對手挪威的阿蒙森隊已捷足先登,只好從南極絕望而歸,最終悲壯覆沒的故事文中處處閃耀着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祖國和事業獻身的精神及強烈的集體主義精神,並頌揚了斯科特誠信的紳士風度和勇於承認失敗的優秀品質本文題材生動,情節引人入勝,主題令人深思,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讀來令人感動,也讓我們敬佩。

學習時要通過快速閲讀梳理故事發生的整個經過和結果,把握以時間為序的寫作順序,即理清故事情節;重點是通過細讀文中一些令人激動難忘的細節來理解:為什麼説斯科特他們是失敗的英雄,為什麼這場悲劇被冠以“偉大”二字,即品味文中動人的細節,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難點是還要通過理解、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去感悟這一出悲劇中所包含的人類崇高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四)學情分析:

學習本文的學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對外界事物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險的文章恰恰能夠滿足孩子們這樣的心理,同時,我所執教班級的學生大部分知識面較寬,他們思維活躍,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對待問題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他們對探險為主題的故事很感興趣,然而這一時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們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追求中成功與失敗的含義,沒有清晰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準備按照“課前預習課堂交流--深入解讀文本--領悟精神內涵--昇華情感--拓展延伸”等過程來進行,以期實現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掌握字詞、理清故事情節,概括內容要點

2、過程方法:通過品味語言,有感情的朗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3、情感態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內涵,樹立正確看待成敗的人生觀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快速閲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要點理清故事情節,體會“偉大的悲劇”的深刻含義

2、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品味文中有着強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長的語句,把握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情感與評價: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質,培養團結合作、勇於犧牲的精神,樹立正確面對失敗的人生態度

4、教學手段的運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通過默讀、重點朗讀,體味關鍵語句,認識人類挑戰自我,實現生命價值的偉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險的意義及作者所表達的頌揚之情

五、教學難點:

1、聯繫語境,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2、體會作者的寫作意旨,實現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升

六、教學準備:

1、文章篇幅較長,課前組織學生進行充分地預習

2、準備多媒體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圖片導入

1、PPT:展示南極圖片,教師簡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國阿蒙森-斯科特站, 1957年1月23日建於南極點,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達南極點的兩位著名探險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國的斯科特就在這白雪皚皚的南極上。而奧地利作家茨威格不為勝利的阿蒙森作傳,卻為斯科特一行作傳這是為什麼呢?現在我們一起走進《偉大的悲劇》。

2、作者介紹:茨威格,探險南極展開角逐,角逐的結果斯科特一行失敗告終,最後英雄的體魄留在這位出生於奧地利的猶太作家為人正直高潔,一生著作頗豐。起初,他以寫詩和翻譯作品作為步入文壇的“敲門磚”,一俟進入到小説領域,他那過人的文學天賦就立刻光芒奪目。同樣使他蜚聲文壇的傳記作品更是其創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經為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司湯達、弗洛伊德等許多著名人士作傳。他的傳記不拘泥於史實,着重表現人物的性格。

《偉大的悲劇》是茨威格以斯科特為首的英國南極探險隊所作的一篇傳記。這篇傳記是作者根據斯科特遺留下來的一些底片、電影膠捲、書信和遺書,發揮他天才的文學想像而寫成的。學習和研究這篇傳記作品,我們可以獲得多方面的啟迪和收穫。

(二)快速閲讀,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相關內容,完成表格。

時間 地點 人物及事件

1912.1.16 白色雪原

1912.1.18 南極點

1912.2.17 埃文斯死去

1912.3.2

1912.3.21 三人無法離開賬篷

1912.3.29 帳篷裏

1912.10.29

1912.11.12

(三)品味文章,研讀語段

“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1.魯迅曾説過:“悲劇就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你認為斯科特一行的南極探險“悲”在哪些方面?(學生默讀課文,教師巡視,要求學生以文中的語句為依據)

明確:失敗之悲:“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達者什麼也不是。”

作證之悲:“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奧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個人決定驕傲地在帳篷裏等待死神的來臨。而且始終沒向世界哀歎過自己最後遭遇到的種.種苦難。”

2.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義?(學生分小組交流,教師與學生交流)

明確:事業失敗的悲傷,替人作證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壯,世人悼念的悲痛&hellip;&hellip;

3. 斯科特一行人的“偉大”之處體現在哪裏?(要以文中的具體事件為依據)

明確:

(1)斯科特接受了為他人作證的任務: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信,能勇敢地承認自己的失敗。體現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爾遜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貴巖石樣品:對於科學研究的執着精神,英雄的氣概。

(3)奧茨在暴風雪之夜離開營地:不願拖累同伴,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強烈的集體主義觀念。

(4)三個人在帳篷裏驕傲地等待死神的來臨:勇敢無畏的犧牲精神,對於自己所從事的事業的熱愛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後一刻記日記:無私的愛。在生命的最後一息心中惦記的始終是別人:朋友、同伴、妻小,還有他的祖國和人民。

(6)英國國王跪下悼念這幾位英雄: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側面表現斯科特一行人的偉大。

(四)品味語言,妙談體會

1、對人類來説,第一個到達者擁有一切,第二個到者什麼也不是。作者在這裏要表達的是什麼意思?你同意這種説法嗎?(學生討論)

(明確)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達了角逐失敗後的一種極度沮喪、悲哀的心情。

2、挪威國旗“耀武揚威”“洋洋得意”地在這被人類衝破的堡壘上獵獵作響。(國旗怎麼會“耀武揚威”“洋洋得意”?這裏表現出斯科特內心什麼樣的複雜感情?

(明確)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斯科特和夥伴們萬分痛苦、沮喪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這項任務,他要忠實地去履行這一最冷酷無情的職責:在世界面前為另一個人完成的業績作證,而這一事業正是他自己所熱烈追求的。(斯科特為什麼要接受這項為他人業績作證的任務?他不接受不行嗎?)

(明確)斯科特受英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講求紳士風度,主張誠實、守信,坦然面對成功和失敗,不能不接受這項為他人作證的任務。正因為他的這一行動,其人格才顯得無比高尚,贏得人們的尊敬。

4、但是在這白雪皚皚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樓,它召來那些由於愛情、忠誠和友誼曾經同他有過聯繫的各種人的形象,他給所有人留下了話。(聯繫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樓”是指什麼?作者為什麼要這樣比喻?

(明確)是指斯科特在離開世界之前心中回憶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對祖國、親人和朋友的懷念。雖是美好的,卻是無法實現的,所以説是”海市蜃樓”,這樣寫更加突出了悲劇效果,給人心靈的衝擊。

5、一個人雖然在不可戰勝的厄運的搏鬥中毀滅自己,但他的心靈卻因此變得無比高尚。所有這些在一切時代都是最偉大的悲劇。(這兩句話是什麼意思?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明確)表達了作者對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讚譽,意思是斯科特在與大自然的搏鬥中雖然失敗了,他的肉體倒下了,但是他的心靈經受了考驗,變得無比的崇高。有價值的、美的毀滅當然是偉大的悲劇。這句話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點題的作用。

八、結語

師:一篇好的文章會影響人的一生,同樣一堂好課也會在學生的心中久久迴盪,我們的課堂應該幫助學生架起通往那些閃爍着人類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橋樑,和學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與那偉大的靈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維火花,在他們的成長道路上幫他們刻下永不磨滅的印記。這是我這堂課的追求,也是我平時教學過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板書設計:

