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通用12篇)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1

【學習目標】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通用12篇)

① 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 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感受文藝性説明文語言的作用。

③ 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學習重點】

培養閲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學習方法】自主、合作

【導入新課】

1、音樂導入激發學生對昆蟲的興趣。

【課前預習】

1作者介紹

亨利.法布爾(1823-1915)法國著名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是第一位在自然環境中研究昆蟲的科學家,他窮畢生之力深入昆蟲世界,在自然環境中對昆蟲進行觀察與實驗,真實地記錄下昆蟲的本能與習性,著成了《昆蟲記》這部昆蟲學鉅著。《昆蟲記》是法布爾以畢生的時間與精力,詳細觀察了昆蟲的生活和為生活以及繁衍種族所進行的鬥爭,然後以其觀察所得記入詳細確切的筆記,最後編寫成書。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這部鉅著所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鬥爭所表現的妙不可言的、驚人的靈性。 《昆蟲記》十大冊,每冊包含若干章,每章詳細、深刻地描繪一種或幾種昆蟲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蠍子、蟬、甲蟲、蟋蟀等等。法布爾以生花妙筆寫成《昆蟲記》,譽滿全球,這部鉅著在法國自然科學史與文學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蟲記》作者被當時法國與國際學術界譽為“動物心理學的創導人”。文學界尊稱他為“昆蟲世界的維吉爾”《昆蟲記》被譯成許多種文字出版。他被譽為“昆蟲詩人”,我國也翻譯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檢查預習:課後生字詞。

擾亂 哀鳴 狩獵 哀號 喧囂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靜謐 篡奪 劫掠 酷愛 弱肉強食 篝火 喑啞 氣氛 螽斯 萵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鉗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學生快速閲讀課文,思考:快速閲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外表、習性)

4、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綠色蟈蟈有哪些習性?作者主要寫了哪個方面的習性?

(外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教師明確速讀方法:找中心句,抓關鍵詞。

板書: 特徵:漂亮、嫩綠、苗條、勻稱

習性:叫聲---柔和,食性--- 蟬

2、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本文雖是一篇介紹蟈蟈的科普文章,卻不顯絲毫的機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説明文那樣平實,而是靈活生動,不拘一格。既有對昆蟲形象的描繪,又有個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對昆蟲蟈蟈充滿了喜愛之情,語言顯得生動感人。學生再讀課文,自由質疑,四人一組討論: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麼?

請用“我喜歡 ,因為 。”句式回答。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2、作者不斷變換對綠色蟈蟈的稱呼,找出這些稱呼,説説作者在什麼情況下用什麼稱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作者不斷變換稱呼,使行文更生動,描寫更形象,給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紹蟈蟈的特點時,用了些什麼方法?你覺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學習借鑑?

板書: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4、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拓展延伸】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説説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2、請同學們靈活運用對比、擬人手法,生動地説説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來抓住其特徵。

【板書設計】

蟈蟈--蟬(叫聲)

對比 蟈蟈--鷹(捕食) 突出特徵

蟈蟈--螳螂(食性)

“竊竊私語”、“津津有味”

擬人 “身材優美、苗條勻稱” 形象生動

“酷愛甜食”、“寬容”、“妒忌”

寫作特點:

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備課小資料】

蟈蟈的趣名

蟈蟈是我國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愛的鳴蟲。北方人叫它蟈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時代就被人們飼養了。因它能繁殖眾多的子孫,故被古人視為興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間在小兒搖籃邊還掛着蟈蟈的籠子。

蟈蟈由於生長環境不同,體色也各不相同。體色翠綠者,稱為“綠哥”、“翠哥”或“三青蟈蟈”;體色黃中帶白者,稱為“糙白”、“白哥”或“草白蟈蟈”;體色紫紅如鐵鏽者稱為“鐵哥”或“鐵皮蟈蟈”。從體色價值來説,有“黃不如綠”“綠不如黑”之説。

蟈蟈如按眼睛的顏色來分,綠眼又稱翠眼;黑眼又稱墨眼、烏眼;紅眼又稱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價值來講,也有“綠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説,其中尤以“紅眼翠哥”與“黑眼鐵哥”為好,因為它們顏色豔麗,色彩調和,令人青睞。

此外,在端午節後出現的蟈蟈稱“夏叫”“夏哥”,聲音低弱;在立秋後十天出現的蟈蟈稱“早叫”、“秋哥”,叫聲洪亮;在晚秋後出現的蟈蟈稱“冬蟲”、|冬哥“,叫聲柔弱。

【課後反思】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2

[教材分析]

《綠色蟈蟈》一課選自人教版語文課本七年級上冊。這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作者採用生動活潑的筆法,把蟈蟈寫得活靈活現,具有很強的可讀性。《綠色蟈蟈》一課主要學習任務是探討蟈蟈的外表特徵和生活習性,讓學生對這種小昆蟲有進一步的瞭解;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主要依靠學生通過速讀課文來抓住重點,再輔以學生平時餵養蟈蟈的親身經歷。另外作者獨特的語言藝術也是本文學習時不可忽視的問題,可採用學生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學生分析]

七年級學生有些對小動物有濃厚的興趣,也有餵養小動物的經歷,尤其是蟈蟈這種很普通、常見的小昆蟲,有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更有助於這篇課文的學習。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對於這篇課文,教師佈置學生在課下蒐集關於蟈蟈形、色、聲、食等特性,並回憶自己餵養蟈蟈的經歷,把自己的經驗帶入到課文的學習中,提高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另外學生之間合作交流,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2.瞭解法布爾和他的《昆蟲記》以及蟈蟈的生活習性。

[能力目標]

1.學習用快速閲讀,理解課文內容並簡潔概括要點的方法。

2.體會文章富有文學筆法、生動活潑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德育目標]

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閲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語言特色。

[教學難點]

通過比較、分析,引導學生感受文章的筆法特點;感受、學習法布爾的探索精神和觀察方法。

[教學方法]

1.朗讀法。《綠色蟈蟈》是一篇觀察隨筆,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結合,描寫生動,妙趣橫生,在反覆誦讀中體味生動傳神的語言特點,如擬人手法的運用及表達效果。

2.研討點撥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橫生的小品文,因其內容的生動有趣,課堂教學應充分調動學生自由探究的積極性,為深層把握文意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教師適當點撥、歸結,如文章突出的寫作特色。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

猜謎:(課件展示)謎一:“小小諸葛亮,穩坐中軍帳;佈下八卦陣,捉拿飛來將。”謎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長又長,幫人把活幹。”謎三:“頭小頸長四腳短,硬殼殼裏把身安,別看膽小又怕事,要論壽命大無邊。” (學生猜謎後課件展示動物的畫面)

(轉載自本站//,請保留此標記。)

大家説説,你是根據什麼把謎底給猜出來的呢?(引導得出結論:根據謎語中講的特點以及自己平時的觀察)對,介紹事物,必須抓住事物特點進行説明。今天,我們來學習法國著名的昆蟲學家法布爾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綠色蟈蟈》,看看他是如何發現蟈蟈特點的,他又是如何來介紹蟈蟈這些特點的。

二、資料助讀

提問:誰願意把自己蒐集到的關於作者法布爾的情況和大家進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爾生於法國南部一户農民家中。在他不足19歲時就立志研究昆蟲。後來靠自學獲得了自然科學碩士、博士學位。《昆蟲記》共20卷,談到的蟲子有100多種,同時收入一些講述經歷、回憶往事的傳記性文章,若干解決理論問題的議論,以及少量帶科普知識性的文字。做這件事耗費了他的一生,但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輩子也無法親眼目睹的蟲子生活細節。1915年11月的一天,這位以昆蟲為琴撥響人類命運顫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讀概括,感知文章

1.對照幻燈片,學生解決疑難字音。

篝(gōu)火 喧囂(xiāo) 狩(shòu)獵 篡(cuàn)奪

窸(xī) 窣(sū) 氣氛(fēn) 吮(shǔn)吸 靜謐(mì)

喑(yīn)啞(yǎ) 螽(zhōng)斯 萵(wō)苣(jù) 顎(è)

喙(huì) 嗉(sù)

2.速讀課文,感知以下內容。

(1)快速閲讀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紹了蟈蟈哪些方面的特點?

