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價值取向

中共中央頒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提出要在全社會大力提倡“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範。其目的是要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養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公民基本道德規範雖然只有五句話,二十個字,但它卻有着極其豐富的內涵,它是公民用來調整個人與個人,個人與家庭,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關係應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

略論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價值取向

所以深刻理解公民道德基本規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要深入理解公民道德所藴含的意義,我認為首先就必須弄清楚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價值取向。

一、愛國守法---國泰民安之本。

只有每個公民都能自覺的做到愛國守法,國家才具有凝聚力,社會才能夠穩定,人民才能在有序和諧的社會中生存和生活,才能安居樂業。則否將是國將不國,國家必將會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難免是既有內憂又有外患,社會動盪不寧,人民既談不上安居,更談不上樂業。從這種意義上説,國泰民安,是每個人的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條件,關係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而要創造出國泰民安的社會環境,就需要每個人的努力。只有每個人都能自覺的愛國守法,才有可能實現國泰民安。所以講愛國守法,是每個公民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是每個人對社會應盡的最基本的道德義務。

愛國就是熱愛生我養我的祖國,就是熱愛自己的民族,就是熱愛自己民族所固有的優良傳統和文化。中華民族歷來具有愛國的傳統,在古代人們的愛國主要的表現在對自己的民族和國家的熱愛上,最集中的體現在對國家的象徵國君的崇拜上,而人們也普遍認為,國家和自己的命運息息相關,即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現在講愛國,從大的方面講,就是要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自覺維護國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尊嚴,從我做起不做有損於國家利益的事,不做有損於民族尊嚴的事。對於有損於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的人或事,要積極主動的和它作鬥爭,用自己的正義戰勝邪惡。從小的方面説,就是第一要愛家,家和萬事興,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的細胞,只有社會的各個細胞健康,社會的發展才會有生機;第二是要愛自己所工作和學習的單位,因為這是每個人最直接所面臨的社會環境,它對於個人的生活和成長非常重要;第三是要愛自己所居住的社區,它的環境好壞,對人們生活和休息的影響極大。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愛國並不是個空洞的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事。

守法就是要自覺的遵守國家制定的各種法律制度。法律是人民意志的反映,它是把人民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其目的是要規範各種社會關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國家沒有必要的法律和法規,就不可能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和有序。法律不同於道德,法律規範的實施不僅僅是建立在個人自覺自願的遵守上,而是每個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否則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就有可能受到懲罰。因為法律的實施是以國家的強制力為後盾的。如果人們能自覺的守法,就會創造出既有利於自己生活,又有利於他人生活社會的社會環境。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加大了立法的力度,其目的是要實現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我們現在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是太強,在自覺的有意識的守法上仍存在不少問題,法律在人們心目中的至高無上的權威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特別值得引起我們重視的是有些國家公務人員,知法犯法,有些執法機關,也是執法犯法。所以,我們説守法是每個公民應遵守的道德規範,國家工作人員更要帶頭守法,如果國家工作人員不能帶頭守法,那他就不會是上合格的國家工作人員。

二、明禮誠信----安身立命之本。

人只有明禮誠信,才能真正安身立命。如果人不能明禮,那他就非常難於和他人交往,無論到何時何處,他都是個不受歡迎者。如果不講誠信,那就失去了人們相互信任的基礎,一個沒有信義的人,誰願意和他往來。我國現在正處開改革開放之中,舊的傳統的倫理規範已經不適應日益變化了的新的社會現實,新的已經為人們自覺接受的倫理道德規範尚未形成,雖説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律框架基本形成,但是與之相適應的為其提供支撐的公民道德建設還跟不上市場經濟的發展步伐,這最突出 的表現在我們社會目前所存在的誠信危機上。

