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是社會人倫的基本道德價值大綱

儒家思想從先秦兩漢一直到宋代有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家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思想、孟子的思想、荀子的思想;漢代的時候,儒學成為和社會制度結合起來的學説;宋儒繼承了先秦兩漢的儒學,也吸收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吸收了佛教特別是禪宗的思想,實現了空前的思想大匯流。朱熹創建了理學,使儒學成為系統的哲學思想。

“敬”是社會人倫的基本道德價值大綱

早期儒家把“敬”視作社會人倫甚至生之為人的基本價值。《論語》“為政”篇記載子游問“孝”的義涵,孔子回答説:“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今天言“孝”,當然不是繼續恪守“父母在,不遠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些信條,而主要是做到“持敬”。《論語》“八佾”篇也説:“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 孔子強調“執事敬”、“修己以敬”、“行篤敬”。孟子在解釋“義”的概念的時候,也説“行吾敬而已”。程朱等宋儒深悟此理,更大張旗鼓地提出“主敬”的觀念。

“敬”既是道德倫理,又是中國人和中國社會普遍持久的人文指標。可以看作是中國文化話語裏面的具有永恆價值的道德理性。先秦的儒家和宋儒提倡“主敬”,目的是使中國人的文化性格莊嚴起來。如果説,在宗教與信仰層面,儒家思想尚留有一定空缺的話,那麼“主敬”思想應是一種恰如其分的補充。“敬”雖然不是信仰本身,但它是中國文化背景下通向信仰的直接橋樑。

“敬”也是禮儀的核心和內涵。在一個禮儀活動中,如果沒有敬,就沒了莊嚴的美感。禮儀是處理人與人之間以及人和主體的對象化之間的關係,所需要掌握的距離、法度和尺度,或者説是處理這些問題所體現出來的規則和態度。如果用一個概念來表達禮儀的內涵,那就是“敬”。所以孔子明言:“為禮不敬,吾何以觀之哉!”朱熹對此語的解釋是:“禮以敬為本”。禮敬,禮敬,如果沒有了敬,禮就不存在了。敬還須誠,還須恭,還須肅,不誠之敬、不恭之敬,不肅之敬,都不是真敬。而非真敬則無以成禮。馬一浮括而歸之:“‘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開講日示諸生”)中國自古號稱禮儀之邦,主要是有“敬”存焉。如今社會習俗,非聖去賢,由“敬”轉“肆”,其為“禮”者,早已空洞無物。

晚清迄今一百多年來,已往學者在研究中國傳統資源在今天怎麼發用的時候,有各種説法。有人説中國的儒家思想主要是“內聖”之學,今天需要要開出“外王”,但怎樣開出“外王”,不免困惑。“三綱五倫”的基本價值能不能簡單照搬到今天?我覺得“敬”是一個很好的入口。而且“敬”是可以培養的,所以朱子説“涵養須用敬”。

因此當我們重建百年以還業已流失的文化傳統的時候,特別是禮儀傳統的恢復與重建,“敬”之一字的提升、倡導、布化、推展,最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