偉大的悲劇

茨威格

探險事業的執着追求 死亡之悲

集體主義精神 失敗之悲

誠實、守信、勇敢 作證之悲

對祖國、親人、朋友的愛 世人之悲

九、教學反思

《偉大的悲劇》是一篇節選的傳記,課文寫的是斯科特探險隊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卻又滿懷希望地奔向南極點,卻悲哀地發現挪威人已經捷足先登,只好無奈但又十分堅毅地踏上歸途,最後一個個悲壯地死去。作者茨威格飽含深情地用文學的筆法,從人類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壯精神的角度來寫這一事件,讀來令人感動,特別是在面對失敗和死亡時斯科特探險隊員表現的那種勇敢、坦然、鎮定地精神面貌,尤為震撼人心。本單元選這篇文章正是要讓學生感受這種人類勇於探索的精神、為事業而獻身的崇高品質和強烈的團隊意識。文章重點是對斯科特探險隊崇高精神品質的頌揚和讚美,為了揭示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內涵,作者在把握事實的基礎上多角度、多層次地進行了生動的描述,突現悲劇的不同凡響的意義,使讀者心靈受到震撼。教學過程中我想以這些震撼人心的細節為重點,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在飽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體會斯科特隊員的偉大高貴的品質,並在閲讀中逐漸實現情感態度的培養和提升。 文章對斯科特五人在失敗和死亡面前所表現出的坦然和勇敢進行了着力的描寫,而在這方面學生的情感體驗較少,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融入課文,品味關鍵詞句,打開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突破這一難點,達到深刻閲讀體驗的目的。 這節課時努力實踐這些新課程理念,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選擇教學方法,整堂課以“情感體驗”為教學主線,通過整體感知、細節品味等途徑,運用朗讀、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心理,與高貴偉大的靈魂對話;與自己對話、與同學老師對話,在這種感受、體驗、交流的課堂學習過程中逐漸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2

一、素質教育目標

1.學習文章借多變的語言形式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

2.學習文章巧妙的構思。

3.瞭解回憶性文學傳記的特點。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感情和讚頌鄧稼先獻身國家國防事業的崇高精神。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1.研究文章的句式變化及其作用。

2.學習文章謀篇佈局的特點。

解決辦法:

1.反覆研讀,以讀帶講,在讀中感受語言形式,體味感情。

2.討論研究,對難點重點,我們應集思廣益,互相補充提示。

3.錄相觀摩。利用《飛越太平洋》等科研電影的片斷,使學生感受科研工作的艱辛和意義巨大,從而理解作者的感情。

4.質疑。學習是師生互動過程,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教師要像導演一樣指引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從而發揮主體作用,質疑環節則是轉換師問生答的形式,放手發動學生思考問題,突破知識點。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組織觀看電影片斷,片名《飛越太平洋》其中有研製原子彈艱難過程及發射成功的片斷。觀摩有利於拉近課文與學生的距離,增進他們對文章的理解。

2.讀書會。本文是一篇別具一格的回憶性散文,其中有許多處理方法令人耳目一新,但並不難懂,組織讀書會,讓學生自己交流讀書心得,變被動學習為自主學習,充分調動學習熱情,提高授課效果。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今有哪些國家擁有核武器嗎? (生答)我們中國是什麼時候擁有的核武器呢?是誰領導研製成功了我國自己的核武器的?——鄧稼先。這個名字鮮為人知,因為為了保護國防科技的安全,我們的許多國防科技專家們都甘心情願的做了無名英雄,他們長年與親人分離,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為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為國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壯烈樂章。他們是我們人民的英雄,國家的驕傲,就讓我們展開課本,去諦聽他們感人的事蹟吧!

(一)明確目標

1.學習文章借多變的語言形式表達強烈感情的方法。

2.學習文章巧妙的構思。

3.瞭解回憶性文學傳記的特點。

4.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之情和對鄧稼先獻身國防的崇高精神的讚美。

這節課,我們在解決基礎知識,閲讀課文基礎上,重點研究第一小節。

(二)整體感知

1.作者介紹: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曾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鄧稼先同是大學教授的孩子,很小就一同玩耍,結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後,雖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但對愛國的感情這一共同點把他們緊緊聯在一起。本文即是鄧稼先逝世後,楊振寧追憶他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2.鄧稼先介紹:鄧稼先,我國研製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指導人。1924年生於安徽懷寧縣,是清代著名金石書法家鄧石如的第六代孫,出身書香門第,其父鄧以蟄曾流學日本、美國,任北大教授。鄧稼先在戰亂中讀完高中、大學,1948年到1950年赴美留學,學成之後,毫不猶豫的回國報效,他先後領導了我國原子彈、氫彈和核武器的研究,是我國國防高科技的奠基人。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追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永久紀念他對中國國防事業所做出的貢獻。

3.放朗讀錄音:在教師指導下提前錄好,突出有感情朗讀,創設情境。

4.掃除文字障礙

認讀:

xiòng xūntǐng

夐 曛 鋌

解釋成語:可歌可泣,家喻户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師範讀第一部分,同學自由朗讀其餘部分,進一步熟悉內容,體會感情。

6.本文結構特點。作者根據自己的感想,全文分成了六個部分,六部分相對獨立,但又共同構成了一個整體。分組討論,每一部分分別側重寫哪些內容,又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結論:第一部分從中國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第二部分寫出鄧稼先的生平,特別是研製兩彈,為國盡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蹟。第三部分,用比較法,把中國的國防科技領導人鄧稼先和美國國防科技領導人進行比較,更鮮明的突出了鄧稼先忠厚朴實,真誠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華的經歷,表達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對鄧稼先一生的功績高度讚揚,表達友人對鄧稼先的讚頌與悼念。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着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蹟,歌頌他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

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佈局而別具匠心的特點。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質疑:剛才我們從總體上分析了本文謀篇佈局上的特點,同學們還有什麼細節的問題,提出來我們可以共同研究、探討。

引導學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間是否圍繞中心隨意安排順序,可否任意調換?

答:(1)第一部分從百年屈辱入手寫作,似乎與鄧稼先關係不大。其實,這一段的用意是在創設一種廣闊的社會背景。試想,中國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戰爭的失敗,列強的入侵掠奪,都是因為政府的軟弱無能,國力的貧弱和科技落後,被動挨打。如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政府強大了,國力增強了,科技是否領先則成了改變落後捱打局面的關鍵,而鄧稼先正是領導中國知識分子追趕世界科技勢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保證中國堅強站立起來的人。他的功績是要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顯出其偉大之處來的。所以第一部分是為歌頌鄧稼先所進行的必要準備,絕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獨立,實則內有聯繫,邏輯嚴密,不可調換。第一部分,是為讚揚鄧稼先創設環境,作必要鋪墊,放在開頭,不能移動。第二部分從鄧稼先出生到逝世,總體介紹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綱目,下文是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展開。第三、四、五部分,分別從為人品格,工作風格和獻身精神等方面具體展現鄧稼先的偉大精神。是對第二部分的展開。同時這三部分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有逐漸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調換。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的引出對鄧稼先的高度讚揚和緬懷,文章中心得到全面體現,這樣整篇文章安排嚴密合理,獨特而周全,可見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邃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類似的質疑,逐漸把課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細,讓學生的理解也更準確,記憶更牢固。如學生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分組討論,發揮羣體思維力量,也可利用一些問題引導到主要問題之上。這些都要求教師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四)佈置作業

1.課下收集有關我國研製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的信息,作為常識記在頭腦中,同時瞭解目前世界上最新的科研成果,準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準備下節課全班朗讀。

3.將這節課學生質疑的問題,回憶整理在筆記本上。

4.為下節課設計一段導語 。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體會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瞭解魯迅作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愛戴之情。

