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字教學反思(通用24篇)

識字教學反思 篇1

在識字學習中,我比較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如同桌合作、四人小組合作,在交往中識字。老師提供了讓學生在小組裏交流的機會,這樣學生在互聽互檢的形式下交流,每個人把認的字讀給夥伴聽,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組裏的夥伴給予提醒再認一認。每個學生又把自已的識字方法在組內説給大家聽,可互相取長補短。如此一來,學生在小組內互教互學,其樂融融。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培養了學生之間互相合作交流的能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的學習交流,學生解決了問題,獲得了知識,體驗了成功。教師則可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針對難認的字再重點指導,提高了識字效率。

識字教學反思(通用24篇)

愛玩是低年級學生的天性,注意力難以保持是其年齡特點,傳統的整齊劃一的模式化識記方法是不符合兒童天性的,也不符合課改要求的。為此,可把活動、遊戲、兒歌、動手操作等形式引入到識字教學之中。如:拼一拼(讓學生手中的字卡去拼組新字,或讓學生將偏旁與字卡拼組生字)、畫一畫(利用學生對繪畫的興趣,把識字和畫畫結合起來,啟發學生把漢字畫出來)、編一編(把字編成謎語猜一猜)、説一説(創編兒歌教學生識字)等。如我結合語文園地六中的內容,組織了“小小魔術師”的遊戲。選出一些簡單的字讓學生加一兩筆變成新字。如“木”,變出了:本、禾、術、未、米等字;“日”,孩子們變出了:電、甲、由、申、田、白、百、目、旦等字;也選擇一些加偏旁的字,像《添“口”歌》一樣編兒歌變新字,如:“化”字加小花轎;“田”字加苗兒笑;”、“採”字加青菜好;“牙”字加小芽苗;平字加蘋果到;古字加可苦了。課堂上,每個孩子都積極爭當魔術師,在遊戲中學習,在交流中鞏固。

識字教學反思 篇2

最近對識字的教學做了如下幾點的嘗試:

一、培養學生“我愛識字”的習慣

新課標在識字教學中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願望”的要求。要讓學生達到這樣的要求,濃厚的學習興趣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喜歡遊戲,在教學中把識字融入豐富的遊戲活動中,讓學生在新奇有趣的識字場景中體驗識字的快樂。

可是學生識字,存在的問題是:學得快,忘得也快。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實踐,我發現鞏固識字的最佳辦法便是讓學生進入“遊戲樂園”,在輕鬆、有趣的玩耍氛圍中記住漢字。 使學生在自主實踐中興趣盎然地將所學漢字加以鞏固,加以運用。

二、倡導學生“我的識字能力最棒”

由於學前教育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了學生在識字方面的差異:有的學生已經認識不少字了,但有的學生可以説還是一片空白。再加上學習能力的差異,如果要統一地從頭學起、從零開始,學生一定不喜歡,這樣就會影響教學效果。能不能將認識較多字的學生作為我們識字教學中的有利條件,讓他們成為我們最有利的教學資源呢?我進行了嘗試:

1.培養合作能力,實現優勢互補。

現在的小孩大部分不會與他人合作,現在一般都是獨生子女,有的孩子甚至不願意與他人交往。但是通過半年多的培養,學生已初步形成合作習慣。在識字教學時,我通常先讓學生嘗試讀課文,不會讀的除了藉助拼音認讀以外,還讓他們請教小組裏的其他同學或老師。在這一環節裏,小組成員就可以實現異質互補,會的教不會的,達到互相幫助、共同提高的目的。在學了一篇課文後,可以讓小組裏的同學互相聽讀課文,辨識生字,並告訴他們:如果你的同學讀得好,請你誇誇他;如果你的同學需要幫助,請你幫幫他。這樣做,既讓識字量多的孩子更有自信,也會讓暫時有困難的學生及時獲得幫助。

2.請“小老師”,實現多元評價。

課堂上我要在短時間裏瞭解每一位學生的識字情況是很難的。於是我採用請“小老師”的方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剛學的(甚至是未教的)生字,就讓他讀給老師聽。對於確實讀得好的,就請他為“小老師”,其他同學都可以到他那兒認讀生字。為了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每一位識字過關的同學都可以為“小老師”。因此學生學完一篇課文後,就積極地到老師、“小老師”處認讀生字,學習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三、鼓勵學生“我是識字小能手”

比如可讓學生把自己最愛看的動畫片裏的人物的名字認下;把自己家的生活用品認下;把愛吃的蔬菜、水果等名稱記下;把自己家的小區認下等等,在班會時間舉行各種形式的課外識字大比武,以此激發學生課外識字的興趣。這樣,將課堂與課外相結合,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識字量。

以上幾點是我總結的個人教學經驗,讓我在識字教學中能取得一點效果。

識字教學反思 篇3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後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我得出的結論便是: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並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就能自覺集中注意力去學習並掌握漢字的形、音、義。可是,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識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增強孩子自我識字的能力呢?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四種方法:

一、趣味識字法

1、開課環節生動有趣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是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我這樣設計教學的開課環節:“同學們,今天有幾個我們不認識的小客人來到我們身邊,你們願意跟他們交朋友嗎?”“願意!”在孩子們的大聲回答聲中我打開電腦教學軟件出示生字卡片並告訴他們:“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歡你們,如果你們能把它們記在腦子裏,它們就會很樂意地幫助你,成為你今後學習的好幫手。”

2、自編順口溜降低難度

在集中的歸類識字中,單純的結構分析是孩子們很難接受的,為了激發孩子識字興趣、降低識字難度,我自編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幫助孩子識記。如學生難辨“密”和“蜜”,我這樣編:“密林長在山中,蜂蜜釀自蜂蟲。”通過順口溜中的下劃線,孩子們很自然地就區分了“密”和“蜜”的不同。

二、形旁表意功能法

漢字是屬於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國小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湖、海”,“冰、涼、冷、凍”以及“祝、福、祈、禱”,“襖、袖、褲、襪”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後分析並要求學生區分了“三點水旁”、“兩點水旁”以及“衣字旁”、“示字旁”等形旁的表意功能。我告訴孩子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兩點水旁”表示與寒冷有關的意義;“衣字旁”表示與衣着有關的意義,“示字旁”表示與禮儀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以上兩組漢字了。

三、遊戲法

國小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比較小,能集中注意力聽講的時間很短暫。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作遊戲便是其中之一。我把漢字中結構比較複雜的合體字分成幾個部件做成小卡片讓孩子們自己拿着,然後我説出一個新學的合體字,讓孩子們找出組成這些字的各個部件。比如我説胳膊的“膊”,孩子們便自覺地拿出“月”、“甫”、“寸”三個部件組成胳膊的“膊”,這就是找朋友的遊戲。

四、在語言環境中循環記憶法

如果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識字教學,使學生信息反覆量增大、信息存儲期加長,識字效果就會更好。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使用了在語言環境中循環記憶的方法。首先,我將新學的漢字放在相應的兒歌或簡單的故事當中,讓孩子們多讀多練,使學生大腦對這些漢字產生反覆刺激,達到不斷強化的目的。其次,我使用循環記憶的方法,讓新學的漢字每間隔一段時間重複出現一次,使學生有規律地反覆識記所學過的生字,這樣學生掌握生字的能力就會大大地提高。