(外表、叫聲、習性)

(2)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3)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蟈蟈的叫聲和食性。主要寫的是食物習性。從第4段到結尾,這是文章的主體,其中8、9、10三段是對蟈蟈食性的補充説明。11段是寫蟈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從不爭吵。)

3.交流討論,編寫謎語。

教師再次用課件展示蟈蟈圖片,學生4人一組進行交流、討論:請根據蟈蟈外形、色彩、聲音、食性等方面的特點合作編寫一個以“蟈蟈”為謎底的謎語。

四、品析語言,體悟情感

主問題:魯迅稱法布爾為“講昆蟲故事的楷模”,“沒有哪位昆蟲學家具備如此高明的文學表達才能”。你能從文中看出這樣的特點嗎?(獨立研讀、小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討重點:

1.不斷變換對蟈蟈的稱呼

夜間捕蟬的蟈蟈——夜間狂熱的狩獵者

入夜鳴唱的蟈蟈——夜晚的藝術家 歌手

入籠餵養的蟈蟈——“我”籠裏的囚犯

飽餐蟬肉的蟈蟈——蟬的屠夫

您可以訪問本站()查看更多與本文《<綠色蟈蟈>教學設計》相關的文章。

2.用擬人手法傾注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①耳朵靈敏的人,能聽到弱肉強食處四周的綠葉叢中,蟈蟈在竊竊私語。

②綠色的蟈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響亮一點兒,那你就是比蟬更勝一籌的歌手了。

③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

④它們對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裝滿後,它用喙尖抓抓腳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臉和眼睛,然後閉者雙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過比較來寫蟈蟈

比如在寫蟈蟈的叫聲時,拿蟬的叫聲來作比較;寫它喜歡吃肉食時,拿螽斯來作比較;寫它追捕蟬時,拿鷹來作比較;寫它同類相食時,拿螳螂來作比較。這些比較,既突出了蟈蟈的習性,又説明了作者對各種昆蟲的習性瞭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説説看,你從這篇課文學到了什麼?

六、小結

熱愛生活的人應該看《昆蟲記》,因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讓自己充滿愛心。不熱愛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厭煩了人事,對蟲子也可能(轉載自本站//,請保留此標記。)心懷好感,通過對它們的認識來喚回熱情。

七、佈置作業

1.課外選讀法布爾《昆蟲記》中的文章;

2.請同學們去户外靜聽蟲鳴鳥啼,並用一段話形象地描寫出來,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傾聽中有所發現。

[教學反思]

本節課力求體現“師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課程理念,在教學目標的設置上,分成知識、能力、情感三個維度,充分考慮到學生實際,做到具體明確、知行合一。教學過程中,我時刻注意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內容面向全體學生,合理建構教學環節,多法結合,層次分明;引導學生反饋時注重學法指導,鼓勵學生髮表不同見解和獨特感受,課堂氣氛靈活生動。在教學設計層面,我努力設趣導疑,有針對性地設計訓練與活動,如“編寫蟈蟈謎語”環節,師生互動,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形成了教學中的小高潮。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教學活動並有自己的收穫。45分鐘充實而有趣的教學實踐,基本完成了教學目標,強化了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把在知識轉化成了能力,教師也收穫頗多——“道,發於知,成於行。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①速讀課文,能用簡潔的語言概述文章內容。

②能體味文中的美詞佳句,並説出其作用。

③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激發學生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閲讀文章、概述內容的能力,體會文章的語言特色。

○課前準備

教師可閲讀有關法布爾的傳略及法布爾寫的《昆蟲記》,並製作相應的課件,製作有關昆蟲特別是蟈蟈的動畫形象,給學生以直觀的形象理解。學生注意本課的語言積累,並注意觀察,準備向同學介紹自己最熟悉的一種小動物。

○教學內容

《綠色蟈蟈》是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寫的一篇科學觀察隨筆。文章把綠色蟈蟈放在大自然的環境中介紹,介紹了它的外表特徵、生活習性。閲讀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學知識,而且可以體味到濃厚的文學色彩,從中可以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更好地理解、體味説明文的情趣。

○教學設計

情景導入

同學們,也許你還記得童年時看螞蟻搬家時的情景吧?也許還記得在夏夜裏在草間提着燈籠捉螢火蟲吧?還有唱歌的知了、飛舞的蝴蝶,這些大自然的小昆蟲。也許你已經從各類文章中體會到蜜蜂、小鳥等各類小動物生活情趣,這些美好的昆蟲、動物也許都是伴隨你成長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訪一位昆蟲朋友——綠色蟈蟈。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綠色蟈蟈’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a.綠色蟈蟈外表有哪些特徵?

b.作者主要寫了綠色蟈蟈的哪些習性?

(以上要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

學生自讀,小組討論發言,教師也可參與討論,並及時點撥指導。

教師指導明確汐L表特徵——“這種昆蟲非常漂亮,渾身嫩綠,側面有兩條淡白色的絲帶,身材優美,苗條勻稱,兩片大翼輕盈如紗;習性寫了蟈蟈的叫聲和食性。

重點研讀,質疑問答,合作交流

學生可再讀課文,並對課文內容提出自己的見解或疑問。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學習探究一下自己最喜歡的美詞佳句,或有哪些好的擬人手法的運用等。

學生依據問題組,自由質疑。

a.你最喜歡文章中哪個段落?為什麼?

b.你最喜歡哪個詞語或哪個句子?為什麼?

在學生的討論研讀中相互補充,共享品味賞析的樂趣。教師可總結指導。

也許有的同學喜歡“竊竊私語”、“津津有味”、“酷愛甜食”“毫不猶豫地都接受”這些擬人的寫法,給人以親切自然的形象生動的感受;也許有的同學喜歡“蟈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釣,它們之間從不爭吵”這擬人化的描寫,它親切自然,充滿了作者對蟈蟈的喜愛之情。

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教師總結本文的寫作特點:文藝筆調生動;語言傳神形象;擬人貼切自然;比較突出特徵。

拓展延伸,應用反饋

請同學們靈活運用本文的寫作特點(或語言生動,或運用擬人……等)説説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

[課後練習]

a.讀讀法布爾的《昆蟲記》節選本。

b.以自己熟悉喜愛的小動物為內容寫一篇小短文。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

1.瞭解作者、作品及童話的有關知識。

2.熟悉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

3.體會文中角色所揭示的社會意義,培養學生自覺抵制社會醜惡行為的意識和勇氣。

教學重點:

熟悉情節,把握形象,體會角色的社會意義。

教學難點 :

初步理解童話這一文學體裁。

導學過程:

一. 導入 :板書課題。

常言道:“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愛美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有一個人,卻求美不成反當眾出醜,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就來將講講這個故事。

二. 簡介作家作品:

這是一篇著名的童話,它的作者很了不起,是安徒生。 周揚説:

“ 丹麥出了一個安徒生,贏得了世界的、不只限於少年兒童的廣大讀者。”下面哪位忠實的讀者想大家推薦一下他的主要作品?(學過的有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另外還有可愛的《醜小鴨》、美麗的《夜鶯》和《豌豆上的公主》等等。他的作品想象豐富,情節生動,語言樸素。)

三. 學習新課:

1.(請再讀一遍題目)這篇課文以什麼為線索,誰為中心人物展開故事情節?(新裝、皇帝)如何展開的?速讀課文,看誰能填對老師出的題目。每空只能用一個字。

情節線索:(愛)新裝——(做)新裝——(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説出起止。

2.請一位同學照此順序複述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情節完整,語言連貫,口齒清楚,態度大方。説得簡要明白。

3.你認為哪個情節最精彩?(或你最喜歡哪個內容?)(看新裝、穿新裝、展新裝。)哪句話最生動? (舉例説明並説説 ) 為什麼?(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描寫鮮明生動、逼真傳神,活靈活現,符合人物性格特點。教師引導)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這幾個精彩的片段。

看新裝(分角色朗讀)

穿、展新裝(課本劇表演)略

4.思考討論:

○1找出在故事情節中發展中起關鍵作用的語句,想想起什麼作用?(推動作用)人們都怕這一點,才讓騙局步步得通。(它的作用從下面的問題中也可看出來)

○2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面前,老大臣、“另外一位誠實的官員”、甚至皇帝本人都不敢説真話,老百姓一開始也不敢説真話。從課文中找出能説明這個問題的語句,(略)這些是什麼描寫?(心理描寫,它説明了人們不敢説真話的原因)想一想他們不敢説真話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原因:皇帝:為保住皇位;大臣:為保住官位,也怕殺頭;老百姓:怕殺頭。)小結:或為保住皇位或官位,或怕招來殺身之禍。既然這樣,大家就只好上當受騙了。

○3全文的情節其實就圍繞一個“騙”字展開,我們來看看各色人物是怎樣圍繞這個“騙”字進行活動的,表現出什麼什麼性格特點?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明確:

起先是騙子設騙局,用根本不存在的“新裝”來欺騙皇帝和大臣們,然後大臣們同騙子一起來欺騙皇帝,最後皇帝、大臣們一起參與到欺騙的行列中欺騙老百姓,以騙開始,以騙結束,一羣騙子!老百姓起初也不敢説真話,最後是——

誰説的?為什麼要由一個小孩的口來説出?(所根據的西班牙民間故事中是由一個黑人説出來的,安徒生作了改動)

(因為他天真純潔,無私無畏,不懂世故,無所顧忌,他説的話更能揭穿騙局,暴露統治者的醜惡本質。)與他相比,你對其他人的印象如何?安徒生就是這樣用童心寫童話,用你們的語言寫屬於你們的故事,把嚴肅的道理放在詼諧的故事中,不愧為世界屈指可數的著名童話作家。

○4説了這麼多,誰能説説什麼叫童話?

