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湖的反思總結(精選19篇)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

今天上了一節二年級的音樂地方課——鄂温克民歌《大雁湖》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精選19篇)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以問好的形式導入,讓學生們學會一句鄂温克語“xi bai si mi xi nie”祝你快樂。再介紹鄂温克族的風土人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欣賞歌曲伴奏,讓學生們聽歌曲伴奏並加入打擊樂器串玲。使學生們反覆的聆聽歌曲,從而熟悉歌曲的旋律。然後通過師生接唱、生生接唱、學唱歌曲。通過手勢、對比解決教學難點“啊哈嗬”的節奏。之後通過幻燈片出示大雁湖的美麗景色,讓學生們帶着對大雁湖的喜愛之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通過本課教學,自身感覺還有以下不足之處:

1、沒有完全調動起學生們的情緒,沒能讓他們完全的沉浸在樂曲柔美的氛圍中。應先創設情景,讓孩子們置身於優美的大雁湖當中,讓孩子們隨音樂自然的晃動,感受音樂的美。我想效果會好一些。

2、讀歌詞時,沒有讓學生隨伴奏按節奏讀,只是簡單的按節奏讀一讀。所以導致後面學習歌曲的時候,第一句的節奏,唱的不準確。

3、在學唱歌曲時,應先慢速隨琴學唱,熟練後再加快速度演唱。我沒有讓學生們隨琴提速演唱就直接隨歌曲伴奏演唱了,導致學生第一遍演唱時跟不上伴奏。這也是我課堂掌控的不是很好,備課時已經想到了,可一上課還是出現了問題。所以還是要多磨多練啊!

4、課堂上激勵性語言比較生硬,這也是我上課以來一直存在的問題,希望能通過今後的努力,加強這一薄弱的方面。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2

四年級下冊第三課《大雁湖》,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在導入部分,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給學生表演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接着帶領學生學習蒙古族幾個簡單的舞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也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歌曲前,我讓學生一起來分享自己收集到或者瞭解到的心目中的蒙古族是怎麼樣的,在這一環節中很多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通過視頻、圖片瞭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好的為後面學習歌曲作鋪墊。在學習歌曲中,從朗讀歌詞到歌曲演唱再到表演,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暢,在最後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表現蒙古族人民豪放激昂的性情,同時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

創設表演環節。通過上本節課,我覺得在教學中存在很多不足,歌曲的難點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得不夠好,有些學生唱得不準,如果能帶學生一起畫拍子來唱幾遍,應該會更好。整節課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了其中,有小部分學生不夠積極主動,也許是 缺乏勇氣和興趣,我想以後要多想點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培養他們的膽量。還有就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不明顯,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3

在教學過程中,首先以問好的形式導入,再介紹鄂温克族的風土人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着欣賞歌曲伴奏,讓學生們聽歌曲伴奏並加入打擊樂器串玲。使學生們反覆的聆聽歌曲,從而熟悉歌曲的旋律。然後通過師生接唱、生生接唱、學唱歌曲。通過手勢、對比解決教學難點“啊哈嗬”的節奏。之後通過幻燈片出示大雁湖的美麗景色,讓學生們帶着對大雁湖的喜愛之情完整的演唱歌曲。

通過本課教學,自身感覺還有以下不足之處:

1、沒有完全調動起學生們的情緒,沒能讓他們完全的沉浸在樂曲柔美的氛圍中。應先創設情景,讓孩子們置身於優美的大雁湖當中,讓孩子們隨音樂自然的晃動,感受音樂的美。我想效果會好一些。

2、讀歌詞時,沒有讓學生隨伴奏按節奏讀,只是簡單的按節奏讀一讀。所以導致後面學習歌曲的時候,第一句的節奏,唱的不準確。

3、在學唱歌曲時,應先慢速隨琴學唱,熟練後再加快速度演唱。我沒有讓學生們隨琴提速演唱就直接隨歌曲伴奏演唱了,導致學生第一遍演唱時跟不上伴奏。這也是我課堂掌控的不是很好,備課時已經想到了,可一上課還是出現了問題。所以還是要多磨多練啊!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4

《擺的研究》是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的第六課。學生在上一堂課中對擺進行了研究,得出了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相同的結論。但是在實驗中也發現在相同的時間內,有的組擺擺動得快,有得組擺擺動得慢。這節課就上堂課留下的這個問題進行探索研究。

