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美文欣賞:書聖故里墨飄香

本站:在書法當中瞭解我國的文學歷史,在書法的世界裏感受語文的魅力,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書聖故里墨飄香》。

書法美文欣賞:書聖故里墨飄香

臨沂的書法廣場是一個值得去走走看看的地方,不管你是不是書法愛好者,不管你懂不懂書法,這些都不重要。

臨沂是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等書法大家的故里,是中國書法藝術之鄉、中國書法名城。為了弘揚中國書法文化,20xx年書法廣場在臨沂建成,廣場東西長1200米,南北寬200多米,總面積約20多萬平方米。共刻制歷代皇帝和古代書法名家、現當代書法家、港澳台等1080位書法家的1320幅書法作品,總計一萬餘字。

還記得那個週六的午後,正是銀杏葉子染黃整個深秋的時候,太陽懶懶地照着這座美麗而樸素的城市。

遠遠地,看到了類似中央電視台的造型矗立在廣場上,上書“書法廣場”四個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

“北京有的,我們大臨沂都有,怎麼樣,夠驚豔吧!”同行的小夥伴打趣道。

“是挺洋氣兒的呢!不能小覷了大臨沂啊!”

説説笑笑中,我們已經走進了書法廣場。

坐落在廣場南側的王羲之雕像是書法廣場的標誌性建築,雕像有近10米之高,重達80餘噸,選用優質花崗巖製成,身着晉服的王羲之手持毛筆,儒雅淡定,凝視前方,栩栩如生,令人不禁生出頂禮膜拜之感。另外還有王獻之、顏真卿、李世民、米芾等10位歷史上著名書法家的雕像,整個廣場處處洋溢着濃郁的書法文化氣息。在這裏,三塊碩大的石碑引人駐足,正面上書風流千古的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寒食帖》三大行書,背面分別是王獻之的《洛神賦》、智永的《草書千字文》和趙孟頫的《赤壁賦》。駐足每一幅作品前,你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浩然正氣,那份恢弘豪邁,那份氣吞萬里,那份古樸優雅,那份博大深邃正跨越時空撲面而來。

王羲之的《蘭亭序》被後人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不論歲月如何更迭,每一幅作品和作品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卻一直被後人津津樂道。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一個温暖的春天,王羲之和友人謝安、孫綽等三四十人,在紹興城西南蘭渚山下被稱為“蘭亭”的別緻優雅的園林裏流觴飲酒,賞談賦詩。

那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他們圍坐在曲水之畔,將酒杯置於水中,任其隨水漂流,酒杯到誰的面前,誰便飲酒賦詩。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唯美酒美文與好友相伴。蘭亭聚會的那天,據説王羲之喝了很多酒,醉酒後的他把自己對人生對生命的感悟凝聚於那一管小小的羊毫,藉助於筆墨揮灑的淋漓盡致。三百二十四個字的《蘭亭序》,每一個字都被王羲之創造出了一個生命的形象。特別是二十多個“之”字,更是無一雷同,各具獨特的風韻。唐太宗讚歎它“點曳之工,裁成之妙”。

相傳公元672年,唐太宗病危,臨終時他召見了太子李治。太宗説:“吾欲從汝求一物,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願。”“吾所欲得蘭亭,汝意如何?”作為兒子的李治聽到父親這樣的請求,面對着一個就將離開這個世界的老人,李治的心情是複雜的。據史書記載,唐高宗李治也非常喜愛收藏書畫佳作。而王羲之的《蘭亭序》,恰恰是天下最值得收藏的稀世珍寶。李治這時候或許意識到,太宗皇帝強調“汝誠孝也,豈能違吾心願”,就是用“誠孝”來警示他:如果不把《蘭亭序》作為陪葬,即是不孝。唐太宗在臨終時説出這樣一番話來,可見《蘭亭序》在他心中的地位。望着父親期盼的眼神,李治把《蘭亭序》裝入玉匣之中,親自放在了太宗皇帝的面前。這可以説是一個兒子對父親的承諾,又是一個書法愛好者對另一個書法愛好者的理解。

《蘭亭序》就這樣作為陪葬品埋入唐太宗的昭陵,“天下第一行書”從此長眠於地下。

沿着兩邊鮮花盛開的小徑前行,你會觀賞到不同時期不同書法家的作品。書法廣場主要採用精品園、文化牆、自然石等載體,展示從上古時期倉頡到清末代皇帝溥儀共 50位皇帝的120幅作品以及建國以來歷屆中國書協主席、副主席、理事,各省書協主席、副主席以上書法家的作品600多幅,其中蓮園介紹了臨沂書法名家的作品。

在這裏,設計師將傳統工藝與現代雕刻技法完美結合,將古典園林造景與書法藝術相交融,置身其中,你會感受到中國書法的神奇魅力,領悟到中華文化的深刻精神內核。享受着精神上的珍饈大餐,你彷彿能嗅到一陣陣濃濃的墨香。透那一堆線條,你能感受到那種沉浸於筆底,洋溢於案頭的生命存在以及它獨有的神韻和氣質。書以載道,就是這堆線條,卻凝聚、沉澱、傳承了中華幾千年的文化和歷史。

如果説,書法是瞭解中國文化的一扇窗口,那麼,臨沂的書法廣場就是打開中國千百年書法藝術寶庫的一把鑰匙。