2、學習作者善於擷取生活瑣事來展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3、學習作者用質樸平實的語言表達真情實感的寫作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作者淺白質樸、清新雋永的語言和善於通過生活瑣事表現人物性格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 理解蕭紅筆下的魯迅形象,體會魯迅豐富而細膩的感情世界。

2、學習從多角度多側面挖掘人物內涵。

教學方法:

討論法 問題教學法

【教學過程 】:

一、課文導入

同學們,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這樣一個人,為了療救愚弱的國民,他棄醫從文;為了揭露“吃人”的社會,他上下求索。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會,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鬥士。他一生致力於喚醒麻木不仁的國民,是當之無 愧的偉人。這就是魯迅先生。對於魯迅先生,同學們再熟悉不過了,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曾經學過的魯迅的作品。

魯迅文學中的魯迅形象:

小時候的魯迅 —— 天真、爛漫、充滿童趣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

赴日本 求學時期、棄醫從文的魯迅 —— 覺悟、思想、愛國情懷

《藤野先生》

回國組織同盟會時期的魯迅 —— 覺醒追求、執着堅定

《孔乙己》

老師啟發導入:

從學過的這些文本中,同學們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選擇“偉大”這個詞來形容魯迅,他的地位如同聖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了嚴肅的意味,讓人只可遠觀,難以接近。

在今天我們要學習的《 回憶魯迅先生》裏,作者蕭紅就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平凡的魯迅先生。

作者簡介

蕭紅

二、初步感知——感悟魯迅的普通與平凡

同學們課前也做了預習工作,下面同學們快速通讀文本,感悟 蕭紅塑造的魯迅形象。以小組為單位,思考一下,在這篇回憶錄中,作者一共敍述了魯迅先生哪些生活細節?

魯迅的“笑”

魯迅的步伐

魯迅品評衣着

魯迅的休息

魯迅晝夜陪客人、加班

魯迅談鬼故事

海嬰的問好

病種時刻伴隨的小畫

魯迅最後的時刻

<討論>你覺得哪個片段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為什麼?

三、深入文本——感悟魯迅平凡之中藴含的不平凡

老師引導:

體貼、明朗的笑、幽默展現了魯迅先生和我們一樣也是擁有喜、怒、哀、樂的“普通人”。然而,如果我們細細品味細節,似乎還是能品出了異於常人的魯迅,我們彷彿又看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接下來我們再來品讀文本,感悟一下在那些看似平凡的言行中是否藴含着不凡之處。

現在大家將文本內容再次快速閲讀,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並形成文字內容,完成“任務二”馬上每一組請一位同學來彙報成果。

1:作者形神兼備地描繪了魯迅的一些習慣動作,比如走路很輕捷,“剛抓起帽子來往頭上一扣,同時左腿就伸出去了,彷彿不顧一切的走去”,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先生怎樣的精神?

這些動作表現出魯迅一往無前、義無返顧的大無畏精神,畫龍點睛般地勾畫出一個獨一無二、鮮靈生動的“活的魯迅”。

2: 既然魯迅先生“誰穿什麼衣裳我看不見”,作者為什麼要詳寫魯迅先生對衣着的 品評見解?

作者意在給我們呈現一個全方位完整的魯迅形象。“看不見”是指魯迅先生從來不關注穿着,説明他的注意力不在此,但他卻從不缺乏審美觀。魯迅先生服飾美學觀的核心思想是強調和諧,這些美學觀足見他獨到的眼光。最後,作者借許廣平之口,“周先生什麼書都看”,從側面説明了魯迅先生知識的廣博,學養的豐厚。

3:作者寫魯迅先生的休息,強調了他“翻一翻書就是休息”,表現了魯迅先生的什麼特點?

表現魯迅先生對時間的珍惜。

4:作者詳寫魯迅先生一天的時間安排,有何用意?

突出魯迅先生與常人不同的作息習慣,説明魯迅先生 抓緊一切時間工作,表現了他忘我奮鬥的偉大情懷。

5: 作者寫了一段魯迅談鬼的故事,有何用意?

表現魯迅先生勇敢大膽、幽默詼諧、富有科學精神。

6: 作者寫病中魯迅先生常看的一幅木刻畫,有何用意?

這明顯是一幅生命的圖贊,女人和飛散的頭髮,再加上小紅花,完全是鮮活的生命。暗示魯迅先生頑強的生命毅力。

7:文末寫魯迅生命的結束,突出“像他平日一樣,工作完了,他休息了”,這是什麼手法?有何用意?

作者運用諱飾手法,表現魯迅“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徹底的奉獻精神。表達作者的無限悲痛和懷念之情。

老師引導:(作者在寫作中運用了細節描寫,流露出真摯情感,除此之外,我們發現,這篇文章在語言方面有什麼特點?“樸實” 接下來我們通過幾段樸實的句子來分析下句子中加點詞語特殊含義)

四、品味語言

聯繫上下文,體會加橫線詞語的含義

1.人家都起來了,魯迅先生才睡下。海嬰從三樓下來了,揹着書包,保姆送他到學校去,經過魯迅先生的門前,保姆總是吩咐他説:“輕一點走,輕一點走。”

第一句話,採用了對比的寫法,一個“才”字突出魯迅先生忘我的工作習慣,話雖平淡,情感卻十分深摯。第二句話,主要是寫保姆對海嬰的吩咐,一個“總是”表現了魯迅先生徹夜工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同時也是魯迅長期不顧身體健康忘我工作的側面表現。

展開全文閲讀

2“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腳,就立刻變成了人。”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讓魯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為給了他一個做人的機會。

聯想到魯迅先生戰鬥的一生,吶喊的一生,這裏的“鬼”與“人”就都有了象徵意義:這裏的“鬼”是指那些品格低下,思想落後或者是立場錯誤的文化人,讓魯迅先生踢踢即為被魯迅先生批評、批判,揭露其身上的劣根性,如能改正,自能改頭換面,重新做人!

3.魯迅先生以為自己好了,別人也以為魯迅先生好了。準備冬天要慶祝魯迅先生工作三十年。

言淺意深,詞輕情重。兩個“以為”,與魯迅病情的實際相對立。魯迅先生“以為” ,是因為他一貫的不畏懼疾病,一貫的樂觀自信;別人——熱愛他的人“以為”,是因為對他的身體健康抱有太強烈的期望。然而不幸的是,這都是錯覺——真是悲從中來。“準備冬天要慶祝”,因為都“以為”魯迅先生病好了;特別提到“冬天”,因為,魯迅先生在10月17日逝世,人們的期望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使悲傷之情更深。

五、總結

主旨

這篇散文通過對魯迅先生的笑聲、走路、待人接物、讀書、寫作、養病、去 世等生活細節的描述,展示了偉大的魯迅先生的平凡生活,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審美情趣以及魅力氣質,抒發了作者對魯迅先生的熱愛和懷念之情。

2. 寫作特色

(1)真摯的情感表達。作者對魯迅的性格為人、日常生活十分了解,他時時處處都感受到魯迅偉大的人格魅力和無私、誠摯、寬厚慈愛的長者風範。作者以女性特有的敏感細膩描寫了魯迅的生活細節,字裏行間滲透着作者對魯迅先生的愛戴、崇敬和懷念之情。

(2)淳樸的語言藝術。課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的一些瑣事,以樸實的語言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平易近人的魯迅先生,充滿了對魯迅先生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生動的細節描 寫。作者敏鋭地捕捉了魯迅先生的許多生 活細節,以小見大,微中傳神,情真意切。

普通而平凡——平凡中藴含不平凡

(通過細節描寫塑造神韻兼備的魯迅形象)

結束語:

感謝作家蕭紅,讓我們結識了“走下聖壇”的魯迅先生,也學習了作者在散文創作方面不凡的功力。有的同學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疼,不知從何下筆;有的同學擔心文筆不好,寫不出好文章來。其實只要善於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有真情實感,不用華麗的辭藻,也一樣能寫出感人至深的文章來。希望通過本文的學習,對你的寫作有所啟迪。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4

知識與技能

學習本文傳神的動作描寫、心理描寫。

過程與方法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航天人所具有的科學精神 ,激發民族自豪感。

重點

學習快速瀏覽課文,藉助小標題,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方法。

難點

學習本文內容的科學性與語言的通俗化相結合的特點。

方法:速讀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多媒體課件。

1課時

導入:

大漠長空,天高地闊,中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秋色斑斕。待發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靜默在發射塔架。全世界的目光,都跨洋過海穿山越嶺,投注在中國西北部這片大漠深處,聚焦在廣袤曠野中這巍峨聳立的塔架上。接着,我國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宇航員楊利偉來為我們講述我國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情況。

作者簡介:

楊利偉,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軍銜,特級航天員。他是中國培養的第一代航天員,在中共xx大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楊利偉在原空軍部隊安全飛行1,350小時之久。20__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徵着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20__年9月15日,太空探索者協會第27屆年會在北京閉幕,楊利偉被授予“列昂諾夫獎”。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神舟”號系列飛船之一,簡稱“神五”,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發射的第五艘飛船,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射的第一艘載人航天飛船。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於北京時間20__年10月15日在酒泉衞星發射中心發射,次日返回,降落於四子王旗着陸場。它的成功發射與返回標誌着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

1.快速瀏覽課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本文展現了我國宇航員首次太空飛行的經歷。

2.根據課文的小標題,梳理宇航員的飛行 歷程。

(1)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起飛階段

(2)我看到了什麼--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見

(3)神祕的敲擊聲--太空飛行過程中所聞

(4)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返回階段

1.太空一日,充滿緊張和意外,閲讀課文,找找看,楊利偉遇到了哪些意外情況?他當時有怎樣的反應?

(1)起飛階段:飛船共振帶來的痛苦

火箭上升到三四十公里的高度時,火箭和飛船開始急劇抖動,產生共振。

--這讓我感到非常痛苦。

意外出現了。共振以曲線的形式變化着,感覺越來越強烈,五臟六腑似乎都要碎了。

--我幾乎無法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

(2)飛行階段:失重、神祕的敲擊聲

當飛船剛剛進入軌道,處於失重狀態時,百分之八九十的航天員都會產生一種“本末倒置”的錯覺。這種錯覺令人難受,明明朝上坐的,卻感覺腦袋衝下。

--靠意志克服。

時不時出現敲擊聲

--自己很緊張。

(3)返回階段:歸途險象環生

右邊的舷窗開始出現裂紋。

--説不恐懼那是假話……我的汗出來了……

左邊的舷窗也開始出現裂紋

--我反而放心一點了。

隨着一聲巨響,你會感到突然減速;引導傘一開,使勁一提,會把人嚇一跳;減速傘一開,又往那邊一拽;主傘開時又把你 拉向另一邊。每次力量都相當重,飛船晃盪得很厲害,讓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

--對身體的衝擊非常厲害。

2.楊利偉最終克服了身體和心理上的不適,出色地完成了太空飛行的任務,從中你看到了楊利偉怎樣的精神品質,你有什麼感想?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楊利偉堅韌,一絲不苟,心理素質好、不怕犧牲、敢於犧牲的無畏精神和拼搏勇氣,正是這種精神和勇氣,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與堅毅果敢。在楊利偉身上凸顯出來的中國載人航天精神,將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征程中不可或缺的、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

3.楊利偉在文中説“對航天員最基本的要求是嚴謹”。試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體會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1)那種共振持續26秒鐘後,慢慢減輕。

--用準確的數字記錄自己感受不適的時間,體現了航天員嚴謹、科學的態度。

(2)從載人飛船上看到的地球,並非呈現球狀,而只是一段弧。

--體現了航天員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

--客觀的描述,是科學態度的體現。

(4)但是,我沒有看到長城。

--表現了作者客觀的科學態度。

(5)在太空中,我還看到類似棉絮狀的物體從舷窗外飄過,小的如米粒,大的如指甲蓋,聽不到什麼聲音,也感覺不到這些東西的任何撞擊。

--細緻的觀察,詳盡的描述。

(6)回到地面後,人們對這個神祕的聲音做過許多猜測。技術人員想弄清它到底來自哪裏,就用各種辦法模擬它,拿着錄音讓我一次又一次地聽,我卻總是覺得不像。

--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4.本文的描述除了科學、嚴謹之外,也藴含着豐富的情感。請舉例説明。

(1)就這一下,指揮大廳有人大聲喊道:“快看啊,他眨眼了,利偉還活着!”所有的人都鼓掌歡呼起來。

--從語言描寫中讓人感受到指揮大廳中緊張的氣 氛以及對航天員楊利偉的關切之情。

(2)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那裏有我的戰友和親人。

--這句話飽含深情,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愛,對親人戰友的愛。

(3)過了幾分鐘,我隱約聽到外面喊叫的聲音,手電的光束從舷窗上模糊地透進來。我知道:他們找到飛船了,外邊來人了!

--寫出作者回到地面踏實而又激動的心情。

第一部分(1~17),在飛船升空過程中,共振帶來的痛苦感受使“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

第二部分(18~29),在飛船上,“我”看到的事物。

第三部分(30~39),寫“本末倒置” 的錯覺和神祕的敲擊聲。

第四部分(40~47),驚心動魄的返航。

1.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驚險迭出。

全文運用四個小標題,按照時間順序安排,思路清晰,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驚險與意外交替出現,扣人心絃。

2.語言準確,生動嚴謹。

本文語言準確,科學性與人文性巧妙結合,生動嚴謹。作者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地描述了在太空中一天的所歷所感,讀來如身臨其境;敍事的同時,又用準確嚴謹的語言向讀者普及了航天知識。

太空一日

起飛階段:我以為自己要犧牲了太空所見:我看到了什麼太空所聞:神祕的敲擊聲返回階段:歸途如此驚心動魄航天精神:堅韌仔細、不怕犧牲、敢於拼搏

教後反思:  對於學生而言,太空是未知的神祕世界。因此,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樂於探索細節,把握課文內容比較容易。同學們表現得都非常好。通過快速閲讀,篩選主要信息,瞭解了這篇文章的大致內容,梳理了文章的脈絡,學習瞭如何解讀標題。本課教學的重點之一就是通過閲讀課文,瞭解太空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科學的熱情,體會航天人的奉獻精神。學生也瞭解了楊利偉的基本情況,感受到了他作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中國人的偉大。第一次載人航天的成功,讓學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楊利偉的可貴的品質,並希望今後好好學習,多關注祖國航天事業的發展,有朝一日也可遨遊太空,為祖國爭光。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欣賞課文,體會小桃樹的形象所寄託的感情理想並從文本中感悟生活。

2、學習本文借所寫之物來抒寫自己的理想、情志的寫作方法。。

重點難點 體會作品情感,感悟生活內涵。

教學過程

教師主導活動 學生主體活動

一、相遇

1、課前欣賞音樂

2、許多花草樹木中,哪一種你最喜愛?哪一種牽動過你的憂愁與歡樂?

3、引出課題《一棵小桃樹》

二、淘金

1、自由朗讀《一棵小桃樹》,從文中劃出描寫這棵小桃樹的文字,體會作者筆下的小桃樹有着怎樣的外形特徵?

2、討論:作者這樣寫的理由是什麼?