識字教學反思 篇4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一個孩子在接受啟蒙教育時識字數量的多少、質量的高低會對他今後的繼續學習產生直接的影響。因為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而識字教學是基礎中的基礎。然而識字過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麼怎樣才能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質量呢?幾年的工作經驗我得出的結論便是:激發孩子識字興趣,教給孩子識字方法,培養孩子識字能力。常言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漢字的重要性,並對識字產生積極的興趣,他就能自覺集中注意力去學習並掌握漢字的形、音、義。可是,怎樣才能做到使孩子對枯燥的識字教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增強孩子自我識字的能力呢?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使用了以下四種方法:

一、趣味識字法

1、開課環節生動有趣

一年級的孩子天真活潑,合羣、愛交朋友是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根據這一特點我這樣設計教學的開課環節:“同學們,今天有幾個我們不認識的小客人來到我們身邊,你們願意跟他們交朋友嗎?”“願意!”在孩子們的大聲回答聲中我打開電腦教學軟件出示生字卡片並告訴他們:“今天的小客人很喜歡你們,如果你們能把它們記在腦子裏,它們就會很樂意地幫助你,成為你今後學習的好幫手。”

2、自編順口溜降低難度

在集中的歸類識字中,單純的結構分析是孩子們很難接受的,為了激發孩子識字興趣、降低識字難度,我自編了一些朗朗上口的順口溜幫助孩子識記。如學生難辨“密”和“蜜”,我這樣編:“密林長在山中,蜂蜜釀自蜂蟲。”通過順口溜中的下劃線,孩子們很自然地就區分了“密”和“蜜”的不同。

二、形旁表意功能法

漢字是屬於表意文字,其中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形聲字。因此正確掌握形聲字是完成國小識字任務的關鍵之一。在形聲字的教學過程中,我十分注重分析形聲字形旁的表意功能。如在“江、河、湖、海”,“冰、涼、冷、凍”以及“祝、福、祈、禱”,“襖、袖、褲、襪”兩組形聲字的教學中,我先後分析並要求學生區分了“三點水旁”、“兩點水旁”以及“衣字旁”、“示字旁”等形旁的表意功能。我告訴孩子們“三點水旁”表示與水有關的意義,“兩點水旁”表示與寒冷有關的意義;“衣字旁”表示與衣着有關的意義,“示字旁”表示與禮儀有關的意義。學生正確區分了這些部首就能很好地掌握以上兩組漢字了。

三、遊戲法

國小低年級學生由於年齡比較小,能集中注意力聽講的時間很短暫。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變換不同的教學方法進行鞏固識字練習,作遊戲便是其中之一。我把漢字中結構比較複雜的合體字分成幾個部件做成小卡片讓孩子們自己拿着,然後我説出一個新學的合體字,讓孩子們找出組成這些字的各個部件。比如我説胳膊的“膊”,孩子們便自覺地拿出“月”、“甫”、“寸”三個部件組成胳膊的“膊”,這就是找朋友的遊戲。

四、在語言環境中循環記憶法

如果能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識字教學,使學生信息反覆量增大、信息存儲期加長,識字效果就會更好。因此我在教學實踐中使用了在語言環境中循環記憶的方法。首先,我將新學的漢字放在相應的兒歌或簡單的故事當中,讓孩子們多讀多練,使學生大腦對這些漢字產生反覆刺激,達到不斷強化的目的。其次,我使用循環記憶的方法,讓新學的漢字每間隔一段時間重複出現一次,使學生有規律地反覆識記所學過的生字,這樣學生掌握生字的能力就會大大地提高。

識字教學反思 篇5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國小語文低段識字教學反思。現在低段識字任務非常繁重,如何能讓學生樂學愛學?我覺得根據低年級兒童的性格特點,再結合現行課本,激發兒童學字的願望,採用形式多樣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學習效果。

一、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識字願望。

在教學中,我結合課本的大綱要求,引導學生看牆壁上的標語、宣傳語、廣告語、商店招牌等,讓學生養成“見字就認,不會認的字就問”的好習慣。這樣既使學生對所學字、詞加深記憶,以能產生想學字的強烈願望;也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對學生的寫話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懂得了:識字是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處處能識字,這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創設情景,快樂識字能有效提高識字效率。

在識字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兒童的看、聽、説、寫的綜合調控能力,不能簡單的重複,孤立識字;而要採取形式多樣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學。比如在識字鞏固環節,我會採用把生字藏在詞語或句子中,請學生讀詞讀句後找出來,並模仿説句子,讓學生把學到的生字運用到組織語言中去 。現在學生的説話能力明顯有進步。

三、規律識字,是兒童識字的好方法。

我們知道漢字的構成是有一定規律的。一個漢字往往是聲音、圖像、意義、符號四個“基因”的有機結合,而這四個“基因”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聯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3》時,我採用多媒體,出示“楊、李、霧、霜、蝶、蜂”等字的畫面,同抽象了的古字比較,最後再出示楷體漢字,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初步知道了形聲字、會意字的造字規律,學生很快就記住生字了。

四、正確書寫能讓學生更好的記住字形。

漢字書寫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正確的書寫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記住字形,也有益於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品味。若忽視書寫指導,可能會導致學生只能聞音知義而無法書其形,字形間架結構不準確,失去漢字的美觀。還可能使學生書寫不流暢或“多筆少劃”,這就為以後的習作教學埋下“禍根”——寫錯別字。

五、巧設作業,鞏固識字。

語文的識字教學,不是教師包辦代替,面面俱到,它是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為此,要讓學生多識字,快識字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教學實踐中,精心的設置課堂作業,來鞏固識字。比如:“一字開花,詞語接龍”等方式,就能讓學生多識字,快識字,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非常高。同時也採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形式來鞏固識字,理解字義,撐握生字的運用。象種將“字、詞、句”連為“一體化”的作業設置對低級學生識字的鞏固非常有效。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語文的識字教學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優化識字教學。這些方法的確對提高低年級識字、鞏固識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教學中,也許還遇到許許多多的新問題,我將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教訓,爭取把低年級語學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識字教學反思 篇6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國小語文低段識字教學反思。現在低段識字任務非常繁重,如何能讓學生樂學愛學?我覺得根據低年級兒童的性格特點,再結合現行課本,激發兒童學字的願望,採用形式多樣的方法進行課堂教學,才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學習效果。

一、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的觀察,能有效的調動學生的識字願望。

在教學中,我結合課本的大綱要求,引導學生看牆壁上的標語、宣傳語、廣告語、商店招牌等,讓學生養成“見字就認,不會認的字就問”的好習慣。這樣既使學生對所學字、詞加深記憶,以能產生想學字的強烈願望;也增加了學生的識字量,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識字能力,也對學生的寫話奠定了基礎,讓學生懂得了:識字是生活的需要,在生活中處處能識字,這真可謂是“一舉多得”。

二、創設情景,快樂識字能有效提高識字效率。

在識字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兒童的看、聽、説、寫的綜合調控能力,不能簡單的重複,孤立識字;而要採取形式多樣的方法進行識字教學。比如在識字鞏固環節,我會採用把生字藏在詞語或句子中,請學生讀詞讀句後找出來,並模仿説句子,讓學生把學到的生字運用到組織語言中去 。現在學生的説話能力明顯有進步。

三、規律識字,是兒童識字的好方法。

我們知道漢字的構成是有一定規律的。一個漢字往往是聲音、圖像、意義、符號四個“基因”的有機結合,而這四個“基因”之間也存在着一定的聯繫。在教學一年級下冊《識字3》時,我採用多媒體,出示“楊、李、霧、霜、蝶、蜂”等字的畫面,同抽象了的古字比較,最後再出示楷體漢字,讓學生了解漢字的演變過程,初步知道了形聲字、會意字的造字規律,學生很快就記住生字了。