(童話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這種作品通過豐富的想象、幻想和誇張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語言通俗、生動,故事情節往往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童話往往採用擬人手法,將世界上的事物人格化。)出示投影。

○5童話最突出的兩種表現手法是什麼?(想象和誇張)本文就是以豐富的想象和誇張著稱。兩者關係如何?(誇張是通過想象來完成的。)本文的想象非常奇特。比如寫騙子設的騙局。寫他們的騙局毒辣得很,誰要説一句真話,説看不見衣服,就借專制皇權説你“不稱職或愚蠢得不可就藥”於是上上下下的人就異口同聲、自欺欺人的造假,甚至不惜當眾出醜。這是多麼絕妙的諷刺啊!

有同學可能回説:這些情節太誇張了。哪些情節比較誇張?舉例説明。(結合課後練習二)(可順勢講一下“愛新裝”的作用——引子 昏庸無能、奢侈虛榮,這樣的皇帝為騙子所捉弄也就很自然了,從而引出下文。)

質疑:你相信這些人和事嗎?(可爭論)我信。為什麼令人信服呢?安徒生説:“最奇妙的童話都是從真實的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否則我的美麗的接骨樹叢就不會從茶壺裏冒出來了。”他的這篇童話是有其真實基礎的,它寫於1837年。(當時的丹麥,人民身受本國封建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飢寒交迫;而統治階級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面對這樣的事實,安徒生根據西班牙的一則民間故事改編《皇帝的新裝》,把揭露的矛頭直指封建統治階級的頭子,並無情的諷刺了貴族、宮廷的醜惡行徑,深刻的剖析了當時社會的病狀。)

其他時代有這種人和事嗎?現在呢?有些人為什麼要弄虛作假?怎樣才能杜絕這種行為?

明確:(有。童話首先是概括了歷代帝王的共同特點,再者,那些溜鬚拍馬的大臣、善鑽空子、巧取豪奪的騙子,在其他時代也大有人在。因為在許多時候,説真話反而倒黴,人們也就不敢説真話,致使假話成風,荒.唐可笑的事情也就時有發生。)(現在也有。比如假冒偽劣。學生舉例説明。)(有私心,為了私利。一個“私”字。如故事中的皇帝為了權、大臣為官、百姓為避禍)(大公無私)

你説過假話嗎?(知錯就改即可)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假、惡、醜,你會怎麼做?

(我們應當堅決打假,去偽存真,與醜惡現象作鬥爭。)同學們,我們從自身做起吧,就像童話中的那個小孩子一樣無私無畏,説真話、做好事、熱愛美,創造美,以實際行動戰勝假、惡、醜,讓世界相信:明天會更好!希望屬於你!

總結:我們今天聽了一個童話故事,認識了一些人,懂得了一定的道理,具有了百倍的信心。這是我們共同的收穫!

佈置作業 :課下你能學有所得嗎?

1. 課外閲讀安徒生的其他幾篇有代表性的童話作品,説説故事,講講道理。

2. 給本文寫一續篇,大膽想象,合理誇張,且能自圓其説。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詩歌,課後能誦。

2、把握詩歌內容,能説出詩中具有秋天特徵的景物。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歌優美的意境;揣摩、品味詩歌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讀中開始,初步感知—找準意象,品味語言—充分想像,再現意境—教師小結,藝術創造—活動仿寫,智能提升。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 幻燈1並播放音樂“秋日私語”——教師導語)

秋天是個寧靜的季節,忙了一夏的世界安靜下來了;秋天是個幽怨的季節,客走他鄉的遊子紛紛做起了回鄉夢;秋天還是個多情的季節,你沒聽説過“信誓旦旦,秋以為期嗎”?秋天更是個嚴重的關頭,沙場也要秋來才點兵!今天,我們坐在秋日裏,也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那麼,你們眼裏的秋天是什麼樣的呢?(抽2個學生回答)

1、在你眼中,秋天是什麼樣子的呢?

2、文人墨客筆下的秋天又是什麼樣子的呢?(賞圖説詩)

①天淨沙秋思 馬致遠 ( 幻燈2 )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②秋詞(劉禹錫) (幻燈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4、詩人何其芳筆下的秋天呢?

板書課題:(幻燈4)

秋 天 何其芳

二、作者介紹 ( 在幻燈4中打出 )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作品詩歌合集《漢園集》,散文集《畫夢錄》。

三、朗讀感知

一讀:讀準字音。

1、請一位同學朗讀。

2、學生評議後正音。( 幻燈5 )

丁丁zhēng 揹簍 bēi lǒu 肥碩féi shuò 棲息qī xī

歸泊 bó 寂寥jì liáo 枯涸hé 清冽liè

夢寐mèi 烏桕jiù 鯿魚biān

二讀:讀順。注意節奏和重音 ( 幻燈6、7、8 )(PPT播放配樂詩歌朗誦《秋天》)

震落了/清晨滿披着的/露珠,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 蘆蓬上/滿載着/白霜,

用揹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輕輕搖着/歸泊的小槳。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秋天/遊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那滿流着/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三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 全班朗讀第一節,返回幻燈6 )

四、整體感知,體會意境

(一)學習第一節——農家裏的秋天。

1、設置問題,把握內容(意象)【PPT展示(幻燈9)】

①詩中所描述的秋天屬於什麼地方的秋天呢? (鄉村)

②你們是通過那些景物看出來的? (露珠、幽谷、鐮刀、揹簍)

③中心句是哪一句?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

2、設置問題,品味語言,感知藝術。( 幻燈10 )

①用詞形象生動,貼切傳神。(學生找詞語)

“滿披”:形象地表現出清晨晶瑩的露珠披滿大地的景象。

“飄”:貼切傳神。

②擬人的修辭,意味雋永。

“飽食過稻香的鐮刀”:擬人,寫豐收之景。

“秋天棲息在農家裏”:擬人,概括秋天在農家裏的情況,將虛無的東西具體化,寫出了鬆弛,嫻靜的氛圍。

3、藉助意象,進行想象,體會意境。( 幻燈11)

清晨掛滿朝露的時候,丁丁的伐木聲便傳出幽谷,震落了一顆顆晶瑩的露珠;午時的田野,彷彿還飄着陣陣稻香,稻田裏揮鐮割稻的農夫,早已放下飽食的鐮刀,滿心的喜悦就是那笑盈盈的臉龐;傍晚,竹籬間,瓜果飄香,人們摘下一簍簍沉甸甸的秋果,把豐收的秋天也帶回了農家裏。

4、你可以為第一節起個美麗的名字嗎?(農家豐收圖)

(二)討論第二、三節——漁人的秋天 牧羊女的秋天

1、作者通過描寫哪些景物來表現鄉村秋景的?( 幻燈12出示問題 )

(1)體現農家特色的: 揹簍 漁船

(2)表明秋天天氣的: 露珠 冷霧 白霜

(3)暗示秋天事物的: 蟋蟀 溪水

展開全文閲讀

2、語言品味

(1)第二節中心句是,“秋天遊戲在漁船上。”從哪些詞句可見是“遊戲”?“遊戲”有何韻味?

①“輕輕”——顯示出漁人悠閒與自得的心情

②“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一句的比喻似拙實妙。

A、用青鯿魚來比喻烏桕葉的影子,形象生動,給人以想像。

B、網起的是烏桕葉影子,不在魚,而在漁,在遊戲。

③“遊戲”——寫出了漁民那份安適自由、悠閒自得的生活情趣。

(2)第三節中心句是,“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裏。”怎麼理解“夢寐”?

“夢寐”的本意是睡夢。夢寐一詞,不僅表現出秋天的農家和漁船在牧羊女的眼中是夢幻般的美,同時也是牧羊女眼裏寫滿的淡淡的情思。

3、請為另兩幅起名字並用美麗的語言説意境(課外作業)

五.審美提升,感悟秋天——那一種氛圍

(一)教師小結(時間不夠則簡——幻燈17)

板書設計(幻燈13)

丁丁 飄 聽覺 悠遠

山谷伐木

農家豐收圖 場景 露珠 震落 視覺 觸覺 情韻

籬間背瓜果 欣喜 笑盈盈 心情 表情(想像)

棲息 視象化 鬆弛、閒靜

秋 環境氛圍 霧 霜 露 清涼 冷寂 朦朧

霜晨歸漁圖 活 動 撒網 收漁 搖槳 淡遠 清靜

天 遊 戲 閒適 寧靜 悠遠

草野 蟋蟀 溪水 野草寥廓 溪水清洌 起興 外景

少女思戀圖 笛聲 心靈萌動 內情

夢寐 微妙 心靈深處

(二)悟秋天,學生活動(幻燈14)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積累“峯巒、預兆、輕盈、均勻、崩塌、瀰漫、徵兆、一霎間、千姿萬態、變化無常”等詞語。

2.反覆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於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能力目標

1.複習鞏固比喻的修辭手法,積累文中比喻,體味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2.學習常用的説明方法,特別是打比方和分類別。

3.練習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快速閲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教學難點

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雲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1.朗讀法。雖是介紹科學知識的説明文,但語言生動、描摹細緻、用語準確,反覆誦讀中體會生動説明的好處。

2.觀察與聯想。語言生動,表述形式多種多樣,作者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通過細緻的描繪勾畫出了千姿百態的雲。