3、小結:是啊,看到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去看作者對小桃樹外形的描寫,原來那是作者是用描寫小桃樹外形的瘦弱來突出它生命力的頑強。這是一個讓我們為之感動,為之震撼的生命。作者同樣被他感動着。更從小桃樹身上汲取了力量,有了生活的信心。

4、從文中找句子探討:作者與小桃樹有哪些關聯?作者受到什麼挫折?

5、請學生用“這一棵小桃樹,讓我明白了……”小結感悟。

三、創造

學以致用:具體描繪記敍所寫物的經歷,並在記敍描寫中抒發自己對所寫物的感情(喜愛、厭惡、憐惜……)

四、享受 推薦與本文類似作品:《醜石》《文竹》。

學生思考

學生朗讀課文並從中找相關語句體會把握。

學生把握“反襯”手法。

學生討論,明確:小桃樹是我的“化身”。

學生明確主題,暢談感悟。

學生課後練筆。

板書設計:

託物寓意 小桃樹 “我”“化身” 飽受冷落、經受風雨 生活受挫 依然堅強重拾信心與希望

教後反思:

這堂課以探討文本主題為要旨,通過課堂預設的:這是一棵怎樣的小桃樹?讓學生帶着問題小組共同閲讀文本,從文字的描述中把握文本的內涵,從文字的描述中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流淌,並由此及彼從作者的文字中體驗人生、感悟人生。從課堂伊始,讓學生從生活中感受自己與花草樹木的情感聯繫,從而引出課題學生較容易接受,探討文本時也能切中要旨,及至感悟時學生的體悟更是水到渠成。然而課堂中對於“反襯”與“對比”手法的理解太過於執着,以致於造成學生對知識點的混沌,還需斟酌。因為本身這兩者沒有絕對的界限分割,若要細細區分,對於學生而言有難度。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6

本文體裁是敍事散文,語言平實自然、樸素親切,其中所藴含的感情需要學生通過聽、讀、説去分析去品味。對文章的閲讀練習,《語文課程標準》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體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感受課文的語言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大體瞭解課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這篇課文主要通過寫長媽媽的幾件事,表達了對一個勞動婦女的深深的懷念之情。作者圍繞中心選材,有詳有略,通過對人物的刻畫,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並且記敍時有一定的順序,這也是本文的重點;在寫人記事的過程中,本篇運用了許多帶有感情色彩的詞語和句子,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把握語句中藴涵的感情。

綜上所述,確定本文的教學目標有:

1、找出文章圍繞阿長所寫的事情,哪些詳,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畫人物的方法。(重點)

3、理解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4、作文片段練習:針對本文所學,進行作文訓練。

【説教法】

1、聽説讀寫結合法:

這是針對本文內容和語言上的特點,課堂教學中主要通過聽説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以本文所學進行作文片段練習為手段,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

2、提示法:

學生在讀書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陷入迷茫時,教師在一旁給予必要的引導、點撥,從而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3、賞識成功教育:

學生在討論合作,解決疑難問題過程中,適當的給予表揚鼓勵,讓其體會到合作與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興趣。

【説學法指導】

1、圈注法:

指導學生在對課文的分析中,用符號圈點出重點詞、句,以助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養成圈點批畫的良好習慣。

2、小組合作討論法:

通過探究、討論,培養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

【本課課型】

新授課。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具】

多媒體。

【説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裏,魯迅除了寫自己的老師壽鏡吾先生之外,還寫到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長媽媽是一個很有影響的人物。在長媽媽去世三十年後,作者仍寫此文來紀念她,可見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厚感情。那麼,長媽媽是個什麼樣的人呢?請看課文:阿長與《山海經》

這樣設計,與以前所學知識很好的聯繫在一起,讓知識成為一個整體。(約需1分鐘)

二、板題,解題

根據預習作業,學生七嘴八舌起來介紹魯迅,同時教師給以補充,這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自主能力。(約需3分鐘)

三、電腦出示目標

為了加深印象,學生默讀識記,約需2分鐘。

四、整體感知

為了讓學生,瞭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結構,我設計了這樣的問題:

1、文章寫了長媽媽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話説出來。這些事表現了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2、文章寫長媽媽的事情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為什麼要這樣安排?

題1,讓學生速讀課文,然後分小組討論解決問題,並將討論的要點批註在書上相應的位置,第一問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就可解決,第二問教師給以適當的點撥提示,比較容易。

題2,回答前兩問,較容易;第三問,學生理解較難,為解決這一難點,我引導提示學生從選擇材料突出中心方面來考慮,學生就比較好理解。

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小結:作者圍繞中心選擇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詳寫了長媽媽買《山海經》,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們在寫作文時,也應注意詳略得當。通過小結,學生明白了怎樣圍繞中心來選材,為下面的作文練習打好基礎。

這一環節中較好的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批註能力,同時及時對學生進行表揚鼓勵,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五、重點研讀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精讀能力,刻畫人物的方法,仔細品味本文的語言。我讓學生抓住重點,精讀課文,因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閲讀的:

1、全文中找出描寫長媽媽品格風貌的句子,並體會所用的刻畫人物的方法。

2、點研讀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進一步體會文章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重點語句體會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讓學生速讀全文,用筆勾畫出你認為在刻畫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語句,並做簡單批註,學生獨立完成,然後讓學生七嘴八舌起來發言,暢所欲言,教師在一旁進行點撥提示。我着重從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方面指導,描寫法有對長媽媽進行的細節描寫,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心理描寫,這一點以前訓練過較為容易;對比映襯法,學生接觸不多,能説到這一點較難,因此我提出幾個

問題:

⑴ 文中“叔祖”的疏懶與長媽媽的熱情形成了什麼?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怎樣的感情?

⑵ 《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形成了什麼?突出了“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通過這一提示點撥,學生容易理解兩者的“對比”關係,對這種刻畫人物的方法有了瞭解,有完整的印象。

這時教師小結:長媽媽這一形象主要通過描寫法和對比映襯法來刻畫的。

這樣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圈點批註能力,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終身受益。

解決1後,請學生找出給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學生可能會説長媽媽買《山海經》部分,我順勢導入第二方面,主要讓學生根據上面的方法,進行小組討論自學,質疑,教師巡迴指導,點撥。指導學生通過重點語句,把握作者所藴含的感情時,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⑴“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我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變化角度來考慮,學生能較好理解。特別是文章最後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懷裏永安她的魂靈!”讓學生聯繫上文內容,加以體會。在理解這些語句藴含的感情的基礎上,讓學生有感情的大聲朗讀,細細品味,通過讀更好的體會作者對長媽媽的深深地懷念之情。

這樣教師教給方法後,由學生自學,質疑,很好的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口頭作文練習

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選擇一個自己熟悉的人物,講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誰講的真實生動傳神。然後推舉出幾名學生口頭作文,學生和教師圍繞本節課的訓練重點加以評價。這樣對本課所學知識加深了理解,學會了應用,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七、教師總結

1、教師對照板書總結: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來面目,選了5個事例,有詳有略,真實而親切地再現了魯迅童年時與長媽媽相處的情景,通過苗寫法和對比映襯法,刻畫出了一個真實、生動、鮮活的普通勞動婦女--長媽媽的形象。她饒舌多事、不拘小節,有許多繁文縟節,但為人誠懇、熱情、樂於助人,有着淳樸、寬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達了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懷念之情。其詞懇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對學生本節課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表揚鼓勵,發揚優點,克服缺點。

3、對學習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自己站起來歸納總結,用已有的學習方法去指導今後的學習。

八、佈置作業

把課堂上的口頭作文,寫在週記本上。

教學目標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敍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7

一.教學目標

理出故事情節,明確寫作技巧。體會文章標題的深刻含義。弘揚雷鋒精神,做一個助人為樂的人。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把握故事梗概,理清篇章結構。

