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精選27篇)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

9月5日上午第三節課,市教研室專家來校聽課,我想從新課程的角度,用生成性的教學結構,運用問題發現法,來上好這節課。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精選27篇)

我準備上的課文是一篇傳統名篇――《遊褒禪山記》。我向來不喜歡做課,所以也沒有強調預習,只是早讀的時候要求他們讀了課文,並且放了朗誦錄音;我想同學們經過早晨的讀,應該對課文有一定的熟悉了,於是按照原來的思路滿懷信心地在第三節課走上了講台。

先是按照慣常安排,徐益安同學講了一首詞,可是準備得不是很讓人滿意,既沒有抄寫到黑板上,也沒有用幻燈打出原詞,同時不能脱稿,同學們只是隱隱約約地聽到“為賦新詞強説愁”,大多都沒有聽清楚。我只有皺皺眉頭,怎麼這樣呢,多少次強調要將詞句抄寫到黑板上,或者幻燈打出,可是他們怎麼就是做不到呢?

開始講課了――

我的第一問題就是“請你談談你所知道的王安石。”教室一片靜默,沒有預想的熱鬧,後來連問多次後,黃恆才拿了一本參考書把王安石的生平唸白的一遍,差強人意地對付了過去,可是這依然不是我問題中的“你所瞭解的王安石”呀,依然是從別人的文本中得出的結論。這讓我很吃驚,對王安石的瞭解是這樣的蒼白麼?可是更讓我吃驚的還在後面呢!

看到同學們的為難,我只好把自己準備的資料用幻燈打出來,並簡單地講解了其中的一些詞句的意思。沒想到的是,講到“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中的“天”字時候,我隨口問了問“天”的意思,竟然無一人知道,這可是我在這個班不止十次地提到過的呀,但是事實是又是一片靜默,多方提示都無濟以事,偶爾幾個人説出自己的理解,都是風馬牛不相及,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心中已經感覺到這場課是失敗了,最後還是陸萍怯怯地小聲説對了是“自然”,但在這個小小的問題上我認為我已經是失敗的了。時間浪費了,下面重要的內容就要被擠兑壓縮了。

我問的第二個問題是,你能背誦王安石的一部作品麼?全班又是一片寂然,讓人心骨寒冷的寂然。同學們往日靈動的思緒似乎全部被凍結了,難道是有老師在聽課,怕出錯麼?看起來又不像。我退而求其次,希望同學們能記得王安石的一句也好呀,可是結果依然令我失望,有一個同學説了兩句,“不畏浮雲遮望眼,遠近高低各不同”;張冠李戴了,前一句是對的,後一句則是蘇軾的《《題廬山西林壁》了。這讓人哭笑不得。

就這樣磕磕絆絆地講下來,進入我這堂課的第三個步驟,就是把課文讀通,我以為學生有昨天晚上的預習和有一個早讀的時間朗讀,對這樣一篇文字並不很艱深的文章的讀通,應該是沒有問題(事後瞭解,今天這個班有5節課有老師聽課,除語文外,其他老師都是強調又強調地做了詳盡的部署,同學們本來就重理輕文,所以就自然根本沒有看書預習了),哪知道讀得也是不能盡如人意。就幾個斷句有問題的句子和幾個讀錯的詞語稍微點撥之後,我就進入了這場課最重要的階段,“請同學們把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的疑難問題,提出來供大家共同探討”,我感覺這樣做才能體現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課程教學精神。但結果依然讓我非常失望,在我不斷的啟發誘導下,也只是寥寥幾個人提出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問題,甚至有個別被點到了名字的同學站起來都不願意,以至於吱唔以對,真的不知道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40分鐘快過去了,下課鈴聲就要響起來了,可是同學們依然沒有任何哪怕是毫無價值的問題提出來。沒有問題提出,這種生成性的教學就不能順利進行下去,如果是平時,我當然會叫他們再看書,再個人體味、品讀課文,力爭讀懂而發現疑難,提出問題。但是這時候有專家聽課,不能一節課什麼都不解決,光看書吧,後面講得再精彩這堂課還是失敗的了。於是,我不能也不敢這麼做了。就這樣在不斷的激勵學生提問的過程中下課鈴聲響了,我環視整個教室,能夠按要求寫出問題的寥寥無幾,因此我只能最後要求他們課後把問題收集起來交我,下節課再來辯難析疑了。

走出教室,我感覺極度失望。這堂本以為可以上得很好的生成式結構的教學課是徹底失敗了。不用聽課的專家説,我心裏已經知道結果就是這樣的。聽了專家的點評,我對這堂課徹底失敗的原因更加明晰:

一是過高估計了學生的能力。本以為學生基礎差,但總會提問題吧,水平低的就提低水平的問題,淺顯的問題呀;哪裏料想得到,這個生物班學生的基礎水平之差已經超出了我所有的想象了,尤其是文學常識、古詩詞識記,今後需要惡補了。

二是同學們對這種自主式課堂教學方式還很不適應,師生始終有隔;加上前面已經上了二堂有專家聽課的課,大家進入了思維疲勞階段,所以參與學習的熱情大減。

三是本人對自主、探究、合作的新課程精神理解還不夠,尤其是在具體教學中的貫徹實施上還有不明瞭的地方;自主應該是在教師充分引導下的自主,還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解決了基本的文本閲讀問題後的自主?自主、探究、合作是有層次的,應該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採取適當的步驟,確立難易高低程度不同的標準來安排教學步驟,達成教學目的。

四是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不夠,這有待於以後的培養。學生對自主角色的認同感還待於實踐的磨礪才能明晰。