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實踐中觀察和總結,激發豐富的聯想,鼓勵説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3.圖表概括法。課文主體部分重點介紹怎樣看雲識天氣,這部分涉及的雲層、光彩種類繁多,變化複雜,可引導學生通過列圖表,使之結構層次清楚,內容明確。

●教具準備

多媒體CAI課件、示範朗讀磁帶、投影儀及膠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要點]

概括課文內容要點,分析、理解選取説明角度安排説明順序的寫法,體會準確、生動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俗話説:“天有不測風雲”,陰晴風雨的變幻真的是無常難測嗎?人們在生活實踐中又是靠什麼識別天氣變化的呢?(學生回答:看雲),的確,雲就像天氣的“招牌”,“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天上鈎鈎雲,地下雨淋淋”這些諺語,就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看雲識天氣的經驗總結。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它將告訴我們如何解讀這大自然的文字,天氣的“招牌”——飄浮的雲彩。(板書文題)

設計(二):

唐代詩人劉禹錫《竹枝詞》詩中有這樣兩句“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因其用諧聲雙關表情達意而顯新穎、可喜。大自然的晴雨天氣真的像人的感情那樣捉摸不定嗎?除了天氣預報,人們還根據什麼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雲彩,那麼到底怎樣通過雲彩預知天氣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雲識天氣》從中學習解讀天氣變化的知識。(板書文題)

二、整體感知

1.教師範讀課文,要求學生標註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並結合註釋和字詞典疏解。

投影顯示:

(1)注音:

峯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瀰漫(mí)

暈(yūn)頭轉向

月暈(yùn)

崩塌(bēngtā)

(2)釋義:

峯巒:山峯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輕盈:文中形容捲雲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瀰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佈滿。

徵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崩塌:崩裂而倒塌。

2.學生自由誦讀,梳理課文主要內容。

思考:(1)是一篇科普文,主要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切合文題揭示雲和天氣關係的語詞是什麼?它運用了什麼説明方法?

(2)有關雲和天氣的關係,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説明的,找出標出説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3)文中第2段看雲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雲的形態和天氣關係,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説明了什麼?後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麼關係?

(4)相形課文主體部分對雲和天氣關係的具體細緻的介紹,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具體分析其作用。

(5)以簡表的形式歸結課文的行文思路。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招牌”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喻指雲是天氣變化的標誌,準確而形象地説明看雲和識天氣的關係。

(2)第6段的中心句“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標示説明角度的變化。

文章從雲的形態、雲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雲和天氣的關係。

(3)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第2段是後面三段的“綱”。第3段對應第2段中的“薄雲”“晴朗”,薄雲分為“捲雲”“卷積雲”“積雲”“高積雲”;第4、5段對應第2段中的“厚密”“陰雨風雪”,雲層分為“卷層雲”“高層雲”“雨層雲”“積雨雲”。

(4)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雲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作者首先説明雲的“姿態萬千”:有的“像羽毛”,説明它輕飄,有的“像魚鱗”,説明它排列整齊;有的“像羊羣”,狀其形態,有的“像一張大棉絮”,狀其質感;“像峯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狀其勢。這一系列恰當的比喻,鮮明而具體,形象而生動,給人深刻的印象。最後一句是全段的中心句,“招牌”一詞比喻貼切,耐人尋味。總之,比喻的運用不僅使要説明的事物更加生動形象,而且使整篇文章富有文采,能激發人們閲讀的興趣。

3.品讀全文,體會課文層次清晰的特點。

三、具體研討第3~6段

1.學生精讀,揣摩語言的生動形象。

2.投影顯示薄雲圖片,請學生結合課文的細緻描繪,仔細觀察雲的形態變化,展開豐富的聯想,説出更有創意的理解。

思考:(1)語段中清晰的思路是通過分類別的方法表現出來的,請以簡表的形式列出晴天雲的形態變化、特徵以及預示的天氣變化等情形對比。

(2)第3段採用了從現象到本質的説明順序,那麼現象是什麼?本質又是什麼?

(3)第3段文字的語言,既有平實説明,又有生動説明,各舉出一個例子。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分類説明法是把事物按照一定的標準分成若干類別,一類一類加以説明的方法。這種分類説明不僅能夠把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徵説得更明白,而且會使説明的條理更清楚。本段把薄雲分為四種,一一介紹,有條不紊。它們既有自己的特點又有共同點。

(2)説明雲的形態是現象,説明雲和天氣變化的關係是本質。

(3)平實説明:捲雲和卷積雲都很高,那裏水分少,它們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生動説明:高積雲是成羣的扁球狀的雲塊,排列很勻稱,雲塊間露出碧藍的天幕,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羣。

3.記敍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説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説明事物,叫做比喻説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請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展開充分的想像和聯想,既考慮靜態,又兼顧動態,以求動靜結合之妙。

示例:天上的雲……像峯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

學生回答,教師示例:

(1)夜幕四合,周圍的羣山,像駝峯,像閘門,像卧佛、像長蛇,……

(2)遠處的霓虹燈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綵綢,像長虹,……

4.第4、5、6段的寫作思路與第3段相同,請學生仿照對第3段的分析以圖表的形式標示這三段的內容要點。

學生合作完成。

5.積累文中的有關諺語,瞭解識別天氣變化的常識。

文中出現的諺語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教師適當補充,並做些解釋,如:

(1)“天上鈎鈎雲,地下雨淋淋”

(2)“雲往東,車馬通;雲往南,水漲潭;雲往西,披蓑衣;雲往北,好曬麥”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穀不用翻”

(4)“早上烏雲蓋,無雨也風來”

(5)“清早寶塔雲,下午雨傾盆”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黃雲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四、課堂練習

投影顯示:

1.的語言生動形象,又十分準確。在括號內選擇恰當的詞語填空。體會其表達效果。

(1)經驗告訴我們……那些低而厚密的雲層,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出現了高層雲,___________(一定有時往往)在幾個鐘頭內便要下雨或下雪。

(3)烏雲瀰漫着天空,頃刻間,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馬上就會嘩啦嘩啦地下起暴雨來,___________(一定有時常常)竟會帶來冰雹或者龍捲風。

(4)天氣變化異常複雜,看雲識天氣有___________(相當一定非常)的限度。

(5)我們還可以根據雲上的光彩,___________(判斷推斷推測)天氣的情況。

2.下面一段話的句序被打亂了,將理順後的句序寫在後面的方格內。

①人們常説:“東虹轟隆西虹雨”。

②夏天,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雲幕上,常會掛上一條彩色的圓弧,這就是虹。

③太陽照到天空,使雲層變成紅色,這種雲彩叫做霞。

④所以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的諺語。

⑤還有一種雲彩常出現在清晨或傍晚。

⑥意思是説:虹在東方,就有雷無雨;虹在西方,將有大雨。

⑦朝霞在西,表明陰雨天氣在向我們進襲;晚霞在東,表示最近幾天裏天氣晴朗。

正確句序:

3.指出下列各句使用的説明方法或修辭手法。

(1)在太陽和月亮的周圍,有時會出現一種美麗的七彩光圈,裏層是紅色的,外層是紫色的。這種光圈叫做暈。

(2)最後,雲壓得更低,變得更厚,太陽和月亮都躲藏了起來,天空被暗灰色的雲塊密密層層地佈滿了。

(3)華環由小變大,天氣將趨向晴好;華環由大變小,天氣可能轉為陰雨。

(4)所以有“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的説法。

(5)那最輕盈、站得的層,叫捲雲……如果捲雲成羣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麪引起的鱗波,這就成了卷積雲……還有一種像棉花似的白雲,叫積雲……在晴天,我們還會偶見一種高積雲。

4.如果將下面一段描寫天氣的語言改成天氣預報的語言形式,請用恰當的語言表述。

清晨,天上飄着片片白雲,中午,天空漸漸聚集起了層層陰雲,到了下午,便下起了濛濛細雨。輕風拂面,使人略感涼意。

參考答案:

1.(1)常常(2)往往(3)有時(4)一定

(5)推測。(這些詞語或修飾或限制,體現了説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2.②①⑥⑤③⑦④

3.(1)下定義(2)擬人(3)分類別(4)引用(5)擬人分類別作詮釋

4.天氣:晴轉多雲,午後有小雨,風力1~2級。

五、課堂小結

是一篇介紹雲和天氣關係的科普文,文章成功運用了分類説明、比喻説明等方法,使得內容準確生動、層次明晰。看雲識天氣,這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積累的經驗,正如課文所言它畢竟有一定限度,現代科技的發展對天氣的準確預報,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昔日神話中的雷電神、風婆婆也只是故事中的角色,因為科技改寫着大自然的歷史。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7

【設計總理念】

一、讓學生自己發現寫作的話題

我的寫作教學原則之一是鼓勵學生自己負責選題寫作。

原則之二是必須在解決“寫什麼”,“為什麼寫”的基礎上才指導學生進行“怎樣寫”的技巧學習。在我看來,作文的範文不僅提供給學生寫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教給學生怎樣發現生活中的寫作話題。

