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自主招生反方辯詞(辯論賽)

高校自主招生反方辯詞(辯論賽)

高校自主招生反方辯詞(辯論賽)

在開始今天的話題前,我們不妨來看幾道題目:

1.給周杰倫《青花瓷》的“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挑語病。

2.“囧”是什麼意思?”

3.“你知道武漢現在的豬肉價格和油價分別是多少嗎?”

4.“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會幫助誰?”

5.“你怎麼看待開心農場的‘偷菜’行為?”

看到以上問題,你能答上幾題?

你或許認為這些問題很變態,很是無厘頭。但,假如,這些問題出現在某高校的自主招生試卷上呢?你又會是什麼看法?

談到自主招生,我們通常都知道那是一項擴大高校自主權、促進素質教育全面實施、深化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改革的重要舉措。但,事實上,自主招生的這些目的能夠真正達到嗎?我看未必,下面,我從幾個方面來闡述以下我的觀點……

自主招生偏離了初衷。我國實行自主招生選拔錄取制度,目的是給予部分高校人才選拔方面更多的自主權,高校可以根據自己的培養目標、培養方式、辦學理念,通過一定的選拔方式和程序,招收適合本校培養的優秀學生。這些學生的加盟不僅有助於高校的因材施教,提高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結構,有利於複合型人才的培養,還可以促進高校創新教育和素質教育的發展,使高校逐漸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改變現在存在的高校“千校一面”的狀態,提高高校的競爭力。然而從目前各高校公佈的自主招生簡章來看,高校還未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各高校無不把報考考生限定在競賽獲獎、重點中學品學兼優學生的範圍,限定在招收自己“分數段”的考生範圍。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定位相似,對考生要求共性較多,生源特色體現不明顯,自主招生成為另一種形式大學聯考。自主招生的“加分效應”使得自主招生一定程度上演變成高校傾向優秀生源基地一項優惠政策,自主招生不再定義招收特殊類人才,而逐漸有演變成爭搶優秀生源的預備戰之勢。

自主招生中教育公平問題。教育公平問題始終是大學聯考與自主招生中的核心問題。在自主招生選拔中,首先是地區差異問題,雖然自主招生面向全國,但事實證明,自主招生高校更多把名額留給周邊城區的名牌、重點中學,許多外省、農村和非重點學校學生,很難獲得與城市、名牌重點中學學生同樣的機會。其次由於我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鄉之間、東西部之間經濟文化教育發展水平懸殊,不利於弱勢羣體、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考生的公平選擇。在考試公平方面,也存在考試內容側重本地化,或者高校注重對獲全國競賽名次理科生的選拔,文科生因缺乏類似的比賽在競賽中處於不利的地位等情形。教育公平是社會和諧的基石,能否確保公平,關係到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成敗。

自主招生試點過程中出現成本高、收效低的問題。按照教育部文件規定,高校每年自主招生的人數原則上不超過當年計劃的5%。雖然人數有限,但高校為此投入的工作量非常巨大。為切實落實和實現高校自主權,高校要在招網生中對每位考生的文化基礎知識進行考核,對每位考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測試,對其全面素質進行衡量。體現在實際操作中,每年不少高校面對幾千份自主招生申請材料,從命題組織到閲卷工作完成,須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與大學聯考的規模效應相比,自主招生成本明顯增加。而對中學和學生來説,自主招生的選拔程序更加繁瑣和嚴格,從準備申請材料、參加各種考核到等待最終結果,學校與考生需要投入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

自主招生加重了部分學生與學校的負擔。一些高校自主招生測試的英語難度和大學四六級考試相當,有些數學題需要運用大學的微積分知識。為了應對,學生只能每晚自學、疲於應對。有些自主招生把本是為學有所長的學生減負而變成了全面“增負”。除了繁重的大學聯考複習之外,參加自主招生測試的學生還要緊張準備自主招生複習。中學也苦不堪言:隨着各高校招收學生中通過自主招生預錄取的名額的提高,也就意味着自主招生的地位越來越高,為此,學校兩年就要上完高中三年的課程,然網後為自主招生做準備。有校長坦言,每年 9月份開始,參加自主招生的學生陸續開始查高中階段的成績、填寫各類申請表格、班主任寫評語、校長推薦信等等,實在來不及給學生簽名,索性刻了一個私章, 將“校長簽名”改成“校長蓋章”。這樣“趕場子”似的考試、批發似的選拔,除了給高校掙來了收益、加重了基礎教育各方面的負擔,能選拔出真正的人才嗎?

最後,針對自主招生的種種弊端,我的建議是變政策加分優惠為多元錄取,以招收更為全面的好學生。其次是,對自主招生的程序和規則進行完善,以及對相應的配套制度進行改革,從而讓自主招生不再成為熱點和新聞,而進入教育的常態。我們期望高校能認真對待輿論質疑,讓自主招生真正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