五是機械的理解新課程理論,尤其對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缺乏實踐的磨練。理論的灰色情調再次露出了他荒謬的悖論色彩,相信學生是主體確實是不錯的,但是一個做慣了奴隸的人陡然讓他做一回主人,當然會無所適從,甚至會鬧出許多笑話來的。老師本領再高,面對一班只是知道抱着手臂、豎起耳朵聽的學生,要將新理念貫徹下去,真是神話呀。本應該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學生自己把這權力拋去了,就是不提問題;因為他們沒有這個習慣。從國小到現在,當奴隸已經當成了習慣,要讓他們徹底改變這種習慣,多麼艱難呀。

這需要一個較長時期的適應,還要迅速改變教學只是應付各類排名考試的現實狀況,才可能改變這種局面。把課堂交給學生,我是操之過急了!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遊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閲讀、學習都有收穫。

有人説,“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遊褒禪山記》敍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通過記遊言志。文章因事説理,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遊記善於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並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遊記,實則説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説理。以説理為目的,記敍的內容只是説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敍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説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説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於一般的遊記。雖然一、二句也按遊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遊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裏,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記敍遊洞過程。一般遊記文章,都以敍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敍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敍遊前洞,着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遊者甚眾”;寫後洞,着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後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敍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遊記佳作。因一般遊記文章,進行敍述描寫之後,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歎,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遊山不能“極夫遊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遊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遊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敍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遊山,向我們説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遊山(準確説是遊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説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峯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説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遊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點,因事見理,説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裏,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僕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鑑意義。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3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遊褒禪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閲讀、學習都有收穫。

有人説,“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後詩是仿出來的。”這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遊褒禪山記》敍述作者和幾位同伴遊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過,藉此生髮議論,通過記遊言志。文章因事説理,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宋人遊記善於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並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敍議結合,前後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遊記,實則説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於一般的遊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説理。以説理為目的,記敍的內容只是説理的材料和依據,文章以記敍的內容為喻,生髮議論,因事説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使完美的表現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容和諧統一,具體説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於一般的遊記。雖然一、二句也按遊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遊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裏,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麼?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着文章記敍遊洞過程。一般遊記文章,都以敍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敍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敍遊前洞,着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遊者甚眾”;寫後洞,着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後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敍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遊記佳作。因一般遊記文章,進行敍述描寫之後,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歎,或議論,畫龍點晴。可本文作者到此結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着探究此次遊山不能“極夫遊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遊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遊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敍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遊山,向我們説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遊山(準確説是遊洞)的成功歸為四個條件,一是有志;二是有力;三是有物;缺一不可,四,當然還有難度:“險以遠,則至者少”。但是他最強調的是志。在物和力允許的情況下,要“盡吾志而無悔”。王安石這段議論,意義深刻,既説出了不怕艱難,勇往直前,領略險峯上的無限風光的人生態度。也説出了“盡吾志而無悔”改革決心。

總之,此文以遊山探勝而未能盡興為出發點,因事見理,説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處,要想到達那裏,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和足夠的力量,還要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還從僕碑文字的讀音情況,提出“深思慎取”的告誡,這對今天我們的治學、處世、創業,都有借鑑意義。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4

宋人好發議論,無論是吃飯喝茶,還是穿衣戴帽,亦或是遊山玩水,應該是特別是遊山玩水,總要考據本源,探究其理,因為他們尚理,所以很多的宋朝詩文當中無不透露一種理性的思考和智慧的閃光。王安石的《遊褒禪山記》,之所以成為流傳千古的名篇,不是在於他的遊記過程之暢快、風景描述之精彩,而是在於這篇遊記中透過記遊而引發王安石深入的思考:對人生處事的感悟,以及對治學嚴謹的心得。讀來真如和智者對話,啟人心智。

“記”是古代散文的一種體裁,產生於六朝時期,至宋時期,內容充實拓展,形式鞏固嚴謹。“記”可敍事、寫景、狀物,亦可抒發情懷抱負,闡述某些觀點。比如敍事的有《桃花源記》,寫景狀物的有《小石潭記》,既寫景又抒發情懷,闡述觀點的有《岳陽樓記》《醉翁亭記》等等,而《遊褒禪山記》就屬後者,符合宋人考據闡議之性。

《遊褒禪山記》全篇一共五段,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第一和第二自然段屬於第一部分,是記遊部分,第三四自然段是文章第二部分,是議論部分,第五六段是第三部分,補敍同遊朋友及寫作時間。本節課是第一課時,教授第一二自然段,我的教學設想是這樣的:首先是導語引入,介紹“記”的文體、作者及寫作背景,然後第一段採用串講法,由教師逐字逐句的講解重點的字、詞以及特殊句式,在講解過程中教給學生閲讀陌生文言語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然後第二段給十分鐘時間,由學生結合課下注釋以及原有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自己去試着理解和翻譯,或是同桌合作學習,然後找學生提問,説出自己學習後的困惑和不解之處,最後教師解答。

設想總是美好的,而現實又是另一種景象。本節課上完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總結反思:一是課堂當中時間的安排分配,除去課前演講、導入部分,時間已無多,再加之教師課堂的拓展,更有學生自學的時間又耗費不少,所以課堂略顯倉促,本想自學完讓學生提問,結果由於時間不夠,乾脆每人一句直接翻譯啦;二是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誦讀是必不可少的,那麼如何讀,讀多久,也是個問題;三是一節課上完,學生掌握多少,真正掌握了沒有,也就是所謂的課堂效率問題。針對以上幾個方面,在評課討論時,給出幾點建議和意見,針對第一個問題,學生自學可以放在課下,作為一種作業的形式來完成,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學情,於是想到前些日子中央一台播放的《劉伯承》中,有這樣一句話“戰爭中,時間、地點、任務、敵情、我情是謂‘五行’,‘五行’不明,必輸不贏”。我想課堂亦是無硝煙的戰爭,只有“五行”全明,這樣的課堂才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重難點突出,課堂時間也就有適當節約,課堂容量亦可加大;針對第二個問題,明確讀是必須的,可以在講前讀,講後作為總結亦可再讀一次,視情況而定;針對第三個課堂效率的問題,本節課重點的字詞句,可以在課堂上設置一到兩個檢測題,當堂檢測,檢查效果。