最好的學生作文不是關於火星或者其他未來世界的描寫,而是有意義的家庭情景和個人經歷。許多學生之所以覺得沒東西可寫,是因為他們認為寫作的話題應該是非同尋常的。

二、濃縮教學內容,明確學習目標

語文教材不是知識的講解形式,而是知識的使用形式。教師應濃縮教學內容,把“藴藏於課文中的語文知識和語文技能提煉出來”,把學生必須學習而又可能學習的內容教給學生。對這篇課文而言,這個必要的知識與能力就是“以小見大”的作文方法。

為了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教師的啟發(提問)要努力促使學生的思維覆蓋全篇課文,做到“全局性啟發”。以提高教學效率,濃縮教學內容,用較少的教學時間,取得較多的教學效果。

三、儘可能地教出課文原有的“美”來,儘可能把課文交給學生來“讀”

愛默生指出:把自己的生活當做正文,把書籍當做註解;以一顆活躍的靈魂,為獲得靈感而讀書。

基於對教師“主導”地位的反思,我嘗試在教學中把“點菜”的權力還給學生——即教學不一定根據教師的計劃來推進教學,教師將努力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來設計課堂教學,努力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優化課堂結構,充分保證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但作為單元作文的範文,應該説它與單元重點(記敍的詳略)聯繫得不很緊密,因為此文無論怎樣分析,都不能把“詳略”看成是本文的特點或特色。本文的主要特點應該是“以小見大”,是通過一件生活小事來反映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思想和一種傳統的美德。因此,在確定課堂教學目標 與重點,應依據範文,擬為“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和家庭題材的作文寫作”。

文章的立意比較深遠,據作者的自述,這篇文章寫作的起點是“孝”,但由於“孝”已經寫不多少新意,所以把文章的着眼點放在“生生不息的生命”,據此,這篇文章就有了一個由故事層面與哲學層面組成的多層次的中心。在學習時雖然不必講這些術語,但應該理解這一點。

文章的另一個特點是巧妙的結構和優美的語句,這是學生作文“技法”方面的範本,在教學時應注意進行點拔。

【教學目標 】

1、發現(挖掘)生活中的可供寫作的素材;

2、學習《散步》一文,感受這篇散文在語言、構思與立意等方面的好處;

3、學習“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

4、提高散文的閲讀能力和對寫作的興趣,進一步堅定寫好作文的信心。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品味細節,感受課文;

難點:在學習中理解(而不作理性地講解)“小”“大”其實是一體的東西,“大”(思想、情感、立意、主旨)是藴含在“小”(故事、細節、情節)裏面的東西,二者是不可分離的。

【教學過程 設計】

一、課前談話:發現家庭生活中的寫作素材

教師儘可能不着痕跡地同學生交談,以引出今天的學習內容——家庭題材作文的寫作。在談話中,教師可以從以下等方面設問:

你們一家住在一起的有幾個人?你們一家人都喜歡些什麼?有沒有你們都喜歡的事?

看電視——幾台電視機?不爭不搶嗎?服從誰?意見真的統一嗎?哪一部片子給你們的印象較深?大家對劇中的人物評價完全一致嗎?

逛商店——什麼商店?幾個人?什麼櫃枱?只看不買嗎?買些什麼?

看書——各看些什麼書?誰先看?誰向誰介紹?有時一本好書不會搶嗎?對書中的人物觀點大家意見一致嗎?有沒有發生過爭執?你現在你們爭執的根本原因(深層原因)是什麼?

下棋等——誰先喜歡的?其他人又是怎麼喜歡上的?

【設計意圖:既然是寫作指導課,那麼這堂課的重點與中心就不應該是《散步》一文,因為課文無非是用以指導寫作的“例子”而已,課堂的重點與中心就應該是“寫作”的指導,而“寫什麼”,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最好的寫作素材?就成了一堂課的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教師先“隱藏”意圖,與學生“聊天”,既減輕學生對作文的恐懼,又有意無意間讓學生髮現許多自己身上身邊的寫作題材。

因為關於選題,我學到的最好的一點是設法讓每個學生都發現他自己身上的有意義的話題。

前幾年,當我説“你們來寫什麼”時,我並沒有意識到我已經向學生傳遞了錯誤的信息,現在我知道應該説:“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什麼?有那些值得細細品味的小事呢?”

所有的學生都有好的話題,我們可以幫助學生去發掘這些話題。而家庭生活是寫作最重要的一個話題庫,因為所有的學生都帶各自豐富的家庭故事來到學校。

因此這一步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到探索到家庭故事的豐富性。】

二、轉入範文的學習:導入 範文《散步》

教師作轉語:我曾拿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師範學院的老師,他的答案是《散步》,而且他還拿出了一篇文章,來證明他所説的話。這實在是一篇情真意切,優美感人的文章,今天我們就來學一學,這位教師是怎樣把家庭中的一件小事寫得興味盎然,引人入勝的。[板書]

三、整體感知範文——朗讀指導

1.要學好一篇散文,最重要的是有感情地朗讀,這既是一種對好文章的品嚐,也是一種理解得對不對的證明。而要朗讀好一篇文章首先要確定它的感情基調:是歡愉還是悲哀,是輕快還是沉重等等。這篇課文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參:(歡愉而深沉)

2.“我”的語氣、語調該怎樣把握?提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考慮。①“我”是個中年男子。③在這個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③散步中,處處表現“我”孝敬母親,又疼愛妻子、兒子的感情。

【設計意圖:閲讀感知本來就沒有一定的客觀標準,如果能讀到“其言若出吾之口,其意若出吾之心”,教學目的也就基本達到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以讀代講或多讀精講的效果絕不應低估,“熟讀成誦”“背熟記牢”應該大力提倡。

如果説真有什麼最優化的語文教學法,那就是直接地熟練地閲讀文本,達到心與言謀,神與文通。所以,拿到課文的第一步,是朗讀。】

四、以問解文,分析範文的語言、結構和內涵

問題一:要你説説,你看這一家子四口人中,誰的權力最大,誰有真正的決定權?

可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結合多媒體進行推進。

(1)“我”聽母親的:

(2)母親聽孫兒的:

(3)妻子聽“我“的:

(4)兒子聽“我”的:

那麼究竟聽誰的呢?——由“愛”決定,這個“愛”,對長輩來説,是“愛幼”;對子女來説,是“尊老”。

問題二:文中説“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這是不是小題大作了呢?

參考——我是一家之主,在母親和兒子發生爭執時必須處理得當,否則就會影響家庭成員的感情,這是一種使命。作為一箇中年人,肩負着承前啟後的重任,既要愛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

問題三:文章最後説“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是不是也太誇張了呢?

參考——“我”背的是母親,妻子背的是兒子。母親給我們以生命,而兒子又是這生命的延續。這血脈相連的三代人緊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整體。如今,我們把母親和兒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揹負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產生了一種深沉、莊嚴的感覺,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類社會中承前啟後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在處理以上大問題時,有可能隨意地出現以下小問題:

文章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寫我們在田野散步,第二段筆頭一轉,卻寫母親本不願出來,這樣寫的作用是什麼?

母親為什麼不願出來?為什麼又出來了呢?從中可以看出兒子對母親怎樣?母親對兒子怎樣?

母親聽話和兒子聽話有什麼不同?

交代散步的原因。

老了,走遠了會累

兒子勸她該出來走走

兒子孝順關心母親,母親也很聽話

小時侯我聽話出於依賴和尊敬,母親聽話出於信任和尊重。

“我決定委屈兒子”是不是我不在乎孩子的意見?

“我決定委屈兒子”並非不愛兒子。只是拿母親和兒子比較來看,母親年事已高,在世時日已短,今後像這樣的“散步”很難説還有幾回了。“我”十分孝敬母親,想盡最大的努力滿足母親的願望,這種孝心是難能可貴的。

最後,我打算怎麼辦?

為什麼?

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隱含了一層什麼意思?

最後走大路了嗎?為什麼?

這反映了母親什麼樣的情感?

哪一個動作表現了母親的這種感情?

委屈兒子。

大路方便老人,為了照顧母親,我打算走大路。

母親年老體弱,我陪她的日子不多了

沒有母親改變了主意。走小路小孩子感興趣,母親愛孫子,想讓孫子高興

對晚輩關心愛護,對孫子真心喜愛

摸摸

我背母親,妻子背兒子,二人背得吃力嗎?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象我背上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呢?

不,因為母親兒子都很輕。

中年人肩負承前啟後的責任,母親和兒子是生命中最重的砝碼,在每位兒子眼中,母親便是全部,在每位父親眼中,兒子同樣是生命中最重的

另:散步前,文章還有一段對初春的描寫。找出來,看看這段描寫在全文中起什麼作用。

第4段是對初春的描寫。新綠、嫩芽、咕咕的冬水,寫出春的氣息。在這樣的氣息中,使人感覺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召喚。正是因為感受到冬去春來,氣候轉暖,生機萌動,全家人才一起出來散步。這是對全文的鋪墊。另一方面也使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深沉變得歡愉起來。

【設計意圖:問題是思維的發動機,要引導學生細讀課文,必須既要教師用問題加以引導,又要學生能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這裏雖然設計了一些框架性的問題,卻沒有具體的一步一步的推進程式,因為過程不應該是完全被設計、被預料的。】

五、依據範文進行寫作方法的指導:以“小”見“大”

教師提示:這篇散文寫三代人之間深沉的愛,作者有沒有面面俱到,把生活中各種事情都拿來寫呢?作者是怎樣做的?