本節課的一開始,我先讓學生觀察兩個不同的擺(擺繩長度不同、擺錘不同)的擺動,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這兩個擺的擺動速度不同。五年級的這班學生在課堂上觀察得比較仔細,有的學生還提到其中一個擺擺到後來方向發生了偏轉。真是一羣很棒的孩子!根據學生提到的這些觀察結果,我及時的引出本堂課的研究內容。應該來説本堂課的引入部分還是比較成功的,孩子們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5

這堂課超出原先設計,學生自由討論,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精彩的發言出乎我的意料,讓我驚喜不已,我看到了學生潛能的如花綻放,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激情點燃。是的,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學生是具有獨立人格、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能夠自主發展的學習主體。

教師要“無限相信學生的潛能” 。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強調讓學生處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表達”和“自由參與”。教師應當營造一定的讓學生得到充分施展才華、放飛自由心靈的空間。新課程改革倡導的教師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參與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佔有者轉變為知識的動態研究者。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6

鑑於第一次試教之後引發的種種思考,我又回答最初,回到經典誦讀這四個字上來。關於經典: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再看我選的上課內容《遊子吟》和《遊子詩》絕對算得上是經典,對於兒歌《媽媽的愛》和最後歌曲《媽媽頌》是不是經典這個有待考量。誦讀就是指讀出聲音來,誦讀詩文。可見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

為了突出經典誦讀的主題,第二次備課在第一次的基礎上加進了平仄和吟誦,我把整節課分成了讀、誦、吟三大部分。從學生自由讀,熟悉詩文到現代的朗讀詩歌和古人的誦讀詩歌,最後到吟誦,把《媽媽的愛》這首兒歌刪掉,內容讓看似刪減了,步驟上看似清晰、明瞭了,實則依舊是十分繁瑣,讀和朗讀還有誦讀的環節明顯重複,導致第二次試教整節課拖了8分鐘,原因在於我捨不得丟下那些我認為熱鬧的,繁華的部分,以至於整節課情感依舊很濃,語文味依舊很淡,捨棄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在自己的內心,難在習慣了繁華卻要回歸本真。痛定思痛,在歷經兩次試教之後決定開始忍痛割愛,大刀闊斧地——刪!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7

這是四年級下學期課本中的一篇閲讀課文,通過寫父親克服各種困難在山地上修建菜園的事,體現父親執着、頑強,遇到困難不言退,不服輸的品質。而這也是需要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領悟學習的教學重點。教案中,我設計了:走近菜園——看到誘人的翠綠;走向父親——看到父親的菜園;走進菜園——看到父親的精神,這樣循序漸進的三個教學環節,從對文字的理解,逐步深化提煉,引申出其中藴涵的可貴精神。

以下是我教學本課後一些感受:

一、課堂容量需適宜。這節課的設計我還是考慮到三十五分鐘的教學時間,對於課的容量反覆修改了幾遍。課上完後,自己還是感覺因為內容量大,導致某些環節處理的不夠細緻,特別是與學生交流的時間不夠充裕,讀的時間也無法充分的保證。對於篇目比較長的文章,能夠在一節課的時間內比較麻利的處理完,我覺得還是有些困難。對於理解接受能力較差的孩子,還是很困難的。這也給自己提了個醒,設計內容一定要有針對性,寧缺毋濫,簡潔明快。

二、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有待全面提高。從課堂上學生的總體表現來説,喜憂參半。有一部分孩子的口語表達能力提高很快,積極性也高。相對的另一部分孩子的表現則不盡人意。我想這可能也與自己平時在課堂的訓練中忽視這部分不太愛表達的孩子有關。在今後的課堂中,與學生間的口語交際訓練得加強,爭取大面積的提高孩子的説話能力。

三、加強對學生閲讀能力的培養。課堂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閲讀理解能力方面差距還是不小的。特別是很多孩子的表現是很被動的,在教師的引導下是一個樣,自己學習的效果又是另外一個樣。閲讀理解方法的指導還需進一步總結提高。除了教師的引導要有方法外,學生自學的手段方法也要進一步規範。防止學生脱離教師這根枴棍就會站不穩或摔跟頭。

從講台走下來,我覺得需要總結的東西很多,一方面是針對於這節課的,更多的是對於自己在平時的教學中反映出來的很多紕漏,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尋找有效的解決辦法。我想這比單純的評價一節課的優劣要有意義的多。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8