四、正確書寫能讓學生更好的記住字形。

漢字書寫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正確的書寫還可以讓學生更好地記住字形,也有益於培養學生對漢字的品味。若忽視書寫指導,可能會導致學生只能聞音知義而無法書其形,字形間架結構不準確,失去漢字的美觀。還可能使學生書寫不流暢或“多筆少劃”,這就為以後的習作教學埋下“禍根”——寫錯別字。

五、巧設作業,鞏固識字。

語文的識字教學,不是教師包辦代替,面面俱到,它是同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繫的,為此,要讓學生多識字,快識字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教學實踐中,精心的設置課堂作業,來鞏固識字。比如:“一字開花,詞語接龍”等方式,就能讓學生多識字,快識字,學生識字的積極性非常高。同時也採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形式來鞏固識字,理解字義,撐握生字的運用。象種將“字、詞、句”連為“一體化”的作業設置對低級學生識字的鞏固非常有效。

課堂教學實踐證明,語文的識字教學採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優化識字教學。這些方法的確對提高低年級識字、鞏固識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在教學中,也許還遇到許許多多的新問題,我將不斷摸索,總結經驗教訓,爭取把低年級語學教學工作做得更好。

識字教學反思 篇7

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評價的能力。為了實現教學目標,不僅要引導學生關注文章的內容,更要關注文章是怎樣表達的。在閲讀教學中筆者認為應將引導閲讀、誘發感悟和指導練習這三項閲讀教學策略結合起來,精心設計教學過程,強調以讀為主,培養學生的閲讀能力。學生朗讀、討論、交流的過程其實就是表達感受、互相啟發、豐富課堂、豐富文本、豐富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

整節課大致分為兩個部分:關注文章內容和關注文章細節表達。

《慈母情深》教學反思 - 白木子 - 白木子小屋在“關注文章內容”教學部分,我首先設計“課文圍繞《青年近衞軍》寫了哪些事?”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歸納文章的主要內容,給學生搭起了一個整體框架印象。接着出示了檢查預習,既可以考察學生對文本的熟悉程度,又包含生字詞語教學,其內容還是整篇文章的大意,再次強化了 讀者對文本的關注,更是為關注細節表達悄悄做了鋪墊。在理解詞語上我力求方法多樣,有抓關鍵詞義,有聯繫生活實際的,有通過做動作理解的,有換詞比較的,應該是有效而紮實的。

識字教學反思 篇8

今天學習了《過秦論》的前兩段,在瞭解了組要戰國的歷史背景以及有關事蹟的基礎上,對聯縱的失敗也有了初步判斷能力。不過鄙人在這並不想多費一點周折,我大概概括幾點:用人失當、戰略失策、私心作怪等等。

劉老師問我們目前有什麼想法,我有所思卻不知何以言明,周圍的同學被一個個叫起,道着大同小異的看法。我不問自答:“要做到絕對信任這是不可能的事,當他們在聯合攻打秦國時一定會量着打敗秦國以後自己怎樣才能吃掉這個大肥肉。”

當時心裏還有別的話,不過不善言語,所以作罷了。

先説説看滅秦失敗的見解吧,以鄙人對戰國時期各國的恩怨模糊的記憶,和個別諸侯國主上的失策,可以斷定“合縱締交”的戰略是終歸失敗的。若不是齊人私下撤軍,亦不至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失敗退場;若不是互相猜疑,亦不至於“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函谷關)”;若不是私心作怪,思想不宜,亦不至於“從散約敗”!説到底,“從散約敗”的原因僅説是私心作怪導致的也不足為過。

我大膽做一個假設:假設六國滅秦以勝利而告終,結果又會如何?在那時候,秦國已有巴、蜀以及其他“膏腴之地”,可謂地大物博。這塊大肥肉的主人不在了,其它的外來者會怎樣對待它,我們可想而知!必定是強健者居多,弱者得少,更有甚者絲毫不擁絲毫。戰國時弱小者如中山國、衞國和楚國等,這些小國命中註定被欺負,不論孰勝孰敗。如齊國和趙國,這類能與秦國抗衡的強國無疑是獲利最多的。當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壯大自己以後,固然走秦國的路——“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假設齊、趙中一國舉兵天下,而各諸侯國又恐懼,又“會盟而謀弱‘齊(或趙)’”,我想這次的“以多欺少”未必像打秦國那樣是哪裏了。畢竟兩家都在亡秦的時候佔據了肥饒之地。因此,統一天下者要麼是齊國,要麼是趙國了。

回到史實中來,在“從散約敗”以後,各國居然“爭割地而賂秦”,簡直可笑之極!難道那些“肉食者”都不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慢性自殺的行為嗎?我想並非如此。畢竟締雖敗,士然在。明智之士一定知道這是不行的,我想問題出在諸侯國的君王身上。他們只想着自己的安全和衣食住行,根本不把國土和人民考慮在內。

不論是誰統一天下,都是為了共同的目標而奮進和發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中國古代史的循環法則。

識字教學反思 篇9

在教材處理內容取捨方面,我兼顧了兩個方面:一是重點練習學生快速閲讀,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內容大意,提高學生蒐集篩選信息的能力;二是適當複習介紹説明文的文體知識。不少學生可能沒有見到過屏風實物,教師應該提供一些圖片,學生有了直觀印象後,本文就比較容易理解了,可以讓學生自學課文,教師不必過多講解本課內容,要調動學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等。

本節課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風的圖片貼在黑板上後面的同學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學生中間給他們看。同時在這一環節上花的時間也稍多了一點。在朗讀這個環節上,我採取的是教師配樂朗讀全文而沒有給學生機會去鍛鍊自己的朗讀,正因為學生沒能充分的讀,在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響。在這個環節,如果能教師範讀一段或兩段,剩下的部分讓學生自己來完成,我想,這種效果會更好,課堂氣氛也會更熱烈。在學生質疑、解疑過程中,教師干涉得過多,如果能放手讓學生自己糾正錯誤,那樣彼此的印象會更深刻。

識字教學反思 篇10

這節課,我在教學中主要體現了以下的教學新理念。

一是以讀為主。縱觀整個教學過程,主要是讓學生親歷閲讀的過程,教師只是作個導演,引導學生如何去讀,如何去體會、品味。比如在學生朗讀“突然,一陣大風吹過,絲斷了,網破了。”這一句時,教師沒有指出哪些詞該重讀,哪些詞該輕讀。而只是説“這位同學的風颳得不夠大。誰能再把風颳得大些。”這樣的語言,有利於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慾望。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應靈活地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我在教學中盡力體現這一教學思想。在教學中我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當學生的聲音一次比一次高,終於能把網“讀”破時,我們的教學目標也就達到了。

二是在教學中力求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時,為了使學生能充分地體會到布魯斯王子為什麼能從蜘蛛結網受到啟發而決定再幹第八次時,我是採取了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討論,發表意見,使思想教育水到渠成。特別是最後讓學生自己書寫名言,更是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書寫自己所受到的體會時,一次創造性活動也就開始了。從學生們書寫的名言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生在閲讀文章後的獨特的感受。