明禮就是要明白禮儀,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儀的要求。中華民族素以禮儀之邦著稱,先秦時期所講的禮,事實上是統治階級內部不同層次必須遵循的最基本的行為規範,是調節統治階級內部人們的行為規範。正因為如此,在當時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人們講的禮主要是適應當時生產關係和社會關係的儒學倫理,君臣,父子,夫婦、長幼之間都有明確的高低貴賤之分。而我們現在所講的禮,就是指在人際活動中應當把握住的必要的分寸。比如上下級的關係,上級要愛護關心下級的工作和生活,幫助他們發揮自己的長處,儘可能的使其學有所成;下級同樣也要尊重上級,虛心聽聽上級的意見,不要凡是總往歪處想,有人講造反有理,但造反有理是有條件的,如果動不動就和領導過不去,就很難保持正常的幹羣關係。在父母和子女的關係方面,父母對子女要慈、要愛,要儘自己應盡的義務,養不教父母過,父母要關心子女的成長和身心健康;子女要對自己的父母要孝,也就是説自己小時要理解父母,聽父母的話,能幫父母從事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同時這也是對自己生存能力的鍛鍊,當父母年邁時,不僅要關心他們的飲食起居,更要關心他們的精神生活。同事之間要平等相待,説話要合情合理。總之對別人的尊重,其實就是自己的自重。

誠信就是對人要誠實,辦事要講信譽。對人真誠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交往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待人以誠,才能夠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信任。如果對人不是不真誠,而是非常狡詐,玩弄心計,那別人也就有可能對你處處設防。在市場經濟中,由於受到趨利的影響,每個人都有着自己的利益,這時有的人為了以已之私,而不遵循人際交往的最基本的原則即真誠,常常採用些不入流的手段對別人坑蒙拐騙,到頭來只能落得聰明反被聰明誤,成為不受歡迎的人。誠實是做人之本,是人際交往的基本,也是信譽的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説,信譽是得到別人認可的真誠。人只講有信譽,別人才能同他建立正常的交往關係,別人才會樂於同他交往。如果一個人一點信譽都沒有,誰敢同他交往。所以説人的信譽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有的人把自己的人格看得比生命都重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某種意義上説,就是信譽經濟,因為在市場經濟中,一切都以誠信為基礎,從勞動用工,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從一個商標,到一個品牌,無不與誠信密切相關。為什麼名牌產品和知名公司的產品好銷,因為人們相信它,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看出誠信也是種資產,是一種看不見摸不到的無形資產,但它在現實生活中所發揮的作用,是誰也無法低估的。人無信不立,人只有明禮誠信,才能使自己更好的安身立命。

三、團結友善----立足社會之本。

人常説人心齊泰山移,只要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因為團結就是力量,團結起來力量大,由此可見,團結對於一個羣體的生存和發展特別重要。而一個人要在社會上立足,就必須與他人處理好關係,就必須搞好團結,否則,就很難立足社會,更不用説會有什麼大的作為。羣體要實現內部的團結,個人要和他人處理好關係,搞好團結,首先就必須要有友善這個最基本的條件,如果羣體內部的交往不是建立在與人為善的基礎上,而是與之相反,那麼勢必是相互間的磨擦和衝突不斷,羣體內部不僅沒有合力,而更多的是離心力,是內耗。同樣個人如果不能以友善之心待人,也就很難和他人相互溝通和理解,也就談不上和他人能搞好團結。

團結就是相同或相近的思想、情感和利益間所結合成的有機體。所以團結的核心是在羣體內部尋找出共同點,是在個人與他人之間尋找出共同點。如果僅僅只有矛盾和差異,就根本談不上團結,因為沒有相互間聯結的結合點。比如一個單位的領導班子,如果能擰成一股繩,團結一心,就有戰鬥力,就能把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就能實現以榮俱榮。相反,如果各自為政,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就不可能把工作幹好,到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以損俱損。在現實生活中人和人之間也有很多的共同點或相似點,如夫婦之間有共同的利益,其家庭和子女是其結合點;同事之間有其相同的利益,因為他們要相互配合,相互支持才能有效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同時集體的榮辱和經濟效益同他們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搞好團結的關鍵有兩條:一是尋找互相間的共同點,如共同的經歷、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思想、共同的利益等,我就要求我們在看問題時,要站得高點,看得遠點,不僅從眼前,更要從長遠看問題,不僅從局部,而且要從全局的角度看問題,唯其如此,才能正確的認識相互間的共同點,才能使團結有牢固的基礎。第二是要正視差異和矛盾,不迴避矛盾和差異,同時要積極認真的解決各種矛盾和磨擦。只有這樣才能掃除阻礙團結的障礙。當然在人際交往中,有些事情並非是根本的利害衝突,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問題,只要我們善於調適各自的行為,就會無形中增加其人際關係的親合力。