文章記敍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八位志願軍戰士在防炮洞裏,當生命受到飢渴的威脅時,卻捨不得吃完一個蘋果的感人故事。因為故事發生的時代離學生生活實際較遠,學生與文本之間存在着距離。但作為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獨立預習、一定的閲讀基礎和查找資料的能力。因此,我在課前佈置學生查閲有關抗美援朝的資料及英雄事蹟,瞭解課文的寫作背景後,再帶領學生觀看了電影《上甘嶺》,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做鋪墊。

教師的任務不僅在於教授知識,更重要的還在於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激勵、喚醒和鼓舞,讓學生有深刻的情感體驗,並昇華情感。我一直認為:“要使別人感動,首先要感動自己。”在課堂上,老師對氣氛上的渲染和對學生的引導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在課前就作了充分的準備,除了反覆品讀課文外,還查找了上甘嶺戰役的相關資料,然後我認真看了三遍《上甘嶺》這部影片。讓自己身臨其境地感受了在上甘嶺戰役中,戰士們的頑強和偉大,併為之深深地感動着。因此,我在設計情境導入、激趣引導、朗讀鼓勵和小結過渡時,都帶着煸情的語言,讓學生能隨着我的導入過渡講述時走進了當時情境。這樣學生們自然就能跟着我的引導走進文本。

這篇課文的內容雖然較淺顯,但時間跨越較長篇幅也較多。如何在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中抓住文章的主線,走進文本,深入到戰友們心中去用心體會,與作者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情感得到昇華,從而領悟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戰友們團結友愛的深情厚誼和舍已為人的崇高品質,是我在設計第二課時教學任務的重點。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9

1、在出示課題教學“溝”這個字的時候,我問學生這個字和我們學過的什麼字比較像。有一個學生説到“釣”,我當時急着出現“鈎”,便把上糾正了。後來想想,那個學生的語文能力還算班裏非常好的學生,她都説成了“釣”,説明沒有區分好“釣”和“鈎”。那麼,可能班裏還有一部分學生也不能正確區分這兩個字。當時,雖然課件上沒有打出“釣”字,但是既然學生混淆了,還是應該抓住這個生成點,在黑板上寫一寫。

2、在教學“五光十色”的時候。為了讓學生理解這個詞語,我問了一個問題,“五光十色”能不能換作“五顏六色”。當時學生的反映是楞了一下,有個別學生説不能。但是也説不出個所以然,可能是覺得老師這樣問,應該答案是否定的吧。他們在揣摩我的答案。但是經過師傅的提點,我也恍然大悟。其實“五光十色”和“五顏六色”都可以形容葡萄,甚至其他形容顏色的詞語也可以用,只是課文中的“五光十色”最貼切,因為它還寫出葡萄的光澤。這兩個詞只能説哪個更適合,而不能説哪個能用,哪個不能用。回想一下,課堂上其實有些學生是覺得“五顏六色”是可以用的。當時我應該讓學生説一説有哪些表示顏色的詞語,然後帶到句子中讀一讀,感覺一下,再通過圖片的觀察,學生就能明白“五光十色”是最貼切的了。課堂上也不用繞很大一個彎路了。這樣,也能夠滲透一個寫作的方法,有時候同時可以用多個詞語,這時候就要選擇一個最貼切。

3、在隨文學習“新疆”、“吐魯番”、“葡萄溝”時,我出示了一張中國地圖,把這三個地名打在地圖上。這個時候如果學生再齊讀一遍,那麼學習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看來,要讓課堂上得紮實,光有預設還不夠,還要隨着學生,隨時生成。這樣的功夫,還需要我不斷磨練。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0

這節課的設計,我定位於學生,以學定教。讓學生通過讀文,提出不理解的詞語或句子,然後從學生的問題入手,通過讀文、感悟、動畫、遊戲、體驗等形式理解課 文,突破難點。這個學期,我着重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讓學生在課前認真地做好預習,學寫批註,把理解的詞語和句子的意思寫在旁邊,讀後的感悟寫下來;不理 解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在旁邊打上“?”,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這節課的展示,已經顯示了成效。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有價值的問題率較高。 有的學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課文的問題所在,如“聲音的波紋是什麼樣的?”、“波紋碰到河岸,又一圈圈的蕩回來”是什麼意思?“回聲到底是怎麼回事”等,這 些問題的提出,也説明學生用心去讀文了。