識字教學反思 篇11

《選舉風波》的閲讀與賞析已然結束,但這堂課前前後後整個過程卻有許多環節值得我去反思。

一、課前準備階段

根據創新教育觀的指導思想,在課前我借鑑了杜朗口中學的導學案來指導學生預習。這樣既可以對整個課堂進行一種“宏觀調控”,也可以避免學生沒有做好預習準備工作,以致在短短一節課內無法完成相應學習目標。在課前我把學生的這份導學案收上來看,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認真地根據這份導學案完成預習,但也存在三個問題:一,網絡查找答案,缺少個人見解;二,懶惰應付——有抄襲現象;三,學生還缺乏一種自主學習意識,更缺乏一種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表現在導學案中,在“字詞積累”一欄,除了給出的重點字詞外,我還留了一塊空地標明“自主歸納補充”,但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寫上幾個。不過當我發現問題時,並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糾正,也沒有提醒學生來重視這堂公開課。這是課前的一個疏忽。

二、課堂互動環節

“借班上課”意味着課堂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係,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於考慮不足,我沒讓學生有一種上公開課的心理準備,以致學生課後反映“很緊張”;但作為老師,我也沒有在課堂的前幾分鐘先舒緩學生的情緒,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而是直入教學主題,以致後面要讓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時,才發現教室有點“冷清”。以致出現了“包辦課堂”的現象,更談不上“創新”。總之學習目標達到了,但教學方法較為傳統,未能讓學生廣泛參與課堂交流與討論。

三、問題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時也跟老師的問題設計有關。比如,在這堂課上,我自認為,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問學生“如果這些人物出現在我們班級裏,你會比較喜歡跟誰交朋友?為什麼?”會比較符合學生的交友心理。而問學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誰都不是天生的伯樂”則比較抽象,不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四、作業設計

課後寫作《這使我想起》,是想讓學生從《選舉風波》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去説説自己的成長滋味,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人生,就應該勇敢面對。這個作業的設置是比較理想的。但課後反思了一下,也許這個作業可以在課上先設計為“拓展延伸”式的問題討論。先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類似經歷與感受,形成一種共鳴,最後再反饋到寫作上。這樣子既能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也許,就課文內容而言《選舉風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學而言它則是説不盡的。通過這次的“借班上課”,我受益匪淺。 兩年以來,我個人認為自己在教學基本功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若從現在的“創新教育

觀”角度來講,自己的教學方法卻有待轉變。通過這次的“教學創新比賽”,我深深地意識到,要有創新,首先就要在意識上轉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直接影響結果。如果你還堅守在老傳統中,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那麼學生最後便會失去“飛”的能力。

接下來則是行動,即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供學生去討論,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識的火花——

1、 讓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自學

課堂目標的順利完成取決於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

老師根據學習目標預設導學案,或者先羅列出課堂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從中也鍛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等。這個環節比課堂展示環節來得重要。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要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的引導、點撥,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對文章主題的挖掘。

3、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取有益信息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談談自己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説中的人物。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啟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

4、讓學生在聯想中感悟

本文題材符合學生這特定年齡的心理特點。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當今中學生相對來説比較脆弱,總認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作業《這使我想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

5、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總之,在這次的教學比賽中,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分析課文並理解課文。然而,在教學環節中,我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讓學生來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的互動體現還不夠。

識字教學反思 篇12

《誰説沒有規則》是一首現代詩歌,本單元以“規則”為主題,目的是引導學生認識規則的重要性,懂得遵守規則的必要性,從而提高每個人遵守規則的自覺性。從詩歌的內容看,作者選材於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不守規則的場景:“往狗熊嘴裏扔餅乾、糖果”;“翻越界欄橫穿過街”;“把果皮往長椅上一擱”;“硬擠亂插”……這些素材富有生活氣息,學生很容易理解。因而也就從反面告訴人們遵守規則的必要性,進而認同:從現在做起,從遵守身邊的小規則做起,人人樹立遵守社會公德社會規則,建設美好家園的良好意識。詩歌有四個小節,結構相同,語言貼近學生生活,便於學生模仿創作。讓學生學習創作詩歌,理解現代詩不受字數和押韻的侷限,而自由表達的特點。

從學習角度看,雖説詩歌的內容和結構通俗易懂,較好把握,但是由於學生生活閲歷少,如果在課堂上閉門造車,學生思路封閉,會造成內容單一,千篇一律。要想達到教育學生遵守生活中的規則的目的,必須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在社會實踐中切身體會到規則與每個人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及其重要意義。

綜合以上分析,我在讓學生學習詩歌,明白遵守規則的意義,掌握詩歌的結構特點後,開展觀察調查實踐活動,在學生中鋪開對生活中相關規則的蒐集活動。經過一週的實踐,學生們感慨萬分:生活中規則數不勝數,違反規則的人屢見不鮮。就靈武這一個小縣來看,每個角落,各個部門都有規則,但這些規則只是作為招牌掛着,真正嚴格遵守的人寥寥無幾。如:“醫院禁止大聲喧譁”,卻有人在醫院內吵架;“請愛護家鄉河流”,卻有人往河內扔垃圾、排污水;“嚴禁在公路上擺攤”,卻有人在公路上賣水果、賣蔬菜、賣衣服等,給過往行人帶來不便;“不許缺斤少兩”,卻有人在秤上作手腳……違反規則的例子太多太多。調查這些違反規則的人,問他們為什麼這樣做?每個人振振有詞:”“公共場所,人人有權使用”;“公款不用白不用”;“錯打電話,鬧着玩”;“不扔垃圾,環保工人沒事幹”;“有權不使,過期作廢”;“童叟要欺,人人平等”。這些違反規則的人,不是兒童,正是成年人,聽到學生們交流的內容,我們師生又氣憤又着急,規則的價值在哪裏?意義何在?人們的素質從何談起?真是無奈又無奈。作為教師的我,深知學習本課的目的在於教育學生遵守規則,可是,社會上的成年人卻在違反規則!於是,我安排學生創作詩歌,製作小牌,提醒人們的遵守規則。如:誰説沒有規則?/ 明明白白寫着:/ “買賣要公平”,/ 可他卻要缺斤少兩。/ 問他為什麼?/ 他卻理直氣壯:否則,我吃什麼?

學生經過實踐活動,創作的詩歌,內容豐富,情感高昂,他們對違反規則的事憤憤不平。通過本次活動,激發學生遵守規則的意識,進一步認識到,只有從我做起,才有資格去勸説別人。創寫規則詩歌,起源於人們的生活,又迴歸到大家的生活中,這不就是學習創作的意義之所在嗎?

識字教學反思 篇13

編入國小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為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創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

古詩的語言極為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基於這一歷年,課始我用詞人的另一首詞《破陣子》引入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兩個不同的詞牌的風格,感受到了詩人不同的心境,為後面的教學做好了鋪墊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藴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優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節奏等體味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古詩詞,不管是何種句式,都平仄有序,簡短精煉,風格明朗,讀來琅琅上口,抑揚頓挫,兒童都很喜歡。此處我基於學生閲讀古詩興趣及讀詩經驗,將此濃厚興趣遷移至學習詞中來。在聽範讀感受、多遍自讀自悟中,體驗發現詞不同的語言表達形式、詞牌名與題的關係特點。所有這些,均由學生在朗讀比較中發現、體驗而得,老師所做的,只是梳理與豐富,並在一次又一次饒有興味的朗讀中,品味詞獨有的韻律之美,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朗讀中,在語音的揚抑、節奏的緩急中逐漸入情入景。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為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着一段樂曲。該曲有着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恬靜、愉悦、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着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藴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