[或者:教師設問: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呢?(初春全家人散步的事。)本文正是通過散步這樣的小事,表現了祖孫三代人互敬互愛的思想感情,進而讚美了敬老愛幼這種人類高尚的道德情感。這用的是以小見大的手法。]

結論:“以小見大”的寫作技巧

什麼是“小”?請指出反映一家人互敬互愛的細節?

s:母親和兒子發生分歧,我思考後決定走大路(對母親的尊敬);母親改變主意,(母親喜愛孫子)這些細節描寫,細緻而傳神,表現了一家人互相理解體諒的情感

全篇只寫了“散步”一事,但讀來饒有興味,除了真情動人外,再一個原因就是敍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入題寫“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予和兒子走在後面”,“散步”已經起步,本該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在這裏起了一個波瀾:“母親要走大路”,“兒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於愛母之心決定走大路時,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決定發展,母親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末平,一波又起。這兩處波瀾不僅使記敍擺脱了平鋪直敍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對母親的摯愛,母親對孫子的親情。

什麼是“大”?(課文短短八百字,卻是一曲温馨雋永的親情之歌、倫理之歌、生命之歌。其思想內涵的三個層面清晰可辨,耐人尋味。)

故事層面:親情。

文章的基本線條是:“我”勸母親散步→全家人一塊散步→走大路與走小路的分歧→“我”母親依從了“我”兒子的→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別背起母親和兒子。從而寫出了一家人之間的互相愛護、尊重、體貼和理解。

寓意層面:使命感。

《散步》以第一人稱敍述,與其説為了真實親切,不如説為了強化主體意識,實現使命感。文中的“我”,一箇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肩負着承前啟後的責任。當“我”揹着母親,妻子揹着兒子,“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時,覺得“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這裏通過特寫鏡頭的定格描寫,強化了中間一代人的主體意識,強化了使命感。

哲理層面:生生不息。

當我們從生命與時空的意義上來審視三代人的“散步”時,卻應該説,這裏還隱含着“生生不息”的哲學道理。尤其是兒子的一個“偉大”發現:散步的三代四口人“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後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這是生命的延續與發展,具有哲學的色彩。

【設計意圖: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是本堂課的學習目標,它的基礎是對文本的學習,因此,它放在對文章的閲讀賞析之後。而且由於在課堂之始已着力於“小”(故事、細節、情節)的指導,此處就着力於對“大”的理解。】

六、讀寫結合,進行仿寫練習

[這一步未必進行,有必要則行之;無必要則刪之。]

仿寫練習一:

依照句子“後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在路平坦;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寫一句話,要出“一家人”的一個分歧點或矛盾產生的焦點所在。

有時候,( )個人也會——

後來發生了——

仿寫練習二:

依照句子“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找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願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不多了。”寫一段在家庭成員產生意見分歧或矛盾時,“我”的心理活動(請注意,你可能不是決定者,所以不能簡單地模仿)。

仿寫練習三:

我説:“走大路。”但是母親摸摸孫兒的小腦瓜,變了主意:“還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隨小路望去:那裏有金色的菜花,兩行整齊的桑樹,盡頭是水波粼粼的魚塘。

七、由一到多,從“多篇”中悟得“一法”

[這一步也是機動,有時間行之,時間不足放到下一課時進行。]

閲讀學生習作《散步》,體會換一角度對家庭生活題材的把握方法,進一步體會“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並且體會文章詳略的處理方法。

教師指導:

1、 莫懷戚的《散步》是從一箇中年人的角度來寫的,沈愚的《散步》是從一個“孩子”的角度來寫的,由於角度的不同,兩篇文章在敍述語氣上有什麼不同?

2、 由於“我”的角色由一家之主轉換成需要教育幫助的“孩子”,沈愚的《散步》在詳略的處理上有什麼特點?它詳寫了什麼?略寫了什麼?

八、小結:

1、 大家要相信一點:好作文就是從平常的生活中來;許多細小的事,只要你能用真情去體味,用匠心去構思,就能寫成非常感人的文章(結合適應性考試的近滿分作文)。

2、 對國中生而言,尤其是寫記敍文,“以小見大”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小處要能見細,即要有細節;大處要落實,即不能刻意誇大。

3、 這樣的好文章很難得,大家要爭取把它背出來。這是語言材料的積累,如果説作文的技法是建築的設計和建築技術,那麼好文章的朗讀背誦就雖對材料的積累——沒有大理石、花崗巖、好的木材鋼筋,我們怎麼能建造出美麗的高摟呢?

九、作業 :

1、仿寫;

2、觀察自己的生活,想一想是否真的有許多值得一寫的“生活細節”?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① 學習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② 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

③ 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壯麗的幻景,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聯想及想像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可蒐集有關資料做成多媒體課件。導人中或結束時能講清“山市”形成的原理。學生藉助工具書認識生字詞,反覆閲讀。愛好美術的同學可用繪畫展示“山市”的美景。

教學內容

《山市》是清代文學家蒲松齡所寫的一篇文言文,描繪的是山中蜃景,與“海市蜃樓”相似。文中描繪了從山市開始出現到最後消失的變化過程,給人以神奇而又壯麗的感覺。文章語言精煉生動,可以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去揣摩、理解。通過研讀對這一現象進行適當探究。

教學設計

恰當導入

① 可以由“海市蜃樓”的畫面或圖片導人,也可以播放有關的錄像,渲染氣氛,引導學生進入狀態。

② 也可以講傳説、講故事,創設情景,引起學生的興趣。許多人都聽説過海市蜃樓,卻無緣目睹這種神奇。有道是“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飄渺間”,清代文學家蒲松齡為我們寫下的《山市》,描繪了山中蜃景,與我們所説的海市蜃樓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種科學現象,它到底有怎樣的奇觀呢?讓我們走進這山市,去感受這山市的奇妙吧!

出示目標並板書課題。

課題:山市

學習目標:a.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b.體會“山市”的形成及神奇批麗的幻景。

c.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道理,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科學精神。

整體感知

教師引導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習文言文,“研討與練習”所列字詞:孤塔聳起插青冥 碧瓦飛甍 歷歷在目 風定天清 一切烏有

直接霄漢 黯然縹緲

檢查預習,大屏幕出示字詞,學生識記。

自學課下注釋。

教師導讀:閲讀文言文須掌握合理的方法步驟。方法適當,可以提高閲讀效率。(大屏幕出示方法)

①通覽全文,瞭解全貌 ②逐詞逐句,通懂其義

a.識記生字詞 a.分析理解詞語

{b.斷清句層次 {b.省略補出翻譯

c.朗讀按標點 c.精讀分析理解

d.難句村出來 d.畫批圈點小結

對以上方法加以解釋指導,引導學生懂得好文不厭百回讀,在誦讀中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文多誦讀的道理。引導學生“初讀通語句,再讀明大意,三讀有感悟,四讀品內涵,五讀得啟迪”,在誦讀中展開聯想和想像。

自主學習

① 學生在自由誦讀和教師的學法指導下,自由地進行初讀、再讀、三讀後開展競讀。每小組推薦同學進行朗讀比賽,各組對每組參讀的同學進行評價。教師參與學習過程。

② 學生看註釋講內容,直譯即可。各小組互相幫助,理解句子的含義。

③ 學生講述內容後,各組之間相互質疑,相互解答。教師適時點撥,並加以補充。

探究想像

學生討論後可自講:

① 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

② 結尾的作用是什麼?

③ 怎樣欣賞感受這神奇的山市,能否用科學解釋其中的道理?

④ 想像一下,山市是怎樣一幅神奇的畫面。

學生相互研究討論後,教師可幫助明確。

縱觀山市的出現分三個階段:初現孤塔宮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樓出現。結尾照應開頭,這裏説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難得出現,少數人偶遇,多數人難得一見。此是作者根據目擊者的敍述所寫,令人回味無窮。

讓學生想像一下,山市到底會是一幅什麼美景呢?可以讓繪畫好的同學畫出,在班裏展示欣賞。然後總結補充:其實,美的東西也許留在想像中會更美,想有多美有多美,正是:此時無畫勝有畫。

拓展練習

① 請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繪一下美麗神奇的山市。

② 繼續收集有關山市或海市蜃樓的故事。

③ 可以讀讀蒲松齡的其他文章,瞭解其創作風格。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誦讀課文,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在懸崖上所學到的經驗對生活的意義

2、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多角度、有創意地理解課文,進行探究性學習。

3、樹立戰勝一切艱難險阻的信心,激勵勇敢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能條理清楚地複述故事情節。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學準備】

1、學生:

⑴ 課前自讀課文,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瞭解課文大意。

⑵ 圈點勾畫文中不理解的詞或句子,提出問題。

⑶ 預習課後練習二,準備與同學交流。

2、教師:

⑴ 備課時,把課後練習融於教學的過程中。

⑵ 可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或藉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輔助工具。

【設計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65歲那年寫的,它回憶了8歲時一次爬懸崖的經歷。這篇文章,富有教益,從中可以學到作者小時候在那座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不論怎樣的危險和困難,只要把它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就不難克服。

課文敍事性較強,足以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整體把握課文內容,領會寫作意圖時,可以從事與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學生複述故事情節,説説從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薰陶。

這篇課文,內容上很有咀嚼的餘地,特別是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這一句,喻意更值得體味。教學時應致力於引導學生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倡導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閲讀課文,從而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至於朗讀教學,應跟課文教學的整個過程結合起來,教師可以挑爬下懸崖這一重要片斷進行教讀,以加深體會和領悟。

【教學過程】

一、精心導入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次實驗:

(大屏幕顯示實驗內容,老師有表情地講述)

一隻飢餓的鱷魚和一些小魚放在水簇箱的兩端,中間用透明的玻璃隔開。剛開始鱷魚毫不猶豫地向小魚發動進攻,它失敗了,但毫不氣餒;接着它又向小魚發動了第二次更猛的進攻,它又失敗了,並且受了重傷;它還要進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擊無望後,它不再攻擊。這個時候,心理學家將擋板拿開,鱷魚仍然一動不動,它只是無望地看着那些小魚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閒地游來游去,放棄了繼續的努力,最終活活餓死。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同學們有什麼感慨?能簡要談談嗎?