課開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導入,這時學生只能籠統地説出是回聲想象。在學完課文後,我又讓學生通過小明媽媽的角色轉換,告訴小明回聲到底是怎麼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們口述時,如果學生把“石壁”一詞換成“大山”,説明學生真正地瞭解了回聲,達到了落實的目的。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1

成長是一個多麼值得人期待的過程,多少腳步會因此變得堅定,多少夢想會因此得以實現,可他們竟然不願意!這一個又一個斬釘截鐵的“NO”讓我沉默了,這就是我們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嗎?他們在課堂上對成長看似深刻的理解,難道只是紙上談兵嗎?在這些衣食無憂的孩子身上,責任和勇敢跑哪裏去了?無私和奉獻又藏哪裏了?難道他們真的是一羣貪圖享受的寄生蟲嗎?我一時語塞,腦海中穿梭着一個又一個似曾相識的畫面。多少次上學的時候看見家長們給孩子拿着書包,放學路上自行車、麪包車、轎車望眼欲穿的等待着自己的孩子。回到家後,滿桌的美味佳餚等待着滿足孩子們飢餓的嘴巴。看看這些連自己衣服不洗,被褥不疊,更別提拖地、洗碗的嬌孩子們,是不是我們大人本身給孩子的太多,太多了?把錢、時間、愛全都給了孩子,該給的給了,不該給的也給了,卻從不從他們身上索取什麼!可孩子們呢,只知道從家長那裏拿快樂、拿幸福、拿滿足,卻從不給予!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多麼不切實際。一路走來,他們拿什麼長大呢?一切都是享受,一切都是給予!而一切都是瞬息,一切又都將會過去!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無法挽回的歎息!

是孩子們錯了,還是我們錯了?回想過去當住宿生想家想得痛苦流涕時,有幾個家長硬下心腸任憑孩子一去四五天,讓他們自己走過孤獨,迅速獨立;當孩子在學校和同學有一點點摩擦,家長卻非要出面調節,完全剝奪了孩子享受挫折的權利;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狠狠地批評一頓時,總有人在心裏暗暗擔心孩子是不是在學校受氣。是啊,有家長這麼好的庇護傘,還長大幹什麼呢?就一直躲在這有力的翅膀下好了!也難怪我們的孩子長不大,我們大人又何曾給了他們長大的空間?“給”與“拿”之間,是教育,是真正愛的教育!

當歲月在指間悄悄流過,早已長大的我們是不是更清楚的理解長大的含義?那麼我不能沉默,我該做點什麼?我們該做點什麼?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2

教材簡説:

這篇課文很美,無論是文字還是內容,都像一股清泉,潺潺地流淌着,灑下一路愛心。我們讀這篇課文的時候,聲音要輕快些,讓我們的心跟着那清泉流淌,心中不斷地湧起像清泉那樣去無私奉獻、幫助別人的渴望。

教學本課,要強調自讀自悟。讓每個學生讀後都有所感悟,而所悟又不盡相同。他們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於奉獻:“來吧,來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飽了,你們能結出更大更甜的果子。”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樂於助人:“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鏡子。”“唱吧,唱吧!我的琴聲很美很美,正好為你清脆的歌聲伴奏。”也許會感悟到泉水的團結協作、樂觀奮進、勇往直前:“歡快的泉水彈着琴跑下山去。”“他們互相問候:你好!你好!”“他們互相約定:大海里見!大海里見!”

本課的插圖很美,課文描繪的畫面也很美,讀起來富有音樂感。在朗讀時可讓學生充分自讀,感受閲讀的樂趣,邊讀邊欣賞插圖,邊讀邊思考。比如,可引導學生聯繫上文理解“天然水塔”,然後指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再把自己喜歡的部分背誦下來。“火紅的杜鵑”“美麗的身影”“明亮的大鏡子”“靜靜的山谷”“清脆的歌聲”……在學生積累這些詞語時,可引導學生感悟:加上修飾部分可使描寫的事物更具體、形象、生動。

《語文課程標準》低年級閲讀目標之一: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課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閲讀中積累詞語。本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對修飾性詞語的認真體會、理解、積累等,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方法雖然簡單,但卻能調動學生情緒,能收到好的效果(讓學生想象情境讀、做做動作讀)]《語文課程標準》在低年級閲讀目標中指出:“閲讀淺近的童話、寓言、故事,嚮往美好的情境,關心自然和生命,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本環節的設計便緣於此,促使學生在暢談自己感受的互動交流中逐步獲得深層的理解與感受。]