兩首詞的對比,有利於使畫面立體起來,激起興趣;有利於讓文本走進學生的心田,展開對話;有利於學生走進作者的心裏,產生共鳴;有利於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營造出多彩的課堂!在這樣的對比中,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流露對鄉村生活的喜愛與嚮往之情,對名利的淡薄,對自然真實,恬靜有趣的生活之神往,以及其生活追求。最後有兩首詞中的“醉”的不同找到了對同樣的“安”的嚮往,把整節課的教學落實到一個“安居”上。

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為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歎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及朗讀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識字教學反思 篇14

加速度的概念,對於剛邁上高中門檻的國中學生來講,實在是太抽象!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多數情況下,學生只涉及到運動多少路程、位移,運動有多快?很少碰到速度變化有快慢之分的現象,可以説不學物理,在頭腦中是不會自發的形成“加速度”的概念;其次,學生抽象思維能力不高,對於速度、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率的區別很難分清;最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只重結果,輕過程,再通過大量的習題來死記結論,如果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將得不到培養。另,加速度是聯繫動力學和運動學的橋樑,機械振動、電磁場、能量守恆、動量定理等內容都涉及到。利用一節課的時間把它講清講透是不可能的事,使學生心理上自動接受並運用,這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教師上課時要充分挖掘書本的素材,如圖像、表格、數據;盡最大努力蒐集與速度變化快慢有關的現象,引起學生重視加速度的概念;採用演示、類比、比喻等一切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加速度的意義;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習物理的興趣。

識字教學反思 篇15

我教孩子們學唱第一小圓舞曲的第一主題,唱譜子。很快學會了,三拍子的特點幾乎就沒用教孩子們掌握很好,而且看得出來興趣特別高。在這個基礎上再去聆聽樂曲,結果就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共鳴,即使後邊的不熟悉,但是結合我的指點,結合聆聽,結合課本樂曲的結構圖,孩子們對樂曲一目瞭然。

最後我讓孩子們欣賞了現場演奏版的《溜冰圓舞曲》結束了本節音樂課。

我想,欣賞也是音樂課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如何上好欣賞課也無定法,但是值得研究時間。我想這堂課雖然沒按模式出牌,但是課堂效果很好,孩子們高興開心,充實,老師上的也投入,興奮有激情。

仔細分析,一堂課下來也有學生的活動,更主要是孩子們積極性的提高,還有音樂相關知識的滲透,不枯燥,曰:充實快樂!

識字教學反思 篇16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寫的一首七言絕句。全詩描繪了詩人夜泊楓橋的所見所聞。月落、霜天、江楓、漁火伴着烏啼、鐘聲,交織成一幅悽美的秋江夜泊圖。“愁眠”是《楓橋夜泊》的詩眼,因為愁眠,詩人才看到月落、江楓、漁火,感受到霜氣滿天,聽到烏啼、鐘聲。月落後,天地之間一片昏暗,江邊楓樹影影綽綽,江中漁火星星點點,霜氣襲人、烏啼淒厲,景中無不帶着作者的愁思。詩人與愁思相伴,難以入眠。或許,只有城外寒山寺悠揚迴盪的鐘聲,才能與詩人相伴。在教學時,我從詩題入手,引出“愁眠”,在反覆品讀中感受詩人內心的孤獨。

一、讀詩題,談所得,引出“愁”。

“楓橋夜泊”簡單的四個字,交代了地點、時間、事件。“楓橋”在蘇州西北的楓橋鎮,詩人夜間在此停泊。詩題不難解讀,學生在課前也做了充分的預習準備,能夠準確説出生字“泊”的意思。理解詩題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楓橋在蘇州,距離詩人的家鄉湖北襄陽千里之外。此時,詩人不是一個遊客怡然自樂,而是一個科舉考試的失敗者。此時,夜深了,詩人獨自一人,他的心情如何?”愁,自然引出。

二、讀詩文,勾畫面,體味“愁”。

詩人揮不去幾多愁,無法入眠。正因與愁相伴、睡不着,詩人才能看到眼前景,聽到耳邊聲。“請同學們輕聲朗讀詩文,閉上眼睛,你的眼前彷彿出現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把你看到的景物在詩中用‘——’畫出來。”學生讀完,我先請學生用一句話或幾句話説説詩人看到了什麼,這是整體的描繪。然後,我讓學生按順序説出詩人看到的景物“月落、江楓、漁火”,並思考“如果讓你來畫這些景物,你會選擇什麼色的畫筆,怎樣畫”。讓學生想象作畫的過程,也是學生理解詩意,感受詩情的過程。學生説“月落”在畫面中不好表現,我説:“是啊,月亮落下,可不好畫啊,那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張繼一直守着天邊的月,一直到月落。你感受到了什麼?”這樣月落就被賦予了詩人的情感,那是憂鬱、孤獨、傷感。受到插圖和現實生活的影響,幾個學生在説畫“江楓”時選擇紅色的畫筆。我沒有急着否定,給出所謂的正確答案。而是順着學生的話:“是啊,‘霜葉紅於二月花’,楓樹是火紅的。可是,此時月亮已經落了,在沒有月亮的夜晚,沒有燈光,你能看得很遠、看得很清楚嗎?”學生搖搖頭。“是啊,四周黑洞洞的,藉着微弱的漁火,江邊的楓樹在詩人眼裏也是模模糊糊的,會透着火紅的色彩嗎?”月亮已經落下,江邊的楓樹模模糊糊,船上的漁火星星點點,一切都不是那麼清楚。“此時,在昏暗的夜色中,詩人會有什麼感受,你能用一個詞形容嗎?”詩人很孤獨,在秋天的深夜,會感到瑟瑟寒風,詩人甚至感到了——“霜滿天”。接着,我和學生辨析,“霜能不能滿天,是不是詩人寫錯了,用詞不當?”學生各抒己見,最後達成共識,詩人悽悽冷冷,感覺到霜氣滿天,實際上是到處都冷,沒有一絲温暖啊。

三、品鐘聲,抒情感,解落“愁”。

“烏啼”、“鐘聲”是詩人聽到的。烏啼透着淒涼,但是鐘聲是複雜的。我播放了鐘聲的音頻,讓學生感受鐘聲的深遠、悠長,並補充了寒山寺鐘聲的特殊意義:過年時,夜裏11點40分寒山寺的鐘聲都會敲響108下,最後一聲敲響正好第新年的0點。這108聲鐘聲,預示着人的108種煩惱都會隨鐘聲消除。“這鐘聲好像在對張繼説:……”,寫話訓練水到渠成。孩子們説出了自己的心裏話:“張繼啊,請你不要再發愁了,這108聲鐘聲之後,一切都會好的。”“張繼啊,科舉落榜不算什麼,你還有機會。”……

寒山寺的鐘聲響了千年,你聽,在陳小奇在《濤聲依舊》中這樣寫道:“留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塵封的日子,始終不會是一片雲煙……”歌聲在教室內響起,孩子們沉浸在音樂聲中,此時下課鈴已響,可他們堅持要聽完這首歌。我想,“楓橋夜泊”的風景和“楓橋夜泊”的鐘聲一定會留在孩子們的心中。

識字教學反思 篇17

巴金的《鳥的天堂》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寫動靜結合,韻味十足,遣詞造句精妙準確,表達感情充沛細膩,的確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現在四年級教材中,讓我們執教者有一種欣喜和想教好它的衝動。這篇文章文質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們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來,我對這篇文章情有獨鍾,因而自認為備課備得很充分,無論是對作者的遣詞造句,還是表達方法的運用,都有了較深刻的理解。在教學時,我注意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意識,讓他們説他們所説,訴他們之真情。一節課下來,雖然沒有藉助多媒體圖文並茂、聲色俱全的優勢給學生傳播課本知識,但學生學習的興趣依然盎然,或許是他們被大榕樹的美麗所感染,被眾鳥紛飛的熱鬧場面所吸引,學習效果很好。