當然,有好的建議,關鍵還要看課堂具體的操作,不足之處在以後的教學中,儘量去彌補,使之更加完善。最後想到,文言文的教學還涉及一個“文”與“言”的關係,如何處理這二者關係,也是文言文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後多向其他老師聽課學習。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5

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漢語拼音教學儘可能有趣味性,與説普通話相結合,為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除了讓學生學會dtnl四個聲母,能讀準音,認清形;學習dtnl與單韻母相拼的音節;我還加了一條,培養學生學習拼音的興趣,又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年齡特點,重點抓學生的傾聽習慣的培養。

在教學dtnl時,我努力選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樂於被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力求做到有情有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學生學習拼音的飽滿熱情。

遊戲是孩子們快樂求知的源泉,本課的設計由摘蘋果遊戲開始,然後用編順口溜的方式進行本課教學,學生學習興趣濃厚。雖然在課堂中,有的學生有時的表現不盡人意,如紀律性較差,上課隨便説話,讀書寫字姿勢不正確等,但目前的課堂在我看來只能盡力而為,從實際看,在學生眼裏,沒有紀律概念,個別學生在課堂上走神,甚至我走到他面前他都不知道,我使出了渾身解數,也未見效。當然,這與方式方法關係甚大,怎樣想方設法讓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認真傾聽的好習慣,是我這一階段習慣培養的重點,因為我認為拼音學習就是一個從模仿到掌握方法的過程。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要充分運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在樂中求知,以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6

《觀潮》是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的課文。記敍的是一次觀潮的盛況,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的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後的景象,描寫了大潮由遠而近、奔騰西去的全過程,描繪出江潮由平靜到奔騰咆哮再到有恢復平靜的動態變化,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

這是新學期的第一課,我之前也做了充分的準備,畢竟很多學生沒有觀看過錢塘江大潮,為了更好的理解文本,我就找來錢塘江大潮的視頻和圖片資料,製作了課件,也佈置學生蒐集錢塘江大潮的資料,為學習本課做好充分的準備。下面我就談談上課的體會。

一、抓重點段,領悟錢塘大潮的“奇”。

在教學中,緊緊扣住“天下奇觀”這個詞語做文章,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錢塘潮的“奇”,以致更近一層理解“天下奇觀”。主要抓住課文的3、4自然段,引導學生體會,作者抓住描寫大潮的聲音和形態的變化的詞語,寫出了潮的氣勢之宏偉。如“隆隆響聲”、“白浪翻滾”、“白色水牆”、“風號浪吼”等,運用了比喻、襯托等方法直接描繪了潮水洶湧澎湃的景象。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通過抓住對觀潮者神態、動作的描寫,如“人山人海”、“昂首東望”、“人聲鼎沸”“又沸騰起來”等詞語,體會觀潮的人數多、熱情高漲,體會間接描寫的表達方法,感受大潮的奇特。

二、指導朗讀,感受雄偉奇特的景象。

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感悟文本情感的基礎上,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指導學生們自由朗讀,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接着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畫面,體驗錢塘江大潮聲音、氣勢的變化。重點抓住“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一句,為了突出錢江潮的壯觀氣勢,應該讀得稍快,強調出“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山崩地裂”、“顫動”等詞語。”然後播放錢塘江大潮視頻,使學生看到真實的情景,感受到大潮的雄偉壯觀。最後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受和理解,邊讀邊想象畫面,再讀課文,感受大潮的奇特。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感受祖國語言文字之美。

三、統領全文,學習表達方法。

教學時,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依“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後”的順序理解課文內容。重點理解“潮來時”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學生從大潮的聲與形的變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遠及近地觀潮。再讓學生找出由遠及近這一觀察順序的詞語:“遠處”,“過了一會兒”、“水天相接”、“向前移動”、“再近些”、“越來越近”。進一步驗證自己的結論。進一步引導學生髮現整篇課文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寫觀潮的過程,學生一下子就找到“早晨”、“中午一點左右”這些表示時間的字眼。本課結構清晰,語言優美,是一篇習作的好典範。

四、改進不足,完善課堂教學。

一堂課下來,感覺有幾個地方把握不好:

1.字詞的學習、理解過於粗略。由於是新學期的第一課,學生還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學習中,預習的不夠充分,對於自己不理解的詞語,懶得查閲工具書進行理解,對個別詞的運用、意思理解不到位,阻礙了對文本的理解。這個自學能力在四年級一定要培養好。為高年級的學習打好基礎。

2.學生的朗讀能力有待於提高。過了一個假期,學生有些懶散,讀書不積極,拖長音,不整齊。以至於個體朗讀也令人不滿意。通過指導,有所改善。以後還要加強訓練。

3.評價的方式單一。在學生髮言時,老師的評價方式過於單一,沒有更好的起到鼓勵的作用,以此激發學習興趣。以後還要多學習一些有效的評價方式,調動課堂教學氛圍。

新學期的第一堂課,有滿意,也有不足。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改進不足,盡力上好每一節課,讓學生有所收穫。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7

幾年前教科所饒晚霞老師中肯地警告過我:“你對課堂的時間分佈概念不強,入課慢。”沒想到幾年之後,我又再次犯了同樣的毛病。第一板塊,學生基本能理解並運用這些詞語。但該板塊教學,我足足耗去了十五分鐘,佔去了後面板塊的教學時間,造成了整個教學的失敗。