在課的結束階段,為學生播放一段《九寨溝》的視頻資料,讓學生在身心愉悦的氛圍中受到多種教育的薰陶(奉獻的、環保的……),有效地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的三維目標。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3

學班主任特別是一年級的班主任,是一個複合性角色。當孩子們需要關心愛護時,班主任應該是一位慈母,給予他們細心的體貼和温暖;當孩子們有了缺點,班主任又該是一位嚴師,嚴肅地指出他的不足,並幫助他改正。於是,我認為班主任工作是一項既艱鉅而又辛苦的工作。説其艱鉅,是指學生的成長,發展以至能否成為合格人才,班主任起着關鍵性的作用,説其辛苦,是指每天除了對學生的學習負責以外,還要關心他們的身體、紀律、衞生、安全以及心理健康等情況。儘管這樣,下面我就談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常規習慣,常抓不懈

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節課、一兩天説説就行的,它必須貫穿在整個管理過程中。於是我制定出詳細的班規,要求學生對照執行,使學生做到有規可循,有章可依。由於低年級學生自覺性和自控力都比較差,避免不了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錯誤,因此這就需要班主任做耐心細緻的思想工作、不能操之過急。於是,我經常利用班會對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的及時教育,給他們講明道理及危害性,從而使學生做到自覺遵守紀律。

二、細處關愛,親近學生

愛,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一個班主任要做好本職工作,首先要做到愛學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工作中,我努力做到於細微處見真情,真誠的關心孩子,熱心的幫助孩子。我深信,愛是一種傳遞,當教師真誠的付出愛時,收穫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愛!感受孩子們的心靈之語,便是我最快樂的一件事!”

三、具體要求,指導到位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對事物的認知是整體性的,能熟知輪廓,但不注重細節。

我認為,首先要蹲下來,以孩子的視角觀察事物,用孩子能聽懂的話和他們交流。其次,要注重細節教育,把該做的事指導到位,因為他們很想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很想把事情做好。

四、示範帶頭,直觀引導

大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有過這樣一段話:“教師個人的範例,對於學生的心靈是任何東西都不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陽光。”低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班主任是一個怎樣的老師,他們會留心觀察班主任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種表情,會細心傾聽班主任的每一句話,他們對班主任有着一種特殊的信任和依賴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質,道德修養,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形之中會成為全班幾十個孩子的榜樣。因此,在班級工作中我時刻注意自身形象,事事從我做起,以良好的形象率先垂範,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的學生。凡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自己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要求學生講衞生,不隨便亂扔垃圾,自己就做到隨手撿拾垃圾。要求學生不遲到,在我的帶動下,我們班的大多數學生都能做到講衞生不遲到,個個講文明守紀律。

五、及時表揚,延遲批評

德國美學家黑格爾説:“不應該使孩子們的注意力長久地集中在一些過失上,對此,儘可能委婉地提醒一下就夠了。最重要的是要在學生身上激發出對自身力量和自身榮譽的信念。”教過低年級的老師都知道:孩子小,事兒多,一上課就“告狀”。當老師的又不能不公平處理,這樣耽誤的時間太多,而且學生因為受了批評,注意力長時間集中在自己的過失上,情緒受影響,低落的情緒體驗使智力活動水平明顯下降,課堂吸收效率變低。針對這一情況,我採取延遲批評,這樣既培養學生愉快的情緒體驗,又給予其改正和返回的機會,之後老師只要加以指導,就能很好的解決問題。

六、抓住優點,激勵成長

每個學生都有潛力,能否發揮他們的潛力關鍵就在於老師能否幫助他們樹立起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讓孩子永遠生活在希望之中”我相信它所起的巨大作用是不可抵擋的。

當老師的都知道,在每個班裏,都有所謂聽話的孩子和淘氣的孩子。那些聽話的孩子,不用我們多説,只要你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他就心領神會,能認真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做;

