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演講稿

經濟危機早已籠罩全球。中國雖不像歐美那樣陷入全面的金融恐慌,但我們面臨的問題卻絕不是那麼簡單的。

全球金融危機演講稿

其實我很慶幸,歐美在這一時刻發生了這樣一場經濟危機,這不但使中國經濟在擠掉自己泡沫的時候在國際上不會太被動,也使中國的很多問題有機會盡早暴露出來,而不至於使它病入膏肓。

中國經濟有自己的問題,這不管歐美是否陷入次貸危機,它總是要爆發的,而且時間就在近年。中國的問題表面上看是房地產價格過高,熱錢湧入等等,但這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問題。

經過一系列的分析,下面我把這一系統各個環節的問題列出,並提出一些理想主義的解決方案,我深知這一方案很難實行,但也深信,如果能實行,必然能夠解決中國的經濟困境。歡迎大家參考、指正。

1、先從房地產説起。中國的房地產過熱,不僅僅是開發商的問題,開發商在其中只是起到了部分的作用。前陣子網上流傳這一篇郎鹹平教授的講話稿,對我深有啟發,由此也產生了許多的想法。按照我理解的郎教授的發言,中國的房地產之所以產生如此多的泡沫,一方面,開發商哄抬物價肯定是有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市場上有大量的資金注入房地產行業。這些資金的來源,有政府投資,有銀行投資,但是,更重要的是從製造業流入的資金。製造業的資金怎麼會大量的流入房地產呢?為什麼他們不用於自己的擴大再生產呢?按照資本運作的理論,資本只會流向利潤更高的行業,正是製造業近些年的低迷、虧損以及房地產的超額利潤,吸引大量的資金從製造業轉移到房地產,其結果,一方面推高了房價,另一方面,使製造業陷入更深的泥潭之中。所以,郎教授提出了“斬斷工商業鏈條”這一概念,對中國來説,這就要通過引導、限制等種種措施,使製造業的資金留在製造業。只有這樣,房地產行業才會失去最大的熱錢來源,才會有真正調整的動力。

此外,這還會造成一種好處。近期,國家開始收緊房地產政策,於是,有相關利益者就出面恫嚇:房地產下跌會嚴重的拖累中國的gdp——一般認為,中國的gdp增長如果低於7%,將會嚴重影響就業和全國的生活水平,從而造成社會動盪。但是,如果房價下跌的原因是由於製造業資金的撤回,那製造業的增長將會抵消掉房價下跌的損失,中國的經濟不會出現滑坡。

當然,即便房價的下跌是由於危機或者政府的調控,即便製造業的資金陷在房地產市場不能自拔,沃野並不認為“嚴重拖累經濟增長”的情況會出現。因為,雖然房地產的低迷會拖累經濟增長,但社會在房地產市場省下的資金會投入消費市場以及其他行業的投資,從而帶動製造業和服務業的增長,這些增長,往往也能抵消掉房地產下滑的損失。

2、製造業是這個鏈條上的第二個環節。前面説到,如果能將製造業的資金從房地產市場撤出,這會對中國的經濟帶來最大的好處。但是,製造業的資金如何才能撤出?依靠政令?那是不可能的,即便近期政府通過一些手段將製造業的資本剝離房地產市場,等經濟好轉以後,它們還會回去,這又會造成另一個死循環,治標不治本。真正重要的手段,是將製造業的利潤和房地產市場的利潤加以平均,只要投資製造業能夠獲得不少於房地產的利潤,那製造業的資金就沒有理由不留在本行業內了。

但是,提高製造業的利潤並非簡單的事。中國製造業,雖然也是由面向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兩部分組成,但是,面向國際市場佔了6成以上,且多是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加工業。如此,中國製造業就很難保證利潤。

對外,歐美髮達國家對產品的高要求顯著地增加了成本,各種貿易保護政策使中國企業處處受制,且產品的多數利潤被擁有技術的外商剝走,加上人民幣的升值,中國企業只能慘淡經營。美國的金融問題從XX年初露端倪,XX年、XX年逐漸顯現,至XX年全面爆發,並波及世界,使得世界對於消費品的需求顯著下降;再加上不合時宜的三鹿奶粉事件,使得中國製造的形象蒙受損失,可以説,近些年來,中國的製造業一直處於寒冬之中。

對內,新三座大山(教育、醫療、住房)的壓迫,使全國百姓的消費能力降到了最低,人們再沒有什麼能力去購買除生活必須以外的產品和服務。即便有(往往是一些中高收入者),隨着進口商品的平民化,人們也更願意購買質量更好,技術含量更高的進口商品。於是,中國的製造業也很難在國內求得發展。

那麼,問題如何解決呢?我認為,一下兩條線應該並重!

a、政府出面建造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重建醫療保障,改善教育,徹底消滅新三座大山,使居民的消費能力得到解放,這是重中之重。

b、提高製造業的研發能力,增加效率和利潤率。

不過,這兩條的實現,都面臨極其巨大的困難。首先,三座大山的消滅需要與利益集團做艱苦的鬥爭,這裏面涉及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多數已經脱離經濟的範疇,這裏不再多説。而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需要教育科研體制的巨大變革,這個後面再談。總之,無論哪個方面,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説,中國經濟體制的改革面臨的挑戰,實際上剛剛開始。