傳統的教法,可按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展開,先學第一次只見到勃勃生機的大榕樹,但沒有見到一隻鳥,再讀第二次看到了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或者圍繞“為何能成為鳥的天堂?”的兩個因素展開教學。本課設計時以讀、悟、説為基本思想,把“榕樹”與“鳥兒”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學設計重視語感的培養,突出語文的人文性。因此,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感受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語感。3、初步學會換位思考,養成辯證思維的習慣。其教學過程根據課文特點、單元訓練重點和多媒體課件的特點,從培養學生“自主感悟,發展語感”出發,主要以朗讀感受、自主感悟、換位再讀再悟、拓展延伸幾個環節來展開。

朗讀感悟第一課時教學後學生對課文內容已有了一定的瞭解,因此,本節課的重點是研讀二、三段,即作者兩次經過鳥的天堂時看到的不同景象,在回顧課文內容後,讓學生挑選出描寫榕樹與鳥兒的段落來讀。在讀、評的過程中,學生對這些重點段落有了整體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採用學生自主選擇(在描寫榕樹與鳥的段落中任選其一)、自主研讀(品味描寫榕樹或鳥的語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稱介紹榕樹或鳥的魅力)的方法,積極引導,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在教學中,讓學生分別以“樹”和“鳥”的身份讚美自己,從中培養自尊、自愛、自信,使每個學生的聰慧、可愛、悟性和靈氣都表露了出來,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讓學生始終有積極的閲讀心理,從讀中感受到榕樹的勃勃生機和“鳥兒翻飛”、“鳥聲悠揚”的場面,從中獲得了愉悦,獲得了對人生價值的感悟,獲得了人文精神的昇華。

換位整和、再悟教學時,引導學生深究榕樹與鳥的關係,進而互換角色,進行再讀再悟,使學生從整體上感悟、瞭解“鳥的天堂”的含義,使學生同時學會欣賞別人,我即是樹,你即是鳥,樹和鳥互相欣賞形成整體;我和你也互相欣賞,互助互勵,讓學生真正做到了認識自我,欣賞別人。這裏滲透了換位思考的意識,讓學生從小養成辯證地、全面地看問題的習慣。這樣處理既基於教材,又超越教材,為學生人生的光彩塗了一層亮麗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課文內容“一隻小畫眉站在一根小枝上興奮的唱着,它的歌聲真好聽”引導學生想像。讓他們圍繞“如果你是小畫眉,你會唱些什麼?”進行交流,引導學生經歷從讀到悟,最後到表達的一個完整的語言文字學習過程。

朗讀訓練這是本課另一個較成功之處,主要採用自主朗讀,談感悟的方法。《鳥的天堂》這篇課文語言質樸,意境優美,感情真摯,很適合學生自己去體會,去領悟。我抓住寫樹和鳥的幾個重點段落的閲讀,從“分”到“合”,讓學生充分感受“樹”和“鳥”互相依存的融洽關係,感悟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整體和諧性,使學生實現了一次人文精神的昇華,進一步體現了《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尊重學生,發揚民主,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這樣引導學生學習:

1、抓段落,談感悟。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説説喜歡榕樹還是鳥兒,並陳述自己喜歡的原因。

2、抓句子,談感悟。在學生暢談喜歡段落的基礎上,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反覆閲讀,細細品味,從文章的字裏行間去尋找美。再組織學生討論,來談感受,談見解,在交流中,去再現生機勃勃的大榕樹,去再現鳥兒在枝頭歡唱,去感受美的畫面、美的韻律、美的語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讀,促感悟。這是一篇訓練學生朗讀的好課文。在教學引導學生“品讀”。讓學生自己選擇喜歡的段落,自已朗讀,自己感受是否讀出了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然後在小組中讀,推薦讀等。

識字教學反思 篇18

合宜的教學內容需要由文章體式來確定,恰當的教學環節應當從學生的閲讀起點展開,這是王榮生教授界定的課堂教學設計的核心內容。那麼《合歡樹》從體式來看,是一篇散文,披文入情,理解文章藴含的感情就是本文主要的學習內容。從學生的閲讀起點——他們的理解和困惑來展開文章,設置四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的活動,使他們深入細緻的研讀文本,從“文”中體驗“情”,步步深入,“經由思抵達詩”,使學生的體驗和感受得到提升,並使這種體驗和感受在課堂實踐中讓學生自己抒發出來。同時我對這堂課的設計還遵從了周慧娟老師對閲讀教學課堂的指導思想:在一個方面深挖細嚼,尋求突破,而不能面面俱到,浮光掠影。當然,我還參閲了大量的課例和教學實錄,從中汲取了很多的啟發。特別借鑑的是王開東老師的深度語文教學思想和他《合歡樹》的教學實錄。

本課的基本教學理念可以概括為:基於文本,經由方法,歸於情感,達成思想。

對於一堂課,大家習慣於討論“怎麼教”,我們往往在評課的時候問,講的怎麼樣?其實從主體性的角度來講,如果我們真正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於一堂課,我們應該問的是“這堂課學的怎麼樣?”。根據王榮生教授的觀點,教什麼永遠比怎麼教重要的的多。並且,教什麼往往決定了怎麼教。我們目前的公開課,展示課,不管是執教者還是評教者,反覆琢磨的是教學技巧、教學藝術、教學風采,教學模式。新課改後,又增加了“教學理念”,但教學理念又被片面理解為教學方法。主張平等對話、體驗探究式學習的理念沒有錯,強調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地位也沒有錯。關鍵是怎麼樣才算落實了這種理念。一個教師的真正水平,是看他的教學設計,看他的教學內容,而不是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外在基本素質,我不是説上述基本素質不重要,我想説的是對於教師,最重要的素質是對文本的解讀能力,對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他能把一種什麼樣的知識和能力教給學生。

語文課應該教什麼,長期以來一直稀裏糊塗,缺乏專業標準。這導致了即使同一篇課文,不同的老師在教授不同的內容,傳遞不同的理解,而缺乏共同的尺度。語文教學的內容問題,才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問題。一篇具體的課文到底應該教什麼,哪些是最合宜傳授給學生的知識,如何據此確定教學目標?一節課之教學內容與單元教學內容乃至整個語文課程構成何種關係?教學目標與教學策略構成何種關係?這種追問,將會使教師將關注的重點聚焦於本體性知識,並真正理解課程的意義。一旦完成了這種轉變,為觀賞表演而進行的公開課,意義就消失了。

基於對課程問題的這種認識,我對《合歡樹》做了以上的設計,先由學生提出問題,將學生的問題作為課堂教學的起點,這樣做是有很大的難度的,因為學生的問題無法預設,教師必須具備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就這堂課的實際授課效果來看,基本上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提出問題,然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深入分析文本中作者所傳達的對母親的那種懷念、熱愛、遺憾、愧疚的複雜情感。課堂基本上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新課程的理念。雖然課堂上沒有表面繁榮的熱烈場面,但學生的思維是每時每刻都在快速運轉的,這正是真正意義上的活躍。同樣也是基於這樣的認識,我沒有把這堂課定位於一般的展示彙報課,而是想把它上成一堂常態課,來重點凸顯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極力驅除課堂表面的繁華而追求學生思維的波滾浪湧是我想要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理念和設計應該説是基於對語文課程的科學理解,但作為一堂“被展示”的課,可能缺少了幾許觀賞性。緣此,課堂上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對學情的預設不夠。放手讓學生質疑無疑是先進的教育理念,但是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上課之初,我認為二高的學生能提出質量較高的問題,這樣可能增加上課的深度,最終促成整堂課的質量提升。但對學生提出的一些細碎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預設,以至於造成一些瑣細問題沒有得到落實。