友善可以説是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態度取向,只有與人為善,才可能搞好團結,所以友善是團結的基礎和前提。中華民族歷來把善作為自己所追求的最高目的,與人為善,與臨為善是我們的優良傳統。那麼什麼是友善呢?就是要以平等的友好的態度待人,要與人為善。如何才能做到友善呢?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態,不能先入為主,不能自以為是,也就是説對人的認識儘可能不受自己以前的印象的影響,儘量不受自己不良態度的影響,不固執己見。其次,對人的認識儘可能做到客觀和全面,不能只看到缺點和不足,不能只抓住不足的一點而不顧其餘;再次,要學會換位思維,將心比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就需要理解對方所處的境遇,只有這樣,才能正確理解他人的思想和言行,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互讓互諒。人常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對人友善不僅僅是對他人有利,而且對自己同樣也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如果不是與人為善,而是處處與人交惡,不僅僅傷害的是他人,最終受到傷害最大的還是自己。所以我們應記住前人的話,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只要能常懷友善之心,就能同他們處理好關係,就能使自己在社會上站立住腳跟。反之就不可能同他人處理好關係,造成人際關係緊張,不僅會影響到集體的團結,也會影響到自己的心情,嚴重時會危機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團結友善是公民最基本的行為規範,它以利它作為目標,而最終的結果是既利他也利己。

四、勤儉自強---生存發展之本。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自強既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生存發展之本,也是個人和家庭的生存和發展之本。可以説勤儉自強是我們民族所固有的優良傳統。我們的祖先特別注重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非常珍惜物力。“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我們的民族又是個勤勞的民族,以刻苦耐勞著稱於世,同時又俱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不斷追求進步,不斷超越自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的精神已經深入到中華民族骨髓,自覺不自覺的表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等這些詞語已經深入人心,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則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用於勉勵自己不斷進步的詩篇。

勤儉説得簡單點就是要節儉、要艱苦樸素,不揮攉浪費,不暴殄天物。胡xx在西柏坡學習考察時説:“中華民族歷來以勤勞勇敢、不畏艱苦著稱於世。我們的古人早就講過,‘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等。這些警世名言,今天對我們依然有着重要的啟示作用。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民族,是難以自立自強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國家,是難以發展進步的;一個沒有艱苦奮鬥精神作支撐的政黨,是難以興旺發達的。”同樣,無論是個人或是家庭都必須時刻記住勤儉這個傳統的美德,只有這樣個人才能發展,家庭才能興旺。強國必須勤儉,持家必須勤儉,創業必須勤儉。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中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國力日益強大,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但我們還是要牢記我國的基本國情,樹立長期艱苦奮鬥的思想。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佔有率低,生存的空間極其有限,容不得我們有任何的鋪張浪費,如果一切都向西方看齊,搞高消費,那麼將會嚴重阻礙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據報道,一個高爾夫球場的佔地面積在一千畝以上,而中國現在建有176個高爾夫球場,這對於人均耕地本來就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的中國不僅是意味着奢侈,同時也意味着是種災難。而在個人消費方面,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人開始擺富顯闊,生活消費畸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重視的。