感受瀑布變化前的雄奇部分,學生抓住開課時朗讀的四字詞語以及具體的數字,談瀑布給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品讀比較到位,朗讀還算勉強為之。但是,因第一板塊耗去了太多時間,品讀變化後的句子時,已經臨近下課,我只得匆匆帶過。

第三板塊的補白練習,如果成功,應該是課的一個亮點,但因時間關係,也只有作為課後作業來完成了。

2、在信息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因學校條件受震,一直沒有重修,無法使用多媒體,也是本文教學一大遺憾。誠然,語文教學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但像這類課文如果採用多媒體,通過強烈的畫面對比,引發強烈的衝突,激盪思維,讓人深深震撼,進而為教學的成功做一定的鋪墊。而今天的教學僅僅靠學生朗讀想象畫面,以及教師的情境創設,無法讓學生直觀感受瀑布變化前的雄偉壯觀和變化後的形容枯槁。沒有強烈視覺衝突,學生感受自然不太深刻。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8

上完《古詩詞三首》我首先對自己的實際教學進行了反思,發現一節課下來自己的過渡語言單一,無法全面引領學生走進古詩文的意境,一節課執教兩首古詩容量大,總感覺學生理解得不夠透徹。

古詩的情感常常藴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意境,是創作者的審美體驗、情感與經過提煉、加工後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詩不同於小説,它不可能像小説那樣,按照生活矛盾發展的過程,鋪敍開去。詩人是從這一過程中截取幾個最感人的鏡頭,用跳躍含蓄的語言,創設出一種畫外有畫、言外有意、令人回味無窮的意境來表達審美體驗,反映生活本質的。入境,是讀古詩的根本,設計教學時我充分考慮了這點,但在實際教學時卻忽視對意境的描述和渲染,因而效果並不明顯,學生的理解也僅僅停留在淺層次上。在《鄉村四月》教學中我扣住文眼“才、又”,突出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計在於春”的啟示。如果此時我能有意識地對鄉村勞動場面進行一番描述,相信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很快感染氣氛,入情入境。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學生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詩人則用語言來繪色繪形。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從而使得詩情畫意融為一體。我在課堂上藉助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一幅幅美麗的鄉村圖畫,

再次反思自己的教學,的確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較深,生怕在課堂上講的不夠,卻忽視了對學生拓展的訓練,“廣積糧”的教學意識將我們引入另一片嶄新的天地。中國歷史悠久的古詩詞數不勝數,如何在國小階段達到一定的目標,靠的不是老師一首一首地講,而應該是有意識地將學生引入古詩詞的意境,鼓勵學生主動探索,主動閲讀,主動積累。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9

《歡慶》這首詩寫的就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一幅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領略課文所描寫的畫面,我想對於沒有任何形象積累的城市學生,相對來説,阻礙了學生對於詩歌所寫詩句的理解。而 “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社會,來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本課實現了三個 “開放”:向課前開放,讓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國慶的資料,不僅加深了對國慶的瞭解,而且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向課內開放,在課堂上引進國慶節的有關資料和詩歌中出現的自然景象圖片,以課件的形式出示,能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之內;向課後開放,為祖國媽媽準備一份生日禮物和祝福卡片的實踐活動,體現了課內向課外的延伸,能挖掘學生的潛能,發揮每個孩子的特長,又能培養孩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提高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對課文詩歌的語言感受和內化。

本詩的朗讀教學重在掌握好歡樂、喜慶的基調,用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朗讀,表現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們有朗讀的興趣,產生朗讀的激情呢?在教學時,除了讓孩子們看生動的影音資料外,老師進行示範朗讀外,我設計了讓學生進行詩朗誦。進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誦的方式吸引學生。

首先,我讓學生進行練習,先達到熟練,流利在此基礎上,才請了四位朗讀較好的學生上台,分給他們一人一句朗讀的任務,然後最後四句則是齊讀。在各自明白了自己的朗讀任務之後,我組織小組合作形式進行本詩的朗誦。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朗讀的快樂。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0

《大嘴怪》一課是本課是版畫系列單元中的一課,屬於造型·表現的範疇,學習方式為探究式學習,其教學重難點在於瞭解吹塑紙版畫藝術,掌握基本製作方法,並充分發揮創作性思維,運用吹塑紙版畫的技巧塑造自己喜愛的形象。使用兩課時來完成的,第二課主要集中精力去了解、認識吹塑紙版畫的用具都有哪些,在此基礎上學習吹塑紙版畫的繪畫方法和步驟,從課堂的教學效果和學生的作業反饋情況來看,教學的目標和要求達到,教學的重難點得到了突破,學生能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自學吹塑紙版畫製作方法、交流自學經驗、嘗試製作版畫、對比範作、相互討論、交流評價等方式,自行探討總結出吹塑紙版畫的創作步驟和製作技巧,並將之運用到實際創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與創新意識,提高了其自學能力和創造能力,促進其發散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符合美術新課標中“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理念。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能體現出探究式學習的基本理念,師生之間是一種主導與主體的關係,注重學生的參與,學習的過程,體現一種開放性的,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思維形態和創造經歷的情感體驗過程。在學習中,絕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之中,主觀能動性得到了較為充分的發揮,學生作品的完成情況也令人滿意。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1

倒數的認識是一節概念教學課,它是在分數乘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觀察乘積是1的幾組數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倒數,主要是為後面學習除法作準備的 , 在教學中,必須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以後學習分數除法掃清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這節課我主要圍繞“導入、探究、深討、練習、小結”這幾個環節進行。

在導入中通過一個小故事中的對聯,藉助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習之間的聯繫為切入點,由文字構成規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起學習興趣。讓學生初步感知“倒”的意思。這樣學生對馬上接觸到的“互為倒數”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在學生知道什麼叫倒數後,讓學生根據倒數的意義舉例,通過學生的舉例進一步理解“乘積是1的兩個數是互為倒數”這句話。同時讓學生説説你認為在“乘積是1的兩個數互為倒數。”這句話中哪幾個詞比較重要。然後根據學生的回答,理解:“互為”、“乘積是1”、“兩個數”。對倒數的定義作深入的剖析。

最後通過適當的練習,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求帶分數、小數的倒數一般先變形,再換位。並且讓學生小結出求倒數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小規律.在探討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研究出:1的倒數是1,0沒有倒數.