總之,國小班主任工作是一項很繁雜的工作,每個班主任都有過酸甜苦辣,特別是國小低年級的班主任,要帶好一班孩子,教育好一班人,確實不容易。但國小低年級又是學生剛跨入校門,接受人生觀世界觀的起始階段,因而,國小低年級班主任的工作是十分重要而光榮的。我覺得只要自己充滿愛心,關心和愛護他們,並嚴格地要求和教育他們,愛中有嚴,嚴中有愛,愛嚴結合,細緻入微,一定會到達令人滿意的效果。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4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反覆朗讀文中描寫精彩的段落,讓他們通過自己的朗讀去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發掘文中的童真童趣,並且能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體驗去更好的理解課文內容,走近作者。

但是,在學習第二課時內容時,還是有不少學生對本文的寫作主旨提出了質疑,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僅僅是為了回憶他一段快樂的童年生活嗎?沒有更深層次的目的嗎?我知道學生之所以會這麼問,就是因為他們聯繫到了作者的身份、作者生活的歷史背景還有一直以來,各種資料和教本里所以提到的本文是一篇“批判腐朽的封建禮教,和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檄文”,“回憶童年美好生活,表達自己對三味書屋那種教學方式的厭惡和摒棄”等説法,可以説諸如“批判”,“揭露”,“不滿”等此類字眼幾乎在每一篇涉及此文的分析中隨處可見。

誠然,魯迅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有先覺者的敏鋭,有思想家的責任,也有革命家的勇敢,對於黑暗的社會現實,對於國家的貧弱,對於民眾的愚昧非常的痛恨。可是,首先來説,他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男人,他也有屬於自己的回憶以及回憶中的快樂和憂傷。因此,當他在年已不惑的時候,在他憂國憂民內心憂憤的同時,他更加懷戀那些快樂甜蜜温暖的童年時光,於是一篇文筆優美的回憶性散文便誕生了。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5

《影子》是一首兒歌,易讀成誦,描寫的是學生生活中司空見慣的自然現象,但卻又是最易讓學生忽視的,因為學生的觀察是無意識的,我們應該將學生無意識的觀察與教師有意識的引導結合起來,真正達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走出教室,融入自然,關注學生生活,才能引起學生的極大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做的:

首先從生活體驗入手,問“你們見過影子嗎?”“在什麼情況下會出現影子?”讓學生從生活經驗中初步感知:“有了光線,才有影子”的知識,然後通過做“找影子”遊戲,讓學生知道了“影子與光源”的關係,其次明白“影子”隨“光源”移動發生的變化,讓學生探究“你還會在哪裏看到自己的影子?” 讓學生再現過去生活,體驗感受影子的存在。即讓學生在活動中游戲玩耍,在活動中體驗學習,在活動中感悟道理,一切結論都是學生自主探究與發現的結果,學生的思維靈感達到了顛峯。

我們必須改變過去過分依賴“教材、課堂、教師”的做法,打破“教材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陳規。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那我們的課堂才真正實現了“把課堂還給學生”。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6

課文4-9自然段介紹了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我先讓學生自讀描寫各種兵馬俑的句子,感受各種兵馬俑的特點,用詞語概括。然後組織交流,並把全班同學認可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相應的俑的下面。學生學習興趣高,思維活躍,寫了不少詞。文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這一環節過後,我讓學生為你最喜歡的兵馬俑作代言,這時學生的興趣更高了,從他們的描述中,我清晰地感受到這樣的研讀是有效的,學生的閲讀理解與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同時在理解表達的過程中一些形容人物的詞得到了積累與運用。

新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閲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閲讀質量。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教學《秦兵馬俑》一課時,我嘗試了以下的做法。

默讀有利於學生不受外界干擾,靜思默想,與文本充分對話。咬文嚼字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增強了語感,豐富了語言積累,長此以往,有利於語文能力的提高。在個體學習的基礎上組織合作學習,使得每個人在小組交流的時候都有話可説,將合作學習落到了實處。傾聽別人的意見是合作學習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不注意引導訓練,合作學習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從學生的發言可以看出,個體學習與合作學習相結合的效果非常明顯。

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學中,教師及時抓住課堂上的有效生成,不留痕跡地讓學生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增強了學生的愛國情感。我想,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7

教學時,我首先以鳥兒南飛來到了長頸鹿賓館,長頸鹿遇到了“分配房子”的難題。讓學生幫助長頸鹿叔叔解決問題,這樣帶着童話故事色彩的情景,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也使學生產生了解決問題的興趣。

學生幫助長頸鹿叔叔解決難題後,又飛來了另一批小鳥,長頸鹿又該怎樣給小鳥安排房子呢?此環節看似與第一環節重複,但是這一環節,更能讓學生體會除法的數學意義,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解題策略的熟練掌握。