自強就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發奮圖強,它是自我發展和進步的內在動力。從遠古洪荒到秦漢帝國的強勝,到創造盛唐的輝煌,我們的民族以自己不屈不撓,堅忍不拔,克難奮進,勇往直前的精神,不斷開拓進取,創造了人類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偉大的豐碑。但是近代中國歷史則是一部落後捱打的歷史,是不斷被帝國主義侵略和欺凌的歷史,也是一部不斷抗爭和尋找民族復興自強的歷史。新中國成立後,在毛澤東等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領導下,中國的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而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便是中國人自強不息的佐證。在鄧小平等黨的第二代領導人和江同志等黨的第三代領導人的領導下,中國開始走上了改革開放的快車道,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民生活有了顯著的改善。但是面對日益變化的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我們可以積極的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可以吸引外資,可以引進先進的科學技術。但是如果要實現中華民族的真正復興,就不能僅僅依靠外力,就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自己走在世界發展的前列。如果把希望寄託在不斷引進和消化技術上,中國就不可能有自己的高科技產業,在這方面印度的教訓就是前車之鑑,印度不斷的引進先進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走着一條引進,消化吸收,再引進的道路,到頭來很難有屬於自己的尖端技術。只有自強,只有不依附於別人,才能談得上真正的發展。個人的成長也是這樣,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應對面臨的各種挑戰,才能使自己真正有所作為。

五、敬業奉獻----自我實現之本。

一個民族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個人要想實現自己的抱負,沒有一種敬業精神和奉獻精神是很難達到自己的目標的。一個人只有熱愛自己的工作,對自己的工作精益求精,才能有所作為;一個國家只要人人都能敬業,甘願無私奉獻,這個國家便會大有希望。在社會生活中,每個職業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有它自身的價值,所以不同的職業,僅僅是社會分工的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每個人只要自己認真努力,就會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成就,古人早就説過,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員。從這裏可以看到,只有敬業,才能搞好本職工作,只有奉獻,才能尋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敬業奉獻是自我實現的根本途徑。

敬業是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一種態度,主要表現在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尊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並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認真的有創造性的工作。興趣和愛好是最好的老師,敬業是人走向成功,實現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的起點。人總是要有點理想的,沒有理想、沒有抱負、沒有追求,人生就不可能有動力,同樣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和歡樂。因為幸福是人在不斷的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就必須找準目標,如果沒有現實的目標,單靠良好的願望是不可能實現它的,人所從事的職業是其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價值的最現實的途徑。現在人們對職業的認識也存在一些偏差,主要是受傳統的思維定勢影響的結果,學而優則士和官本位的思想,仍在不同的程度上對人的行為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克服不良思想的影響,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從而達到熱愛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我認為要想敬業,首先就必須認識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價值,它會為我們從事自己的職業,提供內在的精神動力,促使我們認真努力的去工作;其次是在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中給自己定位,給自己確立可實現的目標,它是種自我激勵,能鞭策自己不斷向前;再次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斷創新,只有不斷創新,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挑戰性,才能使自己對工作更感興趣,也更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

奉獻是種服務社會報效社會的精神和行為,是人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有人把自私自利看成是人的本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是天天經地義的,是人的本能。按照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既有低層次的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也有高層次的社會交往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而人的更高的需要是自我實現。人的本性不能僅僅是人的低層次的需要的反映,更重要的它是人的高層次需要的反映。説人為財死,事實上不是對人的本性的肯定,而是對人的本性的否定。其實我們的先輩們早就意識到金錢對人所具有的有限意義,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一分錢難倒英雄漢,但金錢對個人的意義是有限的,即它能給個人提供生存保障,除此之外別無它途,因為它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去的東西。但人生在世應有更高層次的追求,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應當對他人對社會有所奉獻。現代人奉獻社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既可以表現在自己的工作過程中,如對工作精益求精、任勞任怨、富有創造性,不斤斤計較;也可以表現在對自己的家庭儘自己應盡的義務上,對子女的養育,對父母的贍養上;也可以表現在以社會弱勢羣體的關愛上,為社會盡自己力所能及的義務;也可以表現在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上,為了人們的幸福而儘自己的微薄之力。人只有敬業奉獻,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才能創造自己美好的人生。

公民基本道德規範是公民用來調整自己行為的最基本的規範,要想使它落到實處,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就要不斷加大對它的宣傳力度,並且要認認真真、持之以恆的抓公民道德建設,同時黨政幹部必率先垂範,只有這樣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也能更好、更快的為全社會所接受,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也必將因此而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