綜觀全課下來, 覺得整節課教得比較紮實,該傳授的時候做到了適當的傳授,練習也有層次感, 對於兩個特例“1”和“0”,教學中沒有專門由老師提出,而是在學生的深入思考中得出的,這就是學生學習的成果。自我感覺處理得較好。

學生的積極性在家長聽課當中也充分的得到了發揮, 平時不做聲的孩子當天也敢積極舉手發言了,充分的調動了孩子回答問題的慾望。

在設計中,感覺練習的設計還是缺少了難度,缺少了靈活性的題目,對“倒數”的運用練習設計不夠豐富。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2

對於國小生來説,運算定律的運用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於數學能力的要求較高,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運算定律的運用也為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一、加強數學與現實世界的聯繫,促進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本單元教材最明顯的特點之一就是關注數學的現實背景,從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來,到社會生活中去,體現了數學教學回歸社會、迴歸生活的願望。因此,領會教材這一意圖,用好教材,藉助數學知識的現實原型,可以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所學運算定律,構建個性化的知識意義。進而,憑藉知識意義的理解,也有利於所學運算定律的運用。

二、注意體現算法多樣化、個性化的數學課程改革精神,培養學生靈活、合理選擇算法的能力。簡便運算的思路會有很多,但是,只要把握“簡便”這個解題關鍵,正確、合理地使用定律、法則,就應該是正確的。簡便計算不僅要求學生能明確運算順序,正確計算,而且還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覺,能夠進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夠進行簡便運算的部分,併合理地進行簡便運算。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3

設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閲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

當小組代表的發言接近尾聲時,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都鬆懈了,因為片斷的高潮基本上已經過去。但今天孫燕燕這一組的發言確讓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的鼓氣了掌聲。孫燕燕因為是一個女孩,她發言的聲音相當小,當她讀完本小組的傑作後,全班同學都沒有聽清楚,這時這個女孩顯得很靦腆,也相當不好意思,於是我叫她再讀一篇,可是全班同學依舊沒有聽清楚,這時我把她所寫的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了一遍,頓時,所有的同學鴉雀無聲,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於是我再次朗誦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樣留芳香於人間,卻能留清白於教室”。全班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4

精讀品讀這一環節我都是以多媒體圖片引導學生思考,出發點在於讓對遠古生物並不熟悉的學生能夠在看圖識文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因為這個班級的學生基礎普遍比較差,我在提出問題後只請幾位能説出答案的學生談了理解和感受,忽視了大部分不能回答上這些問題的學生,如“冰冷的骸骨”、“平凡的真理”、“裹藏”等語句的品析,學生是難以獨立回答完整的,在這裏我沒有讓學生髮揮想象,翻閲資料,獨立思考,最終都以多媒體出示參考書答案作結,導致大部分學生只知道作好筆記來應付作業和考試,也失去了思考的動力和興趣,這也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

這一點在評課中經過幾位老師的指正,我意識到以後課堂問題的設置要有取捨,有梯度,(課後的題目可以參考採用,不一定要自己追求每一節都有一個問題,要學會取捨,有重點)難度高的問題讓基礎好,能力強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而難度中等或較低的問題就留給基礎比較差,認知和思考能力也比較差的學生去思考回答,讓學生多想多説,重視課堂“生成”的問題,在學生講的基礎上作相應的補充,讓課堂真正活起來,這樣也落實了新課程標準中“最近發展區”的理念,讓每位學生都能“挑一挑,摘桃子”,成為學習的主人。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5

這節語文課失敗了,失敗在整節課學生按部就班,隨着老師設計的教學環節,在問答之中度過了45分鐘。

這節課的教學層次還是清晰的,但是每個問題的提出有點為設計而設計,在實施過程中並沒有能很好的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我們在子課題“激活語文課堂教學有效途徑”的探究中學習到很多激活課堂的措施,但是在再實施的過程中,雷同的措施並沒有能很好的祈禱相似的作用。在現實教學中尋找激活課堂的源頭,也就成為下一階段探究目標。

要讓理論在實踐中完美體現,我想一定要關注以下因素。

1、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決定了他們的接受能力。在課堂中許多問題為了顧及課堂的完整性而設計的,學生在理解的過程中就會走模式化道路,而失去自己獨特的體驗感受。

2、教學文本的不同決定教學評價的差異性。在現實課堂中,教學評價還沒有形成體系,學生不清楚學習的標準就會破壞課堂的整體性。但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評價體系非一朝一夕可形成的。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找到激活課堂的源頭,讓學生在自由的氛圍中快樂學習。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6

當然也有不足,感到遺憾的地方有:

第一,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應讓學生把平時學過的方法自覺地加以鞏固運用,應體現以自學為主,可是在教學中我自己講的還是過多,過細,過詳,課堂上不敢放手,不相信學生,以至於閲讀課文和略讀課文沒有太大的區別。