三.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喜歡春天嗎?春天一到,萬物復甦,百花競放。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當代著名作家彭荊風——《驛路梨花》。板書課題。

簡介作者

彭荊風,江西萍鄉人。其創作形式豐富,涵蓋小説、紀實文學、文學評論、電影文學劇本等。短篇小説集《驛路梨花》中的同名小説,寫一個純潔少女的服務獻身精神,頗受好評。

學習生字 這篇課文按時間的順序小茅屋的建造和照料過程應該是怎樣的? 概括本篇課文的五件好事,學習插敍的作用。

第一件:“我們”路過住宿,修屋;

第二件:瑤族老人藉助照看小茅屋;

第三件:梨花姑娘出嫁後,妹妹接着照料小茅屋;

第四件:十幾年前,解放軍路過建小茅屋;

第五件:梨花姑娘照料小茅屋。

插敍的作用:造成懸念,波瀾起伏,引人入勝。

揣摩語句,感悟主題

“她説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後不挨寨,她要用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來幫助過路人”這句話點名了文章的主題:為別人着想。

“這天夜裏,我睡得十分香甜......”這句話先寫花,後寫人,把花和人自然地結合在一起,虛幻的美景襯托了人物心靈的美好。

“我望着這羣充滿朝氣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詩:驛路梨花處處開”這句話雙關花和人,讚頌的是世代相傳的雷鋒精神。

四.拓展教育

辦好事,辦實事,從身邊小事做起,把愛心傳遞,世界會更美好!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8

教學目標:

1.朗讀感知課文

2.品味欣賞語言

3.領悟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品味欣賞精彩的語句和段落,把握作者的愛國之情。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並課件展示美麗豐饒的東北景物圖片。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

2. 作者簡介

端木蕻良(1912-1996),現代作家。遼寧省昌圖縣人,原名曹漢文、曹京平。中國的30年代,是動盪不安的年代,曹京平為避免國民黨迫害,決定給自己起個既不被人猜疑,又讓人難以模仿的筆名。於是,用了“端木”這個複姓,又把他東北家鄉紅高粱的別稱--“紅粱”移作名字。這樣他的名字就成了“端木紅粱”。可是,他當時身處白色恐怖之中,公開使用“紅”字,很容易招來嫌疑。於是改用諧音 “端木蕻良” 。

3.字詞檢測

二、朗讀品味:

1、 教師範讀,學生思考:這是一片__的土地?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學生自讀,交流展示(美麗、豐饒、神祕、偉大、曾經歡笑、飽含屈辱、)

2、學生跳讀,思考:作者懷着__的情感?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交流展示(懷念、讚美、憂傷、憤怒、)

3、學生默讀,思考:作者發出__的誓言?用筆劃出相應的語句。

交流展示(誓為解放家鄉而戰鬥到底)

4、學生朗讀,進一步感受文中的感情。

5、如何理解本文的標題“土地的誓言”?

從文章來看,這誓言是作者對着土地發出的,這一標題應該理解“面對土地發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發出的誓言”。

三、課堂小結

四、拓展延伸

賞析艾青的《我愛這土地》

五、作業佈置

1、透過重重的歷史帷幕,先烈們的目光默默地注視着我們,目光中充滿了憂傷、關切和期望。那我們該對先烈們説些什麼呢?

2、回顧歷史,面對現實,你想對同學們説些什麼呢?請寫下來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19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文章如何刻畫人物的形象。

過程與方法:1、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2、品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課文中的人物身上,學會善待他人,關注生活中的弱勢羣體。

教學重點: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畫;理解老王的“苦”與“善”;

2、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並讓學生領悟到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愛。

教學難點:1、體會老王與作者夫婦之間的相互關愛,體察作者的愛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2、 讓學生領悟到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愛。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背景音樂:《讓世界充滿愛》)

同學們,正如歌曲中所呼喚的“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以真純的情感善待、關愛同在一片藍天下的他人,那麼人世間真的會多一份陽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殘酷。愛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美德。如果我們能夠去關注平凡的人,那麼我們才能真正領悟生活的真諦,今天就有這樣一個機會來關注一個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從他的身上我們能學到些什麼呢?

二、知識積累

1、作者簡介

楊絳,生於1911年,錢鍾書夫人,本名楊季康,著名的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學者。祖籍江蘇無錫,生於北京。著有散文集《幹校六記》《將飲茶》等,譯有《堂吉訶德》,著名作品有《我們仨》,《澡堂》。

2、背景介紹

《老王》作於1984年。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的背景下寫的。作者記敍了自己從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幾個片段,當時正是“文~”時期,是一個荒.唐動亂的年代,作者夫婦被認為是“反動學術權威”,被下放到幹校勞動鍛鍊去了但是,任何歪風邪氣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由此與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腦海之中。

3、基礎知識

傴(yǔ) 荒僻(pì) 攥(zuàn ) 塌敗( tā )取締( dì )

骷髏(kū lóu ) 滯笨(zhì) 愧怍(zuò )惶恐(huáng)

三、整體感知課文

快速閲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整體感知文章大意,勾畫出與老王有關的信息,並思考問題。

(1)老王的生活過得如何?

(2)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四、走近老王

指名朗讀讀1—4段,思考: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什麼情況?從這些信息你讀到了什麼?(從職業、家人、外貌、居住條件等方面來看)

職業:蹬三輪車 :謀生手段艱苦

生活艱苦 身體:半瞎子 :生理缺陷

老王是一個苦人 居所:塌敗小屋 :居住條件惡劣

姓名:老王(沒名):地位低微

精神悽苦 老光棍:孤獨終老 單幹户

受惡意攻擊 被人瞧不起

思考:“我常坐老王的三輪車。他蹬,我坐,一路上我們説着閒話。”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提示: 體現了“我”與老王之間的關係較融洽

“他也許是從小營養不良而瞎了一隻眼,也許是得了惡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為什麼説“反正同是不幸,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

提示: 兩個“也許”是不確定的意思,表明是作者的猜測,從可看出老王身世無人知曉,他從來就不受人重視。“而後者該是更深的不幸”從側面再現了老王生活的艱辛,有病沒錢治,只能承受眼瞎的痛苦。

五、品味老王

閲讀5—22段,作者回憶了老王一生中的哪幾個生活片段?從這些片段中體現出了老王怎麼樣的性格特徵?這些片段又是按什麼順序來寫的?(時間順序)

帶送冰快,車費減半 忠厚老實,不貪錢

載病人看病,堅決不要錢,拿錢後還不大放心低聲問我 善良淳樸

給改裝三輪裝護欄,為客着想 心地善良,一心為人着想

臨死給我送來香油、大雞蛋 懂得感恩

老王性格特徵:忠厚老實 心地善良 知恩圖報

思考:1、文中“他啞着嗓子悄悄地問我:“你還有錢嗎?”我笑着説有錢,他拿了錢卻還不大放心。”為什麼要“啞着嗓子悄悄問”?

提示:表現了老王憨厚的神態,讓作者心中格外感動。 善良淳樸

2、文章寫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寫得最詳細最感人?

明確:臨死前送雞蛋、香油還人情。

指名朗讀8——16段,討論:

① 作者刻畫人物時主要運用了兩種描寫手法(肖像、行動)?找出具體的語句加以體會。

②你怎麼看待老王送雞蛋香油的行為?為什麼重病還堅持親自送禮?(提示:感激“我”家平時對他的關心照顧 知恩圖報)

展開全文閲讀

③為什麼老王説不收錢但又把錢收下?(提示:老王怕“我”真的託人給他送錢,平白給“我”添麻煩。體現了老王的樸實、善良。 理解“我”不願意白接受禮物的想法)

④“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錢,滯笨地轉過身子。我忙去給他開門,站在樓梯口,看他直着腳一級一級下樓去,直擔心他半樓梯摔倒。” “攥”“滯笨”“直着腳”説明了什麼?