第二、學生課前預習不夠。講課之前沒有和學生見面,沒有佈置預習任務,學生普遍沒有認真預習課文,以致於課堂上學生對問題的回答缺乏文本基礎。在課堂上沒有呈現出熱烈活躍的課堂氛圍。

第三、我認為自己對新課程的理念貫徹的還不是十分透徹,看到學生回答問題不理想,就急於把自己的設計思路呈獻給學生,課堂的開放性沒有達到應有程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學生思維。

第四、課堂設計流程稍顯單調,引導學生探討文本環節佔了整堂課的三分之二時間,這一環節的主要做法尚停留於“生談師説”階段,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筆,做到聽説讀寫樣樣俱全。

反思整堂課,個人認為給我的教訓還是很深刻的,由於沒有系統學習過新課程新理念,只是對新課程有些膚淺皮毛的理解,所以在課堂上不能把新理念得心應手的加以嫻熟的運用。問題是前進的先導,語文課永遠是遺憾的藝術,這堂課對我的最大價值和意義是使我明白了我今後努力的方向。近十餘天來,我一直在努力反思,並對自己的專業成長進行一個認真的規劃。

20xx年我忙碌異常,也收穫頗豐,在《中國教育報》、《教師博覽》《山西教育》、《教育時報》等專業報刊發表20餘篇教育教學論文,我同樣也對自己的這堂課躊躇滿志,滿心希望通過這堂課給我的20xx年做一個滿意的收束,但20xx年歲末的這堂課並不令我滿意,但是,這堂課可能比我一年中所獲得的各種獎項和榮譽對我更加有意義。新的學期裏,我會通過網絡、書籍、請教專家和學科教研員等各種途徑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對語文課程的整體框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對語文課堂教學設計重新定位,使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更加科學化,並在教學實踐中取得真正的成功。最近兩天我從網上訂購了王榮生教授的全部著作,李海林教授的《言語教學論》,新的學期,我要邁開自己的真正專業成長的步伐。做一個專業的教育者,從做一個專業的語文老師開始。

識字教學反思 篇19

《藍藍的威尼斯》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它是一篇略讀課文,放於本單元的最後。對於本文我設想讓學生自行賞析。最初設計如下:自讀課文找出你認為展現威尼斯美的語句加以分析(提示從修辭的角度去思考)——歸納威尼斯的美——理解作者為什麼用藍藍來修飾威尼斯這座城市——再讀語段——拓展:描繪江南水鄉。課堂教學過程中出現了以下的問題:

首先,教了這幾年的書,依舊沒有處理好取捨的問題。書本中的一些細枝末節的知識點,始終不捨得放棄,總想能面面俱到。這可能是自己潛意識中還是對自己的學生不是很放心,其實有些問題他們自己討論思考後也是能解決的,只不過需要的時間可能長一些。學生的的思考可能不夠周全,不夠深入,語言表達不是很完整、規範,而我的大包大攬無形中助長了他們的惰性,同樣也抑制他們的思維。這可能是我一直存在的一個大問題。

其次,教學預設了環節,教學時面對出現的意外總是下意識地讓學生往自己預設的環節靠攏,有時過度的引導掐斷了學生的思維,也顯得課堂文氣不通。自然要引導,教師的用語就偏多了起來。或許教師侃侃而談的時候很有成就感,但學生很有可能在走神,這就有損課堂的達成率。

再者,威尼斯是一個旅遊勝地,除了建築外有着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藴,自然文人墨客筆下的威尼斯更是絢爛多姿。與其就本文而學本文,還不如充分利用網絡給學生介紹幾篇同是描繪威尼斯的作品,拓寬他們視野的同時也加強課外知識的引入。

最後,對問題的預設忽略了發散性的思維,如“為什麼作者用藍藍來形容威尼斯?”這個問題在引導學生找出“天藍地藍城市藍”的語句時,可讓他們思考形成的原因,竟而過渡到人的和諧幸福。引導學生自行發揮,注重他們思維的火花,抓住細處揚課堂亮點。

語文的課堂是一個充滿機智的地方,教師除了熟悉課文外更要能引導學生,教會學生織網,讓他們自己撒網捕魚。

識字教學反思 篇20

《小石潭記》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來抒發自己在貶居生活中悲涼悽苦的情感。我認為像這樣語言優美,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能夠激起學生對古典文學的愛好,陶冶他們的審美情操。於是我決定教學本文時以情感人,重點體會文章的寫景抒情的方法。於是我以導遊的身份,以課後練習一 “發現石潭——潭中景物——小潭的源流——潭中的氣氛”為線索,引導學生和我一同遊覽小石潭。

課前我從網上下載了本文的課件,讓學生分組觀看。課堂上我激情滿懷,聯繫作者的身世遭遇大談樂和憂的心態變化,引導學生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解讀課文,津津樂道作者高超的寫景藝術。講的時候自我感覺非常良好,同學們也聽得津津有味,非常投入。我還精心設計了拓展延伸練習:當地政府要把小石潭所在地開發成旅遊盛景區,如果請你作為設計師來設計景點,你會怎樣設計?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被點亮了:“幽竹閣”、“玉佩泉”、“翠蔓廊”、“觀魚台”、“望溪亭”……爭先恐後的發言,掀起了課堂教學的高潮。

可是第二天早讀,卻發現同學們斷句不準,朗讀尚成問題,更不用説背誦了。對一些字詞理解也有誤,雖然進行了補救,但教學效果很不理想。反思良久,明白了我的失誤在於:

第一、沒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他們畢竟只是八年級的學生,又是普通班 ,基礎薄弱,且缺乏良好的自學習慣;第二、忽視了文言文教學誦讀這個基本環節,導致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和基本能力訓練方面缺失,丟掉了最基本的“抓手”。現代人總會對文言形式的語言感到遙遠而且陌生。這首先從心理上加大了現代人尤其是現代中國小生對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的難度。我們要學習文言文,就必須首先越過這個障礙。這個“越過”絕不是“ 跨過”,而是“穿過”。也就是説,我們必須通過認知和理解的方式來實現。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培養語感入手,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理解字面意義是前提,決不能忽略這個前提。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首先指導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義,讀懂文章內容,養成初步的文言語感。其次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指導閲讀方法,培養閲讀習慣,形成誦讀能力。通過反覆的誦讀,去深入感受文言語言的潛在魅力,去深切體悟文言語言中的情感因素和美的特質,能動地縮短現代人與古代書面語言之間的距離。只有增強了語感,學生才會入情入境地品讀文章語言,從而對學習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這一切學生都必須切切實實地“經歷”才行。

由此我也明白了文言文教學決不能忽視文言字、詞、句式和常用語法理解,必須重視培養語感,增強學生對文言語言的感受能力。只有學生真正讀懂了課文,才能在學習《小石潭記》這樣富有情韻,語言優美的作品時,能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去想象,才會在腦海裏呈現山水的本真性靈。才會透過語言文字看到活潑的綠色,感受到作者筆下那個空靈、靜謐,甚至有幾分神祕的小石潭景色。從而更好地體會作者的感情。