第二、注重了對文本的理解,情感的領悟,可忽視了對寫作方法的傳授,雖然課中也照顧到了,但只是隨機地提了一下,並沒有當做重點來講。新課程教學講究人性化,講究學生情感的體驗,但作為高段語文除了對學生進行必要的人性滲透,進行一些必要的語文知識與常識的學習同樣重要。

第三,教學中,學生的提問面面還是有些窄,雖然每一次都自己提醒自己要給每一個學生機會,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表現和展示的機會。無奈課堂上總是幾個尖子生表現活躍,手舉得高高,而後進生又偏偏能躲就躲,能避則避,萬不得已被叫起來又是支支吾吾半天説不上一句話,為了時間和進度只能讓他坐下。

記得有人説過:“上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總想追求完美的課堂教學,不想給自己的課堂留下一絲的遺憾,可結束後,總有這裏那裏覺得遺憾。忠實地記錄下自己一堂課後的感受,願與所有的語文教師共勉。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7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作為書法作品,歷來為人推崇,被尊為“墨皇”,亦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其實,作為入選教材,文章也是文辭優美,識見高遠,至今膾炙人口,熠熠生輝。而作為一篇文言文來教學,如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妥善處理好文言關係,打破傳統機械的先“言”後“文”教學模式,卻值得探討研究。我的這節課是《蘭亭集序》的第一課時。主要學習內容是文章一二兩段,解決的是三個問題:一是瞭解作者及其創作的緣由,瞭解書序的相關知識;一是掌握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一是體會作者的感受及寫作的特點。

本節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感覺到一節課下來,學生的學習情緒沒能調動起來,課堂氣氛不是很好,原因當然有很多,有學生預習不夠,導學案完成情況比較差;也有我自己備課上的問題,比如在解決字詞這一塊學生就很被動,感受作者的的感受的時候也不夠深刻。

基於此,於是我參照新課標精神嘗試改變文言文教學思路,從由教師講解變成讓學生誦讀,從重視翻譯到重視感悟。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去讀,多讓學生去説去感受。

首先加強誦讀,多讓學生自己去感悟,適當時候才做點撥。

第一遍聽讀: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讀錯誤。勾畫出自己有疑問的字詞,讀完後討論。

第二遍自讀:自由誦讀第一自然段,讀出自我體驗。

第三遍誦讀:齊讀,從每一段中找出一個字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遍悟讀:帶着感情誦讀,在朗讀中分別體現出歡樂、痛惜、悲傷的感情。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歡樂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為何而悲?

採取誦讀的教學方法後,我發現,許多過去需要講解的知識在誦讀中就解決了。在誦讀中去感受“信可樂也!”“豈不痛哉!”“悲夫!”三句話中的情感就跟自然了。“文章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終身受益不盡。” 誦讀是文言文學習的金鑰匙。

其次我更加強了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的訓練,比如以填表格的形式完成一二段內容的教學,並對其進行了分析和總結,還讓學生自己在本節課結束前總結歸納重點字詞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變為自動學習,這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體會到“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我想:只要我們教師能夠逐漸培養起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就一定能將古文課上得有滋有味,在以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實踐探究更實用的方法。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8

《女媧補天》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一篇神話故事。文章清楚有序地描繪了生動逼真的自然災害場面,想象奇特豐富。我通過查閲資料得知本文教學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通過閲讀受到我國曆史文化的薰陶,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二是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40分鐘的時間,要把這兩個目的達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課堂中我採用了師生角色互換的辦法引導學生學習,收效甚好。

師生角色互換就是老師不再是“教”,而是“導”,學生不再是 “聽”,而是跟老師“講”,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教學中,針對“感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豐富的想象力”這一目的,我這樣提問:“我查閲資料,聽説《女媧補天》這個神話故事想象力非常豐富,可我就是找不到體現想象力豐富的語句,請同學們幫我找找,跟我講講好嗎?”學生頓時在小組內沸騰起來。幾分鐘後,我到學生中找個位置坐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上台來“教”我。有的小組説天出現大窟窿後的情景描寫想象豐富,讓人感到恐怖;有的小組説女媧尋找五彩石的內容想象豐富,體現了女媧的辛苦;有的小組説女媧冶煉五彩石的部分想象豐富,展現了女媧的強大神力……

針對“感受女媧為了拯救受苦受難的人民大眾不怕危險、不怕困難的精神”這一目的,我問:“女媧為了拯救水火中的人們,他做了哪些事呢?誰講給我聽聽?”學生們先是一片寧靜,然後舉手高呼:求雨神下雨滅火,造船救人,找五彩石……

我接着説:“女媧做這些辛苦不?”

“辛苦。”學生們異口同聲。

“從哪些地方知道辛苦的?”我搔搔後腦勺。學生都笑了。

片刻,學生爭着舉手,有的説求雨神不容易,有的説找五彩石忙了幾天幾夜,有的説煉了五天五夜……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學生學習積極性高。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19

《故鄉的小路》是國小五年級教材中的一首歌曲,表現了對故鄉濃濃的思念,學生沒有這方面的親身感受,怎麼樣讓學生“唱好”這首歌曲呢?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我抓住以下幾點進行歌曲教學。

一、節奏

這首歌曲與以前所學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時存在兩種拍子,這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變拍子。我想讓學生自己發現,於是在初聽歌曲的時候,利用節奏遊戲,我跟着歌曲拍節奏,讓學生模仿節奏,然後讓學生説出節奏型有哪些不同?最終,大家發現兩種拍號在歌曲中是以小節交替的形式出現的。(抓住這一點,讓學生明白節奏的反覆性)與此同時,老師彈琴,學生來伴奏,幫助學生熟悉歌曲,更好地把握這種結構上的相同性,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礎。

二、歌曲的意境

因為歌曲中樂句很相似,很多同學在歌曲演唱過程中都唱得沒有什麼變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現。我先讓孩子們將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敍述,後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後半段。但是,後半段的這兩個樂句在演唱中力度也是不一樣的。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區別不同的力度?