提示:簡單的幾個字,描繪出了老王離開時的情形。叫人怎能不為他的身體、生活所擔憂,也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筆。

小結: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貧困線上掙扎,窮苦卑微,他的艱苦是很多人難以想象的,對這樣不幸的人,我們應當給予同情和關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淳樸、關心人、講仁義、重感情,這是值得我們敬重的。

六、寫作訓練。

愛是人間的春風,是生命的源泉,缺乏愛心的社會將會是一片沙漠,一片荒原。通過與街頭牆角那些擺小攤、掃大街、撿破爛的溝通、交流,對你一定很有觸動,請學生寫出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投影顯示以下文題,請學生任選其中一題説出自己的寫作構想。

(1)他(她)是一個______________的人(如:勤奮好學、助人為樂、熱愛生活、樂觀、充滿愛心……)

(2)我逐漸瞭解了他(她)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指名讓學生簡述敍事內容。

課文中老王窮苦卑微但純樸善良,他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計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着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衚衕裏,小屋破破爛爛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淒涼艱難,是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眼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他需要錢,可是做生意從不多收一分錢,而且非常講感情,講仁義,常願意盡義務,或者少收錢,是一個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極其純樸的好人。

二、善待老王

思考:1、面對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對老王又是怎麼樣的呢?寫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強笑説:“老王,這麼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為什麼要“強笑”?

提示:一個“強”字,寫出了作者當時複雜的心理,既可憐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調解氣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經常關照他的楊絳有什麼樣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後一句話?)

坐他的車,照顧他的生意 富有同情心

我女兒知道他有夜盲證,便送他大瓶魚肝油 “我”女兒關心他

老王再客氣也給他應得的報酬

詢問老王能否維持生計 “我”關心老王

老王送來香油、大雞蛋,不能讓他白給,也給了他錢

。。。。。。。。。

作者性格特徵:富有愛心,具有同情心,尊重別人

4、還有人關愛老王嗎?

三、關注“老王”

研究探討:1、為什麼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能那麼關心、愛護;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麼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引導:換另一個角度來想想看,作者跟老王的交往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是因為老王有財有勢作者才跟他交往的嗎?不是,老王善良!作者是一個作家,是一個知識分子,而老王是一個社會底層的人,是地位低微的人,作者卻並沒有瞧不起他,並不認為他低人一等,這體現了作者怎麼樣的一種觀念?平等!再看看,作者非常同情和關心老王,這説明作者非常有愛心,這體現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平等

極富愛心 善

互愛(人道主義)

(主要是平等觀念和人道主義精神。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應該是平等的,個人由於境遇不同,就有幸運與不幸的差別,甚至差別很大。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現在,社會要求我們每個人有人道主義精神,要關心別人、尊重別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作者一家都是對不幸者老王懷有一顆愛心,具有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裏,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

2、怎樣理解“這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不幸者的愧怍。”

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與老王一生的辛勞相比,作者夫婦在文~中所受的折磨不算什麼,算得上是幸運的人,因而有責任關愛不幸者,關注他們的命運,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讓他們過上好日子。作者回想對老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她感到愧怍。

3、社會上還有許多不幸的人,許多弱者,而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生活在愛的光環裏,讓我們學習楊絳女士,把愛之光分一些給身邊的人!

四、總結與擴展

1、這篇課文敍述的事情較多,作者是怎樣組織的?文章的線索是什麼?

以“我”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開頭四段寫老王的基本情況,按邏輯順序編排,一是職業,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生活就苦。下面的內容按時間順序安排,回憶與老王的交往。

2、在社會生活中,應愧怍的僅是作者嗎?這反映了作者什麼樣的呼聲?

呼籲我們:對不幸者、卑微者要持一顆愛心,尊重他們,理解他們,同情他們,關心他們,多給他們以善心,這樣一來社會就更加發展和文明瞭。

(平平淡淡中孕育着真情,平平凡凡中折射出人性的真、善、美。一個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讓我們為老王喝采!為老王那顆金子般真摯而誠懇的心喝采!)

3、拓展延伸

你周圍有老王這樣不幸的人嗎?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五、佈置作業:生活中的“老王”的不同原形

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送雞蛋、香油部分。指導: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在領會老王的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

教師贈言:

我們常無法做偉大的事,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去做些小事。

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雷莎修女(南斯拉夫印度)

用善良體察善良,用愛心澆灌世界。

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孟子

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懷平等博愛之心。

板書設計:

幸 運

展開余文

“我”—————善良

交 | | 體

往 | | 現

老王——————善良

苦——不幸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20

一、教學目的

1、自讀文章,把握閲讀散文的方法,培養學生自讀能力。

2、品析描寫小桃樹的語句,體會作者對小桃樹的獨特情感。

3、託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4、理解文章讚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及所寄寓的深刻含義,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二、重點目標:

託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自讀能力的培養。

三、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瞭解自讀學情: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賈平凹先生的一篇散文,你自讀這篇文章,你讀出了什麼?

學生回答有所感悟即可,教師要從學生的閲讀感受中準確地把握班級學生的閲讀能力和閲讀難點。

(二)關注課文旁批,理解自讀要求:這篇自讀課文,編者為我們做了幾處旁批?其中哪幾處是提問的?你自己能解決問題嗎?

編者在《一棵小桃樹》中標註了五處旁批。①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②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着深意,要仔細體會。③是什麼使我遺忘了小桃樹?④“蓄着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⑤“我”的情感在這裏來了一個轉折,您讀出來了嗎?

五處旁批,後三處提問,教學中利用這三處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的內容、作者情感以及相關主旨。

(三)五個旁批當中哪個是告訴我們閲讀這類散文的方法的?

即第二處: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着深意,要仔細體會。

這樣引導學生閲讀第四段中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描寫,品味語言,感受深意。第四段教師做出指導示範,再放手學生找出並有感情地朗讀其他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的語句,重在感受品味,課堂上不做細緻的研讀品析。

(四)同學們,作者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筆墨寫這棵“沒出息”的小桃樹?——理解小桃樹中的深刻含義,理解本文託物言志、雙線交織的寫法。

(五)最後一處旁批引領思考,即文章第一個旁批“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理解散文閲讀重在悟情。《一棵小桃樹》的第一段文字研讀:“我常常想要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但卻終沒有寫就一個字來。” 文章一開頭就飽含着作者對小桃樹的一往情深,“常常”一詞尤見感恩懷念之深。

問:如果作者只能寫一個字,來寫他的小桃樹,你覺得,他會寫哪個字?以此問把整節課推向高潮,打開學生閲讀思維的大門,進一步理解本文複雜深沉的情感和精神內涵,加深學生對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21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 能通過讀課文,瞭解表現魯迅先生性格特點的幾件事情。

3. 能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 學習魯迅先生關心愛護他人、堅信科學、勇敢無畏的精神。

教學準備

1. 蒐集關於魯迅先生的各種資料,瞭解魯迅先生在我國文化界的影響和成就。

2. 找一些自己能看懂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來讀。

教學設計

一、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 自己默讀課文,給全文段落標上序號。

2. 想一想,課文講了魯迅先生哪幾件事情。

3. 全班同學交流一下,説説寫了哪幾件事。

4. 自己再讀一讀,看哪些段落寫的是一件事情。

二、逐件事學習

1. 先學到魯迅先生家做客這件事。

①找出寫這件事的相關段落。寫了作者幾次到 魯迅先生家中做客?