(學生各抒己見)

今天,老師和同學們一起來讀一讀美國作家莫頓·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戰勝困難,贏得最後的勝利。

(安排聽取小故事作為導入的內容,是為學生設置良好的學習情境,打破思維混沌的狀態;導入性説話又訓練了學生的感知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初入課堂就能立刻進入參與思維和參與訓練的積極狀態)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看清讀準、邊讀邊思、圈點勾畫、記住內容。

(培養學生口誦心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讓學生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複述課文內容:

大屏幕投影複述要求:

⑴ 抓住時間、地點、人物、環境、情節。

⑵ 突出重點,尤其是脱險部分。

⑶ 口齒清楚,態度大方,條理清晰,能正確表達感情。

(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回憶、聯想,幫助學生掌握記敍要素,理清故事情節)

3、課堂交流:

組織學生説説讀了這篇課文後的感想。

(引導學生理解文章主旨,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發表意見的能力)

三、研讀與賞析

(對一篇文章,除了整體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對一些重要情節進行研讀。這樣,對文章所表達的深刻內涵就會有更好地領會,從而更貼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讀16~23節:

投影出示朗讀方法:

1、讀音準確,語速適中,停頓合理,語調抑揚。

2、把握好人物的心態和情態,語氣恰當,感情真摯。

促發學生激情,加深體驗和領悟。

2、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問題組:

1、找出我爬下懸崖的具體動作以及刻畫我的心理活動的語句,揣摩我的心理變化。

2、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緻生動,有什麼目的?

3、父親對我的指點,哪一處你感觸最深?對你有什麼啟示?

4、結合文章最後一段,説説你對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學生朗讀課文後,討論回答。學生間互相評論、補充,教師點撥。學生在體會動作、心理描寫時教師用表格的形式加以總結。

附投影片:

爬下懸崖 動作 心理 哭 信心全無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動、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讓學生獨立觀察、發現和表述,使他們主動介入審美的全過程,感知美,體味美。

3、朗讀最後一段。

(充分發揮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體驗與反思

1、質疑交流:

教師鼓勵學生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師生間可互相質疑,形成討論交流的過程。

大屏幕展示思考質疑題:

1、父親為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

2、如何評價傑利及其他四個孩子?

以上二題有助於學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課文,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⑴ 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為我的同學,怎麼辦?

⑵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讓學生走進課文,既受到情感的薰陶,又訓練了口語交際)

3、經驗反饋:

大屏幕投影問題:

讀了這篇文章,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如何戰勝生活中的困難,實現理想?

(充分發揮語文教材情與美的特點,着力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和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五、視野拓展

課外閲讀艾爾瑪·邦貝克(美)的《父親的愛》,比較與課文在內容、感情、語言等方面的異同。

(這一環的核心是閲讀的實踐,即引導學生運用從閲讀實踐中求索到的知識、思考問題的方法,再去閲讀新的文章,實現知能的轉化)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10

目標:

1、知識目標:學習層次美、語言美

2、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重點: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難點:雲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複雜,難於區分

設想: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説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並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説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一課時

操作:

一、第一個教學板塊:導入,檢查預習(3分鐘)

1、導入:同學們,昨天我佈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瞭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麼,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麼知道的?對,通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知道某天的天氣情況。但是大家想過沒有,現在正值鳥語花香、草長鶯飛的旅遊季節,假如你正在外地旅遊,身邊沒有天氣預報,為了避免被雨水淋濕的尷尬,你該怎麼辦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雲識天氣(板書課題),我們將會受益無窮。

2、點出常用雅詞和諺語:

二字雅詞:峯巒招牌點綴預兆輕盈綾紗鱗波崩塌瀰漫徵兆

四字雅詞: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白雲朵朵陽光燦爛烏雲密佈大雨傾盆絲絲縷縷朦朧不清密密層層連綿不斷羣峯爭奇聳入天頂

諺語: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東虹轟隆西虹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二、第二個教學板塊: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將課文分成五塊,教師指導學生朗讀(採用不同的方式齊讀、雜讀)。

2、自讀:框出依次介紹了哪些雲和光彩?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言材料,並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粗略板書)

三、第三個教學板塊: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請大家任選一種雲,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①充分利用描寫雲彩的語言材料;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ai!大家好,我叫捲雲,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着,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説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髮言,先各自預演,後課堂交流。(邊演邊完善板書)

4、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雲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是不是更熟悉了?

四、第四個教學板塊:説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分兩種讀法導讀)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美)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有的是使用了某些接句謀篇的形式。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美在,因為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説一句評論式的話。怎麼説呢?像這麼説:如:

的語言美在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雲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雲密佈,大雨傾盆。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天化無常。

五、第五個教學板塊: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點示:課文講的是看雲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雲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説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學生收尋並積累識天氣的方法。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11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在誦讀中品味語言,積累詞彙。

2、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薰陶感染中培養學生的愛心、善心,學習主動關心別人,營造温馨、友善的人際環境。聯繫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對愛的理解。

3、教法和學法:

教學方法:情感體驗法;説學法;文本擴展法;

學 法:合作式學習;

[教學重點]

1、品味語言,在誦讀中體會文章主旨。

2、聯繫自身經歷、見聞,加深對愛的理解,培養積極的人生態度。

[教學難點]

理解“影子”的象徵意義。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同學們,我們是聽着童話故事,慢慢長大的,你都知道哪些童話故事?

(同學談)  2、《醜小鴨》、《青蛙王子》、《白雪公主》——曾給我們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童話,那汩汩流淌着的愛的清泉,伴我們渡過了幸福的童年,今天讓我們再次步入童話的殿堂,在關愛的氛圍中結識新的夥伴——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板書課題) (多媒體)

二、檢查預習情況

1、課前同學們已預習了這篇文章,下面檢查生字,翻到課本109頁,請一位同學讀生字。大家齊讀一遍。

2、誰能為我們解釋一下踉踉蹌蹌的含義?

三、快速閲讀(跳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課文講了什麼故事?簡單的概括故事的情節發展。(多媒體)

(學生回答,教師肯定並補充)

2、文中哪些句子表現了盲孩子的心情變化?(故事中盲孩子的心情發生了那些變化?在書上用橫線標出有關語句) (多媒體)

(勾畫完後請互相對照,看看彼此勾畫的內容有什麼不同。不同的內容是否應該勾畫,為什麼)

學生對照交流

請你們把勾畫的句子誦讀一下,注意體會他的感情變化。

明確 :

1、(1)盲孩子在他的影子和螢火蟲的幫助下,看見了世界,看見了光明;影子同時也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孩子。

(2)盲孩子很寂寞——“影子”的陪伴給盲孩子帶來快樂,帶來温暖——影子、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盲孩子得到光明。

2、開始“他的日子很寂寞。”接着“盲孩子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看到了色彩。他很快樂”當他看到螢火蟲時,感歎説:“啊,我看見它了,螢火蟲……他從來沒有這樣快樂過。”當他的眼睛復明之後,驚喜地叫起來“啊!我的影子,是你嗎?我好像看見你了!真的,我看見你了!”