我先讓學生用朗讀的方法體驗文學朗讀中的高潮。我先朗讀,學生跟讀,有些同學的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弱,有些同學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更強,他們都有各自的理由:先強後弱,能更好地表現這種對故鄉的意猶未盡的思念,先強再強,表現自己對故鄉無比強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見解,接着説:“同學們,剛才是我們在朗讀中的處理,音樂中的高潮不一樣,它必須藉助旋律來表現。我們想一下,歌曲高潮處的旋律有什麼樣的特點?怎麼樣的旋律才有助於我們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情?我們再來看這兩個樂句的旋律,你聽一聽,想一想,怎麼樣的處理能更好地表現這首歌曲?最終,在我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一致認為先強後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創編活動

這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創編歌詞,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小組合作精神。

通過這節課,學生都參與活動,而且每個小組都表現的很好,表現了團體的力量,難點、重點在遊戲中已經突破,瞭解變換拍子並能創編,我通過小組接唱、創編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反應能力。

這節課,讓我們都明白了唱好一首歌曲的不容易,但也知道了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樂於思考,多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小組合作,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我們的歌一定會唱得更好,更動聽!

/4拍,D宮調式,全曲共分為兩樂段。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0

在《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教學中,我組織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集體交流了小燕子三次去菜園觀察發現冬瓜和茄子的三個不同之處,教案中接下來的一個環節是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突然,有位學生站起來説:"老師,冬瓜和茄子還有不同的地方。"一時,下面就有另外幾位小朋友"響應"。説實話,我在備課時沒有往這方面想過,十分驚喜學生的發現。於是,我鼓勵小朋友們大膽地説,他們興致勃勃地説出了許許多多課文中沒有介紹到的知識,如:"冬瓜的花是淡黃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冬瓜的葉子像手掌,大大的,茄子的葉子橢圓形,小小的;冬瓜有細細彎彎的藤,而茄子沒有;冬瓜的皮硬硬的,茄子的皮軟一些,而且很光滑……"我聽了興奮地説:"你們説的這些不同之處小燕子還沒來得及發現呢,如果燕子媽媽再讓小燕子去觀察,實踐,它也一定能發現的。"

我就讓學生小組討論,可以仿照文中的對話續編童話故事,喜歡錶演的小朋友可以分角色演一演。教師巡迴指導,對有困難的小組巧妙地幫扶。後來彙報時,學生説得津津有味,表演得活靈活現。雖然後面的教學任務無法按預定課時完成,但這種師生互動中的即興創造,超越了目標預定的要求,活躍了學生思維,鍛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培養了創造想象力,使學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1

《香香的被子》是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它以現實生活為基礎,語言通俗易懂,情節簡單,符合幼兒的認識水平,富有教育意義,易於幼兒接受。而且故事貼近幼兒生活,知道曬太陽的作用。活動通過故事小動物曬被子,瞭解曬被子的好處,讓小朋友瞭解冬天太陽的温暖,知道冬天要勤曬被子。活動中幼兒願意跟着老師學説故事中的角色對話,喜歡在陽光下做活動。在活動引入部分,我讓幼兒説説外面的太陽怎樣?照在身上有什麼感覺?幼兒一下子就説出了暖暖的。然後我讓幼兒觀察圖片上的有什麼動物?在幹什麼?我沒想到楊坤一下就看出來了,説他們在曬被子,還説媽媽也要曬被子的,曬了以後軟軟的,暖暖的,還説香香的,我説那是太陽的香味。

在故事講述時,幼兒聽的很認真,很快知道故事裏的三個主人公的大致的對話,瞭解了松鼠蓋的被子就是他的大尾巴,孩子們感到很好奇。還知道了單詞“暖暖的”“香噴噴”“鬆軟軟”我也讓幼兒嘗試跟着老師講故事,説説主人公在裏面的對話,有些幼兒還是樂意説説的。但有些幼兒只是聽不願講。通過活動幼兒對於曬被子的好處掌握的還是比較好的,知道被子放久了,上面會有很多細菌,要讓太陽公公消滅它們。曬過的被子蓋着更舒服,會睡得更香。我還進行了延伸活動,讓幼兒説説還知道什麼東西也要在太陽下面曬曬?幼兒有的説老師經常幫我們曬鞋子、有的説衣服、有的説褲子、襪子等等。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2

如何讓學生學好文言文,我認為應把好四個關,即“讀”“譯”“賞”“用”,但怎樣讀,如何譯,如何引導鑑賞和運用,需要提煉有效的方法。本課教學設計運用“斷句朗讀”和“口譯朗讀”兩種方法通讀全文,突破傳統“教師譯,學生聽”,“盲目讀,收效微”的弊端,對訓練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有積極的作用,同時省時省力,為學生所接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教材學習的重點,也是指導學生學習鑑賞的範例。

設計中,注意處理學法指導與教材的關係,力圖突破傳統的唯教材論、唯知識論,重在學法的指導,學生的學習成果從學法嘗試中獲得。最後的作文設計, 目的是引導學生積累寫作材料,養成學以致用的習慣,克服傳統教學讀寫分離的弊端。另外讓學生們根據課內課外對諸葛亮的認識和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觀,對這個歷史人物進行評價,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們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教學過程中不足的是臨場點拔不夠到位,鑑賞分析和知識點的落實尚不能自然有機的結合,教學的空間拓展不夠。還有就是師生互動這個環節沒有展開好,主要是學生沒有積極的配合,這是失敗的地方,以後在這方面自己要多下一些功夫。

成功之處,自己在授課的過程當中,還是能積極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和主題,以及本文的寫作特色,對文章中的重點句子也都掌握。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3