②依次學習作者兩次到魯迅先生家中做客的不同情況。(這兩次做客反映魯迅先生同樣的性格)

③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因為這不僅僅是性格的問題,而且還涉及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情感問題。

2. 學習魯迅先生對待青年人寫信的問題。

①找出文中哪幾段寫的這件事。

②讀一讀這段文字,想一想,魯迅先生的態度和行為有什麼不同。

③深入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感情和性格。

④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3. 學習魯迅先生不怕鬼的故事。

①自己讀課文,找出這件事的起止段落。

②自己讀一讀這個故事。

③用自己的語言向大家講這個故事。

④師生一起探究魯迅不怕鬼的原因,體會魯迅先生的性格。

⑤師生共同理解最後一句話的意思。

三、學習課文前三段

1. 自己讀課文。

2. 勾出自己認為寫人物外貌寫得好的地方。

3. 讀一讀傳神的外貌描寫,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四、回顧全篇,深化認識

1. 朗讀全篇課文。

2. 討論一下,自己認識的魯迅先生是怎樣一個人。

3. 老師補充時代背景,幫助學生進一步全面認識魯迅先生。

五、拓展應用,以讀代寫

1. 寫一寫熟悉的同學或者自己的外貌片斷。

2. 念給大家聽一聽。

3. 師生共同評價。

七年級下冊語文第三單元寫作《抓住細節》教案設計 篇22

○課型:教讀課

○教學目標:理解老王的“苦”與“善”;學習把瑣碎的材料組織成一個整體的寫法;理解語言風趣含蓄、簡練風趣的特點。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及步驟:

導入:在我們周圍有一些人,他們生活艱難,不被人重視,卻有金子一般的心,你是怎樣對待他們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作家、文學翻譯家楊絳的《老王》這篇文章,探究這個問題。

○學生齊讀課文後,找出生字詞,師生一起解決。

○引導學生整體感悟課文,領會作者與人物的思想感情,並讓學生領悟到在與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愛:

在這篇課文中,老王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的善良表現在哪裏?老王的善良又表現在哪裏?對課文結尾的最後一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學生思考回答:教師小結歸納:

這篇課文寫老王的幾個生活片斷。老王一輩子很苦。靠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活命。“文~”期間載客的三輪車被取締,他的生計就更加窘迫,只能湊合着打發日子。他打了一輩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衚衕裏,小屋破破爛爛的,眼睛又不好,他的一生淒涼艱難。

但是老王心好,老實厚道,有良心,關心人。他需要錢,可是他做生意從不多收一分錢,而且非常講感情,講仁義,常願意盡義務,或者少收錢。

作品寫到“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動亂的年代。學術權威被認作“反動學術權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腳下。但是,任何邪風對老王都沒有絲毫影響。他照樣尊重作者夫婦倆。他認準他們是好人,知恩必報,臨死也要去謝謝好心人。作者筆下的老王雖然窮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沒有受到任何污染,他一本做人的道德良心,,是極其純樸的好人。

作者的善良有許多表現:照顧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車;老王再客氣,也付給他應得的報酬,卜老王送來香油雞蛋,不能讓他白送,也給了錢。作者的善良還表現在關心老王生活,三輪改成平板三輪,生意不好做,作者關切地詢問他是否能維持生活。作者的女兒也像她一樣善良,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給他大瓶魚肝油。

老王的善良也有許多表現:“願意給我們帶送”冰塊,車費減半;送錢先生看病,不要錢,拿了錢還不大放心,擔心人家看病錢不夠。老王的善良更表現在,受了人家的好處,總也不忘,總覺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還硬撐着拿了香油、雞蛋上門感謝。

結尾一句話,應該這樣理解:一個社會總有幸運者和不幸者,幸運者有責任關愛不幸

者,關注他們的命運,讓他們也過上好日子,幫助改善他們的處境。作者回想起來,對老

王的關愛還很不夠,所以感到“愧怍”。

第二課時

○引導學生討論研究問題

1.為什麼作者一家對老王那樣的不幸者能那麼關心、愛護?社會地位、生活條件比較優越的人往往瞧不起卑微者,要有什麼精神才能像作者那樣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

從文章看,最主要的是平等觀念。在作者那裏,人是生而平等的,各人境遇不同,甚至差別很大,不過是幸運與不幸造成的差別。所謂幸與不幸,包括天賦條件、成長條件、生理條件,幸運者只有關愛不幸者的責任,沒有歧視不幸者的理由。有平等意識,才會平等對話,才會感覺人家上門來“沒請他坐坐喝口茶水”是很抱歉的。

再是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要求社會關心個人、同情個人,尊重個人對社會作出的貢獻,尊重人格,維護社會成員的基本權利,並促進全體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作者一家對老王是懷有這種精神的。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了大瓶魚肝油。他們總是照顧老王生意,坐他的車,讓他掙點錢。老王收錢常常客氣,他們總是照原價付。平板三輪不敢坐了,還是關心老王是否能維持生活。總之,對不幸者懷有一顆愛心,才能這麼關心人,愛護人。

老王在生命最後的日子裏,身子僵直,樣子非常怕人,作者心裏只有同情和悲酸。老王死了好幾年了,作者每每想起來還感覺有愧於這個不幸者,總覺得在他生前,對他關愛不夠。所有這些,都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正是公民道德建設所提倡的。

2.這篇寫人記事的散文,材料瑣碎,但是經過作者的組織,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作者是怎樣組織的?

引導學生先列提綱,再探究為什麼這樣安排。

指導與明確:作者是兼用邏輯順序和時間順序來編排的。開頭四段先寫老王的三點基本情況。這三點是按邏輯順序安排的。一是職業,這是老王的謀生手段,二是生理缺陷,這是老王謀生的困難,三是居住條件,這是前兩點的結果,收入少,當然生活苦。下面三段,按時間順序,回憶老王的工作與為人,兩個片斷寫他為人好,一個片斷寫“文~”時期,他的生計越來越艱難。最後一個片斷,是老王離世前一天的事情,最能見出老王心地善良。

作者是以與老王的交往為線索的。坐老王的三輪,一路説説閒話,作者平易近人,老王也肯把身世相告。寫老王眼疾,説到女兒給他大瓶魚肝油,可見一家人對老王很照顧。老王對錢家也好,在服務費上雙方總是非常客氣。三輪改平板三輪,沒法坐了,作者還是很關心老王,對老王有好處,所以老王總覺得欠了一筆人情,在生命最後的日子也要表示感謝。以彼此交往為線索,全文一脈相承,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3.比較下邊每組兩個句子,聯繫上下文,説説①在表達上的好處。

①他送偽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價相同。

②他送的冰比前一個三輪車工人送的大一倍,冰價相同。

①句“前任”一詞簡練之至,大詞小用,又很風趣。

①我強笑説:“老王,這麼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②我笑着説:“老王,這麼新鮮的大雞蛋,都給我們吃?”

①句“強笑”一詞,不但準確,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見到老王病成那個樣子,還拿東西來謝“我們”,心裏有説不出的悲酸和感動。

①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鑲嵌在門框裏。

②我在家聽到打門,開門看見老王直僵僵地站立在門口。

①句説“鑲嵌在門框裏”,誇張的手法,強調了老王步履維艱,身體僵直的形態。

○佈置作業:(選作一題)

1.試以老王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老王給“我”送香油、雞蛋這一部分。

引導學生深入領會人物思想感情。以老王為第一人稱,就要描寫老王的心理活動,要在領會思想感情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像。

2.在你的周圍有像老王這樣的人嗎?他有什麼樣的特點?在週記本里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