3、科研、教育、用人體制是困擾整個中國經濟的病根之一。中國的人才資源目前處於嚴重的錯配狀態。正常來説,學習理工科的各類人才應該被放置在生產、研發的第一線,這樣,他們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價值,並取得與自己價值相稱的高額收入。比如説,研發人員必須緊貼市場,研發市場需要的技術,技術工人應該站在生產第一線,利用自己的技術和經驗創造價值。但是,中國由於有工農兵當幹部的傳統,這些生產上的人才往往被提拔當官,結果呢?他們既當不好官,又浪費了自己的技術,降低了勞動生產率。技術人員當官了,那麼,原先應該從事社會管理和行政工作的社會學的專業人才當然的被擠了下來。他們擁有發現和解決社會問題的專業知識,卻得不到施展的機會,不但浪費了資源,降低了社會管理的水平,還無形中增加着社會矛盾。

那麼,正確的資源配置應當怎樣,障礙又何在呢?

首先,生產和技術人員應該全面進入企業,從而使技術和社會需求真正結合。這其中有兩個障礙:a、現行的教育科研體制將專家捆在學校和科研院所中,他們從事着與社會脱節的研究,揮霍者大量的資源。b、企業研發能力太低,對研發的投入也不夠(或者沒有能力進行這些投入)。

第二,第一點實現,才能空出社會管理職位給那些有專業知識的研習社會學的人們,他們顯然能夠制定出比理工科的管理者們更加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制度,從而進一步提高效率。這裏的障礙同上,理工科出身的人還將長期佔據領導崗位,除非中國企業的研發能力得到顯著地提高。

我的方案是:第一,國家在短期內組織力量,集中在個別行業進行創新能力的集中培育和研發,爭取在最短時間內在少數幾個產業取得領先於世界的研發能力,並轉讓給企業。這是一個提振信心和士氣的舉動,讓人們對madeinchina具備信心,並摸索適合的模式,積累經驗。第二,將國防科工委和中科院、大專院校的技術人員下放,通過各種手段使他們安於企業內的工作。第三,調整政策,使創新能力與收入絕對掛鈎,從而激勵創新。

這條道路雖然極難,但並非絕不可行。

4、消費水平在前面不止一次被提到。中國的消費水平是很低的,這有兩條原因:a、三座大山使人們不敢或不能消費;b、過高的税收使消費萎縮。

第一條前面已經説過,這裏主要講第二條。

近年上半年國家的税收又是新高,而財政盈餘更是達到10000億人民幣以上。這個數字讓我看着很不舒服。首先要明確一個概念,對於國家來説,只要資產還在國內流動,無論它的直接所有者是誰,其最終所有者都是國家。因此,國家的資產就是在領土以內的所有資產。這就意味着,一國沒必要將過多的資本集中於政府手中,政府需要的,只是滿足日常開銷的數字而已(除非有一個很可怕的觀念產生,即政府和國家是割裂的,但願不是這樣)。中國政府的財政收入太高了,倒不是體現在每年20%以上的增長率,而是體現在半年萬億以上的財政盈餘。這萬億資產,既然是盈餘,便説明它沒有被利用,這對社會是一個巨大的浪費,試想,如果這萬億資產投入消費領域,將會產生多大的效益?如果投入社會福利領域,又會解放多少消費能力?最終,這筆錢躺在了國庫裏……

換個思路,即便這筆錢得到了應用,比如説投入高鐵、核電站的建設等等,它的效益還是不如留在民間。中國現在的情況是,政府投資過熱,政府投資在哪呢?都是一些重工業、道路、房屋之類,這產業的利潤率是很低的,但是,真正高利潤的輕工業、服務業卻是國家投資無法顧及的,這無形中就降低了同一筆資產產生的效率。

政府的税收,在夠用的基礎上微有盈餘才是最好的,可是今年上半年的萬億盈餘,可算不上“微有”,對社會資源的如此浪費,希望在日後不會看到……

通過以上幾條,我們可以看到,所有這一切都處於一個閉合的鏈條之中,是一個相互關聯的系統。我們不能簡單的通過調整其中的一兩個方面來解決當前經濟中遇到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市場的主動調控,更需要政府下放資源。改革開放已經30年了,30年前的問題早已不再困擾我們,可以説,我們站在一個新的起點,面臨着新的矛盾,只希望當權者能夠迅速轉變觀念。目前我們能夠依稀看到一些利好的信號,希望它們能夠發揮作用,真正改善中國的經濟。

人們常説,20年前的日本,XX年前的亞洲四小龍,都在做着和現在的中國差不多的事。但是,現在的日本,是一個技術高度發達,自主研發型的經濟體,亞洲四小龍也都不同程度的走在創新型經濟的道路上。我們不能因為領先者曾經與我們一樣而沾沾自喜,我們當想的是,既然日本用了20年走到今天,我們如何確保中國在20年後,經濟的“質”而不是“量”,至少不低於日本今天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