我的這節課是人教版第五冊的內容《可能性》,主要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事情發生的不確定現象。瞭解有的事情是可能發生的,有些是不可能發生的,還有些是一定發生的。

這節課我想要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體現玩中學的教學思想。

由於學生年齡小,認識事物比較直觀,我就安排非常生動、直觀的教學活動,使學生參與其中,感受樂趣,同時也在學習知識。在這節課中,可以看到整節課學生幾乎一直都是在玩,玩的非常開心,在玩中不斷的發現,不斷的思考。雖然老師沒有更多的講解,但是對知識的理解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卻都達到了。

二創設情境,讓情境貫穿始終。

在教學中,設計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參與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必要的。

在這節課中,我就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以學生平時喜歡玩的撲克牌導入新課,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緊接着又以平時學生喜歡的電視節目非常6+1中砸金蛋的環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猜寶盒的活動中體會事件的可能性及可能性的大小,之後又讓學生帶着要求去摸球,進一步鞏固對“一定”“不可能”“可能”的認識。

三注意學以致用的思想。

學有用的數學是新課標的要求,讓學生能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使學生感受到自己所學的知識能夠在現實生活中得到應用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培養孩子自覺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我又選取了生活中的幾件事讓學生進行判斷。

不足之處:

教學的梯度體現不明顯。第2個遊戲如果放在最後就會更好些,因為設計這個遊戲的目的就是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為下節課學習可能性的大小打下基礎。本節課還有不足之處的是教師,可能是我的經驗有限,應變能力較差,學生表現的那麼好,老師表揚鼓勵的話不到位,沒有一份獎品獎勵給他們,這也是我以後要學習和注意的地方。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4

亡羊補牢是一個成語故事。講的是一個養羊人丟了羊,開始不在意,後來羊又丟了,最後補好羊圈不再丟羊的故事。它告訴我們: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本文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説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這節課我的教學環節簡練清楚,根據這個寓言故事題眼“亡”、“牢”容易產生歧異,引導孩子讀故事,探究字意,探究“亡”、“牢”字意,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台,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藴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這種探究學習在此運用自然而高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學生既學會了解了寓言故事,又讀懂了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使寓言學習的目標得到有效落實,又讓學生很好地掌握了寓言學習的方法,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一同清晰地教給了孩子

不足之處是這節課上我沒有實現探究性學習,整堂課上提出的問題比較瑣碎,沒有去挖掘有價值的問題進行討論,我想這和我自身有關係,因為怕在課堂上問題沒有提到位,學生無法理解。今後教學中我要多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越做越好。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5

生字詞的教學是閲讀教學、習作教學的基礎,也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個板塊。如果生字詞的教學不過關,語文素養的提高、情感的薰陶都是紙上談兵、空中樓閣。低年級的字詞教學更要抓好、抓實,使學生在學字、學詞的過程中學會掌握字詞的方法,形成能力,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有主動識字的願望。

課標中指出:“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兒童的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在識字教學中,教師就要發揮組織者、引導者的作用,設計合理的教學流程,幫助學生創設學習的情境,讓學生在已有的生活經驗、原有的知識水平上自主的識字。教生字,教師常用的幾個環節:讀文圈畫生字——帶音讀生字——去音讀生字——理解生字——識記生字——擴展運用生字——讀文鞏固生字。這幾個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認知由淺入深、由難到易、由形象到抽象的規律,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髮展水平,即感知——理解——記憶——運用。各個環節的操作教師注意把握節奏、關注學情、啟迪思維、調動情感,做到張弛有度、富有情趣。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6

課文就是這樣,通過寫唐代名相狄仁傑公正護法的故事,謳歌了他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崇高精神。身為一名大法官,他明察善斷、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在他公正護法的行為背後,我們體會到了他對朝廷的忠誠,對人民的關愛,體會到了他那正直而偉大的心靈。難怪他會成為朝野推崇備至的斷案如神的大法官;難怪人們會集資立碑頌揚他的功德;難怪他能成為一代名相,深得武則天的倚重;難怪他病故後,武則天會悲聲歎息,廢朝三日以示哀悼。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驕傲。

遊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篇27

歌曲《小酒窩》是一首由四個樂句構成的兒童歌曲,曲調富有濃郁的民族風格,旋律歡快、活潑,歌詞生動、富有童趣,抒發了生活在温馨家庭中孩子甜美歡樂的心情。歌曲運用了富有彈性的頓音演唱效果,展示歡快的情緒,刻畫了一個長有小酒窩、甜美歡笑、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

我在歌曲教學中首先通過範唱讓學生對歌曲作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並要求學生運用優美悦耳的聲音來表現歌曲中兒童活潑、可愛的形象,學生在對歌曲的學習過程中也較好地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對這課堂的反思有以下兩點:

第一,歌曲中的第三樂句中有四小節空拍,我只對學生初步講解了一下,可學生掌握得不是很好,有部分學生注意到了,但卻沒有通過聲音好好表現,使得歌曲缺少了一些活潑,可愛的形象,這時我注意到,但講是不夠的,所以我範唱一句加入休止符和一句沒加休止符的旋律,讓學生認真聽,説説哪條好聽,並説出理由,這樣既提高了學生審美能力,又讓學生更明確地把握住了歌曲的風格,讓學生進一步捕捉歌曲的情境,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情感。

第二,在演唱這首歌曲時,學生流露出喜悦之情,同時也很激動,所以有些男生易“喊唱”。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讓學生想象如果此時這首歌曲唱給爸爸媽媽聽,用什麼樣的聲音才能讓他們用輕鬆的心情來欣賞呢?這樣學生們就明確了自己的演唱方法,改變了“喊唱”的不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