識字教學反思 篇21

這首歌曲是人音版五年級上冊第四課的學唱歌曲,學唱歌曲前我通過引導學生回憶兒時與外婆在一起的美好時光,激發學生的學唱興趣,教學思路遵循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和規律,設計憶、唱、表現為主線,採用感受、體驗等方法,讓孩子們在不知不覺中學會這首歌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觀看動畫,鍛鍊學生的觀察力,瞭解歌曲的表現特點。

歌曲學會後,又讓學生選擇相關的打擊樂器,為歌曲編配適當的伴奏,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自我編創能力。最後再拓展聆聽關於“葉佳修”的作品,繼續感受中國台灣民謠的風格特點。最後讓學生蒐集葉佳修的其他作品,讓學生更廣泛的瞭解中國台灣民謠的風格特點,鍛鍊的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不足之處:

本堂課的教學設計需要進一步創新,充分從音樂要素(節奏、速度、)方面着手,讓學生深深的體會、感受歌曲的魅力,從而能夠體會到““我”的快樂,學生就可能唱出的感覺就不會“死”。課堂教學應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方式、主線來體現、達成本節課的目標。

識字教學反思 篇22

《故鄉的小路》是國小五年級教材中的一首歌曲,表現了對故鄉濃濃的思念,學生沒有這方面的親身感受,怎麼樣讓學生“唱好”這首歌曲呢?在這首歌曲的教學中,我抓住以下幾點進行歌曲教學。

一、節奏

這首歌曲與以前所學歌曲最大的不同是歌曲中同時存在兩種拍子,這也是學生需要掌握的知識――變拍子。我想讓學生自己發現,於是在初聽歌曲的時候,利用節奏遊戲,我跟着歌曲拍節奏,讓學生模仿節奏,然後讓學生説出節奏型有哪些不同?最終,大家發現兩種拍號在歌曲中是以小節交替的形式出現的。(抓住這一點,讓學生明白節奏的反覆性)與此同時,老師彈琴,學生來伴奏,幫助學生熟悉歌曲,更好地把握這種結構上的相同性,為歌曲的演唱奠定了基礎。

二、歌曲的意境

因為歌曲中樂句很相似,很多同學在歌曲演唱過程中都唱得沒有什麼變化,缺少歌曲意境的表現。我先讓孩子們將歌曲按旋律分段,明白歌曲的前半段重在敍述,後半段重在抒情,歌曲的高潮在後半段。但是,後半段的這兩個樂句在演唱中力度也是不一樣的。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區別不同的力度?

我先讓學生用朗讀的方法體驗文學朗讀中的高潮。我先朗讀,學生跟讀,有些同學的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弱,有些同學處理是前一句強,後一句更強,他們都有各自的理由:先強後弱,能更好地表現這種對故鄉的意猶未盡的思念,先強再強,表現自己對故鄉無比強烈的思念。我首先肯定了他們的見解,接着説:“同學們,剛才是我們在朗讀中的處理,音樂中的高潮不一樣,它必須藉助旋律來表現。我們想一下,歌曲高潮處的旋律有什麼樣的特點?怎麼樣的旋律才有助於我們抒發自己心中的感情?我們再來看這兩個樂句的旋律,你聽一聽,想一想,怎麼樣的處理能更好地表現這首歌曲?最終,在我這樣的引導下,學生一致認為先強後弱的方法能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意境,演唱效果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三、創編活動

這個教學環節是讓學生創編歌詞,培養他們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同時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小組合作精神。

通過這節課,學生都參與活動,而且每個小組都表現的很好,表現了團體的力量,難點、重點在遊戲中已經突破,瞭解變換拍子並能創編,我通過小組接唱、創編激發學生的創作能力和反應能力。

這節課,讓我們都明白了唱好一首歌曲的不容易,但也知道了只要我們善於觀察,善於發現,樂於思考,多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小組合作,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我們的歌一定會唱得更好,更動聽!

/4拍,D宮調式,全曲共分為兩樂段。

識字教學反思 篇23

本節課整個課堂氣氛活躍,孩子在集體面前的表現慾望強烈,踴躍作答。幼兒對8張表情娃娃的卡片表現出很大的興趣,而有一張表情娃娃的表情老師一開始出示給孩子看時,根據教材的指導,是説“生氣”,但孩子們都説是“難過”,而我如果不是按教材的指導,我也認為該娃娃卡片的表情是“難過”,因此在孩子們的一致認同下,我們就共同歸結此娃娃卡片的表情是“難過”。

在第二個環節——分享與交流中,教師逐一出示不同的表情娃娃,採用舉手回答的方式讓幼兒説説什麼時候會有這樣的表情,分享自己不同的心情故事;大部分孩子們積極舉手作答,踴躍在集體面前表達自己的不同心情故事。如:“難過”這一表情,吳梓小朋友説出了:“我的奶奶死了,我很難過。”;麥可可説出:“我心愛的玩具不見了,我很難過。”在這個環節,看出了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比以前進步很大,多數孩子在集體面前的表現慾望也很強烈,可見,這節課的內容孩子是喜愛的。

在第三個環節——對號入座中,我採用了開火車輪流回答的形式,每次出示一張圖片,我輪4個孩子為圖片的小朋友配上表情娃娃,並説出自己的判斷理由,個別不積極回答的孩子,在老師的要求下,必須作答。在硬性的要求下,雖然,個別孩子站起來後,還要想一想,但孩子們都能為圖片配上表情娃娃,並説出理由,膽子稍微小點的孩子因此得到了鍛鍊,我也及時給孩子鼓勵和表揚。同時,在輪4個小朋友配上表情娃娃後,如果還有哪位小朋友有不一樣的想法,可以舉手回答,這樣一來,有不同想法的孩子又有了表達的時間和空間,其他的孩子也因此看到、並感受到別人積極的情緒和不一樣的思維。

由於圖片較多,孩子對這節課的內容較感興趣,一節課上了較長的時間——45分鐘。部分孩子的表現欲太強,在沒輪到或老師沒請他回答的時候也會搶着作答,所以課堂氣氛活躍的同時讓我還是覺得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夠。這節課後,讓我思考——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在課堂上有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我今後要努力的方向。由此,我也看到了對幼兒的禮貌教育——安靜、認真地聆聽也是在今後應該加強的。

識字教學反思 篇24

《日月潭》是人教版第四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類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兩個特寫鏡頭展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台灣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章結構清晰,景美情濃,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我在第二課時預設的教學目標是:

1、認識“隱”、“築”、“晰”等6個字,會寫“展”、“建”兩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3—5自然段,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能用上積累的好詞佳句看圖介紹寧波的一處景色。

根據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教學過程的:首先談話導入,把學生帶入美的境界,然後自然地過渡到學習3、4描寫日月潭不同時間不同天氣的自然段。用你熟悉的記號標出表示時間的詞語。然後用一個大問題貫穿整堂課“你喜歡什麼時候的日月潭”,讓學生暢所欲言談感受。在講第三自然段時,教師引導學生讀出感悟,讀出問題,自己解決一個難點“隱隱約約”,教師只做引導。在學習中午太陽高照時,抓住“清晰”這個詞進行理解、感悟。在學習濛濛細雨中的日月潭的句子時,抓住重點詞“朦朧”,讓學生找到比喻句。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背誦,然後遷移運用,把書中的好詞好句用到看圖説話中,介紹寧波的景色。最後一個環節的寫字指導中,我出示的是兩個同是半包圍結構的字,但在書寫中又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