緊接着我設置了“小動物回家”和“貓捉老鼠”的同步練習,利用多媒體教學,聲音與圖象的巧妙結合,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也成為了整節課的高潮。

整節課的學習氣氛很輕鬆,學生學習情緒也高。但是學生的學習只停留在於表面,學生能熟練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但是學生對於除法意義的理解並沒有深刻掌握。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8

美麗的三亞秋天的季節特徵不明顯,作為生活在市區內的孩子來説,他們心中的秋天只是在書上,電視上等各種媒介間接地瞭解到的。於是,我希望通過有代表性的圖片、精彩的視頻等直觀的教學手段,帶領孩子們真正地走入秋天,讓孩子瞭解秋天的季節特徵,感受秋天的美,體會秋天果實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他們對勞動的熱愛與對勞動者的敬佩。通過課堂四十分鐘與孩子的交流,互動,一節課過去了,我思考了很多,這四十分鐘裏有精彩也有不足。

首先,一開課,我讓孩子跟我有節奏的拍手,我誦讀了一首描寫秋天的小詩,很自然地導入今天的主題——秋天。這一環節,很簡單,但是它的作用卻是不容忽視的,它將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聚攏了,眼、手、心都與課堂融為一體。在感受秋天這一環節中,當多媒體展示秋天的花朵與果實時,由於課件很好地反映了花的美與果實的豐富,孩子們見到之後情不自禁地説出了自己的感受。如:我喜歡一串紅,它的顏色火紅火紅的,我畫畫的時候也喜歡用這種顏色。我喜歡一串紅,你看它的樣子就像晚上出去吃的羊肉串。呵呵,多麼流暢的表達,多麼仔細的觀察與有趣的聯想。還有:我喜歡蝴蝶蘭,你看,它就像一直翩翩起舞的蝴蝶。

多麼美的語言!老師們的掌聲是對孩子們最大的肯定和鼓勵!我知道,課,不是為聽課的老師們上的,但是如果能很好的發揮觀眾的作用,以掌聲作為鼓勵,相信孩子的表現會更加令人驚歎!在果實圖中,孩子們説了認識哪些,愛吃哪些,味道如何,此處課堂異常活躍,孩子們回味着自己曾吃過的水果,直舔嘴,動作相當可愛,那一隻只胖胖的小手舉過頭頂,爭着要説自己吃的感受,其實水果的味道就是那幾種,酸、甜,孩子們説的幾乎都一樣,但他們仍是樂此不疲,我為了不掃他們的興,將時間交給了他們,相信他們對秋天的果實一定記憶猶新。

大雁湖的反思總結 篇19

選擇這一課,是對自己提出的一個挑戰。面對枯燥乏味、以數據為主的説明文,怎麼把它講好,怎麼讓學生從感情色彩單薄的文字中,讀出自己的感悟,我在設計教案時犯了難。課堂三維目標,我一向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對於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也同樣如此,將教學重點之一定為“通過了解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體會到環保的重要性,並用日常行為來踐行。”我試圖通過“想象我們的祖先在黃河流域生活的畫面”渲染黃河“搖籃”的形象,通過黃河氾濫的數據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黃河作為“禍河”的具體表現,再通過馬爾代夫圖文並茂來深刻感知人們破壞環境,造成的嚴重危害。用心營造氛圍,以感性為渠道,激發學生的環保熱情。

但反思這節課的不足則着重體現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目標,學生的能力訓練未能很好地實現。課堂強化了“人文感悟”,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耗費在環保教育,説明方法的訓練淡化了,在工具性的落實方面沒能得到強化。略讀課在“應用”方面的作用在課堂上沒能體現出來。離開了語言文字的有效訓練來追求人文性,那隻能是緣木求魚。

語文再現生活,即使是説明文,也同樣以感性存在,但在教學過程中,並不能單純地以感性去感悟課文,而應該以理性掌握,用工具性的方式去感知人文性的內容。反觀我的課堂雖然花大量時間營造了 “人文”的氛圍,但卻無法根植於學生心靈深處的。整堂課過於強化價值觀教育,思品課味道過濃,學生看似感悟到位,實則背離了語文課程的初衷,致使課堂不夠紮實。如果能增加説明方法的小練筆環節,使言語訓練有機地揉合於課堂教學中,這樣更能突出“語文”的“本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