四、思考討論(同學們朗讀的很好。也已經把握了故事的情節發展和盲孩子的心情變化。下面我探討幾個問題)

1、盲孩子得到了來自周圍那些事物的關愛?(多媒體)

(影子、燈、螢火蟲、太陽、月亮……等)

2、盲孩子在恢復視力前後,作者的寫作覺度發生了什麼變化?(多媒體)

(從聽覺轉換到視覺,着重寫色彩)

3、他的心情由寂寞到快樂,再到驚喜,是什麼使盲孩子的心情發生了變化?(多媒體)

(抽生答,教師作肯定並予以補充)

(是影子的陪伴以及影子 、螢火蟲、太陽、月亮的愛使他快樂、得到光明(愛與被愛)。)

五、人物形象探討

故事中出現了三個人物:盲孩子、影子和螢火蟲。你最喜歡那一個?請説明理由。(學生探討回答,教師肯定後補充)(多媒體)

盲孩子——珍惜友誼、堅強勇敢、熱愛生活

影子 ——善良純潔、忠誠守信、不畏挫折

螢火蟲——心地善良、助人為樂

六、關於主題

關於課文主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下面兩種説法(課後練習一),你能同意嗎?你還有別的看法嗎?簡要説説理由。(多媒體)

第一種,我們應該關愛弱者,且貼近童話的整體內容。

第二種,愛是相互的,關愛他人也就是關愛自己。

(學生可從多方面、多角度暢談自己新的認識。)

七、精讀選段,品味文章的美

本文是一篇美麗的抒情童話,它營造了一種純真、友好的氛圍,有着詩情畫意般的境界。四人一組來探討一下課文,看看課文的美表現在那些地方?(你覺得這篇文章美,美在那些地方)(多媒體)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肯定並歸納)

1、美的語言。詩樣的語言,節奏美,含蓄美。本文大量運用疊詞,不僅描寫情態逼真,而且舒緩語氣,琅琅上口。文中的疊詞還有哪些?(“靜靜”、“輕輕”、“踉踉蹌蹌”、“跌跌爬爬”)

2、美的立意。童話的形式來表現愛的主題。

3、美的意境。(神奇美好的意境)

如:(1)由於主人公是一個盲人,只能憑藉他的聽覺來感受環境。所以作者多從聽覺描寫盲孩子感受到的自然美:“牛兒哞哞地叫,羊兒咩咩地叫,走過小木橋去聽潺潺的流水聲”。

(2)當盲孩子漸漸恢復視覺時,着重寫了視覺和色彩:“無數只螢火蟲組合成一盞美麗明亮的燈,一會兒閃着幽藍的光,一會兒又閃着翠綠的光”。

八、文本拓展,提高能力

美的語言,美的意境,美的主題,構成了這篇美的文章。那你能談一下本文給你的感受嗎?(同位交流)

同學們各抒己見,説得都有道理。確實,愛無處不在。愛的力量是神奇的:沒有雙腿,卻可以走出一條頑強不屈的路;沒有雙耳,卻能聽見世間的天籟;沒有雙眼,卻能看見世間的光明。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現象呢?

如:抗洪搶險中戰士和百姓的魚水深情是一種愛;防治“非典”中白衣天使無私的奉獻是一種愛;保護地球,保護綠色大自然,這是一種愛;捐助失學兒童,重返學習樂園,這也是一種愛。

我們的身邊,愛無處不在。

學了本課之後,同學們也許對愛開始了思考或有了新的思索。我有這樣一些感悟提出來與大家共勉:(多媒體)

九、課堂小結:(多媒體)

這是一篇美麗的童話,它塑造了盲孩子的形象,營造了純真友好的氛圍,具有詩情畫意。在感受作品意境美、語言美、立意美的同時,體會文章“愛”的主題的同時,讓我們伸出有愛之手,幫助那些急需幫助的人們,讓愛充滿人間!讓這種美在我們心中永駐!

七年級上冊語文《綠色蟈蟈》教案設計 篇12

教材分析:《夏感》選自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本單元的課文以反映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春風夏雨,秋霜冬雪的自然世界內容為主的單元,單元的教學目的是引導學生賞析精彩生動的文學語言和詩化的意境,培養學生審美想象和情感,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和自然的熱情。這篇課文應從語言美,感情真兩個方面整體把握,通過閲讀和練習,理解課文語言及思想感情,掌握景物描寫技巧。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誦讀課文,掌握課後讀讀寫寫中的字詞;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思路,體會情感。

2、過程與方法:體會文章生動準確的語言(尤其是比喻和擬人),注意對比手法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作者對夏景,夏民的熾愛之情,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強化誦讀,感知內容,理清結構,把握情感。

三、教學難點:體會文章善於抓住特徵寫景的方法,注意對比手法在文中的運用。對寫景技巧的掌握。

四、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師:在一年四季裏,有人喜歡生機勃勃的春天,有人喜歡碩果累累的秋天,有人喜歡銀裝素裹的冬天,而夏天卻少有人熱情地去讚頌。那麼同學們,你們對夏天有什麼感覺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通過同學們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對夏天的總體印象是炎熱不堪,使人焦灼難耐,沒有美感。那麼夏到底是不是這個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樑衡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夏感》。看看他筆下的夏天又是怎樣的,以及通過他的描寫想表達什麼感情呢?

(二) 落實基礎

學生自讀課文,老師板書出重要字詞並讓學生齊讀並掌握:

芊芊(qian qian) 黛色(dai) 磅礴(pang bo) 匍匐(pu fu) 迸發(beng )澹澹(dan dan) 輕飛曼舞 春華秋實 閒情逸致

(三)學生初次齊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 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點是什麼?(即在作者眼中充滿夏天的旋律是怎樣的呢?)關鍵詞:緊張、熱烈、急促

2、作者是從哪三個方面用怎樣的手法描寫夏天景緻的?(提示:分別從第2 3 4自然段去找具體的語句並概括出來)

答案要點: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與其他季節的對比。

3.通覽全文,總結出作者對夏天懷有怎樣的情感?

答案要點:作者對夏天、對勞動者的讚美之情。

板書小結: 夏之景:美好

夏之色:繽紛 夏感:緊張、熱烈、急促

夏之律:緊張

夏之民:勤勞

【設計宗旨:這三個針對性的問題讓學生比較全面的把握課文內容及作者思想感情。通過找具體對應的句子,讓學生理解夏天的特點並體會對比手法的作用。】

(四)再讀課文,感受夏之美

1、精讀2--4段,分成四個學習小組討論思考五分鐘。並請各組代表回答,同學補充,教師明確。

①畫出第二段中寫夏天天氣的句子。在炎熱的天氣裏,作者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答案要點(天氣炎熱或火熱的;句子:火紅的太陽 ,熱風浮動着 ;主要寫:細草、樹林、蟬聲、太陽、麥浪、山、雲等)

②找出第三段具體描繪夏之色的句子。這種顏色是一種什麼樣的顏色? 作者為什麼覺得夏天是一個“旺季”?

答案要點(夏於春華秋實間,應了中性的黃色/ 金黃的,更是一種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顏色/ 收穫之已有的麥子,希望還未盡的棉苗,高粱,玉米,瓜秧等)

③説説第四段寫了農民哪些活動?讓你會想到以前學過的哪首詩歌?

答案要點(割麥,打場,給秋苗追肥、澆水/《憫農》)

2、第五自然段結尾作者僅僅是在讚美夏天嗎,回答並説明原因?

讚美農民的勤勞,讚美一種力量。一種什麼力量(奮鬥,拼搏,努力,進取之力,向上之力)

如果沒有蓬勃旺盛的夏,就不會有秋的豐碩。如果春天是播種,那麼夏天則是耕作,秋是收穫,冬是貯藏孕育。如果用一生比喻四季,那麼春是少年,夏是壯年,秋是老年,冬是晚年。

【設計宗旨:通過細析全文,掌握文章整體寫作結構思路及技巧,瞭解作者對夏及農民的熱愛,激發學生對辛勤勞動人民的熱愛,培養其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五)三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語言是思想的華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語句表達其思想感情。文中多處運用了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同學們仍然分四小組討論,選出你最喜歡的一個詞或一句話,説明你推薦的理由。體會優美語句中重要詞語運用的精妙之處。

比喻句示例

①“麥浪翻滾着,撲打着遠處的山、天上的雲,撲打着公路上的汽車,像海浪湧着一艘艘的艦船。”

這裏將“公路上的汽車”比作“艦船”,它們在麥浪中行駛,讓人產生幻覺,以喻其疾速、氣勢雄壯,麥浪比喻海浪,寫出麥子之多,説明春天的靈秀之氣在夏天已釀成了磅礴之氣。

②“山坡上的芊芊細草長成了一片密密的厚發。”

比喻,生動形象的寫出了草生長的繁茂。

擬人句示例:

①“輕飛曼舞的蜂蝶不見了”

“曼舞”是想象,將蝶舞想象成了人優美的舞姿,用了擬人寫法,很生動。③“這時她們已不是在春風微雨中細滋慢長,而是在暑氣的蒸騰下,蓬蓬勃發,向秋的終點作着最後的衝刺。”

這些農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來是比較抽象的,這裏用人的跑步衝刺來形容,化抽象為形象。

【設計宗旨:自由的品評語言對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很有好處。教師仔細分析一兩個示例,從句子的語言美感,修辭角度等出發分析句子,從而提高學生的鑑賞和寫作能力

(六)拓展延伸:

1.關於四季的古詩有哪些?

【設計宗旨:調動學生的知識儲備,積累名句。】

2.仿寫:仿照以下句式,結合課文或發揮想像,寫一寫“夏之色”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着事物的終極。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計宗旨:品味語言之後,讓學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後進行仿寫,達到講練結合的目的,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七)師生一起總結全文,結束新課。

人生之秋的收穫來源於夏的不斷耕耘,人生之秋的豐碩源於夏的不斷積累,耕耘。願你經過夏的積澱能夠收穫一個沉甸甸的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